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行業的現狀如何?如何進入這個行業?相關從業人員的發展前景如何?


前面幾位都已經回答的很完整了。我也來說幾句。

製藥業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不要以為葯賣得貴就覺得藥廠很賺錢,開發一個新葯是需要大量資源投入的,尤其是一類新葯,沒個幾千萬甚至上億資金投入是玩不轉的,而且還不見得辛辛苦苦研發出來的化合物都能成為合格的藥物,安全性、有效性都是檻啊;藥品生產企業的日常運轉也需要大量資源投入的,尤其無菌製劑,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全靠車間環境、設備來保證的,空調系統、水系統……車間開一天就是上萬的費用,遇上點突發情況甚至停電都可能導致一批產品的報廢,作為有責任的葯企是不會讓有風險的藥品上市的,只能銷毀。

製藥業還關係到生命安全,一支有質量缺陷的藥品就是一條人命啊,大家有空可以看下FDA百年這本書,GMP的每一步的發展都是有血的教訓在背後的。

進入製藥行業,如果僅是一線工人的話,要求還是比較低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序,經過系統的培訓與考核就可以上崗;如果是管理人員,就有學歷、專業、經驗的要求了,高層領導的資質已經寫入GMP條款了,已經作為法規明文規定了。營銷人員(如醫藥代表),如果你想做好,你就必須比醫生更懂你這個藥品的治療領域。


製藥行業自己已經離開幾年了,而且我的個人經歷僅僅局限外企,需要補充的地方請各位高人指點。

製藥行業應該說是一個傳統行業,沒有聽說過有哪個國家的人不吃藥的。西方國家(美歐日本)在現代化學藥物的開發興起以後(比如抗生素)逐漸形成了一個研發,生產,銷售一體的產業體系,和相應的監管體系。

我有幸拿到過一個各行業凈利潤比較的統計數據,來源應該是上市公司的公開信息,製藥業在所有傳統行業裡面應該是最高的,超過10%。這個行業的利潤高,增長率也高。基本規律是,在多數時間裡,製藥產業增長速度應該是國家GDP增速的一倍以上。

利潤高,和風險高是成正比的。製藥行業基本上是富人的遊戲。上市的依據,是監管當局認為藥物給病人帶來的益處,超過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而且相對市場上現有的治療手段有獨到之處。一個新的藥物,在西方國家,從開始開發(化合物篩選),到動物實驗,再到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往往時間需要十年以上,成本超過十億美金,而且在獲得藥物監管當局的批准前,沒有人能保證你投入的資金是有回報的。即使上市,也會有一些安全問題暴露出來。這是因為畢竟臨床試驗到三期也只能在幾千到上萬病人上使用過。如果在上市以後出現新的問題,藥物就面臨著退市或者縮減適應症等等各種風險。

藥物專利大概是20年左右,(基本上在化合物篩選階段就申報了)到了上市的時候,專利保護期剩下的年數也不多了,所有的回報都要在這些剩下的年份裡面的銷售里取得。所以這些藥物的年銷售額往往非常大,都是以幾十億美金計算,稱之為blockbusters。(這個詞同時也用來指娛樂業的大片,兩者之間在風險回報的比例上面確實有相通之處。)當然,這也意味著製藥業的回報是很豐厚的。

所以說,藥物的開發,基本上是一場豪賭。而且最近這些年,西方製藥企業發現越賭越難了,投入產出越來越不成比例。而且成熟市場的增幅越來越小。所以,最近十年,西方製藥產業的主旋律是『好日子快要到頭了』。反映到實際狀況裡面,就是

- 大量裁員 (工廠,研發,銷售都有,搞得人心惶惶的)

- 重新確定戰略 (有的宣布朝更加專業的方向靠攏,比如輝瑞把惠氏收購,但是把惠氏的奶粉給賣掉了,以後更加依賴特定治療領域裡面的專利藥物;有的要更加多元化,比如諾華現在要打造包括brand generics, 還有animal sciences等等多領域的體系)

-增加對新興科學和外部研發的投入。這裡面最成功的是羅氏對genetech的投資,沒有生物製藥這匹快馬,羅氏的情形應該和現在是天壤之別。其他公司也多有效仿,比如阿斯利康收購了MedImmune。

-在新興市場的投入和培育增大。這裡面,中國是重中之重。

下面談談中國。

中國傳統製藥是中藥。這裡面有很多很好的傳統企業,雲南白藥,馬應龍,同仁堂,等等。

再有就是國家基本藥物目錄裡面涉及到的各種化學藥物的生產廠商,主體是過去幾十年培養出來的國資和轉制的企業,還有一部分民營企業(揚子江先聲恆瑞等等)和外商合資企業。

總體狀況可以這麼說:

1. 總體的發展勢頭是好的。增長率每年平均在30%以上。

2. 由於行業特殊,監管當局的責任很高,過去這些年存在很多不正常的現象。最鮮明的例子就是葯監局的大老闆被判處死刑和最近的二老板被抓。上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啊。當國家像搞運動一樣的去抓的時候,增長率就會低一些。

3. 藥物能否實現銷售和利潤,存在非常多的環節,這和一般商品不同。能否進入各級政府和醫院的採購目錄,定價是否給企業留有足夠空間,銷售環節是否有效貼近臨床人員的治療和其他的實際需求都決定了最後企業利潤能否實現。

4.藥品的質量堪憂。這一點主要是針對監管水平和投入來說的。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只能說一個基本原則:能不吃藥就不吃藥(以醫生判斷為準),能吃藥就不要打針吊瓶,相同的藥物有選擇就一定要進口或者合資藥廠的藥物而不是國產葯。在中國吃到假冒偽劣藥品的可能性在10%以上,根據各地的監管水平而定。(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補充。)進口或者合資藥廠同時受到相對高水平的監管,出現錯誤的機會也有,但是一旦出錯,會被罰的很慘。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補充。

下面談談如何進入這個行業和發展前景:

取決於個人興趣和能力所在。喜歡搞技術的,可以進入研發或者生產部門。對中國醫院環境很熟悉並且能夠運作的如魚得水的,可以去搞銷售。個人氣質比較貼近中國地氣的,可以考慮國營和民營企業。比較洋派的,可以爭取進入外企。特別有企業家心態的,可以看看實際的臨床需求快速增長的部分在哪,還有外企在向中國轉移的過程中有什麼外包服務的需求。


樓上幾位說的已經很全面了,中國的製藥行業應該說還是處於一個較低端的狀態,那麼就是說發展晉陞空間也很大,而且縱觀國內每年的方向發展趨勢,國家正逐漸把重心調整到民生方面,那麼醫療社會保障等體系就成了重頭戲。就國內來說,中藥的大中小型藥廠遠遠多於西藥,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技術缺口很大。所以,醫藥企業需要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就大,不過,剛畢業的應屆生薪酬一般,一般在藥廠做研發部門年頭久一點發展還不錯,但如果是質檢員或者化學檢驗員的話就很局限了。如果個人素質比較適合醫藥銷售的話,薪酬發展前景還是不錯的。我有個同學,她的父親就是製藥專業畢業,早先做藥品營銷,待足夠了解這個行業所有鏈條關係後開了藥廠,現在發展的很好,與醫院,藥廠,藥房等均有較好的合作。國內關於西藥的科研方面很薄弱,這是個軟肋,而中藥炮製過程的亂象以及成分不明,這都阻礙了中國在國際藥品行業的市場。

進入這個行業需要的一些相關證件:營養師,化學檢驗員,GMP質量認證,ISO9001,9002,如果有精力可以考一個藥師資格證,這個含金量還是很高的,畢業後三年才能考。如果只是營銷的話,要求就沒那麼高了。


整個製藥業的發展我不管亂評論,不過單就中國的製藥企業來說,發展才剛剛起步,而且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用醫用藥的人口大國來講,醫藥的需要還是巨大的,但是我們的企業距離先進和規範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不管是研發、生產管理還是質量控制,中國的企業都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不過像其他朋友說的,剛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收入還是偏低的,但是當積累了一定的專業技能和經驗以後,這個行業的空間還是很大的,而且這些經驗也能幫助你在快消,食品,醫療器械等等公司有用武之地。


不知道你所指的進入這個行業是指個人還是投資意向

如果是投資意向,個人覺得藥品行業的投資回報率很低。藥品是一個特殊的商品,關係到生命安全,因此是一個高度許可證管理的行業,其所接受的監管程度遠高於IT、食品、服裝、機械電子等行業,投入成本高,回報周期長。如果你完全新建一個藥廠,從你開始設計圖紙開始,到你的藥廠能夠賣出第一粒藥品大約需要3~5年的時間,從投資角度講,回報周期有些長。

如果是個人,如果有更好的選擇,也不要進入藥品行業,收入還是偏低。一個碩士研究生畢業在北京的工資也不過3~4000,比熱門行業低多了。當然,從事銷售和從事生產研發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不能一概而論。


本人以前就職於美國一家小的藥廠 就一個臨床三期的candidate 其他都是比較早期的trial 提交FDA兩次全部失敗 每次失敗後都大刀闊斧地裁員 最近終於批了 但是股價也沒什麼好的跡象

藥廠的薪水還可以啦 但是我不是研發崗的 基本就是博士後$50K, 科學家$80K,科學家分三等,到了senior就$130K. (但是我認識的那個senior都50歲了哦)

要去藥廠做研發 中國人的話 都是在美國讀完生物博士的 而且很多都是名校 認識的同事裏 有斯坦福的,康乃爾的,伯克利的,普林斯頓的。歐洲人的話,貌似有些是沒有美國學位的,直接從歐洲來的。

職業發展的話,讀博士非常辛苦,有人因此結束自己的生命的。工業界的職位很有限,有同事名校畢業,一年才找到工作。而且這個行業,裁員是家常便飯。


我們公司專業從事這方面人才研究與為上市公司提供這方面的人才的,我對這個行業的了解,這個行業,是金字塔形式,上面老總工資待遇都比較好,總監以下工資都特別低,與其它行業相比,工資低了,30%,所以,如果在醫藥行業做生產,品質等生產線上的職位,發展不太好,如果要做,儘可能做醫藥行業中,產品與市場策劃方面的工作,工資待遇比較好,


推薦閱讀:

「2歲男孩被稱為『火娃』零下4度在室外赤身玩耍」是否屬實?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怎樣從科學角度解釋一夜白頭?
細胞都還不能合成,3D列印器官是怎麼成功的?
為什麼商家告訴你年拋隱形眼鏡第一次使用一定要用護理液浸泡8個小時。而日拋就不用呢?
如何捐獻骨髓/造血幹細胞?

TAG:職業發展 | 職場 | 職業規劃 | 工作 | 醫學 | 實驗室基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