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17 年 12 月 29 日開播的《黑鏡》第四季?

如題,先佔坑,根據預告片放出來的次序,這一季六集分別講的是:Crocodile,一個在未來,記憶不再是個人隱私,而是可以通過高科技窺探的故事;Arkangel,講的是一個母親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接受了一項特殊的實驗的故事;Hang the DJ,在未來,高科技系統可以自動幫人匹配你心中的那個她/他,但一切事出有因,難以預料;USS Callister,一個看似星際迷航,但帶有諸多黑色喜劇元素的故事;Metal Head,黑白色調,風格詭異,講述一個女人在野外探險被莫名追殺的故事;Black Museum,由三個故事組成,由主人公的視角講述了暗含在高科技背後的悲劇

————————————————————————我是分割線

官方已經公布劇集順序了:1.USS Callister 2.Arkangel 3.Crocodile 4.Hang the DJ 5.Metal Head 6. Black Museum


全是劇透預警!

————

個人覺得,《黑鏡》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題:

  1. 意識和人的關係

如果人的意識和肉體可以分離,那麼要如何定義人?如果意識可以被製造、複製和轉移,又該如何保護人權?

從 S2E4 白色聖誕、S3E2 遊戲測試、S3E4 聖朱妮佩洛,到這一季的 USS Callister 和黑色博物館,都詳細討論了各種可能:意識被複制或提取後經歷非人道的折磨,意識被移至後喪失了行動和表達的能力,意識上載後成為永恆的人類……

看著屏幕里被永恆監禁的、有人形的「意識」,我們當然會覺得不適——這樣不好吧?但如果現實情況中,並沒有屏幕為你呈現「意識」的一舉一動,也就是類人的表現,我們是否還會覺得不適?還是會習以為常地,複製一份自己的意識,做自己的完美奴隸?

2. 記憶儲存術

S1E3 你的全部故事,本季的大天使和鱷魚,都設想了這樣的技術:記憶儲存和提取都變得稀鬆平常,你不再有任何隱私,因為你的所見所做,都會被精準地記錄下來。聽上去應該是特別棒的技術,但我們腦海中的美好開始——和親密的愛人分享記憶,父母實時監測孩子的安全,查看目擊者的記憶來調查刑事案件——都會導向不可控的情況。擅長利用謊言的人類,可能還沒有做好變成思想透明「三體人」的準備。

(3.人言可畏)

《黑鏡》的另一個主話題,是社會輿論的極端情況,不管是 S1E2國歌、S2E2 白熊、S2E3 Waldo、S3E1 Nosedive、S3E3 Shut up and Dance、S3E6 殺人蜂,都探討了輿論推動社會事件到完全意料不到方向的可能性。個人感覺該話題是《黑鏡》的主心骨之一,這季卻沒有涉及。

4.集權

S1E2 真人秀、S3E5 蟑螂和未來戰士,本季追殺人類的機械狗,都勾勒了人類被未知力量集權統治的可怕場景。但其實這個話題被科幻作品討論地很多,不算特別有新意。

S4E4 Hang the DJ 是這季黑鏡特別清新脫俗的一集,既不恐怖也不嚇人,只是兩個人談戀愛的故事,很形象地闡釋了一個基於意識提取的機器學習案例。

個人還特別喜歡第一集 USS Callister 和最後一集黑色博物館。

總之,第四季雖然沒有特別出彩,也還是值得一看的。

————

然後進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找彩蛋環節:

S4E1 USS Callister

就是 S4E4 Internal 里的相親 app

S4E2 Arkangel 里的平板界面

跟 S1E3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里的界面非常相似

彩蛋集大成者 S4E6,集合了 S3E6 里的殺人蜜蜂

Arkangel 的平板

S4E3的浴缸

S4E1的 DNA 處理器

這集的主角 Rolo Heynes 就是為 S3E4 San Junipero 里的醫院 St Juniper"s 工作,

如果你還擔心這是巧合,再看下 Rolo 曾工作公司的名字,TCKR,被寫在 S3E4 的醫院門口

事實上,這家 TCKR 還出現在 S3E2 Playtest 中的雜誌上。

顯然這家超級大公司擁有提取、轉移和上傳意識的技術,並利用它們做了很多不人道的活體實驗。

《黑鏡》世界裡還有一個貫穿始終的符號,來自 S2E2 白熊那集:

S3E2 Playtest 也出現了這個符號:

果然,這段可怕的回憶也出現在黑色博物館裡(下左)。

還有一些更早劇集的回顧,比如植入了妻子意識的 Jack 看一本名叫 15 Million Merits 的畫冊,講的正是 S1E2 的故事

結尾的 Clayton 出現在 Jack 時間線的新聞里。

博物館開頭的屏幕上有張熟悉的臉

曾出現在 S3E6 Hated by the Nation 的全民追殺名單里

也就是 S2E2 白熊的女主 Victoria Skillane

這個名字也在 S4E1 被提及

最後,驚現西部世界道具/千面之神(大霧


(六更完畢!)

關於最後一集彩蛋部分,提出了一個腦洞大開但也很有可能的假設,可以沖淡本季科技創新不足的劣勢。

寫在前面——

花了一天時間,斷斷續續把《黑鏡》第四季看完了,個人認為比第三季要好些,並且有幾集表現非常亮眼。

本季有幾個特點讓我印象深刻,比如更多採取了以女性為主的視角,使得故事看上去更加知性、細膩,還有,幾乎每一集里出現的科技,都能在前三季里找到相似的影子,但故事的表述形式、內核和主旨卻截然不同,給人既熟悉又陌生的體驗。

我在前幾天的回顧預熱帖里曾說過「每集《黑鏡》都構建了一個近未來科技背景的獨立故事,來反映出當代科學技術對於人性、社會、政治、道德、公序的影響,積極友善的同時更可能帶來撕裂毀壞…

讀者「魚雷鯊」提出了更精準的補充:技術是顯而易見的,其本質是媒介(媒體),有人類感官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心等著被連接(被收買),技術是實現「圍觀」這個目標的工具,用來聚焦一切被媒介帶動的慾望,「黑鏡」指的就是屏幕。

這一點在第四季里變得更為明顯。

專欄快捷傳送門:

陸冠均(opllx):《黑鏡》S4E1「卡利斯特號飛船」:現實的未知PK虛擬的權力zhuanlan.zhihu.com圖標陸冠均(opllx):《黑鏡》S4E2「方舟天使」:註定會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zhuanlan.zhihu.com圖標陸冠均(opllx):《黑鏡》S4E3「鱷魚」:沒有灰色地帶的黑白世界zhuanlan.zhihu.com圖標陸冠均(opllx):《黑鏡》S4E4「絞死DJ」:這顆糖真的那麼甜嗎?zhuanlan.zhihu.com圖標陸冠均(opllx):《黑鏡》S4E5「金屬頭」:當眼前只剩絕望的時候zhuanlan.zhihu.com圖標陸冠均(opllx):《黑鏡》S4E6「黑色博物館」:永遠欲求不滿才是人類zhuanlan.zhihu.com圖標


《黑鏡》S4E1「卡利斯特號飛船」:現實的未知PK虛擬的權力

這是本季最具娛樂性的一集。

不光是在虛擬和現實之間來回切換的差異,裡面展現出來的技術和橋段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沉浸式體驗遊戲,像極了S3E2《遊戲測試》,個人意識能在伺服器里生存,S3E4《聖朱尼佩洛》既視感,就連最後娜內特敲詐自己都很有S3E3《黑函之舞》的調調……

男主羅伯特·戴利,在《太空艦隊》的世界中是智勇雙全的船長,舉手投足都帶著「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氣質。

這只是在他開發的遊戲《無限》里而已,現實中,戴利則是個存在感極低且不受尊重的高級程序員。

在生活里謹小慎微、低眉順眼沒關係,戴利只需在遊戲中享受到無上的權力便足夠慰藉且滿足了。

作為卡利斯特公司的首席技術官,戴利在一手締造了「無限」宇宙世界的同時,手上還掌握著一套為他自己特供的「私人定製版」。

在這個版本中,所有環境都是獨立的,其他人偵測不到也無法刪除戴利的自定義代碼。

簡單來說,「造物主」戴利可以在這個世界裡為所欲為。

他以使喚手下的數字克隆體為樂——他們都是公司里的同事,被戴利竊取了DNA而特製出來,在現實中戴利對他們多少都有些怨忿,但敢怒不敢言,只能在遊戲里變本加厲地找回來。

所以,對戴利來說,這兒是說一不二的天堂;對船員們來說,這裡卻是無法醒來、無法逃離的噩夢。

在自創的虛擬世界裡,任何行為都不受法律道德的約束,因此,戴利為了「降服」這些擁有真人感情、意志、思想的數字克隆體,無所不用其極:為了讓第一個來到這兒的沃頓屈服,他可以當對方的面殺死他的兒子湯米。

如此扭曲、極端的鎮壓手段,在一開始就為戴利的世界定下了獨裁且殘酷的基調。

不少人會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戴利的陰暗和變態都是被現實中的欺辱與蔑視逼出來的——然而我覺得主要問題更多出在戴利自己身上。

堂堂巨型遊戲公司的CTO,幾乎和CEO沃頓平起平坐的超然地位,「無限」世界的締造者,偶爾還有小迷妹來表達敬仰之情,怎麼看都不能和loser聯繫起來……

然而,聰明絕頂的戴利就是硬生生把一手天胡好牌打爛,活成了一個人見人輕的失敗者。

新人兼粉絲娜內特把戴利當成了公司老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可公司里人人都不把他當老闆看,沒人尊敬他。

大家理由各不相同,例如沙妮亞就因為戴利曾盯著自己看開罵,把他當成了自閉又古怪的奇葩or色鬼(不善言表的同學應該能理解這種感受)。

戴利有著大把大把的機會去改變自己的境遇,就比如與娜內特相處,很明顯她是沖自己才來卡利斯特公司的,儘管現在只是技術上的迷妹,可他只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多製造一些話題和互動,就能帶來一個朋友甚至女友,戴利甚至都不必做出多大改變。

然而他卻對別人在自己背後嚼舌頭的言行裝聾作啞,還把娜內特綁進了遊戲找存在感……自作孽,不可活。

即便不提公司里的是非曲直,戴利在生活里也談不上友善討喜,外賣小哥在聖誕夜拚命趕時間送來披薩,他不給小費也不道謝,只當是別人搞錯了一邊吃披薩沾沾自喜,一邊把人拒之門外滿帶嫌棄。

而且再想想,那些被戴利拉進遊戲里支配玩弄的人,所作所為其實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前台妹子伊蓮娜對自己冷淡(她對誰都冷淡),實習生帕克拿錯了三明治(他仍然在實習),程序員杜達尼寫錯代碼(還不許犯錯么),同事沙妮亞罵了自己(誰讓你盯得人家發毛)等等。

就算是利用自己、打壓自己的合伙人沃頓,戴利的確有足夠理由記恨他,可當虛擬沃頓向自己道歉時,戴利還是情不自禁地聽進去了……

哪兒有什麼深仇大恨,都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解開的疙瘩,有些矛盾甚至連摩擦都算不上,單純只是戴利的內心壓抑到扭曲變形了亂作怪而已。

所以說,戴利想改變自己的生活比想像中更容易,但他是怎麼做的?

現實中有好印象但不敢再主動搭話的妹子,直接掃進遊戲里拿上帝的身份用強。

在沒有真正冒險的宇宙中製造一場場人為的「冒險」,所有人都只是陪伴自己玩RPG的玩偶和弄臣,他們存在的意義,便是滿足自己一次又一次拙劣而又虛假的意淫。

而且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戴利還是一個從沒談過戀愛更沒做過愛的骨灰級死宅+處男。

證據有不少,明明在遊戲里可以滿足自己各種齷齪下流的想法,戴利卻仍舊固執地堅持著接吻不伸舌頭的原則,還不給所有(女性)船員設計生殖器,想親娜內特被扇了一耳光,第一反應是不知所措。

也許你會說,不伸舌頭是忠於《太空艦隊》巨作,不給生殖器是防止船員亂搞,姑息娜內特是因為對她有意思……

可是,看看他被娜內特色誘進水中一起嬉戲前後的表現……承認吧,戴利就是個未經人事的雛兒。

我不太懂心理學理論,但設身處地來講,多少還是能理解戴利的性格和想法,他這樣的人,從小到大更多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當然會嚮往現實世界中的交流和情慾,但他更看重最後的結果和快感,以至於會恐懼、厭煩去實現它們的過程。

戴利只想要結果,所以他只會以粗暴的權力去鎮壓懲治忤逆,哪怕忤逆原本就是粗暴權力帶來的。

回到《黑鏡》的主題上,其實戴利(和我們所有人)的問題是:去改變現實而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與虛擬世界裡掌控一切的必然性自帶的誘惑,究竟該如何選擇。

實際上,沃頓一直在給戴利「提示」:你連自己的手下都要低三下四徵求意見?拿出點領導的氣勢來!(就像我命令你一樣)

想受到別人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當然,如果戴利真能明白這點,或者能做到這點,也就沒有之前那麼多問題了……

如今已有無數人在網路遊戲里尋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戴利親自設計的「無限」宇宙更把這種感觀體驗放大了無數倍,相比起現實生活中莫須有的失敗,還是選擇遊戲里唾手可得的「成功」更舒服啊……

戴利所欠缺的只是一絲勇氣,這一縷勇氣外加一份聰慧恰好娜內特具備了,而她的特殊性也正是擊敗戴利的關鍵,不得不說,被「自己最害怕與最得意的品質」打敗,對戴利來說真是一種莫名的諷刺。

除了上述那個「現實VS虛擬」的主題外,本集還有個不明顯的隱喻(也可能是我多心)。

眾人擊敗戴利的時候正好是平安夜,按照公司安排,接下去他們將會有10天的假期。

而娜內特等人的行動不但解除了戴利的控制權,恢復了在「無限」宇宙中的自由,還意外把戴利困在了他自製的「流氓宇宙」里。

考慮到戴利單身狗的身份,以及在熟人和陌生人眼中都「生人勿近」的形象,還有平安夜當天剛剛完成的遊戲更新……

很可能半個月(或更久)過去,別人都不會發現他的失蹤,而以他這樣的狀態,等被發現時非死即癱的可能性極高。我也會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雖說虐待數碼克隆人不犯法,但他的心態和作為並不值得同情。

重點在於,戴利這位「上帝」消失後,理論上,衝到聯網遊戲中的卡利斯特號飛船,以新船長娜內特的聰明才智,以沃頓等人長期被虐出來的經驗和技能,再加上24小時在線的永久時間優勢……我放佛看到了「無限」宇宙世界中未來不久會出現一隊傳說級的終極玩家

(還有個小彩蛋,男主演員傑西·普萊蒙是《絕命毒師》里的陶德,而結尾出現的玩家明顯是「小粉」傑西·平克曼——亞倫·保爾的聲音。)

這是否也在暗示:造物主真正的功能和功績在於創造、開闢而非統治、操縱,真正能為一個世界帶來輝煌和奇蹟的,應當是追尋造物主足跡和初衷的後來者?


《黑鏡》S4E2「方舟天使」:註定會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

這是我感覺最沉重的一集。

倒不是說此集的技術有多新穎、手法有多巧妙,相反,這集從很多方面來看都顯得乏善可陳,之所以說「沉重」,是因為它切中了當代人撫養教育孩子的焦慮感。

想想生活里的見聞吧,家庭中、教室里都開始出現攝像頭,定位孩子的電子產品日新月異……這哪兒是《黑鏡》啊,這分明是現實。

在自己擁有孩子之前,我們無法真正體會為人父母的感受(自家閨女一歲多了,活動能力和破壞力見漲,每天都能給人新的「驚喜」,不能讓她脫離視線成為了長輩們的共識),所以劇中薩姆布瑞爾女士患得患失的心情,許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家庭觀念的劇變,「少子化」(乃至丁克)已經成了愈演愈烈的趨勢(雖然還不是主流),面對自己僅有(無可替代)的孩子,每位家長都會傾注所有的心血和感情。

更要命的是,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這股風潮,上一輩人往往會對年輕人的婚戀觀、生育觀、教育觀嗤之以鼻,這種矛盾很難調和。

所以,「方舟天使」的故事不僅在歐美國家「有市場」,甚至在天朝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適性。

這時候,突然告訴家長有這樣一種技術,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看管、保護孩子,就算有人能意識到它存在的隱患,我相信仍然會有許多人難以抗拒它。

不必對人性有信心(永遠也不要有信心),多數家長們沒有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監控,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古今中外,真正能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的父母少之又少,畢竟「少不更事」的嬰孩還不具備獨立人格,家長作為監護人有全權處理的責任和義務……薩拉在不知不覺中,就被迫植入了將會伴隨她一生的夢魘。

這是此集最令人絕望的地方:由於技術的不可逆特性,母女倆的悲劇從一開始便已經註定。

或許在孩子年幼時,「方舟天使」技術利大於弊,能對孩子的位置、生命體征、視覺信號一目了然,家長還可以設定屏蔽內容,能和孩子親密互動(把孩子當「玩具」玩的都懂- -)……

放在孩子整個生命成長過程中,它的弊端和害處絕對比預想的更嚴重。

薩拉雖然躲過了各種外界不安因素的侵擾,但隨著年齡漸長,她受到的全方位保護使她越來越像一個不知人間疾苦的「巨嬰」,她看不到外公被傷病折磨的痛苦,母親傷心欲絕的悲哀——因為她一直在快樂成長。

《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中,人的大腦里有五種情緒,除了快樂之外,憂傷、憤怒、厭惡、害怕都屬於負面情緒——事實上,人類負面情緒的種類要遠多於正面情緒,它們讓人更強大並生存下去,缺乏它們的淬鍊,人遲早會出問題。

薩拉人生的前些年一直是無憂無慮且純凈無暇的,而真實的世界並非如此,她越長大、越懂事,這種可笑的屏蔽保護就越會刺激、擠壓她的神經——畢竟她連「發怒」都沒有過。

我想到了多年前曾經紅極一時但如今已沒多少人提起的養育觀念:無菌育兒。畢竟太乾淨的環境無法提高身體免疫力,適當接觸少量細菌能讓孩子更強壯。

事實上,在故事中「方舟天使計劃」沒有被推廣,不僅在歐洲遭禁,現存的也會被叫停,它的副作用有目共睹……因此,薩拉就是小白鼠。

明白事態嚴重性的薩姆布瑞爾只能停止使用「父母監視器」,強迫讓薩拉開始接觸正常環境,哪怕一開始有明顯的「戒斷反應」也得硬著頭皮挺下去。

對於明面上外界威脅的恐懼,只需時間和耐心就能抹去了。

比如薩拉從小就很害怕的狗狗,「掩耳盜鈴」式的保護確實讓她在幼時避免了大量騷擾。

代價是薩拉在8、9歲再次見到狗時,她依然會像3、4歲的孩子那般手足無措。

不過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尤其是對方無法真正傷害到自己,並且每天都不得不面對的練習之下……

當薩拉15歲時,她甚至能和狗狗成為朋友,這就是「熟能生巧」的練膽。

真正的禍根,其實是薩拉從小就被埋下的名曰「好奇心」的種子,這是她的「心理殘疾」。我們常說「三歲看老」,可薩拉從三歲開始就已經看不到很多東西了,她會對真實世界抱以多麼強烈的神往?

答案是非常、非常、非常渴望。

如果她從小對身邊的危險和黃暴信息有一個緩慢的認識過程,那麼她很可能會像其他女生那樣,對男生手中的限制級視頻敬而遠之,而不完全是天真好奇。

所以在被「解禁」後,薩拉找上壞小子崔克來作為自己的「啟蒙老師」是偶然中的必然。

因為在薩拉眼中,崔克懂得最多「限制級」東西,而崔克也很負責任地做起了補課老師,一開始就從高級教程學起——看黃片,血腥暴力電影,恐怖分子處決視頻……

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薩拉渴望儘快補上進度,儘管在崔克的幫助下她很快追了上來,但這會給她一種錯覺:成年人的世界就是那樣。

正常人都會有一個性覺醒、性啟蒙、性幻想、性接觸的過程,所以我們多少能夠區分A片與一般做愛的差異,但在這一塊上,薩拉是缺失的——於是,薩拉在初嘗禁果時就展現出了老司機的風範。

倘若薩拉的問題僅僅如此,那對崔克來說興許還能是件性福的事兒……

「方舟天使」造成的隱患,真正可怕之處在於「遠高於常人的渴望,缺乏相應的約束和警醒」,簡單來說,就是薩拉根本不知道怕。

崔克雖然是個壞男孩,但他的成長曆程至少保證了他在運毒的同時還能保有一些底線,而薩拉卻缺乏這樣的顧忌,她前一天才剛剛破了處,後一天就開始對毒品產生興趣了……

無論是浮誇的初體驗,還是吸粉的慾望,都是薩拉空白期留下的後遺症,這是她命里註定的「揠苗助長」。

薩拉曲折的成長軌跡只是半出悲劇,另外半出得由母親薩姆布瑞爾配合才能補完。

其實這一半原本可以避免,就像心理醫生說的:你無法移除植入物,但可以丟掉父母監視器,問題就解決了。

……但我之前說了,許多時候家長沒去滿足自己的窺私慾,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不能。

這就像開啟潘多拉魔盒的開關就放在自己的手邊,只要人的慾念還存在,就遲早會有打開它的那一天。

薩姆布瑞爾有口難言的苦處在於,她根本不敢向女兒坦言自己還保留著父母監視器的事實,因為這違背了母女之間的承諾,她只能在暗地裡默默「守護」女兒。

再說了,只要能達成目的,過程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之前那麼多年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

在主客觀因素的限制下,薩姆布瑞爾一直在悄悄驅除女兒身邊的不安定因素,警告崔克如此,給薩拉吃避孕藥亦如此……可她不能也不敢和女兒談心

教育、訓導的過程通常是為了達成相應的結果,但有的時候,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或者說,教導的過程本身就是結果的一部分。

缺少了這個「過程」,一旦泡沫被戳破,任何過激反應都有可能發生。

坦白講,母女倆之間這種情況能有好幾種情景發展可能,小概率還能有happy ending,劇里選擇了最極端、最悲傷的一種……可必須承認,它也是結局之一。

這場悲劇,在薩拉三歲那年看動畫片的時刻就已經發生了。

更令人絕望的是:當薩拉痛打母親、離家出走後,薩姆布瑞爾醒來衝出屋子想尋找女兒時,她根本找不到切實有效能和女兒溝通交流的經驗和辦法,她只有手上那台損壞了的家長監視器,沒了「方舟天使」,她什麼都做不到。

人人都渴望捷徑,然而教育沒有捷徑……這便是此集拋出來的最大問題,就算人人都明白捷徑的缺陷,但誰能夠保證人人都可以抵擋住捷徑的誘惑呢?

話說回來,有些觀眾對此集並不太感冒,我細想了下,原因有不少:比如裡面的科技並無多少新意,無縫監控像極了S1E3《你的全部歷史》,而瘮人的屏蔽功能也有《白色聖誕》的痕迹;而且這個故事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結局不會有太大的意外或反轉,也就談不上有驚喜……

因此,單就客觀素質而言,第二集略顯平庸,可如果你對這個故事產生了共鳴,那它就是第四季最好的故事之一。


《黑鏡》S4E3「鱷魚」:沒有灰色地帶的黑白世界

這是我看得最緊張的一集。

即便刨去故事主題,僅以情緒氣氛的營造渲染來說,它都稱得上是本季之最,而在這樣冷峻的鏡頭語言下,故事也變得更為引人入勝。

本集構建了一個「理想社會」:理論上可以消除謊言的世界。

實現這一理想的工具是被稱為「取證器」的記憶挖掘器,劇中已把這項技術應用到了保險理賠領域,通過提取當事人和其他目擊者的一系列記憶,保險公司就能構建、還原案件的完整經過。

這麼厲害的技術顯然已經出現有些年頭了,畢竟都已拓展到了商用民用上。

而且從前一年開始,要求相關人員必須接受機器「調查取證」已經是法律要求了,如果對方不配合,保險公司可以報警。

畢竟,如果一個人沒犯法或者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壞事,又何必懼怕被提取記憶呢?至於在此過程中順便泄露一些隱私,也是完全能承受的副作用。

說到隱私,在此集的世界中大概很難保證了,因為保險公司的斯麥拉能夠通過面部識別系統迅速、輕鬆地找到目標,就不知道這種系統有多普及了……

當然,隱私被侵犯這種事可大可小,人們當然也會認識到該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擁有「取證器」的部門公司必須拍胸脯保證「記憶絕對保密,不會被公開」。

即便如此,歷史上還是出現了「艷照法官」事件——這意味著,只要你接受了機器的「取證」,你的這段隱私始終都存在曝光的風險。

至於固若金湯的反黑系統和取證人員的職業操守,只是一塊看上去很美的遮羞布罷了。

既然記憶挖掘器的隱患這麼大,為什麼還會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呢?就因為它實!在!太!好!用!了!

以披薩車撞人理賠案為例,原本耗費十天半個月都可能無法認定的真相,斯麥拉跑一天就完工了,這還是她先後找了五個人的關係,不然能更快……

記憶挖掘器不需要當事人去費盡心思複述早已模糊的回憶,而是直接讓人的大腦提供有關記憶。雖然記憶內容帶有一定主觀性,並可能在一些細節上出現偏差(例如把黃色記成綠色),但絕不會在事實真相上有誤,因為記憶無法主動撒謊。

在提取目標信息的過程中,自然也會順帶著出現許多無關的記憶內容,而它們往往涉及人的隱私。

有意思(可怕)的是,隨著斯麥拉調查取證的深入,她所接觸到的隱私也越來越私密、見得不光。

從出車禍小伙逛宅物店、看漂亮姑娘,到路人妹子亂瞄街道、看帥氣小伙這種無傷大雅的小事,到牙醫偷看酒店房間裸男並拍照這種危及人聲譽的大事,再到女主米婭殺人滅口這種要命的事……

為了追求絕對無誤的「真相」,人類的隱私和秘密不斷被騷擾侵襲,任何謊言在此技術下都變得蒼白無力,所有遮掩和陰暗在其照耀下也無所遁形。

再來看這集故事的主線。斯麥拉介紹過,任何被調查對象的記憶都會保密,前提是對方沒有顯示出威脅性(這般準確高效的監管手段,也是記憶挖掘器使用受到法律保護的原因之一吧)。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想要說謊並圓謊,其代價相應也會變得前所未有地巨大。

所以,米婭·諾蘭為了徹底掩蓋當年的罪行,絕不容許任何差錯出現——就像瀕臨失控的羅伯準備寫匿名信袒露真相,米婭就全然否決,因為以當下的技術條件,追查到羅伯會比以前更容易。

可羅伯不聽勸——事實上他根本不在乎他們會不會受到法律制裁(也許他還渴望被抓,以獲得救贖),於是米婭殺了他。

想不留下蛛絲馬跡,米婭得徹底毀屍滅跡,包括偷運屍體拉進自己名下的建築工地銷毀,清洗車輛后座,燒掉羅伯帶來的剪報等等。

但命運的捉弄,讓米婭立刻又碰上了下一個更大、更危險的窟窿,她既不能拒絕斯麥拉引來警方注意,又無法控制記憶去掩蓋罪行……

為了不讓兩樁命案曝光,她不得不殺了斯麥拉,為了不讓第三樁命案被發現,她又不得不去殺了斯麥拉的丈夫,為了不讓第四樁命案敗露,她還不得不殺了對方的孩子阿里……

如果在從前,一個連話都不會說的孩子產生不了什麼威脅,可現在有記憶挖掘器了,那麼他也會威脅到米婭。

可笑的是,男孩阿里天生眼盲,而米婭讀取斯麥拉的記憶里並沒包含這個信息,所以實際上她為「自保」又平白多添了一筆血債。

我們所在的世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謊言,它們讓人心力憔悴,如果能有一個讓虛假謊言無所遁形的世界存在,想必會很美好吧?

但「鱷魚」讓人見識到了,只有真相的世界會造成另一種恐怖:人類的話語已經不重要了,也沒有必要去選擇相信,因為它們永遠存在作假的可能性,而記憶卻絕對真實。

就像斯麥拉為了自救,向米婭保證自己會守口如瓶,為了保護家人,她又謊稱自己來找米婭沒有第三人知道——而不管斯麥拉說的是真是假,米婭都不會聽信,反正她有更可靠的幫手。

當人被問及一個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時,大腦雖然會自動提取有關記憶,人的意志卻可以決定說真話、說假話還是不說話。

記憶挖掘器技術真正威武的地方就在於此,它根本不需要人的意志,而是直接「過濾」這些雜質,剝奪掉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由。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之後米婭還是栽了,百密一疏的地方在於她並未把斯麥拉一家「滿門抄斬」。

想想也是,記憶提取連人都不放過了,何況是畜生呢。

「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現在想改變還不晚,我已決定要考慮考慮,或許你也該同意我了,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決定權在我們手裡……」

在「被迫」連續殺人後,米婭聽著兒子文藝表演時唱的歌詞,大概會覺得格外刺耳吧。

上述問題已經足夠可怕,但這集《黑鏡》中還有另一個恐懼的真相如影隨形:

本該是「黑白灰」的三色世界,在「零謊言」環境的無情改造下,變得越來越「非黑即白」。

15年前意外發生後,米婭曾想報警自首,而羅伯決定毀屍滅跡。

羅伯是主犯不假,但米婭還是成了從犯——按簡單的「好壞黑白」論來說,兩個人都不是什麼窮凶極惡的壞人,只是害怕承擔後果的小人,算是「灰中偏黑」,米婭還要比羅伯稍「白」一些。

15年後,備受折磨的羅伯潦倒窘迫,死者妻子仍在苦等的新聞刺激他決心「洗白」,還有意帶上米婭。

但這些年來,米婭不但克服了負罪感,而且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相比起一無所有的羅伯,她不願失去現有的一切……此時羅伯「淺灰偏白」,而米婭「深灰偏黑」。

接下去發生的所有事情,其實都是在逼迫米婭做出選擇,要麼強制轉白,要麼徹底黑化——總之不能再留在四六不靠的灰色地帶。

所以米婭只能不斷用新的錯誤去掩蓋之前的錯誤。

說來諷刺,能夠阻止米婭繼續殺人的關鍵,恰恰正是記憶挖掘器棄之如敝履的「個人意志」,倘若米婭單純受原始慾望驅動,她就應該在斯麥拉上門調查時就找機會痛下殺手——她不是沒這想法——可「意志和理智」規勸她抱著僥倖心理接受了取證。

如果「取證器」沒有那樣事無巨細的「不留死角」,至少斯麥拉一家三口不會遭難。

在非黑即白的世界裡,灰色地帶中固然會有一部人強打精神,戴上面具變得慈眉善目,可同樣會不少人四面楚歌,走投無路接著鋌而走險……但我們知道,人心哪兒那麼多純黑或純白,更多都是在複雜難辨的灰色中遊走。

灰色意味著「緩衝」,也叫作「餘地」。


《黑鏡》S4E4「絞死DJ」:這顆糖真的那麼甜嗎?

這是本季乃至《黑鏡》史上最巧妙也最狡猾的一集。

因為此集的風格和旋律是絕無僅有的,以往《黑鏡》的故事裡或多或少都會明顯帶有一些令人愉悅不起來的悲劇色彩,而這個故事乍一眼看去,從頭至尾都沒什麼「致郁」元素,它很輕柔、很有趣、很美好。

看完後我們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這款終極相親APP,能幫助用戶與匹配對象進行上千次模擬情景戀愛,它會在系統里輸入兩人的虛擬代碼,讓他們不斷在一個封閉的「戀愛村」里認定對方。

在結局來臨前,如果他們選擇了彼此,並反抗系統、逃離圍牆,便算是一次成功。

在1000次匹配中,相親軟體會依次記錄下兩名用戶的逃離次數,並最終計算出兩人的匹配百分比。

我不確定99.8%是軟體所標榜的「最低匹配率」,還是男女主人公特有的高分值,但有一點能肯定:這款相親APP看上去準確率極高。

看完第一遍後,覺得這軟體簡直太TM神了!即便那些在系統里的人類虛擬代碼,結局好像也不算太慘,何況它還能幫人找到真愛,從多數層面上來說堪稱完美,根本「黑」不起來。

可別忘了,這是《黑鏡》。據主創查理·布魯克所說,「說是『輕』,但別以為會偷工減料,丟掉(你們想要的)陰冷感、虛無主義了。」

看第二遍時,我的感覺完全不同了……下面我會拋出自己的「陰謀論」。

在虛擬世界的設定中,每人手中的「教練」擔任著「戀愛導師」的角色,「人需要經歷一大堆戀情才能找到真愛」成為了共識,而這也是角色長期對「教練」言聽計從的基礎。

弗蘭克和艾米首次進入系統後,第一個遇到的對象就是對方,兩個新手的「初體驗」對象都是零經驗,他們在無形中多了一層親近感

除了同樣拘謹和手足無措,兩個人還格外合拍,也就是擁有男女之間可以進一步發展的情愫和悸動。

明明第一印象那麼好的首任對象,系統給出的相處時間卻只有12小時。

雖說兩人之間互有好感,但顯然不至於違抗「教練」,畢竟他們才剛接觸這個有口皆碑的戀愛系統,自然不願意為了第一個「還不錯」的對象破壞規矩,而是略帶遺憾地希冀著「開頭不錯,之後會更好吧」。

然而接下去,系統卻給他們配了一個最不合適的對象,而且時間都很久:艾米和蘭尼要同居9個月,弗蘭克和妮可拉要同居1年。

在弗蘭克眼裡,妮可拉挑剔、嚴肅很做作,在艾米眼裡,蘭尼自我、強勢還不走心……在漫長的時間裡,兩人當然只會不斷念起前任的好。

「有針對性」的是,比起只想找個合適伴侶的弗蘭克,艾米的性格要更「活絡」些,所以在和蘭尼分開後的三個月里,系統不斷給她匹配只有36小時相處時間的對象,不像約炮又不像戀愛的多場露水情緣,迅速耗光了艾米的耐性和僥倖心理

而比起艾米,弗蘭克的一整年更是折磨……所以一年後他們倆再次被系統匹配到一起時,是他們有史以來最開心的時刻。

也就是這次配對,兩人說定了不再看「教練」給他們定下的時間,他們都已深刻明白等待倒計時的那種痛苦和古怪感受,所以抓住眼前的「好伴侶」享受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這是弗蘭克和艾米第一次真正出現反抗系統的意識和行為。

長達一年的糟糕感情生活,無限放大了兩人之間原本就存在的好感,所以等他們「夢想成真」再次和對方在一起,就不止是乾柴烈火這麼簡單了……

從這之後,弗蘭克和艾米正式進入了標準熱戀期。可如果一段感情真要走得成熟、長遠、穩定,兩個人就必須經歷(至少)一次雙方不太對付的「磨合期」,而先「發難」的又往往是男性。

弗蘭克和艾米之間,這種摩擦就表現為弗蘭克擅自偷偷問「教練」所剩的時間。

一開始「教練」顯示的時間是5年,也就是說,就算兩人都能信守諾言好好過下去,大約5年後他們也會出現大問題——差不多該到「七年之癢」的時段了。

在系統里這種獨特的環境下,會進一步加速矛盾的發生,按照「教練」說的「一切皆有因果」來看,讓時間迅速重計也沒啥毛病。

弗蘭克單方面的懷疑和背誓「註定」了兩人會有一劫,看似天大的問題其實也沒那麼嚴重,情侶之間總要鬧矛盾的——可正常情侶間,這種事可能吵一架就過去了,但在系統里卻直接被判定為緣盡。

而弗蘭克則根本不想因為這件事而分手,以至於他想再進一步違反規則。

這是第二次,弗蘭克表現出強烈反抗系統的意識。

如果艾米同意,他們就可以「提前」逃離了……但這時正在氣頭上的艾米滿腦子都在埋怨弗蘭克毀諾,自然無法成行。

留下弗蘭克一個人,獨自詛咒這個該死的系統。

奇怪的是,弗蘭克和艾米從未有過獨自一人逃到牆外去的想法……

接下去,兩個人開始經歷一場更為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系統不斷給他們匹配各式各樣的異性,看似選擇豐富,但只要他們那段「戛然而止」關係的心理疙瘩還在,加上系統「規定」的倒計時存在,他們就永遠不可能真正開始下一段正常戀情——隨便找個沒默契的人一起逃跑,貌似更不可能了。

換伴侶的新鮮感遲早會消失,到後來兩人的耐性早已耗得一乾二淨,唯一還挂念的人就只剩對方了。

就在弗蘭克和艾米都不再相信系統的時候,「教練」卻突然告訴他們終於找到真愛了,明天就是配對日,並且不透露任何「那個人」的信息……可同時又允許他們在此之前選擇一個人告別……

這種感覺,就好比一個長久以來沒有信用的人突然告訴你他明天要兌現承諾了,而在此之前有一個你知根知底的熟人把這個承諾放在了你眼前,你會選擇相信誰?

更何況,兩人不記得之前來自哪裡,又覺得和對方在一起時才安全、開心、舒服……於是他們更加確信這是個測試。

所以,包括最後結伴逃離,一切都是被系統設計好的,弗蘭克和艾米只是按照劇本走出了「自以為突破束縛」的路。

這是系統最「雞賊」的地方:「教練」一直宣稱「參與者並無要求必須採取什麼明確行動」,也不干涉他們在交往時的行為,彷彿給了用戶足夠的自主性……

可它卻不允許參與者隨心所欲選擇和誰在一起,為他們最後必然的反抗積蓄動力。

本集名為「絞死DJ」,這個梗大意是指當派對或電台上DJ放的歌太難聽不合大家情緒口味時,人們就會想「弄死」他——這種隨心所欲的歡快態度,像極了戀愛時的自由自在和任性妄為。

然而,弗蘭克和艾米的曲折經歷真的擁有這份暢快感受嗎?

遇到互有好感的人,卻要立刻分開,與一個不喜歡的人朝夕相處,卻又不允許立刻分手……正常人談戀愛的時候,根本就不會做出這樣反常的舉動,更不會乖乖聽從一個軟體的命令只為最後去違背它。

一切皆有因果——「教練」說得沒錯,事實上,弗蘭克和艾米很多時候都說對了。

讓他們長時間和討厭的人相處,是讓他們心裡形成強烈的對比落差。

讓他們經歷一段段糟糕的感情,是為消磨掉耐心和好奇心,讓他們厭倦形形色色的嘗試,最後直接渴望「將就」,而他們能選擇將就的唯一對象,只有對方。

基本可以確定,在這個虛擬世界裡,除了兩名接受匹配的參與者外,其他人都是為了配合他們而設計的NPC。

不管弗蘭克和艾米吵架分手還是熱吻重聚,一旦他們做出飽含感情的「過激行為」時,所有人都會毫無感情地圍觀他們,凸顯他們的與眾不同——這也是刺激兩人越加渴望反抗的因素之一。

虛擬空間里的人,沒有親人、朋友、同事,也沒有工作、傷病、意外等生活瑣事,除了規定的對象和「教練」外,他們沒有第三人可以交流,不是處對象就是讀書、運動、休閑,唯一的社交活動是聽別人吹噓系統有多神奇……被關在裡面的人只有兩種狀態:戀愛和準備戀愛。

這能算是最理想化的戀愛世界嗎?或者說,即便它是最理想的,但現實世界裡有如此凈土么?

說到底,這根本不是正常成年人的生活,也沒幾個人有那麼多試錯的機會,真正的戀愛根本不像故事般夢幻。

弗蘭克和艾米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和對方逃離,要麼認慫。所以,劇中第1000次匹配,在系統不斷強加的心理暗示下,兩人的逃離更像是一場被精心編排好的戲劇。

關鍵在於,我們並不知道系統安排的1000次匹配都是怎樣的劇情。

如果是1000次截然不同的相識到反抗,那這軟體真是神器;如果是1000遍大同小異的套路,那它不過是個弄虛作假、起到一些安慰作用的小程序罷了……對此,我更傾向於後者。

畢竟,現實里哪有這麼明顯的枷鎖和牢籠要你去打破,又哪會有這麼多反常且苛刻的戀愛條件讓你去遵守?

不過我還存有一絲僥倖——如果軟體中1000次匹配的情感記憶能被真正的弗蘭克和艾米接受,那他們基本也能相守終生了。

但看樣子,所有經歷都存儲在軟體內部的匹配計算里了,當事人並不知道系統里他們那1000次戀愛的情景……他們依然只是「匹配度極高」的陌生人。

這款相親APP的主要作用是幫用戶放大1000倍的好感,這對於雙方長久以後的交往相處並沒有太巨大的幫助。

不過,這集最厲害的一點在於,就算我上面這個「陰謀論」不成立,該技術真的克服了困擾人類千百年的「戀愛難題」,除了一些對倫理和三觀的質疑外,「絞死DJ」依然可以是個好故事。

畢竟,不管這顆糖裡面包裹著的是麻醉藥還是巧克力夾心,至少它吃進嘴裡一定是甜的。


《黑鏡》S4E5「金屬頭」:當眼前只剩絕望的時候

這是《黑鏡》史上最標新立異同樣也最沒新意的一集。

它的諸多新嘗試都顯而易見,比如首次採用黑白鏡頭敘事,首次以廢土電影風格去展現一個被科技反噬的人類末世等等,但它講述的方式和姿態卻顯得似是而非,喪失了「黑鏡」式的朦朧感和韻味。

因為以往每集《黑鏡》中出現的科技,總是帶有較強的「兩面性」與「迷惑性」,它們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造成許多或明或暗的困擾,讓人很難去評價功過是非、好壞喜惡,但看看「金屬頭」里的電子狗…………

下面,我將為您介紹一下這款別具流線型設計美感的電子科技產品。

如您所見,它的表面結構並不複雜,說四條腿架著一塊鐵疙瘩也不為過,由於其外形和活動特徵,許多人喜歡稱它為「電子狗」。

不過,可別被它的外表給騙了,作為捕殺各種生物的神兵利器,它的功能齊全、效率極高

只要周圍有任何風吹草動,它就會自動啟動,並立即釋放一顆包含近百粒追蹤器的微型破片高爆雷,只需被射入一枚追蹤器,不管目標逃到天涯海角,它都會追殺到底。

同時,它還具有迅速破解一切電子密碼鎖的功能,無論是車鎖還是門鎖,它伸出前肢插入介面,統統輕鬆一鍵解鎖。

因此,任何現代化電子工具都無法阻攔它的前進。

擔心長時間劇烈運行會影響追蹤器信號接收?您大可放心,這可是它的主要強項,由於內置的系統非常先進,哪怕相隔距離再遠,它都能準確找到追蹤器所在位置。

當然,考慮到獵物可能會耍花招,偷偷取出身上的追蹤器,為防萬一,它在其餘方面的追蹤功效同樣十分強大

比如獵物在逃跑過程中留下血跡的話,它就能精準辨認痕迹一路追蹤。

除此之外,他還可以截取對講機等各類通訊工具的信號,搜索範圍覆蓋周圍數十公里,甚至更遠。

更為貼心的設計是,它能完美解讀各種通訊信息內容,並視情況對獵物的傳訊作出反饋

什麼,覺得電子狗功能過多過強,續航能力差?這點您也不用擔心,正常情況下,它的電源儲備足夠持續捕獵24小時左右,並且一旦遇到無法行動的情況,它都會自動停止運作,以節省電能。

就算出現意外情況,在捕獵過程中電力耗盡,它也能吸收陽光迅速充能,充電一小時,運行一整天。

不過,這款產品最令人稱道的優點,是它擁有足夠的學習和利用環境要素的自主行動能力

哪怕受到一定損壞,只要內部核心系統不受損,它都確保輕傷不下火線,用盡全力終結獵物。

……我知道您的顧慮,怕它可能會被獵物擊敗或摧毀,但請您放心,這種情況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好,好,您別急,一切疑問都會解答,萬一它真的湊巧被擊毀了,也會在受到致命性損傷後啟動備用警示裝置,再次彈射一顆微型破片高爆雷,讓獵物防不勝防,周邊其他的電子狗會接替它完成狩獵。

在現有的環境下,這款產品絕對是清掃世界、殺人滅口的必備幫手——請問您要訂購此項技術並批量生產嗎?

……

……

……

玩笑歸玩笑,對於此集中的人類來說,這台「終結者」式的殺人機器可一點都不好玩,不難想像,電子狗被創造出來是服務人類的,但後來不知道是操作失誤還是AI自我覺醒了,才把世界變成了這般田地。

在遺留著無數電子設備的末世中,普通人類實在不如自己的造物更能適應環境。

比如女主貝拉在逃亡時發現了一幢豪宅,面對里外兩扇門的電子密碼鎖就一籌莫展(別以為倖存者人人都是技術達人),只能爬牆、挑鑰匙開門,花費了不少時間。

電子狗就不一樣了,一鍵開鎖暢通無阻。

再之前,一行人去倉庫尋找補給時,克拉克用了好幾分鐘才僥倖解鎖了貨車,電子狗幾秒鐘就能自動駕車了,也是同理。

面對如此強大、難纏的獵殺者,人類根本興不起半點對抗的念頭——或者說,曾經也想戰勝它們,但收到了血淋淋的教訓……

看看貝拉等人來到倉庫外時,托尼扔了一顆石頭小心翼翼觀察環境的樣子,有沒有看喪屍劇時人類引怪的既視感?

不過,喪屍的話,人類自認為還有能力鬥上一斗……可當托尼意外觸發電子狗被射了一臉追蹤器後,他的反應,不是拉上貝拉一起打狗,也不是與貝拉一塊逃走,而是選擇殿後讓貝拉快跑。

只有珍視同伴、並且明白自己死路一條的人,才會做出這種選擇。顯然,在人類之間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只要被電子狗釋放的追蹤器「咬住」,那他就離死不遠了。

追蹤器如同跗骨之蛆一般,直至它被挖出或者人死亡才能解脫……貝拉只被射入了一枚追蹤器,讓原本無解的死局閃現了一絲生存的希望。

事實上,倖存者們對於電子狗的態度遠比大家想的還要絕望

貝拉在逃亡過程中,有好幾次幹掉電子狗的機會:比如下樹時,她就對電力耗盡的鐵疙瘩視而不見,這說明電子狗無法被輕易毀壞或重新利用;而在豪宅里潑油漆偷襲成功後,電子狗已有失控跡象了,自己手上還有把獵槍,面對如此明顯的優勢,貝拉的第一反應仍是逃跑……

而後貝拉鼓起勇氣和它對決,也是因為汽車無法啟動,才激起了她孤注一擲的狠厲。

當然,故事最後依然以悲劇收場。儘管貝拉幹掉一隻電子狗的戰績,大概已是人類少有的高光了,但她拼勁全力飛出去十萬八千里,依然飛不出電子狗絞殺網路的五指山。

貝拉當然不想死,但身上追蹤器的數量和關鍵位置,註定了她的生存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他能做的就只有留下遺言並等死。

可以說,人類對電子狗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對它們的追殺提不起半分抗爭的血勇……

這份一片盡墨的絕望感,便是「金屬頭」傳遞給觀眾的感受。

此集建立了一個人類無法再繼續統治的末世,通過裡面的種種細節,大概可以確定一些事實。

人類所掌握的物資已經極度匱乏,多數都掌握在AI的手上。

在三人小組出發去倉庫的路上,貝拉吃著(疑似)劣質糖果自得其樂,被托尼嗤之以鼻,她回應說「只剩這東西(可以當零食)了」。

而事實上,這場「末日浩劫」並沒有過去太久,可能就幾年時間,甚至更短。比如一行人就記得路邊農場里曾經都是豬,然後被狗殺了……

另外,貝拉等人去的這個倉庫顯然也被認為「比較安全」,一來他們記得這邊的大概情況,二來倉庫沒有完全上鎖,存放的物資似乎也不太重要。

至於他們想找的95-dy42號箱子,裡面裝的是一些玩具熊,貝拉此舉只是為了讓倖存者營地里一個孩子在死前最後幾天得到少許安慰而已。

說句不好聽的,如果這個末世已經開啟很久了,倖存者是不會為了這種「暖心的理由」出來做傻事的。

即便如此,貝拉最後還是得靠「或許存在電池等重要物資」來勸勉托尼和克拉克兩人下決心,足見人類的窘迫。

初步猜想,應該是在高度電子信息化的科技時代里,由於一場意外,原本是人類生活好幫手的AI開始「造反」屠殺創造者,而電子狗就是衝鋒陷陣的殺手,他們的目標是消滅一切生物,不管是豬還是人……看它捅壞車載音響的行為,「噪音來源」也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信號。

因為過度依賴AI,人類在危機爆發後立刻潰不成軍,倖存者只能躲起來苟延殘喘。

豪宅主人夫婦的屍體還沒徹底化為白骨,仍殘留不少血肉也算一個證明。

但這一切都沒有改變我對此集的看法:空有《黑鏡》的面子和架子,卻少了該系列作品的靈氣和態度。

去倉庫的路上,克拉克說自己不喜歡做一隻豬,覺得豬的鼻子和屁眼在一個高度,沒有尊嚴

「整天盯著別的豬屁眼跑來跑去,這算什麼社會?」貝拉調侃著回了一句「平等的社會?」

諷刺的是,沒過多久,他們就先後被「豬一樣」的電子狗屠殺殆盡,落得和豬同樣的命運。

不管每一集《黑鏡》給出怎樣的技術、講出怎樣的故事,它們始終帶著一份提問的姿態,包含著足夠的謹慎與思考,並沒有擺出一副「說一不二」的架勢……無論是疑問句,設問句,還是反問句,至少都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而「金屬頭」在一開始就給出了明顯答案,沒有半分商量的意思。


《黑鏡》S4E6「黑色博物館」:永遠欲求不滿才是人類

這絕對是《黑鏡》史上信息量最大的一集。

一個「多核」綜合性故事,光是明面上此集就有4個小故事,頗為巧妙的是,第四個故事還需要前面三個組合起來才能完成。但僅僅如此的話,它充其量就是個套路嫻熟的普通作品……「黑色博物館」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面前看得到與背後看不見的小彩蛋,它們可以有機組合成一個更大的故事,甚至可以讓整部《黑鏡》的主題都得到一定升華。

這也是為什麼第四季沒有多少科技創新,靠著第六集的「畫龍點睛」,它依然能夠稱得上是一部好作品。

接下去,我先簡單說表面上的小故事,如有不耐可直接拉到後半部分,看隱藏著的大世界。

海恩斯經營的黑色博物館曾經門庭若市,如今卻門可羅雀,別看門外面都長野草了,其實裡面的「好東西」還真不少。

這天,看似只是來打發時間的遊客尼什進入了博物館,海恩斯親自接待了唯一的客人,並向她介紹了各種與「犯罪」、「災難」相關的(技術)收藏品——三款著重介紹的科技產品還都是出自他手。

第一個,是通過接收器,能把人的感受從一個大腦分享到另一個大腦的頭罩。

蹩腳醫生道森成了試用這項技術的「人型小白鼠」。一開始,他確實依靠此「開掛器」治癒了許多病人,可不久之後,他卻漸漸愛上品嘗痛苦,渴望痛苦,成為了「終極抖M」。

放著病人不治,光顧著自己吸食痛苦high翻天,工作自然丟了……

已經「吸痛」成癮的道森只能自殘取樂……但自殘是無法滿足他的,因為自己缺乏額外的恐懼。

——患者對於疾病、死亡的恐懼,才是道森品嘗痛苦的最好佐料,終於,他選擇殺人取樂,並在高潮狀態下成為了植物人。

這項技術宣告失敗,還得了個糟糕結局。

第二個,是可以存放人類意識的意識存儲器原型機——一隻毛絨玩具猴子,在此之前,人的意識也可以被移植放置在其他人的大腦中,這種技術,可謂是植物人或將死之人的「福音」。

傑克和已成植物人的妻子凱莉,成為了海恩斯的下一對小白鼠。

不得不說,給生不如死的伴侶解脫,讓她的意識在自己腦海里重生,真正「合為一體」確實很新奇很誘人,別的不談,當凱莉能再次體會擁抱孩子帕克的感受時,有一種「科技改變生活」的幸福感。

但冷靜下來想想,真讓兩個不同的人共用一個身體還得一起生活,絕對會瘋掉……傑克求來了開關只為「關閉」凱莉,之後卻又不捨得給凱莉安樂死(刪除意識),最後就只能把「最佳方案」寄托在毛絨玩具(原型機)上了。

只會表達兩種聲音的小玩具,對凱莉來說,更像是一個逃不出去、還會被遺忘的監獄。

之後,此類意識存儲原型機被認定違法,可又不能「殺人」……所以第二個技術也失敗了,凱莉成為了博物館的展品。

第三個,某種程度上來說很「成功」——海恩斯綜合了前兩種技術的特點,在保存人類意識的同時還能給其完整的觸感,可以讓人在死後以全息影像的方式「重生」。

給名流們做「活蠟像」的願望泡湯後,海恩斯只能把主意打到克萊頓身上,承諾給這個殺人嫌疑犯家人留一筆錢,就輕鬆讓他把死後的「賣魂契」給簽了。

但海恩斯讓克雷頓重生可不是良心發現,而是把他當成了博物館的主打展覽品、遊戲節目和搖錢樹。

克雷頓在這間狹隘的牢房裡永遠只有兩種狀態,被人執行電刑和等待被行刑……直至被電成了失去意識的「植物魂」。

無論設計成功與否,這三款技術都顯得很不人道,始作俑者海恩斯,到後期為了金錢更是成了徹頭徹尾的惡棍。

這次參觀,其實是一場早已計劃好的「生日派對」

這一天是克雷頓的生日,尼什送上的生日禮物便是為他執行安樂死,讓父親的靈魂得到真正安息。

更妙的是,生日禮物還「買一贈一」,尼什設計毒死海恩斯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他的意識放進了父親的「魂體」中。

對尼什來說,海恩斯介紹的三款技術乃至整個博物館裡的東西都充滿著罪惡,所以她要終結一切,以她父親和母親的名義。

這次復仇的美妙之處在於,殺死海恩斯的兇手是他自己出錢養大的,行兇和觀刑技術也都是他自己發明的,可謂自作自受。

海恩斯的「1+2=3」,讓博物館開門迎客;尼什的「1+2+3=4」,讓博物館化為灰燼。

……

現在,該說說本集利用彩蛋講的第五個故事了。

「黑暗博物館」的展覽品中,有許多是前三季和第四季中的技術成品,或是場景、形象的標本,下面我就按照劇集時間順序依次道來。

S1E1《國歌》中,最後上吊自殺的藝術家卡爾頓·布魯姆。

卡爾頓綁架公主,要求首相全球直播肏豬,結果卻在首相真正開干前半小時釋放了人質,等「好戲」上演後懸樑自盡,完成了「時代性的藝術創作」。

S1E2《一千五百萬的價值》中,麥德森在表演時企圖自殺的場景,出現在了傑克和凱莉閱讀的漫畫中。

儘管這不是博物館裡的藏品,但這集的故事同樣不是一種特定的技術產品,而更像是某種社會結構性實驗,能被畫成漫畫,顯然不是無的放矢。

S2E2《白熊》中被認為是惡徒幫凶而受刑的斯基蘭。

另外牆壁上還有「未受准許的克隆」字樣,可能是指S2E1《馬上回來》中類似艾什那一類克隆人產品。

而「白熊正義公園」相關的展品真不少,除了斯基蘭的相片外,主持人扮演的行刑者套裝也相當明顯。

話又說回來,黑暗博物館的招牌展品「電刑室」,本質上和白熊公園沒多大區別啊,海恩斯你是真沒意識到還是純粹臉皮厚……

S3E2《遊戲測試》中把庫伯嚇死的沉浸式遊戲體驗裝置。

這款齋藤公司製作的新遊戲據說還準備發布呢……不過看它「性子」這麼野,現在又被收進了博物館,八成最後還是出事了把。

S3E5《戰火英雄》中的床鋪,與其說上面躺的是「劣等人類」,我更樂意相信是那些被植入了「麥斯」系統的士兵。

麥斯系統可以控制士兵的五感和夢境,理論上能完美避免士兵在生活、戰鬥中出現的各自負面問題,如今看來,設計者還是小瞧了它的負作用

S3E6《全網公敵》中的機械人造蜜蜂。

一口氣殺了38.7萬人的失控技術,當然沒理由繼續留存於世,就算沒被全部銷毀,剩下的機械蜜蜂大概也都像柏林牆一樣,被全世界的人當成特殊紀念品收藏起來了吧?

此外,展覽品還包括S4E1《卡利斯特號飛船》中戴利私藏的DNA提取儀器與飛船模型,S4E2《方舟天使》中的家長監視器等等,由於是本季出現過的物品,就不再專門放圖了。

用彩蛋怎麼講故事?除了要看有的,還要看沒有的。在《黑暗博物館》之前一共18集《黑鏡》中,S2E3《沃多時刻》、S3E1《急轉直下》、S3E3《黑函之舞》三集表現了信息網路時代下的浮躁、焦慮、醜陋(科技含量雖少,但故事兼容性極高),其餘15集在現有設定和彩蛋提示下,完全可以連起一整個「黑晶宇宙」。

除了我上面說的8集外,剩下7集中出現的技術,都沒有在博物館亮相,而它們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關聯性。

S1E3《你的全部歷史》中被廣泛使用的「記憶晶元」,可以記錄並讀取用戶每時每刻的記憶片段,精確到到幾點幾分幾秒挖了鼻屎、和誰上床、說過髒話,統統不放過。

有沒有覺得S4E3《鱷魚》中的「記憶挖掘器」像是「記憶晶元」的簡陋初級版?

耐人尋味的是,博物館裡都擺放了米婭行兇現場的浴缸,卻不見記憶挖掘器的蹤跡……

S2E1《馬上回來》中的克隆人先不提,但要注意一點,它的技術核心,其實是讀取、吸收死者生前在社交網路上留下的一切信息和所有遺留資料,完全復刻目標的聲音、口吻、性格,變為以假亂真的人格。

如果把這裡的讀取學習技術看為初級階段的話,那麼S4E4《絞死DJ》中相親軟體系統的模擬運算,就算是發展到後期的高級階段演示了。

這兩種技術成熟了,出現此集中的意識存儲器也就不奇怪了——有人猜測S4E5《金屬頭》中貝拉等人去找的玩具熊,其實就是一批能夠存儲意識的原型機,這個可能性不低。

而相比起原型機的簡陋功能,《白色聖誕》中與真人感觀無異的「意識副本」,不僅能當做人類本體的「大腦管家」來使喚,顯然技術水平又進步了不少。

看看「意識副本」使用者手上的物件和動作,是不是曾相識?《黑鏡》中不少此類技術都是差不多的運作原理:在太陽穴或其他頭頸部位置,植入或黏住微型傳導裝置,以達成複製、剪切、粘貼、傳導、存儲、上傳等目的。

事實上,海恩斯剛向尼什介紹原型機時,她立刻想到了另一款更加完善的同類產品——S3E4《聖朱尼佩洛》中幫助許多老人在雲端伺服器里永生的意識存儲器技術(可見已大規模應用了)。

讀取、記錄記憶,模擬、學習人格,拷貝、提出意識,往大了來看,這些技術都是一脈相承的,所有科技最終都指向了「TCKR SYSTEMS」公司。

可以做個大膽假設,從記憶挖掘器到記憶晶元,從虛擬克隆人格到99.8%成功率相親軟體,從生理感測器到意識存儲器再到意識副本,每個技術都是TCKR研發的產品;方舟天使計劃、麥斯控制系統、機械人造蜂,每個項目背後都有TCKR公司的參與,卡利斯特和齋藤遊戲公司即便不是TCKR的子公司,現在基本上也已經破產或被收購了……

需知,海恩斯原本是擁有神經、醫療科技學術背景的人才,只不過負責的項目要麼影響太惡劣,要麼撞法律政策槍口上了,所以才被TKCR掃地出門。

所以,黑暗博物館裡的展覽品,除了海恩斯陸續搜集來的「戰利品」外,其他應該都是TCKR公司研發後淘汰放棄的試驗品、殘次品、半成品,以及推廣使用後出現問題的失敗品……而沒有出現的,則是當下仍在使用流通的技術,或者被TCKR當做成功產品珍藏起來了,還有沒犯什麼大錯……

說了這麼多,不考慮時間線的前後位置,可以認定《黑鏡》中形形色色黑科技背後的故事,真的可以連成一個「黑鏡宇宙」,而TCKR就是這個世界中的高頻關鍵詞。

這串彩蛋勾勒出的故事,其背後展現出的事實讓人毫不意外卻又毛骨悚然:即便技術在飛速發展中引發了無數悲劇,人類依然難以抗拒其帶來的無窮誘惑,哪怕最後可能變成像《金屬頭》那樣的bad ending,人類也還是會沉浸在意識副本的管家服務中,陶醉在99.8%匹配率的精準戀愛中,放縱在聖朱尼佩洛的永生之夢中,無法自拔,也不願自拔。

因為,我們永遠都欲求不滿……可,這又有什麼錯?

【《黑鏡》第四季的劇評就暫告一段落了,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發、多謝推薦~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有愛評論區」~】


刷完劇看了很多評論都對第四季的黑鏡頗有些失望,認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對此我不能同意。我覺得很多人表示失望大概是因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我對這部劇集的評價就兩個字:神劇。我認為第四季的黑鏡可以算的上是最近幾年最好的一部軟科幻劇。

幾乎所有的評論都把這六集電視劇當成六個獨立的故事來分析,我認為這多少有點管中窺豹。

黑鏡第四季實際上講了一個故事,六集電視劇,六個看似獨立故事實際上都有聯繫,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六塊拼圖,只有將之拼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那麼第四季黑鏡究竟講了什麼?這個故事實際上並不複雜,有一個簡稱為TKCR的組織(公司)專註於神經科學研究,這個組織的研究所就設在紐約的聖朱尼佩醫院10層,當他們的研究取得一定的進展之後,就開始進行人體實驗,這種實驗會對實驗對象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研究人員也不清楚,所以派出了就是第六集男主角來尋找實驗對象。

這個油嘴滑舌惟利是圖的混蛋非常適合這個工作:哄騙受害人來進行非常危險的人體實驗。他整天在醫院裡尋找合適的實驗對象。

實驗性治療?不過是危險的人體實驗的託詞罷了。

最終他找到了一個急診室醫生——彼得道森說服他參與了第一次的大腦神經科學人體實驗,其後果看過第六集都知道,不再贅述。

TKCR還進行了其他各種黑科技研究比如數碼意識傳輸

第一集中的DNA掃描箱也極有可能是這個組織研發的,注意截圖左側的三個玻璃箱子。

請注意,從時間線來說彼得道森醫生的故事才是整個第四季黑鏡的開端。隨著科技的進步,彼得道森醫生所用的設備也都變的精巧,好比當年磚頭似的大哥大現在變成了精巧的智能手機。

髮網似的大腦信號發射器最後變成了精巧的便攜設備:

而移植給彼得道森醫生的神經系統植入物

最終變成了這個

隨著TKCR大腦神經科學以及分支領域科技的進步,成熟,走向產業化,這項黑科技開始在方方面面影響人類的生活。

首先就是在電子遊戲領域的廣泛應用(第一集)

在兒童監護教育方面的不成功實驗(第二集)

在執法保險理賠領域的成功運用產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後果(第三集)

在最複雜的人類情感領域取得空前的成功(第四集)

這項黑科技對人類影響的如此之深,以至於到了末世,人類依然離不開它,第五集中人類甘冒奇險去找的東西是什麼?

一箱玩具熊?為什麼要找這個東西?我能想到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這箱玩具熊實際上是這個

意識存儲器。

第六集里尼什實際上暗示了,在未來,人們在死之前把自己的意識存儲起來,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在末世估計已經沒有什麼「雲端」,人們只能在臨死前把意識存儲在玩具熊中。

第五集的女主角進入倉庫以後就按照編號開始尋找,很明顯是熟悉倉庫的人給她提供的資料。

而機器狗也知道倖存的人類會來找意識存儲器,就在倉庫里埋伏。機器狗殺死人類的辦法——直接爆頭,也說明人類意識的重要性。

如果說黑鏡前三季每一集都是一顆珍珠的話,那麼第四季完全可以說是一條美麗的珍珠項鏈,這一季巧妙的把每一集都串聯起來,單獨來看每一集都是一個不錯的故事,而整部劇集是一個更宏大世界觀設定的故事。

如果我來打分的話9.9/10


第一集

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程序員,要掌握多學科交叉技能才吃香,比如採集別人的DNA來生成有獨立意識的遊戲角色,離不開基因工程,體外培養。

不過很遺憾,以目前的科學認知,DNA裡面是沒有記憶信息的,想要把一個人的意識完整上傳到電腦,必須大腦切片,聚焦離子束汽化。

腦機介面前沿—缸中之腦能否實用化 前篇 - 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 知乎專欄

腦機介面前沿—缸中之腦能否實用化 後篇 - 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 知乎專欄

目前最具體的意識上傳路線就在這裡 - 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 知乎專欄

用侵入式腦機介面,或許能讀出一部分思維的碎片,就像把愛因斯坦的一篇論文印到紙上,也是思維碎片,顯然不能和愛因斯坦的大腦本體相提並論。

第二集方舟天使,跟我們的生活非常近

雖然中國人還沒考慮兒童隱私問題,360公司的兒童手錶和水滴直播,也已經引起了激烈討論,德國全面禁售兒童智能手錶,出現在公共場合的其他人也是有隱私的。

第三集,保險公司用記憶取證,沒什麼值得單獨說

第四集,用人們的虛擬意識模擬1000次情感實驗,意識上傳來模擬相親,倒是一個比較溫馨的應用場景。

第五集,黑鏡創作者Charlie Brooker接受採訪提到,這一集來自波士頓動力公司的視頻,故意不去充實背景故事,比如機器人如何統治世界。

虐狗之後的機器人逆襲,沒什麼劇情深度,非常樸素的怕報復而已

黑鏡把機器狗的激光雷達內置,還沒固態化,加個隱形戰鬥機畫風的多面體外殼,裝上火藥武器就足夠嚇唬人了。

第六集,黑色博物館,從科研現狀到科幻的逐步進階,其實很適合作為黑鏡入門來看。

包括杜克大學Miguel Nicolelis在內,很多實驗室都已經做過大腦網路實驗,例如3隻猴子合作用大腦來控制一個機械手臂。

黑鏡的特色是把未來科技單獨抽出來,放在現有社會來引發衝突,而不是像《樂園追放》一樣構建一個完整的未來世界觀、價值觀。

國家網信辦都說過了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黑鏡第四季第一集雖然提到網警,但並沒有試圖討論未來的網路法律條文,而是讓觀眾用2017年的樸素道德觀接受拷問。

意識存儲器也得有人權,以如今社會觀念是超前的,但是在未來這可能就是常識。

當美國南方的種植園主採購黑奴的時候,沒想給他們政治權力,更沒想過黑人可以成為總統,不過歷史總會發展。如果有人在200年前拍科幻片,說出一句 「黑奴也得有人權了」,現在的大部分人只會覺得彆扭。

人的基本人權,比如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以及政治權利(比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界定,當然應該以人腦為準;人腦數字化之後,身份和人權自然也應該由虛擬人腦來繼承。黑鏡系列對於意識副本技術的長期恐懼,本質上應當歸因於立法滯後。

適應人工智慧與全腦模擬時代的政治法律體系

黑鏡通過激起觀眾恐懼的形式,把國外科學界、法學界最前沿的討論拓展到大眾層面,還是做出了一些歷史貢獻

《腦模擬的倫理學問題 Ethics of brain emulations》:

義務,權利和其他資產是否轉移給副本

模擬人至少需要「輸入輸出權力」來與社區交流

可複製的人力資本產生爆髮式的經濟增長

《關於人工智慧和人體模擬的人格法律綱要 The Outline of Personhood Law Regar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 and Emulated Human Entities》:

毫無疑問,人會希望作為備份的模擬人類實體,在自己死後立刻繼承權力。這就意味著肉身死亡之後,數字備份會繼續管理公司,從專利和版權獲益,繼承權排位高於配偶和子女,甚至排除所有繼承程序。

虛擬意識本質上是代碼,但是因為數據來自人腦,觀眾就對其抱有同理心,那麼同樣由代碼組成的純人工智慧,是否有人權,這個更激進的問題就值得討論了。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沙特政府為了趕時髦,直接給「索菲亞」機器人公民身份,太輕率了,一系列重要問題都沒定義:

比如製造這個機器人的香港Hanston robotics公司是否必須給「索菲亞」機器人發工資?

「索菲亞」機器人是否可以到沙特銀行開賬戶?

沙特政府是否會向「索菲亞」機器人收稅?

把這個「沙特公民」殺掉有什麼後果?

把這個機器人拆成一億份,裝到一億個機器人上,是否就相當於一億選票?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館還包括以往黑鏡的各種物品

第四季第一集,DNA提取識別設備,以及棒棒糖

第四季第二集,兒童監控平板

第四季第三集,最後女主殺人現場的浴缸

第二季第二集,白熊世界的獵手衣服

第三季第六集,黑客遙控人造蜂殺人


和之前的黑鏡味道不一樣了。但是不失為好劇。勉強要概括的話,就是從形式荒誕,內容嚴肅,探討主題比較宏大抽象的諷刺劇。變成形式相對正常,內容實在,主題也很細微具體的社會倫理劇。

當然啦,黑鏡依然遵循」科技依然是無對無錯的工具,它不過是極端化地放大了人類的慾望/群體矛盾/社會現象「這樣的編劇原則。但是編劇筆下的主角/人類,以及想探討的問題,都不再那麼宏大抽象,而更細微具體。或者說,接地氣了。

之前的黑鏡里,人類多半都是以一個抽象整體出現的。編劇高高在上宛如神祗,總是試圖深挖或者總結出「適用於全人類共性(有時候是劣性)」,諸如「以正義為名的集體暴力」「輿論的狂歡」「娛樂至死」等等,然後狠狠開炮。整個風格激進/冷狠/尖銳,觀眾們往往都會被地圖炮打中,細思極恐,膝蓋痛得不行(然而大家都是痛並快樂著,真是抖M)

但這一季,風格就比較接地氣了。編劇筆下的主角不再是抽象的「人類」。而是具體鮮活的「某類人」「一個人」。我們很容易能想像得到,甚至身邊就有這樣的人。故事想探討的問題,都非常具體,不是「人類的劣根性,從眾性,無意識集體暴力狂歡」之類的抽象問題,而是「我媽控制欲超強「這種具體問題。,我們現實就可能碰到。

例如:一段扭曲的親情:控制欲太強的家長,強行被屏蔽負面體驗世界不完整的女兒(第二集的方舟天使)。我們是不是見過這樣的家長和孩子?

又例如:愛情?一群希望天上掉餡餅,懶得尋覓,指望科技接管愛情,但是發現戀愛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尋覓磨合的青年群體(第四集絞死DJ)。社會上是不是有很多懶於談戀愛甚至就是因為害怕付出磨合,從而放棄戀愛的青年人?

一個好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慢慢變成壞人的故事(第三集致命鱷魚)。這個老生常談,不少見吧?

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上班族。事業上飽受欺負,不善社交,回家用遊戲宣洩負能量,內心扭曲,白天和黑夜判若兩人的故事……(第一集飛船)。你會不會也想回家打開電腦大殺特殺,發泄一下上班受的氣呢?

還有個人復仇故事(第六集黑色博物館)。雖然和我們的生活不大接近,但我們肯定也體會過類似於復仇的情感對不對?

總之,除了第五集之外(我認為第五集是傳達一種人類被反向狩獵的恐懼感)。普遍適用這個規則。

這樣的黑鏡,有好有壞。

好的方面是,省腦子了。故事傳達的價值觀少了幾分激進清冷,多了一些傳統意義上的正能量,也更容易為更多觀眾接受,特定觀眾搞不好還有共鳴加成(例如單身狗遊戲迷的我看第四集和第一集就覺得代入感比較強)。

不好的方面是,相對於第一二季,整體立意格局會偏小。故事要探討的問題,其實已經被不少影視作品探討過了,不是那麼新穎。故事原創性不是那麼高,有時候看了前面就能猜到後面。最關鍵是觀眾們沒有被狠狠看透戳中,膝蓋不痛不開心了(全是抖M)。

但是不管如何,即便換了口味,依然是好片。

尤其是,我能感覺到編劇玩得很開心,六個短篇,他都在不停嘗試和以前不一樣的風格,還各種玩梗。所以編劇玩得開心,我們看得也會很開心的,畢竟編劇有想要表達的慾望嘛。

總結就是:9/10分。值得一看,扣一分是為了懷念下以前的抖S黑鏡。


看到大多數的回答,挺失望的。覺得有義務寫點東西,可能有劇透,大家自己注意。時間關鍵僅先挑重點的幾集寫一下。本季除了第五集有點沒太看懂之外,重點推薦第一,第二,第六集。應該說虛擬時代的自由意志是本季非常明顯的主線。

先寫一下第二集。這是我認為最好的一集。我認為這裡是有一個深刻的隱喻的。監控象徵著什麼?支配與權力。有人說女兒吸毒做愛讓人難以同情,但是為什麼女兒會墮落?是因為從小被審查機制過濾不能接觸到真實的世界。然而若一直不能接觸到恐怕也不會變成這樣。核心就是審查機制的放開,而這我認為已經是明喻了。獨裁或極權體制的建立有著各種各樣的歷史偶然性,然而從獨裁體制向自由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兒童習慣了被保護的生活後,真的能承擔,弗洛姆所謂的,自由的代價嗎?顯然,女兒的表現,佐證了轉軌的失敗。(當然要吐槽一下的是我很好奇剛開始關掉到長大之間為什麼毛線都沒有發生……)獨裁體制留下的傷痕已經如同傷疤一樣烙在民族性中,然而這便是專制一直維持著歷史偶然性建立起來的合法性嗎?顯然也不恰當。所以中間道路,訓政或者民主教育論的觀點便被引了出來(當然黑鏡沒有直說)然而什麼樣的教育是恰當的,由誰來教育,教育到什麼程度合適?這些問題都沒有明確的標準。這便是第二集給我帶來的思考。

第一集高票說的已經不錯了,我回頭想想有什麼可以補充的,第六集有空再補。

以上


「做人留一線,江湖好相見。」


短暫的元旦假期過後,小十君get了一個新的問好方式。

返工日的辦公室,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跨年刷《黑鏡》了嗎?」

我的回答是:「當然刷了。」

2017年的12月29日,網飛爸爸一次性放出了回歸的《黑鏡》第四季全集

感謝它,拯救了假期里一個人跨年的我。

說起這部劇,很多人腦海里出現的第一個字就是「」。

即使沒看過,也對「直播英國首相與豬XXOO」的江湖傳說有所耳聞。

那是第一季第一集里的情節,可謂「一戰成名」▼

再就是劇中「用充滿未來感的科技解構人性」的高能腦洞,讓觀眾被它驚掉了下巴的同時,也對它無法自拔。

比如,人死之後,可以被上傳至雲端重新活過▼

比如,一個不高興,就能屏蔽不想見的人▼

最直觀的「神」,則體現在豆瓣、IMDb等國內外網站的評分上,尤其是前兩季和「聖誕特別篇」。

分數都是高高高▼

但是後來,情況有了變化。

因為它被網飛買下版權,從「英劇」變成「美劇」。而從那時起,有的觀眾認為《黑鏡》不「黑鏡」了。

前年的第三季走下9分神壇,而這次回歸的第四季,則在豆瓣迎來了該系列的史上最低評分——8.3

▲第四季海報

失望的人不在少數。

@whw:大數據寫的劇本?

@柴郡貓:這個IP糊了。

小十君看完之後,只是覺得當初的驚艷感消失了,劇集本身還是好看的。

有平庸之處,也不乏亮點。

它依然每集獨立成篇,每個故事短小精悍,只在背景上有共同之處:各種科技來彌補人類生活中的缺憾。

官方依然會給齣劇集順序,但你要不按套路看,也沒什麼問題。

第一集 《卡利斯特號》

第二集 《大天使》

第三集 《鱷魚》

第四集 《DJ下台》

第五集 《鐵頭》

第六集 《黑色博物館》

劇集也依然由英劇時期的編劇查理·布魯克主筆,6集中只有第一集是與人合寫的。

▲編劇大大本人

那為啥觀眾會失望呢?

因為沒看到更新鮮、更高能的設定。劇中的科技都是此前出現過的,簡單地說就是「新瓶裝舊酒」。

編劇說過,《黑鏡》的誕生出於「對科技快速進步的恐懼與擔憂」,而這種情緒的產生是因為「真正的問題從來不在於技術,而是人類」。

第四季里雖然沒有更炫酷的技術,但劇中人類的行為卻沒讓我失望(看完依舊怕怕的)。

所以,這瓶酒依然能喝得滿足。


這一季的第二集《大天使》,講的是一對母女的故事。

女兒小時候差點走丟,把媽媽嚇個半死。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再次發生,媽媽帶她參與了一個實驗項目。

在她的大腦中放進植入物,與監控設備相連之後,媽媽就間接地擁有了她的視角。

這不免讓人聯想到《白色聖誕節》里的部分設定,通過屏幕看到另一個人的「視界」。

但那個時候,男主提供的只是一種「約會服務」,指導並幫助屌絲男青年追女孩子。

而到了《大天使》中,監控設備「升級」了。

劇中的媽媽不僅可以共享女兒眼中的世界,還可以「控制」它。

掌握她的健康狀況,各種數據一目了然▼

手動過濾刺激性畫面,想像一下將真實事物馬賽克▼

按照《黑鏡》的尿性,這個設備一定是省心一時、麻煩不斷的東西。

因為女兒慢慢長大,媽媽能看的、該看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了。

但是,她能抑制住自己時刻掌握女兒動態的心嗎?

一直活在馬賽克里的女兒,漸漸地對真實的世界開始好奇,性、暴力、毒品......

她到底是得到了呵護,還是成長得無知無畏了?

從這個故事中,有人看到了「過度關心的後果」,有人看到了「教育失當的下場」。

但是在經歷了現實中兒童走失、受虐的事情之後,哪個家長不會對這種設備動心呢?

即使他們自己都在「放養」中成長得好好的▼

第三集《鱷魚》里關於「記憶」的設定,一定也讓很多觀眾感到熟悉,回想起第一季的第三集。

在那個世界裡,「記憶是生存的證明」。

每個人都在耳後植入「記憶粒」,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回放。

找工作時,記憶被用來查看過往的「污點」;過安檢時,以此來確認乘客是否具有威脅性。

甚至與朋友聚會時,都以研究對方的記憶為樂▼

方便是真的,畢竟不費力氣就能記住所有事情,還能反覆查看細節。自己忘了也沒事,看一眼回放就能假裝記得。

但是也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敏感、刻薄。

一旦對彼此產生懷疑,就有了刨根問底的依據。可供查看和共享的記憶,讓人類的撒謊天賦都無處發揮。

多麼真實又虛假的世界,多麼塑料易摧毀的關係。

到了這一季,人類對「記憶」的掌握髮揮了其它的作用。

印象中,很多劇里的保險調查員都是個有點「苦逼」的職業,因為要追著各種線索東奔西跑......

這時候,他們需要一台「追憶器」,又稱「確證器」。

只要將其連接到人的大腦,就可以通過記憶的線索重新還原發生過的場景,並且會更加準確。

用於取證非常科學,所以法律規定目擊者必須配合調查。

問題在於,查看目擊者記憶的許可權與他們隱私之間的衝突。

看到了不該看的東西,遇見了想要遮掩記憶的人,你就得小心了。

老牙醫試圖偷拍對面公寓的年輕裸男這種,都算是小case。

劇中的女主,是真正的危險人物。

通過「記憶」追蹤行為痕迹從而取證,讓這種技術成了一種規範與制約。

看起來科學,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誘發了人類更大的「惡」。

在《黑鏡》這樣的劇里,實現人類「永生」的終極慾望,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但它的出發點通常不是人類本能的求生慾望,而是「活著的人」對「故去的人」的一種「挽留」。

可能是出於「留戀」,比如第二季的第一集里的妻子,她因無法接受丈夫的死而依賴於科技製作出的「替身」。

隨著技術的進步,「替身」從文字、聲音,升級到「實體」。

但是只有數據沒有感情的「替身」,能讓這種「留戀」持續多久呢?

在這一季里也有類似的設定,但「替身」被取代了。

新的技術是將「死者」的意識提取出來,放入宿主的大腦,通過宿主來維持生命體驗。

第六集里的一個角色就當過宿主,他的妻子因車禍成為植物人,卧床數月後實施安樂死,而意識被植入他的大腦。

從此,妻子可以感受到他感受到的一切,吃飯、喝水、擁抱孩子......所有事情都可以。

相比之前的「留戀」,這次是借「宿主」為「死者」續命、同步分享生活。

聽起來是不是挺浪漫的?

可能是因為你忽略了這個技術的背面▼

這部劇就是這樣,會先展現你渴望過無數次的黑科技,講完故事,你卻只能祈禱它們來得越晚越好。

因為我們沒有信心,在駕馭這些技術的同時,能夠保持當初需要它們時的心態。

說到底,早在第一季里首相夫人知道丈夫被要求去艹豬時的反應,已經揭示了這個系列的內核。

這就是《黑鏡》第四季,就是「黑鏡」。

它依然是那個提供腦洞,讓我們解讀、後怕、又忍不住追下去的神劇。

而且,網飛接手之後劇集數從一季3集擴展到了一季6集,還讓不少觀眾多了一項樂趣——按照好看度給劇集排序。

聽起來無聊,但是要找到看劇口味完全一致的人,還挺不容易的......

對了,為了保護你們的觀劇體驗,除了第六集的一丟丟,本季最好看的幾集我都沒有講。

不看留著過春節嗎?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微信版詳見: 神劇變成了神馬?


去年年末,有一部重磅劇集一下子放出六集,估計大家放假在家的時候都刷了個爽。

大家肯定都猜到叔想說的是《黑鏡 第四季》

《黑鏡》這個系列在問世之初就非常驚艷,前兩季每季三個科幻故事,每個都腦洞大開,非常好看

當然,最牛X的還是腦洞大開背後的細思極恐,關於科技、關於人性、關於社會、關於政治。基本輕描淡寫就能讓觀眾陷入思維漩渦。

系列的第一集就是一個重磅炸彈,王室成員被綁架,消息在社交網路上引發轟動,然而綁匪的條件卻是要首相全網直播和做愛。王室成員的性命和首相的尊嚴以及鋪天蓋地的網路輿論,讓劇中人和劇外的觀眾都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設下無解的難題,卻一定要尋找解決辦法,這個戲劇張力讓觀眾每一秒都是緊張中。

它對未來世界的構想,很多都極具想像力

比如未來世界,資源緊缺,所有人都靠著踩自行車發電來賺取點數,然後用點數實現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虛擬交易。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而唯一逃出這個底層困獸局面的方法就是參加選秀,成為人們拿點數換取的娛樂明星。

對於消費社會的深度解讀,以及對娛樂時代的戲虐,讓人看得又驚嘆又害怕。

作為英劇三集片的典範,這個系列的前兩季足以讓我們回味無窮。

就從第三季開始,《黑鏡》的版權就被新生代巨頭Netflix買下,從美劇變成了英劇,也從三集片變成了六集片。

在Netflix的手下,《黑鏡》的製作依舊維持了高水準,但是卻喪失之前冷峻的氣質,換了一種風格顯得更接地氣,諷刺也更為刻意。這並不是說它不好,它的科幻腦洞依舊有趣,諷刺依舊讓人深思。

《黑鏡 第四季》是網飛出品的第二季,叔看完之後感覺和上一集相似,沒有前兩季的驚為天人,但也能偶有驚喜。

第一集中,導演創造了一個超真實體驗的遊戲世界,bug雖多,但卻很有趣。

主角羅伯特,可以說是超級技術宅與超級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結合體。

他可以說是計算機方面的超級天才,一手創造了實感體驗遊戲「無窮」,這個遊戲也讓無數人沉迷。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標準死宅,在與人溝通中完全不拿手。

以至於和他一起開公司的合伙人得到了這個遊戲創造的大多數榮耀,公司的職員對他也沒有絲毫尊敬。

於是他自己創造了一個封閉伺服器,裡面是一個獨屬於他的世界。

這個世界取材於他一直鍾愛的80年代電視劇《太空艦隊》(基本上就是《星際迷航》的好兄弟),而他自己自然是艦長。

而飛船上的船員則是他通過複製DNA的技術將現實生活中看不順眼,或者看得順眼的人複製的人類。他們在虛擬世界被複制,擁有來之前的所有記憶,也有思維,換而言之就是虛擬世界的另一個自己。

最慘絕人寰的是,這個世界的設定剝奪了所有人的生殖器官,別說性,就連拉屎的快感都體驗不到。

但是這個世界卻是由羅伯特主宰的,他控制這裡的一切,彷彿是一個暴君,沒有人能違背他的想法,所有人都在被迫和他玩一場名為《太空艦隊》的漫長遊戲。

他們失去自由,違心的扮演者艦隊角色,時刻懼怕得罪這個世界的創世神

當公司新人、羅伯特的粉絲科爾也被複制DNA進入遊戲時,事情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對於被困於此她感到無盡的恐懼與不屈服,於是她決心想盡辦法都要脫離羅伯特的魔爪,哪怕是付出死亡(數據消散)為代價。

說句實話,這個故事對宅男程序員不是那麼友好,但是卻也探討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羅伯特不善言辭,行事怯懦,他只有在自己創造的虛擬世界才能找到快感。

但是他創造的世界中的複製人又擁有自我意識,雖然是虛擬的卻同時也會追逐自由。因為對有意識的虛擬人物的「奴役」,羅伯特應該付出代價嗎。

這個問題叔無法回答,劇集也沒有給予關於羅伯特的更多線索。

但是以常人角度來看,他或許非常不討人喜歡,但他也同時遭遇了很多不善的對待。侵犯到虛擬人物的自由,他需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嗎,叔不知道。

叔只知道,追尋自由是所有有意識生命體的本能,哪怕他們只是存活於虛擬世界。

第四集叔覺得也可以聊聊。

在這個世界當中,所有人的戀愛都由系統來為你決定。

兩個人被系統選中,然後在指定時間內約會,時間到了之後接著又分別進入下一段關係。

就這樣不斷循環,直到系統給你匹配到那個可以和你度過一生的伴侶,於是你們結婚,幸福的過完這輩子。

據說系統的成功率超過98%,絕對靠譜。

這裡的人都聽從系統的安排,似乎對它也是深信不疑。

我們的男女主角在第一次用這個系統約會時,就成功的一見鍾情,可是系統給他們的時間只有12個小時,這意味著12個小時過去後,他們就要分道揚鑣。

之後二人又被分派到不同的約會對象。

男主比較慘,一轉頭就遇到個合不來的對象,約會期限還是一年。

兩個人除了例行公事的性愛,基本無法正常交流,這一年對於兩個被配對者而言都是煎熬。

女主遇到的人不錯,還直接了當。

一上來就是直接上床吧,方便互相了解。

但是一旦長時間面對一個無感的人,也會很難受,畢竟再好的炮友生活在一起也會辛苦。

當然,她最不能忍受的還是那些幾十個小時的約會,和約炮沒差,卻也會導致生活不穩定。

時間過了一年,男女主角竟然又再次成為配對的雙方。

這次他們決定不看時間,把握好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這個電影技術已經高度發達的世界,系統通過各種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似乎是絕對準確的。其中他們去參加過一場婚禮,婚禮的兩位主角喜極而泣,為系統的正確而瘋狂感恩。

叔似乎看到兩個因為被頻繁約會搞得疲憊不堪的人,終於可以結束這種生活的喜悅。就像身邊很多到了適婚年齡就匆匆相親結婚的人,終於完成了一個人生計劃,也會洒脫吧。

然而情感的東西,再智能的機器也無法算得清楚,外在條件的合適並不代表情感的契合。

當感情衝破規則的牢籠時,或許正是它勝利之時。

這一季的《黑鏡》依舊有趣有創意,但是卻喪失了頭兩季發人深省的諷刺功底。

這個第四季無疑將黑鏡完全帶離了神劇範疇,但是他依舊值得一看。

不過叔還是得緬懷一下當初的驚艷。

在這一季中除了叔介紹的這兩集(其實這兩集也沒有到驚艷的程度),有些集甚至創意不出眾,總的也比較無聊,有些集是有人喜歡也有人會罵。

這個系列就是那種叔會惋惜但也會接著追的劇,這個時代好劇太多,但是神劇寥寥。

在叔心中,《黑鏡》不應該平庸。


簡單點評一下吧:

《黑鏡》第四季看完,總體感覺很失望,基本已經是比普通美劇略好的水準了。故事很套路化,探討的問題也不夠深入,就是有些集切入點不錯。

總體看,我覺得第一集和最後一集最佳,第四集也不錯,另外三集都很一般,其中第三集是最差的!

第一集USS Callister,基本是科幻美劇和小成本科幻片的敘事路線(這個故事非常像科幻小說《無聲狂嘯》——曾改編過遊戲的),設定其實不新鮮,只是加了點DNA複製人的噱頭,不過邏輯性還比較嚴密,也比較有可信度。女主角及幾個配角塑造得不錯,反而是男主角太模式、刻板,有點為黑而黑。最有趣/悲慘的地方是被變成蟲子和「宇宙大反派」的傢伙。

第二集Arkangel故事創意不錯,但朱迪·福斯特導演得不太好。本來這個關於掌控、關於應該不應該讓孩子接觸黑暗面的主題很有可展開的,結果變成了神經質老媽與想要獨立的女兒之間的矛盾,立意一下低了,而且女兒的「做」讓這個本來很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也平面化了。

第三集Crocodile我超級不喜歡,這個故事基本就是為了最後一個反轉硬編的。酒店謀殺還說得過去,家裡就已經……後面簡直失控——主角正常的邏輯是要掩蓋一次謀殺,使生活維持正常,跑到別人家繼續謀殺,她以為能不留下痕迹回來正常生活?家裡殺人之後難道不該跑路嗎?硬拗了個「為掩蓋一個罪行犯下另一個罪行」的故事,幾個角色沒有一個豐滿的,配角全都莫名其妙。甚至這個提取記憶的idea在劇中都不太有力,變成「理賠員無意發現對方罪行」基本沒有大影響。

第四集Hang the DJ好像很多人喜歡,我是覺得結尾不錯,前面的故事一般,特別是表現力比較弱,反覆類似的情節讓故事進行得很乏味,也沒有突出為啥大家一定要按系統要求來——這個烏托邦社會顯得有點「弱智」,那個儀器也沒有強力的感覺,似乎就是個ipad之類,完全可以糊弄。缸中之腦的思考也在男女主角打情罵俏間就輕易翻過去了。

第五集Metalhead,確實像馬伯庸說的,像個學生的電影習作。故事太簡單(真的是隨手編一打都有)!毫無內涵。完全就是看機器狗的噱頭。放在黑鏡系列裡真是浪費。

第六集Black Museum的嵌套結構和復仇主題很有意思,痛感變成快感那段也很黑很冷。此集容量很大,頗有點老版《陰陽魔界》味道!遺憾的是殺人犯一段太孤立了,沒有和前面兩個小故事串聯起來,否則可能會更神。


《黑鏡》第4季是披著科幻劇外皮的大型公益廣告,倡導我們健康生活。

第1集又名《少吃點外賣,對身體沒好處的》

第2集又名《安安心心睡覺,少玩電子產品》

第3集又名《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以及 《前任是傻逼》

第4集又名《談戀愛真他媽費勁》

第5集又名《提倡文明養犬,共建和諧家園》

第6集又名《走路不要看手機》以及《空調吹多了有害健康》。

第1集

這一集很《黑鏡》:科技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危害。

沉浸式體驗的概念很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現在也一直在研發當中,說不定未來真的可以實現讓意識進入遊戲。

科幻片的魅力之一在於,這些科學假想很可能會成為現實,但你無法預測具體需要多長時間,可能是10年,100年,甚至1000年。

男主角德利可以收集他人的DNA,然後創造一個數碼版的Ta,放在電腦里的單機遊戲中。而在這個遊戲里,男主就是上帝。

尤其是德利在現實生活受到挫折,通過在遊戲中虐人來發泄苦悶的劇情太貼近生活了。我們也經常有在遊戲中虐人,只不過我們虐的是電腦,德利虐的是有接近真人的AI。

製造人們的數碼克隆人的劇情讓我聯想到《黑鏡:聖誕特別篇》,除了第1集之外,本季的第4集《DJ下台》、第6集《黑色博物館》也使用了這種想法。

我還聯想到了劉慈欣完成於1989年的科幻小說《中國2185》,講述有人收集6位死者的DNA,並將他們復活在電腦中的故事,其中一位死者正是偉大領袖。由於題材太敏感,該書至今未發表,不過在網上可以搜到。

除了科技、沉浸式體驗之外,本集的另一個主題就是人性、人權、倫理。

數碼克隆人具有記憶、感覺、思維,除了沒有生殖器外,和真人沒什麼兩樣,畢竟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是遊戲中的數碼克隆人。

更為重要的是,數碼克隆人連死亡的權利都沒有,活著比死了更痛苦。

德利奴役、玩弄、壓迫數碼克隆人的行為當然是侵犯人權的,而他的行為最終也遭到了報應。

如果深究的話,數碼克隆人反抗的手段是有bug的,但因為劇情需要,有bug是必然的。編劇必須要讓數碼克隆人有反抗的餘地,要不然後面就沒法拍了。

本以為以《黑鏡》的風格,劇情會黑化到底,結局是數碼克隆人費盡心思還是沒能逃脫,還是只能繼續接受德利的奴役。

結果最後數碼克隆人重獲自由,德利自食其果。

要是他不吃外賣,說不定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後果。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吃外賣有害健康。

第2集

這一集同樣很《黑鏡》:科技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危害。

自從手機普及之後,家人的溝通就減少了。

這一集的母親使用「大天使」之後,她和女兒的溝通更少了。

大天使讓母親變得很省事,很偷懶,她不教育女兒什麼是暴力、血液、性愛、狗叫等等,選擇了封閉女兒的思維。

其實古人早就總結出了經驗:鯀用「堵」的方式治水最終失敗,禹用「疏」的方式治水取得成功。

女兒因為什麼都不懂,再加上好奇,選擇了自殘。事實證明,那些少兒不宜的東西,還是應該教育多於禁止,至少讓孩子知道那是什麼東西、至少有辨別的能力。

而長大後,母親監控女兒的做法就更引人深思了。

本集並沒有批判大天使,也沒有支持大天使,而是既說了大天使的缺點,也說了大天使的優點,結果交由觀眾自己判斷。

母親看到女兒啪啪啪的畫面,是侵犯她的隱私;而母親看到女兒吸毒,是得到了補救的機會。

如果沒有大天使,母親可能根本無法知道女兒吸毒的事,但是母親再次使用了「堵」,而不是「疏」。

她得知女兒吸毒,沒有和女兒溝通,而是強迫女兒的男友萊恩離開女兒,才使得事情進一步惡化。

換言之,大天使是一種工具,就像是一把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殺人,關鍵看你怎麼用它。

不得不說導演和編劇的水平還是相當高超,把大天使的優劣都拍了出來,觀眾支持它也有道理,反對它也有道理。

反方可以說,大天使就像偷看日記一般,是侵犯孩子的隱私,比如可能看到孩子啪啪啪。

正方可以說,大天使讓父母有機會阻止孩子做違法亂紀的事,或者在做過之後補救。

當然,大天使再有用,可能也比不上父母和孩子溝通有用。

第3集

還是那句話:科技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危害。

只要是目擊者,就必須配合調查,還必須配合探員用追憶器獲取記憶,好處是可以還原案件的經過,這種技術類似《黑鏡》第1季第3集《你的全部歷史》。

我想起以前有人問過:為什麼拐賣兒童不判死刑?

原因是,如果拐賣兒童是死刑,拐賣犯在事情敗露後,會覺得既然殺人和拐賣都是死刑,留著兒童就容易被抓住,但是殺死兒童並毀屍滅跡可能就不會被抓住,所以就會選擇殺害兒童,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同樣的道理,追憶器的發明使得罪犯會為了逃脫而殺死所有目擊者,導致更多人死亡。

女主角殺小孩肯定是不對的,但這集的重點並非是殺害小孩,而是追憶器導致她多殺了三個原本她不會殺的人。

而且真人查看記憶也算是侵犯隱私了,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說出去;讓機器人查看記憶就更危險了,萬一機器人產生思想怎麼辦?

總的來說,結局警方用一隻倉鼠抓住女主角的劇情還是很贊的。

第4集

這一集結局非常出乎意料,前45分鐘都很普通,甚至很想吐槽,畢竟很難遇到真愛,但是不是真愛也要啪啪啪,情侶沒促成幾對,反倒促成了一群炮友。感覺這根本不是相親軟體,而是約炮軟體。

結果,最後5分鐘猝不及防帶來反轉。

題材有點類似《楚門的世界》,而中間也有很多地方暗示觀眾這是虛擬世界。

女主總是只能打出四個水漂是最有力的暗示,而其它的不管是有保安,還是有圍牆,還是外面的世界都不能說明這是虛擬世界,頂多是類似《飢餓遊戲》《移動迷宮》《分歧者》的反烏托邦世界。

原來,男主和女主是在模擬戀愛,有1000對他們的數碼克隆人在虛擬世界中戀愛,最終有998對選擇了冒著生命危險逃出來,所以是99.8%的匹配率。

感覺這種想法可以拍成很多個故事,不僅僅可以模擬戀愛,可以模擬任何事情,比如戰爭、遊戲等。

第5集

這一集有點抽象,和前幾集相比不夠直白。

我個人的理解是,人們發明了電子狗來代替真狗,但後來電子狗產生了思維,開始反過來獵殺人類。

第6集

這一集太精彩了,一波三折,層層遞進。

第一個展覽品是可以讓醫生感受到別人的感覺,後來的效果卻截然不同,別人的痛覺會讓醫生產生快感,導致醫生一步步變成了怪物。不得不說這黑科技實在太可怕了。

第二個展覽品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先是可以提取意識,再到可以設置意識的許可權,最後還可以把意識植入毛絨玩具,比第一個展覽品更可怕,讓我聯想到《黑鏡:聖誕特別篇》。

第三個展覽品是鎮宅之寶,將數碼版的死刑犯製作成全息投影。

折磨死刑犯的行為,讓我聯想到《黑鏡》第2季第2集《白熊》。

雖然死刑犯殺了人,但是人們就有權利隨意折磨他嗎?死刑已經是對他的懲罰了,就沒有必要讓他在死刑之後繼續受到折磨。

而電擊死刑犯之後贈送的紀念品是最可怕的,死刑犯真正的意識將在其中永久經受折磨,比《黑鏡:聖誕特別篇》還恐怖。

可怕的不是死刑,可怕的是重複一萬年的生不如死。

在男主角面前,楊永信善良得像是雷鋒。


這一季相比過去三季有以下幾個特點:

1.可能因為是新年檔放出的原因,編劇比前三季留情得多。雖然劇情仍然灰暗,並且希望借劇情向世人警示未可預見的未來科技及其風險。

在這一季中每一集中,幾乎所有道德上處於「正義」一方的利益似乎最終(會)獲得伸張。

最後的結局也沒有過去三季這麼灰暗。

但黑鏡系列厲害的就是,在這層顯然的正義之下,停3S想一下,似乎又很難辨別正義與邪惡的間隔。

2. 和前三季想表達的一個核心思想沒有變化:

人類的性格缺點到哪個時代都不會變化,這是核。但是未來的技術可能會放大這種性格缺點成為更大的惡,或者新型的惡。

而這一點是需要每個現在的人就需要警惕的。

3. 第四季的未來技術集中在VR和神經領域,

這一季除了第五集金屬頭-電子殺人狗之外,其他五集有一個同樣的警示是:

沒事不要亂進別人的腦里胡搞。危險!!

4.和前三季也一樣,話題最終落腳的還是科技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5.這季每集的特點:

這季第一集探討的其實是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在人類目前階段還能被嚴格區分,但是VR,克隆,神經領域的科技成熟之後,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界線可能會被打破和混淆。這個其實在前幾季的黑鏡中已經出現過,比如2014年的黑鏡聖誕篇中「為主人服務的自己」。

第二集探討的其實是借著技術談兩個層面永恆的人類話題,

a.淺一層說的是,母性與控制,母親與孩子的界線。母子母女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最糾結的關係,如果把握好兩者的界線。當然更是在新科技時代的包裝下。子女究竟是父母的所屬品?子女是獨立的人?

b.可能的惡與是否應該干預? 一種意見是,不要干預年輕人可能的惡,TA可能會自我意識並且自我矯正。一種是積極干預,卻有可能將惡給惡化了。

這也是本季我最喜歡的一集。

第三集討論的其實也是人類難以克服的自身缺點,謊言需要更多的謊言來填補,直至難以為繼。

當然,淺層一些,也是想提醒VR還原人腦記憶的危險,因為每個人的思想都有不想給別人看到的部分。其實保險調查員被殺前她諮詢的一些人已經有不斷不願示人的部分顯露出來,留出線索,探索他人記憶最終導致危險遲早會來臨。但是保調沒有意識到危險。

第四集,淺層次講的是,有趣的靈魂難尋覓。深層次值得思考的是,人類互相伴侶的最終目的究竟是什麼?愛情的動因究竟是什麼?

這集我也很喜歡。

第五集,AI機器狗殺人,好奇殺死人。

不喜歡。

第六集,講述的其實是,人類擅長用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的人性陰暗面。

應該沒劇透。

看看吧。


整個第四季只有第六集看了有感嘆「還能這樣玩?!」。

emmmmmm……如果要評價的話就是....我都有點懶得評價第四季了。

大家還是移步九號秘事吧


看完了,感覺就第六集好看,但用的概念全是老梗

每一個彩蛋都在提示觀眾之前這個系列的輝煌。

其他幾集有很多細思極恐的地方,例如第一集明明是AI殺人事件,為啥觀眾看得一陣開心,最後一集那個女孩帶走小熊明顯是想把他媽從自己腦子裡取出來放進去什麼的。

如果下一季還是這個編劇水平的話,感覺不用追了。


被「政治正確」毀掉的神劇!

Netflix毀了《黑鏡》嗎?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一個事實顯而易見:最新一季的《黑鏡》,不再是那部我們愛的「神劇」。

趕在2017年末,12月30日,Netflix放出了《黑鏡》第四季整六集,履行了此前「2017年播出」的承諾,也為幻想迷們送出了大禮。許多人將之視作新年禮物,甚至有忠實粉絲相約一起看《黑鏡》跨年。

可看完六集,恐怕很多粉絲的心情就沒那麼美好了。必須得說,這季《黑鏡》還是一部好看的劇,但不再是「神劇」。尤其,不再是「黑鏡」了。

在改由Netflix投資,英劇變美劇之後,《黑鏡》第三季已初顯頹勢。沒想到,到了第四季,《黑鏡》算是一滑滑到了底——不再黑暗,也不再是一面反映未來的鏡子,就連炒過去的剩飯,吃著都是一股「政治正確」的餿味。

政治正確下的5次Happy Ending

是否感覺《黑鏡》沒有那麼「黑」了?在第四季中,似乎好幾次主角都得到了最理想的HE(Happy Ending)?

你的感覺沒錯,這個數據,精確地說,是5次。

除了第五集《金屬腦袋》之外,其他的故事,都一反《黑鏡》劇集「根據邏輯推演出最為可怕的結論」(黑鏡主創查理·布魯克語)的一貫準則,續上了普世價值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尾。

只有這個單純的追殺故事沒有HE(拍得也沒有看點)。

不得不說,這樣的結尾很正確,但很無趣——為了說明這一點,在聊這五集之前,得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黑鏡》必須「黑」?

在2011年,《黑鏡》剛播出第一季時,主創查理·布魯克向《衛報》解釋標題的含義:「『黑鏡』是你在每面牆、每張桌子、每隻手掌間都能找到的東西:電視、顯示器、智能手機。」

這些液晶屏幕的顯示器,呈現黑色鏡狀,它們在方便人類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也由此帶來了隱憂:科技可能會被濫用。

所以「黑鏡」又有另一重含義:一面黑色的鏡子(令人想到《哈利波特》里那面厄里斯魔鏡),其鏡面上倒映出黑色的人性。每一集開頭那個破碎的鏡子,都代表著人類一念之差下,科技引致最壞的結果。

回想第一季第一集,一鳴驚人的前提是,首相真的上了豬!——如果有哪怕一人沒有守著電視等著看這一幕,因而發現了大街上被提前釋放的公主,故事就會逆轉。同樣戲劇性十足,但那冰冷的諷刺感則削弱大半,更不見得會有什麼觀後深思。

說實話,換你,首相和豬的不可描述你看不看?

所以,縱觀《黑鏡》第一季、第二季、聖誕特別篇……找不到一個HE故事。而唯獨英劇改美劇,由Netflix投資製作12集之後,第三季出現了一個HE故事:《聖朱尼佩洛》,第四季則幾乎全盤皆HE。

再來看看第四季,這HE的五集都說了什麼?

第一集《卡利斯特號星艦》,羅伯特·達利用他人DNA製作出意識副本進行奴役,而意識副本們成功反抗了奴役,達利自食其果。——濫用科技是個人行為,且惡有惡報。

主演因長得像馬特·達蒙,被調侃是「低配版馬達」。

第二集《方舟天使》,女孩被植入智能軟體,從小被母親監視,最後成功離家出走。注意劇中台詞「方舟天使從沒全國性推廣,在歐洲被禁了,秋天這裡也會被禁」——濫用科技會被社會規範,也會得到報復。

鑒於背後的法律支持不復存在,「方舟天使」技術的濫用被歸為了個人(母親)的行為。

第三集《鱷魚》,有了能通過記憶看到犯罪現場的科技後,兇手殺了更多人以滅口,但又因為現場一隻倉鼠的記憶而被繩之以法。——科技只是工具,能助人也能毀人,濫用是個人行為。

結尾科技幫助警察找到了真兇。

第四集《絞死DJ》,模擬運行1000次意識副本相遇後,戀愛軟體幫助一對男女計算出彼此的匹配度。——科技發達能幫助你找到對象。

最後顯示匹配度99.8%,引得許多人憧憬這款軟體早日在現實中面世。

第六集《黑色博物館》,前醫療公司職員親手締造悲劇,因「聯合國規定非法」被遣散,後開設犯罪博物館,被帶著母親意識的仇人之女上門殺死。——濫用科技會被社會規範,科技能毀人也能助人,濫用是個人行為。

女孩成功復仇,讓仇人被困在永遠的疼痛之中。

總結起來,濫用科技是個人的錯,會被社會規範,科技雖會毀人但也能助人……車軲轆來車軲轆去,就是壓根沒看出科技引向了什麼黑色未來。

對科技濫用的反思,科技對人性、社會、公序良俗的扭曲和碰撞,都沒有了,只有一個又一個特別的人,科技本身沒錯,做錯的那些個人也會受到懲罰。

非常政治正確,非常無趣。

照不到社會,也照不到你

說Netflix毀了《黑鏡》,也許言之偏頗,但第三季、第四季的黑鏡,在反思人性與社會這一層面上,也明顯與前兩季有所不同。

前兩季中,六集內有網路暴力(《國歌》)、社會控制(《一千五百萬的價值》)、表演正義(《白熊》)、政治演說(《沃爾多一刻》),剩餘兩集為個人情感的處理。

當誘惑足夠強,我們並沒有足夠強的意志來突破社會枷鎖。

到了第三季,六集內一集講網路暴力(《全網公敵》),一集講社會控制(《戰火英雄》),剩餘四集都轉向探討個人,且《終極玩家》和《黑函之舞》還明顯偏向一個有趣而不帶多少思考的類型片。

而第四季乾脆就不思考個人以外的其他議題了——故事多是主角個人的作惡,其背後支撐的科技,要麼是「技術宅」自行解決,要麼輕飄飄一句「政府禁止」,就此帶過。

然而,把猴子放在「犯罪博物館」展覽就合法?

除開明顯迴避「被濫用科技來源」這個涉及社會的問題,《黑鏡》甚至還迴避對個人議題的深入思考。

比如,出於故事需要,在第一集,對待「意識副本」的態度就是:默認它們是人,甚至比活生生的人還有人性。

除開在故事進行過程中,對意識副本的呈現方式異常真實外,結尾鏡頭也進行了呼應:意識副本們進入聯網空間,與真人玩家互動,後者一句句「我可是宇宙之王」顯得乾癟蒼白,而納奈特意識副本的調皮一笑,相形之下更加靈動。

這個笑再次給觀眾暗示:意識副本是具有人性的。

「在我們的設定下,意識副本默認就具有人性」的這種態度,迴避了這個故事中,「意識副本反抗人類是否符合道德」的倫理探討,整個故事就圍繞著反抗打轉。

然而到了第四集,殘忍操縱意識副本的成了一個約會軟體,態度就變了,就差明說「意識副本服務人類理所當然」了。

好似全忘了,「聖誕特別篇」中千年困在一日,被自己奴役的意識副本們。

自己奴役自己,仍舊是一種奴役。

《黑鏡》原本針對整個社會現象進行諷刺,而現在純粹是一些刻意淡化社會背景的個體故事,延伸不到多深遠的社會意義,甚至有的劇集僅僅追求故事,而不再關心意義。

當然,觀眾仍可以想像、挖掘,比如第五集的背景,可能就是一個人類被科技所毀滅的末日世界。

泰迪熊的出現,在美式套路到底的同時,讓整個故事有了一個薄薄的依託。

可是,相比於第一、二季加聖誕特別篇那種看完幕黑,面對冰冷的液晶屏幕,令人冷汗涔涔的力度,第四季這種(假如真有,也含蓄得看不出來的)諷刺,無疑也失卻了「鏡」那種纖毫畢現的特性。

《黑鏡》已非「鏡」,單純的個體行為,讓神劇變成了一個個類型短片,從中照不到社會,更照不到人類自身。

更糟糕的是,這一季基本是炒冷飯

《黑鏡》不僅是神劇,還是一部普及度極廣的神劇。在豆瓣上,第一季足有20萬人標記。顯然,要收穫如此之廣的認可,除了「黑鏡」這兩個字所包含的內涵,還必然需要劇集本身無比出色,到「神」的地步。

而《黑鏡》的「神」,就在於它的創新性。曾經的《黑鏡》,無愧於「科幻」這個標籤,將一個有意思的構思放大到極致,整個劇情既無比荒謬,又無比真實。

所以,我們會記得首相上了一頭豬、卡通熊競選國會、無限循環的聖誕歌。

每一集都有著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新腦洞。

到了第四季,幾乎所有元素都來自前面的劇集。由於重複較多,總的也就三個:意識副本、記憶和監視。

意識副本是濫用最凶的元素,之前僅僅出現在《黑鏡:聖誕特別篇》中,人可以複製和上傳自己的意識副本,這一季一口氣用了足足三集:第一集《卡利斯特號星艦》、第四集《絞死DJ》、第六集《黑色博物館》。

意識上傳,意識副本被折磨;意識上傳,意識副本被程序控制(同樣是在經歷折磨);意識上傳,意識副本被折磨……這分別是第一、四、六集的劇情,不是復讀機。

再看這個意識副本銷毀片段,是否覺得不那麼「浪漫」了?

考慮到一季才六集,這一個元素,就佔去了這一整季《黑鏡》的半壁江山。

記憶和監視這兩個元素,原本出現在《黑鏡》第一季第三集《你的全部歷史》中,眼睛所看到的24小時記憶被保留下來,可供回放查看。而這一季的第二集《方舟天使》、第三集《鱷魚》則都包括了記憶和監視元素。(還得補充一下,《鱷魚》與2016年大熱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前半段重合度也是不小。)

總之,不管是iPad來讀取監視畫面,還是形似《銀翼殺手》里的人性測試機來讀取,換湯不換藥,就是《你的全部歷史》的那一套。

其實,最可怕的,還不是重複自己,而是炒冷飯都炒出了一嘴「政治正確」的餿味。

在《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中,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看似代表正義的審判者,其實與殺人犯同樣殘忍。

對於參與白熊公園「審判罪人」的遊客來說,他們覺得自己是正義的一方,通過對殺人犯的懲罰,滿足了自身的「正義」慾望。而對於「黑鏡」外的觀眾來說,我們分明看到了一群集體暴力而不自知的人,令人想到「斯坦福監獄實驗」: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暴君。

回到第四季,第六集《黑暗博物館》正是以「表演正義」結束的。固然,那個折磨女孩父親意識副本數年的仇人,理應受到懲罰。但是,我們分明看到女孩將仇人永遠慘叫的意識副本掛在車窗上。

用仇人虐待父親的方式,反過來虐待仇人,這一幕其實很荒謬。

作為一個復仇故事,《黑暗博物館》不過遵從了一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政治正確的故事框架。可這不過是再次陷入一種以暴力為名的「正義」怪圈之中。

在這種框架下,同樣是折磨意識,因為主視角是尋找愛情的主人公,就變成一件看似美好的事情。

這就是一味追求政治正確導致了荒謬。

勝地不常,盛宴難再,或許神劇也難再吧。《黑鏡》劇集還會更新,可這面照進現實的「黑鏡」,卻已不復存在。


更新一下:個人感覺前兩集有點弱,可能是一些人對這季比較失望的原因。

主觀排名:4&>6&>5&>3&>1&>2

第一集是個大團圓結局的故事,單拿出來頂的一部較高水平的科幻片。

第二集我覺得不是植入的鍋,更多的是母親本身的教育問題。

第三集是純反轉片了,是個很優秀的推理小說劇情。

第四集太喜歡了,全季最經典。有時間會詳細分析一下裡面各種細節和伏筆。

第五集充分體現了科技冰冷無情的一面,人類被人工智慧剝奪了一切歡笑與享樂的權利,甚至我懷疑那箱洋娃娃就是人工智慧製造的誘餌。

第六集是黑暗童話的風格,也影射了未來黑科技如果落到黑心資本家手裡會出現怎樣的悲劇。

總之這一季六個故事風格特異,有歡喜有治癒有殘酷有懸疑。依然神劇,非要跟第一季第二季相比較的話,個人覺得第四集能比的上白熊和選秀那兩集。

原回答:

太tm好看了!

只看了三集,今天去把剩下的三集補了。

說說第四集吧,我是抱著驚艷中帶點失望的心態在看「hang the dj」前半段的。以為這又是《黑鏡》構造出來的一個未來世界,裡面的科技完全冰冷,忽略了人性。

直到看到女主扔石頭總是打起四個水漂時才完全明白:卧槽!原來是這樣的啊!

確實有很多伏筆,比如未來科技僅僅就呈現在一個白盒子上,其他地方跟現在沒什麼區別;白盒子一直在告訴男女主:一切皆有原因。

另外看的兩集也非常驚艷。再去看豆瓣短評,發現很多人的評價不高,真的開始懷疑是這一屆觀眾不行了。

第四集的細節整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775014/answer/286664674


我就說下評論風向現在那些發表「英劇變成美劇後,神劇走下神壇」這種言論的,不能說錯的離譜,但是只能表現發言者的無知,黑鏡的核心是他的主創團隊,而他們自始至終就沒變過,卡司有美國演員和導演,加入一些美國文化的部分也確實存在。至於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根本就不是「美劇化」

因為前兩季只有六個故事,加上120分鐘的聖誕特輯是環環相扣的三個故事,而三四季共有12個故事,所以不難看出主創在聖誕特輯表現出了最後一次極具創意的精彩單集後,大腦也有點枯竭了。

12個故事中除開「網路暴力」「貼標籤打分制」這些貼近我們現實的諷刺,絕大多數的核心都是沿襲了聖誕特輯中的「數字化意識能否被當做獨立人格存在」這個討論,其實就是那個被討論過八百遍的老命題:「人工智慧進化出獨立思考時能否被當作人類看待?」的又一個分支。在此之上的更進一步是人類未來是否要邁向肉身數字化?會有哪些可能的問題?當然這個已經超出了本季討論範圍……

黑鏡系列的意義一直是在挖掘科技的發展為人類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時會帶來怎麼樣的社會演變,人作為獨立個體和社會組成部分時被科技如何影響?

這就是本季弊病最大的地方,為表達某個主題不顧世界觀構建而一味的推進劇情,最明顯就是鱷魚,方舟天使這兩集,比如說鱷魚,它讓我喜歡的地方是起碼還保留了前兩季那種黑色幽默的氣質,最後靠一個動物反轉足夠有戲劇性,但如果你細想:科技在這裡面的作用無非是記憶讀取技術的存在推動著女主的行為:滅口一家人。這層諷刺太過於直白和淺顯,進一步的暗喻是科技發展對於個人隱私的影響,但是受限於時長也沒有做好。

綜上所述,第三四季不應該選擇在主創已經拋出大量創意的前提下依舊堅持每集獨立敘事,擴展集數,削減單集時長再加上重複討論意識的故事,使得觀賞體驗下降很多,實際上黑色博物館這集已經半戲謔地告訴我們整個系列都是有聯繫的,也許就是同一個宇宙同一個世界觀。

所以第三季繼續專註討論植入物,VR和網路等的影響:如打分制,VR恐怖遊戲,士兵殺蟑螂,殺人蜂和本季的監視孩子,記憶提取技術。

第四季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把他們聖誕特輯里已經鋪墊過的數字意識這個主題用一整季去完成,以黑色博物館結尾。

至於故事結局是HE還是BE,無所謂。


到現在看了四集,前三集基本都是和人腦相關的,植入一個組件就能讀取和存儲人的一些感官,或者進入完全的VR世界,這個技術雖然很新,但似乎用得過多了一點,難道是因為拍攝成本比較便宜?(大霧)

第一集:苦逼碼農在虛擬世界裡展示人性暴虐的一面,不過講道理這一集明明可以更上一層的,你能相信一個老宅男搞了一堆沒有下體的美女在電腦么……我們這個時代都不帶這麼玩的好么,by the way~~~DNA是怎麼帶上記憶的?靠愛么

第二集和第三集,這兩集後半部分我都快進著看的,因為一看到設定和前面關鍵的劇情基本上就知道後面的故事走向了,這兩集是真·低成本拍攝,力度和以前看過的黑鏡差得很多,不過倒也算是暴露了人性的一些弱點吧,無關痛癢,因為裡面的設定用屁股想都不可能被批准的。

第四集質量還是不錯的,大概是因為單身狗感同身受吧,我一直在想人要找到the one的概率,真的是非常小的,特別是你的交際圈比較窄的時候。但人生只有一次,時間有限,供你採樣的機會可不多,能怎麼辦呢,相信未來唄~~~~~故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如果電腦能夠模擬意識,把人複製多份進行實驗,就解決了時間有限的問題;一開始雖然有想到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最後還是有驚喜的感覺。現實中一些交友app也開始用計算「匹配值」的方式提供陌生人交友,但跟片中的設定就差遠了,天知道這些app是怎麼計算的。當然這個思路最早還是起源於中國:算八字是也

第五集也還算精彩,完全不交代背景,但大家都能大概了解是怎麼回事。追逐戲碼緊張刺激,代入感很強,不過為了召喚起大家的代入感,這狗的造型做得和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太像了,我覺得並不適合作戰。

第六集大概解釋了為什麼這一季跟人腦相關的劇情這麼多了,在博物館裡可以看到第一集里的DNA上傳器,第三集的浴缸,還講了額外的兩個故事,介紹了這項技術的發展歷史,故事核心在討論電子人格是否有人權?在本季已經過去的黑鏡中,我們看到了這項技術好的一面:可以把人上傳到伺服器,實現某種意義上的永生,這也是很多科幻小說給人類劃定的歸宿;壞的一面:如果不加限制殘暴地對待這些電子人格,似乎也和善良相背離。很好的話題。


一口氣看完6集,腦中浮現出一句話:

Creepy as fuck, in a good way.

就不劇透了。

重點推薦第1,3,6集。


看完《黑鏡》第四季,又把《黑鏡》前幾季看了下,最喜歡的還是《白色聖誕特輯》,簡直是集大成者。自從《黑鏡》被奶飛買走之後,科技感包括黑暗感這些直線下降就算了,我發現它越來越懶得好好講故事了。如果之前的《黑鏡》可以反轉反轉再反轉,可以達到反轉燒腦4.0的話,那去年的《黑鏡》就直接下降到了1.0時代,為了反轉而反轉,直接扔掉了很多人物和合理性。然後這一季的《黑鏡》竟然連反轉都沒有啦。

其實如果換個角度講一模一樣的故事,其實還是跟之前的《黑鏡》差不多吧。

S401,一開始,女主角收到一條莫名求救簡訊,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然後接著又收到很多更奇怪的簡訊,突然出現另一個一模一樣的女主角正在發簡訊給自己,接著講女主角如何進了公司,然後被收集DNA進了虛擬遊戲世界,最後她以為逃出去了,其實是在男主角另一個雲端存儲器而已。(可以看出奶飛為了黑下星際迷航還是啥,費了多大心思,以至於連整個故事的可看性都不要了)

S402,可以先從女兒視角切入講故事,她在質疑為什麼自己看到的世界總和別人的世界不一樣,接著再去展現小時候自己親媽為了監控自己如何去制定了一個系統,接著再去講親媽服軟,女兒叛逆啥啥啥的。最後女兒逃到橋上發現自己根本走不出去,因為當初被設置了安全範圍。一開始就平鋪直敘講親媽種植監視系統,看了個開頭都知道要說啥了,果然後面一點新意都沒有。求《黑鏡》放過演員們的太陽穴吧。

S403,一開始上來就交代女主角有案底了,那怎麼辦,她只能殺人了唄。為什麼不從女主角演講那裡開始,一開始女主角作為一個成功人士正在演講,下台之後不知道看了什麼神色大變接著去了酒店,然後男主角拉拉扯扯說要把當年的事說出去。女主角拉拉扯扯的過程中想起了自己的案底,同時看到了街邊一個人被撞,接著發生啥事不交代。然後接女保險員的線,女保險員最終從女主角的回憶里看到了發生的所有事,女主角悲痛的走上了殺人之路吧啦吧啦。不想說了,《看不見的客人》麻煩學習一下,同樣是開車逃逸。

S404,跟上一季的兩個老年拉拉在虛擬世界裡談戀愛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質量並沒有上個好,如果要交代未來世界匹配伴侶的世界觀就多交代一點,真的交代的太少了,很容易讓人猜出來是在模擬,而且一開頭還生怕大家不知道,趕緊讓女主角用嘴說出來:說不定我們在模擬世界呢?唉。不知道說什麼了,畢竟04集也是第四季質量最好的一集了,質量好大概是因為把包袱藏好了而已吧。

...

聽到熟悉的歌曲《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在第三集,這首歌在騎自行車那集出現過,在聖誕節那集也出現過,歌曲很親切,但劇已經完全變樣了。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動不動就喊第一季第二季才是真正的黑鏡的人們,想一想你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誠然首相日豬很震撼,一千五百萬里程很打動人,但是黑鏡想要做的可不是這些,它主要帶給你的是思考。況且第一季第二季也有很平淡的故事,現在你們就選擇性遺忘了嗎?至少我看黑鏡每一集看完後都會想想這一集究竟講了什麼樣的故事,它想表達什麼,而不是直接上知乎上來噴「黑鏡怎麼從首相日豬變成親媽偷窺女兒被操了」。講真說出這話的人可以去看網文或者買本故事會,黑鏡不適合你。


推薦閱讀:

劉慈欣的《球狀閃電》,最後那朵量子態藍色玫瑰是誰放的?
阿西莫夫短篇小說《最後的問題》到底好在哪裡?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小說《山》?
如果明早太陽不再升起會發生什麼?
如何從劇情角度評價光環5的結局?

TAG:美劇 | 科幻 | 科技 | 黑鏡BlackMirror系列英劇 | 黑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