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是不是希臘文明的延續?它為什麼能夠立國長達上千年之久?


東羅馬,或者說拜占庭,其文明是羅馬文明的延續。

古希臘文明在經歷羅馬500多年統治以後,雖然並沒有被拉丁文明同化掉,但是已經變成了另一幅樣子了。到5世紀的「希臘」文明,和拉丁文明一起,都可以稱為是羅馬文明的一部分,羅馬文明本來就是一個二元的文明。

羅馬「分裂」之後,東西帝國兩部分可以稱得上是「同文同種」。東西羅馬都是拉丁希臘的混合文化,雖然各有側重,但是互相間的相似性顯然要超過任何其他國家。

然後西帝國淪陷,東帝國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當然,那就是羅馬文明的後續發展。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拜占庭是羅馬,因為它沒有羅馬那種睥睨天下的霸氣版圖,因為它是「希臘」的。然而拜占庭文化中來自古羅馬的特色實在比來自古希臘的多得多。而那些「希臘」的成分也早就在漫長的羅馬統治中被「羅馬化」了(注意,並不是被拉丁化,是羅馬化了),比如今日被我們稱為希臘語的語言,在整個中世紀甚至一直到近代,都是被叫做「羅馬語」的。

事實上,當初德國人之所以要造出「拜占庭」這個詞來,就是為了區分東羅馬的文獻和古希臘文獻。

當然,拜占庭是古希臘文化的間接傳承者,這是很顯然的。羅馬征服希臘以後本身就是古希臘文化的傳承者。


謝邀,首先題主問的幾個並不是一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之前有一位答主說第二個問題起碼要寫一篇論文,但我覺得一篇論文獲者兩篇也並不能說明。最好還是推薦大家去看書。

下面轉自拜占庭吧的推書帖,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079943799

1、前言

最近官方群里一直有小夥伴要拜占庭史的入門書籍推薦,我之前做過一個晚期古典時期的推書貼,現在做一個純粹入門向的推書貼。這個推書貼是附帶閱讀順序的,也是對方法論的一個簡單介紹。

讀書貴精不貴多,與其讀100本書只是為了找自己需要的「證據」,不如認認真真的精讀一本好書,深入全面的理解你的學習對象。因此本文推薦的書不求偏門以顯示作者博學,不列外文以嚴守「入門」原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在入門推書貼發布後不久,西里爾曼戈主編的《牛津拜占庭史》中文版發行了,因此再次進行更新。

2、書目

(1)人類與大地母親

作者:阿諾德·湯因比

(2)牛津拜占庭史

作者:西里爾·曼戈等

(3)拜占庭簡史

作者:特里高德

(4)西歐中世紀史

作者:蒂爾尼、佩因特

(5)拜占庭帝國

作者:奧斯特洛格爾斯基

(6)劍橋插圖中世紀史

作者:羅伯特·福西耶等

(7)拜占庭建築

作者:西里爾·曼戈

(8)中世紀文明

作者:雅克·勒高夫

(9)私人生活史

作者:阿利埃斯、杜比

(10)拜占庭:東羅馬文明概論

作者:拜尼斯等

3、閱讀順序

人類與大地母親--&>拜占庭簡史--&>西歐中世紀史--&>牛津拜占庭史、拜占庭帝國--&>劍橋插圖中世紀史----&>拜占庭建築、私人生活史--&>中世紀文明、拜占庭:東羅馬文明概

4、簡要說明

年鑒派運動以來,歷史學的方法得到系統性的更新。我們首先要理解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即如何看待歷史。所謂歷史,是指某一地區某一時間段的所有人及其所生活的環境和所屬社會的變遷。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看歷史時把研究對象放在長時段、大空間範圍裡面去看,這樣獲得的認識才更加客觀。這也是本文推薦書籍的基本邏輯

(1)高屋建瓴

拜占庭史入門,首先看世界史,對世界史的整個脈絡有一個大體認識,並對拜占庭在這樣一個世界的發展中處於一個什麼位置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現在市面上大約沒有完全靠譜的世界史(畢竟題材太大,太考驗作者能力),湯因比的這本《人類與大地母親》是他一生的精華,算是最靠譜的了。

(2)腳踏實地

在對整個世界史脈絡有了基本了解之後,再看一本拜占庭的入門的,對拜占庭史有一個更加系統的認識,對它的起起落落有一個概念,《牛津拜占庭史》是非常好的選擇,本書將拜占庭史分成早期、生存期、中期、晚期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從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對帝國歷史做了比較系統但也比較簡要的介紹,並且作者也很謹慎的避免了對具體某個皇帝的讚揚或貶抑,是不可多得的入門佳作。特里高德的《拜占庭簡史》也很不錯,這裡要特別注意,特里高德書中引用的數字與通常拜占庭史學者們引用的羅素、布羅代爾、肯尼思哈爾等人的數據相差很大,不要太當回事。

(3)內外兼修

再然後就要深入了解一下長時段、大範圍裡面拜占庭和周邊的聯動關係了,蒂爾尼、佩因特的《西歐中世紀史》就很好。它名為西歐中世紀史,但是關於拜占庭的篇幅相當多,畢竟無論我國學者如何試圖將拜占庭和西歐撇清關係好納入到「東方」的範疇,其實質上仍是一個西方文明,它和法蘭克的差別相當小,而和波斯、阿拉伯等東方文明有非常巨大的差別。此書是美國最常用的大學中世紀史教材,其深度和嚴謹性都堪稱一流。

(4)家譜瑣事

這時候再回到拜占庭本身,看奧氏的書,對拜占庭的帝王將相家譜有一個認識,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個步驟可有可無。並且需要注意,奧氏的書本身已經很老了,是1950年代的作品,並且作者本身是南斯拉夫人,其觀點相比30年前(1920年代)西歐學者合著的論文集性質的《拜占庭:東羅馬文明概論》還要「古老」,因此閱讀的時候要注意辨別。

(5)天下大同

最後看《劍橋插圖中世紀史》,看當今世界上歷史學最牛逼的人寫的書,看他們是怎麼解釋拜占庭的興衰起落的,以及與拜占庭相關地區的發展。看完這本,你會對拜占庭這個國家的全部歷史及其社會發展有一個非常全面、系統、深入的認識,你的拜占庭史就算完全入門了,算是小達人了。

(6)專題補充

《拜占庭建築》、《私人生活史》是兩本相對比較淺顯的專題類書籍(相比王瑞珠的《世界建築史拜占庭卷》),建築是對一個時期社會繁榮程度、社會審美趣味、社會活動需求最集中的體現,看建築史能夠最大程度上理解這個社會到底是什麼樣。而私人生活史則是對這個社會裡的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情趣等的系統研究,讓你知道這個社會裡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的,讓冷冰冰的歷史鮮活起來。

(7)拔高補充

《中世紀文明》、《拜占庭:東羅馬文明概論》都屬於「拔高」的研究了。勒高夫作為年鑒學派-新史學第三代掌門人,其對中世紀社會的研究宏闊而精鍊,他對人與社會的關係的研究鞭辟入裡,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而拜尼斯主編的這套論文集雖然已經年代久遠,但是拜占庭史中的一些關鍵問題都做了系統的解讀,雖然有些觀點已經刷新,但是作為補充閱讀仍是相當有價值的。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精讀好書,有所收穫!


謝邀。雖然全民使用希臘語,但是你如果回到1200年前稱呼東羅馬皇帝為「希臘國王」,估計會被當眾打死。

在十九世紀前,他們從來都是自稱羅馬人,稱呼自己的國家為羅馬尼亞(羅馬人的土地,跟現在的羅馬尼亞沒有關係);土耳其人也稱呼他們「Rumi」,也是羅馬人的意思。而「希臘人」在當時是用來罵人的,效果等同於現在「支那人」這個稱呼。一直到近代,民族主義興起,民族主義者認為古希臘才是他們真正的祖先,要以希臘文化為驕傲,希臘人才重新成為了他們的族名。

這裡要提一句,在羅馬共和國(帝國)的概念里,羅馬人從來就跟民族沒有關係,凡是羅馬公民就都是羅馬人,這就是羅馬的普世帝國理念。有說拉丁語的羅馬人,也有說希臘語的羅馬人,也有說凱爾特語的羅馬人,但是他們都是羅馬人,與民族無關。

普世帝國理念類似於中華天朝天下的理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中華從來講的也是文明認同,引得無數越南人朝鮮人爭相以中華自居。

但是,作為羅馬文明的導師,希臘人這個稱呼是怎麼污名化的呢?有一個原因是基督教的興起,使得古希臘的先人一朝淪為異教徒,而在當時的語境下,異教徒絕對是邪惡的,異教徒的知識也都是魔鬼的,所以希臘人從此也變成了貶義詞。

同時,基督教成為國教後,羅馬帝國的普世理念也進一步發揚光大,羅馬帝國是普世帝國,那麼基督教就應該是普世宗教,二者互相依存。(天主教Catholic本身的意思就是普遍的,普世的)雖然羅馬人不是民族概念,但是身為羅馬人的自豪感使得民族身份漸漸模糊了。更何況,羅馬帝國從來都是拉丁文和希臘文並行的,在當時,從來沒有人會覺得你使用希臘文就不是羅馬人了。

不過東羅馬的希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在西帝國崩潰後,東帝國的地盤基本上都是說希臘語的,在公元前後幾個世紀,希臘人遍布整個地中海,希臘語的通用程度堪比現在的英語,跟現在局促在巴爾幹南部的小國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所以帝國出於務實考慮,漸漸放棄了拉丁文作為通用語言,這其實本身也代表了普世帝國理念的失敗。但是,應該說在十世紀之前,羅馬皇帝從來都沒有放棄重建普世帝國的想法,羅馬人依然以羅馬人自豪,就算說希臘語,也是羅馬人。

但是,隨著帝國的不斷失敗,地盤不斷縮水,帝國的希臘成分越來越重,不管是東方的穆斯林還是西方的天主教都對帝國敵意重重,攻陷君堡的十字軍更是讓羅馬人對所謂的普世宗教和普世帝國理念大失所望,羅馬人自己的民族主義正在興起,而帝國也才開始變成所謂「希臘人的帝國」。雖然東羅馬在1453滅亡,但是希臘的民族理念最終為後來的希臘王國所繼承。

民族主義是近現代的產物,在此之前世界更強調的是文化圈的認同,因為那時候有文明的國家就那麼幾個,周邊的蠻族都是爭相效仿的,很容易就產生共同的文化認同。所以羅馬有普世帝國和普世宗教理念,其中普世宗教理念可能一直延續到文藝復興時期;中華也有天朝和天下的理念,也隨著殖民時代的到來逐步瓦解,最終在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人在事實上完全顛覆,而五四運動也標誌著我們自己對這個中華普世理念的放棄。


所謂的「羅馬文明」本身就是「希臘文明」的一個繼承者,東羅馬帝國的文明本質上來說就是被從戴克里先到狄奧多修斯以來的統治者不斷在重塑的「羅馬文明」。


謝謝邀請。

一.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東羅馬帝國是不是希臘文明的延續?答案為「是」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題目中「文明」的定義(以下內容轉自百度百科)

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二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希臘文明在歷史學中自然也有廣狹義之分,但是我們正常人可以看出問題中指的是古希臘文明。

弄清楚這些概念之後,我們現在可以開始回答。

1.希臘語 作為東羅馬帝國的一門流行語言,是一種文化上的繼承。希臘語作為古希臘文化的一種主要傳承方式在東羅馬帝國的千年中一直存在,不僅是希臘文明的延續,更是羅馬人的繼承。(希臘語推廣首推希拉克略,其大規模進行希臘化,用Βασιλε??取代Augustus為皇帝頭銜,是奠定東羅馬帝國希臘文化的一個重要人物)

2.希臘人 作為被征服的希臘遺民,在征服時就將延續文明的權力和義務都付給了羅馬人。儘管羅馬人接受基督教後長時間視「希臘人」為一個帶有侮辱性含義的名詞。

「Hellene」(希臘人的)這個辭彙反映出來,早在13世紀以前,這個詞確定無疑是「異教的」,這個貶義詞來自於多種《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包括偽經和次經。這些書中的「Hellene」就是指非猶太的,即異教的的。「Hellene的貶義解釋在拜占庭早期幾個世紀里逐漸被教會和世俗精英們所接受,幾乎完全消除了它的中性用法。然而到13世紀,知識分子們開始自豪地認定,他們就是「希臘民族」的成員。在親緣 民族認同和某些排斥「非我族類」的新背景下,對祖先的追尋促使他們追溯到古希臘光榮的過去。許多知識分子都是如此,但不是所有人都抱同樣態度:當迪米特里·基多尼斯(Demetrius Kydones)於1354年將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 的神學大全(Summa dontra gentiles )翻譯為希臘文時,他仍然將該書稱為《反希臘人書》(Book against the Hellene )。 ——《牛津拜占庭史》

而希臘語不死,希臘人不滅,這兩者主要在東羅馬帝國內被認同。因此我們現在可以篤定地說「東羅馬帝國是希臘文明的延續」。

二. 它為什麼能夠立國長達上千年之久?原因眾多。

1.概念混淆
首先我想闡明的是,國家和王朝不是一個概念,特別是在泛基督教文明中。但是在整個儒家文化圈中,這一意識十分模糊,所以會導致這一問題的出現。譬如世人可能會把漢朝稱為漢帝國,而鄙人想,幾乎不會有人將其稱為「中華帝國」罷。
被稱為千年古國的東羅馬,一共經歷了十一個正統王朝。
狄奧多西
利奧
查士丁尼
伊拉克略
伊蘇里亞
馬其頓
杜卡斯
科穆寧
安格魯斯
尼西亞
巴列奧略

①其中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十字軍更是攻下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人稱之為新羅馬)建立了「拉丁人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之名一度被尼西亞帝國代替,直到1261年巴列奧略家族的米海爾攻下君士坦丁堡,復辟了羅馬帝國,並且登基成為東羅馬帝國的皇帝。

2.版圖、地理和文化
我們不妨來看看6世紀東羅馬全盛時期的疆域圖。

查士丁尼的文治武功緻使其幾乎恢復了整個羅馬帝國。
羅馬人知道,他們的東羅馬時期有希臘化的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幹,甚至希臘化的黎凡特和西西里。其中巴爾幹和安納托利亞更是東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區。
這些已經完成希臘化的地區地形十分複雜。

在巴爾幹半島,有喀爾巴阡山脈的阻隔和多瑙河的天塹,在希臘也是山地遍布。

在小亞細亞,高原和山脈連綿起伏,南方的阿拉伯半島更是大漠蒼穹。整個東羅馬可以說有地利之勢,一旦這些天險被佔據,那麼帝國便會處於危險之中。(馬扎爾人、保加爾人、佩切涅格人和羅姆人等就是這樣的幸運兒)

所以就算是五六個世紀的強敵入侵和一時的瘟疫橫行,整個帝國的希臘化核心地區也處於掌握之中。當然,此時的東羅馬已是大廈將傾,無力回天了。(除了曇花一現的曼努埃爾一世,整個「科穆寧中興」竊以為也只是一部希臘化羅馬人抵抗外族入侵的血淚史。)

3.經濟、政治和軍事
4~7世紀的東羅馬商業和手工業相對發達,新羅馬也處於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處、貿易繁榮,它的商業和手工業實力十分雄厚。(在此就不多介紹了)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在宗教層面,東羅馬帝國可以說是政教分離,但由於正教牧首也在新羅馬的教區內,因此東羅馬帝國成為了一個正教的中心,其從君士坦丁堡向外輻射的影響,至整個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東歐,北非。

政體上,東羅馬繼承大統。
而一切改變,要從一個帕夫拉戈尼亞公爵說起——阿萊克修斯.科穆寧,科穆寧王朝的奠基人。此人將西歐的封建制度引入東羅馬,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毀譽參半。因為這一決策,也宣告了東羅馬半政治半軍事的軍區制的徹底分崩離析。

軍區制
每個軍區都是指派將軍領導的,但軍區並不是家族世襲的,有點類似於中國的節度使。軍區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募兵制度,此「農」不是一般的鄉間老農,而是有土地的自耕農。但是到了後期,封建軍事貴族漸漸開始擁兵自重。(阿萊克修斯的祖父伊薩克一世是為一例。)
阿萊克修斯引入的封建制度雖然防止了軍區制帶來的分裂危機,但取而代之的是半西歐化的普羅諾埃制。許多人只將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歸於突厥人的西遷,但實際上其內部問題也是一大原因。

東羅馬可以支撐千年之久是為地利、人和之成;而它的滅亡,也正是壽終正寢,國祚已盡。晚期的東羅馬千瘡百孔,完全交織於內憂外患之中,而之前科穆寧王朝的統治也正是應了李商隱一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不是,東羅馬帝國(AKA拜占庭帝國)不是希臘文明的延續。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1.希臘文明的延續一直是在歐洲各國的骨髓里,不要覺得只有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後,希臘文化經典才被西歐人發現,事實上,在整個中世紀,西歐,尤其是法國,一直在學習和效仿的是羅馬希臘文化,而拜占庭和西歐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斷絕過,即使是在阿拉伯人封鎖地中海這麼嚴酷的時期。

2.其次,拜占庭帝國之所以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希臘文明的延續,主要是說希臘語的人在後期佔據主導地位,反對上樓說的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什麼官方唯一地位,實際上,拜占庭帝國從來沒有官方語言,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官方語言的問題,在後期的拜占庭,官方命令從來都是拉丁語和希臘語雙語發布的,拜占庭在南義大利也有領地,那兒全是說拉丁語系的臣民,而皇帝自己本身也是懂拉丁語的。

在中世紀,沒有什麼民族國家的概念,鄉村,城市的分界明顯,早期拜占庭是個大熔爐,後期拜占庭是單一的說希臘語的臣民,這就導致了拜占庭被認為是希臘文明的延續,

3.實際上,古典希臘的那套東西在拜占庭帝國里,根本不盛行,拜占庭盛行的是神學辯論,是基督教,大量的玻璃畫,大量的立法制度,軍區制度,古典希臘文明和這些東西有什麼關係?古典希臘文明的典籍唯一存在的地方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圖書館,只有神學人員才能觀看。

所以,在我看來,拜占庭基本上不能算是古典希臘文明的延續。拜占庭延續的是羅馬帝國的那套制度,那套文明和文化。連希臘人本身都是很晚才出現的概念。

第二個問題太大,要回答得一整篇論文,才疏學淺,不表。


瀉藥。。。我對中世紀史的水準基本處於在通史里看過的水平。。。

而且只對歷史進程有概念 對文化儲備不足

也就只能貼一下我從哪裡獲得了觀點了

關於我自己的結論,文末會有(滑稽)

1.關於為什麼遷都拜占庭:

從公元235年到284年,除了一位皇帝外,其他皇帝在位期限都很短,多數皇帝都死於非命。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則得以壽終正寢。這兩位皇帝通過改造而重建了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完成了戴克里先所開創的事業,並挽回了戴克里先企圖強使帝國實現宗教統一的失敗。他的辦法是完全改變了戴克里先及其年輕的同朝皇帝加萊里烏斯對基督教會的政策。
公元284年到337年間,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創建了一支靈活機動的陸軍,以便更好地保衛帝國(君士坦丁也用它來進行內戰,打擊競爭者)。他們重新穩定了通貨(是軍費所使用的金幣,而不是窮人使用的小銅幣),重新丈量了土地,並重新確定了農產品的稅額。他們徵召了許多職業人員義務履行公職。他們用按照等級制度組織起來的官僚填補了諸城邦市政自治政府垮台後留下來的行政真空,這些城邦政府曾是羅馬帝國的細胞。他們還進行了遷都。曾經建起了整個帝國的城邦羅馬,作為義大利半島或一個以海上實力為基礎的環地中海帝國的首都,可以說佔盡了地利。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卻不利於保衛沿幼發拉底河、多瑙河和萊茵河一線延伸的帝國邊疆,它還遠離帝國的經濟重心黎凡特地區。戴克里先把新都建在小亞細亞半島西北角附近的尼科迪墨亞(伊斯密特)。君士坦丁將它向西稍稍移動一下,建都於拜占庭,該城位於一個易於防守的半島的頂端,是一個天然良港,地處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海岸南部。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現名為伊斯坦布爾)是兩條水陸通道的交匯點,水路連接地中海和亞述海海角,陸路聯繫薩瓦河和多瑙河匯合處的辛吉杜努姆(貝爾格萊德)和幼發拉底河西部彎道之西的杜魯克,它是朱庇特·多利刻努斯的故鄉。

2.關於Pagan Emperor Constantine與他找到的新的帝國粘合劑 基督教

在羅馬帝國,德西烏斯於公元250年,瓦萊里安於公元257-260年,最後也是最兇猛的一次是戴克里先和加萊里烏斯於公元303-311年,都企圖將基督教置之死地。這等於是默認;若不如此,帝國就將落入基督教會手中。公元303-311年大迫害的幕後策劃者不是戴克里先本人,而是加萊里烏斯。戴克里先不願看到基督教的強大,但他也低估了基督教會的力量。這兩位皇帝都是來自伊利里亞的士兵,在伊利里亞以及來自伊利里亞的士兵中,基督教幾乎沒有抬頭的餘地。伊利里亞士兵們心中的神祗是奧勒利安的「不可征服的太陽」,朱庇特·多利刻努斯,密特拉以及原始的羅馬諸神。
黎凡特地區的反基督教人士更為正確地估計了基督教會的力量。在這裡,基督教徒為數眾多(儘管也只佔人口的少數)。普羅提諾的弟子揚布利科斯試圖組織一個以諾斯替教對新柏拉圖主義的解釋為基礎的敵對教會。在這裡,地中海世界一切非基督教的男女諸神都被動員起來,在「不可征服的太陽」率領下反對基督教諸神。這是中國的道教在地中海地區的翻版。它受到兩位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努斯·戴亞(公元310-313年在位)和君士坦丁的侄子,曾經信仰基督教的尤里安(公元361-363年在位)的庇護,但它註定要遭到失敗。基督教會早在新柏拉圖主義敵對教會之前就已將地中海諸神加以吸收。耶穌早已變成了俄耳甫斯、薩拉庇斯和「不可征服的太陽」;瑪利亞已經變成「上帝之母」伊希斯。至於新柏拉圖主義哲學,揚布利科斯好戰地將它加以濫用,但遭致流產,這比它最終與基督教神學的結合更使普羅提諦望而生厭。
公元311年,加萊里烏斯在他彌留之際,很不情願地撤回了他和戴克里先頒布的反基督教敕令,並許諾給予羅馬帝國境內所有居民以信仰自由,不管他們是基督教徒還是非基督教徒。公元312年,君士坦丁一世皈依基督教。他的轉變十分突然,令人驚訝,也許他本人也會這樣認為。因為在公元306年,君士坦丁從他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皇帝那裡不但繼承了對高盧和不列顛的統治,也繼承了對「不可征服的太陽」的崇拜。公元312年君士坦丁侵入義大利,該地與西北非當時處在君士坦丁的姐夫馬克森提手中。在羅馬西北郊外一次戰役中,馬克森提戰敗身亡。在這次戰役前夜,君士坦丁夢見他看見了由希臘語的「基督」名字頭兩個字母組成的交織字母,同時還有幾個閃閃發光的拉丁文單字:「以此標記你將戰勝」。君士坦丁夢見,基督指示他將這個交織字母寫在自己的鎧甲上,並將它漆在士兵的盾牌上。君士坦丁照著去做了,結果贏得了這次在他的三次內戰中最為關鍵的一戰。在這幾次內戰中他每次都成為勝利者。
君士坦丁的皈依公開而真摯,但他並不放棄對奧勒利安勸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不可征服的太陽」之神的忠誠,儘管他最後還是把「太陽』和基督混為一談——基督教會也早已含蓄地將這二者混在了一起。他也不放棄他作為羅馬國家政治首腦而獲得的非基督教高級祭司長職務大祭司長的地位。保持最高祭司之職與信奉基督教發生了矛盾,但受君士坦丁庇護的基督教會當局對此絕口不提,君士坦丁本人也一直沒有正式成為基督教會的成員,直到公元337年他才在病榻上接受了洗禮。而且,君士坦丁對基督教教義的了解甚不全面,不僅在公元312年他皈依基督教的時候如此,而且在他的一生中一直如此。雖然他在世俗事務方面是個精明的政治家,但他對基督教會政治事務的干預表明,他在這一方面完全是個外行。
人們有時指責君士坦丁懷疑一切、玩世不恭、狡猾偽善,他信奉基督教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對他的皈依作出這樣的理解是因為沒有搞清他所處的時代。在公元235年社會崩潰以後的地中海世界不存在懷疑論者。羅馬帝國的居民中沒有任何人相信,自己在這個可怕的時代可以沒有神的幫助而生存下去。君士坦丁在宗教上是真誠而熱情的,在這一點上,他是他那個時代和那個地方的典型代表。普羅提諾、摩尼、揚布利科斯、戴克里先、加萊里烏斯、馬克西米努斯·戴亞和尤里安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了宗教上的真誠和熱情。君士坦丁對宗教的篤信程度毫不次於普羅提諾,但不同的是他的信仰很粗劣。基督教的上帝通過顯示力量而贏得並保持了君士坦丁的忠誠。這個上帝向迫害基督教會的那些羅馬皇帝降下了災難。加萊里烏斯、馬克西米努斯·戴亞和李錫尼的命運就是例證。也是這個上帝使君士坦丁贏得了三次內戰的軍事勝利。在公元312-324年的12年中,基督教的上帝使君士坦丁從台伯河長驅直下博斯普魯斯海峽,並使他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獨一無二的統治者。而他在306年起家的時候,只不過是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後一些偏遠落後省份的統治者而已。
基督教的上帝通過賜以好運來酬勞君士坦丁的忠誠,君士坦丁對此感激至深。但上帝顯示神力使他深為感激的同時,也引起了他的畏懼。他害怕如果自己未能完成對他的庇護之神的義務,例如未能有效地調解基督教會團體之間的分裂,上帝將把加萊里烏斯、馬克西米努斯·戴亞和李錫尼那樣的命運加在他的身上。那些迫害過基督教徒的皇帝也曾對非基督教神祗的不滿有過同樣的恐懼。
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的動機,在道德方面來講遠遠比不上阿育王的皈依怫教。阿育王的皈依是由於他對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行心生悔悟,此後他再未發動過戰爭。君士坦丁則是出於對三次內戰接連取得勝利的感激。
君士坦丁向馬克西米努斯·戴亞施加壓力,迫使他在黎凡特停止了對基督教的迫害;他還勸使李錫尼與自己一起在各自的領地內對基督教實行進一步的寬容。由此,他使加萊里烏斯的寬容敕令得到了加強。君士坦丁從未迫害過他的非基督教臣民,但他確實曾給基督教會以寶貴的特權。他的侄子,曾信奉過基督教、後又反對基督教的尤里安也對新柏拉圖主義的敵對教會表現了同樣的偏愛。羅馬皇帝在公元311年以後,對自己信奉的宗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寬容以待是極其勉強的,這與阿育王對他的非佛教臣民和鄰國的寬厚仁慈、迦膩色迦對不同派別的婆羅門教徒和佛教徒的公平對待正好相反。
在羅馬帝國,甚至這種開始於311年的不穩定的寬容也只是曇花一現。格拉提安皇帝(公元367-383年在位)拒不擔任大祭司長之職,並開始通過關閉廟宇、剝奪財產等方法消滅羅馬帝國的非基督教宗教。狄奧多西一世(在東部於公元379-395年在位,在西部於392-895年在位)最終完成了這種消滅。

3.為什麼傾覆的是西羅馬,而不是東羅馬

公元388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再度統一羅馬帝國。公元895年,狄奧多西的兩個兒子阿卡狄烏斯和洪諾留,同樣再度瓜分了羅馬帝國。公元260年,波斯皇帝沙普爾一世打敗並俘虜羅馬皇帝瓦萊里安。從此以後,羅馬帝國經常分裂(其中有些分裂是自願進行的,有些則是被迫的)。但每次分裂之後,帝國最終還是重新獲得統一。公元395年,人們毫無理由期望這一年的自動分裂將長久維持下去,然而,這一次帝國東西部的命運則是截然不同的。
公元406年以後,來自匈人、講日耳曼語和伊朗語的民族向西進軍,不斷湧入西羅馬帝國,並逐漸佔據上風。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羅馬城。455年,羅馬又遭汪達爾人的洗劫。在476年前的很長時間裡,西羅馬帝國政府就已經十分虛弱。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在拉韋納(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避難首都)被他的步兵首領魯吉人奧多亞塞廢黜。罷黜西羅馬帝國皇帝,使帝國形式上重新獲得統一。君士坦丁堡皇帝芝諾(474-491年在位)成為全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西羅馬帝國滅亡了,而東羅馬帝國繼續存在,儘管沿多瑙河下游的邊疆所受北方的壓力,要比帝國在黑海和北海之間的其他歐洲大陸邊疆大得多。此外,羅馬帝國東部邊疆的近鄰,並不是好戰的蠻族集團,而是與羅馬帝國有著同樣發展水平的波斯帝國。

顯然,395年後羅馬帝國兩大部分命運上的差異。並不是由於它們各自邊疆所受壓力程度上的不同而形成的。它們之間的社會和經濟狀況的差別,以及君士坦丁堡政府相對成功地採用適宜的治國方略挽救了危局,這些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君士坦丁堡政府很快認識到,不僅已無法挽救西羅馬帝國,同時,犧牲掉它也是必要的。東羅馬帝國為挽救崩潰中的西羅馬帝國的唯一大規模干預行動,是468年出動海軍遠征,攻擊西北非洲的汪達爾佔領軍,但遭到慘敗。君士坦丁堡政府認可了西羅馬帝國政府476年最終滅亡的既成事實。488年,通過對東哥特軍事首領狄奧多里克入侵義大利、消滅奧多亞塞行為的默許,從而使這伙一直掠奪騷擾東羅馬帝國西北部省份的武裝匪徒的禍水它移。狄奧多里克在拉韋納自封為君士坦丁堡政府統治此地的副總督。這種分裂對雙方都很適宜。508年,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為法蘭克軍事首領克洛維授勛,表彰他打敗西哥特人的功績。當然,克洛維征戰中立的第一功,是清除了羅馬在高盧的殘餘統治力量。直到518年,東羅馬政府才給予敘利亞和埃及優先獲得義大利的權力。它的外交政策從其宗教政策中反映出來,這個問題將在下一章中提及。
西羅馬政府的致命錯誤之一,就是讓大土地所有者擔任行政機構中的重要職務,因而使他們把經濟上自己控制的地產,轉化為實際上獨立的領地。當帝國政府讓他們服役時,這些地主寧願背叛政府來保護自己的那部分財產。他們很容易向那些在西羅馬帝國建立國家的蠻族軍事頭目妥協。東羅馬政府不斷將政治上危險的地主撤職,並把高級文官到低級文官,都換上中等階級的專業人員,其中有許多人是法學家。這些專業人員也會腐敗,但他們是愛國的。因為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私利要求保存東羅馬國家。
至少有兩個東羅馬皇帝,即馬西安(450-457年在位)和阿納斯塔修斯一世,通過對帝國財政管理實行更為嚴格的控制,而大大減少了官員們的腐敗現象。此外,在5世紀很長一段時期里,通過剝奪東羅馬帝國高級官員對下屬的任命權,而大大限制了這些人的權力。馬西安和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採取的嚴格的行政措施,重振了由於468年海軍遠征慘敗而大傷元氣的東羅馬帝國的財政。士兵以及國庫,都得益於對軍隊財務官員腐敗行為的遏制。阿納斯塔修斯一世不讓市政委員會成員向人們徵稅,並沒有使納稅人得到多少益處。他任命帝國官員直接向納稅者個人收稅。但由於這些官職被拍賣,因而把領薪水的官員變成稅務投機商,使他的措施收效甚微。&  在西羅馬帝國,步兵首領迫使其同夥附屬於自己,從而取得了專制權力。在東羅馬帝國,兩位軍事長官權力不相上下,他們三位地方上的同事也有同等權力。528年,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又在亞美尼亞設立了第四位地方軍事長官。東羅馬軍事長官的部下也被置於文官的控制之下,他們的私人衛兵雖沒取消,但人數也大大減少。
不僅如此,東羅馬帝國軍隊中的蠻族僱傭軍,也被從各級指揮職位上撤下來,換上東羅馬帝國的公民。在君士坦丁堡,400年清除掉了哥特人蓋那斯,471年又清除了阿蘭人阿斯帕爾。皇帝利奧一世(457-474年在位)是一個講色雷斯語的貝斯人,他的繼承者芝諾來自托羅斯的伊索里亞高地。查士丁一世(518-627年在位)來自巴爾幹半島北部拉丁化地帶的南端。
在5世紀期間,伊索里亞人從「狼」轉變成「護羊狗」,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404和405年,伊索里亞人仍在襲擊比他們稍為規矩些的鄰伙。貝斯人利奧給伊索里亞以大量財富,從而壓制住了阿蘭人阿斯帕爾。正當伊索里亞人試圖效法外來蠻族人濫用權力時,它自身已於491-496年被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置於帝國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中。在6世紀里,巴爾幹半島北部的伊索里亞人、貝斯人和拉丁化民族(弗拉克人),都為查士丁尼一世提供了軍隊。查士丁尼一世用這批軍隊,收復了地中海西部地區原屬西羅馬帝國版圖的土地。
狄奧多西二世(408-450年在位)修造的君士坦丁堡土城牆,代替了君士坦丁一世最早建造的土城牆。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建造的長城更為宏偉,它從海岸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把君士坦丁堡的歐洲腹地包圍其中。他在德拉修築了比尼西比斯要塞更堅固的城堡。363年,約維安曾經被迫把尼西比斯割讓給波斯帝國。阿納斯塔修斯還在西奧多西奧波利斯(埃爾祖魯姆)修築城堡,以保衛曾為亞美尼亞王國的羅馬領土。
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極其虛弱,甚至連精明強幹的皇帝(例如馬約里安,457-461年在位),都沒有辦法阻止西羅馬帝國走向滅亡。而同一時期的東羅馬帝國卻十分強大,它得到了充分顯示其能力、活力和治國方略的機會。從414至518年間,東羅馬帝國的幸運還在於它有傑出的統治者。狄奧多西一世的兒子及其在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阿卡狄烏斯,與他哥哥和西羅馬帝國皇帝洪諾留相比,顯得格外出色。阿卡狄烏斯的兒子狄奧多西二世卻不太出色。他在位時間長達42年(408-450年)。然而,他卻不理朝政,因而由他姐姐普爾喀麗婭於414年開始執政,並直到她453年去世前的大部分時間裡,都繼續在幕後操縱朝政大權。普爾喀麗婭與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和芝諾比阿同樣性格堅強,但她的治國才能卻超過後兩人。普爾喀麗婭的丈夫馬西安,以及馬西安的繼承人利奧和芝諾,都是出色的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更為傑出。從奧古斯都公元前31年在亞克興角的勝利,到1453年君士斯丁十一世死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羅馬努斯門,羅馬朝廷中傑出的皇帝輩出。而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可以與其中最為出色者相提並論。
在後人眼中,查士丁尼一世比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稍高一籌。查士丁危受過良好教育,精明強幹。他是行伍出身的查士丁一世的侄子。查士丁一世原為弗拉克的農民,應徵為士兵後地位不斷升遷。甚至在查士丁518年引退之前,查士丁尼也許就已開始參與查士丁的政事。查士丁尼本人在位年代從527至565年,所以,他實際上執掌了47年的大權。因此,518年東羅馬政府外交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轉變,決策者也許就是查士丁尼,而非查士丁。查士丁尼為自己是講拉丁語的少數人之一而自豪,因為東羅馬的大多數人講的是混雜的希臘語。他渴望重新統一原東西帝國的全部版圖,或許只是高盧除外。
533-534年,西北非被征服,查士丁尼一世的傑出將領色雷斯人貝利薩留,消滅了汪達爾人在西羅馬帝國領土上建立的國家。非洲戰役一舉成功,但後來為使這塊重新征服的領土平定下來,卻十分艱難並曠日持久。為了根除東哥特人在義大利和伊利里亞的統治,戰爭持續了26年(535-561年)。這場羅馬與東哥特人間的戰爭,使義大利變成一片荒涼廢墟,耗盡了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曾使之充盈的國庫,並且,由於賦稅繁重,一直繁榮富裕的地中海東部沿岸諸省,迅速陷於貧困蕭條之中。同東哥特人進行戰爭的教訓,並未嚇住查士丁尼一世,因為他又於550年對西哥特人在西班牙的領地發起進攻,直到554年佔領了那裡的一個灘頭堡後才停止進攻。
查士丁尼的征服戰爭,使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在整個地中海四周以及從頓河、奧龍特斯河和尼羅河入海口到直布羅陀海峽,都取得了海上優勢,但同時又給東羅馬帝國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僅僅是468年的一次海上戰役,就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不利影響。查士丁尼一世統治的後果,反過來證明其君士坦丁堡前任的謹慎是十分英明的。在他之前的皇帝們,除向西方發動過一次軍事冒險之外,從沒用過兵。
查士丁尼一世對西方的征服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僅在他攻陷東哥特人在義大利的最後一個堡壘7年之後,倫巴德人就於568年侵入義大利。查士丁尼在法律和建築領域裡的成就,才是意義深遠的。529-533年間,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學家,不僅將正在實施的羅馬法律加以歸納整理,使之便於操作(儘管不一定最合理),而且把過去1000年來提出的極為浩繁雜亂的法學觀點系統化。在建築方面,查士丁尼並沒有掀起一場革命,但他喜愛建築,並為之作出了貢獻。他委任特拉利斯的安提米烏斯和米利都的伊西多爾這兩位天才的數學家和工程師,在君士坦丁堡設計和建造了一個建築佳作——聖索菲婭(神聖智慧)大教堂。
。。。。。。
查士丁尼一世的聖索菲婭教堂至今猶存,他的法官們所制定的法典至今有效。但是,他對西部的暫時征服,卻在他死後僅37年,就使他的帝國陷入困境。而他謹慎的前任們,卻將帝國安然帶出險象環生的5世紀。550年,即查士丁尼與東哥特人長期而痛苦的戰爭結束之前,從弗拉克當地徵集到義大利作戰的軍隊,在進軍途中擊退了來自多瑙河北岸的入侵者。572-591年羅馬和波斯戰爭期間,東羅馬帝國軍隊雲集亞洲境內的帝國東部前線。此時,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未遭阻擊就侵入了帝國的巴爾幹諸省。604-628年間,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發生了更為艱苦的戰爭之際,斯拉夫人再次騷擾,這次,他們沒有再離開此地。

4.6世紀---7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危機,波斯與羅馬痛苦而毫無意義的衝突以及新的敵人

572年,哥士婁一世與東羅馬帝國發生戰爭。戰爭延續到590年,以哥士婁一世的兒子和繼承人霍爾密茲德四世的罷黜和處死而告終。喪失民心的戰爭,給貴族提供了重新恢復勢力的機會。一個反叛貴族篡奪了皇位。但東羅馬皇帝莫里斯,把霍爾密茲德四世的兒子哥士婁二世立為皇帝。作為報答,哥士委二世於591年與莫里斯媾和,把佩爾薩門尼亞的西半部割讓給他。莫里斯終於可以把東羅馬軍隊調回歐洲,向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發動反攻。反攻極為成功,到602年,羅馬人自3世紀撤出達契亞以來,第一次再度出現在多瑙河下游北岸。但是,莫里斯發出關於軍隊冬季到多瑙河以外駐紮的命令,導致了軍隊的嘩變。莫里斯被趕下皇帝寶座,並被處死。帝國也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604年,哥士婁二世借口為恩人莫里斯復仇,率軍侵入東羅馬帝國。自從公元前53年羅馬人與其伊朗近鄰爆發第一次衝突以來,還沒有哪次戰爭比這次雙方的衝突更為殘酷。波斯軍隊至少有兩次入侵到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洲岸邊。626年,東羅馬帝國海軍竭盡全力,使波斯人企圖與從海峽歐洲一側圍攻君士坦丁堡的阿瓦爾人會合的計劃破產。
波斯軍隊佔領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昔蘭尼加。自從公元前331年以來,波斯人還從未西進得如此之遠。而東羅馬人在最後的反攻中,也向東挺進到公元117年以來羅馬軍隊未曾去過的地區。628年,東羅馬皇帝希拉克略幾乎已推進到了泰西封。隨後,就象572-591年的戰爭那樣,這次戰爭以當時的薩珊皇帝的罷黜和處死告終。
628年,兩個大國在互相承認戰前領土狀況的前提下媾和。波斯帝國當即陷入極端無政府的狀態,就象東羅馬帝國在602-610年間所經歷的混亂情形一樣。但與東羅馬帝國不同的是,波斯帝國再也沒有從無政府狀態之中恢復過來。
628年,這兩大帝國都精疲力盡。622年由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的伊斯蘭阿拉伯國,卻漁翁得利。穆罕默德崛起之快,可以同沙普爾一世260年戰勝瓦勒利安之後,巴爾米拉王子的迅速興起相比。633年,穆罕默德的第一個繼承人艾卜伯克爾向北方的兩個鄰居同時發起進攻。

順便提一句,這裡敘利亞的工匠為拜占庭帶來了最好的禮物----希臘火(答主添加非原文)

波斯帝國被滅;東羅馬帝國再次幸免於難,但其領土日益縮小,縮小到只有小亞細亞、君士坦丁堡,加上地中海北岸的一些大陸灘頭堡以及一些島嶼。

5. 東羅馬帝國的復興(+1s)

對東羅馬帝國來說,7世紀是一個差不多從未斷過麻煩的時代。602年的兵變和皇帝莫里斯的被謀殺使帝國陷入無政府狀態。604年,波斯人開始侵犯帝國的亞洲行省,而來自多瑙河下游北岸的斯拉夫民族大遷移又席捲了整個巴爾幹半島的腹地。當阿拉伯人在633年發起進攻時,帝國還來不及從604-628年東羅馬人與波斯人最後一次、也是最慘烈的戰爭中恢復過來。這次進攻的高潮是674-678年阿拉伯人圍攻君士坦丁堡。這次危機剛剛度過,歐亞平原上的游牧民族保加利亞人又於680-681年在多瑙河南岸建立了一個永久性的立足點。不可思議的是,這一系列災難造成的帝國人口的銳減竟為經濟恢復掃清了道路。
這次經濟恢復採取的形式和中國5世紀時華北的經濟恢復一樣。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能夠與大地主和帝國的稅吏抗衡。在5世紀時的中國,我們有北魏孝文皇帝採取措施保護農民的記載;在7世紀時的東羅馬帝國,我們的證據是據認為是在7世紀末頒布的一部《農民法》。這部法律顯示農民正在耕種荒地,修建水磨。我們可以斷定,農民還沒有因賦稅負擔太重而減少自己土地的規模和生產能力。我們還可以斷定,當時在東羅馬帝國境內,大地主還沒有強大到足以霸佔所有無主土地的程度。無疑,就同在中國一樣,東羅馬帝國的大莊園並未消失,但是,以犧牲小土地所有者的大莊園的擴張至少受到了限制。
在6世紀的華北,農民被武裝起來,參加訓練,擔任民兵。在7世紀結束前的東羅馬帝國,一支主要是依靠被分配土地的產品而維持的農民民兵則逐漸構成了帝國軍隊的主體。我們發現這支民兵組成為4個軍團,這些軍團的名稱表明它們在阿拉伯人的進攻之前,已被部署在幼發拉底河上游和多瑙河下游一線。為了守住帝國的核心,它們甚至不惜將守衛帝國外圍領土的任務交給當地人自己解決,而集中駐守在小亞細亞。這些軍團在小亞細亞腹地建立的拓居地,無疑成了重新移居這一地區的第一步。各軍團司令後逐漸成為其部隊駐守地區的行政長官,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時代的行省為了世俗的目的而被廢止,它們只保留在帝國的教區地圖上。這些軍團和相應的行政區後被稱作錫瑪塔(這一名詞可能意指東羅馬官方簿記上的「登記處」或「登記項目」)。
從642年開始,小亞細亞飽受打家劫舍的阿拉伯人之害,但這種動亂不休的狀況有利於受到訓練的武裝農民。農民可以守衛地們分得的土地;而敵人的搶劫則使帝國的稅務官逃之夭夭,並使大農莊園成為對富人無利可圖的投資。對於東羅馬的農民來說,兩害相權取其輕,與稅務官或積聚土地謀利的投資者相比,打家劫舍的阿拉伯人還是危害較小的禍害。在小亞細亞就同在中國一樣,只要農民能夠繼續保持自己的土地,社會就能持續不斷地復甦。

6.保守的防守政策、聖像毀壞派異端與風雨欲來的千年帝國

在674-678年和717-718年阿拉伯人對君士坦丁堡兩次圍攻中倖存下來的東羅馬帝國,比其南部鄰邦伊斯蘭教帝國和查理大帝(768-814年在位)建立起來的法蘭克帝國都要小。在9世紀解體之前,加洛林帝國一直是東羅馬帝國的西北鄰邦。因而,在719至925年期間,東羅馬帝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一直很謹慎。788年,伊林娜女皇支持一位倫巴第人對帕維亞王位提出要求,企圖將法蘭克人驅逐出倫巴第。這次不成功的嘗試只能算是一次毫無特色的冒險。
在這一時期,東羅馬政府一般只致力於追求兩個目標:保持它仍然佔有的領土,儘可能多地將它從保加利亞的侵犯下解救出來的「斯拉維尼亞」與巴爾幹半島的腹地相連。在這一時期與保加利亞爭奪巴爾幹半島腹地的戰爭,是對東羅馬政府軍事資源的第一次消耗。在826年或827年穆斯林征服克里特島之後,東羅馬政府一次又一次試圖恢復該島;由於穆斯林在乾地亞的要塞控制了愛琴海海域,因而它成了刺向帝國心臟的一把匕首。東羅馬政府還頑強地(雖然並不成功)抵抗了伊夫里奎亞穆斯林對西兩里島的征服(827-902年)。當西西里的穆斯林佔領阿普利亞並圍攻位於亞德里亞海岸的拉古薩,東羅馬皇帝巴西爾一世(867-886年在位)在868-876年進行了強有力的干預,並將阿普利亞併入了東羅馬帝國。
這樣做並未背離保持守勢的外交政策。在失去了西西里島之後,東羅馬帝國需要找到另一個屏障來防止西北非和西西里的穆斯林與亞德里亞海對岸的保加爾人聯合起來。在863年消滅了馬拉蒂亞的埃米爾深入到小亞細亞東北部的遠征軍之後,東羅馬仍然保持了謹慎的政策。這次事件成為托羅斯和安蒂托羅斯山脈一線東羅馬-阿拉伯前線的轉折點。但東羅馬人過了63年才於926年發起反攻。在此期間他們在小亞細亞唯一的攻擊行為是襲擊非正統的保羅派基督教徒,後者在馬拉蒂亞穆斯林的支持下已在東羅馬帝國東北邊疆的迪夫里伊建立了一個據點。東羅馬人與保羅派的戰爭從約843年持續到約878年。
在羅馬與保加利亞的戰爭更為激烈。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在21年的戰爭(755-775年)中未能消滅保加利亞。緊接著這次較量之後,兩國在9世紀時又為爭奪斯拉維尼亞的控制權展開競爭。在804-805或805-806年,帝國制服了伯羅奔尼撤半島上的大部分斯拉夫人。809年,保加利亞摧毀了帝國西北部的要塞塞迪卡。皇帝尼斯福魯斯一世(802-811年在位)在愛琴海和亞德里亞海之間安置了亞洲希臘人和突厥人移民,企圖以此來阻擋保加利亞人前進,但他在一次軍事失利中喪生。當904年邊界確定之後,環繞塞薩洛尼基腹地的邊界離東羅馬帝國這一十分重要的城市只有22公里。
從726年到843年,東羅馬帝國因一場激烈的內部衝突而陷於癱瘓。衝突起因於在基督教會內是否陳列和膜拜聖像。這種做法違反了基督教從猶太教繼承來的十誠的第二條;它使得基督教徒成為猶太教和穆斯林攻擊的現成目標。但這一習俗幾乎是與基督教會非猶太人的分支同時形成的,因此如果要放棄這一做法,基督教就很難贏得非猶太人的改宗者。
倭馬亞哈里發耶齊德二世(720-724年在位)據說曾下令銷毀境內基督教會和公共場所中陳列的聖像。但並不清楚耶齊德的行動是否與東羅馬皇帝利奧一世出於相同的考慮,利奧一世在726年也頒布了具有同樣效果的敕令。利奧的行動滿足了駐紮在小亞細亞的軍隊的要求,但卻遭到了羅馬教廷教會臣民的強烈反對。羅馬教廷的轄區當時包括基克拉澤斯群島、克里特島和希臘內陸說希臘語的基督教居民的飛地。大約在732-733年,東羅馬帝國政府回擊了這次反抗,它把羅馬教廷所有的說希臘語的教會臣民都轉給君士坦丁堡教廷管轄。
843年,東羅馬帝國的內部衝突以有利於聖像崇拜者的妥協而結束。各方一致同意三維(立體)聖像應該繼續受到禁止,而兩維(平面)聖像則應被認可,不過不能把聖像本身當成崇拜的對象,而應把它們看成是它們所代表的人物——人、天使或神——的象徵。東羅馬帝國內的這次要協消除了致使君士坦丁堡教區與羅馬教區產生不和的根源。教皇的教會臣民並不是毫無異議地支持教皇的立場。787年,東羅馬帝國的聖像崇拜者在尼西亞召開的第七次普世會議上贏得了一次重大勝利。這次普世會議的決議雖被教皇批准,但在794年卻遭到在法蘭克福召開的加洛林帝國主教會議的譴責。按照道理,君士坦丁堡主教應在787年和843年將732-733年左右移交的教區歸還給羅馬。但實際上兩次都未能歸還。
東正教世界內部衝突結束之後,出現了一次文化復興。
。。。。
保加利亞的改宗使君士坦丁堡與羅馬的關係一度緊張。保加利亞的中心地區處在君士坦丁堡主教區的範圍內,但保加利亞在809年之後擴張的領土卻位於有爭議的東伊利里亞地區。但是,大摩拉維亞講斯拉夫語的教士在885年到達保加利亞,最終確定了保加利亞信奉卡爾西頓基督教的東正教形式。
863年的確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在這一年,東羅馬皇帝邁克爾三世消滅了馬拉提亞埃米爾的遠征軍,君士坦丁-西里爾和美多迪烏斯到達大摩拉維亞;也正是在這一年君士坦丁大學重新恢復。鮑里斯沙皇的次子和第二位繼承人汗西米恩沙皇曾就學於君士坦丁堡,他深深迷戀著拜占庭的希臘文化;913年,當帝國的皇冠由一個毛孩子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羅格尼圖斯繼承時,西米恩計劃將東羅馬帝國與保加利亞統一起來,並作為比君士坦丁七世年長的兩位國王之一而搶奪帝國的王位。西米恩的計划出了差錯。東羅馬艦隊的海軍司令羅曼努斯一世萊卡帕努斯搶在了他的前面。在從913年開始直到927年西米恩去世為止的一場戰爭中,西米恩證明自己無法用武力強行實現自己的意志。西米恩沒有海軍,也未能獲得穆斯林海軍的配合。因此,小亞細亞始終處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外,他既不能困死又不能利用風暴佔領君士坦丁堡及東羅馬帝國在東南歐領土上其他一些有城牆的沿海城市。
在西米恩死後,羅曼努斯一世與西米恩的繼承人彼得訂立了和約。他宣布彼得是皇帝,並且是他的大主教之一,同時還將孫女瑪麗亞嫁給彼得作皇后(陪嫁一筆年金)。926年,羅曼努斯一世率領東羅馬向東方穆斯林發動了拖延多時的反攻。927-928年異常寒冷的冬天使東羅馬帝國內部農民、大地主與帝國政府間的力量失衡。對於拜占庭世界來說,926-929年的事件與860-864年的事件具有同樣重大的意義。

7.災難性的崩潰,飲鴆止渴的外患與無藥可救的內亂,以及來自背後的尖刀

1071年,東羅馬皇帝羅曼努斯四世狄奧根尼被塞爾柱軍事首領阿勒卜·艾爾斯蘭戰敗並俘虜;1081年小亞細亞貴族亞歷克塞一世康危努斯登上東羅馬帝國皇帝寶座。在以這2次重大歷史事件為起迄點的10年中,東羅馬當局將東羅馬帝國的心臟小亞細亞送給了突厥人,儘管東羅馬人的祖先為抗擊阿拉伯人對這一地區的進攻已堅持不懈地戰鬥了3個世紀。就和同一時期的中國一樣,無休無止的內部紛爭導致了東羅馬帝國在這10年中的急劇沒落。到1081年,東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都遭到了東方的塞爾柱人、西方的諾曼人和北方的佩切涅格人和古茲人的蹂躪。(古茲人從歐亞太平原西端和多瑙河下游進入東羅馬帝國,他們是塞爾柱土庫曼人的異教同宗,他們同樣受到另一支突厥人游牧民族基布察克人西遷的壓力。)
亞歷克塞一世(1081-1181年)是戴克里先和希拉克略的名符其實的繼承人。同他們一樣,亞歷克塞一世從毀滅中拯救了帝國,並且找到了兩個能幹和精力旺盛的繼承人約翰二世(1118-1143年在位)與曼努埃爾一世(1143-1180年在位)。但是這三位皇帝都未能成功地阻止大地主經濟和政治勢力以犧牲帝國政府利益為代價的增長,也未能擊退來自小亞細亞的塞爾柱和達尼什曼德突厥人。游牧的土庫曼人行蹤不定;基督教的希臘農民疏遠了帝國。農民深受游牧部落之害;但是只要拉姆蘇丹國的塞爾柱統治者能夠成功地保護農民免受追隨塞爾柱人的游牧部落的騷擾,農民就會認為突厥人穆斯林蘇丹的壓迫比東羅馬帝國政府的壓迫還要輕。
亞歷克塞一世必須要對付第一次十字軍。伊斯蘭世界對付土庫曼人的辦法是將他們遷移到東羅馬的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亞歷克塞對付西方十字軍騎士的辦法,則是將他們引向敘利亞。但亞歷克塞和十字軍的目標是相反的。亞歷克塞寧願招聘十字軍作為僱傭兵把突厥人驅逐出小亞細亞,但十字軍的目標卻是耶路撒冷,他們並不希望成為東羅馬帝國的代理人或僕從。結果,雙方都未能實現目的。東羅馬帝國從未恢復小亞細亞腹地;十字軍雖佔領了耶路撒冷,但他們從未能成功地征服敘利亞腹地。因此,在與廣闊的伊斯蘭內陸地帶對峙的陸地防線上,十字軍未能在敘利亞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拉姆的塞爾柱人能夠在小亞細亞建立一個擁有定居人口的有組織的國家,而贊吉、努爾·丁和撒拉丁則能夠包圍敘利亞海岸的法蘭克人灘頭陣地,將法蘭克人驅逐出耶路撒冷。
當帝國在小亞細亞腹地的領土仍然完好無損、帝國政府與大地主爭奪對農民的控制權的鬥爭尚未徹底失敗之時,尼斯福魯斯二世福卡斯和約翰·齊斯米西斯及巴西爾二世的目標就已經超出了帝國的能力之外;但是曼努埃爾二世卻推行了一個更為野心勃勃的擴張政策,從而浪費了精力,白白消耗了東羅馬帝國已經萎縮的資源。雖然曼努埃爾不可能保持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支配權,但他仍然與匈牙利進行戰爭。他干預腓特烈一世巴爾巴羅薩與北義大利城邦之間的戰爭,企圖收復帝國在阿普利亞的失地。曼努埃爾於1180年死後,帝國的崩潰在一場超級災難中達到頂峰。
曼努埃爾與西方基督教徒的關係一直很友好,但他的大多數同胞並未能分享他的親法蘭克人的情感。東羅馬政府在先前2個世紀中為謀求義大利沿海城邦海軍援助而出讓的經濟特權,使得義大利人能夠從希臘人那裡贏得東羅馬帝國的國內貿易。1182年君士坦丁堡發生了屠殺西方商人的事件。西西里的諾曼人進行了報復,佔領和劫掠了塞薩洛尼基。1180年塞爾維亞擺脫了東羅馬帝國的宗主權。自1018年以來已成為東羅馬帝國臣民的保加利亞人於1185年進行反叛,重新建立了獨立國家(這次是與弗拉克人合作)。與保加利亞人1041年的反叛不同,1185年的反叛未能鎮壓下去。1185年塞普勒斯脫離東羅馬,但1191年又被西方十字軍騎士、英格蘭的理查一世佔領。1192年理查一世又將塞普勒斯作為一種慰勞品交給了耶路撒冷的法蘭克國王呂濟尼昂家族的蓋伊,後者於1187年趕走了撒拉丁,而第三次十字軍又未能讓他重新獲得任命。
1203-1204年,一場重大災難震撼了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兩次受到威尼斯人和法國「十字軍」聯合遠征軍的進攻,第一次是以一個要求繼承東羅馬皇位的人的名義,第二次則是襲擊者自己的主張。這是君士坦丁堡自330年建城以來首次在敵人的進攻面前陷落。該城遭到了野蠻的搶劫,勝利者們彼此之間訂立了瓜分帝國的協議。但他們最終無力實行其全部計劃。威尼斯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在瓜分戰利品時她挑選克里特島和其他一些海島以及分布在大陸沿海戰略要地的灘頭堡壘。不復存在的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希臘人諸王國,在西北小亞細亞、小亞細亞北部海岸的東端、特拉布松周圍以及伊庇魯斯建立了獨立國家。君士坦丁堡被分給了一位法蘭西的十字軍,他獲得了皇帝的頭銜。
繼之而來的事情表明,擁有君士坦丁堡現已成為一種負擔而不是財富。從330年到1204年,君士坦丁堡在軍事上一直是東羅馬帝國堅不可摧的堡壘,但自從633-642年失去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之後,它也成為一個社會和經濟負擔。從那時起,君士坦丁堡作為首都對於帝國已經縮小的規模來說就顯得太大了;這一負擔在1071年丟失了小亞細亞腹地之後進一步加重。1204年由法蘭西皇帝奪取的一小塊帝國領土井不足以維持君士坦丁堡;對於從1204年至1261年居住在此的法蘭西皇帝們來說,君士坦丁堡自始至終猶如荊棘叢生之地。

8.最後一次+1s,註定滅亡的尼西亞帝國與毒奶蒙古人

與此相反,繼承帝國的本地希臘人國家卻比帝國自巴西爾二世死亡之後的任何時期都顯示出更大的活力。西北小亞細亞和伊庇魯斯的希臘人國家互相之間以及與法蘭克人都處在競爭狀態,在反對所有希臘人和法蘭克人對手的鬥爭中,亞洲國家成了勝利者。(地處偏僻的希臘特拉布松帝國沒有捲入這場鬥爭。)
西北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國家,自稱是東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它的統治者自稱為帝國皇帝,其合法性得到君士坦丁堡東正教主教的承認;這位主教臨時駐節在流亡帝國的首都尼西亞。尼西亞的東羅馬帝國比3位康尼努斯家族的皇帝統治君士坦丁堡時期(1091-1180年)的東羅馬帝國,更為成功地抗擊了塞爾柱突厥人的拉姆蘇丹國。尼西亞帝國向東部和南部擴展和推進邊疆,直接損害著拉姆的利益。它在經濟上很繁榮,在文學和視覺藝術領域顯示出特色。1235年尼西亞皇帝約翰三世瓦塔特澤斯奪取了位於達達尼爾海峽歐洲沿岸威尼斯人的灘頭堡壘加利波利,從而在歐洲獲得了一個立腳點。1234年他與保加利亞結盟;1235年尼西亞的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共同從陸路圍攻君士坦丁堡。從1235年後,法蘭西人的君士坦丁堡帝國已被尼西亞的希臘人帝國包圍。法蘭西人的君士坦丁堡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保留下來的唯一交通線就是海路,但援救它的法蘭克人必須要經受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夾擊(海峽兩岸現都落入尼西亞的希臘人之手)。
到1237年,東南歐的東正教國家都處於上升階段。復興的保加利亞帝國和尼西亞的希臘人帝國都顯示出能超出法蘭西人統治的君士坦丁堡帝國的實力。在教會事務方面,先前處於東正教世界邊緣地區的塞爾維亞一直是東正教會與羅馬教會之間有爭議的地區,它現在也明確地選擇了東正教。尼西亞希臘人的帝國政府非常明智地認可了保加利亞主教地位的恢復,並為塞爾維亞設立了一個自治的大主教職位。但是東南歐的東正教國家與高加索的東正教國家在領土範圍和人口規模兩方面都已遜色於俄羅斯,甚至在建築、視覺藝術和文學等領域,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和喬治亞人都受到了俄羅斯人的挑戰。
1240年,尼西亞帝國正在興起,它於1235年在歐洲贏得了一個灘頭陣地,1259年它在馬其頓的佩拉戈尼亞擊敗了由一個對立的希臘人國家與兩個法蘭克人王國結成的同盟。這個希臘人國家是東羅馬帝國在希臘西北部領土的繼承者,而這兩個法蘭克人國家則是法國人的摩里亞公國和霍亨斯陶芬王朝治下的兩西西里王國。此後,尼西亞的希臘人於1261年從最後一位法國人皇帝之手奪取了君士坦丁堡。但是,這些巨大勝利的結果卻是虎頭蛇尾的。1288-1299年,塞爾維亞征服了尼西亞希臘人帝國在1246年奪取的馬其頓地區的北半部。1345年塞爾維亞王公斯蒂芬·杜香佔領了塞雷斯;1346年他加冕為「塞爾維亞人和羅馬人皇帝」。到這一時期,位於塞薩洛尼基界外的整個馬其頓都落入了希臘人之手。

尼西亞希臘人於1261年重新征服君士坦丁堡的代價,是將亞洲領土丟給了土庫曼部落,而奧斯曼人就是其中距離最近、威脅最大的一支。到1346年,復興的東羅馬帝國已註定要滅亡。剩下的問題只是由塞爾維亞人還是由奧斯曼人成為它的繼承者。

喬治亞人、阿布哈茲人和阿蘭人都是東方正教會的基督徒,但是當同屬東正教的希臘人在11世紀上半葉征服喬治亞人的一性論派亞美尼亞鄰國時,他們仍然維持了獨立;而且,喬治亞在1071年也沒有被捲入東羅馬帝國的災難。她在塞爾柱人的進攻面前倖免於滅亡,並在12世紀時與繼承短命的塞爾柱帝國的穆斯林國家瓜分了亞美尼亞。在女王塔瑪統治期間(1184-1212年),由喬治亞直接和間接統治的領土從黑海沿岸擴展到高加索的裏海沿岸。
蒙古人從歐亞大草原的突然出現,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了拜占庭世界各個部分的命運。喬治亞是第一個遭遇不幸的東正教國家。1225年它遭到四處闖蕩的花刺子模王公札蘭丁的劫掠,1236年又遭到蒙古人的破壞。蒙古人強迫喬治亞接受自己的宗主權。1237年和1240年蒙古人在經伏爾加河畔的保加爾到歐洲的途中蹂躪了俄羅斯(1240年基輔遭到劫掠)。蒙古人的宗主權強加給了最東邊的各俄羅斯公國,但西南部的加利西亞(哈利克茲)、西北部的普斯科夫和諾夫哥羅德仍然保持著獨立;而且諾夫哥羅德開始包圍蒙古帝國及其俄羅斯附屬國,在它們的北面向東擴展到了烏拉爾山脈以外。尼西亞的希臘人帝國則得益於1243年蒙古人打敗和征服塞爾柱拉姆蘇丹國。

9.終章,千年帝國的毀滅

在13世紀,拉姆的塞爾柱人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流亡的東羅馬帝國在1204年西方基督教冒險家攻佔君士坦丁堡之後,將首都建在尼西亞,開始注意東羅馬帝國在亞洲的殘餘領土,甚至再次擴張,損害拉姆塞爾柱人的利益。於是土庫曼游牧部落向西遷移的第二次浪潮又衝擊到了拉姆。1243年,拉姆蘇丹國被蒙古人打敗,成為蒙古人的附屬國。1271年,拉姆爆發的一次反蒙古人的起義,受到野蠻的鎮壓,蒙古伊爾汗國對拉姆的控制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尼西亞的希臘人於1261年重新佔領君士坦丁堡,則轉移了他們對小亞細亞領土的注意力。結果,在1261年至1300年之間,土庫曼人獲得了對差不多整個小亞細亞的控制權,東羅馬帝國和塞爾柱拉姆蘇丹國都相應受到損失。在1335年伊爾殲滅亡之前,小亞細亞這一定居的突厥人國家已經滅亡,它或者亡於本地的土庫曼人,或者亡於蒙古伊爾汗國的軍事將領,或者亡於這兩者的合力。取代這一政權的是另一些當地土庫曼部落的統治,這些土庫曼人過去曾經是臣屬伊爾汗國的游牧民。土庫曼人的部落就這樣接替了伊爾汗人和拉姆的塞爾柱人的位置,他們的領袖們全都渴望成為拉姆那樣的定居王國的統治者。在這些野心勃勃的領導人中最成功的是奧斯曼人。到13世紀末,這些奧斯曼人已被拉姆的塞爾柱人蘇丹安置在薩卡里亞河下游的一個重要地帶,直接面對3座希臘人的城市伊茲米特、尼西亞和布爾薩。1326年,奧斯曼人佔領布爾薩,1331年佔領尼西亞,1337年佔領伊茲米特。攻佔伊茲米特打開了通往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洲沿岸的道路;攻佔布爾薩則為1344年向西征服下一個土庫曼人王國卡拉西開闢了道路。卡拉西已經佔據了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亞洲沿岸。當1353年奧斯曼人在歐洲奪得灘頭據點加利波利時,他們正在步尼西亞的希臘皇帝們的後塵。這些希臘人在1235年侵犯色雷斯,到1247年已從陸路包圍了君士坦丁堡。而奧斯曼人在1361年攻佔阿德里安堡(埃迪爾內)之後,也採取了同樣的行動。
在1555年並存的3個伊斯蘭教帝國中,奧斯曼帝國最古老。它的核心在1300年已經形成。1353年,它在後來據以發跡的歐洲取得第一個立足點。到1402年它已在1071年前由東羅馬帝國控制的大部分亞洲及歐洲地區建立了直接或間接的統治。1402年,奧斯曼在小亞細亞的力量被帖木兒粉碎,並分裂為3支互相競爭的勢力。但是它的歐洲及部分亞洲領土,被蘇丹穆罕默德一世(1402-1421年在位)重新組合在一起。他的不朽之作是建於布爾薩的美倫美奐的大清真寺。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鞏固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和制度。謝里姆一世(1512-1520年在位)改變了帝國的面貌,他將帝國向東部和南部擴張,使奧斯曼帝國繼承了馬木路克王國和東羅馬帝國的版圖。1555年在蘇萊曼一世的統治下,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並且這一鼎盛階段持續了一個時期。

綜上所述 左閃右避花式續命上千年你就知足吧

人品用光了自然就死了


第一次被邀,受寵若驚

先說結論,在帝國希臘化之後是的

親自在quora上問過希臘人,他們也是認同拜占庭(希臘化之後)是就希臘歷史的一環,而且覺得拜占庭時代的歷史好難背啊

當然東羅馬帝國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希臘人的帝國,在東西分治初期東帝國的官方文化仍然是拉丁式的, 但是由於希臘語言和文化在帝國東部的文化生活中佔主導地位(羅馬時代希臘文化在東地中海的統治地位也一直未被動搖),同時西部拉丁區的衰落和淪陷使得東帝國的拉丁文化成了無源之水,因而希臘化不可避免。在希拉克略時期希臘語徹底取代拉丁語獲得了獨一的官方地位,而之後阿拉伯大征服又使得帝國失去了埃及和敘利亞等非希臘人地區,這使得此後的拜占庭成為以希臘人(包括希臘化的民族)為主體民族,希臘語為官方語言,希臘文化為主導文化的國家,自然可以視為希臘文明的延續。當然拜占庭文明後來的發展軌跡和西方文明是不同的,二者都是希臘羅馬文明的傳承者,因為拜占庭和西方不一樣就否認拜占庭和古希臘的傳承關係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

當然,數百年的拉丁人統治在希臘人身上留下了烙印,文化上的改變肯定是有的,但是希臘文化的獨特性和自主性並沒有受到動搖,在羅馬時期希臘文化仍然是受尊重的,並且在帝國東部具有統治地位,因此不贊同羅馬統治之後希臘文明就成了羅馬文明的說法,這就和』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一樣不靠譜。值得一提的是羅馬統治時期希臘人建立了對於帝國的忠誠和認同,羅馬帝國成為希臘人眼中的『天下』,而原來的希臘認同成為了羅馬認同之下的地方認同,就像中國諸侯的人民建立起對中國的認同那樣。因此網上說拜占庭人恥於被稱作希臘人是不對的,拜占庭人不爽的是國家被稱作『希臘帝國』,因為這等於在說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帝國』是個蝸居希臘的小朝廷(然而帝國中後期實際情況就是這樣)。

事實上直到希臘復國之前希臘人都在自稱時並用希臘人和『羅馬人』,但是由於希臘復國是西方主導的,西方更希望把希臘復活成為更有親近感的先哲古希臘,而不是與自己一直撕逼的異端拜占庭。於是如今的希臘成了信東正教的西方國家。

最後,一直覺得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最適合套用灣灣的三段論:

羅馬帝國在羅馬

羅馬帝國來希臘

羅馬帝國在希臘

羅馬帝國是希臘


謝邀。

一、東羅馬帝國是不是希臘文明的延續?

回答:拜占庭人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希臘人,他們的文明也不是直接來源於希臘文明。拜占庭與希臘文明的聯繫在於以下幾點:

1.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前身是希臘人在黑海沿岸的殖民地,名字就叫拜占庭,然而在

2.拜占庭從7世紀起希臘語就作為拜占庭帝國唯一的管理和行政語言。但是在拜占庭人的眼裡,希臘人幾乎等同於野蠻人,因為他們自認為是高貴的羅馬帝國的後代,所以不承認自己是希臘人。如果你要穿越回那個時代,在君士坦丁堡的貿易區問一個商人,「你是希臘人么?」那對方很有可能會拒絕和你做生意並把你趕出門。

3.如其他各位所述,拜占庭,甚至是分裂之前的羅馬帝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文明,希臘文明或者說希臘化的影響對其來說,只是如同敘利亞、突厥、阿拉伯的影響一樣。其本身就算一個多民族文明融匯的地方。

二、它為什麼能夠立國長達上千年之久?

這個問題十分宏達了,論述也很多,不外乎政治、軍事、宗教等等。

政治上,加強君主集權,高效的文官統治制度(前期)。幾個明君的作用也不能否認;

軍事上,創立軍區制;

宗教上,君主把控宗教,使得宗教擔負控制人民精神的同時能完全依附於王權(前期,後期起了反作用,東西大分流什麼的);

地理上,處於東西交匯,黑海、白海相接之處,區位優勢明顯,利於商業發展。遠到中國(甚至斯拉夫地區的絲綢業都是多虧了從中國引入的蠶),近到黑海,都是其貿易範圍;君士坦丁堡易守難攻,作為基督教世界的東方堡壘,抵禦了很多次突厥人的圍城。如果不是烏爾班大炮,堅不可摧的兩層城牆還能保證君士坦丁堡苟且幾年。

可以參考這個問題:是否可以稱拜占庭帝國為羅馬帝國? - 方准準的回答


7世紀前政治,文化起碼在宮廷里還是羅馬一套的,納爾西斯開始就全盤希臘化了。羅馬本身是希臘的傳承者?不太苟同啊,羅馬人祖先是古拉丁人,這有其固有的本土文化,然後他又經過了薩賓人和伊特魯里亞的統治,所以文化上會讓他們有重合,希臘文化主要是對希臘神話的模仿和一些文化的吸收。政治,軍事,建築等等希臘的文化對他的影響並不算太多,當然也是存在的,比如早期軍團就是希臘化裝備,建築上的山花和早期柱式也是希臘的,但是隨著國家的發展,他們已經完全脫離了希臘的影響,並反而去影響了希臘。比如拜占庭式建築本身就是以古羅馬式為核心,再接收了波斯和伊斯蘭文化的建築特點而成的


瀉藥~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去看一本老書。

拜占庭帝國(帝國史譯叢) 作者是喬治.奧斯特洛格爾斯基

沒錯,是個斯拉夫人。

所以,你懂喲~

日-)


古希臘沒有沒有中斷過,亞歷山大的征服和羅馬的崛起都傳播了希臘的文化。

至於說繼承了古希臘文明,恐怕不能這樣說。東羅馬帝國的核心本來是羅馬帝國之東部,但日積月累後逐漸受當地文化影響,比如Procopius的歷史書就是用希臘語寫的,西方也有稱呼東羅馬帝國為「希臘帝國」的。可以說東羅馬繼承和保存了相當多的希臘文化,這在中世紀早期尤為難能可貴,因為在西歐文化典籍相當匱乏,甚至很多法蘭克人去穆斯林國家學習知識。

但是就文明來說,談不上是繼承者。就好比說斯拉夫人深受東羅馬文化影響,但也不好說他們是東羅馬文明的繼承者。


籠統來說,整個歐洲文明都是希臘文明的延續,這個回個就解決了東羅馬帝國在海峽以西的根源問題。那麼海峽以東,小亞細亞部分,基本上也可以說是希臘的延續。畢竟拜占庭最早是希臘的殖民地,黑海南岸也都是希臘殖民地。拜占庭被奧斯曼滅亡時,君士坦丁堡內還是一群說希臘語的人。

至於東羅馬帝國為什麼千年不倒,最根本問題還是君士坦丁堡城牆太厚。這個帝國的版圖收縮與膨脹的幅度一千年來非常劇烈,這也多虧了首都的易守難攻


1204年之前也沒有人會覺得這是一個希臘國家=。=

東帝國千年國祚自然不可能光憑運氣,雖然運氣的因素也很重要比如在曼奇克特慘敗後東帝國已經站在了亡國的邊緣但還是各種機緣之下依舊堅挺了一百年苟延殘喘了兩百年,但核心因素肯定是愛琴海沿岸在那個年代遠超周邊的繁華(所以科穆寧王朝即使沒了安那托利亞高原,依託愛琴海兩岸依舊是一個強大的帝國),當地中海的經濟重心向北義大利轉移時東帝國便不可逆地衰落了。


如果按照這套理論 中國也存在了幾千年了。


謝邀。不可以算。首先從法理上拜占庭還是羅馬帝國。這一點就把什麼都否了。


東羅馬帝國不是希臘文明的延續,而是羅馬帝國的延續。

希臘文明,約定俗成的理解是雅典共和,不是斯巴達拉棲蒂蒙聯盟,也不是北邊的馬其頓王國。希臘文明在政治方面應該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公民大會制度,這一點區別於羅馬帝國的皇帝制度,東羅馬的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是繼承羅馬帝國的制度。馬其頓王朝是希臘化最多的政權,但希臘化並非希臘文明,只是保留了一部分希臘的民俗習慣,馬其頓王朝另一方面波斯化也很嚴重。至於語言、宗教,只能說引用了現代希臘國地區的古代語言,在雅典共和時期,巴爾幹半島並無統一的語言,不能簡單定義為希臘語,東羅馬也沒有使用最能代表希臘人語言的愛奧尼亞語,地中海背岸的宗教大同小異,不是希臘獨有,況且東羅馬帝國的主要宗教為基督教。

在民族情節上,東羅馬帝國認為自己是羅馬人而不是希臘人,「希臘人」作為一個種族或文化民族來說,在東羅馬帝國的地位是很低的,接近與中國的「蠻夷」,在東羅馬帝國,如果你被稱為「希臘人」,那在中國差不多就可以叫你「韃子、鬍子」一類的鄙稱。歷史上有一段時間,也將東羅馬人簡單地成為「羅馬人」。

綜上所述,東羅馬不是希臘文明的延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牛津古羅馬史》將阿拉伯人的入侵作為古羅馬終結的標誌?
拜占庭粉喜歡把拜占庭叫拜拜,那麼奧斯曼粉喜歡把奧斯曼叫什麼呢?
拜占庭式結構的天主教堂與猶太會堂有哪些?
西歐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後,為什麼對穆斯林國家(如土耳其等)沒有進行什麼侵略了?

TAG:歐洲歷史 | 西方歷史 | 羅馬帝國 | 拜占庭 | 希臘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