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軍事科技發展歷程上,戰車的意義是什麼呢,為什麼不直接發展騎兵?
看世界各個文明的戰爭軍事發展,往往可以看到,農耕文明在早期都採用了馬拉戰車進行戰場機動作戰,後來則發展成為輕騎兵和重騎兵,戰車也被淘汰了。而游牧民族則往往一開始就採用了騎兵。
然而我有一個地方很不解,為什麼許多文明都要經歷過一個「戰車時代」有人說,無馬鐙時代,非馬背上的民族要學會騎馬更加困難,所以人們都喜歡採用戰車。但問題是,古代戰車也很難掌握,往往需要人站在很小的平台上,不依靠扶手進行射箭,投石,擲矛以及肉搏,不說還有衝擊,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公交車上模擬作這些動作,是多困難,何況古代戰車沒有減震,路況更差,還要有劇烈轉向,衝撞等動作。往往別人都會說,古代車戰者都是經過長時間嚴苛訓練,擁有驚人的技藝。不過既然這樣的話,那他們為什麼不直接學習騎無蹬馬?無蹬馬雖然沒有馬鐙助力,但是起碼雙腿夾著馬肚子,也比沒有任何固定措施的戰車上穩當。
何況無馬鐙的輕重騎兵雖然需要很大量的訓練,但並不是不能做到。比如著名的努米底亞騎兵,以及夥伴騎兵,帕提亞鐵甲騎兵,虎豹騎都是無馬鐙的輕騎兵和重騎兵。既然同樣是需要經過大量訓練才能掌握,那麼為何許多文明在早期要選擇昂貴的戰車而不是騎兵?在古代戰車是一種造價很高的兵器,而且它未必比得上好的騎兵。而且許多文明都有一段沒有馬鐙,卻依然放棄了戰車而選擇無馬鐙騎兵的進化時代,既然這樣,為什麼不一蹴而就的直接採用無馬鐙騎兵呢?
謝邀
首先不是因為所有文明都經歷一個戰車時代,而是因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最早開始使用畜力攬車。當時戰車還是用的野驢拉車。然後最早的馬拉戰車是出現在安德羅諾沃夫文化的烏拉爾分支金沙達文化。西伯利亞至中亞直到南俄草原,最遠到天山,都是安德羅諾沃文化範圍。這個文化是最早馴化馬的文化,馬車是安德羅諾文化對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貢獻,正是這些四處游牧的青銅文化部落將戰車傳向四方。戰車的使用最早向南傳播到波斯再傳到印度,向東傳播到中國的商朝,向西傳入東歐和小亞細亞和埃及、希臘。所以實際上戰車就是由游牧民族傳播開來的。而不是說游牧民族直接就使用騎兵,農耕文明才用戰車。要知道美洲印第安人可是新大陸被發現以後才被歐洲殖民者帶出輪子這個科技。並非所有文明都先不約而同自主研發戰車,而是戰車好用,然後大家都跟著用了。
至於為什麼不直接騎無蹬馬,而用戰車。這個問題 @陳立金 所說的早期馬種矮小是一方面,確實有這方面的因素,比如日本戰國時期本土日本馬很矮小,日本騎兵基本上很少沖陣,更多的是代步,長途奔襲後下馬作戰。這還是馬具都已經很完備的情況下,都很少沖陣,注意是很少不是從不沖陣。
但是除了早期馬匹矮小的因素外,更大的因素就是馬具,別以為只有馬鐙就可以組建騎兵了,你要騎過馬你就懂了,沒有馬鐙和馬鞍,騎上去跑還行,想作戰那是白日做夢。你敢鬆手就直接從馬背上掉下去。然後還有馬韁繩,最早的時候戰車都是把都是喉肚帶挽具,繩子直接綁在馬脖子上,導致馬匹頸動脈受到壓迫,跑不了很快負重也小很多。早期連馬籠頭都沒發明出來,你說騎兵?怎麼騎啊?
任何技術都不是一拍腦袋立刻就出現的,在馬具還沒有完備的時代,根本就不存在騎馬作戰的條件,甚至於在高橋馬鞍發明前早期馬鞍都很難完成騎馬作戰這個任務。這種問題題主要去騎一次馬跑上一天就懂了。有馬鐙馬鞍的情況下你兩腿都能磨出血,別說馬鐙馬鞍甚至馬籠頭都沒發明的時候,僅靠兩腿夾馬肚子,你就是把馬夾死都承受不了騎馬作戰的衝擊力。
------------------------------------------前排廣告位-----------------------------------------------
合作媒體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去看看殷墟出土戰車旁的馬骨,再對比一下秦兵馬俑里的騎兵馬俑,再對比一下現代的駿馬。上古時代的馬種是很小的,只相當於現在的小馬駒的大小,像商朝和西周時候,還小得沒法騎,只能拉車。應該是隨著人工選擇培育、外來引進馬種雜交等,才漸漸變大的。
反對高票的蘇美爾是最早使用畜力車的說法,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畜力車在蘇美爾
順便糾正各位答主回答里的小錯誤美洲發現了有四個輪子的陶偶,而最後一批東亞人到達美洲是六千年前,也就是很可能東亞六千年前就有四輪車了,只是因為沒有考古實物被發展據說歐洲德國還是瑞士沼澤里發現過萬年前的車輪
西亞和東亞都有發現萬年前牛頭骨被長期套索的痕迹,證明徵服訓化牛是很早的狗的訓化至少有一萬六千年,愛斯基摩人的狗拉雪橇至少也有萬年曆史考古發現的全世界最早的馬車是在烏克蘭南俄草原,輪距很窄只有1.5米,應該是單馬雙直轅戰車。在此種車基礎上,東西方各自發展,二里頭發現1.4米寬的車痕,但有可能不是馬車,商朝戰車也沒有周朝寬,而且東方戰車基本是曲度很低的近乎直轅,所以底盤很高,車輪很大,而西方戰車曲轅,所以底盤很低,車輪很小,邯鄲趙鞅墓還出土了雙直轅的單羊車作為兒童玩具,和現代羊拉車一樣,西方也有讓一隻聖伯納巨犬拉雙直轅車運送牛奶的習俗。東西方的差異有可能源自統一源頭獨立發展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因為貴族身高的差異,比如古埃及人貴族才1米7,中國先秦貴族平均1米8,底盤高也不影響上下車
古代常用馬很矮,是與高大種雜交和保持血統的結果才有現代的高頭大馬。日本戰國騎兵很少有高馬能衝鋒,所以大多下馬衝鋒,但是日本在戰國時代以前,一樣可以用小馬玩騎射馬匹的騎乘很早就有了,但是因為沒有高橋馬鞍和馬鐙,衝鋒難度很高,所以一般只用作傳令兵和郵差商朝主要是雙馬戰車,當指揮車和代步,天子才四馬,周朝主要是四馬戰車,天子六馬。兩邊都是裝載三個人,所以商朝戰車跑不快不能衝鋒,雖然商朝戰車比周朝窄,駕車的是奴隸沒有盔甲只有盾牌護身,也沒有周朝的長戟,車重比周朝小很多商朝殷墟很可能是武丁的大墓里出土的矛,因為買不起論文,我諮詢過台灣史語所,才一米多的短矛。在這裡糾正一個大部分人的常識錯誤,戈是類似鐮刀的很短的手斧一樣的武器才1米3長,你們印象里的戈其實叫長戟,而且除了戈曲,必然有一個矛尖,所以紂王根本沒有對方周戰車衝鋒的辦法,前徒倒戈的戈是很短的,一旦奴隸造反讓出通路,姜子牙的戰車就可以直接衝擊紂王的中軍。先秦不是奴隸軍隊,是平民,而且根據甲骨文小臣牆刻辭一般都有盾牌。夏商周三代主要是皮甲。。。金屬甲那是春秋戰國了。因為牛皮畢竟是有限的,金屬甲可以大量生產和容易維修,導致春秋晚期披甲率提高,步兵復興,武器也比戰車更長,先是長矛,後是可以勾倒戰車的長戟,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東西方長矛長度種類是一樣的,羅馬2米6矛、希臘3米3矛、馬其頓4米6矛中國都有。弩在春秋晚期的普及配合長矛,也讓戰車衝鋒更加危險困難。
其實戰車一直沒有被淘汰,比如西漢李陵對付匈奴左賢王一直到戚繼光對付蒙古閹答汗再到康熙對付葛爾丹到乾隆到左宗棠畢竟如某評論所說,馬的運載能力不能和車比。大家腦海里武王伐紂是封神榜電視劇里的大軍開拔,實際上只是4萬沒甲沒武器的平民挑著扁擔裝著夠全軍吃一個月的糧食,跟著300乘貴族的戰車和300乘運糧牛車和3千虎賁步兵出戰。西方波斯地區冶煉銅的傳播是自東的無陶落後地區,向西傳播到敘利亞等有陶文明地區,不符合正常發展路線,所以我認為波斯銅技術是從更東方得來的,或許是印度,只是因為印度已經沒有了考古實物,印度最近發現一個海底古城杜瓦拉卡,裡面就有七千年前的銅棍,只是不知道是隕石還是冶煉。中國洪山文化赤峰遺址八千年前就有了坩堝,中國六千年前很多地方發現了紅銅技術產品,我認為紅銅中國應該是八千年前就有了,只是沒有考古實物傳下來而已而根據《從中國南方走出了四大文明古國》中國西南的炎帝族7800年前曾經去過西方一次。越南、泰國、(緬甸、)印度、波斯灣、阿拉伯都發現了7千多年前的遺迹,且都是這些地方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迹,蘇美爾只有6800年歷史,埃及只有6300年歷史,此前這裡也是沒有任何新石器時代遺迹,所以只是中國的紅銅技術在遷徙到西方時升級發展為青銅技術而已,然後又從印度傳回給西南的蚩尤。可惜印度的古城最後被海平面升高給吞沒了,印度就暫時成了考古的矮子。也就是中國是一直有冶煉技術的,但是一直沒有提高過,所以傳到西方後更新過的技術,傳過來,我們很容易就學會和改良了主要原因是現在的馬都是人工干預配種,變異的產物,只要回歸自然環境自由交配,現代戰馬幾代後就變成原來的體型了,別說騎乘作戰,你剛騎上去它就趴下了,根本擔不動你。其二,騎兵和戰車共存了好長一段時間,騎兵優勢更多是戰略上的,戰略移動更靈活,造假更低,但真是兩陣對圓,大家對沖,戰車還是非常可怕的,同等技術時代,比騎兵厲害啊。你騎兵是高頭大馬,我戰車也高頭大馬,還是四匹。你騎兵人馬具甲,我戰車負重能力更大,著甲率可以更高。你騎兵發明了馬鞍馬鐙,我戰車的輓具,輪軸,懸掛等等技術也在進步,說不定進步還更大。
其實很多人沒考慮一個本質問題。
戰爭時間長呢?還是和平時間長。答案就是,和平時期時間絕對長於戰爭年代。
越是遠古時代,用於生產積聚戰爭實力的時間就越是長。
現代戰爭,可以打幾年十幾年。
可是史前時代,人們往往要積聚幾十年的時間,才能生產足夠的物資來打一場。有些人可能以為,戰爭不就是搶掠嘛,以戰養戰就是啦。
實際上以戰養戰,根本上來說你也要你打敗的對手有的給你搶才行。兩隻飢腸轆轆的部落,真的會打生打死嗎?實際上雙方在地廣人稀的史前時代,遷移找吃的才是主旋律。
說了這麼多廢話,其實是為了衍生另一個常識。
兵器其實衍生於生活。就像很多武林小說里寫的。有些人用釘耙,用鐵鉗,用勾子,用狼牙棒。這些武器都源於生活物品。而戰車來源於人類部落遷徙時代的運輸車輛。
騎馬是不困難。但是訓練一個騎馬的騎士,除了對人戰鬥其實在生產生活中用處不大。搬不了東西,圍捕野獸還不如人自己。馬非常精貴,飼養代價又高,肉用價值很低。如果不用來做拉車。沒有農業的時代,養馬簡直要命。
史前時代的運輸車輛,往往又是部落生命所系。保護車輛,讓車輛具有戰鬥力簡直是自然而然的事。之後演化出戰車就這麼簡單。
軍事實力和軍事武器,必然是基於時代生產力。
農業時代終結游牧時代之後,有大量的糧食產出,才能讓騎馬作戰成為可能。有人要質疑了,那游牧民族怎麼可以全民騎兵呢?如果沒有農耕民族給游牧民族輸入各種物資(無論是正常商貿還是游牧民族搶劫輸入)。游牧民族根本無法支撐起騎兵時代。上古時期戰車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面對被甲率低、武器殺傷力弱、陣型鬆散的非職業奴隸軍隊,戰車衝擊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進攻方式,戰車也是國力的象徵。而此時,騎兵甚至不能算作一個獨立兵種,戰場環境和裝備水平使其基本沒有發揮空間。
主要是交戰目標的技術水平發生了變化,導致戰車的淘汰。
戰車衝擊力強,功能多樣(攻擊方式),面對組織度較低、戰術和裝備水平低、備甲程度低的原始軍隊時,有恐怖的殺傷力。另外,上古時代,軍隊有組織的野戰能力差,大多數戰鬥發生在人類聚集區附近,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戰車機動能力差的缺點。戰車應用的核心就是衝擊,摧毀敵人的組織度,此外的應用就比較有限了。
自青銅甲開始裝備起,戰爭及戰鬥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戰車就在逐步被淘汰。首先是步兵密集方陣的出現,削弱甚至抵消了戰車的衝擊力和殺傷力。第二,隨著方陣戰術產生的嚴格紀律也削弱了戰車的戰術效果,步兵可以迅速進行戰車難以適應的變陣和機動,就像亞歷山大在高加米拉會戰時的策略一樣。第三,投射武器的進步是戰車無法適應的,步兵可以依靠金屬盔甲和方陣加以適應,騎兵則能很輕鬆的逃離殺傷區域。而戰車就不行了,它的功能只有一種:正面衝擊對手,擺脫投射武器的殺傷非常困難。第四,戰車已經跟不上戰爭水平的提高和戰術策略的發展,軍隊打擊半徑的增長、野戰幾率的增加、伏擊偷襲戰術的成熟,這些都是騎兵擅長而戰車難以完成的。最後,重騎兵也可以算兼具了戰車的功能,效能還更高,更沒有必要保留這個功能單一、花費巨大的兵種了。
戰車是屬於上古時期的榮光,新時代的發展沒有再給它留出表演的舞台。騎兵是伴隨生產力及科技發展而生的多功能產物,註定是優於戰車的新一代王者。
人吶,不僅要看個人的努力,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千年之後的人問你為什麼不直接去月球挖氦3,你怎麼回答?還是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決定的。
1.戰車不但參與作戰,還可以擔當指揮車的角色,也是己方士兵士氣所在,春秋時期步兵都是跟著戰車打仗的,而騎兵舉著旗子就沒足夠精力作戰了;2.站著射箭比騎馬射箭更穩定、射程更遠,騎射手的射程只有二三十米,且馬背上顛簸不容易命中,比起來戰車上的弓箭手威力大多了;3.騎兵必須成規模,尤其是騎射手要幾百人幾千人射箭雨才有攻擊力,比起來,戰車少幾輛都能形成攻擊力;4.騎兵對馬匹要求很高,太矮的太弱的都沒法騎,而戰車可以幾匹馬一起拉,弱點矮點那就再加兩批,中國的馬弱小所以四馬戰車常見;5.拉車的效率比背的效率高,相同馬匹,戰車可以有更大負重,戰士可以有更重的盔甲,更好的防護;
……
其他想到了再說,總之,隨著馬匹育種的提升,有了大批高大強裝的馬匹之後,配合高橋馬鞍和馬蹬等發明,騎兵才得以大規模登上歷史舞台。在現代軍事科技發展歷程上,坦克的意義是什麼呢,為什麼不直接發展摩托兵?
不請自來答:沒有點馬鞍馬蹬以及騎兵戰術相關科技。具體如何不清楚了。
早期的馬的乘騎性能比現在的驢子還要差,載一個全副武裝的士兵衝鋒更別指望,然而牽引戰車相對來說更有意義,現代的單頭驢車可以玩漂移,戰車可以用四頭馬來拉,能接近現代漂移驢車的水平了
原因就一個:馬鐙!那時候還沒發明馬鐙呢,胡服騎射就因為沒有馬鐙,並無法發展成重騎兵
央視有一個節目,叫古兵器揭秘,其中的第一集,建議看一看。
是的,古代敞篷戰車本身並非某種特效武器,它的作用是移動指揮部。
在戰爭史發展上,戰鬥規模是越來越大的,隨著雙方參戰人數的增加,戰場的指揮架構也會越來越複雜。
小型的戰鬥是單一戰鬥群,單核心單層的指揮架構,一個親臨戰爭的長官統領數百小兵,小兵們看著長官的手勢/旗語,聽著長官的吼聲行動。長官的作戰命令,受通訊手段的影響,只能在幾十米/幾百米半徑的範圍內起作用,在這個範圍之外的士兵,只能靠推斷來決定自己行動。
為了提高軍隊的執行力,底層指揮官統轄的人數不能太多,太多了外層人員難以直接接受指揮信號,導致戰場反應緩慢。
基層士兵在戰場上是跟隨著底層指揮官行動的,底層指揮官的行動路線就是士兵的行動路線,底層指揮官的行動能力影響他指揮的士兵的行動能力。
在戰場上,士兵如同羊群,而指揮官就是頭羊,如果頭羊走不動了,羊群就會停下來。
戰場和參加人數擴大後,就不能只靠一個底層指揮官了,指揮架構變成樹狀結構,多個底層指揮官指揮數量眾多的士兵,戰鬥時間/戰鬥範圍都大大的增加了。
在幾百人級別的戰鬥中,往往幾十分鐘就決出勝負,消耗的體力也不大。而萬人級別的戰鬥經常要持續整個白天,對親自作戰的底層指揮官來說,體力消耗/受傷風險都增加了。
因為底層指揮官受傷/體力耗盡,失去行動能力,導致他統帥的幾百人都無所適從,不知如何行動;這種情況必須有解決方案。
特別是貴族指揮官平日養尊處優,更容易耗盡體力。
戰車的出現,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它用畜力解放了指揮官的雙腿,使得指揮官的行動能力能長時間保持,即便是體能不好的也不必擔心走不動的問題。
於是軍隊進入戰車時代,以戰車作為軍官的移動指揮部,一個基本戰鬥群配備一輛戰車;戰車成為軍隊的計量單位,千乘之國,萬乘之國成為軍事大國的代名詞。
後來,戰車被騎馬指揮官取代,因為騎馬比坐車的機動性更強。
人類騎馬作戰的歷史要晚於戰車,雖然騎馬比坐車早,但因在馬鞍出現前,長時間騎乘是很難受的,也不安全。
裸騎上戰場,腿都能磨出血來。還不敢跑快,一個急停/拐完騎手就飛出去了。
馬鞍出現後,騎馬作戰才取代乘車作戰。
虎豹騎沒馬蹬?還有上面某高票說商的戰車是傳來的?這問題的答案都挺魔幻的。【商朝青銅器、周朝戰車等早期華夏文明是從西方傳入的嗎?】匿名用戶:2016/3/6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13769/answer/28416470?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附鏈接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最遲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馬鐙,從西漢壁畫中可見一斑。只看出土文物喊就是沒馬蹬,那我只能無言以對了。
推薦閱讀:
※所謂的魏晉雅量與時下流行的裝逼有什麼不同?
※奴隸可以結婚or生子么?
※中世紀的領地是如何發展的?
※知乎用戶琅邪楊文理是什麼圈子的?圈友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