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學過樂理的人,如何評價一首歌的編曲?
看過很多樂評,一般都會評價這首歌的編曲如何,但是對於沒有學過樂理的人,如何評價一首歌的編曲呢?
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評價一個他完全不懂的專業。你完全可以評價這首歌好不好聽啊,你可以判斷你喜不喜歡啊。為什麼要評價它的編曲呢?
編曲是音樂的一部分。沒人說他發表一首」編曲「。他可以發表一首歌,或者一個演奏曲。它是個手段。純粹談論編曲本身,我認為它並沒有什麼好評價的。音樂才是我們要評價的。話說回來,理解和欣賞編曲,可以從以下幾個基本角度入手:
1、認出這些樂器。聽到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能清楚地區分,聽出它是幾重奏的配置。弦樂、管樂、電聲樂器、合成器。它們服務於不同的音樂風格,來自不同的歷史,形成了不同的奏法和獨有的,不能替代的特質。不同樂器聲音存在在不同的頻段,它們搭配得好,會飽滿充盈,特別豐富,就是好的編曲的特點之一。搭配得不好,頻率衝撞,聲音又大又渾濁,有的又聽不見,就是不好的特點之一。第一步你能聽得出樂器配置,第二步你得能聽得出他們的音色好不好,配合到不到位。這需要的是你深聽很多樂器的演奏,用經驗建立認知。
2、了解音樂風格。我覺得流行歌里最典型的風格多樣性是王力宏,一張專輯有爵士、布魯斯、地方戲,還有以日本流行音樂作為根源的傳統台灣流行音樂,等等。它們都是非常不同的。相對比,你可以聽一下李宗盛的作品演唱會,全場風格特別一致,就全是經典電台情歌的經典編排。要記得,風格本無高下,但是凡事都有好中差——你要聽得出這是一首blue grass,你得能認得blue grass的律動(編曲來說,就是節奏型,但你不需要了解具體)和色彩(編曲來說,就是和聲,但你不需要了解具體)。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得能聽出來它是不是一首好Bossa。這需要什麼?需要你聽很多blue grass才行啊。因此說到底,是需要你深聽每個風格,用經驗建立認知。
3、感受樂手之間、伴奏與旋律之間的對話。這個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你可以看看演唱會現場樂隊成員之間的表情和肢體,你就知道他們配合得默契的時候,他們之間的那個groove。能讓他們自己陶醉的,也能讓你陶醉。很好的例子就是funk。聽聽經典的funk演奏吧,用經驗建立認知。
4、欣賞它的錄音和縮混思路。同一首錄音作品,好的縮混和爛的縮混可以是無窮大的差距。聽黑眼豆豆,Kelly Clarkson這些人的歌,爆裂的全頻段,完全過載的狀態,是典型的偏舞曲風格的pop,要的是動感,你感覺她已經不是人了,就像是引起了地震一樣。衝擊力。可以感受到的。相反國內馬路邊上賣的渣disco mix,它的目的也想讓你咚次咚次,六下賴,但它極其單調,讓人昏昏欲睡。沒有衝擊力。相反,聽acoustic(原聲編配)的歌比如早期的Norah Jones,要的是正好相反——動態。動態是什麼?最小聲音和最大聲音的差別,音色的凸顯,細節爬到你的耳朵上撓痒痒的感覺。鋼琴、貝斯、吉他,他們坐在不同的方位,你會覺得你就坐在他們面前2米的地方。現場感。壞例子也很多,一首民謠被弄得特別機械,音量也不均衡,混響特別重,像是從水裡撈起來。當然,如果你只是聽在線128k的mp3的話,我不知道怎麼跟你討論。怎麼能有這些判斷?還是多聽,用經驗建立認知。
這樣來看,我的建議只有倆字兒,多聽。沒有足夠的聽覺經驗,你拿什麼作為標準呢?大V的說法么?沒有標準的話,談什麼評價呢。
有些大V在選秀輿論中通過半真半假,把無法放在一起談論的東西亂燉成一些莫名其妙但特別尖銳的觀點,燉出了一堆追隨者。這些言論中對我而言,絕大部分是垃圾。可惜大眾很可憐,他們需要別人告訴自己應該怎麼想,怎麼認為,生怕自己站錯了隊,領悟得少,露了怯,品味被不及格掉。所以我想說,
好聽,打動你,比上述的什麼都重要。不要害怕,去勇敢地喜歡你喜歡的歌,討厭你討厭的歌唄。這還真是個挺難回答的問題。可以簡單說可以複雜說。簡單說,編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音樂更立體的迎合歌曲本身演唱的情緒。好的編曲首先要和歌曲本身有情緒上的結合。所以,一個簡單的配器並不一定是壞的編曲。
複雜些說,當你聆聽了一定量的音樂的時候,你會發現編曲的共性。當共性中出現形式上的創新,或者在把共性做的十分優美,那就是好的編曲。
給你舉個編曲共性中形式創新上的例子。The Beatles 《Eleanor Rigby》,The Beatles是一個典型的搖滾樂隊,但是在這首歌中,他們採用了全部弦樂的編曲,擯棄了搖滾樂的傳統大件兒。這就是個好編曲。
你可以試聽一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3MDY0NTYw.html
耶魯開放課程的聆聽音樂實際對沒有樂理基礎的人來說從主觀上也提供了一些理解路徑
當然穿插的樂理知識確實有點深奧 我一般會盡量跟 當然也可以跳過去 實際那個課程上的很多人都是沒有什麼樂理基礎的他們跟上了成主要是因為有對應的內部教材和教授推薦的參考書我本人除了簡譜和部分休止符之外是不懂太多樂理的 主要靠的是生活積累
我崇尚鳥槍法【以量取勝】聽音樂 當然每個時期都會和大多數人一樣會專攻一塊但是同時我也會聽很多其他風格的音樂說編曲
對於編曲我的理解是一首歌的不同聲部、旋律以及節奏融合的是否和諧
編曲方面我個人比較推崇日本的樂隊和藝人 因為日本人做的大多數音樂有層次感 而且並不紛亂相比之下編曲給人感覺就會好一點一般情況下沒有學過樂理的朋友是不會注意編曲的。大多數人只關心歌手唱得怎麼樣,聲音怎麼樣,旋律怎麼樣,歌好聽了再去看歌詞怎麼樣。想想自己接觸音樂和音樂製作之前是不是基本這樣呢?如果真的要讓沒學過樂理的朋友去評價編曲,你可以覺得我聽著伴奏會不會覺得刺耳,會不會覺得特別不和諧,有些樂器會不會用得讓人很不舒服就好了,其他的評價意義就不一定大了。有時候聽眾的意見很重要,他們能夠讓製作的人更客觀的去做一首歌。但有時候聽眾「亂來」的意見也會把某些音樂人帶偏。相信我,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想要和堅持的是什麼,特別是新手。
賣油翁,手熟爾。聽得多了,不光編曲,啥啥好啥壞都能分出來了。
學過樂理和評論編曲沒有相關性命題不存在
編曲雖然現在和旋律寫作在流行樂上經常有分工,但畢竟是屬於作曲工作的一環,完全可以像評價作曲一樣評價,每個音符出現得合適與否,對美感的塑造是否有幫助。
1.最基礎的審美前提,建議播放設備至少千元級,如果是音箱還需要有良好的擺放位置。再不濟,也要拿個入門監聽先湊合著,。這樣做的目的,是聽見每個樂器的細節。
太low的設備,兩百以下的,完全沒法正常評價。想評價編曲,至少先得聽清編曲都幹了什麼。給你一首曲目,拿個民用劣質播放設備來聽,連裡面的樂器數量都拿不準,談何評價?好設備上連歌手換氣吞口水的聲音都能清晰可聞,更不必說編曲設計的違和和失誤。在好設備的基礎上多聽,審美很容易變化到一個相對共通的標準,但凡好的編曲,在好設備上基本都能達成共識。差的設備,很容易把對劣質設備做的優化當成是美感……在足夠劣質的設備上(手機功放,車載音箱之類),網路口水歌確實比莫扎特更好聽!因為莫扎特你根本聽不清!你以為發燒友為啥喜歡管弦樂的比例比普通人高?真的全是為了逼格么?也有器材原因好么!
就像發燒友很多喜歡聽hifi碟和管弦樂,手機功放用戶很多喜歡鳳凰傳奇一樣。並非鄙視,但手機功放的單聲道和低頻缺失對於判斷整體的聲場和頻率都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有編曲在這裡處理得非常好,手機是完全感覺不到的。
2.在好設備的前提下,多聽不同人的作品,積累「好作品」的感覺。
這些年也不是沒見過拿著好設備聽網路口水MP3的人。不過當給他推薦了好作品以後直接顛覆了他的審美……建議多搜集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品,每一類有幾個即可,偏愛某種風格也容易影響到對其他風格的認知,而長期聽市場混亂05年之後的國內流行歌曲和網路歌曲,由於沒聽過好作品也難以形成良好認知(mp3普及以後音樂人都沒心思全力玩音樂了,應付居多,不然中國好歌曲也不會猴子稱霸王了,當年陶王周強勢,滿地好歌曲的時候誰還等著選秀出好歌曲?)。
3.在好設備的前提下,注意各個聲部的動靜。
每個樂器或流動或停止,或一直重複(主要是鼓點),必有其意義,而如果聽到明顯的違和不協調,則說明編曲功力欠缺或者製作敷衍。也有少部分的不協調是能進行微妙的處理和掩蓋的,這裡反而能說明編曲做得好。如果你覺得歌曲的情緒該起了,該落了,其他樂器都在合適的時候出現了,跟上了,並且塑造出非常好的效果了,這就是好的編曲。粗糙但合適的編曲(greenday之類),比精緻但不合適生搬硬套的編曲(國內很多假大空紅歌網路歌)更好。簡單與否通常不作為評價好壞的標準,合適,貼切才是最重要的。當然,難度,複雜度高的編曲,業內通常會有敬仰之心,比如澤野弘之的bios這樣的……至於如何是「非常好的效果」,在好的聽音設備上對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曲子有一段時間的聽覺經驗後,自然會容易明白,無需多言。簡而言之就是,廣泛涉獵,聽過更好的,才知道原來的有多差。4.還有一點就是那句話,編曲是作曲工作的一環。
編曲和「作曲」一樣,寫各個音符,營造最終的聽感,不同的是編曲寫的是樂器部分,「作曲」寫的是人聲演唱部分。對於很多「編曲」負責的前奏,間奏,尾奏段落,也可以像評價旋律一樣用旋律好壞本身來評價(這裡很多「高端」編曲也會失手,編曲人和音樂家的區別在於創作)。如果旋律寫得很差的話,編曲通常會被連累;不過好的編曲就算被連累了也不會太差。通常在專輯中能選上的歌不至於被連累到的,網路歌曲(包括網路專輯)就另算了。本人監製過網路專輯,由於缺乏公司體系的管理規範,詞曲編唱各方修改意見無法統一,導致成品不忍吐槽。
5.注意力的安排。
我想大部分人應該很少嘗試將注意力集中於其他樂器;而探索這種全新的領域也很容易給人帶來奇特而微妙的違和感。比如周杰倫《半獸人》,前面的大鼓節奏其實略微的有不整齊;但由於編曲工作本身的特殊性,人們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人聲和solo樂器的旋律上,從而不會發現。這裡的不對齊個人認為並非好事,但也是可取的。
相反,如果編曲喧賓奪主過分,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奇怪的地方而忽略了整首歌的表達,就只能說真的不是一個好編曲啦(當然能有喧賓奪主的實力一般也不差)。惡搞情況除外。一般來說,一首歌一開始聽能抓耳,是因為旋律優美有吸引力,能單曲循環很長一段時間而不易厭倦,就是編曲的功勞了,原因很簡單,旋律信息量小又在注意力點上。就說這麼多啦。編曲實際上只是一種技術性的東西.因此我們對於樂評的編曲也可以技術性地對此進行編曲.一般來說可以從節奏性 配器 旋律 篇章架構 節奏 感情等方面去評價 比如說我們可以說它的鼓點做的很嗨皮 節奏很輕快 主歌和副歌的感情對比 弦樂和鍵盤的搭配富有層次等等等等這些方面去技術性地進行評價
對於一般性的歌曲,在形容其編曲時常用的技巧有:
- 僅說水準的高低。比如可以說「保持了較高的水準」,「出色的編曲」或「略顯粗糙」等,具體等級因專輯質量或主觀感覺而定;
- 使用形容詞。這個覺得適合就可以用,大概舉幾個,「精緻」,「旖旎」,「飽滿」,「有層次感」等等,使用什麼詞基本沒有限制;
- 做比較。比如說「該編曲有 XX 的影子」,「這首歌的編曲讓我想到 XX 年代 XX 城市的 XX 歌手唱的 XX 曲」之類,聽(說)了多了就會寫了;
- 其他的。編曲和歌詞,歌唱者的聲線一樣都屬於歌曲的元素,在討論編曲時應結合以上幾點,以及歌曲本身和歌手來評價,會有更好的效果;
進階方法:
- 若對編曲人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結合編曲人的整體作品風格來進行評價,甚至可以像分析古典音樂家的作品那樣,結合編曲人的個人生活軌跡來評價其(獨有)風格的保持或變化;
- 明確(或假裝明確)地辨識出編曲屬於哪種風格,比如「Big Band」,「Grunge」等等,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結合維基百科來評價其亮點或缺陷;
- 從樂器的角度出發,如「鼓點密集並有層次」,「副歌后的吉他 solo 精彩極了」之類,看起來沒有在講編曲,但其實講的就是編曲。
對於以上方法,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並建議哪位老師模仿 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的格式,寫一本 How to Talk About Music If You Know Nothing About it,以傳道授業解惑。
未必要學樂理,但如果不會任何樂器,基本可以認為不具備評價編曲好壞的能力。
不要評價啊
因為,你能夠瞎琢磨的那些事情
略微接觸點專業知識,就都明白了那時你會覺得你的評價毫無價值所有的領域,首先是技術,尤其在藝術領域。上面好多人都說的很全面了,不才來句總結性發言。樂理對音樂鑒賞能力特別是普通流行音樂編排的鑒賞能力並無多大幫助,你又不需要把譜子扒下來,也不用靠聽感一語道破用了什麼和聲調式,為什麼需要樂理知識呢?你只需要有能分別樂器旋律線條的能力,和一些音樂製作基礎常識。評論一首歌的編曲首要能力是能聽的懂,不然管樂弦樂打擊樂配置你都聽不清的情況下硬要評論就是不厚道的攪和了。
個人感覺是學編曲之前根本注意不到編曲這回事,除非編得特別爛,比如在KTV遇到盜版伴奏的時候會覺得怪怪的……除非悟性超強,可能會在大量聽作品的基礎上自悟出門道來。但這種情況理論上存在,實際上似乎沒見過……音樂這種東西大家都有天然的鑒賞能力,跟著感覺就好了,沒必要太刻意,況且完全沒有基礎也刻意不了,就像不懂足球規則沒法做足球解說一樣。
非常想研究編曲的話,稍微學點基礎,感覺就會不一樣了。
沒學過自然說不出和弦,配器這些。外行的話可以用「有辨識度」,「很新穎」,「表現了xxx風格」等詞做前綴形容就夠了吧。比如你可以說,「cheer的那首《天天想你》,改編得很不錯,編曲有陳綺貞專有的辨識度,總體感覺很新穎」,這樣子感覺是不是逼格提高不少呢?
首先這是個偽命題。其次下面各種回答真心讓人覺得處處都是名利場。我也提個問,用壞提問來秀知識秀態度,這種行為是OK的么?以上。
這個好聽!!!!好喜歡!!!!單曲循環!!!!這什麼玩意兒啊聽不下去無法忍受。以上。
可以先把耶魯大學開放課《聆聽音樂》的課程學完 專門叫人們如何來聆聽音樂的。
同意一樓的說法,在聽了一定量的歌曲後,把每首歌曲的每一個動靜都聽到了之後,自然會有心得。
普通人就做普通評價,好聽和不喜歡,管那些所謂專業人員說你品味高低呢。最噁心的事就是強加自己的喜好在別人身上。以上。
當你會用軟體寫一首歌時你也許會了解不少東西。編曲是很難的一門專業,音樂豐富多彩,精通一個風格,一門樂器也許就能只能知道音樂是個大黑洞。所以說每個人的風格又不相同,同一首歌肯定會有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根據自己的直覺來判斷就好。單純的去判斷真不是辦法,因為風格的存在,也許搖滾只用幾個和弦,也很好聽。流行通俗用了十幾個也許也只是糙作。我的個人判斷,就是旋律一定能夠打動大部分人,和弦要豐富一些,能夠達到8個以上,存在轉位離調,伴奏要和歌詞,和弦,感情的搭配等。超級作品:《When You Believe》旋律精彩,和弦豐富,二者搭配萬里挑一。一級作品:《直到世界的盡頭》《數著遠方的星星》《hero》等。旋律出彩,和弦豐富。二級作品:《可惜不是你》《落葉歸根》《好像大聲說愛你》等。旋律精彩,和弦平凡,伴奏與歌曲的配合恰當。三級作品以下就不說了,比較爛的大眾套路作品,沒有什麼創新和打動人的地方。附:帶有個人風格的介紹,請勿噴血。
學完後評唄…
如何?那太簡單了,先去學樂理啊!美食家就算不會燒菜也知道味道搭配原理啊,樂評人不會要求自己樣樣樂器都會啊,但是原理你要知道啊。不然你評什麼編曲?直接說你愛不愛聽就是了。
我只想說,只憑學過樂理你也無法評價編曲。
你們所說的樂理是什麼?是指和聲復調配器曲式音樂史等,還是指某本關於基礎樂理的書?
如果是後者,我建議你不用費勁了。除非你祖上有人搞音樂或你有一定的天分(這個天分中很大很大比重是耳朵要好)你可以不懂樂理,但你最起碼最起碼,得先學一門樂器或學習聲樂,如果你樂器和聲樂都不打算學,就妄想靠天賦吃飯成為一名編曲評論家,除非你天賦異稟且你的腦子特別好使,而這個可能性非常非常小(5%不到),然而,即使你隨後立刻補習樂理知識方面的不足,你依然有極大的可能(80%)將自己的技能書點歪,成為不被全職音樂人層次所接納的音樂評論家甚至教育家……我為什麼這麼說呢?音樂它是一個傳承的東西。樂器演奏員上台表演,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形似神不似」。音樂中有很多細節,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可以進行理性或感性的解讀,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地方劇種有教派,為什麼要去傳承,要以面授的方式教學,正因為音樂中很多很多東西需要親身感受你才知道是怎麼回事,而不是紙上談兵!一個編曲里有那麼多樂器,你怎麼知道他演的好,好在什麼地方,即便他把所有音符一個不少的彈下來了又如何呢?有很多譜紙外的東西必須由老師傳授你提點你引導你,如果你沒能感受音樂,沒能用你的耳朵去捕捉音樂中的細節;如果你沒有學過樂理,沒能帶著理性的大腦去庖丁解牛————也就是說你的大腦和耳朵全都是殘缺的,你怎麼可能有能力去評論編曲呢?!推薦閱讀:
※如果評價竇靖童的新歌《Brother》?
※如何評價王菲《幻樂一場》演唱會上的唱功?
※為什麼所有的音符都是固定的?
※描述歌曲段落結構的Chorus, Hook, Refrain和Bridge應該如何翻譯?
※如何評價張繼科發布的音樂作品《心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