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測序(納米孔測序)有望全面代替邊合成邊測序嗎?
個人覺得不會。
目前納米孔究竟算三代還是四代,說法尚不統一。下面對此不加以區分,統一稱為三代。
二代測序如此成熟的今天,一代測序也沒有消失。你要是構個載體,直接18塊錢做Sanger測序,24小時拿到結果,何必做二代測序燒錢?
同樣,如果三代測序成熟了,只會造成測序市場的進一步細分,而不是完全取代二代測序的地位。
至於市場將會如何細分,因為三代畢竟尚未成熟,所以只能猜測。二代測序的代表Illumina的晶元就是一塊平整的流動單元(flow-cell),只要晶元保持足夠平整,提高通量很容易(HiSeq X10的通量已經令人恐怖了)。納米孔測序對製作工藝的高要求,很難保證每個納米孔高度一致,因此其通量可能很難提高;而即使納米孔的工藝改進,使得通量達到數十G的級別,二代也會進一步改進,通量估計繼續甩三代兩個數量級問題不大。因此對某些需要極高通量的測序項目,二代測序會繼續保持優勢。
以下是根據目前測序技術的現狀和趨勢,作出未來幾年可能發生情況的推測:
- 二代測序的通量會進一步穩定提高,讀長也會相應增加但不非常顯著。三代測序的準確度提高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起碼得到95%)。
- 在1的假設下,二代測序可能繼續保持優勢的領域可能是全民級別的基因組、某些重要組織的轉錄組的測序。如果基因組測序會進一步普及和平民化,則二代測序由於通量大,因而成本低,更容易被市場接受。測序的準確度可以由通量來保證。而基因組上的低複雜度區域(重複序列),可以選擇不關心,因為那裡存在重要SNP的概率比較低。
- 在1的假設下,三代首先會奪去的市場可能是單細胞測序,和醫療、司法、海關等不要求極高通量的生物檢測應用。目前用二代測序做單細胞測序,無論是測基因組還是轉錄組,都需要先擴增再測,而擴增不可避免地會引入偏差和錯誤。而三代測序則先天性可以避免擴增,直接測單細胞,這是二代測序無法比擬的優點。醫療上檢測病人樣品,司法上檢測兇手DNA等,都不需要二代那樣龐大的通量,而要求快速、靈活和超長讀長,這也是二代難以抗衡的。
考量一種測序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參數:通量,讀長,準確度,單位成本。而單位成本一般可以簡單認為和通量成反比,所以簡單點就直接考慮前三個因素就行了。
其中讀長和準確度都是越長越準確越好,但通量就要看情況了,Sanger測序之所以還在用,一方面是其讀長較NGS長,準確度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通量低,操作簡單快速成本低,這使得Sanger測序在某些應用上有其特有的優勢,試想某個研究項目中我只想知道某個300bp的外顯子的序列,難道還非得用NGS去測嗎?當然如果有一天NGS發展到測完整個exome的成本、時間、準確度都比Sanger測一個外顯子還有優勢的時候,估計Sanger測序也就沒人用了。
納米孔測序也同理,包括PacBio的單分子測序(還有Helicos,不過貌似破產了),這些單分子測序目前最大的優勢是讀長很長(Helicos除外,難怪破產orz),但通病是通量低、準確度低(注意這幾個平台的測序錯誤與NGS的不太一樣,其測序錯誤都是隨機的,也就是說理論上可以通過循環多測幾次來矯正,所以準確度低從根本上來說是通量低)。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單分子測序的通量能夠跟上NGS,那全面取代NGS是早晚的事;如果不行,那隻會在某些需要通量不高的應用中逐漸取代NGS,而對於諸如腫瘤這種需要極高通量的somatic測序項目要取代NGS則不太可能(除非通量跟上去)。謝謝邀請,納米孔單分子測序(更傾向於被稱為第三代測序技術)理論很美好,現實還需努力。
納米孔測序相對SBS的主要的優勢:首先速度快,最快24小時完成樣品建庫到測序數據收集,鹼基讀取速度即酶自身的合成速度。
其次單read讀長超長,讀長可超過10K,方便數據組裝。然後文庫構建簡單,無需PCR,避免了建庫過程中可能引入的錯誤,得到的是最原始的DNA序列信息。然而,目前這些優勢實現的還不太順利。現在二代測序技術相對成熟,巨頭公司還在不斷升級自家的測序平台,推出性價比更高功能更強的儀器,三代測序公司也在為了更好的實現其理論描述的種種優勢繼續研發。如果三代測序技術真的實現了它描述的這些優勢(醫療檢測急需啊),完全替代二代測序是肯定的。先等技術可靠了再說吧。聽說納米孔的錯誤率暫時還無法直視。
短期內,乾的活不一樣,互相不能替代。
- Nanopore Sequencing測得長,但是錯誤率也高。錯誤率高可以慢慢降低,但是有一個問題是短時間內解決不了的,就是建庫的時候,如果建庫長度長,那麼定量就會有很大bias。所以,所謂4代測序,現在定性目標是可以達到的,定量還差一些。
- 二代測序定量一般很准,當然也有很多bias,但是有一套成熟的流程支撐。
長期來看,
如果建庫,測序,分析整個水平都提升上來,價格再降下去的話,二代市場會擠壓很多。但可能都是5到10年以後的事情了。
開個腦洞,
最理想的狀態下,是1個活體細胞,扔到Nanopore裡面,裡面所有的DNA,RNA,蛋白質全部定量,全部測序出來。
以上。
未來三代測序不會完全取代二代測序。即使是現在的二代測序也沒有完全取代一代測序,對於&<100kb的片段,我們依然使用Sanger法的一代測序方案。二代高通量測序和三代單分子測序的區別可以用「吃米飯」和「吃麵條」來形容。二代高通量技術像吃米飯,一粒粒的很短,但是同時能吃很多粒;三代測序技術原理有點象在吃麵條,抓住一頭一吸,從頭讀到尾,一次只能吃一根。(實際肯定不只一根,但比二代要少)有些研究比如基因組測序就是越長越好,對於讀長的要求高於對通量的要求,肯定是「吃麵條」的三代更合適。而有些研究則更適合吃米飯,比如免疫組庫的測序就需要對幾十萬個T細胞或B細胞受體進行檢測,這種情況肯定是「吃米飯」的現有二代測序更好。所有究竟使用哪種測序技術需要依需求而定。
二代示意圖
三代示意圖其實以前我比較推崇的一種測序方式原理介於二代和三代之間,不打斷長序列,而是利用探針進行分段同時測序,既滿足高通量也滿足長度長的需求下個月10號PacBio來我們學校做報告兼演示,可能還有上機,回來了向大家報告。由於我自己不是做基因組的,有錯誤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12/10/2014聽完報告回來了。這個是這次報告的鏈接PacBio Workshop, December 10, 2014第一位是PacBio的科學家,他們的技術稱做Single Molecular in Real Time(SMRT),幾個要點- 不需要PCR,直接測序單個DNA分子
- 讀長很長,在10kb級別甚至更高
- Contig的數量大幅下降(可以到只有一個),小型基因組可以做到封閉(這個有什麼術語嗎?)。
- 測序速度快,1-4小時
第二位是南邊MayoClinic的科學家,現在明大的樣品是送到那裡去測
- 他提高了價格,大概是$342/Cell,這裡的Cell就是SMRT Cell,相當於illumina的lane.
- 明大的樣品要Fedex過去。
- 機器好大。。。
第三位是明大Super Computere Institute(MSI)的。主要介紹了MSI提供的分析工具,基本上半自動了。這部分這周五有上機,回來我再補充。
不知道誰提到了一點,雖然illumina的讀長短,但準確度略高於SMRT。所以也有人講SMRT和illumina測序結合起來組裝基因組。
之後的幾位都是明大的教授了,大家基本上都是說SMRT在自己研究領域的作用。超長的讀長可以顯著降低基因組組裝時的不確定性,應該是未來的方向。但目前SMRT的通量還不高,一個Cell只能夠組裝微生物的基因組,但是PacBio也在實驗新的試劑,可以提高通量。
大致就是這樣了哈。過兩天MSI會把PPT貼出來,大家想看我就傳上來哈。
回到問題上,我覺的目前PacBio已經可以替代小型基因組的測序了,至少可以配合illumina一起使用。但是像我這樣做amplicon測序的,還是illumina MiSeq更合適。我來烏鴉嘴一下。Nanopore將是繼Helicos之後,又一家將要破產的測序技術。
根據1月6日,最新的一份評測paper:http://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5/01/06/013490 。作者百般支吾掩飾,但終究無法掩蓋一個基本事實:單純的使用Nanopore Reads,甚至無法組裝起一個酵母基因組。(paper里是使用了MiSeq reads來輔助nanopore的組裝)目前Nanopore沒有任何一項參數可超越PacBio,兩者的定位又相似,故有本答案第一句的預測。Nanopore相對於PacBio優勢在於儀器(耗材不確定)成本與體積,但PacBio對於Nanopre的絕對優勢在於,Nanopore無法象PacBio那樣利用循環重測同一分子來提高準確率。
附帶參考Homolog對上述文章的評論:Oxford Nanopore Sequences are Very Noisy實驗室有幾個納米孔,也做了很多測試,確實相對於二代的儀器來說,測序結果很糟糕,往往不能作為標準性的數據。
優點在於測序速度很快,而且可以做實時的分析,一邊測序一邊分析結果就可以處理出來。但準確度無法和二代相比,誤差很大。
不過牛津一直在更新晶元和技術,準確度的問題也一直在變好。我比較相信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更新最近進展
首先,納米孔的測序精度已經有大幅提高,從大概80%提高到98%左右,雖然和二代相比還是有差距,但是可以通過後續的分析進行改進,現在已有很多演算法通過對比read之間的差異,對read進行矯正,提高測序精度,可以達到99.5%,現在廣泛的做法,就是結合二代和納米孔技術,整體提高測序能力
其次,納米孔長read相較illumia的短read來說,其作用大很多,可以用來檢測基因組的重複區域,以及腫瘤基因組的複雜重組問題,而且對於基因組拼接也有很大幫助
另外,現在納米孔可以用於RNA測序,能夠直接測序出完整的轉錄本,這是二代無法比擬的
最後,MinION太便攜了,口袋裡一放,就帶走了,非洲埃博拉肆虐的時候,伯明翰的Nick Loman直接帶著它去非洲測序分析,大大降低了時間成本當年隔壁實驗室做的就是這個課題的,他們是通過TEM的電子束打穿一個薄膜而製作相應的器件。平時聊天時也討論過這個技術的可能性,好像加州有幾個startup也在試圖做這個。
目前的瓶頸好像在於如何準確的控制一條DNA鏈穩定通過這個納米孔,並且能夠得到可分辨的準確信號。但是不僅理論上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所以我同屆的一個同學目前還沒有畢業…),並且在納米量級的器件工藝整體還在發展中。我的理解就是,能把DNA鏈牽著穿過那個小孔的「鑷子」現在還造不了那麼小,現在用來觀察每個鹼基對的「放大鏡」還看不了那麼清楚。這好像也是整個納米科技行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這兩年我們組倒是為單分子實時測序做了一點點貢獻(測了10來個細菌,1個真菌),感覺吧,拿來做重測序肯定是沒必要的,de novo效果還不錯。成本再降點,市場應該比現在大,但應該不會全面霸佔市場,針對不同的項目,對數據的要求,成本的控制均是不一樣的。只是多一個選擇吧。
大家都在潛伏,等待全面取代那一天;這之前呢?先好好用二代賺錢吧
是極大可能的,現在還受限於硅製作工藝決定了通量。就等上游產業驅動,未來兩年吧
dna分子過長後,是處於纏繞的狀態,在測序的過程中,怎麼保證不打結?
推薦閱讀:
※有機食品在風味、營養、安全方面和一般食品有什麼區別?
※生物技術專業的可以有哪些工作方向?
※天南星科的白蝶合果芋,在成長過程其葉型會發生轉變,其生理意義是什麼?
※將兩個男人的精子體外融合,再注入卵細胞內,能受精嗎?生出的小孩是怎麼樣的?
※有哪些改造微生物產生實際作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