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歷史背景和實戰能力,如何客觀評價李舜臣?


原豆瓣《鳴梁海戰》的影評,不是很切題,但多少還是有關於李舜臣的評價。

--------------------------------------------------------------------------------------------------------------------------------

李舜臣其實打過不少仗,唐浦,閑山島,以及之後的露梁,為什麼電影製作者獨獨選了鳴梁海戰作為主打。我認為,正是鳴梁海戰,才讓李舜臣徹底封神,就像岳飛打了朱仙鎮,才有憾山易,憾岳家軍難的傳說。

  其實,當時的朝鮮水軍,無論是指揮系統,還是艦船質量上,都要優於日軍。我們翻開歷史,就會發現,在鳴梁之前,李舜臣的朝鮮水師基本上就是追著日軍打的,完全不懼艦隊決戰。在這段時間,李舜臣的表現雖然出色,但是也只能算是一代名將,正常發揮。如果沒有鳴梁,李舜臣也就是納爾遜的水準(納爾遜也是幾乎追著法軍的艦隊打,法軍一直呈防禦態勢,極力避免艦隊決戰)。和納爾遜相同的是,他的聲名鵲起,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陸軍同僚拙劣的表現。

  更何況鳴梁之前的勝利,是不是李舜臣一個人的功績,也很難說。畢竟整隻朝鮮艦隊由三個平級的將軍指揮,你可以說,這些戰功是李億祺、崔湖,乃至元均的功勞。日軍也不服:「還不是因為有龜船。不是日軍無能,是龜船太厲害。沒了龜船,看你李舜臣還有什麼本事。」

  可能上天聽到這樣的爭論,於是一場漆川梁海戰,把所有艦隊指揮官一掃而空,李億祺,崔湖,元均全部戰死,唯一死裡逃生的裴楔最後也死了。當然,上天沒有忘記日本人的抱怨,把龜船也沉得一艘不剩,就只給李舜臣12艘板屋船。

  如同電影里李薈說的,就12艘船,還能稱得上是水師嗎?朝鮮國王甚至主動下令,讓李舜臣乾脆把船沉了,上岸當陸軍用吧。

  日本這邊,日軍將漆川梁海戰之後的水師西進行動,稱之掃蕩作戰。顧名思義,日本人已經不認為還有成建制的朝鮮水師存在,所謂掃蕩針對的只是上次海戰的漏網之魚,一些流寇而已。

  沒有人對朝鮮水師,對李舜臣抱有期望,水師完了,李舜臣的神話終結了。而鳴梁海戰,讓已經死亡的朝鮮水師復活了。你們以為朝鮮水師不存在,結果一個鳴梁海戰就讓日軍一個有一萬三千石封地的大名,來島通總,掉了腦袋。這真的是壬辰戰爭以來,在朝鮮戰場陣亡的石數和級別最高的大名了(之前被殺死的來島通總的哥哥,得居通幸其實也是關白的直屬大名,但是石數只有區區三千石,體量不能和弟弟比)。

  鳴梁海戰是一個奇蹟。起死回生如果都算不上是奇蹟的話,那麼什麼可以稱得上是奇蹟?所有質疑聲都可以消失了。你們說,李舜臣不過如此,因為艦船好,才打得贏。那麼漆川梁海戰是怎麼輸的?你們說,李舜臣是吹牛,怎麼可能打得贏。那麼來島通總是怎麼死的?

  至於之後的露梁海戰,很多人說,這才是決定性的戰役,消滅了日軍水軍主力,進而推導出我大明水師何等厲害云云,言語間都能讓聽眾想像出說話者那一副高傲的神情。我不否認大明水師的戰鬥力,但我懷疑這場戰役的價值是否真的那麼巨大。我們仔細推敲一下這場戰役的背景,兩軍的作戰目標,以及一些被忽略的細節。

  1、此戰發生時,日軍正一步步將在朝鮮的軍隊撤出。其中小西行長處於最遠端。

  2、露梁海戰中,被一頓暴扁的島津義弘的水軍正是去接小西行長回來的。

  3、明朝水師聯軍正是在封鎖小西行長撤退港口時,聽到島津義弘來接人的消息,立刻離開封鎖區域,前去埋伏接敵。

  4、在露梁海戰發生的同一時間,小西行長坐船悄悄逃走了。

  5、島津義弘戰敗後,貌似沒有聽到有大名或者有力家臣戰死,似乎全部全身而退。(這裡插個笑話,據說戰後大明水師謊稱島津義弘和另一個有名的大名被抓住,然後拉到北京斬首)

  6、另有說法,說島津義弘的船隊都是運輸船,他的麾下,諸如立花宗茂,燁山久高都是九州系大名,在此之前從未在日軍水師戰鬥中出現過,也從沒有被列為水軍行列,一直都是作為陸軍使用。

  7、戰後,滯留在朝鮮的日軍,諸如島津義弘,毛利吉成,加藤清正等都自釜山安然回國。撤退中,亦無一位大名身亡。

  將這些細節聯繫起來,就會發現,所謂露梁海戰並沒有大家說得那麼重要,相反從戰略目標的達成上來看,更像是日方獲勝了。所謂消滅日軍水師主力,徹底切斷日軍補給線的說法,鑒於日軍實際上已經開始撤退,而明朝聯軍無意登陸日本本土作戰來看,實際上意義不大,更何況日軍在戰後依然從朝鮮經水道安然撤回,沒見受到什麼阻礙。因此,從以上幾點來看,露梁海戰更像是可有可無的戰鬥,貌似不打這一仗也沒什麼差別。

  那麼既然不打也沒關係,陳璘為什麼要打這一仗(主要是陳璘要打,李舜臣基於本國處於附屬國地位,以及自己殘破的水師,不可能不聽陳璘的指揮)?

  我的猜測是:為了戰功。

  陳璘好不容易能參戰,不能白來。他也要獲得功績,像李舜臣一樣陣斬對方大名固然很好,但是如果能親手俘虜一個,那麼顯然更有價值。於是,陳璘才會做出封鎖小西行長的行動。本來小西行長已經和劉綎商量好,放他回國。結果,陳璘活生生把他堵回去了。陳璘的目標顯然不是小西行長,因為小西行長是陸軍,把他封鎖住,逼他投降,功勞也只能是陸軍的,而不會是他陳璘的。陳璘才不會那麼傻,替陸軍做嫁衣裳。他要拿小西行長做餌,釣來日軍水軍主力。於是,島津義弘的替死鬼隊伍出發了。陳璘一聽到消息是立刻撤掉對小西行長的封鎖,直撲島津義弘而來。戰前的安排上,陳璘要求將朝鮮水師和大明水師分列,有些人的解釋是為了便於指揮。不過戰場上,正是因為指揮系統相互不通,才導致明朝先鋒鄧子龍被友軍擊中,陣亡的。因此,在我看來,陳璘這麼做,更像是為了方便戰後分割戰功,或者更直接點,避免朝鮮人搶了他的功勞。

  到了露梁海戰期間,史書上說,在鄧子龍陣亡後,李舜臣兀自突前進攻,是為了救助鄧子龍。陳璘突前,是為了救助李舜臣,真是一副中朝人民攜手同行,相互扶助的美好景象啊。但是真的是這樣嗎?當初壬辰之戰後,丁酉再亂前,中日交涉商談分割朝鮮利益時,壓根就沒讓朝鮮人參加。請來幫忙的朋友把自己撇到一邊,和外來的強盜坐下來談論怎麼分割自己的家,中國人的友情真讓人感動啊。

  因此,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副溫馨的畫面或許是這個樣子:陳璘發現自己的先鋒被朝鮮人做掉了,李舜臣這個不要臉的東西不但不羞愧,還不管不顧往前沖,這不明擺著要搶我的功勞嗎?混蛋,日本大名的腦袋是我的,你這個棒子不要跟我搶。

  因此,露梁海戰拍出來是什麼模樣,還真不好說。

  最後讓我們聊聊李舜臣這個可憐的老人。

  李舜臣早年武科及第,立刻被拉去北方抗擊女真,因此開始是作為陸軍的一員。這個可以理解,因為對當時的朝鮮來說,努爾哈赤領導下崛起的女真部落是最大的威脅,所有人力,資源都要往那裡填。但是李舜臣的陸軍生涯相當糟糕,作為駐屯將領,被女真洗劫,擄掠去大量人口,即便有汗青和馬伯庸的《帝國最後的榮耀》為之洗白,但是戰敗終究是戰敗。李舜臣被剝奪所有軍職,白衣從軍(就是從小兵開始慢慢爬)。從這裡來看,李舜臣顯然不擅長陸戰。

  而在李舜臣鬱郁不得志時,和他同時期,甚至是同一戰線上,另一軍事將領的名號響徹朝鮮,這個人叫元均。對,你沒看錯就是壬辰之戰時,不敵日軍最後戰死漆川梁的元均。他的功績就是在對抗女真中獲得的,而且據說最大的特點是作戰勇猛,和汗青筆下那個貪生怕死,自沉戰艦的元均聽上去完全像是兩個人。

  之後李舜臣做了一系列小官,依此為井邑縣監(縣長)、珍島郡守(也是地方行政長官,但是控制當地水軍),加里浦儉制使,第一個是否主管水軍,不知道。但是後兩個是主管水軍,而且這三個職位都在全羅道,尤其是珍島,就是鳴梁海戰發生地。因此,不出意外地,李舜臣最後做到了全羅道左道水軍使。可以說,李舜臣是一步一個腳印,做到了水軍統帥,他對水路,尤其是全羅道的水路是極為熟悉的。

  就在李舜臣做了左水使一年不到,他的同僚,元均也做了慶尚道右水使,大家又在同一條戰線上了。不過和李舜臣不同,元均是空降,因為畢竟是抗野名將,不能像李舜臣一樣從基層做起。但是最要命的是,就任才兩個月,日本人就打過來了,估計這個時候元均連屬下的臉都沒有認熟。不知己,又不知敵,元均的下場是凄慘的。不過他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估計是慶尚道左水使朴泓,他的防區直接對著日本。這就是為什麼,慶尚道最後就剩下4艘船的緣故。

  後面就是李舜臣帶領大家齊心協力痛擊日寇的故事。戰時,李舜臣的威望如日中天,因為他是全朝鮮唯一在獲取勝利的正規軍。和他的威名相形見絀的,是李氏朝鮮以及陸軍一擊即潰,奪路狂奔的狼狽景象。整個壬辰之戰後期,明軍入朝之前,朝鮮地面還在抵抗的只有朝鮮的義軍,成規模的正規軍已經蕩然無存了。朝鮮王室自然需要李舜臣這樣的英雄鼓舞軍心士氣,但是也難以逃脫眾人對王室棄國家與百姓不顧,獨自逃跑的指責與蔑視。雖然大家不敢說出來,但是心裡怎麼想,不用猜都知道。

  當然,李氏朝鮮的心思是我瞎猜的。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在中日議和,日軍開始退卻之時,李舜臣就旋即被打入死牢。罪名是通敵叛國。李舜臣在國家全境幾乎淪喪,國都都慘遭蹂躪之時都沒有通敵叛國,甘當姦細、走狗,現在快要勝利了,卻要通敵了?這真是荒謬的指責,更是對李舜臣的人格侮辱。但是君要臣死,臣又豈能不死?國王不但判李舜臣死罪,還明確要求,要獄吏「鞫問至自白為止」,用嚴酷刑罰,逼迫李舜臣自認。這簡直就是精神羞辱和折磨。最後,還讓在海戰中表現拙劣,和李舜臣勢不兩立的元均頂替李舜臣的位子,成為三道水軍統制(這裡其實可以拷問,為什麼不是李億祺或者崔湖)。

  當然,最後李舜臣沒有死成,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剝奪所有軍職,再次白衣從軍。這一系列的驚天變故,讓李舜臣徹底寒了心。我很難猜測國王為什麼饒他一命,是留著以備後患?丁酉再亂,也沒起用李舜臣,是最後漆川梁一敗塗地,敗無可敗才讓李舜臣出山的。我猜測是想看到李舜臣墮落的景象,才能滿足國王嫉賢妒能的扭曲心理。我不知道,這個時候的李舜臣除了自殺和墮落外,還有什麼路好走。他有的只是對國家深深的失望和對自己未來的絕望。

  但是上天真的垂青這個老人,丁酉再亂,朝鮮水師在漆川梁全軍覆沒,只有12艘船僥倖逃脫。李舜臣在群臣的保舉下再次出山。這個真的是神轉折,沒人想到日本人會那麼快再來,更沒想到原先素有威名的朝鮮水師會敗得那麼慘,而且對李舜臣來說最神奇的是,他還有12艘船可以指揮。不多,不少,多了,國王一定會另擇統帥,少了,李舜臣也無從指揮。

  這個老人原本枯萎的內心再次燃起火焰,生命力重新回到了這個人身上。他毫不猶豫的披掛上陣,非常賣力地整頓他眼裡所謂的三道水師。我猜,國王看到李舜臣的反應,其實內心是有些後悔的。本來,國王覺得就那麼點船,李舜臣應該掀不起風浪,既然群臣強烈保舉,那麼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吧。哪裡想到,這麼一個在國王看來,無足輕重的決定卻成了李舜臣的還魂草。看著李舜臣沒有埋怨,熱火朝天地賣力幹活,勁頭甚至比入獄前還要足。國王大概覺得要出事,但是命令已經下去,不能收回了,就轉而下了一道這樣的命令,要求李舜臣學元均、朴泓那樣自沉戰艦,放棄水師,上岸做陸軍。

  這樣的命令,毫無疑問受到李舜臣的抵制。這是老天給李舜臣的機會,李舜臣怎麼可能輕易放棄。對他來說王命,乃至自己的生命都已經無足輕重了,李舜臣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想法。但是李舜臣不能公然唱反調,他急需一場勝利來支持自己的抗命行為。否則,國王會以抗命不遵,又消極避戰,圖謀不軌再次將其打入死牢,而這一次就不會再有赦免狀了。「沒有退路了!你們都死定了!」電影里,李舜臣對著將士訓話的那段話簡直就是說給李舜臣自己聽的。

  謝天謝地,老天給了他鳴梁海戰。他的帥位穩固了,至少在日軍撤走之前。鳴梁之後的李舜臣基本沒有什麼動作,我猜,他是要享受人生中最後一點時光。他已經不需要勝利,或者說再多的勝利對他來說都沒有意義。他知道等戰爭結束後,等待他的會是什麼。這個國家不需要忠君報國的英雄,只需要陪著國王奪路狂奔的寵臣。朝政再混亂,君臣再昏庸又怎麼樣,反正國家滅亡了,還有大明爹護著,回來照樣做主子,你們這群奴才永遠還是奴才。

  露梁海戰,陳璘需要戰功,而李舜臣需要的,或許是一個好的歸宿。這場戰鬥,我之前已經說過,其實完全沒有意義。但李舜臣依然打得非常生猛,自己旗艦和鳴梁一樣,依然沖在最前面,即便被敵艦包圍,也依然沒有回頭。李舜臣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都要快勝利了,而且李舜臣憑著鳴梁海戰在朝鮮人心裡已經是近乎於神了,他本不需要如此。唯一的解釋是,他想死在戰場上。「我無法選擇怎麼活,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夠選擇怎麼死。」在露梁,他面對敵人或許就是這麼想的,最後也得償所願。

  李舜臣是悲哀的,但又是何等幸運,想想岳飛,想想熊廷弼。如果岳飛知道自己是莫須有的下場,還會不會班師回朝,會不會像李舜臣那樣頭也不回,帶著哪怕只有一個軍的兵力沖入敵陣戰死在那裡。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只會重複。


首先,李舜臣是很有兩把刷子的。在日本第一次入侵朝鮮時,朝鮮陸軍被完虐,而日本海軍凡是遭遇李舜臣的幾乎都是被完虐。

第二次入侵朝鮮,李舜臣大了鳴梁海戰和露梁海戰。其中,鳴梁海戰是李舜臣獨立打擊日本海軍的勝仗。但是,按照李舜臣自己寫的亂中日記記載,在鳴梁海戰中,李舜臣只是把日軍的海軍先鋒部隊約30幾艘軍艦誘導到鳴梁海。確實是對日軍進行了打擊,但是對日本海軍來說,無關痛癢,而且也沒有擊沉這幾艘先鋒船隊。等到日軍主力趕來,李舜臣早就撤退了,然後就被日軍佔領了軍港。

在露梁海戰,李舜臣與明將鄧子龍共同攔截日軍主力,最終朝軍與明軍終於徹底戰勝日軍。但李舜臣與鄧子龍都站死了,損失也很大。

關於萬曆年間的這場戰爭,朝鮮半島方面極力渲染李舜臣的牛逼,鳴梁海戰的重要意義;日本方面的宣傳極力淡化在此戰爭中的失敗和打擊;而明朝方面對這場戰爭幾乎不願過多提及,因為覺得丟人,因為對於日本這一區區小國的二十多萬軍隊侵略,明軍竟然需要派遣八萬士兵參戰,竟然打了七年左右才徹底打敗,說出去太失天朝上國的體面了。

總之,李舜臣是很有兩把刷子的,朝鮮半島幾百年才出一個李舜臣。


我說 @懷劍聽雨 ,百度學史也就罷了,還打算知乎學史?

不「敗」之水軍——李舜臣的「水」軍(分享自知乎網)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102863

【作者 @二不尚書范景文 】

我的知乎回答:鳴梁海戰歷史上真實結果是什麼?為什麼有文章說實際上是日本戰勝了朝鮮?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20356/answer/281798203

你自己說,是不是從這倆回答抄的?


在戰爭爆發前,朝鮮水軍在冊兵員高達十六萬人,看起來規模十分龐大,但這個是含所有水軍在冊軍籍人員,朝鮮水軍又是一兵三保制,所以實際上理論的年日常在職軍人大約只有四分之一,即四萬人左右。由於水軍同樣施行的是的府兵制度,人數上又要分二運,每運再分三番,日常兵員就更為稀少。16世紀末朝鮮軍艦為近海平底槳帆船,需要大量的槳手來維持船舶動力,因此,在和平年代時,一個水軍萬戶12000戶,一兵三保只有3000戶兵,二運每運1500兵,三番後只剩500兵。一鎮十營。編製1200人的營,一兵三保,實際要分出300人的槳手名額有事臨時徵調,而剩下300人做為常備人員,又要再細分為二運,每運150人,然後分為三番,每番不過50人。而在十一月至次年正月,600人(1200人,300兵300槳手)的編製實際在營兵員僅維持在30人,除水操外,其他月份也只有60人。也就是說,兵額在600人(1200人)的一個水軍營地,除水操(3~6日)時動員一半,和戰時全額動員外,平常只有總兵額的5%~10%的兵員。

遭遇突襲的慶尚道水軍35232人3萬戶30營,在這種府兵輪番編製之下,全道在番兵員不過二三千人。因此當時慶尚道水軍將領,如元均,在倉促之下,只得港內軍艦大部鑿沉,僅帶七八條大船逃走。朝鮮16萬水軍,有4萬兵、4萬槳手,一隻板屋戰船沙工櫓格80人,炮手射手77人,合計157人,理論有500艘大船(實際可能是300大船、800小船)應對日軍第一波次700船(理論上大船100、中船200、小船400,但是小船未必能過海)。慶尚道水營理論有100艘大船,元均水營手裡理論有30多艘大船,只能全部士兵當槳手帶走四分之一的大船,但是很可能元均水營手裡就只有20艘大船,剩下的是40艘哨探船,畢竟水軍需要大量哨探船,哨探船更容易製造。幾十天後李舜臣、元均取得玉浦之戰勝利,艦隊規模板屋船28艘、挾板船17艘、鮑作船46艘,約六千人(三千兵),兩個水營就有如此規模了,估計光李舜臣水營就有板屋船20艘,挾板船17艘和民船鮑作船46艘。李舜臣與李意祺一起整頓全羅道等半島西側水軍,兵力擴至戰船74艘、挾船92艘,也依然是大船、小船數量接近,這還不算元均的半島東側水軍,可見早期的潰敗中保留了大量大船,全朝鮮300大船、800小船,大船保留了三分之一,所以戰鬥力依然強悍。

日本當時千萬人口,百萬漁民,700船,小早基本就是十米左右長,關船形式各異,但最大不會超過四十米長,大多是二十米長,安宅是二十米長,也有三十米的,但是安宅不太能破浪出遠洋,關船和安宅船的差異主要是,關船源自小早是尖底船,安宅船源自中國沙船是平底船,按100運大船各120人、200中船各8人、400小船各10人,考慮到小船未必能渡海,那就全是大船中船,日本水軍可能就有4萬人(其中水軍戰兵只有不到1萬,水手1萬,另配陸軍2萬),運送15萬陸軍去朝鮮,要運至少4趟來回,作為先鋒的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共3萬人是第一批次登陸,根據《三國志魏書》,來回至少也要十天

明軍南方福船:多為三十米,大發火貢1門,大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

朝鮮軍:多為二十五米,大佛郎機、小佛郎機、碗口銃

日軍:多為二十米,碗口銃

所以朝鮮水軍六千可以不算襲擊擁有四萬日本水軍保護的日軍運輸隊

朝鮮水軍(約一萬五千人)於9月1日開船,前往釜山。在花樽龜尾,遭遇日軍大船5艘不滿員各8人(滿員16人),在多大浦,有日軍大艦8艘滿員各60人,在西平浦,有日軍大艦9艘各60人,絕影島有日軍大艦2艘各60人。朝鮮水軍首先撞沉日軍在釜山外海的四艘警備船各8人,乘勝擊鼓揚帆,列長蛇陣直抵日軍港口。日軍在釜山鎮城東五里的海邊一座山下,分三部停泊大小船隻470餘艘(二十五米大船70艘各120人、二十米中船120艘各60人、十米小船280艘各18人,共2萬人),朝鮮水軍進逼陣前,日軍持火炮、火繩槍及弓箭登山,居高臨下,建立六個陣地,以此山為主要火力點,與釜山鎮、沿岸波碇戰船一起,向朝鮮水軍發起反擊。朝鮮水軍擊毀、撞沉日軍大小一百餘船(約五千人,因為近岸,實際損失只有千餘)這裡是日軍基地,但肯定也還是有很多非戰船,但是朝鮮是突襲有優勢。十米18人用於偵查只帶8人,舢板3人用於偵查

各大名船頭水主加子是運輸艦,日軍船手眾近1萬隻占水軍總兵力3萬多的四分之一而已,另外1萬是槳手(可能由朝鮮人擔任),2萬是陸軍,第二年,船手眾損失三分之一,則其他必然也三分之一

可見朝鮮水軍與陸軍不同,陸軍骨幹損失很大,水軍四萬兵、四萬槳手、八萬預備槳手,雖然小船損失慘重,但是大船很多保留,水軍骨幹大部分保存,所以戰鬥力依然有六分之一,數量與日軍差異不多,質量則很明顯更勝一籌。但是漆川梁之戰後,朝鮮水軍幾乎又損失了十分之九,相對於戰前只剩六十分之一,所以也基本廢了。李舜臣在如此絕境下,還能大敗日本水軍,真是不容易

造大船造小船不是將領一拍腦門決定的,也不是看看手裡的木料有多少決定的,而是對應于軍隊的編製,大將用大船,小將用小船,小隊長就只能用哨探船了,至於為啥哨探船特別多,那是因為古代哨探真的很重要啊,但是又不需要太多兵力,至於為啥不取消小船隻造大船,小將造反獨立轉投其他勢力怎麼破?日本水軍是由無數勢力的小股水軍合併而成的,又不是現代不軍隊,肯定得要是金字塔管理法

不贊同龜船與朝鮮普通戰船形制大異的說法,板屋船和龜船差距很大,而其實小狹船是可以改裝成小號龜船的,就是沒龜船的火力而已,龜船的前鋒肉盾的防禦力還是有的,鳴梁海峽用來堵口不比龜船差,所以朝鮮水軍並不是只有12條板屋船參戰,但是一個月小狹船估計只能改裝成幾艘小龜船,所以朝鮮水軍參戰軍艦估計不超過20艘

這個只是李舜臣的臨時改裝而已,《李忠武公全書·卷九》「收拾兵船,分付諸將,妝作龜艦,以助軍勢。」一個月能完成的,看起來還像龜船的,也就只有狹船能夠勝任

日本西國水軍長期依靠哨探船的狼群戰術圍攻對付大船,所以織田信長才用鐵甲覆蓋的戰船應對哨探船的狼群戰術,因為哨探船的手榴彈對鐵甲沒效果,龜船也是利用同樣原理製造成鐵甲覆蓋的戰船「 龜船之法,衝突眾敵,而(眾)敵不能害,可謂決勝之良策」。狹船太小,改裝了鐵甲也不能安裝火炮,所以沒有龜船的火炮攻擊力,但是防禦力還是有的

多數史料作一百三十艘,唯《李忠武公全書》作三百三十艘。因為鳴梁海峽口子太小,暗礁太多,所以日軍的大安宅船為了避免擺烏龍自己觸礁,打算最後一艘艘的過,帶著兩千艘運輸船和一百多小早船看戲,前面就交給一百三十艘關船打頭陣,打算利用水流的便利,關船迅速衝到朝鮮身邊,發揮日軍近戰的優勢,再打一個大勝仗,結果先是中了漩渦減速,被朝鮮火炮痛擊,陣型打亂,還把主將船給暴露出來,估計就這樣就報銷了十幾艘,還卡在最狹窄處被半沉的船卡的動憚不得,好不容易突破,隨後水流改變後被朝鮮軍利用船的個頭反衝撞,又報銷十幾艘,剩下的被卡住根本過不來,總之戰鬥就結束了,日軍放棄消滅朝鮮水軍的機會不再繼續進攻,而朝鮮水軍也選擇撤退從此打游擊,因為陸地被佔領,還被追擊,數量一直上不去,再也沒有大的殲滅

鳴梁的地形確實對朝鮮水軍有利,日本水軍擅長近戰使用手榴彈,沒有火炮只有大口火槍,在鳴梁完全被虐,朝鮮水軍殘存的12條船是開局那個燒龜船的傢伙提前逃離戰場保存下來的,其它全被一個陸軍將領帶領被日本水軍近戰包圍後用手榴彈滅了,但是鳴梁的地形日本水軍就只能被朝鮮水軍當靶子了。來島通總是豐產秀吉的寵臣,家族世代海盜但是本人長期不從事水戰,不過估計實際指揮和參謀的是老水軍。朝鮮水軍的大船確實性能比日本水軍的大部分小船更好,劇情很真實,比例戰術碰撞地形都很真實。另外朝鮮水軍其實只有11艘板屋船而不是12艘,只是最早只有:「自壬辰至於五、六年間,賊不敢直突於兩湖者,以舟師之扼其路也。今臣戰船尚有十二(二艘龜甲船、六艘板屋船以及四艘小狹船),出死力拒戰則猶可為也。今若全廢舟師,是賊所以為幸,而由湖右達於漢水,此臣之所恐也。戰船雖寡,微臣不死則不敢侮我矣」。不久,全羅道右水使(正三品)金億秋、彌助項僉使(從三品)金應誠、鹿島萬戶(從四品)宋汝棕、平山浦代將(正四品)丁應斗、巨濟縣令(正六品)安衛等將佐帶領五艘板屋船與二十八艘小狹船投效到李舜臣的麾下,李舜臣所部戰船增至四十五艘,軍力三千。必須說一說,朝鮮水軍的兩種船(板屋、小狹)普遍比日本水軍的兩種船(實際上是三種安宅、關船、小早,有一種只是略加大船體後在船上加了個外殼增加防禦而已)個頭大、性能好

此戰,朝鮮水軍有大船11板屋、中船2龜船、小船32小狹、民船數百,日本水軍有大船50安宅、中船100關船、小船200小早、民船數千,十倍於朝鮮,但是安宅無法戰鬥狀態通過鳴梁海峽怕觸礁自傷,所以只有中船50關船、小船100小早負責打頭陣。實際上日軍只衝了一波就撤退了,這樣都能死一個來島通總,可見來島通總是在負責打頭陣

此戰之後,日本水軍繞遠路,放棄了迅速滅亡朝鮮的計劃,李舜臣也就沒有別的辦法了,當年日軍輕敵讓他攢出一隊無敵龜船水軍,現在日本人死也不給他這個機會,李舜臣就只能一路游擊等到明軍水師來接替虐日本水軍

其實李舜臣達到了戰略目的,日本水軍是想要突襲漢城,但是被李舜臣成功拖住,日本陸軍也被明軍阻擊拖住,為明軍主力馳援朝鮮爭取了時間,導致日軍第二次戰敗


李舜臣和中國的岳飛很相似,百戰百勝,有屬於自己的名片(前者龜船後者岳家軍步兵勝騎兵)。李舜臣是海戰天才,創造了不少以少勝多的奇蹟,同樣的軍隊沒有了李舜臣立刻被日本全殲,由此可見一斑。李舜臣在朝鮮歷史地位極高,可以說是第一名將,他也配得上這個稱號。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不可不提的人物。


壬辰倭亂:配合朝鮮陸軍守住全羅道,擾亂日方補給(切斷談不上),打消日本水軍沿海岸線西進、北上輸送補給、兵員可能(雖然日軍未必會實施這個計劃)

丁酉再亂:鳴梁阻止日軍進入黃海,露梁為明軍提供大型船隻,起到重要輔助作用


李舜臣和鄧子龍中了島津義弘的家傳戰法:釣野伏。


推薦閱讀:

圓桌騎士?
世界上最厲害的神偷是誰?
排除吹與黑的情緒 如何客觀的評價作為歷史人物的冉閔?
拿一手爛牌打的賊好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 朝鮮王朝李王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