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沒有引起二戰?


答案很簡單:捷克斯洛伐克國家機器選擇了主動投降,因此英法沒有理由對德國開戰。

回顧一下捷克斯洛伐克的滅亡吧。

1938年9月30日,英法強迫捷克斯洛伐克接受《慕尼黑協定》,割讓蘇台德。當時,在捷克斯洛伐克統治階級眼裡,他們已被列強出賣、又失去了險要的蘇台德山地作為庇護,維持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已經不可能了。不過,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畢竟還沒有最終滅亡(最終滅亡要等到五個半月以後),所以他們還需要一個裱糊匠來勉強裝點一番門面。對此,強硬一點的人如貝奈斯總統選擇在10月5日作出消極抵抗,也就是辭職,以待將來時局的變化;但實質上,此舉也意味著他們對國家的前途已經完全灰心了。那麼,更軟弱或者說更「主流」、更「現實」一點的統治階級成員就在國會選擇了法官伊米爾.哈查作為新的總統,這是11月30日的事情。

就在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混亂狀態的1938年10月,「自由」和「獨立」的波蘭薩納奇政權率先佔領了切申,來滿足他們自己的民族主義需要;此外波蘭還佔領了斯洛伐克省的幾個村莊,此舉日後將成為斯洛伐克當局參與德國侵波戰爭的借口。隨後,希特勒在11月初的維也納會議上承認了波蘭的行動,同時又將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盧塞尼亞兩省的南部賞賜給了他的另一個小兄弟即以「匈牙利民族復興」為旗號的攝政王霍爾蒂政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原來是給協約國干涉軍和羅馬尼亞侵略者帶路起家)。11月,德軍和匈牙利軍隊佔領了他們各自劃分好的份地。12月4日,德佔區「選舉」產生了蘇台德帝國大區政府。

另一方面,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混亂狀態之後,長期受壓制的斯洛伐克人跟喀爾巴阡盧塞尼亞人(接近烏克蘭人但又有獨自認同的一個族群)就在天主教教權分子跟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凝結」下「劃定了共同體邊界」:10月5日斯洛伐克人在斯洛伐克省建立了斯洛伐克自治政府,而10月8日盧塞尼亞人也在外喀爾巴阡盧塞尼亞省如法炮製建立了喀爾巴阡-烏克蘭自治政府。不過,還沒等這兩個自治政府站穩腳跟,兩政府各自宣稱領土的南部就被霍爾蒂匈牙利的軍隊給佔領了;兩政府只能在「被匈牙利民族主義者劃定的邊界」外面的兩省剩餘版圖上苟延殘喘。

這時候,新上台的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查選擇了「現實主義」路線,也就是向德國靠攏。這一選擇也是合乎統治階級的邏輯:既然英法已經出賣自己了,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同德國進行合作了。因此,當時這麼乾的人就遠不止哈查一個。在哈查政府擔任總理的地主農民共和黨(Republikánská strana zemědělského a malorolnického lidu,這是一個主要代表大地主利益的黨,在192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曾長期是國會內的最大黨)黨魁魯道夫.伯蘭(Rudolf Beran)就將自己的黨跟民族統一黨、捷克斯洛伐克商人黨、民族法西斯聯盟等各種代表地主、資本家、富農、天主教教士甚至中小資產者的捷克族右翼黨派統合了起來,在1938年11月21日(也就是甚至在哈查上台之前)成立了所謂的民族統一黨(Strana národní jednoty or Strana národního sjednocení )。這個黨表示自己要走一條法西斯組合國的道路,在很多方面都跟日後在斯洛伐克建立起教權法西斯國家、成為希特勒順從小弟的斯洛伐克人民黨相一致,只不過它還希望維持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的存在而已。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徹底亡國後,該黨的殘餘還是成為了一個類似華北「新民會」、東北「協和會」而為德國佔領當局所唯一御用的捷奸組織「民族夥伴會」(Národní souru?enství);當然,另一些人(包括伯蘭本人)就選擇了歸隱田園甚至聯絡起了抵抗運動。戰後(甚至在1948年2月以前),翼贊這個黨的政治團體和政客都被認為是法西斯分子和賣國賊,不允許重新進入捷克斯洛伐克政壇;到了天鵝絨革命之後,該黨自然跟汪精衛在中國網路右翼中一樣,又被「平反」為曲線救國的勇士。不過無論如何,從這個黨的動向中,我們不難看出捷克斯洛伐克統治階級的主流派在垂死掙扎時究竟是企圖採取什麼手段來保存他們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的。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重演蘇台德事件,作為一個保守主義者的哈查很自然就跟天主教會取得了聯繫,在其幫助下向斯洛伐克和喀爾巴阡盧塞尼亞方面作出讓步,承認後者自治。隨即哈查宣布把國家給聯邦化,改名叫捷克-斯洛伐克,由波西米亞-摩拉維亞、斯洛伐克和喀爾巴阡-烏克蘭這三個自治邦組成。不過,這個憲法改革只是停留在草案階段,沒有能夠最終完成,因為後續的國際形勢變化速度實在太快了。

在此期間,英法基本上也對捷克斯洛伐克放棄治療了,唯一的動作就是給了1200萬英鎊(其中還有800萬是借的),用來安置被德、波、匈三國佔領軍趕出佔領區的捷克斯洛伐克公民。

本來,哈查這麼做是有可能保住一個親德而鬆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這個國家也許會像歷史上的斯洛伐克,或者大部分東歐國家一樣,在民族統一黨和斯洛伐克人民黨(這兩個黨也可能通過某種辦法合二為一,畢竟斯洛伐克人民黨內直到1939年3月之前也一直有主張同民族統一黨合流的勢力)的帶領下逐步法西斯化,淪為德國的僕從國,但還是可以作為一個名義上獨立的國家倖存下來,甚至(依照民族統一黨許多要人日後的投機表現來看)有可能在戰爭末期上演倒戈戲碼。但是,世事難料,1939年1月納粹德國和薩納奇波蘭的談判失敗了,希特勒開始計劃入侵波蘭以消滅這個同自己對立的法西斯兄弟。從軍事角度而言,他覺得必須佔領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徹底控制住斯洛伐克,以便從東、西、南三面戰略包圍波蘭,使其淪落到一個難以防衛自身的窘境之中。當然,這裡面可能也有他對捷克民族一貫的敵意在裡面,不過這是相當次要的了。

於是,一場徹底瓜分和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大戲就此開鑼,希特勒將入侵時間定在了1939年3月15日。在此之前的3月13日,他謹慎地邀請了斯洛伐克邦自治政府總理、斯洛伐克人民黨黨魁、天主教教士蒂索訪問柏林,勸說他從捷克斯洛伐克這條破船上跳下逃走。蒂索聽從了他。3月14日,斯洛伐克邦宣布獨立,建立「獨立」的「斯洛伐克共和國」。3月15日,喀爾巴阡-烏克蘭邦也宣布獨立,但是同日就被大約2個步兵團又2個騎兵團的匈牙利軍隊入侵,至3月17日更是全境都被佔領,所以這個被苦心」構建「出來的「國家」只存在了不到三天就宣告滅亡。匈牙利軍人將被俘的數百名波籍烏克蘭民族主義民兵全部當作非法越境犯移交給了波蘭邊防軍,然後跟波蘭人一起愉快地將各自手頭的戰俘扔進了界河。3月23日,匈牙利軍隊又入侵併佔領了「獨立」的「斯洛伐克共和國」東部,稍作抵抗的斯洛伐克人至4月4日在希特勒的裁可下不得不將這些土地割讓給匈牙利。而希特勒之所以沒有允許匈牙利人佔領斯洛伐克的其他地區,恐怕只是因為他對匈牙利參與自己的侵波計劃沒有充分的信心罷了。

3月15日未明,希特勒招來了哈查總統(他在3月14日晚上抵達柏林),告知他目前的事態,「建議」他承認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佔領,否則他就要派空軍轟炸布拉格。哈查聞訊,心臟病發作,當場倒地不起;但是,最後他還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接受了德國的佔領。在他看來,既然已經被英法拋棄,又被本想依靠的德國所玩弄,那接受教友希特勒的「保護」也就無可奈何了吧:只要希特勒能保留一點權力給捷克斯洛伐克統治階級就行了。當然,希特勒對這最後一點請求了表示了認可。作為一個本來就是被國會內眾人推出來背鍋和辦理投降業務的代表,又是一個心臟衰弱的老人,也很難相信他可以做出比這更加剛烈的舉動來對抗希特勒了;換言之,假如他是那種主張抵抗的人,他也不可能被推至如此高位了。

3月15日清晨,德軍開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因為哈查下令捷克斯洛伐克軍隊不要抵抗德軍,所以除了一個捷克斯洛伐克邊防連在摩拉維亞方向進行了些許抵抗外,整個進軍都非常「和平」。另一方面,匈牙利軍隊,如上所述,則在進軍過程中遭到了一定的阻力,但他們最終還是比較順利地達成了目標。

3月16日,希特勒來到布拉格城堡,宣布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除了「獨立」的斯洛伐克殘餘部分,以及霍爾蒂匈牙利佔領的部分之外,希特勒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佔領的殘存領土上建立了「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與此同時,斯洛伐克也同德國簽訂了保護條約;儘管如上所述,這個保護條約並未在該「國」遭到匈牙利入侵時保護自己免於割讓東斯洛伐克。這樣,希特勒的目標就完全達到了,無論是「保護國」還是斯洛伐克,都已在自己的實質控制之下,而假想敵波蘭則陷入到了德方的三面包圍之中。

3月21日,希特勒召見先前表現親德的波蘭外交部長貝克上校,向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接受德國在37—38年就但澤和波蘭走廊提出的條件。貝克上校按照波蘭政府的既定政策,對此表示拒絕,並在3月31日得到英國對波蘭獨立的外交保證後前往倫敦,在4月6日同英國簽訂《英波安全保證協定》(5月19日又同法國簽署類似協定)。作為回應,希特勒在4月3日正式批准了旨在入侵波蘭的白色計劃;4月28日,希特勒以波蘭同英國簽訂安全保證條約為由,宣布廢除1935年簽訂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解除了同波蘭的准盟友狀態。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向著不可逆轉的方向滑行,只有張伯倫還在做著嚇阻德國的美夢;然而這一幻想卻被希特勒所識破了,所以戰爭也就不可避免。

由於英法在1938年的出賣,自覺走投無路的捷克斯洛伐克中央(聯邦)政府和各邦政府都非常配合地向希特勒投降,所以吞併行動連戰爭行為都沒有引起,當然就更不可能引起二戰。在1939年的3月,英法既找不到開戰的理由,也找不到任何一個能夠配合自己作戰、作為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基地的東歐國家: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這些包圍著「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殘存領土的國家和地區,全都是同捷克斯洛伐克為敵的。

但是,這一事實還是刺激到了英法政界,畢竟在英法看來「朕沒給的,希特勒不能要」。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英法政界特別是張伯倫本人迅速從對德無底線妥協轉變為對德強硬,希望用空洞的對德戰爭恫嚇來嚇阻希特勒,而這又需要一個對德非常強硬的東歐國家。這個國家當然就是已經跟希特勒鬧翻了的波蘭。果然,戰爭很快就爆發了。可事實證明,英法根本就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而他們對波蘭甜蜜的許諾,同對捷克斯洛伐克赤裸裸的出賣一樣,都是毒酒一杯。


希特勒在1934年到1939年搞的就是一系列的流氓外交,他利用各國希望德國穩定和經濟復甦的願望來搞再武裝,再利用這種默許的再武裝所帶來的武裝上的有限優勢訛詐英法和小協約國,從萊茵不設防區,到奧地利都是如此,而且每次都勝利。所以他打算在捷克問題上再搞一票。張伯倫參加慕尼黑會議的時候是真誠的希望對德國妥協從而為歐洲的和平打下基礎的,所以他對希特勒很坦率,他要求的就是希特勒把底牌亮出來,告訴他和達拉第,到底德國希望得到什麼,而他們是否能夠滿足希特勒。

而希特勒卻認為張伯倫軟弱可欺可以玩弄於股掌之上。他表示必須解決蘇台德問題,這對張伯倫來說其實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比殖民地問題要容易的多,因為如果要補償德國的非洲殖民地,南非政府不會答應,讓法國讓步法國也不會答應,而如果犧牲捷克則法國和英國都沒有直接的損失,所以慕尼黑協定從這個角度上說是一次英法自私的選擇,犧牲了依賴於英法的小國捷克,但是如果因此就能換取歐洲的和平也不能說就是罪惡。

但是希特勒全面入侵伸直吞併捷克給了張伯倫外交一個當頭棒喝,他的野蠻行徑讓張伯倫處於空前尷尬的處境,在國內他的反對派指責他被愚弄了,進而指責他的整個對德妥協路線,在歐洲所有的小國對英法的信任都大受打擊。這樣一來任何妥協和理性的政策都無法被選擇了,除非張伯倫下台。但是張伯倫又是保守黨內無可替代的人物。1938年的英國真的沒有一個可以替代張伯倫的人,張伯倫的地位空前穩固,丘吉爾和艾登不可能打倒張伯倫。所以為了自己的地位和英國的顏面張伯倫給了波蘭無條件的保證。這就跟德國1914年對奧匈帝國的空頭支票一樣,艾登雖然批評張伯倫的慕尼黑協定,但是也同等的批評張伯倫對波蘭的空頭支票,因為對英法來說為了捷克捲入戰爭和胃了波蘭捲入戰爭一樣不算是高明之舉。但是希特勒的行動斷送了英法兩國政府當中唯一一個真誠的希望對德和解同時也有能力實現這種政策的人再繼續對德國做出任何讓步的可能性。表面上看希特勒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再次愚弄了英法,但其實他的流氓外交卻已經走到頭了。

所以當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的時候戰爭爆發了,而且雖然希特勒佔領了巴黎還是無法結束這場戰爭。而悲劇的根源恰恰是希特勒在捷克問題上的愚蠢。


這個說法好像不太對。

這裡的二戰的爆發是以宣戰為標準。在國際戰爭中宣戰是個很重要的指標,影響到兩國的外交狀態。在進攻捷克的時候英法沒有宣戰,理論上這時發生的不是二戰,而是德捷之間的戰爭。如果你把所有同期的戰爭都算進來,那二戰可要提前到西班牙內戰了。同理,雖然我們說八年抗戰,但是中日在31年918後就處於戰爭狀態了,應該是15年戰爭才對,而真正的宣戰是42年,全面戰爭都開始5年了。

39年二戰爆發這個說法也只是理論上的,畢竟英法宣而不戰。一般我們認為二戰的真正爆發是40年閃擊法國,從這時開始,才是世界大戰而非幾個國家間的戰爭。

嗯,是想問為什麼入侵捷克沒有引起宣戰?法國雖然當時法捷有聯盟,但是法國由於一戰的巨大損失,不想因為捷克捲入戰爭。東歐的局勢有賴於各國間的複雜平衡,波蘭和匈牙利羅馬尼亞都對捷克見死不救,波蘭甚至還想撈取好處。所以最後是英法壓服捷克接受德國的吞併。

而入侵波蘭就是另一回事了,波蘭本身就是一戰後為了維持歐洲均勢而建立的,是英國大陸政策的支柱,如果波蘭消失,德國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德法必然開戰。這時候已經不存在不宣戰的可能性了。當然,就算宣戰了,法國人還是不想打。


感謝邀請。

其實題主的用詞我個人感到有點意思——那就是題主用了「吞併」這麼個詞。而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和接受蘇台德,前後差了半年上下。這樣一來,某位答主的「德國人接收蘇台德的時候順手就吞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恐怕有點問題。

德國在1939年3月中旬入侵的捷克斯洛伐克此舉沒能引起二戰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不如說如果真的因此爆發了二戰,那才叫不正常。因為德國的此舉更大意義上是一個「轉折點」的意義。德國此舉讓英國人認清了德國的嘴臉,也促使了英波同盟的形成。在慕尼黑,英法幻想著「綏靖」可以讓希特勒滿足。而德國1939年3月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則讓英法徹底明白了,綏靖並不可行。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開戰——畢竟,沒有合適的開戰理由。在慕尼黑英法都已經把捷克斯洛伐克賣了,這會兒拿什麼理由跟希特勒開戰?

更別提至關重要的一點——德國吞併捷克並沒有遭到系統的軍事抵抗。如果英法主動開戰的話,開戰的罪責反而在英法一方。還有,如果在此時不開戰的話,「和平」的時間也可以再長一些。

但是德國吞併捷克之後,可以說英法已經確定要跟德國開戰了——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我雖然並不准備作出什麼新的泛泛的保證,說我國在現在不能預見的條件下將如何行動,但是,如果以為我國由於認為戰爭是一件無謂而殘酷的事情因而已失盡血性,以至在受到挑戰的時候也不會盡其全力來同其他國家一起予以抵抗,那就是大錯而特錯了。

——張伯倫於1939年3月18日的廣播

希特勒難道會在徹底毀滅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善罷甘休么?當然不。而他的下一個目標,明擺著就是波蘭。

如果一旦發生顯然威脅到波蘭的獨立而且波蘭政府認為必須盡全力予以抵抗的行動,英王政府將認為自己有責任立即給予波蘭政府以全力支持。他們已給予了波蘭政府大意與此相同的保證。我還可以加一句,法國政府也授權我明白表示,它在這個問題上與我們持同樣的立場。

——張伯倫於1939年3月31日對下院的講話

也就是說,德國如果敢動波蘭,那就意味著戰爭。

綜上,我再大致概述一下吧。應該注意的是,這並不是什麼「國力」問題。某個的答案的出發點,至少我個人並不認可。

歸根到底,這是英國的態度問題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不抵抗問題。

在慕尼黑之後,英法對希特勒抱有幻想。

而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則主要是擊碎了這個幻想。

但是對於此時的英法而言,其並沒有開戰的理由——捷克斯洛伐克自己都沒抵抗,再加上自己過去已經把捷克斯洛伐克賣掉了。

而德國的這個舉動,給了英法對德開戰的覺悟和決心。雖然不至於立刻開戰,但是這已經只是個時間問題。


希特勒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前,法國和捷克是盟友,英國和捷克沒有同盟關係,參與慕尼黑也是法國人的請求,最後英法把捷克賣給德國了。

而波蘭待遇就不一樣了,英法又是結盟又是保證獨立,道理很簡單,波蘭是大國,人口近4000萬,和法國本土人口差不多,軍事上當時也比較強大(紙面上),當年波蘇戰爭中維斯瓦河一戰俘虜六萬蘇聯紅軍,被稱為維斯瓦河的奇蹟。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也毫不吝惜讚美之詞,「波蘭在1920年拯救了整個西方文明」。

波蘭實力的強大(紙面上),再加上法國陸軍一戰中的表現,英法當然樂於與之結盟對付德國,期待奇蹟再次上演。而捷克人口不過1000餘萬,近半數還是德意志人,捷克人自己都沒決心和德國死磕(慕尼黑協定是割讓蘇台德地區,但是德國人接收蘇台德的時候順手就吞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再加上三面被德國陸地包圍,波蘭與捷克又有歷史仇恨,巴爾幹又是德國人的勢力範圍,開戰後英法想救捷克鞭長莫及。

二戰開打後,波蘭人等英國人、法國人來救自己,法國人等波蘭人再次上演奇蹟,英國人等法國人、德國人的血流的差不多了再出來收拾殘局,只是沒想到,波蘭和法國陸軍都是不堪德國一擊,最後大家都去倫敦做流亡政府了。


手動搜索「慕尼黑陰謀」「綏靖政策」

當然,主要是英法希望德國能繼續一路向東,吞到莫斯科去,把煽動工人造反的布爾什維克都被滅了,也就是「禍水東引」。

可惜元首並不傻,他掂量了一下莫斯科和巴黎的分量最終還是。。。


其它答主說了很多,我補充一下:

不要忽視了一戰的後果,這對英法兩國的戰略考量有很大的影響。

綏靖政策是一系列事件結果而不是原因,不是為了綏靖而綏靖的。

英法施行綏靖政策的原因在於首先沒有下定戰爭決心,其次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最後也沒有進行戰爭動員。

按照一戰的經驗來看,為了小國的戰略利益而大動干戈是本末倒置的。小國的存在是為了大國的利益,而不是把大國當成戰略衝動的公交車,可以免費載一程的。

說難聽點,英法出賣捷克根本不是什麼昏招,英法主子把你買個好價錢,你這頭肉雞的意見重要嗎?至於德國賴賬那是主子識人不明,受了矇騙,還不至於為了你這隻肉雞大動干戈。

你看一戰,本來是塞爾維亞的問題,奧匈要找回場子結果俄國不讓,德國支持奧匈,法國就支持俄國。

最後俄國忍不住首先開始動員(注意這點,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一舉動才是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德二一看這是準備一波流推平的節奏啊,敢跟我比RUSH?於是德國也開始動員。法國一看,德國都動員了,這分明就是想重演1870年的節奏啊!我也動員。。。等等,讓我先斃了饒勒斯這個緩則!

所以,在38年那個時候,一戰的教訓實在是太慘痛了,大佬為了馬仔一言不合就打生打死這太不應該了。捷克這場子就讓一半給你們德國,以後大家和氣生財嘛。。。可沒想到你希特勒太貪了,整個場子你都吃下去了,也不怕被撐死?你等著,等下回我再砍死你!

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說一下,法國想要在一戰後這個格局下鉗制德國,前提條件是小協約國之間的團結才能從軍事上壓制德國,但是呢。。。我們知道平獨鎮露。嗯,不得不說一下一戰兩個最大受害國:不是德國和奧地利,而是俄國和匈牙利。

一戰以後,協約國武裝干涉蘇聯,武裝干涉匈牙利。結果是俄國在歐洲方向三百年的努力就飛了。匈牙利更慘,丟了70%的領土。當年不可一世的土耳其蘇丹都沒辦到的事情你英法就完成了。

最大的得利者是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但是波蘭畢竟是平獨鎮露,於是波蘭把臨國都打了一邊,包括捷克斯洛伐克,這就比較尷尬了。

法國想要鉗制德國,就必須從德國鄰國中結盟,那麼我們看一下一戰後德國的鄰國有那些:

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波蘭、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義大利、瑞士。

法國要挑選盟友會怎麼做?

盧森堡無關緊要,荷蘭、丹麥、瑞士肯定是打醬油的,奧地利戰敗國不考慮。

比利時已經在法國戰車上,立陶宛都要被波蘭滅國了,義大利人兩面派而且墨索里尼太貪婪。

最後只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可以選,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之間打了一仗,死活不肯和波蘭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法國:我能怎麼辦啊?我也很絕望啊!對了,還有俄國。。。

斯大林:要結盟可以,只要沒有波蘭就行。

法國:。。。我能怎麼辦啊?我真的絕望了啊!

結果是:法國和波蘭單獨簽訂了(針對德國的)法-波條約。

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蘇聯又簽訂了另一份法-捷-蘇條約。

不過,捷克斯洛伐克最後被英法賣的這麼乾脆,法-捷-蘇條約也就並沒有什麼卵用了。畢竟,你法國都不上,難道還指望蘇聯越過波蘭來幫助捷克斯洛伐克?

這事另外一個結果就是,蘇聯認為與其和英法簽靠不住的條約,不如直接和德國先搞死波蘭再說。

畢竟我們的斯大林同志一點也不記仇的。(來自NKVD,18點06發。)


人都是有惰性的,由一大群人組成的政府同樣有惰性,甚至更重。任何一項政府政策的提出,執行或者最後廢除,都牽扯到上至政府首腦,下到基層辦事員,數不清的反應鏈條,光是文件往來就可以寫一本書。涉及到是戰是和這個問題更是如此,我們對英法綏靖政策的指責,多少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當一個國家本土人口對比方少一半還在上次戰爭中死亡了幾百萬人的時候,果斷的投入下一場戰爭都會是個非常糾結的選擇。是的,大家都知道步步退讓只是讓對方胃口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壯,戰爭只是來得越來越快,但是落實到自己身上都不想成為主動去挑起一場世界大戰的人,「閻王爺操小鬼兒,舒服一會兒是一會兒」,能把戰爭拖到自己任期結束,不用自己再承擔責任就好了。


因為不重要。

你看印度吞併錫金就沒事,然而伊拉克吞併科威特卻出大事了。


為了避免世界大戰,英法決定賣了捷克。這個決定是在德國吞併捷克之前就已經做出了。這個決定捷克知道,德國也知道。

所以,沒有引起二戰就成為了註定的事情


香腸吞併


當時斯洛伐克是英法盟國,德國吞併,理應是要宣戰的,但是英法為了避免與德國發生正面衝突,來了個慕尼黑協定,把盟友賣了,後來不是英國首相張伯倫還因為那句話成為了笑柄么。

這個進一步也導致了希特勒的肆意妄為。。。

武裝衝突的話,應該說很少,因為吞併過程中,斯洛伐克國內也是舉棋不定的,應為該國國內有大量的德國裔,當時斯洛伐克國內動蕩,許多德國裔希望獨立並加入德國,而希特勒也已這些理由出兵斯洛伐克,可以說,斯洛伐克居民當時是夾道歡迎納粹軍的。。。。。


德國只是利用捷克國內民族矛盾,威脅干涉,逼迫捷克割讓了一部分「舊德意志帝國土地」。斯洛伐克趁機獨立。波蘭再弄去一塊,最後滅亡捷克的是匈牙利。

捷克從慕尼黑協定開始直至徹底滅亡,真心想保護捷克並且願意提供援助的只有蘇聯,而德國與周邊國家一直以捷克會投靠蘇聯為理由為自己瓜分捷克的行為辯護,而如果捷克獲得蘇聯幫助就正好給了敵人口實。在兩難處境下左右為難昏招迭出直至滅國。

小國的悲哀

中學歷史教科書上說英法禍水東引,還是很有道理的。


因為波蘭也強佔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蘇聯美國都打不到德國,法國要拉著英國一起干,但是英國是波蘭大哥,以這個理由干德國必然要和波蘭宣戰,這相當於打自己的臉。

好,正式說吧,二戰之前,歐洲可以分為四個陣營:英國-波蘭陣營,法國-捷克斯洛伐克陣營,德國陣營,蘇聯陣營,英國的地位是萬年不動的攪屎棍,英國和法國最希望的是德國和蘇聯兩敗俱傷,但是前提是英法有足夠的能力擊敗德國,否則德國會直接解決掉他們再掉頭東進,畢竟德國和英法才是世仇,而且為了打亂凡爾賽體系必須幹掉英法,但尷尬的問題是英法也是世仇。。。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實際上是英國逼迫法國放棄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而且波蘭對斯洛伐克的領土佔領很大可能是出於英國的授意,即表達了英德之間可以合作,又可以警告法國。至於法國為什麼必須要聽英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德國有8000w人口,法國只有不到5000w,如果是打沒有武裝起來的德國德國在恢復武裝之前就毫無辦法,詳見法國佔領魯爾。但是現在是一個完全武裝起來的德國,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擊敗德國讓德國全面動員法國是毫無勝算的(英國人的陸軍在法國殘廢之前是不會支援的,海軍起成效需要的時間太長)。為啥進攻波蘭就要開戰?因為波蘭實際上是英法對抗德國的另一半,波蘭也有4000w人口,軍隊戰鬥力強,武器也不落後,(我不知道為什麼所有人把波蘭看作柔弱無辜傻白甜的弱國,一個僅憑一己之力就擊敗70w蘇軍,一個逼迫毛子割讓土地,一個至少讓80000w蘇聯戰俘死在戰俘營的國家是弱國?)法國5000w人口加上波蘭4000w人口是可以對抗德國的,加上英國是可以擊敗德國的,但是如果波蘭完蛋了憑法國是很難贏的,最多拖入一戰的拉鋸戰然後被蘇聯收割,至於為啥英法坐看波蘭滅亡,原因是波蘭是極端民族主義的波蘭,波蘭和法國一起擊敗德國之後一定會失去控制(對英法而言)這時候最好的方案就是讓德國和波蘭先耗著,耗的差不多法國再上,三國都筋疲力盡英國出來主持局面,這時候就算蘇聯來就等於蘇聯對抗德國加法國加波蘭加英國。結果誰知道波蘭和法國死那麼快。


推薦閱讀:

二戰前,東德經濟比西德差嗎?
德國、法國、義大利之間,哪國是旅遊首選地?
北航讀研還是德國留學?
有一個德國男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德軍1941年攻打莫斯科最近的地方打到哪裡了,聽說,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塔尖?

TAG:德國 | 戰爭 | 納粹德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波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