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葬禮是為誰而舉行的?

憐憫,悲傷,祈福,祝願。這些來自於死者之外的行為,有何用呢?目的呢?


葬禮是禮的一部分,是一種有著固定流程的儀式。雖然各地有很多細節不同,但大概路數是基本一致的。不要去看現代的追悼會火葬的葬禮,那個東西其實沒幾年,去看農村傳統的殯葬禮儀。去看文學作品中記錄的以前的完整的殯葬禮儀。裡面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講的。

1上面兩位講的都有一定道理,親人的逝去,難掩的悲傷,需要把這些情緒發泄出來。僅以我所熟悉的豫北地區為例,做為國內基本保留古代喪葬規制的地方,(雖然現在已經簡化了很多很多了)幾天葬禮下來,事主是可以通過押紙,祭祀等一套流程下來,痛哭流涕,把緒最大化的發泄的。

2做為了種儀式更是一種文化留存的傳播和強化。首先參加葬禮的是家人齊聚,共同緬懷,又相互慰藉。各路親戚齊聚,交流,也能加深彼此親情。從死亡開始計算,豫北地區的喪葬儀式可以綿延到十年。而很多儀式都是通知全部親戚共同參與的。在現代人口流動性極強的社會背景下,如果除去春節,可能再沒聚齊一家人的可能。如果去掉長輩的葬禮,可能再沒聚齊全部家族的機會。這些儀式為家族裡青少年提供了相互認識,交流的機會。

3預習死亡。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本能。豫北地區有句老話說:一輩人就是一塊地里的麥子,等成熟時開鐮收割時,只有地頭和地尾的區別。大概意思就是人總會死去的,只有早晚區別。而一輩人指的是輩分,同一代人。他眼看著你長大,你眼看著他老去,一輩人埋葬一輩人,世世綿延。如果在老家 ,尤其是男性必須得參加每一位你熟悉的長輩的葬禮,參加一年,三年 十年的祭祀。少年時不懂,青年時太忙,人過中年時就開始意識到這些東西,更有機會親身參與,親手埋葬每一位親人。當到了一定年齡後,參加了無數次葬禮之後,親人長輩會一次次代你去親身體驗死亡,預習死亡。死亡也就不再變得那麼神秘恐怖了。慢成了生活之中一件必然參與的事,生命之中必然做完的最後一次功課。所以農村人比城市裡人面對死亡時總體上會更坦然,而很多農村人尤其老年人並不避諱死亡這個話題。身邊有些老年人會生前自己準備好棺材,壽衣,甚至會穿好壽衣躺進棺材裡試一下,看看是否舒適。而面對最大的大的疾病,災難等直面死亡時,有了無數次死亡預習經驗的農村人從心理上講,更看得開,盡人事,聽天命。 可悲的一點,農村人自殺率也會比城市裡高。

4 葬禮的固定流程儀式,更是一種古代先人對天地生死,宗教人生意義的一種思考和流傳。每個葬禮的細節背後都有傳統文化博大深厚文化的支撐。比如需要一七,二七到四七,都需要到墳頭環繞,紙釩的插入墳頭,等等如果倒推都可以從宗教,文化,現實等找出原因,這個還是很有意思的。

5 做為傳統的中原地區,做為很傳統的漢族人,我本人觀點一向反對火葬,落葉歸根,放土為安,才是漢族的傳統。


葬禮具有很強的工具性,

凝聚親人,表達情感。

既可以寄託自己的沉痛哀思,又可以彰顯自己重情義。

再就是面子,誰不希望想起逝去的親人,能多幾分自豪。這也是為何古代人死了反而為其買官爵,買謚號。

如果相信有來生,有地獄天堂,可以是給自己鋪鋪路,或者買個心理安慰


孔夫子他老人家的說法是:為了讓你自己心安

.


安放生者的哀思和祭奠,是生者追憶的去處


為那些懶得想也不敢追究為啥非要舉辦葬禮的人準備的。


推薦閱讀:

越漂亮的女孩越無法直視,這在心理學上如何解釋?
和父親繼母生活在一起,如何提升自己在父親心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近期 bilibili 上熱門的洗腦式的教育演講?
看到流浪狗叼走剛出生的流浪貓,心理陰影一直沒辦法好,為什麼?
為什麼喜歡一個人有時候會感到憂傷?

TAG:心理學 | 行為心理學 | 心理學現象 | 分析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