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一直堅持計劃經濟?
印度國家計委到2015年才壽終正寢,縮減為印度發改協會,只有顧問功能了。雖然90年代印度大大削弱了計委的權力,但影響仍然很巨大。
50年代建立計劃經濟體系是因為第三世界的社會主義思潮,但印度畢竟是資本主義模式,和計劃經濟的兼容性也不是很好。計委干預的還行,組織的不好。
剛鬧完獨立的印度,人人理想主義泛濫,經濟學規律並不存在於領導人的大腦運作機制里。
同時,印度經濟各處彰顯極端的保護主義,這背後的原因的不是印度領導人在經濟上的考慮,更多的是在長久的殖民後民族情緒的積壓,導致對「西方理論」的不信任。英國殖民的原動力其實就是市場的擴張。所以在理念上,印度領導人對市場經濟抱有很強的敵意。
更何況,前邊還有個蘇聯在一直給想「計劃經濟」的人們打著雞血,(「印度五年計劃」就是個完全的生搬硬抄),這熱血沸騰的,行不行都只管上。很多計劃經濟的國家,不是因為覺得這樣發展最合理才搞計劃經濟,而是上層就是很自信地認為他們自己有能力以自身力量帶領經濟發展,於是就這麼直接橫刀上馬開始主導經濟"發展"了。那句話怎麼說?所謂的「人定勝天」。
說實在的,蘇聯和中國搞計劃經濟還顯得更能理解一些,畢竟共產主義的理想在那裡擺著。印度這個我感覺更像是很抵觸市場經濟不想跟西方扯關係,但又不知道搞啥,然後被蘇聯的成就寄予了莫大的信心(當然也有蘇聯方面的經濟支持),就這麼大刀闊斧地走上了計劃經濟的道路。
對於「為什麼明明不成功還要接著這麼弄」,我覺得原因有三方面。1. 他們確實取得了一定成就,印度的五年計劃(1950年代)給一些重工業帶來了發展。2. 勢必有在這種計劃經濟下獲利的集團,即成的利益集團完全不會希望改變現狀。3. 大部分的政策,尤其是這種大方向的,很有"粘著性",想要改變的話,阻力非常大,畢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法規都是根據這個大方向去定的,不可能一個國家看自己發展的不好就來回更改法規。
1970年代印度經濟政策實際上就已經放寬鬆一些了,雖然經濟發展還是很受阻礙。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因為蘇聯解體差點被拖垮的印度,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了一堆錢,後者要求其解除在經濟上的控制,然後剛好拉奧就順水推舟進行經濟大改革。為了與時俱進一點,補充下:1991年至當今印度是實實在在的market capitalism。
以下為維基百科關鍵段落。
The post independence-era Indian economy (from 1947 to 1991) was a mixed economy with an inward-looking, centrally planned, interventionist policies and import-substituting economic model that fail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st-war expansion of trade and that nationalized many sectors of its economy.大意是說1947年到1991年間,印度的經濟模型是個混合體(看描述說白了就是計劃經濟)。After a fiscal crisis in 1991, India has increasingly adopted free-market principles and liberalised its economy to international trade.
大意是說1991年之後大力遵循自由市場原則,同時自由化對外貿易。The economic liberalisation in India refers to the ongoing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itiated in 1991,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policies, with the goal of making the economy more market-oriented and expanding the role of private and foreign investment.
印度經濟自由化是指1991年開始至今的印度經濟政策改變。其目標是讓印度經濟更加被市場主導,同時擴大私有投資和國際投資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就醬~因為沒有有魄力的英明領導人確立市場經濟體制
其實是印度在學我們的說。九十年代老大哥破產了,肯定給印度不小的震撼,他們肯定在琢磨「計劃經濟這玩意兒真是毒藥啊」。但回頭一看身邊的土鱉活得有滋有味,轉念一想「不對啊,這小子也有計劃經濟憑啥這麼滋潤,明明當年還不如我三哥」。三哥向土鱉請教,土鱉就說了,計劃和市場都要有,於是就這麼一路學過來了。可惜沒有強力的改革派為改革背書,改革也變得不倫不類的。
印度走的根本就不是所謂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要生產資料公有制下才可能實現 或者說絕大部分生產資料要在公有制範圍內才可能實現 當時印度的公有制經濟 才佔多少。有名無實罷了。
ps:這裡有很多地緣政治專家,愛國主義者。我想說的是,不可否認第三世界國家很多民族英雄領袖都是愛國主義者,但是愛國主義的決策就一定是對的嗎?考慮到冷戰之後這些政策就一定是有效的嗎?世界上事與願違的事情多了,姚洋老師曾經給仇和推薦一本書,叫《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
ps2:有很多同學不敢苟同,舉出中國的特殊性,舉出這個那個,真牛逼。都是嘴炮。經濟學講究通過計量模型進行因果識別,這玩意可比你們嘴炮,腦洞打開想出來一個理論靠譜多了,那麼多實證分析都得出的結論,你們還不敢苟同?所謂的「資本主義模型」,是要有一個成熟完善的市場體系才能夠高效運行的。但是這些所謂的「發展中國家」,是沒有這種市場體系的。所以無論是這些所謂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其實只是名字不同而已。中國、印度、乃至拉美的發展,其實受到當時人們對落後國家發展認識的誤導。當時人們認為,落後國家憑藉市場自然演進是無法實現有效增長的,必須依靠政府的直接干預。要想趕上並超過發達國家,不能發展輕工業然後和發達國家貿易,交換重工業品,而必須國家強制投資發展重工業,並通過重工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這樣一種進口替代戰略,或者重工業先行戰略,顯然是和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向違背的,如果市場自發調節,最終的結果是輕工業比重工業更有優勢,這就與國家戰略背道而馳,所以必須採取國家指令配置資源,而不是依靠市場。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的發展中國家採取了國家計劃和重工業先行的戰略。只可惜這些國家的發展統統以失敗告終,而和他們選擇完全相反的發展戰略的亞洲四小龍卻興盛了。@上善
1. 這個問題可以首先轉化為: 印度為什麼不選擇市場經濟體制?
1.1. 英國殖民者改變了印度的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困境. 而通過推行普通法和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
1.2. 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貿易(充分競爭), 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 然而, 這些"合理"的制度, 不能系統地改善印度製造業的競爭力. 強者講開放競爭, 就好像泰森要和小孩公平決鬥. 因此, 在殖民時代末,在英國治理下, 印度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據經濟史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約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 英國殖民統治可以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之一.
2. 印度繼承了英國的政體, 為什麼在經濟戰略上卻選擇了蘇聯的道路?
可以理解, 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於保護主義, 強調工業化、國家干預勞工和金融市場、龐大的公營機構、監管商業活動、中央規劃等. 這是因為印度自身的經濟條件弱勢和社會政治傳統特殊.
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尼赫魯主導,並長期由其後的英·甘地及其後代(國大黨)壟斷. 印度作為南亞第一大國, 其領導人有領導第三世界的雄心壯志, 倡導不結盟運動. 美蘇都來示好, 印度左右逢源. 但因為實力太弱, 求增長的心情可以理解. 蘇俄的經濟發展史上曾達到的高速度頗為令人羨慕. 當時也無法預見1990年代的蘇東崩潰, 蘇聯也算是如日中天. 而英國老東家經歷兩次世界大戰, 元氣大傷. 選擇蘇聯道路也是順理成章的. 只是這個國家本部情況太過複雜, 政府不夠強勢, 只能靠民選制度來維持統一. 所以才有了政治民主, 經濟管制的混合體. 1947年獨立至1980年代, 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韓台港新,印度經濟增長緩慢,更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
中國人因為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下, 容易理解這個體制是多麼有利於統治者. 印度雖然有民主, 但是民主的質量不高. 貧窮的票很容易收買. 所以要改革這一套制度, 比中國還要困難.
至於韓國, 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故事, 由於規模和發展背景都和印度相去甚遠, 就不在這裡節外生枝了.
3. 1991年以來的被迫改革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 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項。這些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企,經常賬戶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海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
印度政府被迫向IMF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 從1991年開始, 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 取消牌照制度,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今天在Quora看到最shock的一個答案是有兩個印度人在談中國獨生子女政策文章下評論,說希望印度也實施這個制度………我還以為全世界(包括中國人)的人都厭惡這個政策呢……然後文章答主回複評論:印度不可能實施這個制度了,因為它只能出現在威權政府,而印度已經是民主國家了。
市場其實就是買方與賣方組成的群體,但裡面會體現每個參與者的個人意志,個人的買賣意願的組合誕生出來價格。價格是決定市場均衡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計劃者就算是聖賢也無法完全去把握這些東西,所以政府計劃不可能面面具到,無法真正實現對資源的有效配置。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的策略也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計劃經濟不可取,畢竟,經濟規律就像自然規律一樣,你可以去運用,但是是無法主宰的
因為印度沒有右派,全都是左派民粹,還TM的是民選的左派。
---------------------------------------------------------------------------樓上的幾位JJYY說一大堆有毛用, 你能想像美國民主黨要搞計劃經濟,共和黨會有什麼想法嗎?美國左右勢力均衡,而印度連一個右派都沒。推薦閱讀:
※ccer(北大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老師希望你讀過哪些書或具備怎樣的能力?
※到底是中國更依賴於美國經濟的增長,還是反之美國更依賴於中國經濟的增長?
※經濟學史上,有在22歲前其研究就名滿學界的大牛存在么?
※合法取得系統安裝文件的前提下實施 hackintosh 合法嗎?
※如何看待用Stata完成爬蟲/文本挖掘/數據清洗/數據挖掘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