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親核反應、親電反應的難易程度?

什麼時候根據碳正離子穩定性?什麼時候根據電子云密度?有的時候是連接吸電子基團易反應,而有的時候是連接給電子基團易反應,不太懂這裡呢


傳統有機教學裡,親電親核位點的判斷總是很玄學,尤其是在多個效應衝突的時候,產生很多「規則」和「特例」。但其實,我們可以採取定量的理論計算,脫離定性yy與滿嘴跑火車。

(本人入門計算不太久,難免疏漏,各位發現低級錯誤煩請指出~)

福井函數(Fukui Function)

福井函數被定義為空間中某一點的電子密度對電子數的偏微分結果:

f(	extbf{r})=left(frac{partial mu}{partial 
u(	extbf{r})}
ight)_N=left(frac{partial
ho(	extbf{r})}{partial N}
ight)_{
u(	extbf{r})}

其中 	extbf{r} 為位矢, mu 為化學勢, 
ho 為電子密度,N為電子數, 
u 為原子核對某位置的電子的吸引勢(構型相關)。考慮到N為整數,此函數不連續,用有限差分近似從兩側分別求極限。

  1. f^+(	extbf{r})=lim_{epsilon 
ightarrow0^+}frac{
ho_{N+epsilon}(	extbf{r})-
ho_N(	extbf{r})}{epsilon}
  2. f^-(	extbf{r})=lim_{epsilon 
ightarrow0^-}frac{
ho_{N}(	extbf{r})-
ho_{N-epsilon}(	extbf{r})}{epsilon}
  • 從1式可知,當一個分子得到電子時,該電子傾向於跑到 f^+ 值大的地方,因為在該位點加上電子可以使得分子整體被穩定,化學勢降低。該 f^+ 大的位點即容易受到親核進攻的位點
  • 從2式可知,當一個分子被親電攻擊時, f^- 值大處的電子被奪走後,體系失穩(destabilize)的程度較小。則此處為容易受到親電攻擊的位點。

我們可以利用基於福井函數的雙描述符來同時考察親電與親核性:

f^{(2)}(	extbf{r})=f^+(	extbf{r})-f^-(	extbf{r})

該數值在某處越負,則某處越容易受到親電進攻;越正,則越易受到親核進攻。

將雙描述符收縮到原子上,我們可以得出該原子處的簡縮雙描述符(condensed dual descriptor) :

f^{(2)}(A)=2q_N^A-q^A_{N-1}-q^A_{N+1}approx p^{spin}_{N+1}-p^{spin}_{N-1}

此式也可以採取自旋代替總電荷作為近似,通常效果更佳。以此基礎進行定量計算,進而比較各個位點發生親電或親核反應的難易程度。

舉個例子~

前面都是公式,還是來點形象的吧(趴)

舉【間硝基甲苯】分子作為例子。此分子中硝基為間位定位的強吸電子的鈍化基,而甲基為鄰間定位的弱給電子的活化基。其中存在著活化與鈍化的衝突、間鄰位取代的衝突以及電子效應的衝突,似乎不太容易依照經驗規則進行判斷。讓我們試著採用福井函數來分析這個分子。

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進行結構優化,計算單點能,輸出波函數信息。

首先,讓我們定性看看該分子的親電親核位點。作出雙描述符在空間中的分布圖,等值面取0.005:

其中,藍色代表易受親電進攻,綠色代表易受親核進攻。硝基的共軛吸電子能力太過強大,碾壓了甲基的供電子效應,導致了苯環整體的鈍化。硝基的鄰對位碳原子都成為了易受親核進攻的位點,只有4號碳原子可以被親電進攻。

接下來進行親電親核性的定量計算。利用電子密度等值面定義分子表面,以生成的表面與原子坐標為基礎計算簡縮雙描述符,得出1、2、4、6號碳原子的值分別為:

由此可以按受到親核進攻從易到難排序:6&>2&>4

而1號碳原子為這四個位點中唯一可以受到親電進攻的,有良好的定位效應。


對於SN1反應:

碳正離子穩定性是判斷親電試劑的活潑程度,通常碳正離子越穩定,親電性越弱。

但是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親電試劑不能只考慮碳正離子的穩定性,還要考慮形成碳正離子的難易程度,而碳正離子越穩定,形成越容易。

通常情況,SN1反應的決速步是碳正離子的形成過程,因此,形成的碳正離子越穩定,SN1反應越容易發生。

給電子基團有助於穩定碳正離子。

對於SN2反應:

涉及構型反轉,因此考慮的因素非常多,這裡簡要討論。

要考慮離去基團離去的難易程度,以及親核試劑的親核性,這裡對親電試劑暫不討論,先就親核試劑討論。

親核試劑電子云密度是一個方面,但不是絕對方面,還要考慮空間位阻以及溶劑化效應。

這裡要指出,電性是相對的,但是位阻是絕對的,也就是說位阻大的親核試劑,電子云密度再高親核性也會很弱。

對於親電試劑而言,位阻也同樣考慮在內,空間位阻大,從某個角度而言,有助於離去基團的離去,但是另一方面,也阻礙親核試劑的親核進攻。

對於親核試劑而言,吸電子基團容易穩定形成的碳負離子,因此通常在親核試劑中引入吸電子基團容易形成親核中心。但是吸電子基團也分散了電子云密度,所以需要綜合考慮。

對於親電試劑而言,給電子基團容易穩定形成的碳正離子或對SN2過渡態有穩定作用,因此對於親電試劑有利。

但是這些情況都是相對情況,不同的取代反應需要不同方式辨別,以上大多以碳負離子作為親核試劑,碳正離子作為親電試劑進行說明,如果是胺作為親核試劑需要對一些方面進行修正。


你在知乎上問這種問題,我可以回答你一個無可奉告,自己看書去


先佔坑,題主等我翻翻書,我能回答這個問題。i am sure.


首先如果是在做研究課題的時候裡面這種問題應該不算問題:難易是相對的,我需要用到這個機理/需要出現C+,就一定要讓它出現。&難易程度是相對的&

考試題里按影響效果從大到小判斷。考察知識點的話應該是明確的,至少是不需要做量化計算的。出現所謂「效應衝突」的情況一般應該是可以按影響力大小來排除的

如果只是單純想比較兩個反應的親電反應的難易程度,而這兩個反應各有優勢(各有效應),可以用樓上的辦法做計算,也可以直接畫個式子丟Gaussian裡面算反應能量


之前看過一篇文獻講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講得挺透徹的,題主可以去搜一下,我就不搬運了。


從一般考試或問答而言,會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傾向,一般來說是碳正離子能否形成。因為本身反應這兩者就是共同存在的,能拿來做題目,要麼就是傾向明顯,要麼就是有實際反應結果支持,否則兩種反應四六還是六四開,不做反應誰也猜不準。傾向明顯就是靠記憶,記住條件比一下就行,實際反應就要綜合考慮了,考慮到考試的可判斷性,歸根結底還是看你能不能看出條件點。至於實際研究中,是可以通過調整條件強行減少某種反應的。


推薦閱讀:

最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得主是誰?
苯的化學鍵是什麼樣的?
香蕉和棗一起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黑暗中掰藥片時發現在掰開瞬間藥片的斷面發出白光,原理是什麼?
為什麼我理解不了一摩爾的水有兩摩爾的氫原子和一摩爾的氧原子?

TAG:化學 | 有機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