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有哪些年給了神經科學領域?這些獲獎者的成就是什麼,有怎樣的重要性?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2017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共有23次頒給了神經科學。

剛剛出爐的2017年諾貝爾獎給了晝夜節律!也算和大腦有關啦。畢竟在哺乳動物里,晝夜節律靠大腦里的下丘腦嘛~


(寫於2017.10.2清晨,即2017醫學諾獎頒發前4小時)

本來想直接上列單,按時間順序一一解釋,但嘗試後發現還是先按照內容來分組比較好讀。本文結構為:

  1. 按內容排序
    1. 第一列隊:關於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
    2. 第二列隊:神經細胞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3. 第三列隊:大腦是怎麼感知和認知的?
    4. 第四列隊:其他
  2. 按時間排序

&>&> 按內容排序 &<&<

第一列隊:關於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

  • 1906: Camillo Golgi (Italy) and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Spain)
  • 1932: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UK) and Edgar Douglas Adrian (UK)
  • 1944: Joseph Erlanger (USA) and Herbert Spencer Gasser (USA)

Golgi 對神經科學的貢獻在於他發明了 能夠給單一神經細胞染色的技術,讓我們終於能夠在顯微鏡下看到一個個神經細胞,進而能夠研究神經系統的結構。這種技術現在就叫做高爾基法(Golgi"s method),該開始的時候叫做「黑色反應」(la reazione nera)。

正是因為擁有了這樣的技術,Cajal 有機會繪出並描述各種各樣的神經細胞 準確地說,早在18世紀末期,Cajal獨自一人研究了大腦和脊髓的所有結構,從新生兒到成人,都有全方位、細緻的描繪。他還優化了高爾基法,讓它的精度更高。

總之,他們讓我們了解了神經細胞的結構。

這一系列的發現和成就是經典神經生理學的基礎。

可以說,神經科學始於此。

1932年獲獎的 Sherrington 和 Adrian 都是英國人。他們的成就在於讓我們對神經細胞的功能有了基本的概念。

Sherrington 應該是我所知道最高產的神經科學家之一了。《Selected Writings of Sir Charles Sherrinton》是他在 1884年到1937年所發表的論文的節選,這本書就有500頁。

當Sherrington 26歲的時候(MD 只比我大一歲!)就成為了劍橋大學的示教講師。從這裡他開始研究脊髓(spinal cord)的生理,發現了脊髓的反射功能(reflex function),也是20幾歲發現的。36歲的時候他受邀去耶魯大學任教,講課的記錄被發表為一本劃時代的神經科學教科書《The Integrative A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也是近500頁。

在他的這本書里,首次提出了 突觸(synapse)的概念,以及突觸對於神經脈衝的產生有怎樣的影響。他也是第一個意識到神經抑制並不是簡單的『沒有神經活動』,相反神經抑制是一種神經活性機制。

(解釋:可能是因為我對中文學術名詞不熟悉的緣故,這裡我說活性機制的意思是,需要神經細胞主動地去運作才能產生的一種機制,如果抑制現象只是『神經細胞沒有活動』的話,那就是一種『被動現象』。)

對於現在的醫學生來說,這大概是神經生理學中最根本的一個概念了。

除此之外,他還發現並歸納了很多運動系統的一些基本概念(譬如motoneuron這個詞就是他歸納的),還分析了疼痛反射以及它們在脊髓中的路徑。反正脊髓的課,都要謝謝他。

Sherrington也算是醫學界的村上春樹了。這麼多研究,他從1902年起基本上每年都被提名,共被提名26次。最後還是和Adrian一起獲得的。求他的心理陰影面積....

Adrian 最有名的是通過實驗證明了 全或無定律(「all-or-none law」) 在神經細胞中存在。他也是技術宅,是第一個記錄了單一的神經纖維中的傳導,也因為擁有這樣的技術和能力,他研究了神經適應(adaptation)。

Erlanger 和 Gasser 的貢獻主要就在於研究了神經細胞的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動作電位是什麼我這裡就不啰嗦啦。這絕對是劃時代的工作,終於我們能從研究基本的結構到,神經系統到底是怎麼傳遞信息的了。簡單地來說就是他們開創了神經電生理學。

第二列隊:神經細胞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 1936: Henry Hallett Dale (UK) and Otto Loewi (Austria, Germany)
  • 1963: John Carew Eccles (Australia), Alan Lloyd Hodgkin (UK) and Andrew Fielding Huxley (UK)
  • 1970: Julius Axelrod (USA), Ulf von Euler (Sweden) and Bernard Katz (UK)
  • 1991:Erwin Neher (Germany) and Bert Sakmann (Germany)
  • 2000: Arvid Carlsson (Sweden), Paul Greengard (USA), and Eric R. Kandel (USA)

雖然前兩位的研究告訴我們,神經細胞通過沿著軸突傳電來快速傳遞信息,但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呢?也就是信息是如何通過突觸的呢?

Loewi發現了是神經之間使用化學信號傳遞信息噠!

那到底是什麼化學東西刺激了神經細胞呢?Dale 發現是 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 -- 現在我們熟知的4個經典神經遞質之一。但他們那時還不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Hodgkin 和 Huxley太有名了,Huxley 是 Hodgkin的學生。他們找了 烏賊的神經纖維(因為比人的粗上千倍),然後用極細的電極分別放在纖維內外,測量兩者的差。神經科學的學生肯定都會做他們的實驗來測量神經細胞內的電流。然後他們折騰出很複雜的數學模型去理解神經脈衝到底是怎麼產生的。這就是大名鼎鼎的 Hodgkin-Huxley 模型。

而Eccles則展示了神經之間脈衝是怎麼傳遞的,又是怎麼保證脈衝的方向是單向的,興奮和抑制的神經信號又是如何通過不同的突觸產生的。

20世紀後半葉的醫學諾貝爾獎大多都和生化有關。

1970年、1991年和2000年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細化神經細胞的信號傳遞的問題。

譬如,到底前面說的化學信號是什麼呢?用今天的話說,是哪些神經遞質,它們又是幹了啥呢?

Katz 主要研究的是 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他發現當一個脈衝到達了突觸,上百萬的乙醯膽鹼分子被包裹在一些小袋子裡面,並迅速地釋放進入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這個空隙--也就是突觸啦--而鈣離子在這個環節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就是鈣離子把這些乙醯膽鹼小袋子放出去的。

Euler 則發現了另一個重要的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並了解了它到底咋工作的,譬如它控制血壓。在臨床上的應用也因他開始。

去甲腎上腺素 恰好也是我研究的一個重點,有機會聊聊它為什麼重要。

Axelrod 的工作也是和 去甲腎上腺素 有關,但不同的是,他主要研究在被用完(也就是在經過突觸之後)乙醯膽鹼和去甲腎上腺素是怎麼被移除的(多餘的放在那兒時不時地就會刺激細胞嘛,產生噪音,所以回收工作也很重要)。他發現 前者是通過被特殊的酶而抑制來移除的,而 後者則是直接被吸收回剛剛將它釋放出的那頭。

Axelrod 還研究了其他關於突觸在傳遞信息後是如何「處理事後問題」的。因此還發現並發明了新一代的抗抑鬱藥物。

2000年主要看神經遞質到底怎麼作用在細胞上的。譬如 Calsson 的研究和第三種經典神經遞質——多巴胺——有關,他還發現了多巴胺和帕金森疾病之間的關聯。

而1991年則是信號傳導的另一個關鍵,也就是離子通道。

發現並證明了神經細胞上的離子通道,他們還發明了 patch clamp技術,對今天的神經科學領域來說是最重要的電生理技術之一,通過它我們才能夠進一步了解神經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是怎麼工作的。這在臨床上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譬如囊性纖維化和糖尿病都和離子通道有關。

第三列隊:大腦是怎麼感知和認知的?

  • 1949: 中腦的解剖和生理: Walter Rudolf Hess (Switzerland)

(特別注意:這一年還有另一位神經科學家得獎,António Caetano Egas Moniz (Portugal),但如果可以,應該撤銷這個人的諾貝爾獎,因為他的「成就」就是大名鼎鼎的腦白質切除術(lobotomy)-- 即通過切除前額葉來醫治精神病,但手術對象(即使生存下來)在手術後往往會出現類似於痴呆和弱智的情況。這種治療不僅沒有科學醫學基礎,也沒有實際的臨床效果,故在此不予以列入表格。電魔楊永信基本上和這個人沒什麼兩樣。)

  • 1911: 眼睛的光學機制:Allvar Gullstrand (Sweden)
  • 1914: 控制平衡感的前庭系統:Robert Bárány (Austria-Hungary)
  • 1967: 眼睛的生理機制:Ragnar Granit (Finland Sweden), Haldan Keffer Hartline (USA) and George Wald (USA)
  • 1981:
    • 視覺的神經機制--視覺皮層:David H. Hubel (Canada) and Torsten N. Wiesel (Sweden)
    • 大腦左右半腦的功能分工:Roger W. Sperry (USA)
  • 2004: 嗅覺系統: Richard Axel (USA) and Linda B. Buck (USA)
  • 2014: 大腦的空間導航功能:John O"Keefe (USA UK), May-Britt Moser (Norway) and Edvard I. Moser (Norway) ——這個見我之前的專欄:2014年諾貝爾醫學獎:大腦的GPS系統

什麼時候聽覺才能獲獎啊!

還有兩個重要的技術貼!

  • 1979: 發明CT掃描: Allan M. Cormack (South Africa) and Godfrey N. Hounsfield (UK)
  • 2003: 發明了核磁共振成像(MRI): Paul Lauterbur (USA) and Peter Mansfield (UK)

謝謝大佬!

第四列隊:其他

  • 1971: 激素:Earl W. Sutherland, Jr. (USA)
  • 1977: 激素:Roger Guillemin (USA), Andrew V. Schally (USA Poland), and Rosalyn Yalow (USA)
  • 1986:發現 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Stanley Cohen(USA) and Rita Levimontalcini (Italy)

也就是看神經系統是怎麼發育的。又是個折磨了我大一大二的罪魁禍首。(話說,Rita Levimontalcini 是個義大利大美女。)

  • 1997: 瘋牛病:Stanley B. Prusiner (USA)
  • 2017:晝夜節律:Jeffrey C. Hall (USA), Michael Rosbash (USA) and Michael W. Young (USA) ---&> 畢竟在哺乳動物里,晝夜節律靠大腦里的下丘腦嘛~~

&>&> 按時間順序 &<&<

每位獲獎者都給的英文全名,超鏈接點進去是維基百科的頁面;每個名字後都注有其國籍;在人名之後的中括弧中是其成就的英文關鍵詞,大多選自於頒獎詞,但有些地方我修改為了現在通用的名字。年份前有(*)的,表示這一年的成就嚴格上可能不算神經科學,但因為與神經科學、人的認知感知密切相關,我個人認為應該保留。(注意:1915-1918這4年期間沒有頒發諾貝爾醫學獎)

有機會大家可以去諾貝爾官網上去看他們每人的獲獎狀(Nobel Diploma),都是專門請藝術家訂做的,美的一逼。

  • 1906: Camillo Golgi (Italy) and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Spain) [the structure of the nervous system]
  • (*) 1911: Allvar Gullstrand (Sweden) [the dioptrics of the eye]
  • (*) 1914: Robert Bárány (Austria-Hungary) [Vestibular system]
  • 1932: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UK) and Edgar Douglas Adrian (UK) [the functions of neurons]
  • 1936: Henry Hallett Dale (UK) and Otto Loewi (Austria, Germany) [chemical transmission of nerve impulses]
  • 1944: Joseph Erlanger (USA) and Herbert Spencer Gasser (USA) [the functions of single nerve fibres]
  • 1949: Walter Rudolf Hess (Switzerland)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the midbrain]
  • (*) 1961: Georg von Békésy (USA)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stimulation within the cochlea]
  • 1963: John Carew Eccles (Australia), Alan Lloyd Hodgkin (UK) and Andrew Fielding Huxley (UK) [The ionic mechanisms involved in 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 in the peripheral and central portions of the nerve cell membrane]
  • 1967: Ragnar Granit (Finland Sweden), Haldan Keffer Hartline (USA) and George Wald (USA) [physiology of eye]
  • 1979: Allan M. Cormack (South Africa) and Godfrey N. Hounsfield (UK) [CT]
  • 1970: Julius Axelrod (USA), Ulf von Euler (Sweden) and Bernard Katz (UK) [Neurotransmittors in nerve terminals]
  • 1971: Earl W. Sutherland, Jr. (USA) [Mechanisms of the action of hormones]
  • 1977: Roger Guillemin (USA), Andrew V. Schally (USA Poland), and Rosalyn Yalow (USA) [Peptide hormon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adioimmunoassays]
  • 1981: Roger W. Sperry (USA) [the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the cerebral hemispheres], David H. Hubel (Canada) and Torsten N. Wiesel (Swede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visual system] (注意是兩個不同的成就共享這年的獎)
  • 1986:Stanley Cohen(USA) and Rita LeviMontalcini (Italy) [Growth factors]
  • 1991:Erwin Neher (Germany) and Bert Sakmann (Germany) [Ion channels]
  • 1997: Stanley B. Prusiner (USA) [Prions]
  • 2000: Arvid Carlsson (Sweden), Paul Greengard (USA), and Eric R. Kandel (USA)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 2003: Paul Lauterbur (USA) and Peter Mansfield (UK) [MRI]
  • 2004: Richard Axel (USA) and Linda B. Buck (USA) [Odorant receptors and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olfractory system]
  • 2014: John O"Keefe (USA UK), May-Britt Moser (Norway) and Edvard I. Moser (Norway) [Spa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 the brain]
  • 2017:Jeffrey C. Hall (USA), Michael Rosbash (USA) and Michael W. Young (USA) 【Circadian rhythm】

以前沒覺得諾貝爾獎和國家有什麼關係。但在整理這個列單的時候,人名都要看花了,即使知道他們的工作,我也記不住名字 —— 即使是得到諾貝爾獎,也只是歷史中的一朵浪花罷了 —— 但的確讓我記住他們的國家。真有種「為國爭光」的感覺。希望以後也有中國的神經科學家進入這個殿堂吧。


一口氣寫了3個半小時,1萬多字。自己的論文沒寫,天都亮了。

啊啊啊,手賤手賤手賤啊!

還有兩個多小時今年的醫學獎就要公布了,有點小期待呢。

你們繼續放假,我默默上班。


本文參考了諾貝爾官網,維基百科和自己的記憶。

不行就參考我的實體書《大腦使用指南》吧,各大電商平台都有售:噹噹、亞馬遜、京東、天貓、淘寶;知乎書店上也有噠。


Washington大學的Eric H. Chudler老師有整理

Nobel Prize - Neuroscience

收錄在 知乎用戶:神經科學相關領域用於共享或討論的平台或工具有哪些?


上面兩位整理的很詳細了,但是,實在因為是諾貝爾獎相關。作為一個二十多年的諾獎迷,又有一點存貨,所以就順便貼過來吧。下是我15年,為圖賓根的 博言 講座準備的幾張幻燈片,後來live中也用了。主要用自己的邏輯,整理了神經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根據是華盛頓大學的這個網站: Nobel Prize - Neuroscience

還有就是諾貝爾獎的官網了。

我的思路是圍繞神經系統最重要的結構單元-神經元和突觸的電、化學特性,神經的內分泌調節、感覺系統、神經系統疾病和行為與認知五個大的方面。當然,這種分類,只是見仁見智了,沒有絕對的標準。

可能比上面網站整理的要多一點,主要是把1954年,脊髓灰質炎疫苗的三位發現者也算進來了。

幻燈片中,所有彩色照片的科學家,都還是在世的。黑白照片的科學家,就是已經離世了的。他們的獲獎原因,用文字著明了。PPT存成的圖片可能不是很清楚,需要原版PPT的朋友可以直接私信我,或者加我微信,留在下面了。

科研之餘,我也希望能進行更多神經科學史的研究,頭腦中已經有一些自認為很酷的Idea了,比如用藉助Python爬蟲技術做些數據分析。

具體的項目內容就不透露了,很期待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也許也能發表有價值的論文,給戰略性的大科學家們參考。不行的話,能寫點不一樣的原創文章,來貼到知乎,或者自媒體發布了吧。

如果你也真誠地對神經科學史感興趣,歡迎來聯繫我吧(微信:landowph)!我們一起做些酷酷的科學史研究。。。

順便給自己的live,做個小廣告吧: 神經簡史:腦與心靈的故事

有人問我,這麼小眾的話題,為啥還開個live呢。因為我計劃在博士畢業之後,加入神經科學史學會,那裡貌似還沒有華人科學家或史學家,讓我去當第一個吧。但是,入會要會費啊,一年一百多刀,小小博士生,獎學金也不多,又上有老,下有小,開個live湊點會費吧。

live準備了挺久,在之前講座的基礎上,又起碼費時20小時以上吧,錄內容就花了一天,當然,自己學習到的東西也很多了。但是,第一次開live,可能講得真的不夠完美,起碼離自己滿意還差了一點。也沒法重錄,希望大家多包涵。

聽了不滿意,加我微信,立馬退錢給你,說到絕對做到。只求別給3星以下差評,這關乎一個人的尊嚴,我對自己做live的態度,和自己提供的內容,還是絕對有自信的!


【重點放前面】歡迎關注我們這次推出的系列科普文章:《Nobel Prizes in Neuroscience》科普專輯


熱烈祝賀2017年的諾獎又花落神經科學學家!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科學獎勵系統,諾貝爾獎代表了人類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獲獎的成果也基本上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百餘年來,共有800餘人獲得了這一殊榮。雖然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早已不在人世,但是他們為人類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早已成為美談,被世人代代傳頌。

獲獎的科學家中,也有不少是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的。據統計,至今共有約60餘位科學家憑藉神經科學領域內/相關的研究獲得了20餘次諾貝爾獎,他們主要獲得的是生理或醫學獎。雖然神經科學是一門「複雜學科」,很多研究不是很容易理解和傳播,但是仍然有不少諾獎得主憑藉其傑出的科學貢獻和強大的人格魅力,讓我們耳熟能詳。比如,因為提出了「神經元學說」而稱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的Cajal(繪製了很多藝術品級別的神經元圖稿)、提出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的Sperry(啟迪了各式的大腦開發理論) 和開啟了從細胞分子層次研究學習與記憶的Kandel(暢銷書作者)。

(「絕世畫家」Cajal、「教育大師」Sperry和「文學巨匠」Kandel)

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如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無疑能給我們更廣闊和視野和更有深度的思考。因此,我們覺得給大家多介紹一些頂級科學成就和思想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而代表著人類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的諾貝爾獎是不二之選。所以,趁著今年諾貝爾獎頒發之際,我們寫作團隊組織了一場以「Nobel Prizes in Neuroscience: from Golgi and Cajal to Hall, Rosbash and Young」為主題的專題寫作活動。

我們專欄將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陸續發布12篇文章介紹以下10位/組諾貝爾獎得主的主要科學貢獻:

1、Cajal (1905) :

  • 從源頭開始:神經元的發現 (作者: @忙菇 )

2、 Egas Moniz(1949):

  • 諾貝爾獎的黑歷史:額葉切除術(作者 @東華君 )

3、Hodgkin Huxley (1963):

  • 發現動作電位的發生機制——Alan Hodgkin Andrew Huxley (作者 @庚潤 )

4、Herbert A. Simon (1978):

  • 心智計算的先驅——赫伯特?西蒙

5、Roger Sperry (1981):

  • 諾貝爾獎工作並不一定是真理: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Roger Sperry (作者: @忙菇 )

6、Hubel and Wiesel (1981):

  • 視覺系統中的信息加工( @張小king )

7、Bert Sakmann (1991):

  • (正在緊張地準備)

8、Eric R. Kandel (2000):

  • 千禧年的諾貝爾獎

9、John O′Keefe the Mosers (2014):

  • 大腦中的GPS(作者: @東華君 )

10、Hall, Rosbash and Young(2017):

  • 控制生物鐘的分子機制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怎麼回事 (作者: @siaga )
  • 生物的晝夜節律 (作者: @吳思涵 )

最後,向先賢和所有奮鬥在一線的科研工作者致敬!也希望今後我們的祖國和民眾能越來越崇尚科學,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因為興趣而投身科學,砥礪前行、不斷創新。

期待大家能持續關注我們的這一專題,謝謝~


Nobel Prizes in Neuroscience:

主要參考:Nobel Prizes in Neuroscience (Updated);Nobel Prize - Neuroscience

  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

    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 and Michael W. Young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ircadian rhythm」
  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4

    John O』Keefe, May-Britt Moser and Edvard I. Moser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cells that constitute a positioning system in the brain」
  3.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3

    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 and Thomas C. Südhof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machinery regulating vesicle traffic, a major transport system in our cells」
  4.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4

    Richard Axel and Linda B. Buck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odorant receptor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olfactory system」
  5.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3

    Paul C. Lauterbur, Sir Peter Mansfield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6.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0

    Arvid Carlsson, Paul Greengard and Eric R. Kandel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7.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7

    Stanley B. Prusiner

    for his discovery of Prions - a new biological principle of infection
  8.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1

    Erwin Neher and Bert Sakmann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function of single ion channels in cells」
  9.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6

    Stanley Cohen and Rita Levi-Montalcini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growth factors』"
  10.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1

    Roger W. Sperry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the cerebral hemispheres」

    David H. Hubel and Torsten N. Wiesel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visual system」
  11.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1978

    Herbert A. Simon

    for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to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ithin economic organizations」
  1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7

    Roger Guillemin and Andrew V. Schally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peptide hormone production of the brain」

    Rosalyn Yalow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immunoassays of peptide hormones」
  13.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3

    Karl von Frisch, Konrad Lorenz and Nikolaas Tinbergen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organization and elicitation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behaviour patterns」
  14.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1

    Earl W. Sutherland, Jr.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action of hormones」
  15.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0

    Sir Bernard Katz, Ulf von Euler and Julius Axelrod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humoral transmittors in the

    nerve terminals and the mechanism for their storage, release and inactivation」
  16.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7

    Ragnar Granit, Haldan Keffer Hartline, George Wald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primary physiological and chemical visual processes in the eye
  17.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3

    Sir John Carew Eccles, Alan Lloyd Hodgkin and Andrew Fielding Huxley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ionic mechanisms involved in 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 in the peripheral and central portions of the nerve cell membrane」
  18.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1

    Georg von Békésy

    「for his discoveries of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stimulation within the cochlea」
  19.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50

    Edward Calvin Kendall, Tadeus Reichstein and Philip Showalter Hench

    「for their discoveries relating to the hormones of the adrenal cortex, their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effects」
  20.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49

    Walter Rudolf Hess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interbrain as a coordinator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ternal organs」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therapeutic value of leucotomy in certain psychoses」
  2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47

    Carl Ferdinand Cori and Gerty Theresa Cori, née Radnitz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course of the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glycogen」

    Bernardo Alberto Houssay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part played by the hormone of the anterior pituitary lobe in the metabolism of sugar」
  2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44

    Joseph Erlanger and Herbert Spencer Gasser

    「for their discoveries relating to the highly differentiated functions of single nerve fibres」
  23.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36

    Sir Henry Hallett Dale and Otto Loewi

    「for their discover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transmission of nerve impulses」
  24.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32

    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and Edgar Douglas Adrian

    「for their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functions of neurons」
  25.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27

    Julius Wagner-Jauregg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therapeutic value of malaria inoc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mentia paralytica
  26.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14

    Robert Bárány

    for his work on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the vestibular apparatus
  27.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11

    Allvar Gullstrand

    for his work on the dioptrics of the eye
  28.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6

    Camillo Golgi and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in recognition of their work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nervous system」


推薦閱讀:

居里夫人的工作很難嗎?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你感到自豪嗎?
舉國體制在高能實驗物理方面是否有優勢?大規模砸錢能否帶來突破?
諾貝爾獎為什麼會有「獎項的獲獎者不得多於 3 人」的規定?這項規定如今是否有更好的改善方法?
將來可能利用哪些手段對 DNA 進行人工修復?

TAG:諾貝爾獎 | 神經科學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