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bilibili、微博、知乎、豆瓣、果殼等網站一開始是怎樣吸引用戶入駐的?

這些網站在吸引用戶的過程中針對各自的特點有何共性和不同?在建立初期到成熟運營花了多久時間,並且如何防治被其他團隊複製?如果想建一個類似的網站,應如何起步?


微博單獨列,其他幾個列一塊,這樣才合適。

微博單獨列是因為,微博是個富二代,完全是老爹新浪各種導流和砸錢養出來的,君不見初期從新新浪博客導了多少流進來,而且明星粉絲這個套路也是原先新浪博客玩的很溜的了,只是在微博上又玩了一遍,正好當時twitter被強飯否別掐,如果飯否沒有被掐估計有些事還真不好說。而騰訊網易搜狐微博開始發力的時候新浪微博已經基本確立了他的地位了,用戶形成習慣了,就不好撼動了。

豆瓣知乎果殼三個都是白手起家的一代,bilibili沒用過,不表。

這裡面,豆瓣知乎和果殼的模式又有細微的差別。

豆瓣知乎是純正的UGC,而果殼以前只能算是半個UGC,這其中差別主要體現在豆瓣知乎是完全意義上的用戶創造內容,沒有編輯這種職位,只有運營對內容整理輸出,而之前的果殼更像某種門戶類型的,很多內容是編輯輸出或者挑選,不是純用戶創造內容,由於編輯和用戶的體量差別,這兩種的天花板高低差別比較大,也就註定今天這種流量差別的局面。

重點來說說知乎和豆瓣,都是純正的UGC,UGC分兩種,一種內容型,就是你沉澱的內容對後來者有用,比如知乎的問答豆瓣的影評書評,這種要做的就是保持社區純潔,然後不斷積累內容,內容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壁壘,這種壁壘別人很難打破,豆瓣和知乎的區別是積累的速度,豆瓣創建在古老的web1.0時期,沒孵化器沒大佬,積累慢,到現在十來年,多少網站興起了又湮滅,比如51比如開心比如強弩之末的人人,而豆瓣靠他的內容積累吸引著用戶,卻一直獨善其身活到現在,這就是內容型UGC的力量,回到題主的問題,就是:一開始找好自己的定位,然後積累內容,初期的內容甚至都是內部員工自己折騰出來的,但是只要能慢慢積累,慢慢吸引外部人員參與貢獻最終積累到一定程度達到指數增長,而知乎背後有孵化器有開復老師,僅四五年已然一方諸侯,這就是現在互聯網的速度。另一種是社區型,就比如剛剛說的幾個,51開心人人微博算半個,這種用戶創造的內容,對後來者沒有特別多的直接吸引,這種在國內大都火一陣,但是不長久,總結起來,還是內容型的比較適合國人。

=====分割線======

有人說用戶體驗,這個的影響有限,UGC社區都是容易形成馬太效應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內容壁壘,用戶體驗容易抄,但是內容壁壘抄不了,用戶最主要人的是內容,用戶體驗次之,這就好比一盤好菜,用戶體驗就是裝它的碟子,好的碟子自然是相得益彰,一般的碟子也不大會影響菜本身的美味,豆瓣的用戶體驗以前真的很屎,一個流量這麼大的社區,很多icon居然都是原生icon,但是奈何它內容在那裡用戶也不會因噎廢食。再說知乎,之前的app做的也是渣的了,不過新版就很贊了,有了內容壁壘,你有大把時間優化體驗,而且體驗這種,說真的只要懂的人,迭代幾個版本就迎頭趕上了,不懂另說。

其實我覺得,影響比較大的反而是內容體驗,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如充斥著各種軟文硬廣文淘寶店廣告,各種營銷用戶,這種就是作死了,典型的如微博...知乎和豆瓣在垃圾信息清理這塊就做得不錯,這種東西就像雜草,不加管控的話再好的花園慢慢也就廢了。


佔一樓

微博算一類,其他垂直社區算一類,分開說


套路比較一致,自身至少要有那麼一兩個閃光點作為核心競爭力,然後去其他網站或者競爭對手那裡挖用戶。

b站

最先開始是a站分離出的一小部分人自己創立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更加先進的彈幕播放器,高質量內容,初期較好的彈幕環境還有缺乏監管初期的大量現在必須404的內容。第一批用戶自然而然是從a站來挖,方式也很簡單,就是大量讓人在a站刷彈幕,類似 (我發現個更好玩的彈幕站叫mikufun)(從mikufun搬來的不要臉)(續作請在mukufun上搜索avxxxxxx)這種的彈幕,本來就是小圈子,加上a站彈幕環境瞬間混亂,b站第一批用戶就這樣挖來了。有了這批用戶後b站用心的運營,直到其正式改名為bilibili之時,已經奠定了其在彈幕站中的地位了。

微博

這裡指新浪微博,其實在初期,微博之間還是面臨著非常激烈的競爭的。微博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自媒體這種當時屬於外來的新的社交模式,加上人對社交網站不會忠誠太久的這種規律,大量年輕人即將從人人和QQ空間里脫離出來,於是投入了微博的懷抱。其實各大微博之前都有一定的基礎用戶數,其中以騰訊的基礎用戶數為最多,但最後是騰訊敗了,原因完全在騰訊自己的運營策略,而新浪微博提升自己的易用度上花了很多功夫,讓人們更願意使用。在新浪微博鞏固了這一些基礎使用人群之後,用了和b站類似的去競爭對手那裡搶用戶的手段,當然搶的是當時正處於全盛期的天涯的用戶,你到現在都能看到天涯的一些推薦榜上總有類似(馬航的事情天涯上都沒人扒嗎?微博上都吵炸了!)這樣的帖子,天涯就在這種看似雙贏的帖子中慢慢流失了用戶,而微博則一家獨大的發展了起來。

知乎

核心競爭力是高質量用戶和高質量回答。另外還有對自身形象的包裝也是重頭戲。要說很多網站在發展初期做過很多惡的話,我應該並沒有在知乎發展歷程上見過。知乎最初應該也屬於小圈子,因為只能對那些geek(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概括這一類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而不顧一切的想弄到一個邀請碼,而能夠貪婪的瀏覽乾貨和精華。其本身並未做太多傳播,而是因為內容太好而被微博拉著強行傳播。所以如果想要用知乎模式開一個新網站,首先你要看看你手上是否有幾十幾百個高質量的朋友願意參與。

豆瓣

最初根本無用戶,也沒刻意宣傳,因為本意沒想做大,主要功能就是發現書、電影、音樂,並找到自己喜歡的。和很多網站的崛起有很多區別,豆瓣一直專註於把自己功能做得更好,更有趣,於是用戶便自己跑來了。或許這樣堅持自己的情懷堅持下來然後越做越大看起來是非常有美感的成功故事,但是這種網站,可能死了100個才有一個能小有名氣。

果殼

了解略少,知之不詳,估計也是類科技geek的惺惺相惜而互相吸引而慢慢壯大的。


如果用有些人對百度和谷歌的看法的話,那這些網站也差不多

bilibili——中國版的niconico(打不開)起家。境外勢力用來培養宅男,打色情擦邊球、軟色情女人,以及各種說話陰陽怪氣的人。盈利跟大多數視頻網站差不多——廣告,當然廣告都是貼在各種板頭、角落。此外,如果哪個經濟公司或網紅想培養/想把自己培養宅男女神、少年少女組合、歌手、舞者、視頻製作達人,可以藉此起家,花錢買首頁,這要是形成產業可比在大街上唱歌好多了。

微博——中國版的Twitter(打不開)起家。跟微信、qq之類的類似,純粹社交生活用途,只不過交流雙方往往是關係不對等的粉絲/anti與名人。所以微博的人大多數都是自言自語的蛇精病。財富主要來源於需要炒作熱點新聞的公司,以及,還是廣告————也是通過出賣話語權盈利。當然還有會員也是賺錢途徑

知乎——中國版的Quora(能打開),當然跟前兩者有區別,比如我還是從知乎知道的quora這個網站,以前就算問問題也是在Yahoo上。主要還是引導輿論作用,且因為本身是qa網站,答案也更能讓公眾相信,比如黑個什麼、捧個什麼。盈利方式還是話語權,廣告(比如我現在看到的是歐萊雅和科顏氏),但整體來講沒有太多影響頁面觀感的廣告。回答文章里的軟廣告倒是比較常見,對於同樣想獲得話語權、引導輿論的其他網站公眾號、營銷號,這裡是快速起家的好地方。

豆瓣——還是話語權,且是對文化娛樂產業的輿論導向。廣告什麼的下面就不說了。

長期來看知乎、豆瓣以後會取代微博,成為水軍樂園。幾百萬、甚至幾億贊的文章不會遙遠

果殼同樣也是話語權加廣告這個模式,但討論的話題本身都沒什麼商業價值可言(以這個話題討論的東西有沒有電視、雜誌廣告為主)


花錢請水軍註冊,花錢請大神發言,花錢在其他網站造勢。總之,使勁花錢就對了。


問題敘述中有一個typo,「純屬運營」應為「成熟運營」。抱歉。


推薦閱讀:

一款好的移動互聯網社交類應用,正常的日、周、月活躍度是多少?周、月的留存率是多少?
被人盜用IP地址進行網路違法行為,如何證明不是本人乾的?他這叫肉雞?
為什麼網上女神那麼多,社會上卻找不出幾個?
辯論虛擬社交網路對青年人的成長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知乎明年用戶量達到2億,中國社交網站格局將發生哪些變化?

TAG:社交網路 | 網站運營 | 網站開發 | 社交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