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一四方面軍會師的時候為什麼四方面軍的人數比一方面軍多那麼多?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達維勝利會師,會師的時候一方面軍只剩下不到一萬人,而四方面軍齊裝滿員,有八萬人之多。在紅一四方面軍會師之前,紅一,紅四方面軍都經歷過數次反圍剿的鬥爭,其中紅一方面軍在江西瑞金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輾轉遵義,飛奪瀘定橋,最終到達四川達維與紅四方面軍會師,而反觀紅四方面軍,雖然也經歷了數次反圍剿戰鬥,從地圖上看,卻好像只是「簡單」地從鄂豫皖地區西進轉移到了川陝根據地,然後又繼續向西轉移到了四川達維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從人數上比較,紅一方面軍當年從江西瑞金出發的時候也有8萬人左右,紅四方面軍當年在鄂豫皖也有8萬人,那麼為什麼紅一方面軍從江西瑞金出發,輾轉遵義,瀘定橋到達四川達維的這條路走得如此艱難?竟然損兵折將7萬人之多,而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根據地轉移到川陝根據地再到達四川達維的過程中就沒有較大人數的傷亡?蔣中正在圍剿這兩股「反動割據武裝」的過程中,是否有偏好和偏袒?紅一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在戰略決策,排兵布陣,抵抗圍剿的過程中哪一邊做得更好?
????這還用問???啥叫長征懂不懂?
一、出發初期
出發前夕的10月8日,中革軍委做了一個《野戰軍人員武器供給統計表》,裡面分別統計了紅軍一、三、五、八、九軍團和軍委縱隊、中央縱隊共計86789人。上述人員中除了紅軍部隊外,還有中央縱隊中的少量政府機關人員和幾千名臨時召集來搬運物資的民夫。中央紅軍從根據地出發開始長征時,總兵力為8萬餘人。其中紅一軍團19880人,紅三軍團17805人,紅五軍團12168人,紅八軍團10922人,紅九軍團11538人,軍委縱隊(即紅星縱隊)4893人,中央縱隊(即紅章縱隊)9583人,總計86789人。見中革軍委《野戰軍人員武器彈藥供給統計表》,1934年10月8日。
八萬多人的龐大隊伍中,竟有1萬多人是沒有戰鬥力的搬家隊,而主力部隊的任務又是保證這支搬家隊不受損失,長征初期的被動局面就可想而知了。10月12日,兩個縱隊抵達於都河以北集結地。10月16日,各紅軍部隊也全部在此結結。留下紅軍一萬六千人,由項英、陳毅率領,繼續在中央根據地堅持鬥爭。紅軍作戰部隊主要情況如下:紅一軍團:19800餘人,林彪、聶榮臻指揮;由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部隊發展而來,實力強,經驗豐富,堪稱主力。紅三軍團:17800餘人,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由平江起義的部隊逐步壯大而成,組建時間長,久歷陣仗,為主力。紅五軍團:12100餘人,董振堂、李卓然領導。是第三次反圍剿後,寧都起義過來的部隊為主,參加過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有較強的戰鬥力。紅八軍團:11000餘人,周昆、黃甦率領;第五次反圍剿後組建,至今僅月余,80%以上的是剛放下鋤頭鐮刀來扛槍的,無戰鬥經驗。紅九軍團:11500餘人,羅炳輝、蔡樹藩率領;第四次反圍剿後組建,是「擴紅」的產物。以上總人數約86000餘人,對外號稱10萬紅軍,其中新兵總數近50%。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長征開始的初期就遭受5萬餘人的重大損失,其中過第一道封鎖線減少了3700人,過第二道封鎖線減少了9700餘人,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損失了8600餘人,搶渡湘江時銳減30500餘人,使出發時的8.6萬紅軍,渡過湘江後只剩下三萬餘人。
突破前三道封鎖線總體上沒有打大仗,可全軍減員卻達2萬多人,這其中,除了一部分屬於戰鬥減員,還有一部分因國民黨飛機轟炸傷亡,以及傷殘病留在當地外,有相當部分是掉隊、逃亡造成的。承擔大搬家物資搬運的中央教導師,「從一開始部隊的思想就比較混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懷疑和謠言,逃亡現象每天都在發生,增加了部隊行軍的困難」。(《紅軍長征回憶史料》,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並且「出發1個月來,教導師沒有參加什麼大的戰鬥,光是逃亡、掉隊、傷殘病等非戰鬥減員已達三分之一之多」。該師是1934年8月底由各縣獨立團和游擊隊組建而成的,直屬中革軍委領導,下轄3個團,約6000多人。這就意味著長征僅一個月的時間,中央教導師非戰鬥減員即達2000餘人。在中央紅軍長征初期,一路開小差、逃亡等非戰鬥減員佔了一定的比例。對於這樣的問題,有關長征史的著述很少提及,其實,這才是歷史的真實。減員的同時,各部隊也採取各種方式動員沿途工農群眾參加紅軍。這一點,肖鋒日記中有許多的記載。如肖鋒在1934年的日記中寫下了這樣的話:「湖南人民比較了解紅軍的處境,地方黨很體會紅軍遇到的困難。這幾天每到一地,群眾積極支援紅軍戰鬥,許多工農踴躍當紅軍,每個連都擴大了新戰士。」此外,據楊尚昆回憶,紅三軍團佔領宜章縣城後,「擴大紅軍四五百人」。二、遵義會議1935年1月中央紅軍佔領遵義,在此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據統計,遵義會議時,中央紅軍的兵力總數約為3.7萬餘人。《周恩來年譜》對1935年大事記載:1月9日隨中央縱隊進駐遵義。十三日,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命令紅九軍團壓縮軍團部、師部、營部機關人員,充實戰鬥連隊。在遵義期間,為創建根據地,中央及各軍團成立地方工作部;部隊進行休整,擴充新兵四五千人。--------------1934年5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常委會立即決定戰略大轉移去湘西,開始了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大轉移前,博古贊同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的「大搬家」去湘西與中央政府縱隊單獨編隊。張聞天1943年12月16日在延安整風時的發言筆記這樣寫道:「在出發以前最高三人團要把我們一律分到各軍團去,後因毛澤東提議未分散,那麼這個齊聲指責的轎子原來是毛澤東讓抬起來的。」黎汝清在《湘江之戰》、石仲泉在《長征行》中這樣披露:中央縱隊行動遲緩,過湘江前每日走40里。11月27日開始,朱德與博古、周恩來一起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連發3次「加急」電報,命令「扔掉輜重」「火速過江」,中央縱隊不聽,160華里走了3天半,到12月1日中央縱隊才到湘江渡口。到了遵義清點紅軍人數時,只剩26919人,減少54740人。從長征開始到35年二月扎西整編時時,整個中央紅軍大約損失了近五萬人,只剩下大約30000多人。在五個軍團中,損失最大的是八軍團——只剩下不到兩千人;其次就是五軍團,除了34師近6000人外,其十三師大約損失了1000來人,包括傷亡及掉隊和開小差的。補充的情況大致是這樣:中革軍委將中央紅色革命教導師的3000多人(出發時近6000人,除了少量損失,約有2000人充當輜重兵)補給了一、三軍團;將紅八軍團剩餘的1200餘人,補入紅五軍團。此外,將一月間在黔北「擴紅」的五千人,及「消化」了的少量俘虜的川黔軍士兵,分別補充到個軍團。原打算將九軍團併到五軍團去,很可能是得到了五千多兵員,所以九軍團就保留了下來。這樣史料記載,五軍團每個步兵連人數達到150人左右,五軍團的戰鬥力得到充實和加強。根據這些史料記載,此時整個中央紅軍共有37000多人。拋去一、三軍團各10000多人、合計23000來人和九軍團3000多人,以及中央縱隊的5000來人,我們可以推斷,五軍團三個團加上軍直及教導營,大約應該有近6000人。
三、草地會師《周恩來年譜》對1935年大事記載:6月22日 離懋功向兩河口進發。6月25日 在兩河口出席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大會。△會見張國燾。張問及紅一方面軍實力,周恩來告以約三萬人。張國燾自恃有八萬人,對中共中央的態度立即變得強硬,並說紅四方面軍計劃西去。1935年1月中央紅軍佔領遵義,在此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據統計,遵義會議時,中央紅軍的兵力總數約為3.7萬餘人。1935年6月,中央紅軍翻越雪山夾金山後,於四川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此時,中央紅軍人數已減少至2萬餘人。紅一方面軍同紅四方面軍會師師尚有一萬六七千人,加上從紅四方面軍「抽調三個建制團共3700餘人支援中央紅軍」,總計20000人左右。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率領紅一、三軍團離開紅四方面軍單獨北上,9月20日到達哈達鋪,在哈達鋪整編期間,紅一、三軍團大約有8000人左右。據作為歷史當事人的彭德懷回憶:「此時(指哈達鋪整編期間—筆者注),五、九兩軍團大概六、七千人,隨四方面軍在阿壩地區;一、三軍團到達哈達鋪各約六千人;中央直屬隊約兩千人,共一萬四千人」。五軍團改編為紅五軍之前有三千四百多人;考據文章《紅五軍團人數考》九軍團改編為三十二軍之前有二千五六百人;這是時任九軍團政治部主任的黃火青說的。
紅四方面軍支援紅一的三個團,即第4軍第12師第32團、第30軍第90師第270團、第33軍第98師第294團,每團人數一千人左右;從一四方面軍會師時的14000人銳減到哈達鋪整編時的8000人,是因為在過草地的過程中減員較大。四、陝甘支隊1935年9月,在張國燾企圖危害中央的情況下,中共中央為貫徹北上方針,避免紅軍內部可能發生的衝突,決定率領紅一方面軍的第1、第3軍(原第1、第3軍團)編為陝甘支隊北上。編為左路軍的紅5、紅32軍(原第5、第9軍團)爾後隨紅四方面軍行動。據《彭德懷自述》回憶,當時編為陝甘支隊的紅1、紅3軍計1.4萬餘人。從哈達鋪到達陝北吳起鎮之時,陝甘支隊就只剩下7200人了。據彭德懷回憶:「哈達鋪整編時一萬四千人,到吳起鎮只剩七千二百人。」彭德懷回憶在吳起鎮只剩七千二百人應該是可信的,因為它被眾多的資料佐證過。如黨史研究專家程中原在《張聞天傳》中提到,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之時,「中央紅軍只剩7000多人」。從哈達鋪到陝北吳起鎮由八千餘人變成七千二百人、減員近千人的原因是,「(戰士們)體質很弱,行軍時常見道旁有同志無故倒地就死了」,「那是幹部和戰士真是骨瘦如柴,每天行軍,還少不了百、八十里;沿途還必須戰勝敵軍阻擊,尤其是敵騎襲擊」。在這僅有的7200人中,一軍團3000餘人,三軍團「只剩2000多人」。「這時,整個一方面軍和中共中央作戰部隊已經很少,全部加起來也不過五六千人」,加上中央縱隊上千人,總計7200人。1935年9月,在張國燾企圖危害中央的情況下,中共中央為貫徹北上方針,避免紅軍內部可能發生的衝突,決定率領紅一方面軍的第1、第3軍(原第1、第3軍團)編為陝甘支隊北上。編為左路軍的紅5、紅32軍(原第5、第9軍團)爾後隨紅四方面軍行動。據《彭德懷自述》回憶,當時編為陝甘支隊的紅1、紅3軍計1.4萬餘人。1935年10月,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此時的兵力總數約7000餘人。哈達鋪整編八千多人
北京軍區版的《聶榮臻傳》記載:9月18日,聶榮臻與林彪一起隨二師進駐哈達鋪。根據俄界會議的決定,一、三軍和中央直屬隊在這裡正式改編為陝甘支隊,彭德懷為支隊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下轄3個縱隊,林彪為陝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聶榮臻為第一縱隊政治委員,下轄一、二、四、五、十三共5個大隊。——1935年9月22日上午,黨中央在毛澤東同志住地召開中央領導人會議。當日下午,在關帝廟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同志作了關於形勢和紅軍整編問題的報告。在這個報告里,毛澤東代表黨中央向全軍正式發布了「到陝北去」的決定。這是中央紅軍自1934年10月離開江西蘇區,開始長征以來第一次提出明確具體的最終目的地。對此,楊成武將軍在《憶長征·哈達鋪整編》一文中,對毛澤東所作的政治報告作了詳細的記述:同志們,今天是9月22日,再過幾天是陽曆十月,自從去年我們離開瑞金,過了於都河,至今快一年了。一年來,我們走了兩萬多里路,打破了敵人無數次的追、堵、圍、剿。儘管天上還有飛機,蔣介石連做夢也想消滅我們,但是我們過來了,過了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過了臘子口,現在我們坐在哈達鋪關帝廟裡,安安逸逸的開會了,這本身是個很大的勝利。同志們,雪山草地的困難我們已勝利地克服了,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尚有更危險更艱巨的任務。現在正面臨狂風暴雨的情況,民族的危機一天天加深,我們堅決主張國內和平統一,停止內戰,使我們可以達到抗日前線,完成我們北上抗日的原定計劃。但是國民黨至今沒有接受我們的提議和表示,仍在集中大軍來壓迫和阻止我們。我們仔細估計國民黨軍隊的力量,是超過我們數倍,假使我們在戰略戰術上不小心,不慎重的話,那麼,我軍就有受到嚴重打擊的危險。如果國民黨各軍不攔阻堵截我們,不向我軍攻擊,我軍決不進攻他們,但遭受攻擊和攔阻時,我軍是必須打開北上道路和自衛的。我相信,經過萬里長征的、久經戰鬥的、不畏一切艱難困苦的指揮員、戰鬥員,你們一定能夠以你們的英勇、謹慎靈活的戰略,和以往的戰鬥經驗來戰勝危險而達到北上抗日的目的。但是,在勝利面前,我們必須冷靜的分析形勢,估計形勢,我們戰勝了自然界的種種險阻,粉碎了敵人數不清的堵截追擊,也頂住了天上敵人飛機的轟炸,但現在在甘肅等待我們和準備截擊我們的國民黨中央軍和東北軍、西北軍還有30多萬人。朱紹良、毛炳文、王鈞等部在甘肅;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成的西北軍在陝西;在寧夏、青海、甘肅邊境還有「四馬」的騎兵和步兵。至於蔣介石,態度仍很頑固,他不顧當前的民族危機,一直不肯接受我黨1933年1月17日提出的中國工農紅軍願在三個條件下與國民黨軍隊共同抗日的主張,仍醉心於打內戰,妄想再次用他的優勢兵力,消滅他們認為「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紅軍。國民黨把34萬兵力部署在陝西、甘肅一帶追堵我們,對紅軍北上抗日,不能不說是嚴重威脅。所以,北上抗日的任務,還是十分艱巨的」。毛澤東同志還說:張國燾看不起我們,他對抗中央,還倒打一耙,反罵我們是機會主義。我們要北上,他要南下,我們要抗日,他要躲開矛盾,究竟哪個是退卻,哪個是機會主義?我們不怕罵,我們要抗日。感謝國民黨的報紙,為我們提供了陝北紅軍的比較詳細的消息,那裡不但有劉志丹的紅軍,還有徐海東的紅軍,還有根據地,我們要抗日,首先要到陝北去。同志們,我代表中央宣布一個重要決定: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中央決定部隊改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由彭德懷同志當司令員,我兼政委,下屬三個縱隊。同志們,我們目前只有八千多人,人是少了點,但少有少的好處,目標小點,作戰靈活性大,人少,更不用悲觀,我們現在比1929年的紅軍下井岡山時的人數還多哩!勝利是一定屬於我們的!毛澤東最後用洪亮的聲音號召大家:經過兩萬多里的長征,久經戰鬥、不畏艱苦的紅軍指戰員是一定能夠以自己的英勇、頑強、靈活的戰略戰術和戰鬥經驗,來戰勝北上抗日途中的一切困難!你不要看著我們現在人少,我們是經過鍛煉的,不論在政治上、體力上、經驗上,個個都是經過考驗的,是很強的。我們一個可以當十個,十個可以當百個。特別是有中央直接領導我們,這是我們勝利的保證。
同志們,勝利前進吧。到陝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裡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就是我們的抗日前沿陣地!聶榮臻則回憶哈達鋪整編一共七千多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五十周年紅一方面軍的長征》:九月二十二日,毛澤東同志召集團以上幹部在哈達鋪一座關帝廟裡開會。他作了政治報告,他說:「我們要北上,張國燾要南下,張國燾說我們是機會主義,究竟哪個是機會主義?目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我們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我們現在改稱陝甘支隊,由彭德懷同志任司令員,我兼政委。」支隊下編為三個縱隊,林彪任支隊副司令兼一縱隊司令,聶榮臻任一縱隊政委。二縱隊司令員彭雪楓同志,政委李富春同志。三縱隊司令員葉劍英同志,政委鄧發同志。全支隊共七千多人。七千二百人來到吳起鎮《彭德懷自述》:從俄界向西北繼續前進時,毛主席每日都是隨一軍團走在前面,我和葉劍英率中央直屬隊、三軍團走在後面。白龍江兩岸都是懸崖絕壁,特別是臘子口真是天險,原駐有鄧寶珊(註:當時駐守臘子口的為國民黨的魯大昌部。)之一個團防守。第二天經過時,不知昨天我第一軍團這些英雄怎樣爬上這些懸崖峭壁,投擲手榴彈的。被炸死的敵人屍體,還血肉模糊在地,我軍的傷亡不知怎樣。由俄界經過天險臘子口,到哈達鋪約走了七八天。這一段路雖然不算是草地,但還是半牧的藏族地區,人煙稀少,給養困難,走在後面的部隊更困難。哈達鋪在岷縣以南三四十里,是藏、漢族交界地區,但漢人居住地是落後的農業區。此時,五、九兩軍團大概約六七千人,隨四方面軍在阿壩地區;一、三軍團到達哈達鋪各約六千人;中央直屬隊約兩千人,共一萬四千人,體質很弱,行軍時常見道旁有同志無故倒地就死了!在哈達鋪約休息了四五天,從報紙上看到陝北有劉志丹蘇區根據地,很高興。從哈達鋪到保安縣,還有千餘里,要經過六盤山山脈。那時幹部和戰士真是骨瘦如柴,每天行軍,還少不了百八十里。沿途還必須戰勝敵軍阻擊,尤其是敵騎襲擊。為了充實戰鬥單位,準備繼續戰鬥,部隊需要縮編;為了保存幹部,發展新區,也必須縮編——取消三軍團,編入一軍團。我這提議得到軍委毛主席同意。召集三軍團團級以上幹部會議,說明了縮編和取消三軍團番號的理由。因時間倉促,沒有很好討論。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後,說成彭某某這也是陰謀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為了照顧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歷史,必須保存一軍團。我提議部隊進行縮編,取消三軍團,充實一軍團。中央同意了這一建議,我堅決執行了縮編計劃,這些難道不是事實嗎?難道這些事實也是「只顧個人小局而不顧黨的大局」嗎?難道這也是「偽裝」或「陰謀」所能解釋得了的嗎?
改編後,一方面軍改為抗日先遣隊,即陝甘支隊(這是對外的名稱),我為支隊司令,毛主席兼政委。由哈達鋪東進時,戰勝了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的騎兵,也戰勝了鄧寶珊部及毛炳文軍,還有東北軍某部。在六盤山高峰消滅了鄧寶珊之一個團。經過二十餘天的艱苦奮鬥,才由哈達鋪到達吳起鎮,即陝北根據地的邊境。剛停腳一天,敵騎五個團又追到。毛主席說,打退追敵,不要把敵人帶進根據地。此役勝利了,結束了紅軍英勇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哈達鋪整編時一萬四千餘人,到吳起鎮只剩七千二百人。......張學良由反共轉到聯共抗日,這件事完全證明毛主席《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正確,反對了當時的關門主義者。東北軍和西北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開展了,有利於紅軍東征。從這裡可以看出兩條路線的對比:我們在江西時,那樣強大的紅軍和相當遼闊的蘇區,但由於王明路線的貫徹,對十九路軍採取了錯誤政策等,使我蘇區和紅軍削弱了百分之九十,白區損失了幾乎百分之百。我們到達吳起鎮,只存七千二百人,加上十五軍團也不過一萬三千餘人。在毛主席正確路線領導下,一到陝北立住腳跟,即粉碎第三次「圍剿」,開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了向國民黨的戰略進攻。逼迫蔣介石國民黨處於被動,引導我黨我軍、蘇區白區工作轉人主動。當時,我體會到正確的政治路線威力的強大,最能調動各方面的革命力量,增加了自己很大的勇氣。一九三六年,大約是一月中旬,接毛主席電報,決定東渡黃河,奪取呂梁山脈,開闢新根據地。我接到軍委這個指示後,是擁護毛主席這一決定的,但是內心有兩點顧慮:一是怕渡不過去。當時紅軍在大疲勞之後,體質還很弱;且人數也少,包括劉志丹、徐海東兩部分才一萬三千餘人。如受挫而強渡不成,那就不好。二是東渡黃河後,在蔣軍大增援下,要保證能夠撤回陝北根據地。在這一點上,也是不能大意的。因此,我除複電同意外,還就自己的上述看法,提出東渡黃河是必要的,但須絕對保證同陝北根據地的聯繫。我這種想法,反映了當時紅軍體質弱的實際情況以及長征中沒有根據地的痛苦教訓。這引起了主席的不高興,他說,你去絕對保證,我是不能絕對保證的。我隨毛主席到無定河以北之大相村後,即率電台去無定河口上下游各數十里,詳細偵察渡河點。我用了七個晚上偵察了一軍團和十五軍團的兩處渡河點,也偵察了敵情。不僅了解了敵人表面的工事構築、兵力火力配備,而且真實掌握了敵人的縱深配備似求既保證東渡取得勝利,又準備形勢萬一變化,能安全撤回陝北。我到預定渡河點時,才造好十五隻船,每船乘三十人,來往一次需要一小時二十分鐘。全軍一萬四千人,還有行李、伙食擔子、馬匹等,這樣少的船隻,是無法保證東渡勝利,和萬一情況變化下回師的安全的。即決心組織地方黨、政、民全力以赴,根據掌握的每渡一次來回的時間,星夜趕造百隻船。每船配備三至四個船工,對船工加強政治動員和組織訓練。這才有了東渡的勝利保證,和必要時返回西渡的安全,不然絕對保證同陝北根據地的聯繫,就成了空話。一軍團和十五軍團渡點正面守敵各不到一個營,其縱深也只有留譽鎮、石樓各一個營,都離河岸三十至四十里。待敵縱深部隊到達河岸時,我之戰鬥部隊即可全部渡完。敵人迅速集結十二個團於兌九峪,準備向大麥郊推進。如乘敵前進時,首先消滅其先頭兩個團(一個旅)是可能的。當時沒有這樣打,而採取對兌九峪三面包圍攻擊。此役口張得太寬,戰鬥一天成了相持。毛主席又即改變了計劃,乘晉軍後方空虛,以十五軍團向北挺進文水、交城,威脅太原,後又挺進到靜樂縣,宣傳北進抗日;一軍團進佔孝義,向靈石、介休北擴張,威脅平遙、榆次、太谷、太原。這就調退了兌九峪晉軍退守太原,閻錫山原進入陝北綏德、米脂的兩個師,星夜東調回晉,使無定河兩岸蘇區連成一片;迫使陳誠三個軍不敢從潼關北渡黃河入晉,而繞道鄭州、石家莊乘火車集結榆次、太谷地區,然後逐步南壓。待閻、陳主力集結向我進攻時,我軍爭取了一個多月時間休整,做群眾工作。一軍團在靈石、介休、臨汾之線,發動群眾打土豪,籌得現金數十萬元,擴兵數千人(河南、山東人多),收繳民團武裝、彈藥不少。十五軍團因行動時間多,擴兵籌款成績少些,但他們回師時經嵐縣、柳林,在柳林以南殲敵軍一個整團。當敵軍迫近河岸,我軍早已準備大量船隻勝利地、安全地撤回陝北。東征意義甚大:消滅敵軍約三個團,共繳獲了幾十萬發子彈;動員群眾參加紅軍竟達五千人,還有俘虜參加紅軍,共約七千人;籌了四十萬元左右的現金;擴大了陝北蘇區。這次行動宣傳了中共中央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會議的抗日主張,對平津、太原學生救亡運動起了積極支援的作用。全軍指戰員都看出了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政治路線的正確。政治、軍事由被動轉入主動,向敵人開展了戰略上的進攻。五、陝北會師1935年7月15日,紅25軍從陝西灃峪口地區出發繼續長征時,全軍4000餘人。9月15日,紅25軍長征勝利到達延川永坪鎮時,全軍共有3400餘人。
紅一方面軍經過一年的長征轉戰,自1934年10月中央蘇區出發時8.6萬人,到1935年10月進入陝北時部隊只剩6000人,總人數僅僅7200人。當時,由師長改任由原三軍團第十三團編成的第十三大隊大隊長的陳賡回憶說:「我當大隊長,騎著馬在前面走,不敢回頭看,因為一看就把整個大隊看完了。」中央紅軍到達陝北時,周恩來面對部隊嚴重的減員,心情沉重地說:「我們紅軍像經過一場暴風雨的大樹一樣,雖然失去了一些枝葉,但保留下樹身和樹根。」1935年11月3日,中央政治局決定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紅15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紅一方面軍下轄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全軍共一萬餘人1935年11月3日下寺灣會議之後,原紅一、三軍團合編為第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下轄二、四兩個師第和1、第13兩個團;第十五軍團軍團長為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下轄第七十五師、七十八、八十一三個師和一個騎兵團,「整個方面軍約11000多人」。在這11000餘人中,紅一軍團4000餘人、紅十五軍團7000人左右。造成紅一軍團人數由6000人變成4000餘人的原因是有上千名的傷病員需要休養,再則,一部分幹部被抽調去做其他的工作。其中有戰鬥力的部隊僅4000餘人。經過一年多完全無後方支援的長途征戰,中央紅軍重武器丟盡,減員達百分之九十以上,戰士們也已疲勞至極,基本打不起大仗了。綜上所述,紅一方面軍主力(陝甘支隊)長徵到達陝北時兵力約7000餘人。後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後,兵力為一萬餘人。取得直羅鎮戰役勝利、徹底粉碎敵人對陝甘根據地的第三次進攻以後,陝甘地區的紅軍有:紅一軍團(下轄一、二、三師)共四千七百七十六人;紅十五軍團(下轄75師、78師、81師)共六千七百八十五人;獨立團、騎兵團、紅一方面軍直屬隊共一千三百四十八人。合計一萬二千九百餘人。1935年11月18日,毛澤東在張村驛召開的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會議上作關於戰略方針的報告,指出「大量消滅敵人、猛烈擴大蘇區和擴大紅軍是三位一體的任務」;1935年12月4日,毛澤東和周恩來在致電彭德懷、楊尚昆、林彪等人時指出:「……前線部隊用極大努力擴紅,後方完成五千人擴紅計劃,並在北線和南線分別組建紅二十八、紅二十九軍;」1936年1月4日,毛澤東和周恩來致彭德懷並告左權、聶榮臻的電報中指出:「三個月後紅軍大量擴充,必須現在就準備,抽出老兵入教導營」;1936年3月22日,和彭德懷在致徐海東、程子華並告林彪、聶榮臻的電報中說:「猛烈擴大紅軍,爭取在一個月擴大一千五百人」。同月29日,毛澤東和彭德懷在致林彪、聶榮臻、徐海東、程子華等人的電報中再次指出:「確定以發展求鞏固的原則,目前是普遍摧毀反動基礎,普遍發動群眾,猛烈擴大紅軍,各個消滅敵人;十月革命節前擴大紅軍三萬六千人;」
基於中央紅軍嚴重減員、戰鬥力不足和蘇區面臨著嚴重威脅的情況,中央軍委決定迅速補充兵力。「到陝北不過一個多月,紅軍已經擴充2500人,俘虜3000餘人,中央紅軍和紅十五軍團總數已經接近15000人了。加上在陝北蘇區周圍還有5000名游擊隊員和3萬名赤衛軍及赤少隊,整個紅軍的實力較前已經得到極大的加強。」要注意的是,這15000人的總數也包括了非野戰軍主力的直屬部隊。至1936年1月,5000餘名青壯年參加紅軍,另有750多名傷病員出院歸隊,184名軍校畢業學員分配到部隊,並爭取了2000多名俘虜兵參加紅軍。在此基礎上,紅一軍團以第1、第13團為基礎,加上新建的第3團,重建了第1師,其他各部也做了調整充實,使方面軍實力增加到1.27萬人。陝甘蘇區的武裝,在北線以獨立第1、第2、第4團為基礎,組建了紅軍第28軍,轄三個團1200餘人,劉志丹任軍長,宋任窮任政治委員;在南線,以紅軍第1團及中宜、宜川獨立營及華池等縣游擊隊為基礎組建紅軍第29軍,暫編兩個團,肖勁光任軍長,朱理治任政治委員;此外,還整理與擴建六個獨立營、十個基幹游擊隊。在紅十五軍團剛聯繫上中央紅軍之時,徐海東就讓人給中央紅軍送去一萬元的邊幣。接著,「為了從人員和物資上支援中央紅軍,十五軍團專門召開了幹部會進行動員」,「徐海東宣布軍團支援中央紅軍的人員和物資的決定:1.每個連隊抽出機槍三挺和一部分其他槍支、彈藥;2.經濟部、衛生部抽出部分衣物、醫藥用品;3.在榆林橋和勞山戰役中入伍的全部解放戰士。為了保證質量,做到三不送:不送缺損零件的槍支;不送變質藥品;不送破臟衣服」。隨後,又從全軍團僅剩的7000大洋之中抽出5000塊大洋「借」給中央紅軍,幫助中央紅軍解決了棉衣問題。徐海東作出的物資上支援中央紅軍的決定是很不容易的,就拿機槍來說,每個連隊抽出三挺機槍,就意味著每個團要抽出12挺,每個師要抽出36挺(當時紅十五軍團無營、旅編製,每團直接編製4個連),而紅十五軍團總共有三個師,這樣要抽出的機槍就達到了108挺。這個數量相當於將紅十五軍團在勞山戰役中繳獲的180挺機槍的大半都送給了中央紅軍,這樣的數量連後來對中共援助力度更大的張學良都做不到。勞山戰役、榆林橋戰役及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給了紅一方面軍很多補充。「勞山戰役殲滅敵110師一個師,斃傷敵1000餘人,俘敵3700餘人,繳獲長短槍3000餘支,輕重機槍180餘挺,炮12門,戰馬300餘匹,電台一部。」榆林橋戰役殲滅「國民黨軍第107師4個營,俘團長以下官兵1800餘人,繳獲長短槍1300餘支,機槍120餘挺,炮8門。」直羅鎮戰役「殲滅東北軍109師兩個團和一個師直屬隊以及106師一個團,共斃傷敵軍1000餘人,俘虜敵軍5300餘人,繳獲長短槍3500多支,輕機槍176挺,迫擊炮8門,無線電台兩架,子彈22萬發。」這些繳獲對於紅一方面軍是一個極大的補充,它大大改善了紅一方面軍的裝備,極大增強了一方面軍的實力。據李德的看法,「我們有一萬三千人,其中二分之一是新戰士和三千新的俘虜兵」。過因為東征取得了一定的戰果,這些戰果包括「消滅敵人7個團,俘官兵4000餘人,繳獲各種槍支4000餘支(挺)、火炮20餘門;有8000多名青壯年參加了紅軍,擴大了紅軍力量;籌款30餘萬元」等等,使得紅軍進一步發展壯大。第一方面軍野戰部隊發展到了1.3萬餘人,同時新組建了紅30軍及一批地方武裝等。西徵結束後的1936年8月份,紅軍的實力分布如下:「甲、一軍團現轄三個師,計第一、第二、第四師,另一騎兵團,一炮兵連,一工兵連,一教導營,共約八千人。乙、十五軍團轄第七十三、第七十五、第七十八三個師,另一騎兵團,一炮兵連,一工兵連,共約六千人。丙、各直屬部隊計有二十八軍,轄三個團,一個炮兵派,共約一千四百人。二十九軍轄三個團,一炮兵排,共約七百人。第一獨立師轄兩個團,一炮兵排,約五百人。兩個獨立步兵團,共約八百人。一個騎兵團約四百人馬。一個山炮連一百五十人。其餘通信、警衛等部隊約八百人。總計約七千二百人。以上正規紅軍三項共兩萬一千餘人。丁、地方部隊陝北省有三個獨立團,五個獨立營及各縣區游擊隊,共約三千人。陝甘寧省有兩個獨立團,一個獨立營及各縣游擊隊,共約一千三百人。陝甘特區有游擊隊約三百五十人。中央直屬隊有二百人。關中蘇區有游擊隊約四百人。神府蘇區有一個獨立團及各縣游擊隊,共約八百人。總計六千餘人。戌、武器在正規紅軍中,步槍約及全部人數之半。在地方部隊中約超過五分之二。步槍總數在一萬以上。重機槍約一百餘挺,輕機槍約二百五十餘挺(另存有二百數十挺)。迫擊炮十六門(另有二十餘門)。山炮兩門。子彈一般缺乏,正規紅軍每槍平均不及四十發,地方部隊僅十餘發或二十餘發不等。」在以上的數據中,紅一軍團的戰鬥部隊已經由剛到陝北時的4000餘人擴充到8000人,而紅十五軍團則由7000餘人變成6000人。造成紅十五軍團兵力由7000餘人下降到6000人的原因,主要是紅十五軍團於1936年4月份在編製上進行了調整,第81師(即成立紅十五軍團前的第二十六軍)脫離了紅十五軍團建制。「(1936年)4月14日,紅15軍團進至大麥郊地區修整。在為期一周的整訓中進行了整編,將原75師第223團擴編為第73師」,「原第75師第225團擴編為第75師」,「原第78師不變」,「原第75師第224團3個營分別編入3個師」,「原第81師正式脫離軍團建制,歸方面軍直接指揮。這樣,軍團下轄3個師,每師3個團,每團4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排。」1936年8月18《軍委致國際電》及9月1日《朱張致黨中央及軍委電》可知三個方面軍兵力如下:第一方面軍(含1軍團8000人、15軍團6000人,各直屬部隊7200人,地方部隊6000人)總計2.7萬人;二方面軍(第2軍7643人,第6軍4059人,第32軍2677人)14379人;四方面軍(第4軍5700人,第5軍4600人,第9軍9600人,第30軍8000人,第31軍5000人,方面軍直屬隊5000人,總直屬隊4664人)共計42564人。另一方面軍步槍1萬餘支,輕機槍500餘挺,重機槍100餘挺,迫擊炮40門,山炮2門;正規部隊每槍平均有子彈40發,地方部隊平均每槍有子彈10餘發。二方面軍步槍6268支,輕機槍160挺,重機槍129挺,迫擊炮4門,山炮1門,平均每槍有子彈40發。四方面軍有步槍15300支,駁殼槍及手槍2900餘支,輕重機槍495挺,迫擊炮28門,每槍平均有子彈30發,人平均有手榴彈1枚。隨著抗日戰爭的日益臨近,紅一方面軍在1937年又進一步擴充了自己的兵力,「紅15軍團在5月份即擴大紅軍約1000人,至紅軍改編出師抗日前,紅1軍團發展到1.1萬人,紅15軍團發展到8000人。」1936年8月底,紅一方面軍連同地方部隊已發展到三萬餘人。其中在根據地內擴大一萬人(地方部隊在內),東征時在山西擴大8000餘人。三萬餘人的數字,在1936年8月28日中革軍委參謀部給共產國際的實力統計電報中可以得到證明。參謀部在給共產國際的電報中說: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約8000人,第十五軍團約6000人,直屬部隊7300餘人,地方部隊6000餘人,紅軍大學800人,在陝南的紅74師2000餘人。以上共三萬人。甘泉 補充一千人中央文獻版《毛澤東年譜》:1935年11月9日 關於部隊給養等問題,同彭德懷、周恩來、楊立三複電秦邦憲,同意後方的籌糧計劃,說現在氣候已很冷,做衣與運糧宜並重;還希望十五天內送一千新戰士來.同時,電告林彪、聶榮臻,要他們派人去瓦窯堡中央政府辦事處接收一千名新戰士進行訓練,以便趕快補充部隊 。東征擴紅北京軍區版的《聶榮臻傳》記載:紅一軍團很快突破河防,至22日,紅一軍團全部渡過黃河,並乘勝佔領了三交鎮、留譽鎮。26日,閻錫山組織反擊,紅一軍團東進迎敵,聶榮臻率四師、一師由北向東南包抄,林彪率二師由南向北包抄,擊潰閻部獨立第二旅旅部和第三團,殲滅第四團,首戰告捷。3月上旬,紅一軍團逼近同蒲線,閻錫山調集十四旅之眾反擊。在兌九峪地區,紅一軍團在斃傷敵約兩個團後撤退。3月中旬,紅軍兵分3路:左路紅十五軍團向岢嵐、嵐縣方向,3月底紅二十八軍也東渡黃河,加入左路軍行動;中路紅三十軍活動於石樓、中陽等地;右路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的八十一師向右,突破汾河堡壘線,包圍霍縣、趙城、浮山、洪洞等城,攻佔侯馬。4月,又攻佔襄陵、史村、汾城,全軍團擴軍約5000 人,籌了不少款子,充實了軍費。4 月中旬,蔣介石10個師分別由潼關、正太路等進入山西,閻錫山調集5 個師12個旅,分路向紅軍進攻;陝西境內的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部隊在蔣介石驅使下企圖沿河北上卡住黃河渡口。形勢對紅軍不利,毛澤東下今回師陝北。5月3 日和4 日,紅一軍團在清水關、永和關、延水關渡口西渡黃河。抗日先鋒軍東征75天,共殲閻錫山部1.7 萬餘人,籌款40 萬元,擴充新兵7000人左右,迫使閻錫山把伸入到陝北綏德、米脂的4個旅調回山西,減輕了對陝北的壓力,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把抗日大旗插到黃河以東,推動了華北以至全國的抗日高潮。《偉大的軍事家周恩來》:根據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中央軍委干12月24日下達準備東征的行動計劃。按照這個計劃,紅一方面軍主力於12月下旬向南進擊,打擊梆縣、洛川地區的東北軍,暫時制止了東北軍的北犯;新成立的紅28軍等部組成的北路軍,打擊敵第86師,穩定了北方戰線。與此同時,黨和蘇維埃政府發動群眾參軍,紅一方面軍發展到1.27萬人,新組建紅29軍和6個獨立營、10個基千游擊隊。黨和蘇維埃政府還發動群眾收集、趕製一批木船、皮筏,徵集、訓練一批船工;部隊進行深入政治動員和戰術技術訓練;指揮員勘察渡河地點,擬制渡河計劃。這些準備工作都是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保證了渡河的突然性。紅一方面軍的東征戰役歷時75天,共殲敵7個團,俘敵4000餘人,繳槍4000餘支,擴兵8000餘人,等款30餘萬元,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推動了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紅四方面軍轄第4軍、第5軍、第9軍、30軍、第31軍,共5個軍。據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張國燾給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電報中統計:紅四方面軍第4軍5700人,第5軍4600人,第9軍9000人,第30軍8000人,第31軍5000人,方面軍直屬隊5000人,第30、第31軍傷病員800人,總計是3.81萬人。總直屬隊:紅軍大學1215人,黨校433人,總司令部57人,一局112人,一台38人,總衛生學校216人,供給處225人,通信營368人,各路司令部及地方機關約2000人,共計4664人。紅四方面軍5個軍和直屬隊共計3.81萬人,再加上總直屬隊4664人,總人數為42764人。這個數字同毛澤東於1936年10月16日致電彭德懷所說的「四方面軍據朱電雲有四萬人」,差距不大。1936年10月25日至30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遵照中革軍委和紅軍總司令部的命令,指揮紅30軍、紅9軍、紅5軍6個師16個團及直屬部隊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關於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人數,1936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給共產國際的電報說「人數兩萬兩千」。陳昌浩關於西路軍失敗報告說,西路軍過河人數約2.12萬人。紅四方面軍戰史說「共渡過兩萬一千八百餘人」。由此分析,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人數約2.2萬人左右。紅四方面軍除西渡黃河部隊外,留下的紅4軍、紅31軍和方面軍直屬隊一部分,人數約在1.2萬人左右,主要依據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於1936年12月2日給共產國際的電報,該電報說,「四方面軍之第四、第三十一兩軍約一萬二千人」。可見,紅四方面軍最後長征勝利到達陝西的人數約1.2萬人左右。關於紅二方面軍兵力數量,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張國燾在給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電報中說,據1936年9月1日統計:第2軍團7643人,第6軍團4059人,第32軍2677人,共計1.4379萬人。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東北的將台堡(今屬寧夏)同紅一方面軍會師。此時,紅二方面軍尚有兵力1.1萬餘人(一說1.33萬餘人)1936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給共產國際的電報中說:「二方面軍約一萬人已與一方面軍回合與定邊、環縣地域。」紅二方面軍是各路紅軍長征中損失最小的。長征出發時1萬餘人,到將台堡會師時還是萬餘人。綜上所述,中央紅軍主力(陝甘支隊)到達陝北時約7000餘人;紅25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時兵力約3400餘人;紅四方面軍除去犧牲的西路軍2萬餘人,保存下來約1.2萬人;紅二方面軍長征勝利時人數為1.1萬餘人。總計,紅軍長征勝利最後保留下來的兵力3萬多人。到一九三七年春,按《紅軍改編時部隊實力初探》一文的考證,「三大主力紅軍長徵到達陝北、陝甘地區時,實有兵力約為二萬五千九百人,陝北地方部隊據1937年初的統計有四千三百二十八人,二者加之為三萬餘人。」(任弼時:《二、六軍團從湘鄂邊到康北長征經過報告大綱》1936年7月))1944年4月12日,毛澤東在《學習和時局》一文中說:「共產黨在一九三七年,因為在內戰時期受了挫折的結果,僅有四萬左右有組織的黨員和三萬多人的軍隊。」毛澤東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中說:「經過長征,這三十萬人縮小到兩萬多人,到陝北以後,補充了一點,還是不到三萬人。」毛澤東在1971年視察南方講話中進一步說:「長征前紅軍三十萬。到陝北剩下二萬五千人。」來源你猜評價一支球隊成績,總要等賽季結束吧。另外也要看看聯賽級別吧。以會師為節點,一方面軍賽程剛剛過半,魔鬼客場基本結束了。四方面軍賽程才開始了不到1/4,魔鬼客場還沒開打。
一方面軍敵人前期是贛軍,後期是中央軍,桂軍,湘軍的圍剿。尤其是中央軍和桂軍,應該是當時中國最牛逼的部隊。
四方面軍敵人是川軍,也就是四川劉湘,劉文輝,楊森鄧錫侯等土軍閥。
某集團公司成立了幾隻球隊,A隊創建較早,球隊教練作風強硬,而且隔三差五的加班開會(比如「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整頓球隊思想和紀律。A隊逐漸變成一支紀律嚴明,作風頑強的鐵軍。
A隊歷經多年征戰,逐漸體現出強隊風範,並一步步拼殺到甲級聯賽,對手也變成了國內一流球隊。第五屆全國甲級聯賽開始了,1/4賽程主場作戰,新任教練布置戰術犯了點差錯,導致一大批球隊主力和骨幹重傷退役,成績大幅下滑且希望渺茫。2/4賽程基本客場作戰,但是場場慘敗,又退役損失一批主力和骨幹。在俱樂部面臨破產解散的風險下,副領隊提議開大會研究戰術。董事會最終決定撤換教練和顧問,創隊老教練重新出山。3/4賽程通過改變戰術,利用現有陣容,逐步穩定住下滑的頹勢。4/4賽程,球隊成績穩步回升,在老教練兼任董事長的利好消息下,回到主場後乾淨利落的拿下幾場收官戰,並且發現培養了一批球隊新苗子,球隊重新煥發了活力,保級成功。
D隊創隊也比較早,可是一直沒有配備專職教練。球隊作風相對頑強,紀律相對散漫。隊員比賽之餘,經常去逛紅燈區,個別跟人強行發生性關係。後來公司派來個經理和領隊,處理了一大批球員。但處理過重,一大批隊員被開除了,更可惜的是沒有趁機整頓紀律,建立良好制度,影響了球隊未來發展。
D隊原來也在甲級聯賽混過一陣子,可新換的經理和領隊,對球隊進行的大調整,導致球隊陷入老隊員被開除,新隊員經驗不足的尷尬境地。成績一落千丈,降級進入乙級聯賽,對手也變成國內二三流球隊。新賽季開打了,1/4賽程基本上主場,教練戰術也沒犯錯,成績名列前茅(升回甲級指日可待)。此時跟路過來訪的兄弟球隊A隊進行一番交流,本來打算兩隊合併成新球隊,共同征戰。可是D隊總經理經過觀察認為A隊的現狀堪憂,成績太差(也要降到乙級啦),主力球員也個個帶傷(面臨退役風險),建議解散A隊,部分人員併入D隊組建成新球隊。兩隊不歡而散,各奔東西,D隊截胡得到A隊小部分主力。2/4賽程,球隊兵強馬壯的客場出征,可面對本聯賽另一勁旅時,教練和領隊盲目樂觀,結果慘敗,導致好幾員主力受傷。更嚴峻的是前一段時間把A隊打的很慘的那幾支甲級球隊,也想打幾場熱身賽。經理考慮毫無勝算,拒絕了。3/4賽程,球隊主力出征西北勁旅,因種種困難估計不足,出征主力(除了幾位傷風感冒未出征)幾乎全部傷退住院並結束職業生涯。教練返回球隊駐地,檢討待命。領隊返回老家,準備親手創業,可難度太大,希望流產。第二屆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開賽,4/4賽程延期。
虛胖不是強壯,能把脂肪變成肌肉才行。經過百丈關大戰磨礪後的軍隊,才有了點強軍的影子。可惜,將近1/3留在雪山草地了,剩下的2/3又有2/3喋血大西北全軍覆沒,最後也就剩下陝北的萬把人。
四方面軍最讓人詬病應該是,沒有跟國內最精銳部隊大規模交手並戰勝的經驗。關鍵幾場戰役都沒打好,百丈關,對陣川軍精銳,敗退。西路軍對陣馬家軍精銳,全軍覆滅。淮海雙堆集拼了老本也搞不定中央軍精銳黃維兵團。四方面軍,總讓人感覺哪裡缺點什麼。
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離開時,應該只有兩萬多人。是在四川發展到了八萬多人。紅一方面軍面對的是蔣介石的中央軍為主,紅四方面面對的是四川的地方軍閥。還是有差距的。當然這裡面影響的因素很多。
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的八萬人和會師時的那幾萬人大部分已經不是同一撥人了,開闢川陝根據地的時候才到了一萬四五千人左右...
中央紅軍也就是一方面軍在進行長征之前,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粉碎國名黨四次掃蕩,全盛時期人數超過十萬,後,博古和李德等人在面對國名黨第五次反掃蕩時犯了嚴重錯誤,致使中央紅軍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在長征過程中損失過半,到達陝北剩下不到四萬人。這就是原因。
推薦閱讀:
※紅軍兵工廠的生產能力,究竟如何?
※紅軍部隊編製或番號變化歷史?
※紅四方面軍實力雄厚為什麼不是正統?
※中共早期犧牲的高級指揮員如果追贈軍銜該怎麼劃分?
※紅軍當時是怎麼處理逃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