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小眾的音樂人都駐紮在豆瓣而不是5sing??
謝瑤!
應該是初始的定位不同吧,5sing的模式應該是沿襲早期的喜馬拉雅、YYFC模式,即都是以翻唱為主。直到最近這些年才有一些獨立音樂人入住。
而豆瓣早期的設定則主要瞄準的是獨立音樂人群體。總所周知在5sing開一個主頁是很容易的,而在豆瓣註冊一個音樂人小站則比較麻煩,需要提交自己的原創作品進行審核,而且一般要求有證明該作品為自己原創的材料,通常不僅僅需要提交音頻,也需要提交工程截圖,樂譜或者演出視頻等等來證明小站擁有者對該作品的所有權。所以豆瓣一開始的環境就比較純粹一些,很少有翻唱歌手入住,而大多是獨立唱作人、編曲人、樂隊等等。
以上是比較客觀的評價,主觀地說,個人認為豆瓣的早期的逼格是比5sing要高一些的,因為不少業內大牛,比如林海、常石磊、陳宇鵬、阿鯤等等都在豆瓣有小站。所以後來的獨立音樂人可能也會考慮這些因素,因而更多地喜歡駐紮在豆瓣了。
不過說到大師的數量,豆瓣比起「音頻應用「還是差了一些的。5sing被kugou收了之前,其屬性是啥?中國最大的「翻唱伴奏網站」。一個靠音樂愛好者自娛自樂起家的網站,被一個借彩鈴和網路歌曲時代亂世起家的網站轉型而來的產品給收了,變成了5sing.kugou.com, 主要用戶是哪些群體,不是一目了然了么?
所以那些「小眾」音樂人怎麼可能撲向一個身份屬性完全不對路子的平台呢?
但是5sing現在做得很聰明,緊緊抓住遊戲周邊和古風派群體深耕,黏性非常好。什麼東西一沾上網遊就都活了,人性的力量。謝邀。個人覺得 5sing 早期不注重版權,導致上面大多是翻唱,優秀的音樂人少。
5sing不是古風圈嗎
謝邀!我曾用過5sing,音樂大師lrc音樂空間,好久不用了,現在也必須實名認證才可以上傳歌曲。以前時候不用認證也可上傳,感覺管理不完善,上傳一個歌曲很快就有幾萬的點擊量,數字有點虛,不過現在數字好像比較真實了。
現在主要用豆瓣音樂人:李如春的小站
(豆瓣音樂人),定位,頁面都比較文藝,適合所謂的「小眾音樂人」。豆瓣現在有金羊毛計劃和全球推廣的計劃,對於原創音樂是一種很好的鼓勵。
因為5sing無論網頁風格、廣告、還是用戶體驗,逼格都太低了。
本質不同呀,5sing不是古風站么
推薦閱讀:
※Fl studio11學習應該從何入手?
※編曲如何編好鼓,以及和聲內部節奏?
※為什麼聽貝多芬百聽不厭,而聽觸手猴多聽幾遍就膩了?
※Logic Pro 和 Ableton Live 這兩個音頻宿主的優缺點分別是什麼?
※有沒有沒辦法或者很難配和聲的一段旋律?如果有,通常用其他什麼手段豐富聲部和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