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布西耶的建築思想是「非人性化」的嗎?

今天翻閱到《新建築理論二十講》一書,其中第八章《第8講:非人性化的建築與建築教育》中對柯布西耶提出了一種較為(或相當…)負面的看法(見圖)。請問大家如何看待這些看法? 其中的描述是否屬實?


謝邀。

既然問思想,那就來談思想。

從小字「越來越多的作家發現了柯布西耶的真實面目」這句話中可以瞧出來一點端倪。接著看下去,發現作者呀巴里對建築理論與城市理論避而不談,到處是情緒化的發泄,真的很難想像作者居然搞數學研究。去維基上看了看作者的資料,總覺得這傢伙言辭這麼激烈,像是在揣明白裝糊塗。

建築的道德,拉斯金早就寫過建築七燈。路斯反對過度裝飾,但其本身的出發點亦是一種對建築道德的探討,即對建築真實性的表達,對錶征掩藏之下的本質的思考。適度與過度之間的界限無法被清晰界定,但顯然路斯對於裝飾的態度要比拉斯金嚴苛得多,批判得更為徹底。言入空谷是路斯的兩本文集之一,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如「裝飾原則」與「可憐的小富人」,就言辭激烈且刻薄地嘲諷過建築的過度裝飾。消費主義通過奢侈無用的裝飾品奴役了生活在建築中的人,也綁架了社會的生產結構。無論是是站在拉斯金的角度或是路斯的角度,過度裝飾都有違於建築真實性的表達,都是被批判的對象。柯布對此也沒有異議。裝飾是人類的天性,然而過於繁雜地裝飾卻是反人類的。對於消費主義的批判的背後,是工業國中迅速崛起的數量龐大的工人階級,與急需被解決的城市住房問題。先鋒建築師如柯布,正是在創造一種工業文明環境下的屬於工人階級的建築語言。去除建築的複雜指的是裝飾上的複雜,如果作者認為這些都是不道德的,我也無話可說。

關於「去除自然的色彩」,柯布脫離自然了嗎?屋頂花園可是五項原則之一啊,學建築的誰不會被背?這麼堂而皇之地說瞎話真的好嗎?在柯布眾多的建成項目中,有多少面朝優美景緻的橫向長窗?在給母親設計的住宅中,還特地給貓設計了一個眺景的小平台。再看柯布的城市理論——光輝城市。建築與車行道被完全架空,整個地面被完全統一為一個整體,公園、樹林、草坪與運動場遍布其中,再加上屋頂花園的面積,柯布自稱光輝城市的綠地面積能達到城市面積的112%,不知夠不夠「大自然」?

柯布的光輝城市,是一個屬於工人階級的烏托邦。柯布第一次在實際項目中使用光輝城市的理論,是1926年的瓦贊規劃競賽。彼時巴黎人口已超過300萬,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口仍然在急速膨脹。半世紀前奧斯曼的規劃剛剛結束時人口就已經接近200萬。然而奧斯曼的改造中限制了巴黎城區的建築高度,導致城市無法在豎直方向上進一步發展,不得不通過攤大餅的方式向外擴張。新入城的工人們要麼擠在郊區,每天不得不在往返於住所與工作地的路上浪費數小時的時間,要麼蜷縮在城區住宅閣樓的隔間里,一百幾十年後的北京還是這副模樣。他們在工廠沒日沒夜的工作,其中很多人還在生產著無用的奢侈品,裝飾物,這難道就不反人類了?難道住在這樣的歷史風貌「完好」的巴黎,人民的生活很幸福嗎?還是說,這只是作者一廂情願的臆想?柯布對當時的城市狀況是非常痛心的,並預測在將來城市的人口還會進一步增長,因此高層建築是唯一的解決之路,適逢當時技術條件均已成熟,給光輝城市提供了現實基礎。人在超高層中被高度集中,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交通壓力升高,於是接下來柯布為光輝城市設計了城市立交系統。另一方面,柯布將光輝城市的地面空間一股腦兒簡單地設定為廣闊綠地,儘管有公園和運動場,但其多樣性很明顯是有欠考慮的。順便一說,沒記錯的話,世界上第一個成體系的城市立交系統正是出現在光輝城市的設計中,柯布在機動車與城市的關係上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光輝城市,根本的目標是將時間還給人,把人從消費主義社會的生產中解放出來,阻止城市對人的異化。獲得了充足自由時間的人,可以朝著自己正真的興趣自由地發展,就像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一個人可以同時成為運動員,詩人,數學家與哲學家。從這一點上說,柯布的光輝城市的出發點恰恰就是人性,只不過他的人性是更加宏大的命題,而不是溫情的門把手。他不像普通的超級英雄在街坊里擒捉盜賊,而是像奧茲曼迪斯那樣用政治方式從根本解決問題。決定光輝城市天花板的不是柯布的建築設計能力,而是其政治水準。難道烏托邦是建築設計嗎?烏托邦是在構架社會。而作者卻揪住了田園牧歌式的逆城市化的情懷對柯布加以批判,我覺得沒有切中問題的要點。

關於城市道路,實際上在20世紀初,傳統街道空間就已經被汽車的出現給破壞了。福特在1913年開始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短短兩年間年產量就突破了五十萬,混雜的行人與車輛使得街道空間擁塞不堪,街道被逐漸分成了兩種——機動車道與步行街道,這種端倪實際上在滿街都是馬車的時代就出現了。光輝城市對於傳統街道空間的顛覆就在於建築脫離了街道空間,從此不再錨固在街道上,建築立面喪失了對於街道的價值。然而步行街依舊是存在的,只不過由室外變成了室內,串聯社會功能與商業空間。其人性化的尺度並沒有喪失,馬賽公寓就有室內街道。更何況在光輝城市中,巨構集合住宅連成了網狀系統,而不是像馬賽公寓那樣孤立,因此步行街道會在室內形成街道網。當然柯布馬賽公寓的室內街道實際效果並不理想,不過好在室內街道的理論在其他的建築師手中發揮了價值。Smithsons的Golden Lane project就是一個很好的構想。從長遠來看,在暖通設備與空調設備的推動下,步行街道與機動車道脫離並室內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如今,城市中的巨型商業綜合體就是室內的步行街。庫哈斯將其歸入垃圾空間。可是垃圾空間是反人類的嗎?這是消費主義語境下,自下而上形成的產物,某種層面上說是一種民主,但反建築學倒是真的。

「道德與自然不會給人類帶來害處,只會帶來好處。」這是一種幼稚的一廂情願。建築誕生的意義就是將人類從自然中剝離出來,是人通過自己的意願建造自己的理想的生活環境的一種手段。題目中截的幾張圖半毛錢乾貨也沒有,整本書要全是這種玩意兒,我覺得題主可以拿它去當柴火燒了......文中暗示著柯布的設計問題是其扭曲的心理問題,並「別有用心地」配上幾張魔鬼的圖畫,說作者用心險惡毫不為過。

手機碼字,想到啥說啥,僅供參考。


拋開歷史,拋開時代局限性,去評價一個人顯然有失偏頗

一個人拋開建築史,去評價一位建築師,感覺這個人怎麼看都是外行,或者這人是在嘩眾取寵

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所作的論述,是以一位都市婦女的視角來寫的。不能說她錯,立場不同,視野不同,時代不同,觀點當然就不同(我並不完全否定她的觀點)

題主提及的這本書,我沒機會「瞻仰」,建議題主還是丟掉吧,多看點實在的作品或許更有益處

簡單粗暴地論是非對錯,劃清界限,那是小孩子玩的把戲

看過有人拿著柯布的薩夫耶別墅,以及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的後期利用失敗之處,去否定兩位前輩的建築學成就

呸呸呸!有本事自己現在做一個作品,讓後世的人來噴(不好意思,開啟了吐槽模式)

最後,請不要隨便懷疑別人的職業素養,人家好歹是合格的建築師,人家自己清楚他的工作是為人服務的,弄不好是會貽笑大方,啊不,遺臭於後世的


這本書上說的大部分結論都是正確的,柯布西耶的城市規劃理論和大部分曾經很盛行的烏托邦城市理論一樣都是理性而非人性的,最終必然失敗,因為人類的理性不足以丈量世界,但要注意,柯布西耶的建築思想和他的城市規劃理論是分開的,柯布西耶對於對於城市設計和規划上的思想缺陷不影響他是一個偉大的建築師。

建築師設計建築要求功能明確,分區明確,需要理性絕對主導,但這恰恰是城市設計規劃的大忌。城市規劃的理論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實踐經驗,而不是跟建築師一樣在事務所裡面天天天馬行空探索前沿。

要理解柯布西耶的反人性城市規劃理論的來源就要理解他生活的時代,人類在二戰前進入了過度崇拜人類理性的時代,那個時代人類文明以嘲弄過去「黑暗時代」為榮,認為人類進入了理性和科學的時代,以前的一切都是可笑和愚昧的,一系列企圖用人類理性改造世界的行為,優生學,納粹,極端共產主義,這些大規模社會實驗的結局都是災難。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正式成型是1933年,正是這波理性主義潮流的巔峰時期。

按照柯布西耶的設想。 這是一座完全消除了傳統城市中的街區、街道、內院這樣一些概念的城市。12~15層高的住宅樓以鋸齒狀蜿蜒盤旋在城市中。高速公路以400米的間距呈網格狀分布在樓宇之間,個別地方則穿樓而過。所有的路口都採用立體交叉。高速公路上每隔100米設有一個半島式的停車場,與住宅樓直接相連。從停車場乘坐電梯可以與住宅樓內的走廊式的街道相連,這些內部通道像細線一樣把各家各戶串聯在一起。住宅樓以相距100米的停車場和電梯間構成基本居住單位,每個停車場和電梯間服務2700個居民。每個這樣的居住單位都配備有各種與家庭生活直接相關的公共服務:社區中心、託兒所、幼兒園、公園中的露天活動場所、公園裡的小學。住宅樓里還設有專門的公共服務中心,採用集體經營模式,統一採買生活必需品,餐館、商店、理髮店一應俱全,「為本社區居民提供無微不至的日常活動」——就像泰坦尼克號這樣的遠洋油輪一樣。

柯布西耶竭盡全力推廣他的「光輝城市」。他為巴黎、里約熱內盧、阿爾及爾等等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進行設計,他要用大掃除的方式把那些在他看來擁擠不堪充斥著無聊生活的街區和街道徹底掃盡。

在柯布西耶去世之後他的很多想法都被其他建築師變成了現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黎的烏托邦建築群和巴西利亞規劃,但是這些實踐都遭到了嚴重挫折。

但是很不幸,這些建築不但沒有像柯布西耶設想的那樣變成光輝都市,反而從建成一開始就逐漸淪為犯罪高發地,最後徹底被廢棄,如今人跡罕至,幾乎都是老年人住在這裡。

與此類似的還有巴西的巴西利亞首都規劃,巴西利亞在建築設計上可謂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但是城市規划上可以用災難形容。

藍色圈內的首都區大片建築被廢棄,以巴西利亞為中心的幾個衛星城卻生機勃勃。巴西利亞都市圈的大部分湧入人口都沒有湧入建築師精心規劃的巴西利亞,而是湧入周圍的自由生長出來的衛星城。

因為人類不可能面面俱到考慮所有問題,所以這座光輝的巴西利亞建造的居住區,從一開始就面臨各種規劃錯誤導致的問題,包括道路太漫長,商店離居住區太遠,包括從高檔住宅到普通住宅在內的大片建築群都因為這些原因最後被廢棄。

究其原因。主要問題就在於柯布西耶為代表的烏托邦建築師高估了自己的理性,低估了人類千年文明進程致中和蘊含的智慧。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在他們的規劃中,街道只是交通設施,完全忽略的街道的其他作用

在城市中街道和建築物走廊不一樣,交通只是主要功能之一,還要承擔交流,促進商業,景觀休息等等等等一大堆功能。

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古城的街道寬度和建築物高度的比例都接近1;1,因為千年規劃經驗告訴我們,這種比例最宜人。旅遊都市裡面遊客最多的也是這種街道。這種街道店鋪和商業活動也更好展開。

這幾個現代建築群也基本遵循這類原則,如果街道寬,兩旁建築物也會跟著變得高大起來。即使沒有達到1:1的最佳比例一般也很少超過1:2。

如果周圍建築物比例過高,比如這個接近1:3的街道,結果就是街道整體會顯得壓抑,狹窄,引發人的生理心理不適。

如果道路過寬。比例變成2:1 或者更高,街道圍合感就會喪失。變成類似廣場的存在,最後淪為單純的交通設施。沿街店鋪商店很難在這種失去道路圍合感的道路邊上生存下來。

在柯布西耶的城市規劃理論中,街道只是交通設施,人就應該住在居住區,去商業區購物,在工作區工作。但世界上大部分城市,這些功能往往是交叉分布的。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分區過於明顯,一些地區在一天中的某個時間就會變成無人區。如果居住區過於集中,白天都去上班上學,居住區就會變成真空地帶,極易被犯罪分子盯上。如果工作區過於集中,6點以後這裡也會因為人流過於稀少變得危險起來,一個生機勃勃的社區應該包括各種功能,這樣才能24小時保持足夠的人流,確保足夠的安全。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城市裡面某個地方人太少,是不是人會本能覺得這個地方不安全?人煙稀少的城區是不是經常可以看見無所事事叼著香煙的年輕人聚集起來?

此外還有街道過寬頻來的安全隱患

一般犯罪分子很少選擇這種地方作案,因為這種地方人流密集,我在這裡作案,哪怕是晚上我也不知道那些黑洞洞窗口後面有沒有人看著我。

這種地方就是罪犯特別是飛車黨理想的作案場所。

罪犯同樣偏愛空無一人的公園。因為這裡遠離其它建築物,遠離了喧囂其實也遠離了其他人的監視和保護。

此外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柯布西耶的建築群和後來的烏托邦建築群在視覺上非常擁堵。

柯布西耶的代表作馬賽公寓體量過於巨大而且扁平,所以對人的視覺阻擋遠超過高層塔樓,不僅在視覺上擋住了一大片景觀,在城市環境裡面顯得擁堵,還製造了大量陰影,影響景觀日照。在城規,景觀專業內部早被詬病多時。不過馬賽公寓只是單體建築影響有限,巴黎的烏托邦建築群形成群體之後的後果大家也看到了。

相反,規劃類專業高度評價大褲衩,相比老被稱讚的馬賽公寓老被建築人咒罵的央視大褲衩反而要好,大褲衩雖然體量巨大但是中空,在視覺上通透,對光照影響也小,大褲衩下面按照設計就是景觀公園,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有變成設計中的公共綠地。但從和城市景觀的協調上來說大褲衩比馬賽公寓做的要好。

曾經跟一個某二代城市規劃學生,現在在同濟就讀的規劃專業人進行過交流。 她告訴我出於城市景觀和視覺考慮,馬賽公寓這種因為比例和體量會對城市景觀造成嚴重擁堵的建築,現在一般規劃局是不會批准的。

過寬或者過窄的街道,過於明確的功能分區,過於安靜的公園,體量過於巨大的建築物,這些都大量存在於這些烏托邦都市中,這些都市的規劃不是來自於生活實踐,而是建築師自己的狂想,最後失敗也就是必然的。

所有建築學和城市規劃的人,最忌諱的一點就是用嘲諷的眼光看待古人,用人類不到一個世紀的現代文明去否定幾千年來的經驗積累,理性不足以丈量世界,人類文明目前很大程度上還是建立在幾千年經驗而非理性基礎上的,強行用理性完全指導自己的行為最後的結局必然是苦澀的。

(本人建築設計專業,對城市規劃的理解僅僅來自於學校輔修課程,自己學習和幾個城規哥們的交流,希望城規專業人士可以對我回答提出建議)


雖然建築的解讀是個主觀的事情,但是作為一個講理論的書,所有的用詞都這麼極端,真的好嘛?批判是批判,對現代主義的批判我見的很多,但是這種為了批評而刻意曲解建築師原意,我認為,是寫論文的大忌。

-------------------------------------------

首先,題主真想知道柯布西耶的理論請直接讀《走向新建築》非常非常非常好讀。

其次,雖然柯布西耶的建成項目經常遭到各種人文主義的批判,但是他的思想本身絕不是「非人性化」。

-------------------------------------------

7. 禁止裝飾。你要不說源自盧斯,我還笑笑算了,一提這個我就想呵呵。讀過原文或者上過正兒八經的現代建築史的人都知道Loos的「裝飾即罪惡「本身就是一種誤讀。Loos的意思是不要強加裝飾給建築,材料本身的美感就已經是美了。不信你看看Loos設計的房子,裡面有各種材料的紋理顏色,而不是之後New York Five的白派風格。

8. 去除複雜的和自然的色彩。複雜的原因同上。自然的,材料本身的色彩還是會尊重的。薩伏伊別墅就並不是白的。柯布自己有一套色彩體系,他的基金會還發布了這套palette,這不是矛盾嗎。

9. 迫使人們住進高層建築。柯布喜歡高層建築是事實,迫使這個詞顯得好像完全是建築師主觀的願望一樣。實際上人口增多,土地有限,建築不建高還能怎麼辦?這是有客觀條件的結果。

10. 使家遠離自然。11. 使孩子遠離土地。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是因為建的都是高層建築嗎?還是借鑒了《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

關於非人性化的建築這一點,現代主義打著拒絕歷史的旗號,其實柯布本身受到古典主義(classicism)影響非常深。希臘羅馬的蓋著都是人文主義的帽子,既然現代主義是古典主義的延續,那麼人本主義關懷還是有的。只是柯布把人也幾何化了,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柯布的住宅不是機器。

柯布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提倡機械審美,但他自己的方案一直都有很塑性的元素存在。無論是Villa la Roche的坡道,還是Villa Savoye的屋頂花園,包括後期的各個粗野主義風格項目。柯布提倡的說白了就是「」現代化「,當時現代化只有工業技術,所以他才要向工業技術看齊,向工業化的生產線和速度看齊,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住上現代化的房子。汽車也是機器,汽車的設計難度不人性化嗎?

現代主義建築追求工程,理性,科學,技術,而圖裡文字批評的恰恰是說柯布西耶自身的過分主觀化建築理想的問題。事實上,這也是現代主義並非「非人性化」的一個表現。因為如果建築真的只是關於技術,科學,工程這些,那麼必然導致的是這個學科本身的消亡。(請讀Reyner Banham) 比如 Buckminster Fuller的設計,其實才是真正的「現代主義」,完全就是機器。但是呢,Philip Johnson是不承認Buckminster Fuller的建築師身份的。

這篇文章最讓人感到反感的是一邊吐槽建築師是群神經質自我主義的瘋子,一邊又吐槽柯布西耶的理想過於機械化和理性反人類,然後又要求建築師關注人類的精神方面,這三條我覺得怎麼看都是互相矛盾的。

建築師也是人,謝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此不仁,即為仁。


關注建築是否人性化的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

1.人類不太會設計出超出人性感知的東西。人性的範圍太廣泛了不是建築可以涵蓋的。。。。

2.建築的空間與形式本質上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科布的偉大貢獻正是揭示了「設計的客觀性」

研讀《走向新建築》(Le Corbusier VERS UNE ARCHITECTURE)的啟示

作者:趙亞東 未分類 2012-4-23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大師對建築的熱愛和創造的激情瀰漫字裡行間,粗略瀏覽感覺不同於一般國內著作的邏輯關係。提綱式的結構有點象科普讀物,破舊立新的英雄主義情懷對青年人確實產生巨大鼓舞。簡明扼要的細節說明,給人感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建築師似乎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多年以後,才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大師的不凡與卓越。

《走向新建築》成文的時代是工業革命的成果蓬勃發展1923年代,隨著流水線的普及,世界邁向產業主義。科布敏銳地注意到潛藏在工業產品表象之下的工程師美學。並深入分析,找出本質原理,同時也意識到這是一個普適法則---遵從宇宙秩序----數學邏輯。其後沿著這一思路的指引,科布又發現了紅藍尺和模度。進一步揭示建築設計的本質奧秘。

《走向新建築》揭示的設計方法和思考,只是科布設計實踐的片斷性階段性經驗,雖然後來有些觀點被奉為教條;有人說科布是上帝與建築師之間的使者,其實科布只是跳出人文科學的束縛,理性地研究細節的表象和本質,始終也沒有背離西方傳統的科學研究套路。科布的成功在於同時擁有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感知能力。

西方科技發達得益於普遍關注科學研究的細節,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一個典型的「瞎子摸象」的過程。但在國人的遺傳基因里,從根本上抵制這種「低」能的行為。我們的思維習慣地止於探求宏觀正確,缺乏深入微觀的邏輯思考,因而總是陷入迷途,比如古傳中醫,基礎理論宏觀正確,由於缺乏細節研究的內在邏輯。一直被現代醫學拒之門外。結果導致只產生個別神醫,而普遍醫治水平低下。

中國古建築的建造,不但有清晰的「等級制度,居中,居前,居高,天人合一」的觀念,而且有相應的數學秩序支撐。所以造就過一段輝煌。後來的沒落的本質在於數學邏輯的丟失。多年來中國沒有產生有影響的建築師,其實原因也在於此;而美國建築師貝聿銘,沒有獨特的建築理論,只是遵循「堅固,實用,美觀」的基本原則,但充分掌握理解其中的數學邏輯。憑藉建築作品的優良品質,被譽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

儘管科布注意到新技術所包含的內在數學邏輯是普適準則,但由於歷史局限性,他忽視了邊界條件的深入研究。由此產生的缺陷是:

1。使後來的「模度」研究止步在「數」的局部完整的美妙對稱關係上,缺少對「起點」和「可持續」的關注。

2。任何秩序都不是單一的約束,簡化的數學模型只是在設計之初為防止深度迷路而相互提醒的暗示。科布自己也判定「基準線」只是一種手段,不是一劑藥方。

科布的這種不足在印度昌迪加爾和巴西利亞的城市設計中顯露無遺。忽視了地域人文背景和歷史尺度,導致城市空間缺少活力,也沒有實現居民的生活便利,以致使這兩個城市更有點象天堂中的理想國—烏托邦。這種不足還導致二戰後「國際式,方盒子」蔓延。

科布的偉大之處在還於,不斷探索,堅持不懈。在規劃「烏托邦」的同時,也創作了「郎香教堂」。有人說《從走向新建築》到「郎香」是科布的重大轉身。其實科布思想一直沒有變,科布一直都是理性的藝術家,感性的建築師。雖然科布沒有明確解釋,但對一個發現「模度」,關注數學秩序幾近30年的建築師,誰敢斷言郎香教堂不是「理性」思維的結果哪?!

《走向新建築》的說服力不但源於科布的偉大思想,也有賴於科布的論述方法。一本書擁有多個系統,不同的人閱讀同一本書,由於出發點,過程和關聯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解讀,不同的收穫。作者的自編目錄忠實表達其思維邏輯。看似鬆散的《走向新建築》,其實有著很強的邏輯秩序。下面是對科布目錄的一種解讀:

請關注(時代新變化)-----------------------------------------1。工程師的美學。建築;

然後分析一下(目前被建築界忽視的事實)-----------------------2。給建築師們的三項備忘;

揭示(建築需要秩序,秩序的首要工具)-------------------------3。基準線;

不僅(日用機器充分展示工程師美學的優良-----遵從自然準則)----4。視而不見的眼睛;

而且(歷史上優秀的建築其實就是遵從這種自然準則)-------------5。建築;

所以(好住宅要遵從工程師美學)-------------------------------6。成批生產的住宅;

進而(社會需要建築實踐適應時代發展)-------------------------7。建築或者革命。

這樣看來,工程師美學確實應該而且必須引領新建築了---很完美的邏輯。

《走向新建築》啟發我們關注數學秩序普適規律,現在讓我們把科布的「模度」與中國的「魯班尺」對比一下,吃驚的發現,奧妙的0.618赫然在目。世界永恆之美果然不分地域,種族和時代。看似靜態的比例,其實是動態的可持續產生的必然結果。這就是宇宙的奧秘。

數學秩序的「重複」和「可持續」的價值對於建築設計而言,可以發現城市發展的必然規律。對街道的間距,街區密度及建築高度做出近乎精確的量化約束,對建築單體的功能組成和相互關係量化。所謂設計創造,其實就是「發現」一個「結果」,完成「發現」的過程,「結果」就在那兒了。

今天科技的發展水平,使建築設計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濫用「自由」的結果,導致城市擁擠,交通不暢,建築醜陋,人居環境惡化。這就是所謂的現代化迷思;「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可持續發展」等辭彙開始被人掛在嘴邊,其實很少有人理解其真實內涵,「量化」更是無從談起。

國人嘲笑「瞎子摸象」,本質在於不承認自己是「瞎子」,其實人類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雖然有時能感受到某種暗示,使人以為自己真的是個明眼人了,是但對於廣袤的宇宙來說,基本上還是類似「瞎子」。不承認這一點,就沒有興趣理解,進而掌握瞎子認識世界的邏輯。所以「瞎子摸象」只留下要「全面認識問題」的空泛理念。

而在與我們思維不同的西方,發現自然界力學奧秘的牛頓,自稱不過是在海邊玩耍的孩童(准瞎子),幸運地撿到幾個美麗的貝殼,雖然這一貢獻使人類獲得了工業革命的巨大成果。而從幾近完美的牛頓世界裡,一個不起眼的瑕疵,使另外一個「大瞎子」(愛因斯坦)摸到了一個更大的空間----相對論的世界。從而成為現代物理學(一隻「象腿」)的奠基人。

令人汗顏的是,時值今日,連我們自己的「象」也都要靠西方「瞎子」摸出來。

在自然科學與哲學領域: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美國高能物理學家弗?卡普拉(Fritjof Capra)的《物理學之道》中有如下描述:在人類思想發展過程「近代物理學的新概念與東方宗教哲學思想驚人地相似」。在20世紀,對亞原子世界的探索揭示了物質內在的動態本性。已經證明組成原子的亞原子粒子是動態的模式。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實體,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網路整體的一部分。這些相互作用包括著能量的不斷流動,表現為粒子的交換。這是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粒子在其中通過能量形式的不斷變化,不停地產生著和消滅著。粒子的相互作用導致了構成物質世界的穩定結構,它也不是靜止的,而是在有節奏的運動中振蕩著,參與著能量的一種不停的宇宙之舞。

在建築界:王澍成為2012年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


雖然短時間大規模便宜生產工業品基本上沒有什麼美感,和長時間打磨的手工品相比,幾乎每個工業品都有點點瑕疵和毛胚,但是,手工品就比工業品多了那麼多人性嗎?


推薦閱讀:

有哪些「建築師突發靈感設計出經典作品」的故事?
哪些網站能搜索到大量有關國外建築的資料?
如何設計具有中國性的建築?
如何評價柯布西耶其人?如何理解柯布西耶的機械論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悉地國際怎麼樣?

TAG:建築師 | 建築 |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