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破解馬其頓長矛方陣?
我?謝邀,我還是第一次……如果單純的說馬其頓方陣,它本身的弱點還是很明顯的,比如狗頭山戰役,純引用:……戰鬥戰役前夕曾下過一場大雨,當日早上在兩方軍營間的地區和山丘上因而瀰漫一場大霧[3]。儘管如此腓力五世仍舊下令進軍,但因大霧關係使得視線不良,腓力派遣一小隊輕裝步兵登上山丘偵查。同時弗拉米寧也派遣一小隊羅馬標槍兵(Velites)和騎兵登上山丘偵查,於是雙方偵查部隊在山頭上發生遭遇戰,羅馬方漸漸不敵,知道狀況的弗拉米寧立即派遣2,000名步兵和500名騎兵前往增援,迫使馬其頓士兵逐漸撤離山頭。腓力五世也派遣更多增援部隊,並把他的馬其頓騎兵和色薩利騎兵送去增援,成功擊退羅馬士兵並且迫使羅馬士兵撤離山頭,腓力五世的騎兵一路追擊羅馬軍直到羅馬軍的埃托利亞騎兵來支援才停止。而腓力五世儘管不太想把方陣送往崎嶇、不平的山區,但為了擴大戰果,下令大軍登上山頭,並令右翼8,000名方陣先朝羅馬軍方向進軍。兩軍會戰戰敗的羅馬軍分隊回到主力部隊後,弗拉米寧重整陣列。同時馬其頓右翼越過山頂,與先前的山頂上的輕裝步兵和騎兵會合,腓力五世把那些部隊配置在最右側。此時大霧已經逐漸散去,弗拉米寧觀察到馬其頓左翼進軍方向的地勢過於崎嶇,可能會使馬其頓方陣在進軍時產生空隙,於是先命右翼部隊待命,來作為預備隊,並在右翼前沿配置戰象,而弗拉米寧親自率領左翼部隊進軍與馬其頓軍右翼交戰。腓力五世了解目前左翼崎嶇的地勢對他不利,於是下令他的右翼部隊朝山坡下的羅馬軍衝鋒。因為馬其頓軍從高處往低處攻擊而較有地利優勢,迫使羅馬軍左翼逐漸往後撤離。弗拉米寧知道自己的行動必須儘快,下令羅馬左翼儘可能穩住陣腳,自己連忙率領右翼部隊準備突襲。這時馬其頓左翼剛越過山頂,尚保持行軍隊形且較為混亂,同時也未組成方陣的戰鬥型態。弗拉米寧趁這個機會命令右翼大象在前,命右翼全軍朝馬其頓左翼發動突襲,在這突然的打擊下馬其頓左翼全面崩壞,士兵倉皇逃亡。這時羅馬軍的左翼在馬其頓右翼打擊下戰況危急,羅馬軍右翼的一位軍事保民官見到自軍左翼的不利情況,自發下率領羅馬右翼20個中隊(Manipulus)朝馬其頓右翼後方攻擊,而因為馬其頓式方陣無法立即轉變正面方向來應付突來的威脅,使得方陣陣型破裂,在兩面攻擊下馬其頓右翼遭到擊破,馬其頓全軍全線崩退。弗拉米寧一路追擊敗兵,但仍讓腓力五世逃走,羅馬聯軍獲得戰役勝利。簡單地說,馬其頓方陣的作戰形態導致其士兵主要集中精神於正面進攻,側翼的弱點很大,轉向也不容易。在戰役中馬其頓人通常是通過多個方陣互相掩護側翼,並且用輕步兵和騎兵對側翼進行掩護。一旦對側翼的保護疏忽了,或者類似上面那種情況,崎嶇不平的地形撕裂了隊形,很容易招來對方較靈活部隊的側翼襲擊。按照劍橋插圖戰爭史上的說法,羅馬人分散開來插入方陣的縫隙用短劍跟長矛兵貼身作戰,長矛兵只有防身用的匕首,因此輕易地被羅馬人屠殺。
沒有騎兵和持盾衛隊保護,方陣就是鐵頭豆腐腰紙背
剛剛吃飯的時候突然間想到
把水牛的尾巴綁上火棉點上火,牛因為驚嚇就沖向陣法。原理是有戳不破的盾那是因為沒有更堅韌的矛。
我記得我們國家古代有這種方法,單純的有印象
馬其頓戰術體系的核心是多兵種合成,方陣做鐵砧,強力的突擊騎兵和伴隨騎兵的輕步兵為鐵鎚,使用輕便武器,戰術靈活的快速縱隊為鏈條。如果缺掉強力騎兵,整個部隊的進攻性和主動性就喪失了,再去掉高彈性高靈活性的輕步兵,基本就是藥丸了
銅機弩先打亂方陣隊形,然後陷陣死士攻擊。這可能是秦滅六國的常用戰法。
從歷史上看,亞歷山大在印度敗過,所以象兵應該可以戰勝馬其頓方陣如果我是敵將,我會選擇弓騎兵對付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的機動性和攻擊距離都不如弓騎兵但是中國同時期處於戰國時代,假如當時亞歷山大打到了中國,戰術上我沒有什麼好的對策,戰略上可以以逸待勞,堅壁清野
崎嶇不平的山地,攻擊側翼和爆菊。羅馬人就是這麼乾的。
吃我蒙古騎射戰法
騎兵繞後
而且有個東西叫床弩空中和側翼。
利用機動兵力加拋射武器攻擊和調動,不停的調動。製造破綻一舉而下。或者慢慢打光他們的士氣,再一舉而下。
用手榴彈
破解這種遠程防禦力低而且移動速度慢的兵種不要太簡單哦1 長弓2 十字弓
3 騎射
4 肉搏騎兵從側翼或者後方打擊5 弩炮6 火槍7 拿破崙1851重甲劍盾就可以正面打敗馬其頓方陣:
網上總有一種輿論,認為馬其頓-瑞士-文藝復興長槍方陣的正面是肉搏無敵的,那麼到底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子的呢?
這個問題出錯在很多人對戰例的主觀化的錯誤解讀,
我們來看看專家的意見:
著名軍事歷史學家Archer Jones指出
西班牙將領
Realising the need for pikemen to resist cavalry,
he created his own as well as hired some Swiss.
He also combined his swordsmen with the pikemen so that when the Spanish infantry
later met pikemen, the swordsmen won the battle by getting under the pikes,
often by raising them on their shields and closing with the pikemen with sword and shield.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arquebusiers,
he complemented his tactic of entrenchment and created an effective light infantry.
The Spaniards built upon this pike and arquebusier legacy.
將自己的部隊配置為,長槍兵用來克制騎兵,而劍盾則用來克制長槍兵,
其中明確提到了Archer Jones自己的觀點,劍盾手可以通過舉盾貼近來戰勝長槍兵。
拉文納戰役的第一手資料:
Machiavelli, Arte de Guerra, book ii. p. 34.
Machiavelli提到了:
The Germans,coming hand to hand with their pike low,penetrated the (ranks of the)
Spanish infantry;but the later, aided aided by their spurs and the agility of their bodies,
intermingled themselves with the Germans.
That is, agile armoured swordsmen can
block pikes and rush into them for close combat and finnally win.
西班牙劍盾依靠自身的敏捷和速度在近身肉搏中屠殺了德國長槍兵。
著名軍事歷史學家C.W.C.Oman在其書
《The art of war in the middle ages a.d.378-1515》
的 (4)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swiss ascendency
提到了
The Spanish swordsmen(Rodeleros) inflicted massive casualties among the landsknechts—
who were unable to defend themselves with long pikes at such close quarters—
and the German column recoiled back across the trenches, having suffered more than a
thousand casualties.
德意志長槍兵在近身戰中無法阻擋西班牙圓盾劍士,受到了嚴重的傷亡。
The landsknechts and the Gascons proceeded to attack once more, with even greater casualties.
德意志長槍兵進行了又一次的攻擊,沒想到遭受到了更嚴重的傷亡。
Thus they were far stronger in their defensive armour than the Swiss whom they were about to encounter. When the pikeman and the swordsman first met in 1502,
under the walls of Barletta, the old problem of Pydna and Cynoscephal? was once more worked out.
A phalanx as solid and efficient as that of Philip the Macedonian was met by troops whose tactics were those of the legionaries of ?milius Paullus.
Then, as in an earlier age, the wielders of the shorter weapon prevailed. 『
When they came to engage, the Swiss at first pressed so hard on their enemy with the pike,
that they opened out their ranks; but the Spaniards, under the cover of their bucklers,
nimbly rushed in upon them with their swords, and laid about them so furiously,
that they made a great slaughter of the Swiss, and gained a complete victory.』
西班牙劍盾成功正面撕開了瑞士式方陣的防線,獲得了徹底的勝利
以上態度明確,劍盾可以獨立正面戰勝長槍兵,
而解讀不同,Archer Jones認為是依靠舉盾贏得戰鬥,
而,Machiavelli認為是依靠自身的護甲抵擋第一波戳刺後憑藉自身的敏捷和速度來近身贏得戰鬥。
我們再來看看古典時代:
根據Plutarch記載羅馬軍團在Asculum戰役正面擊敗了馬其頓方陣,
那些認為羅馬軍團「從來」沒有正面擊敗馬其頓方陣的人可以醒醒了,
在Asculum戰役,皮洛士總體依靠戰象和投射步兵,顯示出方陣的無力,
另外,不要邏輯不清晰,扯一些皮洛士或者繼業者王國騎兵不夠好或者皮洛士的方陣不是精銳之類的
話,這屬於雙重標準,understand?
著名軍事歷史學家Victor Davis Hanson在《Carnage and Culture》一書中指出,
繼業者王國的騎兵發展受限於對手以方陣為主力,並熟知亞歷山大戰術,不要惡意妄自解讀。
我們再看Pydna戰役,
羅馬軍團被馬其頓方陣擊敗了嗎?被擊敗的是羅馬的同盟軍,並不是羅馬軍團,
羅馬整場戰鬥損失不到百人,而馬其頓傷亡數萬,
所以不要再提馬其頓方陣是可以「衝鋒」的了,這種機動性即使可以衝鋒也沒有意義,
通過反證法,如果是有效衝鋒,不可能只造成百人的傷亡。
其次,此戰役羅馬軍團沒有和馬其頓方陣正面交鋒,不代表不能戰勝。
另外補充一個又是很多人提到的例子,
在Seminara戰役,長槍方陣打敗了西班牙劍盾是因為之前的
法國GENDARMES憲兵重騎兵已經衝擊過了西班牙劍盾,
而後長槍方陣進行隨同作戰才擊敗西班牙劍盾。
就只說中古吧,如果用火繩槍和炮那就太作弊了。如果用重騎硬碰硬的話,損失會比較大,輕騎也不適合面對密集方陣,騎射還算適合,不過蒙古人的短弓不一定能完成破甲,輕步兵上去八成被打爆,重步就變成硬碰硬了。說下來最適合的就是弩手和長弓手了,弩手相對於長弓更合適一些,畢竟弩手培養比長弓手快和簡便。不過弩手對地形的要求要高於長弓手。
請參看羅馬是如何乾死馬其頓的。
推薦閱讀:
※瓦盧斯 把我的軍團還給我 是那本書記載的?
※二戰中希特勒死後,如果你是德國軍事指揮官採取怎樣的軍事措施才能擊敗盟軍?不考慮原子彈?
※知友中有沒有人了解朝鮮人民軍歷史上和現時的裝甲部隊的部隊沿革,組織編製和裝備情況?求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