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英語翻譯應該是Qixi Festival還是Double Seventh Festival?

正好七夕節想到這個問題,文化有限;答案鎖定在Qixi Festival和Double Seventh Festival(日報給出了這個翻譯)

翻閱了過去的問題和各大網站也沒明白,不知道從何入手去了解語言和翻譯的基本知識。

所以向知乎大佬求助,答案是哪個?(是不是唯一的,由官方給出?)為什麼?背後隱含藏著哪些原則和知識?

(為什麼日本的七夕節能叫Tanabata Festival?)

非常感謝~


謝邀。首先我雖然有自己翻譯過一些喜歡的文章也幫朋友做過一些翻譯,但是沒有在翻譯方面有過專業的學習,所以回答僅代表我的一點個人觀點。

我無法來說哪一個翻譯是最準確的,但是這兩種翻譯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Qixi Festival很明顯是根據中文的音譯得來的,這個翻譯和日文的七夕(たなばたtanabata)是一樣的,tanabata是日語中七夕的音譯。而Double Seventh Festival則是從它的具體日期來說的 七夕的日期是農曆的七月初七 是我們農曆的第七個月的第七天,所以這裡翻譯成Double Seventh。

個人而言,如果是我在翻譯,我是會選擇Qixi這種翻譯方法,因為我覺得在名稱的翻譯上我會更偏向於用這個語言原本的發音來表示這個詞,這種方式在很多翻譯作品中也都很常見。

感謝邀請,感謝閱讀。


我支持翻譯成 Qixi Festival。這個翻譯沒有添加或減少原有名稱的內涵,而且中國人一看就知道是什麼。外國人如果不懂,則可以解釋;同時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可以提示外國人:這個詞是值得記住的。

其它的翻譯中,我覺得 Night of Sevens 可以接受,因為它是「七夕」的直譯。這種譯法還有一個好處是外國人容易讀出、可以直接理解,但缺點是不太正式,像個臨時生造的片語。在我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可能會根據對方的漢語水平以及對中國文化的感興趣程度選擇 Qixi 或 Night of Sevens。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這個譯法次之。它的缺點是太長,而且字面意思是「雙七節」,中國人可能要繞一下彎才能明白這是什麼。

其它的譯法我不支持。Chinese Valentine"s Day 首先內涵上就不對,七夕被當成情人節只是最近 10 年的事,而且「Chinese + 別國的東西」這種命名法有一種山寨感。Magpie Festival 對應的中文「喜鵲節」在漢語中都不是常用的叫法,不適合作為英文名的來源。


在沒有對應辭彙情況下,最好的翻譯是音譯,其次直譯,最差的就是自作多情。

突然想起來,最差的不是自作多情,而是錯誤。把lru的least翻譯出最少,就跟把most beautiful翻譯成最多,屬於高中沒畢業的英文水平


日本人的名詞可以用日文羅馬音,難道中國人的名詞就不允許用漢語拼音?

一個專有名詞還有什麼好顧忌的?


不請自來。大家糾結的無非就是到底該以忠於源語言為優先,還是以便於外國讀者理解和接受為優先。如果忠實於源語言,那麼是該忠實於內容還是該忠實於形式。我個人的原則: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七夕」的精神不受損失的前提下,只要能傳播「七夕」就是可取的。我會優先考慮直譯,如直譯變成「死譯",則轉而意譯,如意譯不能最大程度還原源語言含義,便只剩最後一條路 - 音譯。

直譯顧名思義,就是把源語言的每個字用目標語言中的對應字代替,有一個字就譯一個字,而且結構次第也不變。這種譯法最易受人詬病,直譯出來的東西容易變得不倫不類,中國人看了啼笑皆非,老外看了要麼壓根看不懂,要麼讀起來如鯁在喉。「七夕」 的意思就是 "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 或「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 得名與女人和孩子們在七月初七夜晚進行各種乞巧活動這一習俗。所以如果我們選擇音譯,就成了 "Night of Sevens", "Double Seventh Festival"。這麼譯的好處是中規中矩,不對不錯,國人老外都不至於無法理解,但多少會有些吃力。最大的弊端,私以為是把七夕這麼一個富有人情味,在古代頗為盛大熱鬧的節日譯成了空洞乏味的數字,毫無過節氣氛可言。相比之下, 用「乞巧」的直譯 "Skill Pleading Night" 反而更到位,起碼看起來更像個節日。

如果意譯,私以為 Skill Pleading Festival, Night of the weaver girl and the cowherd, Chinese Valentine"s Day 都是不錯的選擇,都很忠實於源語言所要表達的含義,分別代表了七夕在古代及現代的精神。

Qixi Festival 是維基百科採納的譯法之一,說明有一定的使用度。"Qixi" 兩個單音節詞簡單好記,不算太拗口(雖然很多老外念漢語拼音的 "x"有困難),這是有利於傳播的因素,但缺點也很明顯, Qixi 對於對中文沒有概念的人只不過是沒有任何含義的語音符號,因為不懂意思,所有容易造成說了就忘的死循環,這跟你對不懂英文的大媽不說「浪漫」而說 "羅曼蒂克" 是一個效果。

翻譯家在會議室里掙個面紅耳赤理論講一堆,還是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哪個譯法最成功,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外國讀者說了算的,畢竟語言的本質是工具,被人記住和使用最廣泛的,往往並不是源語言者看著最親切、最帶感的那個,而是目標語言者覺得最好理解,最容易記憶的那個。舉個列子,我注意到外國友人在用英文,法文或德文提到 「春節」 的時候,對中華文化不太了解的很少會選擇用 "Spring Festival",或 "la fête du printemps", "das Frühlingsfest",多數不約而同的選擇了 "Chinese New Year" 這個意譯名稱,反倒是在國內的中國人說英語的時候多數都用 "Spring Festival" (此處請噴子自動收聲,我不是在標榜 "Chinese New Year"都是老外用所以高人一等,"Spring Festival"就是不地道的Chinglish表達,語言習慣本來就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因為各國習俗節日的差異性造成了他們的腦迴路無法將一個春天的節日和新年的第一天建立必然的聯繫,對於他們而言,地球人都知道的 "New Year"更能代表新年第一天,"Chinese New Year" 便於溝通、記憶。昨天我把所有七夕的翻譯名詞列了出來,拿去問辦公室同事,他們都不會中文,對中國了解也不多,當我讓他們選出影響最深刻的那個時,Chinese Valentine"s Day 毫無懸念的名列榜首,畢竟,比起心靈手巧來,誰不更想要個情人呢╮(╯▽╰)╭


77festival辨識度更高bigger也更高呀

阿拉伯數字才是全球通用語言

707,0707也不錯


QIXI更好,不然遇到常凱申那種譯者,可能轉譯回來就變成大伯·塞文斯節了~


我有個提議,,為什麼不按照乞巧節,翻譯成Praying Handicraft Festival 呢


直接音譯,有必要的話同位語背景補充一下由來習俗,中國的情人節什麼的


Chinese Valentine"s Day

中國的春節也是前綴chinese,我們的外教也是這麼說的啊。

double seventh 真的有一種雙十一的感覺,不過本身七夕節就是一個購物節吧

至於qi xi 題注可以讓自己的老師去發音試試,肯定很好玩hhhhh


我覺得真的要音譯的話也要參照台灣的拼法,而不是大陸的拼法。出現q,x,zh之類的字母,真的很尷尬的。比如外國人把Qixi都讀成kick-see的音。


直接QIXI就行了

加一個festival幹嘛

Valentine"s day也沒festival啊

而且,七夕節,也就近些年被搞成中國情人節的

從傳統看,七夕壓根不是情人節。

另外,個人覺得用lunar也OK

過年是 lunar new year

那麼七夕,就用lunar seven唄

當然,七月半就 lunar Mid-July/ Seven

就別 Chinese Halloween了吧,Ghost/ Ghost"s/ Ghosts"/ Spirit Day?

這下不能 festival了吧


分情況啦。

做口譯的時候,要讓別人第一時間明白,就直接叫 Chinese Valentin"s Day.

筆譯最好譯為 Qixi Festival (Chinese Valentin"s Day) .


我覺得中國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上有一股由內而外的不自信,從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翻譯上就可以看出一二。

遠的有「長城」翻譯成「the Great Wall」,「紫禁城」翻譯成「the Forbidden City」,「甲骨文」翻譯成「Oracle」,為什麼我們這麼翻譯啊?還不如怕別人不了解我問的文化,因此自卑的這麼翻譯!這就是文化不自信的典型!

其他不說,看看日本,「壽司」就是「sushi」,根據日語讀音來的,「相撲」就是「sumo」,人家根本不擔心外國人是否願意理解,就是這麼翻譯。

且看看外國人對我們的翻譯,「城管」「幹部」「土豪」「大媽」


我支持意譯,7th night,或者night of 7th。

我基本上很討厭音譯。音譯感覺特別傻,就和「蘭德克魯澤」一樣傻。而double 7th給人一種馬上就要大減價剁手的感覺,然而分明是要加錢的。。。


7th, July. The festival of love.

翻譯成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來讓對方能接受,而做出的推廣行為。

讓人接受音譯,是很難的事情。

例如二月份的情人節,至今華語區依然接受不了音譯的「華倫天絲得以」這個音譯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先讓七夕以對方能接受的形式進入對方的文化裡面去,這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不推薦qixi這種外國人無法發音的名字,或者Tanabata這種日文式音譯。

Double-Seven,雙七,更是不明所以,中國人都接受不了「雙七節」這個名字,何況老外乎?

依我看,

The night of love

或者

The festival of love.


頭一次謝邀。

首先擺明態度,我不準備在這個問題上做出「選這個」或是「選那個」的表態。

不過貌似觀點還是要表達一下的,防止大家看迷糊了:音譯得到的聲音符號,和意譯得到的語言符號,哪個更有效,本身就是一個翻譯範疇爭論的問題;而漢語拼音是否能夠作為合格的聲音符號,這件事情更值得商榷。

作為一個堅定的意譯支持者,我有時候偏執地認為,不包含具體意義的譯文並沒有什麼意義。

前一陣和幾個中國好基友/閨蜜一起帶著外國友人在市中心浪,走過大世界,我解釋到,這個是「The Big World」。同行基友表示,為何不說「Da Shi Jie」,貌似地鐵站裡面也是這麼翻的。

我說不是,地鐵里是可以這麼翻,因為它只要作為一個語音符號,方便視覺辨認,在聽覺上也有相當的識別度,就可以了。然而在人與人的交流當中,這樣的純粹音譯就顯得沒什麼作用了,因為對方並不需要一個標識,對方更需要理解其中的意思。

更何況,對外國人使用音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我們也許認為「Da Shi Jie」三個單音節字很好辨認很好記憶,但對於對中文完全沒有概念的外國人來說,他們是完全沒有辦法記憶這三個讀音的。也許在他們看來,這和"yi ya yi"差不多;那他們又如何把它和"yi ya yo"分辨開來呢?

因此作為一個上海人,我表示北京最無法令我接受的,就是地鐵里清一色拼音標識的站名,其中尤以"Dong Si Shi Tiao"為甚。當然我們也許本來就沒指望老外可以理解它和"Dong Si Jiu Tiao"或者"Xi Si Shi Tiao"之間的關係。

關於七夕,另一點需要吐槽的是,貌似大部分拉丁字母語言的人都無法正常認讀"Qi Xi"這兩個音吧。相比之下可能還是"Qi Qiao"稍好一些。

那麼"Double Seventh Festival"呢?其實這個和"Mid-Autumn Festival"的結構還是蠻像的,不過音節確實比後者長了一些,不方便表達和記憶。不過拉丁字母語言的人自有他們的簡化方法,如"DS Festival",如果我們自作主張地用「Qi Xi Festival「去幫他們達到簡化的效果,那未免有些自以為是,也越俎代庖了。

相比之下我想說"Magpie Festival"第一眼驚艷到我了呢。

但總的來說題主所提及的幾種譯法,都有硬傷。因此我不準備在這個問題上做出明確的表態。

關於日本的「Tanabata Festival」,我只能說,日本在這方面也是有一定的文化強權的,日語專有名詞和日本人名的翻譯上就可以看出來,也有一定約定俗成的成分。但歐美人吐槽這些翻譯也很多的好吧,經常讓人摸不著頭腦的。

也許花點時間仔細想想,可以想出既貼合中文原文,又有一定英文含義的翻譯來呢。


無論象棋是翻譯成Xiang Qi還是Icon Chess都一樣,老外是沒概念的

你得跟他講Chinese Chess他們就哦....

同樣的引申,估計溝通效率最高的翻譯還得是Chinese Valentine


推薦閱讀:

遊戲 Ready Steady Bang 的 31 種中槍死法怎樣翻譯最佳?
如何翻譯 "Egypt is the gift of the Nile"?
在行文優美和內容精確間,譯者應作何選擇?

TAG:英語翻譯 | 英語 | 翻譯 | 七夕 | 日語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