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沒有核彈發射車?
據說美國好像都是發射井,俄式的發射車不是更方便嗎?
核武器部署模式/部署政策(deployment mode,deployment policy)的選擇,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自然是隨著國家不同而千差萬別,除了錢的因素以外,還有其他一系列的考慮。每一種部署模式都有大量的「相對優勢」、「相對劣勢」。
首先我們可能認為「核彈發射車」的生存力高,但是不要忘記:
戰略武器系統的高生存力來源於4種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加固、偽裝、機動、擴散。
加固:增強戰略武器系統的抗打擊能力,包括抗核加固與常規加固。
偽裝:減小戰略武器系統被發現的概率。
機動:降低戰略武器系統被發現、被擊中的概率。
擴散:增加戰略武器系統的數量。
核彈發射車代表的是陸地機動的一種典型形態,它主要是採取「機動」來獲得生存力,但是這會與「偽裝」、「加固」、「擴散」三點形成矛盾。
這些矛盾都是美國自50年代以來考慮「陸基機動ICBM」部署模式時,遇到的難題。
1,機動的就脆弱。加固了的就要增重,增重了就難以機動。現代機動導彈發射車往往對常規武器都脆弱,機動發射裝置需要防範恐怖分子/敵方特種部隊襲擊(這個弱點是固定的地基發射井所沒有的)。脆弱了就要設立「禁區」,或者是使用專用道路,則要佔地——————美國政府沒有這麼多地可以給國防部用。
比如說你是選非加固的+偽裝?
還是選加固的+大量用地?
2,機動發射車如果要偽裝,則有可能「混跡民用車流」中,不需要設立「禁區」。但這又帶來事故/意外/恐怖分子襲擊/敵方特種部隊襲擊的風險,而沒有「禁區」的隔離保護,偽裝也變的很困難。
後來營地上加了頂棚:
你覺得能得逞嗎?(來源http://blog.xuite.net/hojiyi/wretch/149706852-%E9%9B%84%E9%A2%A82E%E5%B7%A1%E5%BC%8B%E9%A3%9B%E5%BD%88%E8%A1%9B%E6%98%9F%E7%85%A7%E6%9B%9D%E5%85%89)
因為可以用各種近距離儀器,複合探測,殺傷機理也很容易。美國在研究「機動+偽裝部署模式」dummy/simulator偽裝假導彈,就費了許多心思:氣體、質量、振動、電磁信號等等等等,都可能露餡。
3,擴散,也就是增加數量也是一個問題。首先美蘇傳統核軍控觀念里,陸基機動部署美國一方一直是「完全禁止」觀點的,因為難以核查。其次,增加發射車數量比增加導彈井數量的成本高,這是由於機動部署模式運行費用貴導致的。而發射井長期處在「半沉睡」狀態,所需要的執勤人員也很少,而且使用壽命很長。相比起來,「一直處於運動中的機動部署」模式就很昂貴。
4,機動不僅與偽裝、加固、擴散3點矛盾,甚至還與它自己矛盾。
「衝刺機動」?知道敵人導彈來襲,才從車庫跑出去,隨機跑到一個地點?——————萬一預警系統有故障、被破壞怎麼辦?要跑多遠才能躲開?車子要加固到什麼程度?
通訊問題怎麼辦?這可不像固定ICBM發射井那樣可以用多重冗餘的通訊線路來解決。
核事故?核意外?
輔助車隊要多少?
DF-3的輔助車隊:
DF-21的輔助車隊?
DF-31的輔助車隊?
DF-31的刻意展示給外國衛星看的陣容?
車隊太大被發現怎麼辦?要不要帶上專用的偽裝車來去掉痕迹(俄羅斯的安排)?
(車上裝的是「誘餌」:俄羅斯版的dummy/simulator偽裝假導彈)
上面說的還是發射車系統,導彈系統本身還有一系列問題:
導彈太小:彈頭不夠、當量不夠(美軍一直糾結於這些問題)
導彈太大:機動能力又大大下降————跑不快、跑不遠、只能在路上跑
導彈精度不夠ICBM地下井發射高,怎麼辦?
所以:
我們不知道已經部署了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其機動ICBM的生存力到底如何。
但是,可以預見維護其生存力是困難的。
美國在有足夠多數量發射井,足夠多數量潛射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情況下,選擇不開發陸基機動ICBM。(具體原因見以上的各種因素)
即使是它預研過的陸基機動ICBM項目,都是相當「折中」的產物。
比如說:
普通的60年代鐵路機動民兵早期版本,因為過於普通、費錢費事被淘汰。
70年代的陸基衝刺機動,得到戰術預警而隨機跑到一個位置上。
70年代的「水池」機動部署模式,部署在陸地上的水池裡,通過池水吸收衝擊波,實現加固,實際上不是「發射車」,而是發射艇。各個水池之間有水道聯通,然後上面覆蓋頂棚;50枚導彈部署在350個發射水池的網路里,在各個水池間機動。
小艇拖著導彈艙走。
70年代末,又進一步研究出一個方案:「地上挖水池+機動兩棲車」,拖著MX洲際彈道導彈,可以開下路,開進水池裡去,然後釋放導彈艙
可以直接開下水池的兩棲車,車底下的空間是放導彈艙的。
MX導彈艙:
然後水池不夠好,就在地下隧道里機動,自帶指揮人員與生命維持系統,如同地鐵。
這地鐵兩頭還頂著防爆門,防止衝擊波通過地下隧道傳過來。
必要時,破土而出發射ICBM。
而這種地下隧道的概念,說不定就是美國未來ICBM的部署模式呢:
Air Force Seeks Options for Updating ICBMs
"The tunnel concept mode operates similar to a subway system but with only a single transporter/launcher and missile dedicated to a given tunnel," according to the Air Force notice. "The tunnel is long enough to improve survivability but leaving enough room to permit adequate "rattle space" in the event of an enemy attack."
發射車方便嗎?它跟發射井、彈道導彈核潛艇、戰略轟炸機一樣,一點都不方便。
有的回答真是牛逼到不知道答主是不是被毛子的經濟學老師斃了這位大爺的論文只能延期畢業所以受了刺激……
什麼美國發展經濟所以不搞這個都出來了……加固機動發射車(Hardened Mobile Launcher),給Midgetman Missile導彈配套的,導彈什麼樣子 @打醬油的星際菜鳥 老爺已經貼出圖了。
有兩個方案,輪式和履帶式。這玩意一旦戰備等級到了就會以數十公里的時速在美國中部地區的干湖床上高速飛奔,用速度躲避來襲的核彈頭,輪式載具的短途衝刺速度可以達到百公里級別,甚至可以將發射底座降下,圍裙內部抽負壓以抵抗衝擊波實現「反擊導彈穿過蘑菇雲」的最佳反擊方式(因為除了戰略指揮部這種超高價值目標外,一般情況下不會安排核彈反覆打擊一個點,來襲核彈所造成的背景信號雜亂也可以有效干擾對方類DSP系統的早期預警,打擊點間距過近也會因為放射性因素影響後續導彈威力),是美國冷戰末期二次反擊戰略的重要組成。也是應對冷戰後期毛子井式ICBM精度提升,發射井生存能力下降的產物之一(另一個是高度密集高度強化的「我就賭你不能直接糊臉」發射井)高科技爬蟲的感覺,和毛子系高大威武的多軸TEL系統完全是兩個風格的產物。然後,毛子碎了,冷戰沒了,這玩意配套的SICBM也是毛病多多毫無懸念的被砍了……補充說明,下列回答默認核彈發射車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美國是有(或者說,有過)機動式中程彈道導彈的,不過一紙《中導條約》,潘興和蘇聯的中程彈道導彈同歸於盡了。這也是冷戰中唯一一次成功的核削減。
樓上各位答主。。。我不想扣帽子,不過有洲際導彈技術就不用搞公路機動式導彈是什麼鬼(或者說因為射程不夠就搞機動發射是什麼鬼,搞出能夠適應陸基機動發射的固體燃料比搞出液體洲際彈道導彈麻煩多了好伐。。。不信你看各個核大國哪個不是液體先有固定井再去發展固體彈道導彈的。。。雖然這裡也牽扯到快速形成威懾力的需求導致投入傾斜的原因咯)白楊M,DF31美國自己被砍掉的侏儒彈道導彈淚流滿面啊。。。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資金投入不足,二方面是由於投入不足帶來的技術相對蘇聯/俄羅斯有差距(侏儒導彈下馬的原因之一是威力不足。。。威力不足。。。威力不足。。。)最重要的第三個方面,戰術思想不同。美國核打擊體系中,陸基導彈承擔的是先發制人的首輪打擊,換句話說應該是在無威脅的情況下對敵方部署核武器的軍事基地進行首輪打擊。這樣的話固定井精度高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畢竟自己的位置是確定的目標位置也基本確定可以提前做戰術規劃)至於二次反擊或者攻擊地方城市這種要求精度低的活。。。交給海軍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就好。而前蘇聯/俄羅斯因為空軍實力相對較弱(當然這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原因),對固定井在對方空軍打擊下(包括常規的和核的)的生存能力本能的極度不信任,於是乎。。。在固體火箭技術成熟後馬上上馬了公路/鐵路機動彈道導彈。畢竟在上世紀80年代前後的技術條件下,打一個到處跑的發射車,即使這玩意八軸以上目標明顯,也比打個固定目標麻煩的多。(以現在的技術條件可能就是「麻煩一點點」,當然前提是控制了制空權)。而且廣袤的西伯利亞和西伯利亞的公路網,也足夠為公路機動彈道導彈提供發射空間(當然實際上發射點也就有些幾個幾十個,不過比起僅有一個加些偽裝的固定井,生存概率還是大挺多的)美國發展過一種侏儒公路機動洲際導彈,後來被中導條約幹掉了。
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配備三叉戟-II型潛射戰略導彈。射程12000km,圓概率偏差90m,可攜帶20w噸當量分導彈頭12枚。潛艇備彈量24發,可以完成對288個戰略目標進行核打擊。
這樣的潛艇美國現在有14艘。冷戰時期有18艘。
請問還需要路基機動發射車作甚普通的,空軍那麼強大,要什麼導彈車呀,美國陸軍就是空軍地面導引隊而已
核彈的:美國核武器基本依賴地下發射井,沒辦法,就是有錢,
一個強化井合幾個億人民幣的造價,50萬噸的核彈,只要不是打在200米內,就不怕,
最新的超強化井,一個井合10個億人民幣造價,只要不被命中在100米內,就不怕
注意:一個井只有一枚導彈,美國一共有超過2000個井,這個錢......
BTW:發射井不但每年要花錢維護,壽命也很短,20-30年報廢,所以2000個井平均每年要再挖70-100個才能維持
還是核攻擊潛艇更加隱蔽「瞧 那個開法拉利的二貨連輛吉普車都沒有」
選擇核彈的發射方式是由國家的戰略需要決定的,美國擁有遍及世界各地的軍事基地,擁有絕對的制海制空權,海基戰略核力量生存能力最高,路基比較弱,生存力低。而且對美國來說他的核打擊力量是不會被其他國家先行摧毀的。因為美國的戰略核潛艇水下雜訊低,隱蔽性強中俄的水下及空中,衛星的偵測手段難以發現,即使發現 ,要想越過美軍的防線摧毀在某遠海的美軍潛艇也很困難。另外以目前美海基基核武的數量及質量都足以確保優勢,所以再另行發展核發射車不是很有必要,浪費資源。對俄羅斯來講其制空制海權相對弱,尤其是遠洋作戰能力,在家門口戰略核潛艇核又容易被歐美日各國先進的核攻擊潛艇潛入偷襲,及空中反潛力量打擊,無法有效保障核潛艇的安全,但俄羅斯陸地國土遼闊,想要對其進行監視難度大,且西伯利亞平原有大量原始森林,有利於躲避衛星監視,所以路基發射平台是俄羅斯核打擊力量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老美最愛核武器的時候連核火箭筒和核迫擊炮都搗鼓出來了,你覺得會沒這東西?
為什麼樓主會覺得美國沒有核彈發射車?美國光M113這個APC就有M667, M752兩種能發射核彈的變型車
戰略導彈核潛艇這麼方便,又安全。幹嘛花錢去造那麼麻煩的發射車啊?
相比較而言,發射車機動能力強,但是受地形和道路同行能力限制,自身的防護能力很差,而且需要輔助設備車輛也不少,目標很大。發射井雖然無法機動,但是可以通過加強防護能力提升可靠性,以便於在敵方核打擊中倖存下來。如果結合地形設計隱蔽發射井,生存概率更高。空基的核武器有最高的機動能力和最快的投射能力,如美軍的b22轟炸機,隱身高速突破防空體系。但是受限於投射設備的航程不足和機場易於暴露,因此可靠性受很大影響。海基核武器可靠性是相對最高的,利用核潛艇海底蟄伏,可以在不同海域突然發射,有很大的戰術突然性,而且核潛艇補給周期長,攜帶核武器能力較高,隱蔽能力強,所以是這幾種發射方式中最為可靠的。
只有我一個人想到紅警了嗎……
紅警玩多了?
推薦閱讀:
※美國的高等教育開銷壓力有多大?
※邁阿密那麼熱,為什麼影視劇里人們總會穿襯衣西服呢?
※為什麼美國不製造3萬噸6萬噸甚至10萬噸的導彈驅逐艦?
※美國社會的整體氛圍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中國的很多地區淘汰了公用電話,但是類似於美國的發達地區仍然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