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紐約時報》對亞馬遜公司文化的這篇報道?
參考信息:《紐約時報》說亞馬遜靠榨乾員工改變世界,貝索斯親自做了回應
答主現就職Amazon中國,碼農。
文章里總體提到的Amazon文化基本靠譜,十四條領導力守則也是公司行為的不二原則,招聘時候按照這些守則來量化,也有Bar Raiser來把關保證招聘到人才不失水準,保持總體競爭力。從Amazon研發方面看, 工程師的平均水平是我見到的比較均衡的,基本沒有見到混日子的。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些地方也在濫用守則,而忽略了對人關懷的因素。 Amazon鼓勵內部競爭,一個團隊如果想活下來並且活的好,需要不斷攻城掠地,發明創造;不進則退。 可以看到,Amazon內部的所謂工作生活平衡的團隊,大都是暫時的,因為要不斷有創業氣質的團隊來搶地盤;所以有些研發組8小時不停歇或經常加班,尤其在華人多的團隊,被push和challenge是家常便飯。曾看到有員工和boss風格不一致被離職,或者說不符合十四條,幸運的可以拿了package走人,不幸的自覺無趣離開。Amazon工程師會輪值Oncall,這在互聯網公司也常見。Oncaller一般是一周,比較緊急的問題需要隨時支持。 所以Amazon比較適合剛畢業的學生和雙碼農家庭,尤其在北京還提供了很多傳送到西雅圖工作的機會。Amazon是一所活力四射的開放的大學,尤其對年輕人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不僅在技術方面,而且在溝通方面會得到很大鍛煉。對於有經驗的老碼農, 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是不是可以接受各種變化。
說到Amazon的福利,仁者見仁,股票RSU是吸引人才留下的很好的激勵方式,時間久RSU逐漸會多一些。其他只能呵呵。
同意前面回答Amazon不是最好的公司,但是不影響它成為偉大的公司。Amazon最大的價值就是未知以及變化。
我從社招進到Amazon北京不到兩年,感覺變化最快的就是業務和員工,不停的新業務上線部署,身邊的人也不斷離開,有去西雅圖的,也有離職創業的;也有新人不斷進來。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zz from hacker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10065243I"m so glad that this is getting more visibility. I spent 5 long years at Amazon Web Services from 2008 - 2013 as a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and was at some point promoted to SDE II
It"s a shark eat shark environment. I never cried, but I saw others (specially female colleagues) do. After 2 years of waking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for bullshit on-call pages (wack-a-mole with production issues) and increasingly heavier deadlines, I developed stress related medical issues. That was a wake up call for me, and as soon as I realized the shit place that I was in, I started showing up at the office detached, practicing interview questions and doing phone screen interviews from work. I eventually got offers from Facebook/Google, and moved on. It was only then that I realize I was actually paid at the 50th percentile for my position"s level and experience all along.
Since I left, I"ve helped multiple other friends/colleagues detach emotionally from the need for approval, practice for interviews and get job offers from Apple/FB/Google for substantial (&> %75) raises.
I get Amazon recruiters contacting me all the time, and I"m always nice to them because I know the shit environment they"re stuck in. Though in the back of my mind I"m thinking "there"s no way in hell I"d ever go back"
Fuck Jeff, fuck Amazon, fuck AWS, and fuck their leadership principles.
各種原因匿了。答主現在亞馬遜總部fulltime SDE。
Saw everyone cried on their desks。這話肯定有點扯談。雖說不能以偏概全,但能傳出這樣的新聞,證明不是空穴來風,也可以說冰山一角被揭開而已。
先從個人說起,幾乎每個星期都很累,雖然也算9點上班6點下班,但是要想想8個小時中全部都對著電腦一直在幹活,可以想像么?周末自動加班是肯定的。oncall的話晚上也別想睡覺。大家彼此不怎麼說話,至少我們組是這樣,感覺每個人都很壓抑, 加上活有很多。而且manager不停地在push, 心理壓力會變得很大。一天兩天還好,如果天天都陷入這樣的壓力和挑戰里,會讓人覺得非常噁心。
總結說,遇上某些組和某些manager, 只能說good luck了。
有些組在我知道是很好的。老闆關心你,組員也很和諧,平時還會聊聊天,一起活動活動,還是有family氛圍的。
雖說這和亞麻的business類型以及culture有關。Google靠廣告來錢,可以說來得輕鬆,只用和大廣告業主打交道。FB同理。而亞麻,要維護每一個訂單,真的把顧客當上帝,薄利多銷下只能掙辛苦錢,這麼大的一個系統要保證完好高效運轉只能靠壓榨員工了。當然,Bezos要想對員工好點不是沒這個實力,只是他根本不願意。看他郵件里寫的話,完全沒有任何要改善的意思。大意就是,想干就干,不幹就滾蛋唄。老子不差錢,總會有人願意來賣苦力。
Google有句話說,don"t be evil.
總結是,美國版華為。
——————————————更新一篇文章
今天和老闆開會,老闆說當你debug的時候想著可以為customer帶來更好的客戶體驗,你就更加motivated了。內心OS是,呵呵嗒。這是反人性的。
我更喜歡被別人服務,讓我服務他人,come on, 真的讓我興奮不出來。
以customer-centric為公司核心價值的公司,和大部分最底層碼農的利益是相違背的。頂多是維護了director/VP以上level的利益。人的屬性就是趨利避害,要麼給我利益,要不就讓我做exciting的事情。前者是現實主義,後者是真愛。兩者得占其一。對於愛技術的人來說,那就是搞點牛逼的技術,用開復蜀黍的話說,讓世界因為我有點difference。
雖說用技術多賣東西,讓網站更快,也能kind of make a difference。但這其中有多少是因為技術而改變的,就不好定論了。畢竟一家電商的盈利增長大部分並非技術,而是business rules和服務,不象google, 軟軟。
這個時候就得說說BI, BA, PM, manager等職位和大部分電商公司為啥喜歡扯淡地招MBA了。
記得剛開始google也有這個問題,狗家創始人之一特別不喜歡招MBA, 而是喜歡招有計算機背景的人來當manager, 雖然最後他還是妥協了一點,但也能看出一個公司創始的初衷的文化和價值的巨大差異。
而電商,團購等,一些靠賣東西的公司,靠多賣,瘋狂地舔顧客,壓榨商戶來獲取利益,它們的盈利點就不在技術的創新,而在靠賣力氣來薄利多銷。這個本質上,和民工搬磚並沒有多少區別,靠搬多少磚,而不是看搬得多好。
這個時候business有用了。為什麼要MBA呢?
民工都是搬磚,又不能創新地搬磚,那麼腫么評定誰搬得磚好呢?這個時候就需要人來定遊戲規則,就是所謂business rule, business rule由誰來定,必須是有商業頭腦和事業的包工頭來定,雖然你磚搬得多,但也搬不出國際視野,right? 這是工作性質的區別。於是MBA可以make story, 拿數據來做analyse, (很多諮詢公司也干這事兒) 給碼農定義花式搬磚的標準。因為在非以技術創新為base的公司,是business決定產品,產品決定代碼。
在這樣一種核心價值觀的公司里,除非爬上資本主義的位置,不然就是被壓榨。因為business才是這類公司的資本核心。而一家科技公司,比如軟軟,狗狗,雖然也有idea, 但人家是靠技術發家,是做科技創新,技術和新的idea是可以成為資本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掌握資本就是掌握了生產的資料,就像原始資金一樣,可以drive別人用你的資本為你工作,而資本家就坐享其成啦。
不能怪CEO太坑爹,一家公司靠什麼掙錢就決定了它的核心價值是怎麼樣。然而三觀是否相合,就得看看自己的三觀咯。
他是個gay, 而你是個直女,怎麼也不能產生化學反應的啦。基本屬實。
貝佐斯和任正非簡直是兄弟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太史公
在談及亞馬遜之前,首先要明確的道理是,對你而言是賠本的買賣,對我來說可能是非常值得的。反之亦然。
市場上沒有絕對優厚的報酬。出賣勞動力換來的待遇是否划算,都是相對而言的。俗話說『豎起招軍旗,自有吃糧人』,招碼農也是如此。普天之下,只要待遇夠基本生活,就能招到足夠多的碼農。
而問題是,如何以最低的價錢,招到更好的碼農,並讓他們做最大的產出?根據我從小到大在國內『集體生活』中受到的啟示,以及在微軟、亞馬遜等地方的工作經歷,我是這樣看這個問題的:
當物質獎勵達到一定程度後,唯有榮譽感才能激勵生產力。企業文化就是這種邏輯下的產物。
這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發言,任何MBA課程都會講這個常識,而企業的管理者大多上過MBA。亞馬遜的企業文化,由公司的座右銘可窺見一斑
『 Earth』s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 』如 NYT 的文章中提到,這句話的光明面是『顧客至上』,其實現手段是『員工的付出』。
這句話從進入亞馬遜第一天 orientation 開始,會反覆地在公司內部的每一場演講中重複、強調。用 MBA 的話來說,這是要塑造一種企業文化,一種價值排序,即『顧客利益高於一切』,包括『員工的個人利益』。(聽到這裡,各位在中國長大的同學,想必已對此種手法司空見慣。)這種『顧客利益高於一切』體現在諸多細節。比如員工的 oncall 制度。(參見: 為什麼有些行業仍在廣泛使用 1990 年代流行的傳呼機? - 李瞬生的回答)
值班的時候,一周七天我都得隨身攜帶BB機/傳呼機,洗澡做愛的時候也不例外。比如凌晨兩點我和配偶已經快到高潮,只要BB機響起,按照公司的原則,我就應該停下自己的生活,打開電腦開始幹活。這種安排首先提高了公司的運轉『效率』,第二也增加了員工的『生產力』。為了讓BB機停止鳴叫,員工緊繃的神經會刺激他更持久、專註地工作。極限狀態下半小時內就可以出一個補丁或解決方案。
說這些,並不是要『黑』亞馬遜,而是想辨別出事情的兩面- 作為顧客,你在購買過程中遇到的任阻礙,都會由工程師盡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時間,為顧客您的便利而拚命。
- 作為員工,除了一定的物質獎勵以外,你還可以對外宣稱我們是『 Earth』s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 』,四處收割屬於你的榮譽。
當然,社會上總是不乏一些敗類,無視集體榮譽感(比如說我)。那我只能說,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
說到這裡,我還是懷疑 NYT 這篇文章的中立性。因為上述現象,以各種形式存在於各個公司,甚至各種行業,在公司的管理者眼中,只是常識性的東西。
華爾街上的公司員工壓力絕不壓於亞馬遜,必須吸毒嫖娼減壓的不在少數,而 WSJ 很少複述那些大家都知道的東西。
亞馬遜創始人 Jeff 購買的 Wanshington Post,可能會寫其他公司,比如中國及中國的公司如何壓榨,但不會刊登這樣的文章。最後兩句抽象的總結:
個體的意義來自能產生歸屬感的社群。一旦體內的自由主義和個體主義被喚醒,難免會開始懷疑人生,質問生活的意義。於是更多的人會心甘情願做企業里的一個齒輪。
人不是理性的,人不能被原子化,人承擔不起過於痛苦的自由,所以人把自己捆綁於社群,以集體的名義實現其價值。那些沒有能力產生集體歸屬感的人,註定會痛苦地浮游於社會,只能以個人的名義,承受名為自由的懲罰。除了on call的時候會比較慘其他都還好吧 亞馬遜內部多半是把這篇文章當玩笑看的 當然薪資待遇的話跟其他同級別公司比確實低了很多文中提到幾乎每個亞馬遜程序員都在自己desktop上哭過 這是今天我在電梯里的白板上有人惡搞的
amazon沒有護城河,所以沒多少利潤,不得不拚命壓榨供應商和員工。這種現象已經持續很久了。
文太長,看了一半。我覺得如果中國有一個媒體這樣評論一個中國公司,應該算是表揚,而CEO會感謝這家媒體。其它,什麼也不會發生。
」這番話現在依然起著一種宣言的作用「 ---大洋彼岸的阿里巴巴。
NYT夠無聊的, 又不是說出了什麼事情, 來報道一下. 人家公司已經這麼做了這麼多年了.
現在的媒體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境界, 文章寫短了沒深度, 寫長了沒人看, 寫主觀的東西會被質疑, 寫客觀又沒有足夠多的取樣....我覺得別的不說, NYT還是要跟Amazon學下大數據的東西, 多用數據了解用戶需要什麼, 讀者喜歡看什麼, 做個用戶導向的媒體吧.
作為客戶, 誰care一個公司對員工好不好啊? 越摳門利潤就可以做得越低, 反而是好事. 零售公司哪能成本高啊, 沒像Walmart那樣給員工買保險受益人是公司已經不錯了好嗎? 我記得HHGregg 2012年某個季度利潤暴漲, 就是CEO死了賠了$4000萬聲明保險, 呃....
作為僱員或者找工作的, 看Glassdoor就好了啊. Working at Amazon.com. 基本上做到這個user base, 還是能夠客觀公正的反映公司優勢/問題的.作為不知道Amazon的, 還以為亞馬遜河出了什麼事呢(不過誰不知道Amazon?)感覺唯一高興的看笑話的就是競爭對手的員工了...尤其是那些面試Amazon沒拿到Offer的, lol.而我呢, 看過很多矽谷才剛上市甚至才剛拿到A輪的公司, 員工就4-5點下班(工作效率確實更重要, 但哪個老闆不希望自己的員工同時有雞血和機能?), 也看過很多才幾百個員工就已經官僚不堪, 壓榨率不敵, 而離職率遠高於Amazon這樣的公司, 我只能從心裡深深地佩服Bezos. 看看Amazon上個季度做了什麼吧(再想想Alphabet是怎麼出來的):
The teams at Amazon have been working hard for customers,」 said Jeff Bezos, founder and CEO of Amazon.com. 「We unveiled Amazon Business, opened Amazon Mexico, launched Prime free same-day, rolled out our ninth Prime Now city, broke our Black Friday record with the first-ever Prime Day, received 11 Emmy nominations for Transparent, debuted six new kids pilots, brought Echo to general availability, introduced the Alexa Skills Kit and Alexa Voice Service, opened FBA Small and Light, continued to double down on our fastest growing geography — India, launched 350 significant AWS features and services so far this year (ahead of last year』s pace), introduced AWS Educate, and entered into agreements for new solar and wind farms — enough to exceed our 2016 goal of 40% renewable energy.」上個月剛從amazon離職,離職前在Amazon Retail 部門做開發,正好回答一下
之前不少回答好像都是在矽谷 amazon, 我聊聊我在總部的一些體(辛)會(酸)。1. Amazon Retail 是PM驅動,不是技術驅動,甚至有的dev manager 不懂技術
不懂技術的dev manager 很扯淡啊!總是覺得什麼都很簡答啊!只要改幾個變數就可以了啊!我以前的dev manager 這麼對我說「 雖然我不懂技術,但是這個不是只要改一個變數就可以么」 老子差點就噴她」你行你上,別瞎BB「2. 末尾淘汰啊!每年的performance review 會互相打分啊!(PS:答主不是被勸退的)
3. 很多離職原因是和manager有管,管理風格很 harsh
先挖坑,得空再來填我是來自亞馬遜中國的一名碼農。今天上午我在上班路上看到了這篇新聞,當時我簡要的看了看內容,感覺內容實在是過於離奇、不可信。當時的想法是感覺公司應該不會把這件事情當作是一個事件來認真的處理,因為內容實在是太無腦黑了,以至於讓人沒法認真起來。文章可以說是充斥著很多很多借大眾對於技術公司認知的偏差為黑而黑的內容。當我上午到達公司以後,泡了杯咖啡,坐在桌子前收收工作郵件的時候,突然看到Bezos, Jeff的名字跳了出來,Bezos對這件事情給全體員工發了一封公開信。Jeff在信中說:
該文章描述與我所熟知的亞馬遜、與我每天與其在一起工作的有同情心的亞馬遜人完全不同。但是如果你聽說過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過,請不要猶豫,立即聯繫HR部門,也可以立即與我直接聯繫。即使是極少數情況,對於如此缺乏同情心也不能有任何容忍。
同時,還貼出了一篇對該文的回應,作者Nick Ciubotariu,原文地址如下:
An Amazonian"s response to "Inside Amazon: Wrestling Big Ideas in a Bruising Workplace"因為本文很長,所以作者在最開始先給出了一個簡短的回應:Very long read. TL;DR version **:
Step 1: Have bias
Step 2: Find ex-employees with anecdotal stories that fit in with your biasStep 3: Gather
old stories and criticism while glossing over changes made to improve
on that, and completely ignore that it"s sti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dustry practiceStep 4: Take half-truths and spinspinspin!!Step 5: Publish article
讓我非常感動的一點,作者在文中說:
嚴格來說在亞馬遜有很多的policy限制了員工在公共場合的發言,尤其是最近又發生了沒有徵詢PR而發表觀點的一些其他公司的事件:Nintendo Fires Employee For Speaking On PodcastI want to state - unequivocally so - that NO ONE
I wrote the article because it was the right thing to do.
asked me to write this article, or had any idea that I would write it,
or edited/proof-read it prior to it hitting LinkedIn, aside from my
wife, who was upset that I was spending a perfectly good Saturday in
front of my computer. Someone internal actually emailed me this morning,
and asked if I had contacted PR ahead of time, and if I had seen the
Social Media guidelines (the answers were no, and yes).
I would have written it regardless of whether PR would have approved or
not, because the NYT article is so blatantly incorrect, and
additionally, purposefully designed to make past data reflect current
reality at a company that has done quite a bit to change its ways and
continues to work hard to do so. Those in the technology community that
know me, and have known me for many years, know of what I stand for, and
where my integrity bar lies. My integrity is not for sale,
at any price, and I don"t operate with a parachute or safety net. My
words stand as they are, and I appreciate your readership and support.
我個人是鼓勵紐約時報這種做法的 儘管Amazon官方不承認 但是福利在NYT文章之後的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 Parental leave 0天-&>6周
- Maternity leave 12周帶薪-&>20周帶薪
- 免費的Banana Stand。A banana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
希望以後每年都有像NYT這樣的媒體站出來坑Amazon一下 然後福利就更好一點 正如其一直堅持的raising the bar一樣
另外 跟國內996, 狼性的工作強度比 Amazon差遠了 alibaba的HR都不屑Amazon員工的工作強度和道德綁架類似的價值觀綁架。事實上大多數人工作不可能那麼高尚那麼契合公司價值觀,但為了生活不得不去適應。這種非心甘情願的屈服,難免會造成對自己的傷害。
作為個人,沒有什麼委屈的,干不爽走人就是。
作為企業當然也不要虛偽的表達情懷,自以為高大尚,以為洗腦大法好。這世界誰不知道誰啊喜歡就繼續干,不喜歡隨時走,亞馬遜肯定不是遊樂園,但在一些人眼裡也是自己的dreamland,我只是不理解整天說亞馬遜是黑公司卻賴著不走也不敢公開講的人,這也是Jeff說「如果你知道上述報道的這些故事,請彙報給人力資源部門。你也可以直接寫郵件給我...」的原因吧。亞馬遜可能不是很奇幻待遇的公司,但應該也是一家正常的公司,如果有深度廣泛的違法行為(指對員工在勞動法方面),早就出事了吧~
至於走了的人,有怨言很正常,只要是一家公司,規模夠大,歷史夠長,總有這樣的一群人。
最後,我不屬於亞馬遜,也不是利益關聯方,我也不贊同或反對他們的理想,我只是覺得紐約時報做這樣的報道,其實挺沒意思的,當然我們這邊的媒體更。。。利益相關:這個原文全文是我們譯社翻譯的,美亞、德亞、日亞忠實用戶,在公司做企業文化的
在審校完全文之後,我也被文中所提到的內容驚到了,但仔細想過之後,再看了樓上幾位的答案,也還是有幾點想說的,也許會有些重複,但我會努力提供一些不同的東西。- 一個能持續不斷向前發展的組織,它的領導人極有可能會是鐵腕人物——這在國內國外都一樣。前面的答案里有知友說,貝佐斯對於領導守則的要求是認真而嚴格的——在我看來,這才是亞馬遜能這麼多年來一直不倒的原因。沒錯,你可以說能遵守所有這些守則的人堪稱完人,但也正是因為有了對這種企業文化的遵守和踐行,亞馬遜才會不斷地得到供應商、投資人的信賴,以及顧客的一貫喜愛。
- 一個組織的文化往往是由其領導人的個性塑造的——這在國內國外也都一樣。前面有知友說了,亞馬遜內部的團隊風格也是有不同的,而只要是在職場工作過的人都能理解一點:團隊領導者的風格就是團隊的風格。領導者是喜歡加班喜歡揪細節的處女座,那這個團隊肯定也是工作狂型團隊,如果做的好的話,也將會是整個公司里拔尖的團隊。如果領導者行事隨意,那他的團隊也會整天嘻嘻哈哈,到deadline的時候就都手忙腳亂。結合貝佐斯在給全體員工的信里的那種態度,我想你也就能理解亞馬遜為什麼會有領導守則的存在了。
- 從新聞報道操作的角度上講,NYT這個文章在平衡性上肯定是有問題的——它是帶著預設角度去找的材料和採訪對象(大部分是已離職員工)。預設角度就是說,你到百度大帝吧去問大家喜不喜歡李毅,得到的回答肯定十有八九是「喜歡」。而現在大家可以想像一個簡單的場景:在一個領導人很強勢、文化很「狼性」的團隊里,假如有人離職,那肯定要麼是自己太弱受不了這種強勢和工作強度而離開,要麼是自己也很強,和強勢領導人硬碰硬然後離開——而這兩種情況下,離開的人對老東家十有八九是不爽的,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去採訪離職的那個人,他肯定 會一肚子牢騷——所以也就有了NYT的這篇文章。
- 拋開企業業績好不好不說,企業文化合不合,真的也挺重要的。一個組織的文化決定了它的環境和氛圍,而一個和組織文化有所抵觸的人,是不大可能長久呆在這樣的組織里的(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是他被環境所同化,和所有人都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才會有阿里巴巴的HR和應聘者之間因為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互相看不慣的情況。(請看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可以搜一下「文化」來定位相關部分:2014 年放棄阿里巴巴 offer 的人是否格外多?如果是,為什麼? - 應屆畢業生)
-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阿里巴巴企業文化的六脈神劍吧,和亞馬遜的領導守則是一樣一樣的內核(其實站在組織的角度上看,說得都沒錯,但就看執行的時候採取什麼樣的吃相了。。。):在阿里巴巴當 HR 是怎樣一種體驗?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推薦閱讀:
※相對於白客,小愛的發展是不是有些可惜了?
※實習過程中發現不喜歡現在的實習工作(方向),辭了或者怎麼去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定位呢?
※職場人如何防猝死?
※在公司自帶午餐,有什麼方便快捷的建議么?
※找不到工作的學生在幹什麼?
TAG:亞馬遜Amazoncom | 職場 | 價值 | 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