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如果清北生只是做了個普通中產就是失敗」的觀點?

最近和朋友討論這個話題,不少人認為考上清北的當初基本是省前一兩百名的天之驕子,然而絕大多數人只是走上了普通中產的道路,因而認為他們是失敗的。你身邊是否有類似觀點,你怎麼看?你認為應如何正確看待名校?

補充:我自然是不認可的,覺得讀書作用在於保證下限,清北也如此。看到有人對中產有爭議,嗯,因為朋友都是年薪20萬上下(碼農),二線有房車無貸款,一個老婆一兩個孩子,無養老負擔,以這個及以上為中產吧,達不到知乎中產標準,輕拍~


難不成你才考個前一兩百名就能進入統治階層了?


對,只有這麼想,才能平復高考時被碾壓帶來的強烈醋意,以及失衡數年的心態。


1.僅以財富來評價成敗是很傻逼的行為

2.即使要以財富來評價,清北畢業的平均資產也絕對高於其他院校

3.為什麼絕對的知識不等於絕對的財富,因為創造財富最大的要素是財富本身,是資本,而非知識技術

4.知識雖不是創造財富的最大動力,但是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人類歷史上的重大進步——三次工業革命均來自科學知識的驅動

5.所以社會對清北等名校的期望,不應是他們掌握了多少個人財富,而是他們能帶來多少知識變革。

也許下一次人類社會的重大變革,就誕生於某個普通中產教授的實驗室。


清華全日制新生數量:47201人,新生人數11368人。

北大全日制學生數量:40749人,每年多少人不知道,按照分4年畢業計算,每年大概也有一萬人。

中產階級的標準比較混亂,我簡單粗暴定義一個不那麼高的標準:姑且認為有能力20年內憑藉自己收入購買北京一套房子為標準。

也不要求那麼高非得6環內,就看均價。考慮到二手房的數量遠大於新房,暫且以二手房為標準。6萬*100平米=600萬。算一下房貸:

月供2.75萬每月,再加上生活消耗,保守估計需要3.5萬的稅後收入。不考慮保險什麼的投入,稅前工資約4.5萬,年薪54萬。

如果處於中產是一種失敗,那麼假定收入再翻倍,也就是約年薪1百萬算勉強突破了中產。

假設大部分畢業生(80%)都能做到,清華北大每年畢業人數約2萬人,假設30年大約有60萬清華北大畢業生,乘以80%等於48萬,就是說社會上存量的48萬清北畢業生收入都在100萬以上,得到數字4800億。假設清北畢業生GDP轉化率都特別高,大概10%,那麼清北的畢業生一年創造的GDP就是4.8萬億。2016年北京GDP2.5萬億,上海2.7萬億。

也就是說清北存量畢業生創造的GDP已經接近北京、上海的GDP之和。

不愧是中國最高學府,對學生要求就是不一樣。

經知乎評論提醒,計算有兩處明顯疏漏:

1、清北新生數量包括了繼續攻讀下一學位的人數,所以有部分重複計算了。清北官方網站沒找到權威每年畢業人數數據,根據百度結果,大體為4000-5000人每年。

2、GDP轉化率依據研究結果,應該在40%-50%左右,10%低估了。

結論上清北畢業生創造GDP總量大概需要縮水為原來的1/10左右。只是圖個樂子,原回答就不改了。


大家不要擔心,國家正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將來清北只招權貴的子女,自然出來也都是權貴了。


改天扒我在舊金山親眼見到的,真清華校友,幾乎露宿街頭。


忘了聽誰說的了,清北不是社會底層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群嘛【捂臉


拿金錢來衡量一個讀書人的成就,尤其是如此頂尖學府學子的成就,真是悲哀。

這幾天看到了大家的諸多回答,還是忍不住想要回復。

據我所知,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大雖然沒有確切的校訓,但是其盛傳的校訓有兩個,其中之一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第二個便是「愛國 進步 民主 科學」。

不管是哪個校訓,這兩所大學都以思想、精神、民族進步為導向,並沒有各位答主所提的以物質為目標。私以為,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要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做貢獻,所以我們以自己的物質滿足來實現目標並沒有問題。但是還有一部分人需要推動社會的進步,清華北大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學府,如果認知也停留在我們這個階段,那可真的是悲哀。

北大蔡元培校長曾在開學致辭中說過:「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

清華梅老先生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想必大家比我聽的還要多。

也許是我太迂腐,經過如此長時間的發展,大家的認識才更符合現代社會的節奏和認知,但是我依然保留意見,也覺得在知乎這樣一個大家公認當代有為青年聚集的地方,不能以財富作為自己的人生最大的追求。


要是高考真的博一年就能普通老百姓變資本家,相信我,沒人掙得過那些普通權貴的…


清北的文憑作用有限,基本只能證明你有超越常人的執行水平,可以成為老闆得力的高級打工仔。從這個角度看,所謂中產階級的確是清北畢業生有能力達到的,但再往上一步就不是單憑個人能達到的了。

一個穩定的人才篩選體系,一要維護剝削階級利益,也就是優先考慮其子孫和擁護者,二要把滿足一定標準的底層人民選入剝削階級。這個標準不是單純的個人能力,而是對實現剝削造成的威脅。

有才能只能讓清北畢業生成為比較難以替代的被剝削者,但想翻身就很難了。從對方角度看,能把你按在手下工作為什麼要放你平起平坐?你是我兒子?還是你有能力打倒我?

排除屌絲逆襲的神話故事,前一種叫x二代,後一種上次發生在1949年。


每年每個省一兩百位,算算一年小五千,作為對比,看明朝那些事情,幾百年明朝,從開國前到滅亡後,能記住的人名有五百個嗎?


計算髮展速度,要先看初始值。


省一兩百名,按著這個錄取率,相當於古代的舉人吧?從分科考試到清末取消科舉,多少個舉人老爺,各位記得幾個?如果古代劃分上中下等的話,舉人秀才大部分是中層的地主鄉紳階層,遠遠不可進入天子堂,當上決策者。

所以不是清北的學生不夠優秀,也不是社會太黑暗,太階層固化。說到底還是一個概率問題,自古有國情如此。


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和GCD的接班人還是有區別的。


不得不承認,在清北這種超級大學,超一線的師資力量,龐大的教育資源,廣闊的校園平台,優異的校友團隊,再加上學生自身實力強勁,造就了清北學生的高成材率,但要以進入上層社會作為清北學生成功的標準,那連絕大多數清北學生都是loser,由此觀之,這條件未免也太過苛刻了吧。

進入清北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通過高考,依靠絕對的成績優勢進入,縱使學業上的高水平的背後是天資異稟,是強大的自控力,是堅定的心性,但這也只是實現階層跨越的必要不充分條件而已,家境怎樣,父母實力如何,為人處世的態度如何,有沒有把握住機會,有沒有遇上貴人……

影響一個人未來命運的因素太多太多,走出校園,就已不再是那個成績決定一切的世界了,即便有這一紙文憑的加護,也難言未來就能踏入上流社會。


我這麼過著樂呵,管得著么


中國的「普通中產」涵蓋面可是很廣的…


如果按你的題設對中產的定義是20w的話,清北年薪這樣是挺失敗的沒錯。。

如果按知乎普遍標準年薪百萬中產的話,清北中位數肯定是遠達不到的。。


我來灌杯雞湯好了,除了普通中產跟有錢人(含統治階級)以外,不是還有不普通的中產嗎?


姑且假設名校畢業生能力強,工資高。問題是現在社會靠工資收入很難達到中產資產。社會上其他資產的收入遠高於工資收入,工資佔比GDP太低,所以可遇見的未來,光靠個人努力,打破階層等級越來越難。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廣東人不願意去省外讀大學的心理?
自主招生有那麼重要嗎?
如何看待2016清華自招北京錄取分數最高?
華中農業大學自主招生主要考什麼?
教育部的一級學科評估有什麼參考或者研究的價值?

TAG:中產階級 | 高考 | 名校 | 北大清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