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劉的《三體》放在歷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中是什麼水平?

雨果獎歷屆最佳長篇小說名單:

【1953】 《被毀滅的人》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

【1954】 未頒發

【1955】 《They"d Rather Be Right》 Mark Clifton

【1956】 《雙星》 羅伯特·海因萊因

【1957】 未頒發

【1958】 《The Big Time》 Fritz Leiber

【1959】 《事關良心》 詹姆斯·布利什

【1960】 《星船傘兵》 羅伯特·海因萊因

【1961】 《萊伯維茨的讚歌》 小沃爾特·米勒

【1962】 《異鄉異客》 羅伯特·海因萊因

【1963】 《高城堡里的人》 菲利普·迪克

【1964】 《星際驛站》 克利福德·西馬克

【1965】 《The Wanderer》 Fritz Leiber

【1966】 《沙丘》 弗蘭克·赫伯特

        《不朽》 羅傑·澤拉茲尼

【1967】 《嚴厲的月亮》 羅伯特·海因萊因

【1968】 《光明王》 羅傑·澤拉茲尼

【1969】 《站在桑給巴爾》 約翰·布魯納

【1970】 《黑暗的左手》 厄休拉·勒古恩

【1971】 《環形世界》 拉里·尼文

【1972】 《To Your Scattered Bodies Go》 Philip José Farmer

【1973】 《神們自己》 艾薩克·阿西莫夫

【1974】 《與拉瑪相會》 阿瑟·克拉克

【1975】 《一無所有》 厄休拉·勒古恩

【1976】 《千年戰爭》 喬·霍爾德曼

【1977】 《遲暮鳥語》 凱特·威廉

【1978】 《通向宇宙之門》 弗雷德里克·波爾

【1979】 《Dreamsnake》 Vonda N.McIntyre

【1980】 《天堂的噴泉》 阿瑟·克拉克

【1981】 《The Snow Queen》 Joan D.Vinge

【1982】 《Downbelow Station》 C.J.Cherryh

【1983】 《基地邊緣》 艾薩克·阿西莫夫

【1984】 《星潮洶湧》 大衛·布林

【1985】 《神經浪遊者》 威廉·吉布森

【1986】 《安德的遊戲》 奧森·斯科特·卡德

【1987】 《死者代言人》 奧森·斯科特·卡德

【1988】 《提升之戰》 大衛·布林

【1989】 《Cyteen》 C.J.Cherryh

【1990】 《海伯利安》 丹·西蒙斯

【1991】 《貴族們的遊戲》 洛伊斯·比約德

【1992】 《貝拉亞》  洛伊斯·比約德

【1993】 《深淵上的火》 弗諾·文奇

        《末日之書》 康妮·威利斯

【1994】 《綠火星》 金·斯坦利·羅賓遜

【1995】 《鏡舞》 洛伊斯·比約德

【1996】 《鑽石年代》 尼爾·斯蒂芬森

【1997】 《藍火星》 金·斯坦利·羅賓遜

【1998】 《永遠的和平》 喬·霍爾德曼

【1999】 《To Say Nothing of the Dog》 Connie Willis

【2000】 《天淵》 弗諾·文奇

【2001】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奇幻) J·K·羅琳

【2002】 《美國眾神》(奇幻) 尼爾·蓋曼

【2003】 《原始人》 羅伯特·索耶

【2004】 《靈魂騎士》(奇幻)  洛伊斯·比約德

【2005】 《大魔法師》(奇幻) 蘇珊娜·克拉克

【2006】 《時間迴旋》 羅伯特·查爾斯·威爾森

【2007】 《彩虹盡頭》 弗諾·文奇

【2008】 《猶太警察工會》 邁克爾·夏邦

【2009】 《墳場之書》(奇幻) 尼爾·蓋曼

【2010】 《城與城》(奇幻) 柴納·米耶維

        《發條女孩》 保羅·巴奇加盧皮

【2011】 《Blackout/All Clear》 Connie Willis

【2012】 《Among Others》(奇幻) Jo Walton

【2013】 《紅衫》  約翰·斯卡爾齊

【2014】 《Ancillary Justice》  Ann Leckie

【2015】 《三體I》 劉慈欣


文學作品的質量很難客觀量化,當我們比較兩部作品時,往往不是在比較絕對水平,而是在比較影響力。一是在當世的影響力,一是對後世的影響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三體》的影響力不僅超出了科幻的範疇,也超出了中國的範疇,必將在世界科幻史上留名。

若單純以獎項為標準,那麼三體的成就略遜於同時獲得雨果獎與星雲獎的十多部雙獎長篇,和其它作品可以並列。

雨果星雲雙獎名單:List of joint winners of the Hugo and Nebula awards


雨果獎長篇大概看過二十幾本吧,不能覆蓋全部,而且大多是單本。我可以說的是,沒有一個合適的標準來比較雨果獎的所有獲獎長篇。

勉強把我認真讀過,現在還記得當時的感受的十九本歸成幾類。

或然歷史:《高堡奇人》、《猶太警察工會》

時空穿越:《末日之書》

現代奇幻:《HP》、《美國眾神》

科學奇幻:《光明王》

硬科幻:《與拉瑪相會》、《天堂的噴泉》、《環形世界》(雖然處在一個太空歌劇系列中,這一部的核心點子還是硬的)

核心科幻:《三體1》、《時間迴旋》、《神們自己》、《神經浪遊者》、《原始人》

軟科幻:《被毀滅的人》、《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紅衫》、《星際驛站》

這麼點書就七八個分類,可能有幾個分類可以混在一起評價,但是雨果獎所有獲獎長篇是沒有適用的評價標準的。

如果把科學奇幻到軟科幻的這14本帶點子的科幻放在一起評價,按照中文譯本,參考點子、劇情、人物、思想這四個標準,我會把《三體1》放在中游的位置。


文無第一啊親!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上一部分人總喜歡提起《三體》系列,是炒作嗎?
古詩《楓橋夜泊》是否是一篇關於外星人襲擊地球事件的新聞報道?
你認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是哪一部?
銀河帝國為什麼要用「秒差距」計量距離?
如果要將「星球大戰」和「三體」進行對比,你會如何評價,孰高孰低?

TAG:科幻小說 | 劉慈欣作家 | 科幻 | 三體書籍 | 科幻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