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古代原創性歌舞藝術匱乏的現象呢?

中國古代漢族的歌舞藝術大部分是由西域少數民族傳播過來的,自己原創的很少,從中國古代漢族的樂器這方面就可以看出來。中國古代漢族由自己獨創的樂器很少,流行於世的大多數都是少數民族樂器。為什麼遵從詩書禮樂的漢族會出現這種現象?


很多人都知道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卻不知道漢族自古以來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漢族民間舞也是種類最繁多的。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漢族人民就有了手牽手跳舞祭祀的傳統。黃帝時就記載的有禮樂《雲門》,大型宮廷樂舞也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

詩經中記載的舞蹈就有祭祀舞蹈、大型宮廷樂舞和民間舞蹈這三大類。這就證明早在春秋時期,漢族民間歌舞就盛於桑田之間。

在秦漢時期,民間俗舞有了顯著的發展。秦代已有了樂府這個機構。漢朝的李延年曾採集過民間樂舞,記錄各地歌詩300餘篇

既然題主說漢族古代舞蹈匱乏,缺乏原創,接下來我就摘錄一些各代著名的漢族舞蹈:

漢代

《七盤舞》,以七盤置地而作伎舞,穿插於「百戲」之中演出;《鐸舞》,手執鐸鈴而舞;《公莫舞》,舞者執巾或舞長袖;《髀舞》,用有柄單面鼓作道具的集體舞。漢代舞蹈是一種飄逸的美,羅衣從風,長袖交橫。

兩漢時代各地著名的歌舞有:《東歌》、《東舞》、《趙謳》、《趙舞》、《荊艷》、《楚舞》、《吳歈》、《越吟》、《鄭聲》、《鄭舞》。

魏晉時期

北方《相和大麴》的樂舞有《羅敷》、《何嘗》、《夏門》、《碣石》、《白鵠》、《為樂》、《白頭吟》、《東門》、《西山》、《默默》、《園桃》、《置酒》、《洛陽行》等。

南方則有《拂舞》、《前溪舞》、《明君舞》等。

唐代

《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大型宮廷樂舞,其中最著名的是歌頌唐太宗業績的《破陣樂》。唐代多段的大型歌舞曲稱為《大麴》,如我們大家很熟悉的《霓裳羽衣曲》

動作剛健的舞蹈稱「健舞」,如《劍器舞》、《柘枝》、《楊柳枝》

動作柔宛者稱「軟舞」,如《綠腰》、《春鶯囀》等。

宋元以後

舞蹈多被吸收到戲曲中,或邊唱邊舞,或於戲劇中插一段與情節有聯繫的舞蹈。   此外,也還有專門的民間歌舞表演,如《舞旋》、《舞劍》、《舞判》(跳鍾馗)、《舞蠻牌》、《撲旗子》、《撲蝴蝶》、《竹馬》、《秧歌》、《耍大頭》、《花鼓》、《腰鼓》、《太平鼓》、《小車》等。這些民間舞蹈一直流傳到現在。逢年過節,南北各地漢族仍然按自己不同的音樂和鑼鼓配合,表演這些節目

以上這些,只是我們漢族的古代舞蹈的一部分,且和少數民族的樂舞沒有什麼直接聯繫

建國後還有新創的《紅綢舞》、《小車舞》、《花鼓舞》、《大頭娃娃舞》、《採茶撲蝶舞》、《勝利腰鼓》等等

至於現在的古典舞,那又是另一回事兒了。

還有,古代漢族的樂器也從來都不少啊,詩經中記載的樂器就有26種,我們小時候背的三字經「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里的八音就是按樂器的不同材質分的八大類,總數有多少你可以想像。

很多事情一定要自己系統的了解後再去下定論,你沒聽說過的沒看到過的,並不代表它沒有真實存在過。

識得唔識得噶?


北京孔廟的那個雅樂里的舞蹈可正經是中原舞。


雖然不像樓上那種專業,光讀歷史都知道古代舞蹈很多的,題主是怎麼做出這種奇怪的判斷的?


周邊各民族在文化上實在是乏善可陳,只好誇他們能歌善舞了。


你的題干不腦補會死啊?請證明你說的原創大部分外來說


如果想深入了解,推薦《民族音樂概論》(因為內容很多呀!)這本書最早是上世紀60年代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一共五個部分(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和舞蹈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樂器)

歌舞就佔了五分之一。


推薦閱讀:

《她來聽我的演唱會》這首歌的魅力何在?如何評價?
如何看待一些聽歌認為逼格很高的人?
樂器之間它們的性格都是怎麼樣的?
什麼叫做面向對象編曲?
如何評價姬賡的詞作?

TAG:音樂 | 歷史 | 文化 | 民族 | 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