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SEC 調查阿里巴巴雙十一的財務問題?

最新出的消息。鏈接是:Alibaba (BABA) Stock Falls on SEC Investigation of Accounting Practices

阿里巴巴雙11數據遭美國證監會調查

視頻中說事實並不像阿里巴巴集團對外宣稱的例行調查。可能是因為接到了舉報才今次那個的調查


筆者觀點:

在這個時候,我們想必更明白為什麼會讓財務/審計出身的張勇CFO改任CEO了。筆者認為,阿里不太可能違背證監會的要求,但正在張勇的領導下完善內部各線條盈利能力評估體系,而且也在建立更準確的外部報告制度和投資者定期報告機制,這次接受SEC的審閱也是進行彼此互動,希望在幾次磨合之下能夠定期做好對投資者的財務報告,逐步打消他們對財報數字的疑慮,營造有利於阿里的外部環境。

阿里強化財務管控的背景

馬雲大大也說過,非常害怕CFO轉崗CEO,原因在於CEO的主要任務是拓展市場拉客戶,推動新產品線等的建設。而CFO的一貫任務,主要集中在設計集團管理架構(特別是財務上控制防範舞弊等)、推出各業務線管理賬評估盈利表現、運用會計準則合理「做數」等。鄙人大學裡面的吳毓武教授曾經用HSBC讓CFO出身的人擔任CEO為例子說滙豐開始走下坡路,開始轉向賬務操作。但是對於阿里來說,張勇出任CEO並不一定代表阿里絕對放緩,而實際上是阿里開始走向成熟化構建內控體系的開始。

張勇以前是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出來的(該會計師事務所由於幫著安然舞弊,且沒有獨立性,造成本世紀初最大的財務醜聞,並且直接導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的出台),隨後在五大變四大的過程中,仍然在審計領域發揮餘熱,積累了豐富的財務管控經驗,也見識了大量成功的公司治理架構和無效的業務管控問題。阿里巴巴這幾年飛速增長,並且在資本市場上開始日漸呼風喚雨,實際上除了技術和投資擴張外,怎麼安撫好華爾街機構投資者情緒,也成為保持良好外部發展環境的關鍵要素。這時候,經驗豐富的財務管理人員就更加重要。

筆者觀點:為什麼這次SEC會來審閱

首先,筆者認為SEC這次想和阿里協作了解業務和對應的賬務記錄情況,背後也有機構投資者的訴求,因為他們也希望手中的股票能增值,而增值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阿里財報的關鍵指標和各專業線盈利能力的表述能夠免於出現較大誤差(我們業內術語叫free from material misstatement) 。

阿里現在發展非常迅速,甚至開始從網路和數據服務商轉型為軟銀那樣的以資本投資為核心的互聯網托拉斯,在快速擴張的情況下,審計風險也逐漸產生。其中一種,就是業務固有風險(inherent risk),由於菜鳥、螞蟻等新業務產生,和阿里管理習慣的電商在會計收入確認層面有很大不同,因此出於內控效果差而錯記收入的風險也有苗頭。

筆者是互聯網外行,因此下列例子如果不當的話歡迎業內人士拍磚。比如說螞蟻投資了一家技術公司,那麼對這家被投資公司資產定期審查減值虧損金額,是阿里以前老本行沒能囊括的,阿里缺少相關經驗的話,的確有可能該計提投資損失的成本沒在阿里集團的財報體現。比如說菜鳥物流,阿里自己不像順豐圓通那樣做過物流行業,因此對包裹丟失風險內控的經驗也是欠缺,的確有可能在賬面上菜鳥運送產品到站,但實際上早就在過程中丟了。諸如筆者上面舉例的風險,都可以造成實際上金錢的損失而在對外的報告中未能體現,而投資者們對於這些勢必關注,也會很擔心財報上的數據比實際高。為此SEC審閱阿里的損益表項目確認制度,實際上也是對與快速發展中的阿里集團的關注,以便讓整個證券市場更加穩定。

張勇出任CEO對於SEC的呼應

眾所周知,張勇早就出任CEO,實際上從邏輯推斷,應當也是阿里的戰略布局之一,只是現在SEC的審閱真的到來了,阿里也就能更從容應對。

張勇本人曾長期在審計領域工作,對於和監管機構的協調也會具有豐富經驗,因此也更了解怎麼和包括SEC在內的監管機構打交道。這樣筆者認為,阿里在他上任後肯定經歷了內外財報系統的整理工作,如此在SEC等機構前來的時候就能有備無患。

同時因為審計過程中見識過各種內控問題和成效,自然也會牽頭主導阿里旗下各業務群完善管控體系,讓業務上報的數字更加準確。在筆者看來,阿里也會在張勇任期內更好地學會從野蠻快速生長轉變為穩步健康生長,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減少各種犯錯風險。畢竟,2010年時候阿里就曾經爆出過銷售人員欺騙商業客戶的醜聞,以至於一查到底後發現內控系統不完善,成為衛哲下台的導火線。今時今日,阿里巴巴這個巨人還在跳舞,一旦哪個環節出現有意或無意的錯誤,都有可能摔跟頭,到時候資本市場也會為之顫抖,所以張勇的上任,應該是出於阿里自己對於健康成長的期望,也間接滿足了華爾街希望阿里完善內控給出免錯賬目的期待。

阿里巴巴可能透過這次和SEC互動,強化政府戰略

2015年,筆者曾經和大學時的教授撰寫過兩篇文章,或多或少提及了阿里在建設的同時注重和政府相關部門協作機制。事實上這次SEC的審閱,表面上看股價跌6%,實際上從塞翁失馬的角度看也有積極一面。如果阿里巴巴能夠藉此機會接受指導完善其內部管理結構,或者向SEC展示其內控的有效性,完全可以借SEC的平台和背書效應讓資本市場更加寬心。

事實上這次和SEC的互動,是阿里在國際化過程中貫徹政府戰略的體現,長遠目的也在於希望得到美國高強度管控的監督和刺激,在陣痛中使內控系統得到進步。長此以往,也會積累相關經驗,作為和其他美國政府機構協作的鋪墊。

筆者只是早上剛看到這條問題,因此在寫作過程中引用材料和理論也會準備不足。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筆者也會到時更新本文,大家教學相長

以下是2015年的兩篇文章鏈接(均發佈於中歐商業評論)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caijing/22114602.html

http://tag.html5.qq.com/#article/0/2654573201/0/0/coolread/sharecenter


先籠統地說一下,這次調查重點不只是雙十一,而是整個阿里巴巴不規範的財務系統。(這裡的不規範不是說阿里多亂,而是有可能因為某些細枝末節的原因導致不合規。)至於具體的影響,暫時還看不說來,因為只是調查一下,有可能最後是個啞炮。

這次調查主要分三個部分:

  1. 菜鳥網路的合併表問題
  2. 其他關聯交易
  3. 雙十一數據

最簡單的就是菜鳥了。阿里持有菜鳥網路47%的股份,本來30%~50%的持股權,按照會計准組是不用並表的,權益法就可以了。可是呢,要知道,會計準則還要求,有的時候就算投票權不夠,只要你能完全控制整個公司,那就得按照合併財務報表處理了。偏偏,菜鳥60%左右的營業收入都來自阿里巴巴的物流支出,所以按照對公司的控制力來說,阿里有可能今後的報表要合併菜鳥的那一部分。

第二個就是關聯交易。這個比較難說,但我猜是和阿里巴巴的投資收益有關的。要知道在這起年報裡面,阿里其實表現很差,營收、運營現金流都失去的增速。可是呢,凈利潤增長卻突破了天際。你仔細看附註就會發現,凈利潤裡面一大半都是投資收益,包括賣出阿里影業股份賺的錢啊什麼的。所以這部分證監會去調查也很正常。

第三個就是你說的雙十一數據了。我倒覺得阿里沒事兒應該自己懶得去作假,反倒是底下的商鋪作假可能會有很多。這些影響著GMV數據,所以還是會深挖一下。

啊,打字好累啊。


阿里巴巴的銷售數據闡述缺失引起了很多爭議,被調查也許是一件督促公司規範運營和發布數據的好事情。


主要針對菜鳥網路等等關聯公司的合併報表問題,和銷售收入的確認(阿里巴巴在銷售發生的時候就確認了收入,沒有考慮退貨和未付款),並不主要針對刷單。

對阿里巴巴有所懷疑的源頭是其合伙人制度缺乏透明度和對普通投資人的保護,公司治理不完善,更需要監管者介入以保護投資人。

以上來自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

個人估計阿里巴巴被判違規的可能性很小,但被要求修改會計政策的可能性很大,對投資者和公眾是好事。


調查你,未必你就涉及違法啊,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日常調查,不一定涉及違法。SEC比證監會勤快多了。


雙十一數據簡單一點可以從快遞運單量上看出來。


調查確實是好事,估價也只是暫時下跌,審計調查完成後估計會有更大幅度的回升


無非就是欲揚先抑唄

刷單什麼的,誰查的出。雙11確實有大量刷單,問題是,每年阿里雙11的確殺雞了。

數據就擺在那,從數據的角度講,沒什麼假數據。

調查結果無非就是真實有效的。

你們這群看熱鬧的就可以閉嘴了


推薦閱讀:

2017年網易嚴選雙十一有哪些值得買的商品 ?
2013 年雙十一,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商品/店鋪/促銷活動?
17年末到18年初有什麼手機值得推薦?
如何看待雙十一促銷前,某寶商家紛紛漲價,然後雙十一那天又將價格降到平常的位置?
買燈,目前看中小米,169/199兩款選哪一款?

TAG:阿里巴巴集團 | 財務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 | 菜鳥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