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成天才?
希望你看完此文後有所收穫,並為時未晚。~
我問一下,天才這詞兒什麼意思?如何培養孩子成天才?不覺得彆扭么?
好了,先來做道選擇題吧!
A、男生: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後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攻讀研究生。28歲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B、男生:貧寒農家子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級重點高中,高中期間成績優異,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全國物理奧數二等獎,後考入省屬重點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專業……
C、男生:初中體育成績優異,憑藉長跑特長,進入重點高中,高一時七門功課不及格,從學校退學……
D、女生:七歲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成績優異,組織能力強,順利升入省級重點高中,從初中起擔任班長,一直到高中畢業,高中學校辯論賽最佳辯手,省級優秀學生幹部,與同學老師關係融洽,考入澳門科技大學……
E、男生:4歲選入申奧形象大使;4歲學習鋼琴,師從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韓劍明;8歲學習書法,師從清華大學方誌文;獲獎無數,10歲加入國家冰球隊,讀人大附中並留學美國……
這幾個學生你最喜歡哪一個?按照你喜歡的程度做一下排列?為什麼?站在什麼角度排列的?
這幾個人都是真實的案例,這只是一個簡況,有一點需要說明:這僅僅是個案,並不是所有有這樣經歷的人都是這樣,小編只是憑藉這幾個案例說明我們要說明的問題。
第一位是盧剛;(1991年11月1日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開槍射殺了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一位和盧剛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在槍殺五人之後,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盡的槍擊事件)。
第二位是馬加爵;
第三位是韓寒;
第四位是一所重點中學的學生,也是一個真實案例,一個非常優秀的女生,組織能力非常強,很會與人相處,人緣也很好,是全校老師和家長公認的好學 生,當時高中畢業時她媽媽是做為優秀畢業生家長在全校做發言的。誰都沒有想到,在外人眼裡這個優秀的孩子居然跳樓自殺,當這個消息傳到學校以後,孩子的任課老師、校長等都非常受打擊,都覺得他們的教育很失敗。
第五位就是李雙江之子李天yi。
讓孩子提前學習,避免「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違背規律的學習,最後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孩子,你慢慢來。你獨一無二,與眾不同,你有權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長。
孩子,你慢慢來。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成熟需要時間。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並不樣樣領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
允許孩子慢慢成長,別再相信「贏在起跑線上」的謊言!這恐怕是當前最著急,最不能慢慢來的事。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5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一項研究表明,在學前班認識較多漢字的孩子,一年級的語文會領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級,水平就與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畫畫為例,8歲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視角觀察臨摹,在這之前孩子畫畫只是直覺思維的自我表達。讓太小的孩子學習繪畫技巧,告訴孩子太陽應該是圓的,雲朵應該是白的,且不說這是對想像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種浪費時間。
「美術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會上的這些考前教育。8筆畫蘋果,幾筆調色彩,目的是為了應試,」清華美院教授方曉風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說,直接的後果是學生臨募能力強,表達能力弱,當然產生不了大師。
幼教專家說,現在很多孩子三歲開始學輪滑,其實孩子的骨骼並沒有發育好,輪滑會傷害到身體。太早學芭蕾也是一樣,對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戰。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精明的商家發明出來的一句廣告語,」專家說,「家長被高考綁架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被廣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興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進名校。孩子們多才多藝,但卻並不享受自己的愛好。「很多鋼琴十級的孩子發誓再也不碰鋼琴,他們不覺得音樂是終生的伴侶,因為音樂奪走了他們玩樂的時間。」一名專門教授鋼琴的老師無奈地說。
「有時候僅僅是因為太早,太急,家長反而把孩子的興趣扼殺了。」一所小學校長講了一個學生的親身經歷,「這個孩子來報名的時候,問我,你們學校 要不要學奧數的,我說不學。她拍著手說太好了,我聽到奧數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師發現她的數學天分,開始讓她接觸奧數,最後這個孩子對奧數非常著迷,拿到了大獎。」
同樣學奧數的孩子,一批孩子曾參加國際奧數比賽並獲得一等獎,載譽歸來時,主管基礎教育的教育廳副廳長請孩子們談感言,有一個孩子說,「我這輩子再也不要碰奧數了。」
教育界已經認識超前教育和強化教育的嚴重後果。最近,教育部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指南》很具體地列舉 了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目標。例如,5~6歲學齡前兒童,只需「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並沒有標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須 認字,只說明「在閱讀圖書和生活情境中對文字元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
專家認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長」。
事實上,在許多國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學者楊佩昌最近撰文《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別把孩子大腦當硬碟》。他說,歐洲許多國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國甚至把這一條寫進基本法里,禁止家長在幼兒園的教學之外給孩子補課。
「讓孩子一開始就進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楊佩昌介紹說,德國的教育是一種逐漸加速的做法:幼兒園不學專業知識,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倫 理,學會與人相處,重要的任務是玩得開心;小學也只是學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對中國小學而言),到了中學才開始進入跑步通道,但依然還是慢跑。由於德國沒 有統一的高考,所以學生壓力並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學,真正成年了,才開始進入快跑通道。到了這個時候,終於有了競爭,也才顯示出每個人之間的差異。
「如果從幼兒園就開始快跑,需要跑幾年的幼兒園、12年的中小學,那麼到大學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氣。所以,你看看中國大學生髮展後勁不足,原因就在此。」楊佩昌說。
最後,我們再來回答幾個問題:
1、我們為什麼生孩子?
2、做為父母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3、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也就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麼?或者說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麼?
(在華南國際幼教展上的論壇大家都可以關注下,這類問題總會被涉及到,包括孩子的早教幼教之中的教育、體智能教育、甚至還有家園共育,這個大會總概很多,論壇會議都值得關注和參與~)
讓孩子快樂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隨著我們的功利心不斷的膨脹,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託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替你完 成;因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將來要超過你;看到鄰居家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你就忙著給孩子報奧數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華大學,你又 開始忙找老師給孩子補習。讓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樂,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終不堪重壓,採取最極端的做法:毀滅自己!等到那時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讓孩子幸福快樂,健康成長是我們對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試考得怎麼樣不重要!讓孩子珍愛生命,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樣要珍惜別人的生命,所以活著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論什麼樣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雲」,健康快樂的活著是最重要的事情。
再與大家分享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在微博中的話,以此共勉:「保養好自己身體,老了別給孩子添麻煩。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別給社會添麻煩。」
李雪說的,深以為然:
你要好好的寵他,愛他,然後等別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慢慢毀掉,你的孩子自然就是最優秀的了。送給各種急功近利的家長們,以及被環境氣氛綁架的家長們。女生在海外自殺,就跟超前教育更沒關係了。
凡是有超前學習能力的天才,在美國都是橫著走,走的路都很順利。
倒是那些按部就班的普通優秀者,在美國的同齡人當中失去了眾星捧月的氣場,自我有點迷失,進而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最後出現放棄一切的心態。
這些缺陷可沒有一毛錢是來自超前教育的啊!被人稱為天才的一般都是年少成名,在某個領域某個年齡段有著超出常人的獨特能力的人。但是你要理解一點,被叫做天才的都是後天人為被按上名分的人。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在某一領域表現出比一般人強的多的能力,被人為熟知後,這時開始有很多人會驚呼他們一聲「天才」。
很多天才在孩童時代根本沒有被認為是天才,相反很多被誤解成「腦子有病」。比如愛迪生。可見天才不是從小被認為的「天賦異稟」,而是後天被人賦予而形成。
那什麼樣才算是天才呢?
用一個方程式來解說天才的話,那就是天才=天賦+後天的勤奮。
天賦是與生俱來的,可能是遺傳了父母的好的基因(比如姚明的孩子應該在身高上有天賦),也可能父母資質一般,但是基因變異讓孩子有了有別於一般人的能力。比如孩子天生音感豐富,對各種聲音和響動很敏感,那麼孩子在學習語言或者音樂上就屬於比較有天賦的人。
但是,有了天賦如果不努力一樣會埋沒孩子的天賦,要想成為將來的天才更是不可能。姚明的孩子如果只對畫畫感興趣,看到籃球就頭痛,當然也不會用心去學球去打球,理所當然孩子不可能成為像姚明一樣的籃球巨星,在同年齡層的人當中顯示出不同凡響的能力,自然也不會被稱為天才了。
如果要培養孩子成為天才,作為父母,首先要通過日常的觀察,發現孩子的天賦在哪裡,孩子的興趣點是不是和天賦一致。如果一致那就好辦了,善用方法,引導孩子把天賦盡情地釋放出來,加以好的教導。但是記住不要過分加壓,很多有天賦的孩子就是因為父母的逼迫而最後由興趣轉變成憎恨,得不償失。比如我的侄女就是這樣被她的父母給毀了。手指細長,運用靈活,而且樂感豐富,自己也從小表現出對彈鋼琴的愛好,但是由於她的父母每天逼她練習,除了練琴其他娛樂的時間基本都不給她。僅僅2年時間,孩子從一開始的自己彈到現在的逼著她都不彈,「美好」的轉變。
等到孩子出了成績後,自然而然會發光,從這個時候起,就會有很多人開始叫孩子為天才。因為孩子的能力遠遠超出同年齡人的能力,甚至達到了專家的水準。天才也就形成了。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孩子健康快樂!什麼天才不天才!你不是天才,就別想著讓你的孩子是天才! 不知道你怎麼會問這個問題?
如果單靠培養就能出天才,那天才還是天才嗎?
天才,就是天生的高才,不是靠培養的
沒有那天賦強行培養
我們管這種方式叫拔苗助長沒想過培養孩子成天才。如果真的有成為天才的方法,不妨列位父母先在自己身上實踐過,有效再拿給孩子用。
如果孩子也願意的話。
天才還用你苦心栽培??天才只在於你有沒有發現人家?然後讓人家好好用自己的天賦,別跑偏了而已…
小琪老師 ,總結得不錯!
這本來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希望真正的天才的培養者們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發吧!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的深意的想必很多家長都有體會,看過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的家長都知道,年紀小、能力卻不輸成人的小天才們是節目的一大亮點,但也引發爭議,舞台上小選手呈現出孩子如小大人般的懂事成熟沉穩,面對壓力從容淡定,究竟怎樣的教育可以把孩子教育成這樣,怎樣的教育才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都說環境造就人,兒童時期的成長環境對人的性格狀態影響重大,家長聚在一起,最喜歡聊的話題就是孩子藝術細胞、情商智商類突破,智商受遺傳影響比較大,智商有將近小一半是先天決定的,當然,智商在後天能夠提高,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大腦發育的最快的時間段是0-5歲,在這個時間段,智商培養尤為重要,那到底如何科學的培養寶寶早日開發智商呢?
神經智力有一個特點,叫非用即失,剛出生的嬰兒大腦里的神經元數目基本上跟成年人一致,有860億個,但是它們的大小和連接還沒有像成年人一樣,因為新生兒腦容積只相當於成年人腦容積的25-30%左右。在0-3歲之間,大腦有一個非常快速的增長過程,神經元之間建立大量的連接,神經元不是基本的運算單元,需要神經元網路聯結在一起才能做運算。0-3歲的孩子神經元先建立大量的連接,然後開始剪切。
德國一所中學裡,一位叫奧特.克羅的生物學老師讓學生描述蜘蛛網結網的樣子,學生講的非常生動,彷彿看到蜘蛛在結網一樣,老師立即對全體學生進行了試驗,結果發現40%的同學看到了蜘蛛的活動圖像。馬爾堡大學的埃里克.楊施教授繼續研究這個現象,將看到的圖像的能力命名為照相記憶能力,得出一個結論,0-8歲的孩子具有這種能力,只是家長不知道如何打開它,更不了解它能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因此把我好時期訓練效果顯著,事半功倍,影響孩子未來一生的發展。
哪些東西應該減掉?哪些地方應該加強?就是教育的結果,給孩子合適的刺激和教育,他就保留了那些應該留下的連接,並加強之,這是早期干預神經智力的道理。我們人類的大腦分為右腦和左腦。
右腦:是感性腦、藝術腦、創造腦,善於記憶圖像、音樂、韻律、情感、想像、創意等;
左腦:是理性腦、抽象腦、學術腦,善於邏輯、語言、數學、文字、推理、分析等。
而在我們大部分人的用腦中,左腦用的最多,右腦幾乎沒有用起來,而參與最強大腦的「天才」確是充分利用右腦記憶,才能如此神一般的挑戰成功。而他們快速記憶的秘訣就是右腦照相記憶,右腦照相記憶也叫海馬記憶,它儲存在右腦中,能瞬間捕捉信息,和拍照相機功能一樣,在需要時以圖像形式重現,絲毫不差,能力達到左腦的100萬倍,一旦開啟這種深層記憶,就不易遺忘。
三分靠天賦,七分靠教育,也許你會覺得人家孩子是天才,有天賦,才能記那麼多!但是,這些所謂的「神童」,背後都有一個系統的記憶力訓練方法。孩子教育成功的關鍵是「父母」天才兒童和普通孩子的最大區別在於記憶速度的較量,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智商差距並不大,上了初中以後,孩子拼的就是記憶,而右腦的記憶速度是左腦的10萬倍,記憶容量是左腦的100萬倍,照相記憶的優勢很明顯,採用圖像的方式幫助記憶,與傳統聲音刺激記憶相比效率要提高3-10倍,是記憶的最高境界(過目不忘)。孩子到了初中、高中,海量的信息和資料需要記憶、存儲和大量的背誦,如果擁有了超強的照相記憶力,學習任何科目就輕而易舉了。
提高幼兒智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刺激大腦,讓大腦「轉」起來。每個孩子都會在大約2歲時面臨智力的飛速提高,隨之而來的則是性情大變。他變得對周圍的一切產生極大興趣,無論是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或者是嘗到的。此時父母們應該特別注意,為孩子提供足夠多的「新鮮事物」。
從小開始培養天才兒童的絕密方法:
1、儘早讓寶寶學會用吸管喝水。
2、對寶寶說話時,眼睛要注視著她。
3、給孩子穿色彩鮮艷的衣服。
4、給寶寶換尿不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
5、多背寶寶,有助於鍛煉平衡能力,發達運動神經。
6、教孩子從10倒數到0,特別是要讓孩子意識到零的存在。
7、給小寶寶玩手搖鈴的時候,不要太快,而是在寶寶的眼前慢慢移動。
8、訓練寶寶「停」,一旦聽到停的命令能馬上停下活動。
9. 承諾過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只有這樣才會讓你的孩子也學會守約。
10、不要對寶寶用嬰兒語言,直接和他像成人一樣交流,如果非要說嬰兒語言,也要和成人語言一起告訴他。
11、一定要和孩子朝一個方向教他拿筷子和筆,而不是和孩子對坐,這樣會讓孩子混亂。
12、經常向寶寶提讓他作出抉擇的問題,比如「你喜歡哪個玩具阿?」每次寶寶作出選擇都是在刺激大腦的發育.
13、每天和寶寶玩5次以上躲貓貓遊戲(雙手捂住臉突然打開的遊戲,每個地方叫法不同,作的時候聲色並用)多做幾次都可以,直到寶寶沒興趣為止。大人的面部表情一定要豐富,不要只限於一個表情,每次變換不同的表情,會讓寶寶運用大腦猜想下一雙手打開會是什麼表情。
培養天才兒童的神奇方法之經典教育案例
例子一:
美國的傑瑞·克里斯認為,培養天才兒童的第一法是「教孩子熱愛閱讀」。他經過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是否具有「愛好閱讀」這種天賦之才,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優等學生」與一般學生相比,「智力僅僅高出平均水平那麼一點點」,但他們都喜歡大聲朗讀。克里斯指出,太多太多的東西依賴於基礎知識。在任何領域,如果沒有基礎知識做依託,再高級的訓練都是毫無用處的。……無論孩子多麼具有天賦,不具備基礎知識,他永遠也不會成功地到達事業的最高峰,所有基本素質中最基本的是對閱讀的愛好。
例子二:
同樣是美國伊諾斯大學的德·多金教授對205位各方面比較出色的兒童進行研究表明,兒童都在學齡前就已經具有了相對獨立的閱讀能力。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從很小的時候,父母就使他們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這一研究結論可以找到經典的案例。卡爾·威特的父親在威特很小的時候,就買了許多小人書和圖冊,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講給他聽,然後對他說,「如果你能識字,這些書自己都能看明白。」有時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小威特聽,並對他說:「這個畫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沒有時間給你講,你自己看吧。」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小威特一定要識字,以便可以自己看書的願望和興趣。
例子三:
新加坡教育專家建議父母,在家裡為幼兒開闢出一個家庭圖書角,每天至少花15分鐘,為孩子朗讀有趣的文章,以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美國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思認為,最有效的教育秘訣是為孩子朗讀,他奉勸父母,不管有多忙都要抽時間為孩子朗讀。因為那是除了樓抱以外,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好東西,培養天才兒童的最神奇方法是——為他(她)朗讀,為孩子朗讀。
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在12歲之前聆聽能力比閱讀能力強,所以他們聽書的收益會更大。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應當從小開始。在孩子剛出生不久,就可以念書給孩子聽,不要以為這是對牛彈琴、白費工夫。其實,當孩子瞪大眼睛聽你念書的時候,他的語言和理解能力正在悄悄地得到發展。
讀書要選在孩子安靜的時候,在每天相對固定的時間段為孩子念書,每次要保持10~15分鐘。研究證明,常聽父母讀書的孩子,智商比不聽讀書的孩子高50%,並且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在當今的美國,父母為孩子大聲朗讀被認為是培養天才兒童的重要方法之一。
推薦閱讀:
※如何教育孩子保持善良底線同時還能抵禦這世界的惡意?
※孩子舞蹈老師太嚴厲,如何做好雙方溝通?
※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一小孩來家裡做客,在我家偷偷地拿了一包餅乾放口袋裡怕我看見,我只好裝作沒看到,這種情況該怎樣教導小孩?
※面對不聽告誡的熊孩子,採取哪種方式最為合適,既可以讓熊孩子受到教訓,又不讓自己顯得缺乏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