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技術評論選出的 2015 年全球最具智慧的 50 家公司中有那些值得關注?

歡迎各個領域的朋友來講講上榜公司在技術、專業能力方面的成就。

參考內容:

在MIT的眼裡,誰才是全球最具智慧的公司?

MIT Technology Review』s 50 Smartest Companies 2015, from Tesla to Uber


對於在Tesla的員工來講,這家公司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推出電子產品的速度和理念來推出新的車型,對於上百年的車企來說,平常的推出一款新的車型平均需要7到10年,可對於Tesla來說平均兩年半的速率即有好有壞。

好處就是它可以一直讓市場對它充滿了期待,對於不管看好還是看衰Tesla來說的投資/股票分析師來說,每次新產品的發布都是一場盛宴。就拿最近來說,從去年推出全四驅的D,到推出P90D (百公里2.6秒),到低端的70D,再加上Tesla Energy的家用和商用的儲能系統,直到推出新款SUV的Model X和最新的自動駕駛(autopilot)的推出,在短短的一年多點時間有很多產品的推出。這不僅在於極度縮短了研發和量產的周期,同時對於加入的新功能的測試和長期的質量的保證需要同時多線操作,這些都是需要所有的從研發到採購到規划到供應商管理到量產的密切配合工作。實話講,在這種情況下,聰明/肯干/靈活性的工作團隊是必不可少的。

在Tesla的電動汽車的領頭羊這個光環下,的確吸引了很多世界各地的人才,從灣區的Berkeley和Stanford強力輸送大批的人才以外,其他公司對於創新和懷有憧憬的高科技人才也是源源不斷的來,一起工作的同事從Google, Apple, McKinsey來的比比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普遍的年輕有活力的團隊,也造成了很多制度上和流程的隨意化。而這些流程和規程是車企經過百年的經驗歸納總結的方法,有它的僵化但也有存在的意義,而這些的缺失就造成了早起Tesla的車的穩定性,可靠性較差,這在consumer report上把Tesla的車超五星評價的撤銷得到了直接的體現。

總之,Tesla在電動車已經探索了10多年,它持續的吸引的高科技的年輕熱血的青年,這是一個有夢想的公司,只是在迅速的成長中有很多陣痛,對於系統和程序的缺失將是一個門檻。但這些都不是根本上的問題,事在人為,只要一直在行業的前沿,總有一波波人前仆後繼。 

Tesla- the most innovative company in the world


謝 @阿爾吉儂 邀。

我來講講排第23名的Sakti3,因為這是離我地理距離和人際距離最近的一家公司。地理上,這家公司位於美國密歇根州Ann Arbor市南郊,前不久還開車路過。人際上,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密歇根大學機械系的一位離職教授Ann Marie Sastry,她離職創業後留下的PhD學生都被我現在的導師收留了,所以我經常能聽到關於這位教授和這家公司的消息以及評價。

但是,這家公司真的非常低調,在網上留下的關鍵信息很少。簡單來說,Sakit3是一家致力於開發固態鋰離子電池的創業公司,創立於2007年,發源於密歇根大學機械系。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包括:2008年A輪,Khosla Ventures投資$2 million,緊接著從Michig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獲得 $3 million投資;2010年B輪,從Beringea和之前的投資者Khosla Ventures共獲得$7 million投資;2012年B-1輪,情況不詳,似乎通用汽車有投資;2013年,進入中試生產階段(pilot production);2015年C輪,吸塵器生產商Dyson投資$15 million。

Sakit3 成立七年以來,一直未有產品銷售,但仍然有大筆投資進入,而且在2012年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評為Top 50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2015年又被評為Top 50 Smartest Companies。我想,這家公司一定有一些過人之處。

我看了一些關於這家公司的視頻,主要是Dr. Sastry在TEDxUofM和TEDxDetroit上的演講。Dr. Sastry在其中提到了Sakit3的兩個關鍵特點是:

a. 充分利用計算機建模模擬方法

Dr. Sastry在密歇根大學時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電化學系統的建模,自然會將這些研究方法和成果應用在公司的產品開發中。在這些視頻里,她反覆提到她的團隊充分地利用了計算機建模模擬來研究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避免了實驗方法帶來的長周期和高成本。

她提到,在2011年通過計算得到的電池能量密度達到了1170 Wh/L,是現在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兩倍。

通過三年的努力,在2014年基本達到了三年前預測的水平,能量密度到了1162 Wh/L。據她講,她的團隊還在繼續努力找出這失蹤的8 Wh/L。

可能是由於TED Talk的場合,她在這裡並沒有介紹很多關鍵信息,比如測試條件、測試樣品等,因此我覺得這個數據的意義並不大。畢竟,電池領域裡傳來的「大新聞」比這個數據誇張多了的都有。

b. 儘可能使用現有設備,降低生產線成本

Sakit3需要從無到有地建設一條固態鋰離子電池的生產線。如果生產線上的設備都通過向傳統鋰離子電池生產設備商訂購的方法解決,生產線的建設成本必將極為昂貴。這是由於目前固態鋰離子電池的產量極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尚不清楚Sakit3提出的工藝路線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生產工藝的區別有多大,這種小批量的訂製設備成本極高。

她在TED Talk中提到,Sakit3希望通過使用在膠帶、食品包裝等領域用到的cheap equipment(通過eBay買來的),來生產這種高能量密度的電池。為了達成這一目的,Sakit3僱傭了一些來自其他行業的生產專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最後達到了上圖的1162 Wh/L的結果。

我會持續關注這家公司的未來發展,也會持續更新這個答案。關於固態鋰離子電池

為了耐受鋰離子電池的高電壓,當前鋰離子電池所採用的電解液是溶解了LiPF6的有機溶液。有機電解液具有易燃、有毒、與電極材料的副反應複雜等缺點,特別是易燃這一缺點使業界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一直抱有懷疑,因此在電動汽車等應用上往往需要採用複雜的管理系統。

固態鋰離子電池使用在固態下即可傳導離子的特殊材料取代有機電解液,提高了電池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由於具有安全性高這一優點,在應用時可以大大降低管理系統的複雜度,在系統層次可以降低成本。

除去安全性高的優點外,固態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相比傳統鋰離子電池也有明顯提高。


了解有限,撿知道的拋磚引玉:

1)看好Facebook,原因在於移動端的霸主地位,且變現能力還未完全釋放。截止到3月31日,Instagram月活躍用戶量為3億,Messenger活躍用戶達到6億,WhatsApp超過8億,Facebook移動端月活躍用戶數10.1億。

這還僅僅是開始,全球有多少億人?它還有多大的成長空間?

第二個原因是Oculus,這將是深刻影響未來的技術發明。

2)Uber,同樣如此。2015年,Uber營收預計將達到100億美元,扣除平均大約80%的司機收入分成後,公司凈營收大約20億美元。這是正在急速膨脹的超級印鈔機。

而且故事才剛剛開始,輝煌和膜拜還在後頭。

3)阿里巴巴,最有看點的是螞蟻金服。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規模超10萬億;20年後世界上有300年歷史的銀行該不復存在。

4)騰訊,手握中國第一大社交網路QQ空間,第二大社交網路微信,移動端的變現能力還在釋放當中。

5)小米,盛世存在危機。持續高速增長有三個方向: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新硬體品類,如智能家居;軟體內容和金融。一三可以拼一拼。

6)百度落後懸遠就不說了,短期也無追上的可能。

7)奈飛增長空間並不像FB、Uber那麼大。美國市場短時間即可見頂。對外擴張的話,由於電視市場的特殊性,有難度。手握版權內容才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中國的奈飛,很期待。

8)Line用戶數與微信相當,可留意。全球移動即時通訊三巨頭現已清晰,FB佔據絕對優勢。

9)Snapchat用戶數2億估值100億美元,儘管如此,相比FB也是小不點;它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呢?落入誰的口袋中?

榜單中有不少生物醫學、能源公司,希望拋的九塊磚能引到玉


IBM,他是一家永遠處在時代最前沿的技術公司。

他永遠活在未來。

而不是現在。

有時間整理下IBM的歷史再來補充。


solarcity,spaceX,tesla.三個公司都有,真心覺得musk厲害,同時兼顧三個領域,又得保證創新。


占坑,考完試來回答


推薦閱讀:

什麼是冰箱「電腦精準控溫」「超節能省電」「智能無霜」「靜音變頻技術」?
金屬-空氣一次電池的技術發展水平,瓶頸以及市場前景如何?
中國為什麼不盛產石油和天然氣?
電動機可以做到多大?
阻礙智能手機電池和內存(RAM)技術進一步攀升的因素是什麼?

TAG:互聯網 | 科技 | 能源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