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讀起來無聊但又是名著的書有必要繼續讀下去嗎?

題主中文系要大二了,根據老師開的書單去閱讀時,有時候會覺得一些名著看著無聊(比如《麥田裡的守望者》《圍城》《烏髮碧眼》),一方面覺得因為專業學習的需要不應該中斷閱讀,另一方面又覺得如此無法產生閱讀快樂的書很難從中得到啟發,繼續閱讀怕浪費時間,希望大家根據自己的閱讀經歷給一點建議,謝謝O(∩_∩)O


陳四益先生的四不讀法則也許可以解答題主的困惑:

完全讀不懂的
書可以先不讀或永遠不讀

炒得火爆的書可以先不讀或永遠不讀

味同嚼蠟的書可以先不讀或永遠不讀

據說一讀就可以成為天才或發大財的書可以先不讀或永遠不讀

附贈讀書方法三條:

1、隨便翻翻;2、覺得有意思的細讀;3、用到的時候復讀。

------

但是

以上不包括專業書。

以上不包括專業書。

以上不包括專業書。


不是讀書人的命,就不要生讀書人的病。

先看幾頁,看不進去就不要看了。


人們都說要讀經典, 因為經典經過時間篩選,必然是精華,多讀總是沒有錯的。

小時候也願意照著學校發的書單去啃那些「中外名著」 可畢竟年少,單純心靜,怎樣無趣的東西也看得進去,年歲漸長,心難靜,愈發讀不進去了。

所以一直很糾結——那些名著經典我都沒讀過呢。於是硬著頭皮撿起幾本來看看,卻發現興味索然,且不說忘不忘,就連記都不願去記,沒讀幾頁就放下了。於是又有了深深的負罪感——這名著我都沒讀完呢……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魚翅燕窩,確是美味珍饈,可總不能日日賴以為食。

英雄美人,仰慕仰慕就罷了,總不是人人都和偶像結婚。

總有那麼幾道菜人人奉為至尊美味,你卻渾不知味;總有那麼幾個美人,別人驚為天人,你卻覺得不過如此。

有什麼樣的口味,就吃什麼樣的菜,就看什麼樣的書。

自己選擇的菜,會在無形之中塑造自己的形體;自己所選擇的書,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思想態度與人生軌跡。吃什麼樣的菜,看什麼樣的書,愛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都會塑造自身。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自己真心喜歡的書總能理解,總能過目不忘,之所以難以讀下去,只是因為這本書不適合自己。


《萬有引力之虹》。

是時候祭出這個大殺器了,題主去讀下看看能讀到第幾頁。因為難懂,我讀得很慢,但第一次放下的時候已經200頁+了,我知道其中只有20%的內容我只看懂了字面意思,10%的內容我聯想到了隱喻,也許不到5%的內容我了解作者想表達什麼。

然後我就放下了,我知道沒有意義。我知道是很多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的緣故,並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變。而且儘管看懂的那部分覺得很奇妙很有意思有醍醐灌頂之感,但其實沒有什麼用。

然後對比下其它,

《情人》,大致了解是怎樣一個故事,但是對敘事手法和順序感到莫名其妙,然而還是能讀,細膩的想法很值得去感受。

《圍城》,味同嚼蠟,感覺在聽一個讓人昏昏欲睡的故事,越往後越無聊,可能是想像力不足的緣故,並沒有體會出諸多比喻的妙處,倒是覺得諷刺用的很妙。(其實我先讀了《三重門》,所以讀《圍城》的時候看到很多地方會想起這一處如何被韓寒學習借用)

《風塵抄》(匡匡),一小半沒看懂,但是很喜歡這個故事,也很喜歡這種敘事的筆調。

《靜靜的頓河》、《百年孤獨》、《紅樓夢》:什麼鬼,完全讀不下去。

《復活》:喜歡,可能無法完全感受到人物內心,但是可以讀願意讀。

《洛麗塔》:一頭霧水,但是喜歡這筆調,可以讀。

《高手寂寞》:能理解,但不了解,但是我知道終究會理解。

《道德情操論》:到了邏輯分析部分就完全讀不懂,但是能蠶食。

小學放假,無聊在家翻四大名著,還有一些老書,視《西遊記》為雞肋,勉強啃完;《水滸傳》看到招安,棄;《三國演義》看完,津津有味;老舍的小說集子獨愛《月牙兒》,差不多到了韋編三絕的地步。

初中被同學推薦看《褻瀆》,下了電子書躲在被窩看,通宵四個晚上,看完,意猶未盡。

初中被表哥帶著看武俠兼點玄幻,追著《今古傳奇·武俠》連載讀《崑崙》覺得很好看,高中畢業後打算再續前緣拿起覺得無味;讀《海之妖》覺得有趣,追著看《曼荼羅》看不懂,棄。高中接著看《曼荼羅》、《天劍倫》。覺得沒到預期,但也算不上白費功夫。

高中學業繁重,周末偷閑去書店,一站一下午,晚飯誤點,兩個下午看完《挪威的森林》,心臟發堵,腦海清明。

高中去書店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很多地方不懂,更多地方覺得似懂非懂,但是很好看,後味無窮。

高中去書店淘書,一眼看到《七曜日》,翻了幾頁覺得驚艷,書店老闆說進貨不多,僅存這本,店鋪將轉讓不再進貨,遍尋當地其他書店得知根本沒進過這本書,無奈回頭買下有些破舊的書。愛不釋手。

回頭看,發現自己的眼光大部分時候都很准,買下的書基本都能讀幾十遍仍有嚼頭。

總結下吧,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初見就覺得驚艷,好似冥冥之中在吸引你的書,值得一讀。

乾淨的文風,流暢的敘事,恰到好處的說教和煽情,值得一讀。

一邊讀一邊有共鳴,有感悟的書,值得一讀。

讀的同時篤定地知道書中的這些道理,在你以後的人生中會被一一印證的書,值得一讀。(很有趣的感覺,有些書有些句子你讀一遍就能記得一清二楚,在之後幾年乃至十幾年中你會經常想起,覺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面前的景象,或者解釋了背後的原理)

單純的喜歡這故事,值得一讀。

上述一條都沒中的,有什麼必要讀,有什麼意義去讀。

讀書是很私人很自由的事情,我會去讀安妮寶貝早年失落時的作品,和初為人母時的作品,不讀其它;我會去讀匡匡的作品,不讀她推崇備至的作品。理由有時候不是那麼重要,感覺才是。

但是說了這麼多我才發現題主是為功利,那麼當然應該繼續讀,但是讀對你基本沒什麼啟發和幫助的書並不能對專業有所幫助。

故竊以為不是該不該讀的問題,是怎麼讀的問題。無非要麼加強自己閱歷,人生和讀書的經歷,去感悟,去熬湯煲粥;要麼藉助書評,借前輩指導。讀不懂徒弟的可以讀師傅的,天下文章一大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還有就是弄明白老師列書單的目的,比如讓你去讀汪曾祺的散文和讓你去讀魯迅的雜文肯定是完全不同的著力點。

實在讀不下去的書可以先放放,將來再讀。


我是個功利性比較強的人。私以為,書是分類的。所謂名著,是經時代篩選,留下來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它們畢竟還是時代環境的反應,是社會現象的反應。

我個人而言,如果我想做件事,想了解情況,讀書,視頻都是類似的渠道。

如果題主覺得自己三觀沒有建立,或是還不清楚想要的是什麼。書可能能讓你發現並了解自己。


沒有,下一題。

好吧嚴肅點兒,沒必要,因為覺得無聊的東西你會有所抵觸,很難記住裡面的內容,也就是說你從中學不到東西,所以甭讀了。

當然,要考試的書除外。


我也和題主有一樣的困惑,不讀很有愧疚感。今年外國文學要求寫《神曲》的讀後感,真的讀得好累。感覺花同樣的時間別的書可以看好幾本了。


推薦閱讀:

馮唐的《不二》究竟寫的什麼?感覺看了一遍很亂。
如何評價汪精衛和毛澤東的文學成就?
看完盧梭的《懺悔錄》是什麼感受?
有哪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對話描寫?
為什麼在翻譯外國文學時不使用中國化的人名?

TAG:閱讀 | 大學 | 文學 | 中文系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