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戰之後,為何德國和日本發展如此之猛?

是因為這兩國貫徹了「失敗比成功更有意義」的方針?

還是因為美國對這兩國的民主注入和保護?


看了這麼多回答,感覺大都回答的比較片面,來談談我的看法。

德日戰後為什麼發展的那麼好,一個後來世界第二一個第三的發達經濟體?這要從兩個方面看

首先,德日戰前就是發達國家,有一流的基礎,人才技術等,所以起點高,有爆發的基礎。

其次,跟美國地遠政治需要關係很大,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影響!

戰後的英國法國,人口、土地、資源等與德國不相上下,而且是美國鐵杆盟友,關係好的不得了,哪像德國佬那樣跟美國打的死去活來,為什麼沒能發展成世界二三的經濟體呢?是像很多網友認為的「德意志民族優秀」嗎?英國可是之前一等一的日不落帝國,能不優秀?

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戰後德日都被廢了武功!成了美國事實上的保護國,軍事上被美國牢牢控制。所以美國可以大膽放心的用馬歇爾計劃之類的援助他們(感興趣可以去查一查馬歇爾計劃有多少是直接花到德國身上的以及東方的馬歇爾),

幫他們發展經濟好處:

1.德日是被馴服的狼狗,不怕他們造次。

2.德日是蘇聯這個最大敵人的東西大門,樹立榜樣給蘇聯造成經濟壓力。

3.樹立德國經濟在西歐的超強,對英法形成資源上的海綿效應,不然英法兩個主權獨立的核大國,又是聯合國五常,經濟上又是第二第三的話,美國在老歐洲影響力將大降!

4.發展德日經濟,給足夠的實惠,可以讓他們有資金幫助美國守護蘇聯東西大門。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跟蘇聯勢力陸上接壤的德國有世界第一的坦克?跟蘇聯海上相鄰的日本有世界第一的反潛力量?唯獨沒有核武器,難道德日覺得核武器不好玩?

5.在社會主義政營邊上樹立經濟發達的典型,可以增加對方內部人民的離心力。

或者你要問,美國有那麼大本事讓兩個國家直接變成世界第一第二的經濟體?還真有,可以去看看美國在戰後世界經濟的比重,美國只要把自己的一點比重劃給這兩國家,他們就能騰飛!

所以經常看見網上感嘆德意志名族、大和民族多麼多麼優秀的言論,我都很感慨。

同樣的情況在以色列身上也一樣,你可以去查查以色列的牛逼公司,基本都有美國公司站在後面,以色列的坦克:發動機、炮管、變速箱、底盤,包括設計全部是美國公司做的,當然有些是美以聯合開發,這個聯合開發是怎麼開發的呢:以色列成立一個公司,這個公司之前啥都沒做過,然後直接跟通用公司聯合研製坦克發動機,厲害吧,完了,所有的技術圖紙就留給這個公司了,以後遇到不懂了,通用會主動過來教你如何解決。

另外一個信息,我不是太確定,以前在聯合國網站查過資料的,現在記不清了,手機碼字,不方便查證,姑且一說,你姑且一聽,或有錯漏。美國給以色列每年的援助,僅軍事援助一項最近是三十億美元每年,還不包括發展援助、科技援助、商業援助、教育援助等等;而全世界給巴勒斯坦的援助(人道主義援助),近十年總和才幾千萬美元(存疑)!

綜上,德國、日本、以色列是美國插在亞歐大陸乃至全世界的三顆釘子,是維護美國世界霸主的重要一環。配合著完成美國超強軍力部署,能源控制和美鈔發行權的全球戰略。

所以你就應該明白為什麼網上有人吹捧,猶太人多厲害,德意志人多厲害,大和民族多厲害。當你也困惑的時候,就問問:英國可是科技發明、工業革命的祖宗,前日不落帝國,難道不厲害?戰後怎麼就被德國日本奪了風頭?

手機碼字甚是辛苦,多有錯漏,抱歉


有些中國朋友覺得,日本人工作很周到、精緻。所以日本技術水平極高。日本產品很牛,國產品遠遠不如等等。但我認為技術上的問題多端的,不會是管理制度嚴格不嚴格的問題,其實日本的高度技術依靠社會的教育程度。日本從江戶時代以來老百姓的識字率很高,因為一般農民或者市民讓自己孩子在寺廟開的民間學校上課,學習文學、基礎算數什麼的,讓孩子培養文化。

第二大戰結束了,日本投降時有些美軍將官妄想如此,即他們日語採用「不合理的」漢字來標記,所以大部分的日本人應該不認識字,所以不能看報紙什麼的信息,由此容易被法西斯分子洗腦了。所以日本人一定要放棄漢字和假名,用我們家大歐美音標來標記就罷了。他們實行了全國日本人日語能力測試。結果呢?

當時的日本人識字率起碼75%左右,這是美軍完全意料之外的數字,這個比現在的印度那邊的國家好得多。話說,現代日本的話,識字率達到了99%。
可他們美軍忽視結果要求當時吉田內閣改良國語,日本政府限定1800個字才可以教育孩子,而且假名的用法現代化,所以現在日本年輕人不會看懂投降以前的日語書籍了。不僅如此,他們還打算完全廢止漢字,可日本再獨立早一點了。如果這樣我們日本人學中文時應該多麼辛苦了呀!

所以,我認為日本傳統的高度教育水平讓日本整個國家從一片廢墟復興到如今的一個先進發展國家。

可日本的文化原來幾乎都一個大國傳來的,那是世界上教育最高度的國家——中國。雖然由於最近一百年的政治混亂和外國侵略,中國現代化含有一些障礙,可世界上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國文化繼續到現在,這些古代文明的黃金時代深刻影響了日本,所以日本人也基本上認識字。而這些複雜的古代文字——漢字,中國歷史上的劃期時代、即宋朝以後由於科舉考試製度的普及和世界最早的印刷技術對一般老百姓進行了教育,識字人口激增了。元曲,宋詞,白活小說等民眾文學會證明這些事實。原來中國社會的教育階層非常厚實。

我來中國看到中國學生而很感動,他們很認真,而很愛國,天天為了自己、父母、國家的將來努力培養自己的文化。反之,日本的大學生什麼的很偷懶,而且只是為了自己將來賺錢發財找到好對象只好學習而已。我在中國武漢大學感覺到好像是青年一般的國家的熱血主義和向上精神。他們為了成為國家發展的基本要員陸續參加社會生活。我相信中國有一天——不遠之間會趕得上日本,超過日本的社會水平,建立一個人類歷史上一個光明的現代國,恢復到人類文明的領導地位。


很多答案都很好,我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首先,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把時間線拉長一些,從兩國歷史進程和全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第一件事,為什麼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我認為這是戰前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必然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和完結篇,兩次世界大戰並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高度關聯,一戰沒解決的問題,到了二戰解決了,因此我們在二戰後並沒有看到迅速發生三戰四戰,這也是人類文明取得的成就。

那麼為什麼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這要從工業革命說起,我們知道在工業革命以前,全世界所有人類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即便是像英國荷蘭法國這些當時處於頂尖發展水平的西歐國家,也很難實現全民溫飽,在倫敦等地到處可以見到孤兒和死屍,人們朝不保夕,衛生水平很差,醫生們用各種奇怪的天然藥物和礦物甚至毒物治療疾病,對各類天災毫無應對能力只能等死,政府的作用僅在於收稅和打仗,貴族們過著和平民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大航海時代並沒有改變這種差距,如果沒有工業革命,那麼人們只不過在新大陸複製了一個舊歐洲而已。

工業革命造就了現代社會,人們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了,同時工業革命開闢了新的視野,讓人們得以用全新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這次起源於19世紀初的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越來越多的人解決了溫飽問題,傳染病被大大遏制,生產力高速發展,馬克思說過工業革命創造的價值比人類之前創造的所有價值加起來還要高几百倍。但與此同時,殖民主義彷彿一個陰影,也開始出現,工業革命讓舊的殖民地體系完全崩潰,美洲在1825年獲得了獨立,但以英法為首的歐洲殖民主義強國在19世紀末佔據了全球幾乎所有的殖民地,如果加上俄國佔領的土地和美國加拿大開拓的土地,那麼英法美俄四家佔據了世界上95%的殖民地,剩下的一點殘羹冷炙,由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後起國家去分。這就是我說的一戰前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根源。

一戰之所以會打響,就是因為德國要爭取「生存空間」。作為後起之秀,德國的經濟崛起堪稱完美,1871年統一之後的德國經濟高速發展,到1914年已經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同時在高科技領域幾乎壟斷了當時世界最頂尖的科學技術,諾貝爾獎一半得主是德國人,德國已經從一個「地理概念」一躍成為一個世界頂尖強國。但1914年的德國沒有像樣的殖民地,作為德國經濟發展引擎之一的出口,其市場掌握在英法等國家的手裡,同時期的美國還在實行高額關稅保護國內產業。德國貨在一戰前的攻城略地已經開始在英國和法國造成了嚴重影響,英法國內的經濟保守主義勢力在抬頭,在英法和殖民地全面限制德國貨的進口已經是一個趨勢,英國拋棄亞當斯密時代以來的「自由貿易」政策,重回貿易保護主義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個趨勢就是懸在德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沒有了美洲、印度、東亞和歐洲市場的德國工業,將成為無源之水瞬間乾涸,因此德國拚命發展海軍,在1914年建成一支世界第二的海軍。那麼在一戰前,歐洲實際上已經是英法與德國的高度對峙狀態,這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不是俾斯麥的「大陸均衡政策」能解決的,世界必然爆發世界大戰,而且必然在20世紀初,不管是英法限制德國產品進口的立法進程,還是德國造艦導致的財政赤字,都預示著一戰必然到來。波黑髮生的事情無非是一次外交事件而已。

二戰後的世界產生了根本性的不同。首先是殖民體系的解體,二戰後廣大亞非拉國家獲得了獨立,開始獨立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再聽命於遠在倫敦和巴黎的中央政府,美國蘇聯成為世界兩強,英法則很大程度上退出了歷史舞台。全世界經濟開始一體化進程,美國為首建立了關貿總協定,目的就是防止1929年的貿易戰重演,1929年各國爭相增加的關稅可以說是二戰的一個重要原因。蘇聯建立了華約和經濟援助體系,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全世界經濟一體化更是加速,全球範圍內貿易代替了戰爭,以前用艦艇才能獲得的資源,現在花錢就可以了~這種情況下,誰的內部經濟競爭力強,內政管理效率高,企業管理水平好誰就能發展的更好。這方面德國日本率先打破舊制度藩籬建立了新式企業,並且緊隨美國企業的步伐大步踏入了全球化的浪潮,而英法的企業則裹足不前,依然專註於自己的歐洲小市場,自然無法與德國日本的企業競爭。80年代德國大眾風靡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是二戰德國造的俾斯麥號 V2火箭

這是二戰日本造的大和號和零戰

這是中國造的


就日本而言,補充幾點:

1.戰後美國對日本的管理是成功的,這讓戰後的日本擁有相對健全的體制進行經濟建設

美國接管後日本,並沒有建立軍政府直接指揮管理日本的每個縣市(盟軍對義大利和德國的佔領方式)。相反的,日本的行政管理和重建工作由日本人負責,日本政府在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的授權和命令下,行使內政方面的行政職權,美國相當於只提供指導和監督。這讓日本得以順利從戰爭中過渡,避免了與佔領軍行政管理和文化上的衝突。

2.戰後日本迅速接受了戰敗的現實和美國的政策,對佔領者的抵抗很少,因此日本迅速取得了一個和平穩定的國內環境,為經濟騰飛的提供了前提條件

由於日本特殊的文化,日本在戰敗後迅速接受了現實。在投降後的幾天之內就有很多相關報道反省戰敗,麥克阿瑟登陸日本時有數以百十萬的民眾自發歡迎,其收到的日本民眾多達五十萬的信件中有相當數量的表達了對麥克阿瑟和美國的讚美和崇拜。

PS.其中還有很多日本女子的信件中明確寫道:「想與你(麥克阿瑟)生個孩子」

3.戰後日本軍費開支受限,因此在二戰後美蘇爭霸時期,相對於其他國家高昂的軍費佔比,日本在經濟發展上更專註

二戰前,作為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島國,發動全面戰爭的軍費開支是日本的巨大負擔。

來自《菊與刀》的數據:

在偷襲珍珠港的那一年,陸海軍的軍費佔了將近國民總收入的一半。而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僅占政府總支出的百分之十七。

因此,在拋開軍費這個巨大的國家負擔後,即使戰後重建和賠款需要額外的支出,但依靠戰前在工業技術上的積累,加上經濟發展預算相對(絕對)比例的提高,日本(德國)的復甦某種程度上也是必然。

4.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的普及,也給日本經濟騰飛以不小的推動作用

戰後初期日本的經濟低迷,作為戰後日本的基本用人制度,終身僱傭制度的普及促進了社會的穩定並且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勞動力市場。

5.日本在二戰前、明治維新後,就已成功地走向了現代化(資本主義化),因此日本有快速崛起的寶貴經驗(德國有一戰戰敗後崛起的經驗),加上日本戰後的穩定過渡,因此,就像是電影《1942》中張國立演的東家所說的:

我知道怎麼從窮人變成富人。只要能活著到陝西。給我十年,我還是地主。

日本之所以能夠在農耕社會中迅速建立現代化的原因,引用《(日本人)》里的說法供大家參考:

妨礙現代化進展的最大障礙時任人唯親和收受賄賂……擔在日本,即便是在明治時代,權利的腐敗雖然不能說絕不僅有,但與其他國家相比較,應是極其罕見的現象。

……

但日本社會重視「家」(社會、政府)勝於重視血緣關係,這被當作是理所當然的,因此,露骨的關係主義普遍受到唾棄(即使你利用關係獲得工作,但進入公司後的地位會很低)。這種對血緣關係的淡漠現象加強了某個組織的統治力,進入明治時代後,這也成為日本立刻就組建了一個現代的、合理的官僚體系(或接近於官僚體系)的原動力。

關於日本如何快速走向現代化的原因非常龐大複雜,謹以此片面觀點為大家提供參考。

參考: 菊與刀 (豆瓣)

(日本人):括弧里的日本人 (豆瓣)


第一、國家強大不僅要靠硬實力,還有軟實力。德國一直是歐洲的強國,一戰二戰工業科技方面的力量在世界算是領先的,硬實力打沒了軟實力還在。二戰時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現代化國家,軟實力也不弱的。這兩個國家儘管打成了廢墟,但是只要有錢馬上就能發展起來。

第二、位置太好了。德國是歐洲抵抗社會主義的前線,日本是亞洲抵抗社會主義的前線。美帝一堆錢砸下去,起不來也不容易。

不過後來蘇聯解體,日德的重要性就降低了很多。你看日本現在經濟一直在停滯,德國也只是因為大部分歐洲國家太難看了所以才比較耀眼。

日本不會有機會成為亞洲的英國的。英國重要首先是因為歐洲不存在絕對優勢的大國,其次歐洲大陸的國家和英國的關係都不錯。東亞存在中國這一天生的大國,唯一可以抗衡的中國的俄羅斯不僅重心在歐洲而且比中國更有侵略性,而二戰中日本把周圍國家滅了一個遍,以後外交中大家難免會有所保留。


是因為德國和日本這兩個民族本身的努力和選擇。得到美國民主和保護的國家也不少,但是往往崛起的速度和效果不能和這兩個國家相比。

尤其是德國(西德),在拋棄了二戰時期的社會主義制度後,在美國的幫助下,進入了民主時代,德國人的嚴肅和認真對自己國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雖然日德戰敗,大批科學家被美國弄走。可是中下層的技術人員仍在國內,工業基礎完善。並且普及全民教育,國民素質較高,便於提供崛起所需的是人才。然後,趕上了朝鮮、越南戰爭,乘機發展。


老家東北農村。

我媽初中文化,八幾年她當上了小學教師。2005年左右,她那個小學新進教師都是師範學校畢業生,大概相當於高中學歷;2013年左右,她那個小學新進教師都是省屬師範大學畢業生。往49年那會想想,當時的教師水平是什麼樣?中國又費了多大力氣逐漸推行的全民義務教育?

我是02年讀高中,我的小學同學能讀高中的比例不到10%,很多人沒讀完初中,甚至沒讀完小學。再往49年那會想想,會有多少人讀不上書呢?

二戰結束,雖然中國和德日都是被打爛的國家,但還是有本質的不同,中國是農業化被殖民國家的底子,德日是工業化殖民國家的底子。

如今很高興看到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願意向子女教育上投資,這就是我們祖國的未來。


以普及教育的民眾為基礎,沒有了極權政府的掣肘,個人和企業在民主體制和市場經濟下大放異彩。

日本戰後經濟總量雖不如中國大陸(近東三省就接近日本本土規模),但日本僅用10幾年就躋身發達國家。

而新中國建國後,折騰了30年,死了3000多萬人,國家經濟卻接近崩潰的邊緣。

就是從改革開發到今天,又過了30年,也沒有達到日本用10幾年就達到的水準,這和什麼有關係,用腳想也能得出結論。


底下的回答除第一個外全是放屁,日本,德國本就是世界強國,不論教育程度還是工農業都遠遠強於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二戰後,日本在美帝國主義主宰下進行了土改,德國在美帝國主義主導下消滅了容克貴族,實際上是一個現代化的過程,或者是完全的資本主義化,德日的騰飛思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陣營的腐蝕,德日的製造業多為美帝國主義的附屬,我們往往相信宣傳,實際上西德向東德逃亡人數並不在少數,日本更是美帝國主義的傀儡國家,而中國是完全的獨立國家,中國完成了土改,完成了初步工業化建設,軍事上在建國時期基本完成了近代化,中國人民從此從帝國主義的大山下崛起,放眼世界,印度周圍都是朋友,中國周遭都是敵人,地緣上說中國完全無法超越印度,但是印度遠遠落後於中國,如果有人說是印度的種姓制度,我說請去調查!


從經濟模式角度說真是【滄海桑田】,本人父輩有幸赴德留學過,自己也在計划去日本

日德經濟模式較接近,和英語國家不同,曾經吃香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看來也就那樣了。

並沒有想像中的強,或者說不是只有日德模式才能強,核心技術仍然在英美,日德只能是二流的工匠國家(非貶義),強在製造業,「商品經濟水平」和「製造型企業管理」水平也很高,值得我們學習(不過這兩國金融實在廢),然而在英語和金融重要性如此強,國際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日德模式受到更大的威脅。

然而生活水平也並不比加拿大澳大利亞高,金融方面還受到新加坡香港(很猛,尤其是新加坡,當年還四小龍呢......)的威脅。分別在亞洲和歐洲顯得厲害是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和這兩國的工業基礎差距太大,屬於代差。

將來的趨勢必將是英語國家越來越強,日德只能爭取保持不落伍了(日本最近有點跪倒的趨勢,雖然那是他們在唱衰自己......)

ps:個人希望精英們多去英語國家,這樣我去日本的競爭就少啦。


優秀的民族


惟志惟勤,則大事可成已。


感覺這玩意兒在中學歷史課本上有說,一條一條的,很清晰


戰後美國也嘗試過支援某國吧。。。。後面的就不說了


戰後,日本一片廢墟,但是由於「勒緊褲腰帶也要搞教育」, 再加上民族主義精神, 逐從廢墟中成長恢復


推薦閱讀:

如果日本發生 72 級地震會有什麼後果?
喜歡上嵐arashi是什麼體驗?
你是如何飯上佐藤健的?
日本右翼可以有多可怕?
在日本買西鐵城的手錶,價格真的比國內便宜嗎?便宜的話大概最多能便宜多少,會買到假的嗎?

TAG:日本 | 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