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英國火槍手白刃戰PK同年代的清朝盾牌兵,誰贏?
類似問題:19世紀的法國胸甲騎兵白刃戰PK清朝同年代的精銳騎兵,誰贏? - 知乎
我們不給洋人「火氣優勢」,假設英軍火槍手都沒子彈,只能用火槍上的刺刀。雙方都不允許用火氣和弓箭,只讓用刀和刺刀打一場純白刃戰,平原地形,雙方人數相等,開戰前雙方都吃飽了肚子,身體健康。
清朝時虎衣藤牌兵是肉搏兵種中精銳部隊。在戰爭中一直有出色表現,比普通盾牌兵強多了。因為虎克羊,英國人是洋人,清政府覺得能討個好彩頭,所以專門拿來跟英軍肉搏。然鵝,1841年8月26日,英軍進攻廈門,守衛炮台的清軍虎衣藤牌兵與英國火槍手短兵相接,慘敗。第二次廈門之戰,戰鬥從1841年8月26日下午1點45分開始,到下午四點全部炮台被英軍佔領。清軍總兵力5680人,清軍陣亡40餘人(廈門島南岸)和33人(鼓浪嶼)受傷37人(士兵因石壁堅固傷亡較小),總兵江繼芸,副將凌志(滿族)戰死。英軍總兵力2500人,戰死1人,受傷16人。——————————三元里之戰,英軍一個連200人被鄉勇近萬人包圍,天降大雨火槍失靈,英軍憑藉白刃戰突圍,總共死了6人。
——————————
鴉片戰爭後十四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曾有英軍一個排四十人白刃戰擊退俄軍兩千人的記錄。——————————第二次鴉片戰爭,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反覆衝擊英法聯軍的刺刀方陣失敗,遂被火器遠程吊打,清軍陣亡一萬殺敵12人。——————————也許遼東時代的清軍還有可能與同時期的英軍肉搏。但鴉片戰爭時期其實清軍已不擅長肉搏,火器對射階段還能維持陣型,等英軍發起白刃衝鋒,清軍士兵就崩潰了。歸根結底,清軍入關後已經嚴重依賴火器,不但「弓馬廢馳」,白刃戰能力也嚴重退化。很多國人有個錯覺,認為清朝對火器的重視程度不如明朝,其實真冤枉清朝了,清朝一樣重視火器,平定準格爾、大小和卓、白蓮教,都是靠火器的優勢,清軍靠著已有的火器技術足夠欺負眼前的敵人,而火器訓練真的比刀劍弓馬輕鬆多了,誰不喜歡輕鬆點呢,而誰又會想到以後會出現火器全面碾壓自己、肉搏能力也很強的敵人呢。確實歷屆清朝皇帝都反覆告誡八旗子弟不要「忘本」,其實還是有道理的,然而,沒什麼卵用。————————再補充一下,純粹從兵器格鬥的角度講,一對一的時候刺刀確實打不過盾刀兵,但是相比刺刀的突刺攻擊,盾刀兵需要更大揮砍空間。因此,當雙方大規模肉搏時,刺刀兵可以實現比盾刀兵更大的密度,進而會出現一個盾刀兵要同時面對多把刺刀,那優勢又反轉了。如果是大盾配長槍,由於重量遠大於刺刀,機動力不如刺刀方陣,刺刀一方還是有很多靈活的戰術可以應對,至少打不過可以跑而帶盾的一方追不上。
總的說來,在雙方密集肉搏的時候,純從格鬥角度,盾兵相比刺刀並沒有太大優勢。因此當英軍重視刺刀格鬥,而清軍已經荒廢肉搏的情況下,自然是英軍遠強於清軍了。不謝邀
不就想撕逼么?臨戰前吃頓斷頭飯就算公平了么?我都不說從小到大吃的什麼,我就說你,一個月,每天就給你倆苞谷面窩窩頭一包榨菜。一個月後我讓你隨便吃一頓,想吃啥就給你吃啥。然後叫個初中不良少年,打前也讓他隨便吃。你倆單挑。你覺得誰贏?
真想類比的話,找兩撥人,分別發刺刀和刀盾,同時訓練一段時間以後開片。你再看看結果。我可以告訴你,刺刀會被打出翔。不信歡迎你做實驗證明我說錯了。
------------------------------------------前排廣告位-----------------------------------------------
合作媒體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題主,剛才又看了你的另一個關於法國胸甲騎兵和八旗的問題。
打仗不比遊戲,你玩帝國時代,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如果有幾萬單位的印加武士怎麼會打不過只有一百多單位的西班牙人;但現實中就是如此,印加皇帝被西班牙人生擒,雖然洋人戰術猥瑣,但是印加人陣腳大亂,硬是拼不過那一百幾十號人。
怎麼可能呢?我一個印加士兵70血15攻,他西班牙最牛的單位遊俠144血18攻擊,就算再加上騎兵克步兵,七八個印加步兵砍他一個騎兵好不好?死上三四個,絕對能幹掉。
可是真實打仗不是遊戲,人家騎兵過來,首先你印加人連馬都沒見過,還以為是什麼神仙下凡;一輩子也沒聽過槍聲炮聲,對面幾桿破火繩槍一響這邊還沒打中幾個就要嚇壞不少。你弓箭射過去,可是歐洲的鎧甲基本上不受什麼損傷。好了,現在騎兵衝過來了,三秒之內身邊兩個人頭落地,剩下五六個人還指望他們上?早跑沒了。
至於你說的清軍和英軍,十分遺憾,到十九世紀清軍最不擅長的就是白刃戰。
那時英軍人高馬大,清軍卻普遍營養不良。英軍營養水平在網上稍微查一下就可以查到,別的不說,肉是不缺的。清軍綠營兵普遍長期缺糧缺餉,八旗兵待遇稍好,但是也遠遠不如清軍,再加上八旗兵是世襲軍戶,除了這個別的也不能幹,作戰積極性非常低。
你說不給洋人火力優勢,我看是想把咱大清兄弟往死里逼,互相放槍還能勉強保持不崩潰,一旦那邊上刺刀衝過來了,清軍這邊基本撲街。
順便再說一下你的那個胸甲騎兵的問題,不說人就說馬,清軍的馬在法軍那裡根本就算不上作戰用馬。至於打起來就不用再繼續推演了。
我們當年輸給的不是英國人,法國人,而是輸給了科學和現代 。
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回答,等到回答完之後再辟下一些回答中引用英國人貶低中國軍隊所繪製的一些記功畫的訛傳,下面進入正題:
1.從冷兵器單兵格鬥的角度來講,藤牌加上腰刀比起無法收發自如的步槍加刺刀,那可謂是存在巨大的優勢了,不用說還有個可以攻防兩用的藤牌了,就連比較長的刀劍,不配盾牌,一對一vs步槍加刺刀都不見得落於下風。
刀盾比起步槍加刺刀的優勢可謂與長槍比起刀劍類武器的優勢一樣,哪怕是訓練程度低於對方一些,只要是掌握了優勢兵器對付劣勢兵器的攻防理念,並且已經達到勉強會操控這種兵器的標準,一樣不會吃虧。千萬不要把步槍加刺刀看做收發自如的格鬥用長槍,也不要將步槍加刺刀看做長戟,因為比起長槍,步槍遠遠不能收發自如,而比起長戟,火槍加刺刀的刺刀部分也只有500g,砍殺力量或者說破防能力也遠不及長戟。火槍加刺刀充其量只相當於一把很不靈活還只具有刺殺功能的雙手巨劍。關於刺刀與一定尺寸的刀劍在1v1純冷兵器格鬥優劣的問題上,以下引用一段英國軍官的看法:
【「據說闊劍並不是刺刀的對手,但是實例並不能支持後者的優勢。從卡洛登戰役中一群鬆散的高地戰士用闊劍砍翻英軍訓練有素的步兵團,到高地團的大劍被拋棄(根據皇家敕令)的時代,所在皆有刺刀為刀劍擊敗的例子。「約翰·麥克萊中士(第78高地團)是一個22歲左右的年輕人,但是身材高大雙臂有力,他(在1807年遠征埃及中)展示了大劍在近戰中由好手使用時可以發揮出不亞於刺刀的威力。如果刺刀的首次攻擊偏離了目標或者被格擋住了,那麼在敵人穩步堅守的情況下收回武器發起再度攻擊並不容易,但是劍的情況就不同了,可以很容易在攻擊後收回,可以迅捷地揮舞,攻擊身體任何部位,尤其是頭部和手臂,還能在揮舞中防衛自身。麥克萊共殺死六人,用他的闊劍(高地軍團的軍士通常使用的類型)將他們砍倒,最後他脫離陣型,攻向一個土耳其人,將對手砍翻。但是在他返回方陣的途中,他被身後的一擊所殺,他的腦袋幾乎被一柄馬刀劈成兩半。」(大衛·斯圖亞特少將,《蘇格蘭高地團簡述》,1825)
「火槍手的威力主要集中於其槍彈,而非刺刀。大劍的長度令其使用者可以有效對抗刺刀,因其總能在對敵時劈開刺刀,甚至當使用刺刀者刺穿己方時,大劍的長度也足以還以一擊。」(《高地的戰鬥和高地武器》,《凱爾特雜誌》,1877)】
↑以上資料選段已經被翻譯過,原檔來自此書↑2.從達到一定部隊規模的群體作戰角度來講,19世紀線列步兵的火槍加刺刀的長度可以達到1.9米~2.2米之間,比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槍的攻擊距離長出了20cm~60cm,相當於長出1~2.5個人的側身距離。可以列成2~3排的線列方陣。而刀劍類武器的絕對長度往往都在1.3米以下,並且刃部部分過長,容易誤傷友軍,顯然無法列成方陣。
火槍加刺刀,可以類比為具有射擊功能的戰陣用短矛,因此就集團作戰的純肉搏職能而言,近代的火槍加刺刀因為有明顯的絕對長度優勢,較刀劍類兵器仍明顯適合方陣集團作戰。3.從使用者的訓練素質來講,或者說鴉片戰爭時期刀盾手與西方列強的肉搏水平究竟孰高孰低,晚清時期的中國軍隊的單兵素質又到底是什麼樣,是否各個軍隊都是武備廢弛,是否各個軍隊都是肉搏訓練水平不如洋人,具體請看本人的這個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403814/answer/141711493還有一些朋友第一把冷兵器格鬥中身體素質優勢帶來的地位看的過高,第二認為洋人的身體素質比起清朝的中國軍人可謂明顯強壯,這裡再次從兩個角度分別進行反駁:
1.關於冷兵器格鬥的常識,請看本人的這個回答,尤其是身體素質必須在冷兵器格鬥訓練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有效的轉化為優勢這一點,這個回答也早已做出解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521066/answer/1449993572.很多網友認為同時期的洋人比起清朝末期的中國軍人如何強壯,因此鐵定了洋人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然而事實果真如此么?
不錯,有幾個身高還算說的過去,但是體格嘛,那就一笑而過了。還有這個:
這個:這個:這個:4.結合第3條,這裡尤其反駁有朋友貼出某張洋人單方面記功畫來證明晚清時期的中國軍隊肉搏不過洋人的現象:
首先,洋人畫了一幅虎衣軍集體投降和求饒的記功畫,明顯是高化自己矮化對手,吹噓自己丑化國人的,但是卻被國內一些某立場的網友切了圖,YY成了中國軍隊與洋人肉搏,肉搏不過洋人,讓我笑我都笑不出來。上圖是某網友切圖後,再結合自己的主觀臆斷,配上了諸多自己主觀臆斷的文字,於是乎就得出了自己的觀點。而事實,別說是洋人單方面的資料有很多王婆賣瓜的現象了,況且即使是洋人自己,又是否口出狂言地吹噓過自己的步兵用刺刀可以戰翻中國軍隊?而就原圖來看,顯然與洋人對中國軍隊真正的評價背道而馳了,原圖的目的是什麼,四個字,伐功矜能,就連洋人自己都看得出來,但偏偏有些標新立異的網友卻喜歡拿這種所謂的資料當論據。在上面的鏈接中,本人對另一個問題的回答回答中已有此內容,此回答再次將其貼出,以方便閱讀。
最後,順帶講一講研究軍事歷史事件資料的應當具有的正確邏輯態度:
在軍事歷史資料方面,絕大多數單方面的報告資料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的王婆賣瓜,在既沒有結合技術現實也沒有充足對比敵我雙方資料的前提下,是絕對不能將單方面的資料當做論據的。單方面的資料能客觀看待敵人,敢於承認對自己的不利就已屬不易了。只要不是先入為主,而是遵從正確的學術研究邏輯,那都不應該只因一方說自己有利就不假思索的引用,不能既無對比也不去結合技術現實而偏信一方。
除了之前提到的英軍與中國藤牌兵肉搏的記功畫之外,英軍還有一個關於克洛登之戰的畫面是這樣的:
看起來好像是蘇格蘭叛軍劍盾兵進攻英國皇軍線列受阻,拼不過英國皇軍一樣,而事實上,了解西方18世紀之後軍事歷史的朋友都清楚克洛登之戰英軍步兵肉搏時的表現如何:http://tieba.baidu.com/p/4383388359同時,這也再一次諷刺了隨便貼個某國單方面的戰場畫就代表「真實歷史」的論證方式。立場什麼的雖說不重要,但片面的引用單方面伐功矜的資料來論證問題,甚至引用洋人的記功畫來論證問題,而不去更多的查閱和對比相關資料,哪怕對洋人褒揚對手的資料段落都選擇失明,自說自話,這才是最為欠妥的。
……………………………………………………啊呦,某位歐佬的忠實粉絲@千瘡之子開始裱人了啊。但是問題是從他的話里,大家能看出什麼有技術含量的回復嘛?很明顯,沒有什麼新內容新乾貨。首先還是網上流行的那些段子,把近代軍隊步兵的個人武技水平吹成神,好像近代軍隊放著線列,射擊不練,一天把主要精力完全放在拼刺刀之上一樣;還把清朝後期所有中國軍隊黑了個遍。但問題是前面提到的鎮江之戰,中國軍隊也有比例不算小的刀牌手,兵力還明顯居於劣勢,火器和射擊水平還不如人家,就算洋人的資料也表示中國軍隊自身死傷多數還都是來自於自己的大炮,也肯定中國軍隊抵抗英勇,也沒有吹噓自己的刺刀,而且雙方的傷亡比換算下來來看,洋人還一點也對不起自己的兵力優勢。這能說明啥,邏輯正常的一想就能明白了。其次就是以為自己比自己膜拜的洋人多麼了解兵器格鬥,問題來了,先不談單方面的資料就本來就帶有伐功矜能的色彩了,咱就說單方面,說蘇格蘭劍盾格鬥術比藤牌刀法更突出,是人家歐佬自己得出的武藝結論么?大哥,這個你自己想當然得出的結論啊,沒有經過任何證實啊,哪怕連歐佬自己的武藝文獻都沒有,一個沒有經過證實的東西,要求你代表歐佬,參加有一定威信的兵器格鬥對抗活動並奉上視頻來證實,這是基本的舉證要求啊。你主張,自己不上論據,反倒讓別人舉證來證偽,此忠實粉絲論證問題的方式,不得不服啊。然後你又試圖以戰績來說明問題,覺得蘇格蘭叛黨的戰績比清朝末期八旗精幹要強。首先兵力比我就不用廢話了吧,至於水平,不論是武器還是相應的近戰訓練,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英國軍隊的水平不如18世紀初期英國軍隊?請允許我笑死你。很明顯,比表現的話,鎮江之戰八旗比起蘇格蘭叛黨在克羅登之戰的表現只高不低。不具備這些基本的知識,恐怕連自己的立場都對不起吧。如果雙方都享受同樣的營養福利,擁有同樣充足的訓練,實行同樣的獎懲制度
那麼混戰刀盾贏,列陣大英可能贏。
可那還是我大清的兵么(笑)不管從哪個角度講,清軍都贏不了。首先說說英軍的武器當時列裝的比較廣泛的一種步槍,恩菲爾德p1853式線膛前裝步槍。長約一米四左右,加上刺刀在一米八左右,雙手持握。清軍刀牌手雁翎刀長度約一米左右,單手持握。一寸長一寸強識得唔識得噶?至於神棍傳武的絕招:"你想啊,我刀尖這麼一撥,他就衝過去了,我再這麼一刀,他就完了。"考慮到武器的重量,恩菲爾德p1853式步槍重四點三公斤,加裝刺刀後約五公斤左右,雁翎刀重不會超過兩公斤。所以"這麼一撥"能完成的幾率是很小的。當然大清軍隊的戰鬥力咱們以前已經黑過了,今天就不黑了,原始人祖魯王國幹掉近兩千龍蝦兵,我大清五萬人包對方萬把人硬是沒幹掉十個,簡直是可歌可泣。而且對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世界來說,靠肉博決定勝負的時代已經快過去了,彼時米尼子彈和線膛的大規模使用解散了線列步兵的緊密隊形,格林機槍已經出現,馬提尼亨利步槍將在十年後出現,卧姿射擊解鎖,火力的增強使得步兵必須使用散兵戰術和依託掩體。即使這樣,大清還是會被吊打。
老實說找四千個不抽鴉片的清兵送到現代解放軍的新兵連集訓三個月,軍官送去軍校集訓,再整編成三個整編團。穿越回去用原有武器都不虛鬼佬?(●′?`●)?
換成努爾哈赤到多爾袞時代的清軍還不好說,晚清的就算了
我覺得這個題目,如果要進行比較的話,還必須要加上雙方都玩命這句話,否則的話,當時清軍的戰鬥力以及士氣都擺在那裡了,雙方的戰績書上也有記載,你說吧,這讓我們怎麼比較……
如果雙方都是進行過正規訓練的話,而且都是士氣旺盛,敢於玩命,那應該是盾牌刀的贏面更大一些……
沒有清軍,湊合湊合吧……
1745年9月21日Prestonpans戰役中,以劍盾為主要裝備的蘇格蘭兵(蘇格蘭高地武士,由封建貴族和部落組成,屬於古代軍隊特色的軍隊),面對列裝火槍並有火炮支援的英軍,進行了大範圍側翼機動,然後趁英軍轉向,立足未穩,發動衝鋒,對英軍進行一邊倒的屠殺,這場戰鬥中蘇格蘭是2500人擊敗了英軍2300人+6門火炮
而後1746年1月17日Falkirk會戰,5000蘇格蘭劍盾兵又利用更好的配合和勇氣,打敗了7000英國皇家步兵和龍騎兵。傷亡比例1:3。
1746年4月克洛登(Culloden)之戰中,蘇格蘭曾經對英軍進行夜襲,但是夜襲不利,自己反而損失巨大,而後與英軍的正面對抗,蘇格蘭兵力為7000人,英軍兵力為8000人,其中英軍多為最為精銳的皇家軍隊,此戰英軍首先以火炮轟擊蘇格蘭軍隊,蘇格蘭軍隊誤以為英軍衝鋒,按兵不動,但判斷失誤,遭受長時間後炮打擊之後損失較大,而後蘇格蘭軍隊發起衝鋒,由於陣地前方是沼澤不得不繞道而行,經過英軍的射擊和炮擊之後再次受到較大的損失,當蘇格蘭軍隊與英軍步兵短兵相接之時,英軍步兵憑藉近代軍隊的刺刀陣線被動抵抗一時之時,英軍騎兵便向蘇格蘭軍隊側翼發起衝擊便予以砍殺,蘇格蘭軍隊被迫撤退
此役的戰損比較
1746年英國龍蝦兵有力平息蘇格蘭高地武士叛亂的戰役,克洛登之戰-陸軍版-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最具影響力軍事論壇 -
近代軍事的改革使得嚴明的紀律代替個人的勇武,封建軍隊在近代軍隊面前幾乎是不堪一擊。
一句話。。不敢刺刀見紅的軍隊 都不是精銳。。清軍沒一個敢刺刀見紅的部隊。。怎麼打的過。。打仗肉搏身體可以佔便宜。。是佔便宜 。 跟優勢著個詞沒關係。。拼刺刀比的是士氣。紀律。組織。。我就說 拿二戰的小日本 和鴉片戰爭的英軍拼刺刀誰贏。。那時的小日本估計要吊打英軍。。
題主可能認為打仗就是兩邊人簡單粗暴拉出來對打一波,思考不考慮下決定戰爭成敗的諸多因素。這裡推薦一本書茅海建著的《天朝的崩潰》,從各個方面詳細分析了鴉片戰爭。
清軍的失敗,不止是士兵的武器裝備,訓練和士氣落後於英軍。整個清軍從戰略的調度到軍官的戰術水平都遠遠落後的於英軍。
和題主所想的火力差距不同,武器裝備上看,清軍列裝的是1548年的葡萄牙火繩槍的改進型號,英軍列裝的是1800年研製成功的伯克式燧發槍,火繩槍和燧發槍的根本區別只有擊發方式不同而已,另外英軍使用紙包的定裝彈,射速大概比清軍快1-2發/分鐘。此外清軍使用的是笨重的要塞炮,其型號也是由16世紀的火炮改進而來,難以移動,英軍使用的是便於移動的騎兵炮和步兵炮。
從火槍的列裝比例來看,清軍全國,火槍:冷兵器比例是5:5,而要地的駐軍,以江蘇寶山縣吳淞營為例(此地為鴉片戰爭主要戰場之一),1828年蘇淞鎮總兵對該營武器狀況進行過調查,熱兵器有:鳥槍917桿,噴筒118個,發熕炮55位,玉帶炮12位,決勝炮72位,劈山炮42位,過山炮10位,子母炮40位,紅夷炮7位,紅夷發熕炮3位,火藥8940斤。該營共有營兵1000人,沒錯,1000人的守軍就有900多挺槍,200多門炮。和大多數影視劇作品中清一色冷兵器的清軍簡直是天壤之別。
武器的對比說完了,接下來說說兵力,鴉片戰爭英軍遠征軍為7000人,後不斷增兵,戰爭結束時為2萬人,清朝全國兵力為80萬。僅從這個數字看來,雖然清軍火力略微落後,但增加一倍人數,火力就可以和英軍持平,更何況全國兵力在前期高達英軍110倍之多。然而事實情況卻恰恰相反。
又以吳淞營為例,全營1000名士兵,200名駐守吳淞西炮台,其餘800名都分散在縣城以及35處汛地;福建水師的岸防部隊,以廈門島,鼓浪嶼島為例,共有兵丁517名,但分布在40餘處駐地;這個情況在全國都是如此,比如號稱精銳的湖南鎮筸鎮,兵丁4107人,分部在67處汛塘,以及769處碉卡,關門,哨台。如此分散的駐防,導致每一處的駐兵不過十數人,數十人而已。這是因為清軍是同時承擔國防軍,警察和內衛部隊三重職務的,而其中警察的職務是最重要的,國防軍的職務最輕。
因此清軍的戰略就是從其他省調援軍,而當時清軍的調兵速度:鄰省30-40天,隔一二省50天,隔三省70天,隔四省90天以上。而英軍從印度調兵到中國也只要30-40天;調兵速度緩慢是其一,信息傳播速度的緩慢更為致命,英軍1841年8月從香港出發,用了53天時間,攻陷了廈門、定海、鎮海、寧波等地;而1841年10月,道光帝獲悉定海,鎮海失陷,下令調兵支援,命令傳達後,直到1842年的2月,軍隊在調集完畢抵達前線,3月參與戰鬥;而英軍於1841年10月攻陷寧波後,已休整了將近半年時間,英軍在戰爭中,經常處於以逸待勞的狀態。
清軍在鴉片戰爭中從各省總共調集了約10萬部隊,就算從這個數字來看,也是英軍的數倍之多,擁有絕對優勢。然而英軍依靠戰艦行軍,有著極佳的戰略機動性,清軍只能處處設防,把這10萬部隊全部分散到海岸線的各處。哪怕駐軍最多的的虎門,大沽之類,也不過四千到一萬駐軍而已。也就是說,英軍在鴉片戰爭中的12次較大規模的戰鬥除了廣州之戰和浙江之戰以外,全部是英軍兵力佔據優勢。
再從戰術角度來看,清軍的戰術水平完全落後於英軍。以虎門戰役的沙角、大角之戰為例,英軍先以戰艦行進至沙角炮台正面,轟擊炮台吸引守軍火力;然後以武裝輪船拖帶4艘運兵小船,運送1461名步兵在炮台側後4公里的穿鼻灣登陸,實行迂迴攻擊,英軍登陸後,便立刻佔領一道橫向山嶺,設置3門火炮陣地,居高臨下攻擊清軍後方軍營;武裝輪船運送完部隊後再以火力壓制沙角山上的小炮台;英軍攻佔清軍軍營後,從側後進攻沙角炮台,守軍腹背受敵,隨即淪陷。
再比如廣州之戰,英軍首先在城南江面上以戰艦持續轟擊廣州的新城城牆各個炮台,然而這不過是一種牽制性的佯攻,目的是將清軍的兵力全部吸引至江岸;下午3點,英軍運送360人進攻廣州城西南角的商館,這是第二次佯攻。下午4點,英軍輪船拖帶30多艘小船,運送2400人,15門火炮駛入廣州西側水道,從廣州西北部登陸,第二天早晨,全部部隊登陸完畢,上午9點,英軍從城北開始發動攻擊,掃清沿途障礙,當日佔領城北越秀山炮台,整個廣州城都處於英軍火炮的覆蓋範圍內了;面對城南的軍艦和城北炮台的夾擊,清軍喪失了一切抵抗能力。
接著是廈門防禦戰,清軍在廈門築有堅固的石磚炮台,又多次增兵,防守嚴密。然而:鼓浪嶼:英軍艦隊與清軍炮台展開激烈的炮戰,陸軍從島部最東端的右翼沙灘登陸,攀越山岩,從清軍側後發起衝擊,清軍在側後方全無屏障,隨即各個炮台接被英軍佔領。廈門島南岸:英軍軍艦在石壁正面和東西兩端分別轟擊清軍,然後陸軍在石壁以東的沙灘登陸,從東向西進攻,堅固的石壁雖然在和英軍戰艦的炮戰中不落下風,然後卻因為側後來襲的英陸軍而陷落。
鎮海之戰,清軍憑藉天險駐守,英軍又以戰艦正面牽制,陸軍側後迂迴的戰術攻陷了金雞山,接著又以陸軍從招寶山外側登陸,攀登岩壁,向威遠城發起衝擊,清軍此時已經無心戀戰,紛紛潰散。
1842年,清軍進行了4個月的準備,打算以「計」奪回寧波,鎮海兩城,然而:3月10日,凌晨3點,清軍施放4隻火船,沖向停在寧波城外的英軍輪船西索梯斯號,被英軍用小艇拖引至岸邊。與此同時,清軍兵勇在內應的配合下衝進寧波城內,英軍立刻調集火炮轟擊,由於街道狹窄,無處可躲,清軍傷亡極為慘重,至天亮見大勢已去便立刻退出城外。同在凌晨3點,清軍向鎮海港內停泊的軍艦施放10隻火船,但被英軍用小艇牽引至河岸。同時,清軍兵勇進攻鎮海城西門,英軍打開城門主動迎戰,由於擔任主攻的清軍部隊因為天黑迷路而未至,清軍不多時便敗退。天亮之後,英軍戰艦沿寧波西南、西北方向河流搜索前進,清軍施放三十多艘火船,都被英軍擊毀。
從上面這些事例來看,就算兩軍人數相等,都進行白刃戰,清軍也是基本無勝算的,差距實在是太大。
聞敵而逃為下勇,見敵而逃為中勇,接敵而潰為上勇……
好吧,鎖定士氣為相同水平,假設清兵個個勇武。
五日一練甚至十日一練,全指望士卒個人的訓練水平怎麼和「畏懼教官的皮鞭軍棍更甚於畏懼敵人的子彈」的殭屍軍隊比?
好吧假設清軍個個武藝高超。
然而戰陣不是單挑,單挑刀盾克長槍,但是陣戰的時候刀盾兵想發揮自己的武藝,只能拉開比較寬鬆的陣型,也就意味著要同時面對三把以上的刺刀……
別說龍蝦兵了,連新模範軍能不能打的過都兩說呢。
這有啥好問的偽清的軍隊,不管是八旗豬還是綠帽狗都給英軍爆的欲仙欲死
當年的清軍白刃戰連太平軍都打不過,更逞論龍蝦兵
歷史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估計清朝的士兵打不了多久就要轉進了,就說那待遇隨便放幾槍,對的住皇上了
呵呵,讓他們打一架或者三大兩勝就知道了,在這裡討論有個卵用。
推薦閱讀:
※被155加榴炮擊中是怎樣一種體驗?
※現代的武器存在過熱這種現象嗎?
※IS-2坦克怎麼樣?
※現代戰爭中是否已沒有坦克殲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