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獲獎者真的說過「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那裡汲取智慧」這句話?

只是求證實是否確有其事。


《警戒自欺》馬為民(節選)

年初讀到一條消息,說英國某大學聘請我國一位退休校長出任它的校長,令人心頭為之一振,有的報紙還就此發表專文,豪情躍然紙上。後來從《南方周末》上得知,這個校長原來是個虛職,既無工資,又無辦公室,只是一年到校一次頒發學位證書,是英國為向中國拓展其教育市場而採取的一項「前瞻之舉」。顯而易見,這個角色其實就是眼下頗為流行的「形象大使」,純屬商業操作,跟我們望文生義想像的我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學術地位並無多大關聯。當然,中國學者為英國學校看重、選中,還是值得我們興奮的,只是興奮的程度須大打折扣。

由此想起一件往事。1997年初,李慎之先生在《讀書》上發表一篇短文《諾貝爾和孔夫子》,說那幾年某些報刊上有一種說法稱,1988年初聚會巴黎的7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發表的宣言中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過頭去汲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智慧。李老懷疑此事的真實性,遂多方詢問,訪美期間還閱讀了外報上的相關報道,可就是找不到諾貝爾們談及孔夫子的字句。讀後,我請人轉告李老,作為跟蹤報道過那個會議的記者,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那是訛傳,隨後還就此在《讀書》上發了篇短文。實際情況是,諾貝爾們壓根兒就沒有提過孔子。會議主持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利·韋塞爾倒是提到了老子,他在開幕講話中說,如今的學者藉助先進的通訊手段可以身處異地而參加同一些討論,「啊,要是設想一個有耶利米、畢達哥拉斯、老子和瑣羅亞斯德——還不要漏掉釋迦牟尼參加的討論會,該多麼有趣!」如此而已。可是,就這麼簡單的幽默話居然引出了一個「孔夫子救世界」的學界笑話。這類訛傳到底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實在值得我們深刻反省。順便提一句,人們一度津津樂道的美國西點軍校「學雷鋒」,最後也證明是子虛烏有。

……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煙者也


諾貝爾獎只有六個獎項,每個獎項可有兩個獲獎者,但最多不超過三人。所以說正常狀態下某一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最多18人。

但是,1988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所以,,,說不定有75個維和士兵在巴黎聚個會,恰巧談論到了孔子,又恰巧被這個煙盒的設計者聽到了=。=

呃...只是在維基百科上查了一些知識,對這方面並不了解,大家還是看諾貝爾獲獎者真的說過「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那裡汲取智慧」這句話?這個答案吧。。。


「我約了十大高手來此比武,不知閣下是?」

「我就是『十大高手』,不知你又是崑崙三聖中的哪一位?」

「哦,在下正是『崑崙三聖』。」

「……」

「……」


謠言止於智者。——孔子


今生死嗑何祚庥,太空肉眼看長城,西點雷鋒相,諾獎得主聯名推孔子這類東西了!


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按照西方的發展模式地球完全支撐不住,而孔子有些思想講究的是節慾,降低人類的生活追求。王小波有一篇文章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說句題外話,就算是真的,難道不應該去質疑下這句話的可靠性、正確性?

我個人的判斷是,這句話是個笑話(並非是針對孔子),所以不會去追究到底有沒有人這樣說過。


百度 1988 諾貝爾獎 巴黎會議 可得結果。


上知乎問問題之前先問問度娘。


來,直接上乾貨:

所謂海外新說對孔子現代神話形成的影響──孔子神話研究之三

從第二部分開始讀


1988年諾貝爾獎得主巴黎宣言過「汲取孔子的智慧」嗎?


我曾托澳大利亞友人購買了刊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說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報道的澳大利亞《坎培拉時報》1988年1月24日的微縮膠片;另,英國《獨立報》1988年1月24日也載有相同報道。


推薦閱讀:

怎樣客觀評價希特勒?
台灣成立海巡署的時代背景?最初為何要用憲兵改制而成?
羅馬為什麼被稱作永恆之城?
文史老師說「定都杭州的朝代都很短命」,這是正確的嗎?
共和化後的國家再重回君主制有多難?

TAG:歷史 | 諾貝爾獎 | 儒家 | 洗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