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一場戰爭結束後使用過的兵器是否回收?
冷兵器時代的冶煉和開採技術明顯不如現代,而一場戰爭所消耗的鐵器量是巨大的。那麼,一場戰役結束後,勝利一方是否會回收雙方使用過的弓,箭,鎧甲等等的兵器,重新進行使用或這冶煉再造?特別是,殘破不能再使用的兵器如何處理?【註:如有,請重點列出歷史記載以及詳細程序。】
肯定會回收。在古代,金屬是非常珍貴的。作戰之後打掃戰場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光是回收的箭矢就對後續作戰非常重要。除非實在是冗餘了,一般能直接裝備就直接裝備了,破損的有時候可以進行簡單的修理。古代冶煉產量也比較有限,所以回爐再造的,基本都是實在不堪用了,或是繳獲的武器實在不合適才會進行。
具體的步驟和程序之類恐怕需要專業人士來回答。這個當然是有的。我在一個資料上看過,秦國一名虎賁勇士全身裝備大概在三十公斤,一個七千人的虎賁營就是210噸。虎賁其實是古代特種兵了,裝備自然多且精良,不過我們可以合理推測一下,一名普通士兵的平均裝備重量在十公斤左右,那麼一場十萬人的大戰就是近千噸的鋼鐵損耗了。這還沒考慮鐵浮屠,關帝爺的青龍刀這種Bug裝備……東漢時期一把名刀的價錢夠7個人生活兩年多的口糧,這麼多武器裝備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你不要我還要呢……因此,《三國志》中常有「大破之,獲衣甲馬匹無數」這種描述,羅貫中的史詩級科幻小說《草船借箭》也體現著對敵人武器再利用的思想。
而時間自然是在打掃戰場的時候——不打掃戰場?十萬具屍體放著不管,這塊地你不打算要了?至於打掃戰場的一方,當然是勝利者了。就算在別人地盤上打了就跑的游牧民族,這點收刮的時間也是有的~
為了避免武器(主要是投射武器)被敵人再利用,羅馬人發明了擊中目標後會折斷的特製標槍,我國也有將箭桿頭部削細的類似做法。到了熱兵器時代則主要採用不同口徑來避免彈藥被敵人再利用——5.7mm口徑的槍肯定是用不了7.5mm的子彈的。但總有一些聰明人(比如我們的鄰居阿三哥)購買了萬國裝備,在戰場上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回拖,我們總有能用這些彈藥的裝備。不過萬國裝備的正常支援保障任務就是後話了……
當然會回收,甲的話,古代國內製甲最高工藝叫瘊子甲,代表作品比如明朝的文山將軍鎧這類,破損的地方更換甲片即可修復,至於皮甲棉甲之類的應該是酌情使用吧,損壞了修復不易;
刀劍的話,裝備精良的部隊很少回收敵方刀劍直接自己用,原因是跟制式武器不同,不利於訓練和協同作戰。火槍大炮這些製備不易的火器當然是要回收了自己用的。另外要說的是弓箭,別以為箭能通用啊,弓臂長度決定了能使用的箭的長度,而不同重量的箭射起來手感是不一樣的,古代人不傻,交戰雙方用的箭的規格必然是跟著自己裝備的弓匹配的,不是撿起來就能射回去那麼簡單。
樓上還有人提到現代用子彈口徑區分敵我,圖森破好伐,口徑彈長這些看得見的東西就不說了,別以為同口徑同彈長,裝進槍里還能擊發的子彈就能通用,不同的槍管纏距,不同的裝藥量甚至是不同的發射葯形狀都會使得彈藥不兼容。當然會有回收的,而且打掃戰場本身是有很大危險性的,因為有很多勢力都會去撿戰死將士的裝備,所以再次發生衝突也很正常。
第一反應是新唐書的張巡傳
會糧乏,潮餉賊鹽米數百艘且至,巡夜壁城南,潮悉軍來拒,巡遣勇士銜枚濱河,取鹽米千斛,焚其餘而還。城中矢盡,巡縛藁為人千餘,被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藁人;還,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軍大亂,焚壘幕,追奔十餘里。賊慚,益兵圍之。薪水竭,巡紿潮:「欲引眾走,請退軍二舍,使我逸。」潮不知其謀,許之。遂空城四齣三十里,撤屋發木而還為備。潮怒,圍複合。巡徐謂潮曰:「君須此城,歸馬三十匹,我得馬且出奔,請君取城以藉口。」潮歸馬,巡悉以給驍將,約曰:「賊至,人取一將。」明日,潮責巡,答曰:「吾欲去,將士不從,奈何?」潮怒欲戰,陣未成,三十騎突出,禽將十四,斬百餘級,收器械牛馬。潮遁還陳留,不復出。七月,潮率賊將瞿伯玉攻城,遣偽使者四人傳賊命詔巡,巡斬以徇,余縶送祗所。圍凡四月,賊常數萬,而巡眾才千餘,每戰輒克。於是河南節度使嗣虢王巨屯彭城,假巡先鋒。
看看,這還沒到戰爭結束呢,資源緊缺的時候,不管是敵人的箭只、甲仗,還是糧食、畜生、建築材料,什麼都要用盡辦法搶過來首先,在古代打一場仗死不了多少人,大部分都是看著勢頭不對逃跑了,一場兩三萬人的戰鬥最對也就死一兩千人,所以收屍的情況不多(攻城除外,畢竟在城邊上)。但是搜刮戰利品的機會是不能錯過的,古時大多都是論功行賞(敵人的頭、耳朵之類),還有戰死士兵的隨身物品(貴族大多有玉佩之類的東西,黑市幾個很高)。所以肯定是會打掃戰場的,但一般不會收屍。第二,前面說到了,古代的武器造價很高。就拿箭來說,箭頭是大都是金屬的,只有在秦國之後才開始批量生產,之前都是一個一個造出來的,而且古代金屬參量十分有限,所以造價可想而知。還有最讓人蛋疼的就是箭後面的毛(也叫箭羽)這玩意可不是普通的鳥毛,古代大都用雕羽(現在都絕跡了,不是鷹,是雕)還有大雁的羽毛,而且一隻雕身上也就只有幾根能用(可見曹操當年多麼土豪,沒事送別人幾萬支箭)。
第三,別說兵器了,有時候連石頭都回收。我記得當年發現特洛伊城被攻破就是因為在地中海邊上發現了一座古城,裡面有大量的石塊(投石機的彈藥)。一般情況下如果城守住了,石塊就會收集起來(再射敵人一臉)。石頭都收集,兵器就更不用說了。
第四,也有特例,我們的大汗成同學的不對在欺負歐洲人的重裝騎兵時就不是很在乎對方的兵器,第一是作戰方式不同,歐洲人的大劍、長弓、重甲不適合蒙古騎兵,第二就是戰利品太多了,兵器值幾個錢(鐵器怎麼能和真金白銀比呢)。我想到了一首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要是回收了,那鐵咋來的
古代大部分的戰爭在結束後雙方無論勝負都會留有餘地讓各自部隊前去收拾屍體,一來追悼烈士,二來防止疾病因屍體腐爛而擴散,三來就是可以回收武器了。這種情況在會戰中比較常見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帝國時期羅馬人打球/賽車的時候黃隊代表資產階級和貴族 綠隊代表平民?
※中國的代名詞有哪些(例如華夏、神州)?
※古人沒有洗潔精,吃飯完拿什麼洗碗呢?能洗乾淨嗎?
※羅馬人不重視弓箭手,從哪些史實或史料中可得出這一結論?
※為什麼庫爾德人沒有自己的國家。歷史上建立過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