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美國法學院JD申請案例以供參考?

如題。

人大金融本科新僧一枚,對商科類和法學專業均有較濃厚興趣,希望四年後可以考取JD,從今年二月份就開始在知乎上關注一些相關信息,但目前在網上所見的詳盡的國內本科生申請案例仍然很少,懇切希望能夠再多看到一些案例和建議以供參考。

希望了解到的包括:1.lsat考試的準備時間及過程;2.答主的GPA情況,還有對於中國本科的申請者而言,GPA在錄取時所佔比重;3.推薦信對於中國本科申請者的重要性,答主當時的推薦信問題是怎樣解決的;

4.對於非法專想申請法學院的學生而言,社會實踐一般做什麼比較好,答主當時在這方面的行動;5.本科背景的重要性

萬謝各位知友^_^


1. LSAT準備時間因人而異。這是整個申請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之一。所以其實在不影響GPA的情況下早點準備不失為明智之舉。過程的話,可以看看一篇美國人的帖子。Great Advice on How to get 160+ on the LSAT...順帶提一句,美國Top Law School 還有Law School Number等等網站的信息含量比中文的網站高太多了。中文網站,包括Totoo上的信息信噪比太低,甚至可以說是良莠不齊,會讓人消化不良的。我覺得乾脆別看。比較推薦的參考書有PowerScore, 聽人推薦過 BluePrint.

2. 對於中國申請者來說,GPA沒有LSAT重要。但是總是會有用的。不要懈怠啊。

3. 推薦信沒有那麼重要啦。有個差不多的就行了。讓學校兩個教授,實習的老闆律師,法官寫寫就行了。

4.做一點法律相關的就行,其實我覺得金融法律雙學位挺好的。題主可以把重心放在金融上。中國法律又不難,需要用的時候再補來得及,而且這個知識在美國用不上。但是金融更不分國界,將來學相關的法律,會給你非常有幫助的背景知識,幫助你Standout. 舉個例子,比如你要寫一遍學生論文,寫中外法律對比的東西,很無聊,但是結合金融和法律深挖一個題目會比較言之有物。

5.本科背景沒有那麼重要。

總之,LSAT最重要。。。。加油。


我們平台上有一位學姐,本科是非法學專業,後來轉專業攻讀了哈佛法學院的JD學位。前段時間剛在我們群里進行美國法學院申請的分享答疑,下面是我們整理出來的美國法學院分享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哈~

哈佛法學院每年錄取規模如何?入學的中國學生背景大概是怎樣的,能大致描繪一下嗎?

哈佛每年中國學生錄取我比較了解的是JD方面的。這個起伏比較大。15年錄了將近30個中國學生,其中包括在美國念本科和在大陸念本科的。上一年14年入學的大概有10個左右,再上一屆的話可能也就是5、6個。所以,大趨勢可能是增長的,但是也不排除,招生大年過後,到了16年招生的話,規模會再小一些。

關於入學的中國學生背景,我去我們哈佛JD的微信群裡面統計了一下。這裡面在美國念本科的中國人是有13個。在大陸念本科,有工作經驗再念JD的是有8個。在香港念本科有4個。在大陸本科畢業直接去念JD的是有4個。

我覺得相對來說,可能在美國念本科的中國人去申請JD比較有優勢。因為中國人相對學習能比較強,然後,準備LSAT考試的這個應試能力也比較強。

如果你是在大陸念本科的話,你的工作經驗和背景也是有幫助的。據我所了解的,在大陸念本科、工作一段時間再念JD的同學,工作背景是非常多樣化的。金融機構,或者在非政府組織機構工作等各行各業的都有。

哈佛法學院對大陸本科生的GPA有什麼要求嗎?

我覺得美國學校錄取對陸本GPA沒有那麼側重。因為算起來,國內的GPA水分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看重的是你的工作背景。如果你在這個方面有優勢,要努力在你的personal statement里體現出來。

辭職備考LSAT,簡歷里會有幾個月的空白期,這會成為劣勢嗎?如果是的話,有沒有彌補辦法?

我個人是在工作期間休了幾個星期的假去準備的LSAT,所以沒有這方面的體會。之前有一位並沒有從事法律行業的同學,他是有一年的時間離職,來準備申請法學院。他後來申請的結果也很不錯。我覺得,如果坦率地說是因為準備法學院申請而有一段工作經歷的空白,是沒有問題的。

除了LSAT分數等各種硬體外,哈佛法學院看重候選人哪些軟體?

關於候選人的背景,真的是多種多樣。我記得我之前在準備申請的時候,看一論壇上對哈佛法學院招生官的採訪。那個招生官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個Unique story。他們不希望每一個candidate都是千篇一律,很好的GPA,很高的LSAT成績。他們希望能夠從材料里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能夠覺得這個人非常與眾不同。

我接觸到的同學,無論是美國學生,還是中國學生,背景真的都是多種多樣。有的人之前是在大學裡面教音樂史,有的人在中學教書,有的人之前是在拍紀錄片等等等等,都不一樣。

學姐在申請材料中,是怎麼對自己的工作背景善加利用的?

在你的硬體,比如說本科GPA和LSAT都已經塵埃落定、無法改進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把你過去的經歷,那些dots connect起來,變成一個consistent story。讓人覺得,你的前半輩子到來法學院之前,都是為了這個學位而準備的。很多時候,其實就是要make an argument。你的Reasoning越persuasive,你的Personal statement就越奪人眼球。

我在文書中有談到之前的非法學工作經歷和庭審訴訟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都需要你有很敏銳的應變能力,都需要你有很好的與不同人溝通的能力。

很多人都會從量化的這個角度去看,哈佛可能會招什麼樣的背景的人,如果說自己和以前的同學有差異,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很大的可能性。其實如果你的背景是非常地與眾不同的話,反而是一個好事情。更重要的是,我覺得一流的法學院可能更看重的是一個人有沒有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是不是夠driven,有沒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等等。如果你的經歷能夠有事例體現出你有這樣的特質的話,我覺得是更重要的。

哈佛LLM或JD的獎學金申請中最看重是什麼?financial aid主要有哪些渠道?

哈佛、耶魯、斯坦福這三個學校是美國排名前三的法學院。這三個法學院與其他的比如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法學院的獎學金制度是不一樣的。

哈佛、耶魯、斯坦福這TOP3的法學院的資助,完全是按需分配。到時候會叫你遞交你們家的財務情況,比如父母的經濟收入、你的財產情況,是need-based。其他學校可以說是按勞分配,或者是merit-based。他們會看你的LSAT成績,你的本科背景,如果你背景夠強,他們很想招你的話,就會給你一定獎學金。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拿到了哈佛、耶魯的offer,卻去了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等學校。因為那些學校可能給了他們全額獎學金,但是如果他們在哈佛,但是因為他們的家庭背景比較好,就拿不到這個按需分配的資助。

中國學生的家庭背景相比美國學生來說不佔優勢,但在申請need-based的資助方面會比較佔優,拿到的錢會比較多。

JD畢業後一般都是怎樣的發展軌跡?如果在美國工作幾年、之後想回國的話,一般是怎樣的去向?

JD畢業後一般都會去律所,中國人比較集中的是在紐約的律所,因為紐約的市場需求容量比較大。同時因為JD工作之後會有兩個分叉,一個是Litigation,就是庭審訴訟。一個是做Corporate,就是公司合同的擬定等等。在庭審訴訟方面,中國人沒有什麼優勢,在語言方面、文化背景方面,中國人都沒有競爭力。所以中國人一般去做corporate,而紐約這方面的市場需求比較大。

工作幾年之後的走向呢,那個取決於你的工作簽證有沒有抽到。能不能抽中是完全無法預期的。如果沒有抽到簽的話,如果你工作的律所有國內辦公室的話,一般就會把你派回國內的辦公室。

準備工作幾年再回國的話,你可以讓你所在的公司把你派回到在北京、上海或者香港的辦事處,也可以直接跳槽到其他國內的律所。

我個人現在還是希望能夠在美國的律所找到工作,目前對以後回國發展的情況還不是特別清楚。但是現在中美關係發展如此緊密,我相信回國發展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更多海外學長姐的分享,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一起點撥~

http://weixin.qq.com/r/e0g-JyPEin71rWdE9x1p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個法律留學信息分享平台的採訪記錄:《清華小本的密歇根之路》

以下是西太(西太平洋的風)導師計劃中一位國內背景的J.D.導師,來自清華的木木噠。文章訪談很詳細的回顧了她從本科到J.D.錄取的全過程,大致分為4個部分:本科學習,LSAT準備,J.D.申請,成長感悟。主頁菌把文章每部分的關鍵內容已經加粗~隨著國內本科申請美國J.D.的學生越來越多,除了LSAT分數,每個學生的經歷以及文書也在申請的過程中佔了越來越重要的比重,西太的訪談希望能夠立體全面呈現拿到錄取的同學和申請相關的各方面,幫助大家在規劃或者準備的時候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同樣,木木噠會主持一個答疑群,想和她直接交流的同學分享這篇推送,掃文後的二維碼加群就行~

木木噠,清華英語專業四年級本科生,即將到University of Michigan Law School 讀JD.

1. 你是清華的本科生,跟我們說說清華給你帶來的影響吧。

哈哈大家都知道我校俗稱五道口男子技工學校嘛,而我恰好是清華里的文科生。清華多學科的環境讓我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對自己不了解的學科也充滿了好奇。我在清華科協工作過一段時間,在那裡我認識了很多非常聰明、優秀的工科同學(當然也有很多理科和文科同學),他們的思維方式、處事方法也對我無形中產生了影響。所以我一直覺得我雖然是文科生,但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比較理工style,喜歡一絲不苟、有條不紊,這也是我之後轉向法律領域的一個因素。

清華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比如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上遊、都比較拼(當然這個不能走極端哈);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能軟弱,要be tough。申請法學院一路比較辛苦,也是靠著一股子拼勁堅持下來的。另一方面,我覺得本科這四年是一個初步社會化的過程,我學會了發現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尊重多樣性,也學著如何做人做事,而這樣的環境是清華提供給我的。

我也很感謝自己選擇了英語專業。我是因為一直比較喜歡學英語才選擇英語專業的,進入大學以後感覺學習也比較得心應手,一直保持拔尖的成績。我願意繼續挑戰JD這個學位,也和大學積累的自信相關吧。英語專業也帶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讓我有機會到耶魯(summer school)和牛津(visiting student)學習,讓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good English。

2. 你在三年級時到牛津大學做了一年visiting student,能講講你在牛津的生活嗎?

作為一個non-native speaker,到牛津大學學習英語文學和語言學,其實是挺有挑戰性的。因為我是我們繫到牛津交換的第一個同學,留學基金委公派到牛津學習的本科生當年也只有我一個人,所以我還是很忐忑的。我記得牛津英語系的新生orientation(包括一年級新生和交流生)上目測有200個學生吧,我好像連亞裔面孔都沒看到….而我們一個理科院系的同學說,他們那裡亞裔絕對不是minority….

其實真正開始學習之後,我發現雖然在這裡學習的難度比清華上了一個台階,但咬咬牙還是hold得住的。牛津是tutorial的學制,每個學期8周(一年三學期),上兩門課,一門8個tutorial(就是8節、一周一節)一門4個tutorial(4節,隔周一節或者自己安排)。Tutorial的形式是一個老師教1-2個學生,老師會提前一周告訴你這周的主題、essay的題目和書單,你的任務是參照書單自己找文獻學習,寫一篇2000的essay來回答老師給你的題目,比如「Consider the use and significance of dream in either The Dream of the Rood or Bede』s account of the poet Caedmon, or in both.」然後帶著essay到tutorial上念給老師聽(是的…非常神奇而古老的方式…當然也有的老師不要你念啦),然後老師就你的essay和你繼續深入討論。

最有趣的是第二個學期我學了古英語(Old English,英語最古老的形式,跟現代英語已經幾乎完全不一樣了)。我覺得這個學科在清華學不到,而且古英語跟德語蠻像的,我覺得很好玩,想挑戰一下。然後我就被虐了….我在清華學過德語,德語的語法結構已經很複雜了,古英語至少要×5倍吧(不過幸好對我們的要求只是能看懂就行,不用都背下來)。所以我每周這一門的工作量不僅有2000字的essay,還要翻譯50行的古英語詩(光對著字典和語法表翻譯就得搞一整天啊!)。不過有一次tutor跟我說你的這篇essay拿到final exam裡面也應該能拿一個很好的成績,我覺得自己棒~棒~噠~語言學方面,我的tutor恰好是做心理語言學的,我每次就在他們的lab裡面上tutorial,接觸到了真正的語言學研究。我還自己做被試去體驗fMRI(核磁共振)和EEG(腦電波)的實驗方法,戴了一腦袋電極感覺超好玩!

3. 那麼你為什麼想要讀JD呢?

我想走法律方向還是比較早的事情,一方面是我確實喜歡法律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是我認識到了自己在英語文學和語言學方面天賦有限,也希望把自己的能力擴展到學術圈以外。

但是我在來牛津之前還是想在國內讀一個碩士,因為覺得本科和研究生能拿到海淀這兩所鄰居學校的學位也足夠了吧。到了牛津才發現自己之前的眼界是很有限的。我覺得在牛津,我有可能也能拿到1st honors,我的能力並不比牛津的學生低,可是客觀來說,一個清華的B.A學歷和牛津的B.A學歷,在世界優秀人才的競爭中,從【聲望】來說,還是有差距的(雖然我覺得這兩校的頂尖學生一樣優秀)。做了這麼久visiting student,我真心希望成為能拿到學位的正式學生。另一方面,我感受到了牛津嚴格的學術訓練給我帶來的提高,而JD正是以這樣的訓練聞名。雖然知道讀JD會非常辛苦,但這種嚴格的訓練正是我所期待的。

4. 對於準備LSAT,你有什麼建議嗎?

啊這個話題可以說三個小時…那麼我就說幾點最基本的吧:

第一,不要盲目刷題,一定要弄清每個題目的類型、做題方法再開始刷題,否則會白白浪費寶貴的真題。我一開始對LSAT的難度估計不足,覺得做個30套足夠了吧(事實上到最後,我是把70多套題刷了三遍),一開始是從後向前刷的。我覺得自己最後LSAT沒能再提高和這個有很大的關係。建議大家新老交替做題。RC請參考Trainer, LR參考Manhattan,LG參考7sage.

第二,對RC(reading comprehension)來說,找到正確的閱讀習慣。我們之前自己課內閱讀綜述的時候,肯定是read for information;而RC中由於文章是對某個定理/現象展開詳談,我們一定要做到read for structure。第一個論點在哪裡?它的support/example在哪裡?第二個論點在哪裡?它對第一個論點是支持、反對還是深化的關係?所以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再是定理、現象的名字,而是however, for example, therefore這樣的虛詞。我的筆記只圈出這樣的虛詞,並且用小豎線隔開意思層,是比較簡潔的。雖然大家都覺得RC比較難,但我反而覺得RC是不太用動腦子的。

第三,對LR(logic reasoning)來說,找到argument core,抽出邏輯模型。LSAT作為一個標準化考試,它一定是有一些邏輯模型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剝去題目的具體信息(比如亞馬遜的某種動物blabla),抽出它的邏輯主幹。有一次我發現兩套題中兩個看起來完全不一樣的題目(連題型都不一樣),抽出來模型後竟然是基本一樣的。之後我還分析了70套以後每種類型題里的小模型的出現頻率,發現是有一些規律的。12月考試的時候有一道題我不太會做,忽然想到XX模型在前面的題目中都沒考到,這道是不是就是這個模型?一下子把這道題做出來了。

第四,很多人說LG (logic game)就是小學奧數難度,可是我小學沒學過奧數啊哭死!我的前兩次考試都有一道LG沒做出來(請不要嘲笑我的智商)….LG一定要引起重視啊!如果模考(第一次做)25分鐘之內不能解決,考場上危險啊親!我發現近期的LG最後一道難題無非是兩個類型:a.新題型,就是非典型題,需要自己理解、自己建模,但通常只要能理解就不太難;b.in-out混合grouping或sequencing,這類在70套之後出過幾道,都比較難,遺憾的是數量太少沒法充分練習。

5. 對PS的寫作有什麼建議嗎?

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tell a vivid story. 請參考芝加哥法學院網站上的In Their Own Words: Admissions Essays That Worked. 看看他們是如何把平凡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的。TLS guide也是不錯的參考,不過它寫的經歷都比較獨特,不是很容易模仿。另外,務必反覆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迸發出新的idea,以及如何用詞更生動、更簡潔。

對於陸本同學來說,建議大家還是重視下PS。因為我們相比於美國人,少了GPA這一個指標,並且招生官對於我們的英語能力肯定是比較關注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用PS展現出自己對英語的駕馭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鑒於Michigan的Dean Zearfoss給我在offer上手寫了love your personal statement,我就斗膽給大家說下我的PS是怎麼寫的。主要是圍繞my love of language寫的,大體脈絡如下:

我一直熱愛語言和文學(用了酷炫的古英語史詩《貝奧武甫》做例子)→隨著學習的加深,我知道了專業的研究文學和業餘的欣賞文學是不一樣的,面對close reading的要求很困惑→有一天忽然開竅了,進入了文學研究的大門(用的是《紅樓夢》的例子)→我有一次在讀《玩偶之家》的時候有了自己獨到的發現,超級激動→可是沒有在其他文獻中找到持有相似觀點的學者,這是因為我是第一個發現易卜生這個意圖的人,還是我over-read了?→找到老師請教,老師說,我也不知道啊,ambiguity才是文學之美的所在→我感到有些失望,直到我偶然接觸到了法律的語言→我發現法律和文學的語言的都是模糊的,可是文學是ambiguous,法律是flexible,ambiguity makes literature beautiful, but flexibility makes law practical. →我決定轉向法律領域,因為我依然能延續對語言的熱愛,而且能把這種熱愛從academia擴展到the real world,做一些small but meaningful的事情。

寫完PS最大的感受就是,付出都是有回報的。之前我還覺得轉向法律之後自己在英語文學、語言學方面的學習有點浪費了,可是在寫PS的時候才發現那些成為我故事素材的作品都是我真正用過心close-reading的,特別是文學的「ambiguity」這一主題是我在耶魯讀Modernism的時候老師一直在討論的話題。我能夠想到ambiguity和flexibility這個對比也是因為自己確實在文學方面用過心。

6. 推薦信和GPA評級方面有什麼建議嗎?

推薦信方面,不求big-name, 但求了解自己的老師。我的三封推薦信都來自牛津的老師。一位是學院院長(Master),兩位是我的tutor。拿到Master的推薦信超感動的,因為它不是我要來的哈哈!學院的Master就是這個學院的大boss,他非常關心同學的學習,不過好像主動和他交流的同學不多。我因為覺得自己是清華外文系的第一個visiting student,覺得自己有必要給後面學弟學妹開個好頭,所以每學期給master寫一郵件說說自己學習的情況。到最後farewell party的時候,Master竟然跟我說,我覺得你學習古英語等等課程是做出了很多courageous的選擇,甚至是很多這裡的學生做不到的,你需不需要我給你寫封推薦信?我當時都驚!呆!了!其實英國人貌似高冷(其實一點也不),實際很多人真的是非常nice的。當然哈….推薦信在法學院申請中作用不是很大….哎…

我的清華的和牛津的GPA都分別評了Superior。建議大家一定早提交材料,LSAC效率比較低,大家保持耐心哈哈。

7. 為什麼選擇密歇根法學院呢?

啊其實準確說是密歇根選擇了我。我是在考完12月LSAT的第二天收到密歇根的offer的。當時是晚上6點半吧,郵件刺啦一聲響(是的Iphone就是那個聲音),我想不會是密歇根吧(因為TLS上說密歇根喜歡清晨發offer)?打開一看真是congratulations。經過申請季後我成功養成了郵件刺啦一聲響,我的心就刺啦一顫的好習慣。Offer寫得超級萌:Guess what I did yesterday? I signed a little letter for you….

我真的特別感激密歇根能夠錄取我。我被錄取的時候LSAT只是他們的median;12月分數出來之後,我給他們寫了一封長長的誠懇的信,他們又很慷慨地提高了我的獎學金。密歇根的admissions officer真的超級nice,我只是問一個參加preview能否報銷國際機票的這樣的yes-or-no的問題,他們都會很認真的給我回一封超級細緻的郵件,這和一些學校的AO是截然不同的。

密歇根的學長學姐特別熱情。從我在網上知道的前輩小北,到寄託的Nicklad大神,我從沒想過能和他們做校友啊!錄取後我又認識了幾位LLM和JD的學姐,其實我真的不好意思問問題打擾他們啦,但他們都特別熱情地和我交流。今天我很認真地做這篇訪談,也是希望能像小北、Nick這些前輩一樣,幫助到更多學弟學妹~

8. 申請一路走來,有什麼對學弟學妹特別想說的話嗎?

哈哈現在是雞湯時間!不過我真的覺得這些話也許比之前的技術貼部分更重要:

前面我說到,我從清華學到的是一種凡事都要力爭上遊的精神,而我從JD申請中學到的,是一種「差不多就得了」的精神。一年準備LSAT,我認識到自己是很普通的一個人,智商有限、能力也有限。之前從小學到大學,我的經驗一直告訴我,只要努力就能做的到,可LSAT和JD申請告訴我,有的事情,真的是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所以,不能凡事都求第一、求最好。在國內的教育一路走來,老師給我們的目標是上最好的中學、上最好的大學,進了學校要考班級第一、年級第一,沒做到的時候拚命想做到,做到了又要奔向下一個第一的目標。我發現當我們越來越進入成人世界,優秀的標準就越來越不是單一量化指標的「最好」了,而是各方因素綜合的「綜合最好」。密歇根不是美國排名第一的法學院,但如果我能在這裡學業充實、生活幸福,難道不是最好的么?

我發現人生中的「好」和「不好」是動態變化的。高中的時候,我考了SAT和托福,決定如果沒有考上清北就gap一年去美國讀本科。而我在高三拿到了清華的「領軍計劃」(也就是「校長實名制推薦」)名額,覺得這自然是件大好事。可是當我面對JD申請時,我發現如果我當時去了美國讀本科,也許會在申請JD時獲得更好的結果。然而,如果我真的去了美國讀本科,我還會遇到我遇到的人和事嗎?我還會選擇讀JD嗎?哈哈這誰知道呢~

當我們越面對一個具體的挑戰的時候,我們越容易鑽牛角尖,可經歷過後跳脫來看,那不過是一個非決定性因素。考LSAT的時候覺得自己考不好就沒學上,可是申請季過後才發現,考不好也可能有學上,考好了也不一定能進dream school,而這都不過是漫長法律職業道路上的一個階段性比賽,之後的道路還有很多挑戰,也有很多機會去追趕和超越。

------------------------------------------分==-------割線----哎呀--沒墨了--

關於西太平洋的風

西太平洋的風是由在美國頂級法學院學習的中國律師/學生髮起的經驗分享和眾籌平台。它的目標是推動中國學生對美國法學院及法律工作的認識和了解,幫助日後中國學生的學習和工作,同時也幫助在外讀書的同學通過向後來的申請者提供幫助獲取經濟上的支持,讓自己的留學生活能夠更加豐富多彩。

目前西太平洋的風發起的「2014年,誰進入了###法學院」,Project X-men和」風聲「眾籌項目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項目的主要目的即是為了讓美國法學院申請的信息更加迅速,便捷地傳遞給每一位有志於申請美國法學院的申請者。我們連載的,節選自8個眾籌項目所產生的申請文稿的《在美國頂尖法學院讀書是怎樣一種體驗》有數萬的閱讀量,被數家相關留學和法學院申請公眾號轉載。

2014年我們的法學院申請眾籌項目,為8所法學院的同學籌集到了近1萬元的資金支持。而由這些同學創作出來的近20萬字的」史上最細緻「的8所美國法學院申請攻略,成功幫助了許多眾籌支持者申請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伯克利,康奈爾大學,喬治城大學,西北大學,賓大等美國頂尖法學院。成功錄取的同學也成為了西太平洋的風平台上的新成員,期待能夠幫助之後更多的申請者。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們還將會向以往一樣,為大家推送高質量的法學院學習和申請的文章,同時繼續進行法學院申請經驗眾籌活動。也會嘗試為申請者聯繫法學院在讀的同學,幫助申請者修改文書和簡歷,更好的幫助來年申請的同學。

訂閱「西太平洋的風」微信公眾號可隨時關注我們。如需幫助,請隨時直接加」西太平洋的風」為微信好友進行聯繫。

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我們隨時歡迎更多美國法學院學生和在職律師的加入西太平洋的風平台,在我們的平台上,你可以向數千名名申請者以及法學院的學生分享你的申請,工作經驗。更重要的是,通過向品台上的求助者發起眾籌項目並提供幫助——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面試心得,獲得他們的資金支持。幫助他們修改申請文書,解答申請問題獲得報酬。不但讓自己的勞動得到回報,也讓自己成功的經驗能過得到廣泛的認同。

同時,我們也常年招募志願者,參與我們一系列的分享活動,進行相應採訪、編輯和整理工作。志願者不但能接觸到成功申請到美國一流法學院的LL.M. 和J.D.,當面向他們請教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將會和各個美國法學院的律師/學者/學生進行合作,並且會接觸到眾多著名學者、法官、大律師等,這將是一次非常珍貴的經歷。對於一個人而言,可能來自前輩的一兩句言語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這樣的經歷無疑對學習和未來發展很有幫助。若你是有興趣,請與西太平洋的風公眾號聯繫確認。

如何關注

更多詳情,請訂閱微信公眾號「西太平洋的風」,加「西太平洋的風」為微信好友,或致信westpacific.wind@gmail.com.或訪問我們的官方網站westpacificwind.com.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又看到了一個我能答的題~我在高質量職業發展社區「職(50字 and我才不是span))問」工作,編輯一篇文章,是拿到HarvardYale 的JD offer的女神寫的。她之前是人大的交換生,and,她參加過星光大道,嗯沒錯,就是那個星,光,大,道。

不多說啦,乾貨上~

哈佛, 耶魯頂尖法學院JD offeree:申請之路滿是挑戰與愉悅

《哈佛, 耶魯頂尖法學院JD offeree:申請之路滿是挑戰與愉悅》

2014年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之後,度過了在中國人民大學的短暫而美好的時光,我將在秋季前往耶魯大學開啟我的法學博士生涯。回顧申請的歷程,我一共申請了Yale ,Harvard ,Columbia ,NYU以及 Stanford五所學校, 除了Standford把我列入了waiting list以外,其他四所學校都給了我offer。無論從職業規劃還是學術道路來說,法學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它需要全面考慮經濟狀況、個人情況以及職業發展。也許對很多人來說,JD並不是一條合適的道路,但我深信,對我個人而言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希望我的分享更多的不是一個指導,而是為那些正在經歷這個申請過程的人提供一些借鑒。

1

我的選擇——從東亞政治到法學

我的童年時期在韓國度過,那時學校的老師總是鼓勵我們去構思未來的夢想。每次討論「長大的我」時我都特別興奮,八九歲的我對於唱歌,跳芭蕾舞,學習外語都特別感興趣,因此不知道什麼工作能夠讓我最開心。大概是初一的時候,我決定了將要投身於公益事業,即使我並不明白具體要怎樣去做。這一決定很大部分是受我的信仰的影響,我堅信自己的知識和才能應該用於更加偉大的事業。

十三歲的時候我和家人一起移民到加拿大的一個小城市埃德蒙頓。我的初中生活十分特殊,相比成績,更重視的是志願工作。學校里總是有很多關於人權和國際發展的活動,這些活動深深地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個世界公民對於其他人的責任。上了高中,我發現對我最有啟發的是關於東亞的人權問題。雖然我現在是加拿大人,但是也不可否認韓國文化和社會對我的深深的影響——我能夠比較清楚的了解亞洲的情況,尤其是從軍慰安婦以及北朝鮮的問題。每次為了志願者活動做演講或者辯論,我都會自心底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事就是最有意義的,並且想繼續為了這些令我生氣傷心或是愉悅的事情而奮鬥。因此,我在本科選擇了東亞學和國際發展專業,也同時認真考慮了法學院。

我從大一時開始參加預備法學項目,聽前輩和老師們討論申請法學院的過程,最常聽到的就是「法學院是一項十分巨大的投入」,因此不能隨便決定去。當時聽到這句話時我十分害怕,特別是大家對LSAT的難度,法學院的學費,和最近法學就業市場的冷漠警告。儘管如此,在大二的暑假去首爾一家公益法律財團實習三個月後,我還是決然走上了法學這條路。

2申請之路——充滿挑戰和幸福

step 1: 選擇合適的專業

在決心要當律師之後,我開始認真了解申請流程。GPA和LSAT毫無疑問成為法學院申請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不同於本科招生,(耶魯和斯坦福的法學院除外),我了解到其他學校的錄取結果都是基本上可以根據申請者的GPA和LSAT成績預測出來的。所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自己能夠做好的專業是非常重要的。幸運的是,法學院接受任何專業的學生——從藝術史到天體物理學,只要申請者在報名時已經拿到了本科學位。我認為這給了申請者自由追求學術的機會。我很幸運因為我對大學以後要從事的事業有一個清晰的藍圖規劃,這樣我就能夠去學好一個既有趣又相對容易的專業——因為我真的很喜歡研究東亞。

step 2: 保持你的學分績

當然了,選擇一個合適的專業是遠遠不夠的,辛勤與奉獻也是不可或缺的。為了成為一個稱職的有影響力的人權律師,我想要去最好的法學院。因此在對待每一個任務每一節課時我的態度都極度認真和謹慎。把平均GPA作為自己的核心任務(3.88 for Harvard and 3.91 for Yale),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我有時會犧牲自己的社交和休息時間。當然,有時我也會後悔自己沒有勇氣去選擇一些更有挑戰性和有趣的課程,因為擔心它們會拉低我的績點。

step 3: 關注你的教授

除了保持一個高學分績點,我建議申請者多去關注他們的教授。不僅僅是因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意義重大,能夠豐富自我的發展,更直接的是他們給你提供的推薦信有可能為你打開夢想法學院的大門。

法學院通常都需要兩封推薦信,最常見的是來自於直接任課教師或者監督你完成研究項目,論文,志願活動的教授。在專門挑選了一門我十分擅長的有趣課程之後,我會去通過attend his/her office hours,積极參与討論,保持聯繫等方法使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我的三封推薦信分別來自於我的中文教師,一位從中國來的教授,以及一位賓大難民法的教授。在請他們寫推薦信的時候我非常的有信心,因為我們之間有著相互尊重,友好和信任的可靠關係。雖然推薦信並不一定會『make or break』一位申請者,但是錄取關的確把它視為一份了解申請者的重要信息來源。

step 4: 全面參與課外活動

申請的另一部分是你在校內校外的課外活動,研究與實習。你應該多去參與你真正感興趣並且能夠最終能做到一個較高職位的的社團活動,這能夠向錄取官展現你的領導力,主動性,和全面性。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單單只考慮法律或者與法律相關的活動。一些學生認為打籃球和唱歌與申請法學院毫無關係,他們也許是對的,但是法學院想要的是多樣化的學生——不僅僅知道如何學習,也能夠通過自己豐富其他同學的閱歷,開拓他們的視野。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業能夠豐富你的personal statement 和其他的文章。就我個人而言舉幾個例子吧,我大學四年都在一個無伴奏合唱團唱歌,夏天在韓國做了朝鮮移民子女的相關調研(這後來成為了耶魯特殊要求的250-word essay的主題),並且還組織了慰安婦問題的研討會與募捐。

step 5: 慎重考慮法學院

在大學期間你也應該慎重考慮法學院是否是最適合你的道路。其中一個幫助你考慮的辦法就是上專業的法律課。在我的大學期間,我在Penn Law School選擇了三門課程。一開始我是很害怕的因為這些都是中高級的法律課,但是很快就發現了它們的激勵性,啟發性,和令人享受的挑戰性。尤其是難民法的課程,不僅重燃了我對法學院的熱情,還讓我對美國的法學教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在這節課所取得的優異成績向面試官展現了我成為一名傑出的法學院學生的潛質。

step 6: 備戰LSAT

LSAT是法學院申請最可怕的部分了。它甚至會讓人猶豫或者放棄法學院的申請,因為它的分數的確在法學院的錄取中佔了一大部分。我也因LSAT而焦慮過,尤其是在我於2014年2月取消了自己的第一次LSAT的成績之後(我感覺自己沒有考好也不想冒低分數的風險於是立即取消了它)。通常建議的是一個申請者不能參加LSAT的考試超過三次,成績取消最多一次。

在六月準備重考的時候我的壓力非常大,因為這可能是我的最後一次機會了。我有報名LSAT的預備課程,但是發現它根本沒有幫助。幸運的是後來我找到了一個網站(叫7 Sage),這極大的幫助我提高了我的薄弱環節Logic Games。有一個建議是你盡量不要太長時間的準備LSAT的考試(例如2-3年)。我以及其他很多參加過這個考試的人都認為在幾個月的學習會有後有一個「score ceiling」,因此短期的帶著明確目標的專心學習也許會更好。對我而言,我是2013年10月開始準備的,但是一周只能投入幾個小時因為我的大學課程負擔也很重。相反,我為了2014年6月的考試在家裡專心而密集的訓練了3個星期,這讓我取得了一個還不錯的分數。然而,如果你的英文不是特別熟練,你應該提前開始準備一下閱讀理解部分和完成文章的部分,因為這個部分是大多數non-native speakers最大的挑戰。

step 7: 用個人陳述講好故事

最後,個人陳述以及其他文章(取決於學校)組成了申請中一個十分關鍵的部分。個人陳述在top 14的法學院里是被普遍要求的,給你一個講述闡明「why law school」的機會。個人陳述的要求在學校與學校之間差別不是很大,在年與年之間也基本保持一致。舉個例子,耶魯的要求是「submit a personal statement that will enable 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to make a fully informed judgment on your application.」所以,提前開始思考甚至打好一份草稿是非常必要的。雖然學校通常不會限制個人陳述的長度,但通常最好控制在兩頁之內(雙倍行距)。大多數學校也會接受一份diversity statement,讓申請者去陳述他們的背景和經歷與申請之間的關係。我沒有向耶魯提交diversity statement,但是申請的其他學校都提交了,包括哈佛,在其中我講述了自己童年在外婆的培養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

關於寫個人陳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be yourself」。沒有什麼比一份沒有展現真實的自己的偽造的具有「招生意識」的陳述更糟糕的了。成功沒有準則,你只需要真誠的講述對你最重要的是什麼,以及你為什麼要成為一名律師就可以了,通常還需要強調一段關鍵的經歷或者成就。我也不建議申請者大量的請人修改文章,甚至幫寫。從朋友或教授那裡獲得反饋是需要的,但並不一定要去找一個所謂的「法學院申請專家」去校對。只要文章沒有錯誤並且意思能夠清晰的表達,是沒有必要去找第三方修改的。我請了一位來自於pre-law advising office at Penn的學生,一位耶魯法學院的學生來閱讀我的文章,他們的建議就足夠幫助我更清晰的表達自己了。

另外,許多頂級法學院都沒有把面試作為篩選過程的一個環節,除了哈佛以外。哈佛每年會邀請1200位申請者參加skype面試,他們中的70~75%會被錄取。面試會持續15-20分鐘,由一位哈佛的面試官進行,一對一。這個面試是比較隨意的,但是也需要準備。你應該提前回顧你的申請材料,準備好對其中的任何一個部分進行深入探討。

準備以及申請法學院的過程並不簡單。然而,我堅信這個過程也可以是愉悅的,碩果累累的,如果你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不要把這個過程當做障礙,把它當做你跨向夢想的一步。希望每位讀到這篇文章的同學都能夠成功申請!

最後恬不知恥來個廣告,你們還是愛我的對不對!

大噶可以關注一下:對管理諮詢行業和法律行業求職培訓及內推服務感興趣的小夥伴,戳微信號zhiwenacademy,職問學院課程顧問值得調戲~

http://weixin.qq.com/r/GkLE3BTE4UmerVC-9xcI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對於申請JD,而同時又是陸本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LSAT成績。lsat兩年可以考三次,建議樓主按照自身英文條件來安排時間。申請秋季入學的話,6月考出lsat是最佳狀態,最晚是該年的12月。另外,9月也有一場。

更多jd申請資訊,可關注公眾號 wisdom-linked


你應該去totoo和寄託法律專版


對於申請,案例是最沒參考性的,進好學校的人,每一個人都至少相信自己的追求是獨一無二的,不然豈不是會有很多類似的申請者?

找一個你熱愛的領域,進行一些實習,調研。用英文寫出來,能發表一些文章自然是很好的,更重要的是加強你的研究和表達能力。

人大法學院不錯,多去聽聽課,認識法學老師,通常會有海外背景,有他們的推薦信會比較好。

找一個學期,去美國大學交換熟悉語言,考LSAT,考了還可以看成績分析,比國內考的更有意義。

申請寫文書,體現你的激情所在,因為不是法本,不一定是法律相關的。

這個是後話,大學四年,祝學有所成。


不要上知乎,上寄託和TLS


美國法學院新生入學數量,這幾年美國的律師過剩,前段時間紐約市立大學法學院的學生把學校告上了法庭,也算是學有所用,哭訴當初招生的時候保證工作機會,但是畢業就全都去了辛巴克


推薦閱讀:

美國那些學校的JD項目給獎學金的?
在常春藤本科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本科UCL和Cornell 如何選擇?
想去讀加拿大或者美國JD,我這條件可以申請T50,甚至T14么?研究生GPA3.5但是本科GPA2.4

TAG:LSAT | 美國法學院 | 法律博士JDJurisDoc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