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清晰、自然地堅持觀點,避免被套路說服?


Mastering the principles of persuasion is essential. The art of persuasion can be perceived as a very serious endeavor reserved for serious business transaction. But do not overlook your daily life and those around you, as you are often trying to persuade them. When you ask your husband to wash the car, your kids to dump the trash, and your colleagues to share with you data, these are also examples of persuasion.

掌握說服力的各項原理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往往認為說服力只是適用於嚴肅的商業行為,但不要小看了你的日常生活,我們在日常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說服他人。你請你的丈夫把車洗一下,請孩子把垃圾倒了,請同事把下周的演示文件修改一下,這些都是說服的例子。

As we observe, develop, and hone the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persuasion, we must be mindful, that we don』t become too easily persuaded ourselves. We must be vigilant that we do not allow our emotions to trap us into decisions that are not our own volition, when others deploy pre-suasive and persuasive skills.

在觀察,習得,精進,這些有效的說服力法則的同時,我們也應防範當別人祭出先發影響力和影響力工具時,我們陷入自身情緒的陷阱。做出並非本意的決定。

First, a compliance tool may require more than one persuasive technique. In my 「Pre-suasive」 book, I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priming influence by creating environmental cues. Our framework of thinking can be pre-suaded by actions such as making a request on a day with nice weather, placing difficult items in a prominent location in a store, or by driving a prestigious car to a negotiation. Being aware of your environment and its clues, reminding yourself of their existence and the intentions behind it, will help us recalibrate our decision making.

首先,順從工具常常不是只引用一個原理那麼簡單。在我的「先發影響力」一書里,我提到了環境中的影響力線索。陽光燦爛的天氣,不想要的東西放在貨架最顯眼的位置,想跟你進行一筆交易的人可能開著一輛好車,等等,都會先發地調節我們思考的框架。察覺環境中這些線索,提醒自己它們的存在並理解其後的意圖,能夠幫助我們把思考和行動調整到最有利於我們的起點。

Be aware of your emotional signs. When others attempt to manipulate us using the compliance tools, we will feel awkward emotionally, and our body』s harmony will be disturbed. For instance, we will blush, feel our hearts race, and our stomachs churn, etc.. Or, when we feel something is too good to be true, or just not right, we must be attentive to the signal, pause, and ask ourselves: 「Is the information I learned accurate? Do I hav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to make a good decision? If I do, is the choice I feel directed towards actually in my best interest?」

其次,要察覺情緒的信號。當我們被對方的順從工具擺布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會變得窘迫,身體也會相應地發出信號。比如,臉紅心跳,腸胃不適,等等。當我們感覺一件事好的不可置信的時候,或者,一件事有什麼地方讓我們覺得「不太對」,要及時捕捉到這個信號,暫停,並問自己,「我聽到的這些信息是準確的嗎?我目前可以得到足夠的信息做決定嗎?如果我有足夠的信息,這個東西/決定真是我要的嗎?」

Finally,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persuasive/pre-suasive principles. Every principle has a context. Take the Reciprocation rule for instance, when we are in a friendly interaction, we reciprocate good will with good will. However, if the other party switch the context to their advantage, we no longer need to reciprocate. For instance, you have been invited to a birthday party, and reciprocate with a gift. However, when you arrive at the party, you discover it is a pop-up shop. You can reject such an unpermitted switch of context and stay true to the reciprocation rule: if you give me a favor, I return a favor, but if you try to take advantage of me, I may take advantage of you. In my 「Influence」 book, I mentioned that, when you realize that the other party has changed the context to make you comply, you can be free of his influence and psychologically switch your frame of mind.

最終,我們需要理解這些原理背後的基礎結構。每一個原理背後都有語境的存在。以互惠原理舉例,當我們身處一個友誼或人際間友好的關係中時,對善意予以善意的回報是正常的。但如果對方把它轉換成了只有利於他們的策略,就沒有回報的必要。假如有「朋友」以過生日派對的語境邀請你,為回報這樣的好意,你可能會準備些禮物。但等到了派對地點,你發現原來這是一個品牌游擊店,你完全可以拒絕這樣的未經允許的語境轉換,並實在地把影響力原理反作用於對方:如果你施予我利用的行為,我也會以利用的行為返還。在我的「影響力」一書中,我提到了,當你察覺到對方把行動上下文轉換的順從手法後,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擺脫他人有意觸發的虧欠感,完成心理上防備轉移。

Of course, influence tools come in many forms, fall in and out of fashion, and continuously develop. Yet our time is limited and we are constantly subject to the compliance tactics of others. But by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of persuasion, sharpening our awareness, and pausing to think when we encounter situations, we can effectively interpret and respond to other people』s abuse or overuse of the influence tools.

當然,影響力的工具形形色色,此起彼伏地不斷發展。而與此同時,面對時間有限的挑戰,我們免不了都還是會常常著道。但通過對理論的理解,銳化你的察覺,遇事多想一秒鐘,我們對於他人的不當或過度影響力工具的使用就會形成有效的解讀和回應。

歡迎點擊「說服不了別人,是因為你沒學會這些套路」

This is the link to my Zhihu Live, in which I will talk more about the Pre-suasion.

這是我即將在 9 月 28 日舉行的知乎 Live , 我將與大家聊聊先發影響力。

Also, I will publish a Zhihu e-book about my studies in Pre-suasion . I hope you will find it a useful book.

同時,我也會在知乎上出版一本關於先發影響力的電子書。希望大家會喜歡。


謝邀。

我的答案就是,請拿標準和數據說服我

數據不會說謊,量化量化再量化,是我的前任老闆教授的重要觀點和方法。

套路說:零件尺寸差不多就是這樣大。這麼大是多大?查圖紙告訴我數字和標準。

套路說:一般產線就是這個效率。這個效率是多少?告訴我數字和標準。

套路說:員工都是這麼想的。有多少員工這麼想?告訴我比例。最好也把程度量化了,認同度從1設到10!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說現在的職場被KPI、被指標、被量化綁架。但是「差不多」「大概」「左右」從來無法反應實際的問題,只能被老油條們利用來掩飾問題!

最後補充:前提是你對數據收集的途徑以及標準制定的合理有足夠的信心,最好自己來試著去制定。

希望對你有幫助。


謝謝邀請

想要避免被套路說服,那麼就需要知道有哪些說服的套路。正所謂知己知彼,這也是最好的辦法。

一些心理學家將說服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可能存在說服的套路。那麼,這些套路具體都有哪些呢?展開講篇幅比較長,我也就大概講一些我覺得比較常見的。

理查德·佩蒂等人提出了說服的信息加工模型。他們認為說服存在兩條基本路線。一條是基於邏輯推理和信息的內容進行的,稱之為中央路徑。而另一條路徑則是外周路徑,它的勸服因素更多基於非信息因素的勸說,比如情緒、吸引力等。

一般情況下,在內周路徑進行套路式說服的被稱之為「詭辯」,這種套路相對來說容易識破,只是比較難反駁。但是真正做到說服的套路大多是外周途徑,比如虛構名言,挑起恐懼情緒,用生動的畫面。

  • 1.在說服的源頭因素中,最容易影響我們的是說話者的權威性與我們對其的喜好度。

一句話來自權威人士與市井小民口中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黑格爾也說過「同樣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和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也正是這種主觀知覺,我們可能更在乎內容發出者而不是內容。

所以,朋友圈才會有一大堆「馬雲說」「魯迅說」,因為他們在我們眼裡體驗更豐富,其說出的話也更有哲理和內涵,即使並不一定正確。通過編造名人名言,也就更容易產生說服人們轉發。

  • 2.另一個關於說服的因素是喜好度和相似度

在說服的過程中,權威經常要讓位於喜好度。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明星代言一些手機品牌,而且很多人願意買賬。並不是明星對手機有多權威多了解,而是粉絲對明星的喜好度決定他們願意被他們說服。

生活中也是如此,當我們比較完各種參數,發現某某手機好像性價比更好一些,朋友說一句「我的上一部手機是某某,但是用了發燙地厲害」。這個時候你更容易聽你朋友的建議,而不是看數據看需求。

  • 3.在傳遞過程中,故事和情緒更容易打動我們。

比起乾癟癟的文字,人們更喜歡生動有趣的信息。而且信息越生動,越容易說服一個人。這也是朋友圈流行的都是「我有個朋友」系列的原因。這是由信息的加工路徑決定的。

而人的認知模式決定,大多數人不願意去基於邏輯分析思考事物,因為那非常「燒腦」,反而是故事和情緒更容易改變我們的態度,畢竟外周路徑去接收信息只需要低水平的努力。所以,也不奇怪《蘇菲的世界》的銷量遠超拿了諾貝爾獎的《西方哲學簡史》。也不奇怪我的回答:讀書的意義是什麼?點贊那麼少。

生活中,那些套路滿滿的人總是想拿「我有個朋友」來說服我們,通過創造一個生動的場景和挑弄我們的情緒,利用我們的外周路徑來讓我們改變態度。而事實也證明,我們總是那麼容易被說服。

講完了一些說服的套路,大家也可以自己思考如何「防套路」這裡,我也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

我覺得最有用的辦法就是自己有大量的知識。因為知識越多,偏見越少。想要套路式地說服我們的人,就像是想讓我們承認世界是三角形的般,他們通過片面的信息來論證一個整體。這個時候如果你能夠拿出一個四邊形,至少你能知道對方是錯的,降低被套路說服的概率。

另一個方式則是多面共存思考,能夠讓大腦容許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心理學家羅德等人也用實驗證明,當人們被要求用與自己堅持的觀點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可以減少人們的固執。

很多事情本身沒有對錯和好壞,但是很多人在態度的偏向上總是陷入自我強化,無法意識到這點。我們通過反面地思考對方的觀點,我們也就能夠更清醒些。

有收穫也順手點個贊吧,認真答題需要些鼓勵,謝謝。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在工作討論的過程中,先嘗試著對對方說的內容進行邏輯上的梳理。邏輯思維的養成主要還是依靠日常的思維鍛煉儘可能地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對觀點進行最基本的懷疑態度,不要偏心單個信源帶來的信息。

當你不確認對方說的是否正確的時候,試著從以下三個方向進行討論:

  1. 個結論是否符合邏輯,推導過程當中是否有疏漏?
  2. 這個結論有足夠多的數據進行支撐嗎?是否存在樣本過少無法泛化的問題,並不能強行嵌套在所有情況中?
  3. 如果對方的觀點是基於他人的經驗,這個經驗的來源是否可靠?

當完成這三個步驟的驗證之後,可以基本上從一個較為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結論的真偽。

如果你被說服的原因是因為你認為對方與你信息不對稱,有多於你的經驗和見解,那麼可以從消除信息不對稱開始,這個環節考驗的是信息收集與歸納的能力,在消除了基本面的不對稱之後基本上可以對結論進行重新評估,考慮是否調整自己的觀點或者接受對方的想法。

堅持觀點的前提是你的觀點反過來可以說服別人,那麼說服別人的過程與步驟也與你向對方要求證明的環節大致相同。雖然有的人可能認為在討論過程當中進行反覆推論可能會影響討論的進度,但是實際上任何一個觀點如果在工作里能夠落地都需要多方面的驗證以及足夠的數據進行支撐,單是一個觀點或者一個認為自洽的邏輯可能都會產生一定的誤差。

誤差的來源基本上來自於自洽的前提條件是錯誤的,或者是在個人思考當中被個人情緒所影響導致結果的謬誤。

堅持個人觀點未必一定是對的,任何一個可被認為是正確的結論都是需要大量的數據以及清晰的邏輯進行支撐,才能在可操作的最大限度上對誤差進行操作。

比如在我創業時,一份BP的產生並不是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就可以成功落地的,能夠說服資本以及受眾的必然是與市場調研、行業背景調查、用戶心理分析等各個方面都是符合需求的。只有在這個情況下才能得到可期的反饋與大部分人的認同。

一個觀點未必是絕對正確的,但是能夠被認為正確大概率上與大眾認知的方向基本上來說都是偏差不大的。

如果需要不容易「被套路」、「被說服」,那麼增強個人認知以及擴大信息面是很有必要的,這還需要源於日常的反覆積累和思維訓練,才能達到自然、清晰地表達的地步。


這個提問讓我想到一故事

這個故事叫《嗅蘋果》

學生向蘇格拉底請教,怎樣才能堅持真理。蘇格拉底拿出一個假蘋果,讓同學們嗅。

第一次,有一個同學說聞到了蘋果的香味;第二次,有一些同學說聞到了蘋果的香味;第三次,除了一個小男孩,全班同學都說聞到了蘋果的香味。

蘇格拉底看著那個男孩,那個男孩覺得自己可能弄錯了,便也說聞到了蘋果的香味。

蘇格拉底最後對全班同學說:「這是一個假蘋果,它什麼味道也沒有。」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得出結論:

1、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

2、要具有懷疑的能力

3、要勇于思考勇於提問

社會紛繁複雜,形形色色的事物會蒙住我們遠眺的雙眼,這時就需要我們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

但是,在堅持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要思考

我真的是正確的嗎?

我有足夠的案例或者數據來說服大眾嗎?

有沒有換位思考,站在他人或者集體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有勇氣說出口嗎?

做好對自己說的話負責的準備了嗎?

如果思考完畢,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的話

那麼就整理下想要表達的內容,好好和他人陳述


多問so what


如何清晰,自然地檢查自我觀點,避免被套路說服,需要學會以下兩點。

一、討論的問題和得出的觀點是什麼

確認你們要討論的問題很是重要,因為一些聰明的人總是會把問題模糊化,將事情控制著,朝他所想要的反向發展。

關於觀點,有兩點。

1,你需要明白你的觀點是什麼?它是最令人信服的嗎?

2,觀察對方說的話是對問題本身做出的觀點,還是他在把問題轉移到討論你的觀點上來。

二、支持觀點的理由是什麼

要想避免被人套路,需要找出支持他觀點的理由來,推理一下,看下他的觀點是否可信。

支持一個人的觀點,有以下7個

1,直覺

2,個人的經驗

3,他人的證詞

4,權威的意見

5,個人的觀察

6,案例

7,科學研究


多聽別人講話,大部分人都會用套路,你聽得多了,套路爛熟於心,我不信你還會被套路


謝邀。

1.知道自己的目標與利益所在,要甚至自己在這件事上的最大讓步是什麼,守住這些底線以及做人的基本原則,不動搖

2.了解對方想法,要學會逆著思考,按照他的邏輯來的話,會是一個怎樣的結果,是不是自己承擔了更大的壓力與風險,斟酌彼此。

3.時刻給自己一個暗示,長遠考慮,是否可行,風險多大,收益多高,這些不是聽對方說的,而是理智分析的

4.任何類似的對話可以選擇,當場不做決定,回去理智分析後,再做決定


這得看說服人是誰。如果是領導,也就是那個可以決定你工資漲幅的傢伙,即使知道他的套路,也是被套路比較好。

整體來說方針政策就是「只要希望工資漲,就要跟著套路走」。否則你也累,和你說話的領導也累,由於太累,還覺得自己的錢少了。


保持清晰的觀點,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觀點的內在邏輯,自己的觀點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存在那些制約因素,堅持的結果是什麼,客觀與主觀因素等等,只有經過深刻思考的觀點才能經得起考驗。

如果只是泛泛的一些觀點,一般容易被人說服,並且不能身體力行的去貫徹到行動中,這樣的觀點其實對人生是沒多大作用的。如果這類觀點多了,易引起思維混亂,意志力不堅定。

只有深刻的觀點,才值得人去堅守。那麼,什麼樣的觀點才是深刻的呢?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由感性開始的。人們的初始觀點是感性的,必須經過社會實踐,不斷的修正這個觀點,然後再實踐,再修正,如此反覆,一個觀點就由感性變成了理性。

經過自身實踐的檢驗,這樣的觀點才能算是理性的,深刻的,經得住打擊的,你也才能堅守住,才值得堅守。

如果沒經過實踐的檢驗,那這個觀點本身有可能是錯誤的,或者並不適合你,那你的堅守並無意義。

通過檢驗的正確觀點,那就勇敢的堅守下去,不在乎別人怎麼說,做自己,你會收穫意想不到的自己。


看人,有的人固執到死,任憑天花亂墜,也都當聽不見。當然這也能解答這個困惑。


你從一開始就堅持自我的邏輯其實就是OK的,一般來說人人都有立場,也基本不存在說服別人的情況。你能說服別人,一般分兩類:

1,對方也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確實認同你的觀點。

2,你用非理性的方式說明了一件理性的事。

純粹的「以理服人」幾乎不可能。而本身自我意識比較堅定的人也不存在什麼被人說服的問題,理由也是剛才兩條。


謝邀。職場中難免會碰到觀點、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尤其是初入職場的懵懂時期,面對各種各樣的要求感覺會無所適從,觀念也容易被別人引導,從而誤入所謂的「套路」。實際上,因為經驗、立場、職責、性格等各方面的原因,職場中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鍛煉個人思維與能力、加深共同理解的不可或缺的條件。觀點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往往各方適度的妥協才是達成共識的更優策略。而題主提出的問題,可能更多著眼於需要堅持自己觀點(或者是立場)的前提下,如何採取更好的方式識破預設的「布局套路」,以達成這一目的。

一、基礎條件:良好的心態

對於不同於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反對觀點,人存在本能的抵觸心理。這種抵觸可能源於認知、立場、利益等各方面的差異。同時,在捍衛自己觀點的同時,在人的心理層面往往也會下意識地變成捍衛自己的尊嚴,被說服意味著「失敗」。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有的人會克制這種本能,吸收不同觀點中有益的部分化為己用,及時調整或修正自己的觀點;有的人無法區分觀點與尊嚴,因而無論何種不同言論都無法接受;也有的人雖然意識到了,但礙於一定原因不能表現出妥協的姿態。無論如何需要知道的是,人不喜歡被說服。對於交流的結果,不應當強求。

題主也許要問,我想知道如何不被說服,知道上面這些有何用?其實我想說的是,避免走進一個誤區,就是想讓自己不被說服,就一定要先說服別人,這並非必須要求。因為除了你死我活非勝即敗,還有擱置爭議、保留意見、互相修正等等其他交流結果。如果需要明確堅持自己的立場,就應給出核心理由,而不應花過多的精力用來說服別人或作觀點之爭。工作時間有限,觀點的爭論非一時能解決,而我們應更關注效率及想達成的結果。

二、認識自己的觀點

認識自己的觀點有幾個含義:

(1)我的觀點用一句結論表達是什麼?

(2)我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的觀點?

(3)我內心深信我的觀點嗎?

第(1)個問題,意味著觀點是否清晰;第(2)個問題,意味著堅持觀點的內在動機和退讓的底線設置;第(3)個問題則是意味著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堅持己見。

在給出自己的觀點前,最好對這些問題有個答案。

三、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武器」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觀點的交流無法(或不便)用量化的統一標準來衡量孰優孰劣。單純的言詞辯論或玩弄邏輯文字遊戲,永遠都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甚至於可能加深對立情緒。職業工作中,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有力武器,在關鍵時刻往往能給予致命一擊,這些武器包括:

(1)數據、報表、報告等客觀資料

「最近的客戶投訴率怎麼這麼高,我們都覺得你們部門工作方法有問題呀」

「今年相比去年的9月份,投訴率已經下降了10%,上半年整體投訴率也比去年下降了不少,最近投訴多是因為每年這個階段客戶需求會發生很大變化,公司也在儘快制定相應的方案」。

而不是說:「我們已經每天忙得加班了,客戶投訴率高不是我們工作不到位,是業務產品本身就有的問題」。

機智的同學也許會反問:如果沒那麼巧近期數據並不好呢?以堅持立場為前提,當然是選「最近」時間中最有利的數據說。數據雖然不會說謊,但用它的是人。觀點的交鋒,沒有唯一答案。

(2)法律、公司流程制度等硬性規定

「這個合同很急,今天必須簽,不然業務做不下來,我們領導也同意簽字了,馬上需要你們簽字同意」

「公司規定必須經過立項後才能簽合同,手續沒走完不能給我們簽字發表意見,不然出了問題部門要被問責。如果很急請你們按規定緊急請示。」

而不是說「你們著急也沒用,這不是我們一個部門說了算,我沒有權力擅自簽字」。

(3)領導的意見

「小張,這個事情一直是你在跟進,你也更了解情況,我們部門沒有人手按排,還是你來做吧」

「x總,我們領導最近也有工作按排給我,我怕耽誤事情及時推進,請您和我領導溝通下,如果他同意的話我會提供協助的」

而不是說「這個事我只是協助你們工作,沒法自己完成,我覺得還是你們做合適」

例子不一定完全合適,根據工作環境的不同也有差異,也可能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解決,但總而言之應尋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支柱,避免單純的無效爭論。

四、充足的準備

從上面的例子與要求可以看出,如果要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充足的準備是必要的。準備工作包括了解單位情況、做好專業工作、掌握靈活的應變技巧和豐富的經驗等等。而這些往往是職場新人最缺乏的,也需要相應的時間積累,並非一朝一夕之事。答主工作時間也不算太長,本身也在積累中,就分享一些碰到過的套路和心得供題主參考吧:

(1)你更專業你來做

在需共同處理一項事情時,有人會將事情推給別人,而往往冠以「你更懂更專業,我相信你」等誇獎之詞。例如答主是法務崗位,往往會有人直接要求提供一個他們需要的交易合同文本,並言之曰合同的事情法律專業人士來做更放心。然而往往容易忽略的事實是,合同是要滿足實際交易需要的,如果不知道具體需求,再專業的法律人士都可能會犯重大錯誤。因此一般的業務合同事實上往往是業務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及歷史參考文本起草,法務則根據需求修改增補審核條款,除非是特殊合同需單獨制定,則各部門共同起草確認。明確各方職責,依據職責辦事而非想當然,會避免很多麻煩。

(2)我權力大聽我的

在衝突比較激烈情況下,往往有些人會訴諸於權力:「這麼一個小事,不可能發生大問題,領導都沒意見,你擔心啥?」甚至於有些領導會直接以職權壓人,對於職場經驗不多的人心理壓力非常大,從而逼迫妥協。這種情況下,優先考慮的應是事情本身的處理邏輯和責任的承擔界限,而不能屈從於感情壓力。在事情本身存在重要問題的情況下,妥協意味著日後的麻煩。以非正常手段來作支持觀點的依據,本身也可能意味著正當理由的缺失。因此明確這些問題的前提下,面對權力壓迫,雖不宜正面碰撞,但也決不可輕易放棄自己觀點和立場。換言之即不要輕易急著表態,通過婉轉或者迂迴的方式表達為好。

在職場中,始終需要記得對自己的直屬領導負責,對自己的崗位職責負責。

(3)「演」得有多真,套路有多深

當職場新人開始學會拒絕的時候,往往也是面臨他人給予更大壓力的時候。有些甚至會以發脾氣、大聲說話、等方式來進一步提供壓力。然而無論這種方式是不是有意為之,在職場中都不是作為我們同意對方觀點的理由。對此,只需冷靜對待及說明即可,不能落入到情緒的圈套中,更不能進一步激化為爭吵,這會使即使原本有理的己方也立刻失去合理性。如果對方情緒較差,那麼暫時不必再深入溝通,說明觀點理由等其冷靜後再重新交流更好。

套路有千萬,但職業操守和精神是不變的。在職場中,隨著能力和經驗的增長,面對一個狀況形成獨立專業的判斷是支持自己觀點的前提。希望上面的這些個人心得能提供一些參考,讓大家職業之路更加順暢。


心裡有大江大澤大山,胸中懷著民中

只要心中有在活下去一秒的信仰,

只要有堅持,你就不會被說服

以上純屬瞎編


別急著表態,做筆記,讓自己緩一緩。

這是腦子不夠快的時候,最好的做法。

以前看辯論賽,真正優秀的四辯,是很會煽動情緒的,觀眾很容易被帶進他的邏輯裡面被他說服帶動。

但是回過頭來再回想一下,你又會發現其實剛才的那些言論,漏洞百出。因為以一場辯論賽的體量,根本就沒辦法真正充分論證一個觀點。

同樣的道理,大部分人如果腦子轉的沒有人家快,就不要腦袋一熱,或者當時為了裝逼強行理解,慢一拍,也許會更通透一點。


推薦閱讀:

遇到傻逼領導不斷讓自己產生負能量怎麼辦?
換工作太頻繁,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你願意給《我在趕集網的兩個月》的作者什麼建議?
曾經遇到過最令人受不了的實習生是怎樣子的?
你身邊有沒有讓你覺得毀三觀的女同事?

TAG:心理學 | 職場 | 職場新人 | 日常行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