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人民日報「讓煤不再『英雄氣短』」的評論?
作為業內人士,想看看大家的看法。
- 近階段,無論是中國,歐洲還是美國,煤炭仍然是主要能源。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2016年超過40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佔了絕大部分。最講究環保的歐洲,2016年德國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也超過50%。煤炭是目前世界上電力的主要來源,經濟性非常明顯,技術最為成熟。污染問題可以通過除塵,除酸性氣體設施解決。新能源目前還面臨成本高和技術問題,要取代煤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 中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格局決定了中國不可能淘汰煤炭。中國目前探明的煤炭儲量可以供中國使用400年,而且每年的煤炭探明儲量還在上漲。但是中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則非常有限,而且開採難度都比較大,開採成本高。從能源安全的角度上講,中國不可能淘汰煤炭。2017年冬天整個北方出現氣荒,這還只是採暖用氣,如果更大範圍推廣天然氣,面臨的資源缺口更大。中國龐大的消費量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完全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能源問題,中國缺什麼,什麼就瘋狂漲價的教訓就在眼前。
- 目前中國出現了歐洲的「綠黨」傾向。歐洲綠黨高舉環保大旗,支持取消核電,火電,改用天然氣發電和新能源。中國城市新中產階級也開始有了這方面的訴求,但是中國註定不可能取消燃煤發電,中國能源安全和中國區域的的多樣性決定了中國必須全盤考慮整體利益,而不是少數的大城市中產階級。當然,綠色發展是一條必由之路,但是並不是說煤炭就應該被禁止。碳排放問題,中國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等等方式來解決,禁止煤炭是因噎廢食。
- 清潔燃煤技術是解決中國能源安全和環保問題的鑰匙。燃煤會產生粉塵和酸性廢氣,目前都已經有了可承受的解決方案。另外還有煤炭液化技術,可以製成汽油,柴油,甲醇,乙醇,等等燃料,可以減少石油的進口,保證中國能源安全。中國需要做的是促進煤炭清潔利用技術的發展而不是禁止煤炭的使用,這不符合中國國情。
我是個搞新能源的,但是自我感覺還算能客觀看問題。看法如下:
1、最新的火電廠已有能力解決煤炭清潔利用、污染物超低排放問題。我也很認同,但是碳排放不好解決,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但是算碳排,領導畢竟對外有所承諾,又是彎道超車,總不好不做事情吧...據說能上二氧化碳捕捉,但到底能捕捉多少比例呢,不太清楚。
2、在情況1,以及全國電力生產嚴重過剩,一幫業主設計設備施工+上下游基建產能嗷嗷待哺的三面夾擊下,能源上把餅做大幅度極為有限,於是各能源類別產生了激烈的分餅大戰,前幾年面子上還能哈哈哈,這幾年互相攻擊的越發頻繁了。
3、煤炭能源一哥的地位20年內無人能代替,沒啥問題。但是這個一哥地位主要依靠存量,增量幾乎沒有,火電產業鏈很難過啊!形勢不好也不能把人逼死啊!所以政策上其實也開了口子,叫鼓勵化石能源的清潔化利用。
4、在國家文件鼓勵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的同時,我沒有看到太多的配套經濟刺激政策,不給雞腿,我覺得大家吃螃蟹的動力不太足。領導想,可再生能源補貼都欠了1000億了,你在讓我補火電是幾個意思?!啊?!於是人民日報提醒一下,給點雞腿,別給大家逼到絕路上。也給火電同仁指條路:往這走,有困難去要政策呀,別跟國家倔嘛。(不是火電從業,了解較少,個人看法,有錯歡迎指出)
5、工作了幾年,我不覺得頂層是一塊鐵板,各個產業都有各自的利益鏈條,人民日報平時代表了五花八門的團體的意見。所以發了個隨筆,不是社論。也算很中規中矩。
6、我無意去探討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底哪個好這個問題。決策固然受到技術很大影響,但是在技術各有優劣的情況下,其他因素起著更重要的作用,知乎也不是上達天聽的地方,列數據,談技術還是免了。
我放大看
也看不清楚……
抱歉現有技術足以提供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潔凈利用問題,但技術層面難以為政策衝動背書。幾年前國家政策「我國的能源基礎是煤炭,並且將長期是煤炭」,如今就變成人人喊打。所以目前煤炭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策上的盲動問題。這才是英雄氣短的根本。政策制定上科學決策,環保監管上堅決落實規範和要求。一碼歸一碼,才本應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謝邀。最簡單方式是把南蠻子城市小布爾喬亞環保部解散了,另組國家環保局。
事實上的確黨與國家正在這麼做!看看今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無論是神華(大連化物所的烯烴轉化技術)還是中石化,都在煤的深加工領域與煤炭高效轉化走在國際前列。
將煤炭的高效、分質利用,不單純做為燃料,部分取代石油製作化學品的技術已經在這兩家企業做的很多了,由煤為源頭,產品鏈基本包括了大部分的化學基礎原料,如甲醇、二甲醚、乙烯、丙烯、芳烴、乙二醇,包括汽柴油等等。所以我們說技術沒有問題、國家在技術領域的投入是相當強的。
再看經濟性,國內大化工的甲醇制烯烴的在原油價格較為低迷的現今,仍然具有較強的經濟性。擅長煤轉化的企業與煤炭企業合資共創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充分利用煤炭的分質的特點,將煤的不同組分最大化利用。傳統煤企的發電與熱值利用、化工企業的化學品製備,二者結合的項目基本上都是非常成功的,神華開頭的煤化工用人是擅長化工的中石化分公司的老總,這種煤企用化工人的戰術一炮打響,對比大唐化工的一些不如意,明顯神華的用人很關鍵。中石化的化工企業用煤人相信也能跨界成功!
最後,我相信耦合富產化學品的IGCC技術估計不久應該在神華與中石化中實現,真正的煤炭分質利用。
人民日報是打算毒害到啥時候
在能源戰略上,一方面推出人民幣黃金石油期貨搶奪定價權,一方面用環保推動產業升級,用天燃氣彎道超車開闢新戰場。在這兩點並駕齊驅進行過程中,我們還必須清醒的意識到我們自身的儲備能源再利用問題,不能傳統利用就必須想新方法,這才能保證我們的能源供給內外比例協調。
這就是人民日報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適當引導,定期提醒,讓開發新能源的資源不至於全部退出傳統行業,到時候再開就難了,瞧瞧發達國家的煤開發,能源戰略很重要,具體到品種價格都是戰術層面的,高下立判。恕我直言,人民日報上最真實的是日期,最有用的是天氣預報。剩下的內容都是類似新聞聯播三段論,大篇幅都是在誇國家政策有多好。偶爾評論一下社會熱點,刷刷存在感。這真不是我想看的報紙。說點題外話,媽的王者榮耀招你惹你了,你說人家歪曲歷史。那是遊戲!確實不符合歷史,只有你和小學生才會把遊戲當真,莫非你是小學生的智商?主要是我也沒見歷史書有多符合歷史啊?您要不也去批評批評?
目前來說,煤是必須用的,而且大部分會做燃料。人民日報這個社論不過是個導向而已,沒有實質上的意義。我認為至少十年之內都是這樣。將大部分煤作為化工原料還需要時間。
不可能讓分散的企業和自然人自發組織起來去承擔環保這項社會公益性工作。在我國政府可以發揮自身強大的組織力和利用掌握的人力物力財力做好這項工作的。煤炭能源污染,是因為過去發展過程中,不得已付出的成本、技術代價。將煤炭能源污染降至環境可承受範圍,是個技術問題,技術的使用是個成本問題。當技術足夠成熟,煤炭能源集約化、規模化利用成熟環保技術,是能兼顧降低成本和環境保護的。
這是跟外交政治密切相關的。主要是因為在中東的盟友有大量的天然氣儲藏
看不清,估摸著是因為北京的霧霾已經基本快解決了,今年冬天空氣質量大部分都是優。
既然如此,可能上頭覺得也沒有必要繼續「黑」煤了,可以繼續燒煤。反正只要北京沒霧霾,輿論壓力就很小的。全國其它地方保持當前這個污染水平就可以了,小地方的人願不願意吸霧霾其實都不重要的,這些地方一沒貴族、二沒央視曝光,那還治理個啥。
推薦閱讀:
※煤炭行業發生了什麼,居然使煤老闆放棄土豪的日子,紛紛轉行?
※煤炭行業前景如何 何時反彈?
※中國本土的煤炭採光之後如何保證能源供應?
※目前國內煤開採後使用方式主要還是一次性燃燒嗎?為什麼不像煉油那樣對煤進行深加工呢?
※為何絕大部分煤炭形成於石炭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