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牛津古羅馬史》將阿拉伯人的入侵作為古羅馬終結的標誌?
《牛津史》正文最後一章的「古代世界的消逝」中最後一段是這麼寫的:「阿拉伯人征服了敘利亞、埃及和北非,隨後又征服了西班牙南部和西西里。在終結古羅馬世界的統一方面,阿拉伯征服活動所起到的作用超過其他因素。地中海(從此)再也不是羅馬的內湖了。」
這種觀點與大眾貌似更加廣泛接受的「古羅馬滅亡於公元5世紀」不盡相同,而且在這一段的論述中特別提到了地中海的作用。《牛津史》中論述古羅馬終結的終章中提到了蠻族入侵、基督教傳播、哲學思想的轉變等等因素,但它的論述認為蠻族入侵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並認為「阿拉伯征服活動所起的作用超過其他因素」,請問這種觀點應當如何看待?
《牛津古羅馬史》我並沒有看過。如果原出處和題主在問題中所述相符的話,那這個觀點其實算不得很新穎:它來自比利時歷史學家亨利·皮朗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提出的「皮朗命題」。
所謂的「皮朗命題」貫穿於亨利·皮朗的名作《穆罕默德與查理曼》的始終。亨利·皮朗認為,蠻族入侵雖然顛覆了羅馬帝國西半部分的統治,但是羅馬帝國最基本的特徵:地中海世界的統一性依然存在,西方社會的各種基本構架依然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地中海不是分割羅馬帝國的障礙物,相反則是連接羅馬各個地方的橋樑。直到穆斯林的興起和擴張將地中海撕裂為兩半,導致了西歐經濟的衰退,地中海貿易的阻斷,和以封閉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查理曼帝國的出現,即所謂的「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查理曼」。
以下是我個人的一點理解:古代羅馬帝國是依仗著地中海來進行統治的,在五世紀西帝國雖然瓦解了,但是西方的蠻族王國和東帝國依然因地中海的溝通而構成一個整體。直到穆斯林的擴張並控制了地中海西部,古代羅馬世界的整體性才被徹底打破。而古羅馬帝國正是在這個過程里逐漸蛻變為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
「皮朗命題」甫一問世便飽受學界爭議,讚美者有之,批評者反對者也不少。比如1953年瑞典史學家斯圖雷·博林對皮朗命題提出了顛覆性的修正:伊斯蘭擴張是促成了西歐經濟的繁榮。1983年出版的《穆罕默德、查理曼和歐洲的起源:考古學與皮朗命題》否定了「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查理曼」的觀點,並做出了「穆罕默德和查理曼都是古代世界崩潰的產物」的結論。
私以為,皮朗命題的最大價值在於,傳統上在討論討論中世紀早期與封建制度的時候,往往局限於所謂「羅馬因素日耳曼因素」,而皮朗命題第一次打破了這種固有的模式,嘗試著用全新的視野提出了全新的理論。其實這個東西本質上就是討論皮郎命題
關於皮郎命題的討論,曾經看過幾篇不錯的論述向榮教授有篇文章:http://news.gmw.cn/2016-12/10/content_23234042.htm在貼吧見過一段討論:http://tieba.baidu.com/p/4001367112?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9.2.8.0st=1515667872unique=3D8EE8A8D0CFDBBB0FFB22F8C6D4EF80但是皮朗的觀點與其說是被推翻了不如說是被修正與發展了,至少現在的學者已經不可能再忽視穆斯林征服過程中對東地中海造成的巨大破壞與對整體地中海世界的影響,爭論的焦點或許是在於這種影響的範圍和程度罷了我個人覺得具體落實到西歐上面,很難說穆斯林入侵的整體影響有多麼決定性,更多還是應該著眼在西歐自身的社會發展與變遷吧半開玩笑的打個比方就是:從4-5th開始古代世界衰落的門就已經慢慢開啟,但實際到了7th這扇門還是半掩的狀態,而阿拉伯人的入侵相當於在這扇門上踹了一腳,於是晚期古典史至此終結,歷史的演進又來到了下一個階段。
這個問題毫無疑問要觸及到皮朗命題,而在探討題主問題之前,用老b的話來說我們需要理清這兩個核心問題1、沒有默罕默德就沒有查理曼亨利皮朗表達的是這樣一個觀點,即穆斯林擴張(即「穆罕默德」,不是指穆罕默德本人)擊碎了統一的地中海-羅馬天下世界,讓晚期古典西歐的自然轉型(基督教羅馬社會——羅馬+日耳曼雙軌社會——羅馬日耳曼合流的羅馬框架下的新的單一社會)被迫中斷,無論是東部還是西部,中央集權趨於瓦解,社會趨於失控,而社會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產生了采邑制等一系列代償措施,通過個人關係,通過教會的力量,通過減少中央政府的職權來讓社會管治系統繼續運行下去,從而使得社會朝著另一個方向去轉型(查理曼是這種新的社會形態的代名詞,同樣不是指查理曼本人)。尤其要注意,亨利皮朗著眼於西歐,他並沒有說發生在東帝國的事情,或者說他壓根就沒考察阿拉伯崛起的原因。2、穆罕默德和查理曼都是古代世界崩潰的結果上面已經有朋友貼出這本書以及其論點了,但是有一個問題霍吉思等的觀點首先是在混淆一個基礎,他們硬生生的把東部的事情塞進來了,他們並不像皮朗那樣只滿足於研究西歐,還試圖對東方的事情提出解釋——即為什麼會出現「穆罕默德」。現在我們轉過頭來看,確實,反覆爆發的大瘟疫和希拉克略時期自殺式的羅波戰爭與羅阿戰爭給了阿拉伯人機會,但是把這說成是古代世界的崩潰是否合適?畢竟羅馬社會發生類似西歐的轉型是隨著阿拉伯的崛起進行的,只是由於東羅本身就更為高效的社會管治系統以及君士坦斯二世採取了和加洛林諸王不同的做法,才呈現出不同的結果,在此之前羅馬社會並沒有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當然,如果我們從長時段的角度去考察,畢竟羅波戰爭開始敘利亞和埃及經歷了幾乎不中斷的持續衰落,那麼就權且認為古代世界的崩潰始於羅波戰爭吧,但是這和皮朗的觀點有什麼關係呢?難道「查理曼」的出現不是因為「穆罕默德」在地中海的活動?難道你把研究範圍擴大,納入了東部,就推翻了這一點?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作者試圖推翻亨利皮朗,而是我們的譯者得出了奇怪的結論?亨利皮朗畢竟奠定了現當代晚期古典和中世紀研究的基調,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發展,研究的視野在擴展,也有更多的基礎研究成果在不斷完善這整個研究體系。翻譯者的那句「通過對西歐地區二十餘年考古成果的整理,全然否定了「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查理曼」真心只能呵呵。
最後,為什麼認為穆斯林的崛起徹底終結了「古羅馬」?
當一個完整的地中海-羅馬世界被擊碎,羅馬帝國的普世化開始崩潰瓦解,「羅馬世界」被粉碎了,難道我們依然能說倭馬亞與阿巴斯時代的埃及與黎凡特,依然被人視作羅馬世界嗎?難道我們依然能讓查理曼大帝的宮廷顧問與學者們認知安達盧西亞是羅馬世界的一部分嗎?甚至查理曼大帝本人實質上也在也沒把東地中海的廣大區域看作「羅馬世界」的一部分了。羅馬世界已經解體了,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世界,在非拜占庭的區域,「基督徒」的自我認同開始蓋過了當地「羅馬人」的自我認同,一方面是晚期古典時代社會的經濟秩序與政治秩序開始逐漸崩塌,一方面又是西部與東部乃至東部自身的分裂與分化,怎麼不能讓人說,是阿拉伯人與伊斯蘭的崛起徹底終結了那個「普世地中海世界呢?」國內對於世界史研究的整體認知,差不多可以看成是一種「認知的化石」,基本上要落後於歐美學界幾十年的時間。導致對於一些很自然的學術現象「莫名驚詫」。
當然這也是沒法避免的,只能慢慢補課。
對於羅馬史來說,很多人的認知還是停留在吉本甚至孟德斯鳩的時段上。如果將羅馬史研究作為一種專門史來看待,倒也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在全球史取向已經成為「政治正確」的背景下,羅馬史的研究實際上指向了一個時期內的西歐共同體研究,尤其是地中海研究。
從這一視角出發,就切合了很多朋友提到的皮朗命題。不管皮朗命題遭到多少批判,它都有非常重大的啟發意義。因為默罕默德對於地中海的貿易、文化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作為一種動力因素,它實際上讓我們關注了貿易、文化這些互動要素對於羅馬共同體的意義。而非認同伊斯蘭與羅馬滅亡的簡單因果聯繫。
誠然,伊斯蘭的因素只是諸多因素的一種,但是採用這種因素作為最重要的分野,能夠體現如今對於羅馬研究最流行的路徑。
一本21世紀出版的競品著作,同系列又是國內最一流的學者,如郭小凌、陳志強翻譯的,怎麼可能不用最流行的觀點呢?這是自然而然的吧。
另外,使用與皮朗命題同樣的答案,不意味著認同皮朗命題。皮朗命題的論證當然很草率,但是它卻誤打誤撞的切合了全球史的分析路徑和結論。所以今天的學者雖然認同伊斯蘭的作用,但卻也不太願意讓皮朗命題這本老黃曆搭上自己的車。所以大家在進行分析的時候,卻往往對皮朗命題諱莫如深,生怕拉低了自己的水平。
但是國內的學者,一看到這種分析的方式,首先還是會從「支持皮朗命題」入手來認知。這大概又是一種相對陳舊的認知了。
看看歷史教材配套的地圖冊就知道了,中華文明發源於內陸,準確的說是肥沃的大河平原地區,如果失去了適宜農業發展的平原地區,中華文明就不是中華文明了。古希臘古羅馬和迦太基都起源於地中海沿海地區,而且十分依賴海路的航運和貿易。蠻族入侵之後,羅馬城雖然陷落了,但還會有人努力重建羅馬帝國,就像我們在中國歷史中經常看到的改朝換代一樣,當時的東羅馬(拜占庭就曾幾次收復羅馬城,雖然沒有恢復整個帝國)。阿拉伯人的入侵和查理曼的崛起使地中海世界旁邊出現了兩個強大的農耕(相對地中海過去的海洋文明來說)文明,他們誰也不能消滅誰。從此地中海便從航運和貿易的中心變成了兩大文明對峙的前線,當年那個把地中海當做內陸湖的帝國遂消失不見。
班門弄斧一下吧
東羅在阿拉伯入侵之前可以算一直在努力恢復羅馬帝國時代的領土,其領土上主要文化雖然偏希臘化但仍然不能稱為是全部,阿拉伯入侵後,東羅失去了整個黎凡特+北非+兩河流域的幾乎所有領土,其剩下的領土幾乎都是范希臘化的地區。可以說是阿拉伯人的入侵促成了東羅的完全希臘化。讓其基本上和古羅馬剝離開來。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東羅由一個地中海多民族國家變成了純希臘化帝國。
五世紀後東羅馬在東地中海穩了這麼久為什麼沒有收復西邊的領土核心重振羅馬??
因為周圍能綠的全綠了!!去收復西歐北歐?當然不行,不盯著點東邊的綠化進度根本穩不了這麼久
個人很支持這種觀點,甚至本人認為歐洲不能有大統一局面,除了地緣,有根島國攪屎棍,第三個原因就是阿拉伯的征服活動.
五世紀,西羅馬死了但東羅馬這個古典時代的普世性帝國還存在,只要東羅馬還控制著北非、義大利的城市、伊比利亞的沿海,就不僅對西歐有理論上的強宣稱,更有操作上的可能。阿拉伯人的崛起徹底打消了東羅重建一主一國(誤)的希望,北非、伊比利亞、義大利南部都成了阿拉伯人的土地,西地中海海盜頻發,阿爾卑斯山的隘口遭到劫掠,東羅馬成為了小亞的帝國。西歐再也沒有了加入重鑄一個歐洲的計劃的能力,任何古典時代的帝國都不會再來了。
說的沒錯,羅馬本質是泛地中海文明的國家而非歐洲國家,國力主要以東地中海文明發達地區和地中海貿易支撐,所以羅馬中心不斷向東地中海轉移,直到以遷都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為標誌徹底東方化。反倒是西歐日漸被邊緣化,所以西歐淪陷於蠻族對羅馬來說只是邊緣領土的喪失,遠不象一些誇大西歐重要性宣傳形容的對羅馬打擊沉重。
西歐淪陷後的東羅馬,對東地中海文明核心地區和地中海貿易的控制權並未喪失,國家根基仍在。但阿拉伯人佔領敘利亞、埃及和北非後,不僅讓羅馬喪失了多半文明核心地區,阿拉伯人的屠殺劫掠以及廣泛的海盜活動嚴重破壞了環地中海的經貿活動安全,導致地中海文明全面衰退,此後地中海再也不是一個完整和平的羅馬內湖,而成為由不同宗教種族割裂交鋒的血火之海。做為地中海文明的代表,羅馬真正沒落也是從此開始的。
這話就好像是【奶茶妹妹嫁給了劉強東,然後你就只能從此對劉強東徹底死心,否則你們還是有機會的】
(同理,周杰倫)
一對談戀愛的人,即使分手,他未婚你未嫁就有機會
——
地中海特別重要,從只屬於西方到分屬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甚至可以說其實羅馬帝國是橫跨歐洲和中東的,歐洲和中東曾經是統一的,所以西方人一直不肯放下羅馬帝國。是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導致了歐洲和中東的分裂,分道揚鑣,一分為二。……這是念念不忘羅馬帝國的人的一個非常刻舟求劍的看法。他們給人一種想以羅馬帝國為基礎統一歐亞非,統一世界的感覺。
——
也類似於當俄羅斯人,白人成為西伯利亞的主體,而我們只能對西伯利亞徹底死心一樣,俄羅斯的進入象徵著中國對西伯利亞再沒有機會,雖然我們以前也沒有怎麼統治過那裡,甚至只要不是俄羅斯,我們都還有機會,唯有俄羅斯,我們不再有機會……
一個意思。推薦閱讀:
※拜占庭粉喜歡把拜占庭叫拜拜,那麼奧斯曼粉喜歡把奧斯曼叫什麼呢?
※拜占庭式結構的天主教堂與猶太會堂有哪些?
※西歐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後,為什麼對穆斯林國家(如土耳其等)沒有進行什麼侵略了?
※5世紀東羅馬地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