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連地球都沒搞清楚為什麼跑去研究太空宇宙?
相關問題:送人類上月球的意義在哪裡?
為什麼即使在國力並不雄厚的情況下,中國也應該發展航天技術?
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現在人類還執著於打磨最完美的石器。
+++++++++++++++++++++++++++++++++考試第一題不會是不是就要得零分?北京時間 2017 年 2 月 23 日,NASA 宣布在距離地球 39 光年的地方,首次發現了有 7 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行星系統。
更重要的是,其中 3 顆行星位於母恆星 TRAPPIST-1 的宜居帶內。這是首次在一個系統當中找到三顆宜居行星。在天文學家眼裡這次發現振奮人心,「為地外生命的探尋開闢全新方向」。
到了第二天,鮮有主流媒體再持續關注此項進程了。常人眼裡,這無異平日新聞。
似乎大多數人都和題主一樣,比起太空,覺得地球上的事情更值得關注。然而,作為人類,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太空?
在 64 億公里外看見自己
2015 年,美國航天局宇航員 Kjell Lindgren 從漂浮在地球之外遙遠的國際空間站里,用視頻連線宣布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
劉慈欣說:敬畏頭頂的星空,並時常仰望。
太空探索事業的黃金時代本是源於冷戰中美蘇雙方的太空競賽。在雙方巨大恐慌與渴望超越的興奮中,人類耗資巨大向深空開拓。
而這些故事,卻讓我們看到了太空探索的另一種可能。
1968 年 12 月 24 日,阿波羅 8 號的三位宇航員在月球軌道中向地球進行了電視直播。在那場電視直播中,人類拍攝到了第一張 「地出」 照片。
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太空,看到自己的星球升起。
在那場轟動世界的電視直播上,被數次提及到的一個詞是 「我們」。
我們指的是地球人。這是只有站在地球之外,回頭看,才會深刻發現,原來在這個星球上紛爭不斷的所有人是一個整體。
當年 NASA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斯圖林格博士後來說到:
在這幅照片第一次對外公布之後,號召人們警惕人類面臨的各種嚴峻問題和挑戰的呼聲越來越高,例如污染、饑荒、貧困、城市生活、糧食生產、水資源管理和人口過度增長。這不能說是沒有關聯的。
進入深空,進入一個浩瀚荒涼的孤獨深空,人類更清楚看到了自己。
29 年後,美國 「旅行者 1 號」( voyager 1 )飛船,即將飛出太陽系。控制中心努力讓它回過頭,最後看一眼它出發的地球。
在距離家園 64 億公里之外,人類所有詩篇中關於母星的偉大,都化為光束中若有若無的渺小。恍如塵埃。
天文學家卡爾 · 薩根寫下了這樣的話:
我們自欺欺人地認定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權地位,這一切都被這個白光中的小點推翻了。
我們的星球是宇宙無邊的黑暗中一顆孤獨的塵埃。
據說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一直很喜歡天文學。而天文學是一種令人謙卑、塑造人格的科學。這一切的自知自省,都是浩瀚宇宙帶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孤獨如何排遣
張小龍在一次飯否的更新提到:
這麼多年了,我還在做通訊工具,這讓我相信一個宿命,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都有強大的幫助別人溝通的內在力量。
而微信的啟動頁面,是一個孤獨的小人,面對巨大的地球。
原圖來自於 1972 年,最後一次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此後很長時間,人類都沒有飛船再抵達如此靠近的距離對地球進行拍照,所有從外太空拍攝的地球 「全身照」 其實都是拼貼組合之作。
(從 4 萬 5 千公里之外看過去,地球就像是一顆很小的藍色彈珠)
於是,上世紀 70 年代中期,旅行者號出發了。帶著見證人類文明的光碟,開始在深空中孤獨地尋找夥伴。
(旅行者 1 號攜帶的記載人類數學,音樂文明的圓盤)
直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表明外星文明真實存在。宇宙如此浩瀚,地球很可能是這個宇宙中唯一的文明了。
孤獨是每個航空人必須面對的情感。在星空壯麗中感受無邊的孤獨感,這同樣是地球置身於無邊宇宙的困惑。
於是,藉助一個千載難逢的星體軌道機會,美國繼續了冷戰中的深空探測計劃,向太陽系之外分別發射了旅行者 1 號與旅行者 2 號。
(旅行者 1 號)
在此之前,NASA 已經向銀河系先後發射了先驅者 10 號,先驅者 11 號,它們承載了兩個方向的探索任務。以前記載在中學課本上為人熟悉的 「小黃圖」 正是出於先驅者 10 號上的小圓盤,圓盤上簡單記錄了人類身體構造,以及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希望能夠遇上外星文明。
(人類向外星文明第一次發出漂流瓶)
(目前四艘飛船大致位置)
目前,先驅者 10 號以及先驅者 11 號已經失聯,正往銀河深處飛去。而旅行者 1 號與旅行者 2 號已經飛離太陽系,按照設定軌跡繼續前往。
於太空中找尋人性本能
一開始太空探索的成功釋放了人類無窮曼妙想像力。越來越多的科幻作品試圖描繪文明進程的偉大藍圖。
而現實上,天性樂觀的幻想家們承擔了這些年的無奈與失望。
40 年前,人類對未來世界的可能充滿了信心。看著《星際迷航》長大的一代人大都有一張關於科幻未來的發明清單,「外星殖民,力場,蟲洞跳躍、心靈傳輸台」,想像著在荒蕪火星興建城市,打造浮空交通,穿越外太空。然而 40 年過去了,人類至今還束縛在地球,月球上只留下一串紀念的腳印。
PayPal 創始人彼得 · 蒂爾公開表明過對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失落:
我們想要一輛可以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 140 個位元組(意指 twitter )。
這裡面是有原因的。隨著 20 世紀各國經濟的動蕩以及冷戰落幕,航天大國紛紛削減了航天資金。 1972 年 12 月,阿波羅十七號最後一次登月。此後,雖然仍有空間站和太空梭,有越來越多的人造衛星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但人類太空探索的目光已經更多由星空轉向地面。
如果太空不能成為未來的家園,那地球也不將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但探索的腳步其實從未停止。
(地球分別和開普勒 452B (左)、比鄰星 b(右)大小比較圖)
早在 2015 年,與地球相似程度極高的類地行星——「地球大表哥」 開普勒 452B 被觀測發現,一年後人類發現了另外一個 「地球孿生哥哥」 比鄰星 b。
同年,歷時五載,朱諾號探測器終於抵達木星。最近備受媒體吹捧的馬斯克公布了詳細的火星移民方案。
希望被重新點燃。重要的是,在歷史上我們能找到熟悉的身影。
15 世紀開始,大西洋,新大陸相繼被發現,從此以後,人類有更大的熱情探索這片土地,無論是珠穆朗瑪峰還是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人類足跡踏遍地球。1903 年,萊特兄弟第一次實現人類的動力飛行之夢,誰也沒料到這將是後來航天航空史的起步。
科技的革命性爆發從來都不是突如其來的,技術一直在默默積累。在迎來整個時代大放光彩之前,流淌在人類文明血液里關於探索的本能正微微發光。正是憑著這點光,我們能夠看清楚黑洞里的未知,星空上的浩瀚。
作為人類,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太空?
或許早在 1968 年的科幻神作已經給出了當年的解釋:
征服可能會受挫,但好奇從未停息。
原文作者:陳中天
人類連口腔潰瘍都治不好為什麼還研究如何治療癌症?
這個問題的正確回答方式是這樣的:
因為研究宇宙有的時候比研究地球還容易呀,好歹宇宙中很多東西我們直接就能看到,而地底下很多東西真的是看不見摸不著——儘管近年來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家們也搞出不少手段,但也還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在很多現代化測量手段產生前,人類對宇宙的了解很可能曾經大幅領先於人類對地球的了解——愛丁頓不就說過:
At terrestrial temperatures matter has complex properties which are likely to prove most difficult to unravel; but it is reasonable to hope that in the not too distant future we shall be competent to understand so simple a thing as a star.
(在地球上物質具有複雜的性質,可能難以捉摸;但有理由期待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夠理解恆星這樣簡單的東西。)
總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行星科學與天體物理、宇宙學研究人員都是要討口飯吃罷了,題主就不要給學科之間排個先後次序了……(要排也是基金委的人排……
上圖是遊戲文明V的科技樹,只是一個例子,實際的科技樹複雜千百倍,人類科技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單線程的,如果只點一條技能線,那麼可能我們現在交通用上飛碟了,還在用貝殼當貨幣,或者狩獵為生。地球確實沒研究清楚,所以有很多科學家還在孜孜不倦的研究,然而研究太空上,我們也需要開始學著爬了,這樣才能讓後人能夠站起來跑,甚至飛。
「爸爸,爸爸!地球長什麼樣子啊?是不是烏龜背上背著的呀?漂亮嗎?」
(NASA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的月球「地平線」上的地球)(NASA太空航拍地球夜景 墨西哥及美國西部)(太空俯瞰巴哈馬群島及附近海洋)(最簡單的氣象衛星也能極大造福農業和其他生產生活)「爸爸!地球人孤單嗎?我們家園在宇宙的哪裡呢?天上的星星真的是一個個幽靈嗎?……外面的世界,什麼東西是我們有的人家沒有,人家有的我們沒有呢?」
(太陽活動周期)「蠢孩子!想那麼多幹嗎?連地球馬里亞納海溝底部1086000000Pa壓強地方都沒去游過,探索太空有屁用?還那麼花錢,純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勞民傷財,給窮人喂飯、辦個福利院,老老實實放牛、種田、砍樹、聽權威的話,不好嗎?不許再問這種毫無意義的問題!」某日,我和我的一群朋友在群里閑聊時,大家談到工作問題,我隨口說了一句「大不了去砌牆」
然後補充了一句「大工小工隨便挑」我一個學土建的哥們兒從容的告訴我「你並不會砌牆」
小工可以,大工不行。
我很不服氣,不過他旋即告訴我砌牆是一門技術活兒,不光是壘磚頭,光是砌牆方法就有若干種,可以編寫厚度若干的教材。
這個故事首先告訴我們,連砌牆都沒研究完,為什麼要去研究武器?為什麼要去研究原子能,為什麼要去研究計算機?
事實證明,砌牆的研究沒有完成,並不影響量子力學的推進。同理,地球沒研究完和研究宇宙有衝突?
有朋友指出,砌牆已經成熟,那麼多XX式的砌牆法只是畫蛇添足,千年前的砌牆古法就已經夠用了。
這就是第二點,雖然地球也沒有研究完,又怎麼不夠用?
至少,宇宙學和天體物理的研究卻還遠遠不夠用。恩,那又出現了第三個問題。砌牆很實用,能提高家居品質,而宇宙學和天體物理能帶來什麼。
這樣這個問題就變成了當年著名的「修女問題」,既然還有那麼多孩子挨餓,那麼為什麼把錢砸向宇宙呢?
那我們也來問一個問題,砌牆技術為什麼能發展?為什麼三十個世紀前只能用夯土築牆?
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除了砌牆不行,其他東西也不行。
這不是扯皮,想造波音747,不是僅僅需要西雅圖的飛機組裝廠房,還需要航電設備,需要發動機供應商。
同理,砌牆是個技術活,需要社會進步的需求催生砌牆技術的進步,而金屬冶金工業的進步提供了更多的工具,材料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教材。
總而言之,製造和研發都是系統性的。
並且存在一些有趣的門檻兒,無論冶金術如何發展,如果沒有火藥也沒有資本發展火器。
所以某些時候,高端和低端,實用和超前並沒有虛妄的問題。
今天人類研究宇宙,不僅僅是開拓事業,也是文明發展的必然高度,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下一個門檻的必須節點。
如果讀者還覺得曲率引擎那些東西雖然很牛叉,卻不如吃飯睡覺重要,那麼也要知道,就算是當代的宇宙學對我們的生活也有了極大的改變。
你如果覺得發射一枚火箭就很浪費錢,那麼告訴你,火箭確實很浪費。用寶貴的燃料推進自己,一秒十公里的速度就算不考慮燃料消耗問題,也需要1200000年才能到達離太陽最近的恆星。
然而,銀河系保守估計便有100000000000顆恆星,那怎麼辦呢?
火箭很落後,想要不落後,想要不如此低效率的消耗燃料,就需要更新的技術。
還有一個很隱晦的原因,那便是人類真的沒有時間了,從1998年人類意識到宇宙在加速膨脹並且存在暗能量這個玩意兒後,就必須做好宇宙自盡的準備,要想不是不明不白的死,最好搞清楚這一切。除了NASA回給修女的那封信,我還收藏了一篇文章:
探月有什麼用?原文太長,我把重點摘出來:電腦、手機、電視..中的集成電路能夠大規模量產、小型化,得益於60年代的阿波羅航天工程計劃;
無線區域網核心技術來自1977年天文學家對改進射電望遠鏡解析能力的嘗試;數碼相機、手機鏡頭等攝像設備中的CCD感測器的普及也源於天文觀測的高要求;x光成像技術最初發明是為了用在1970年美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上;70年代海盜項目推動了氣相色譜質譜儀變得便攜、高效和可靠;天文學家們測定恆星溫度的技術,被用來研製非接觸式體溫測量儀;用於研製「海盜」號著陸器降落傘的材料,經改良後用於製造性能更好、壽命更長的汽車輪胎;裝備在載人飛船返回艙上的隔熱材料,被用來改善防火門的性能;用於空間站的某種薄膜,被用於製作防劃痕的太陽眼鏡,而另一種用於過濾宇航員生活用水的過濾器,則被廣泛用於過濾家庭用水;用於分配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時間的軟體,經改良後用於醫院的病歷管理;用於在海量天文數據中自動檢測星系的演算法,現在被用來協助進行某些醫學檢查。至於在其他專業領域——尤其是醫學領域——進一步施展拳腳的技術,則更是多得數不完:太空毯、核磁共振技術、飛機除冰、污染物檢測及防控、建築物探傷、探礦、凈室、生物製藥、生物及醫學影像處理及增強,腫瘤探測和治療……高中學的內容你只考個80分,去念什麼大學?
為什麼知乎上有那麼多人女朋友都沒有就開始討論養一個什麼樣的女兒?
我覺得可能有幾方面原因:
1)也不是每個人都在研究宇宙。正所謂術業有專攻,研究地球上問題的人一定還是比研究宇宙的多的
2)通過外在了解內在。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宇宙的產物。宇宙對地球的影響無以倫比,通過對宇宙的研究(尤其是研究在不同生命周期的星體,宇宙射線,輻射等)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的過去及將來。
3)好奇心。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好奇心。而所有好奇心裡恐怕對人影響最大的就是最本質的哲學問題「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浩渺的宇宙似乎隱藏著這個終極答案。所以每個民族的先哲都極為關注宇宙。這可能同樣也是一種對更大的未知的嚮往與恐懼。
一家之言:)研究宇宙是為了更好了解地球
因為研究太空宇宙和研究地球不衝突。
因為500年前我們也沒研究好地球就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不開啟的國度的下場就是喪失對海洋的控制力和喪失獲取海外利益、進行海外殖民的能力。
因為事實上,研究宇宙比研究地球容易多了。
宇宙可以有各種方法去觀測,一台望遠鏡就可以看明白幾光年內的東西,引力波,射電望遠鏡,各種方式都很輕鬆。想上太空其實也很容易,加速,加速,加速就行了,大力出奇蹟,更大的火箭,更大的推力,只要有錢多大的火箭都能搞出來。真空也不過是一個大氣壓的問題,而海底要有幾百個大氣壓。人類的探測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然而,到現在為止馬里亞納海溝海底還是個未知的地方,到現在為止也從沒鑽探到地幔過,到現在為止也沒搞清楚地球上到底都有多少種生物。這兩個哪個簡單,哪個容易反而沒有那麼好確定了。人類的科技樹並不是一個串列的直鏈,而是有著很多並行的支鏈。有可能在這件事上一直搞不明白的地方,那另一條路就可以搞清楚甚至跳過這個難題。前面高贊答主說的好,否則人類到現在為止還在執著於打磨自己村裡最好的石器。等搞出來鐵器,石器還要那麼完美幹什麼呢?人類在研究出長生不老葯前任何問題都不應該研究!!!
都跑題了,這個問題的回答超級簡單:因為科學家在研究地球,只是沒研究明白,所以沒有研究宇宙那麼亮眼。
NASA的答覆算是非常務實了,除了信件里說明的帶動科技的重要意義外,以現在科技的水平,天文學家可以肯定:太陽系的未來命運與其他恆星系一樣,那就是走向紅巨星乃至最終死亡,這個過程中太陽將膨脹并吞噬水星、金星和地球,雖然這個過程需要長達50億年的時間,但結果是確定的,作為地球文明的締造者,人類提前了解其他行星和恆星系,為將來的移居做準備,這也算是一個原因
搞得好像人家不去研究宇宙,你就能把地球搞清楚似的。呵呵。並不是人類在研究宇宙,是科學家在研究。科學家研究什麼是因為他們「能」研究。沒能力的人就什麼都研究不了,就只能問出這種蠢問題。
推薦閱讀:
※EVE中的電子戰是否有實戰作用(非單人PVP)?
※為什麼《2001:太空漫遊》節奏那麼緩慢?
※在大氣結構不同的星球上,人類現有的固定翼戰機以及直升機是否能投入作戰?
※有人願意談論一下《無垠的太空》(The Expanse)S2E5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