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深層次欣賞/評價一首音樂?
首先自我介紹,一個中二的大學狗,有很細膩的情感,喜愛各種音樂. 接觸過樂器,對音色旋律和聲節奏敏感但沒有學習過樂理.
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欣賞一首曲子的層次只能停留在這樣一個水平,比如說:? 分享評論:和原曲給人的感覺很不同... 烈風刮過廢墟上立起的、燃燒著殘缺的旗幟,捲起數縷灰燼,落在佇劍而立的英雄的眉宇和雙肩 [來自單曲] http://music.163.com/song/408140791/ (@網易雲音樂)① 分享評論:前奏a,b段,像是在描述盛宴和危險臨近下進行的盛宴,通過鼓點鋪墊,當危險將要變成威脅時,終於,1:40s之後,正片前兩小節,王之登場。之後就是一場激烈戰鬥,戰鬥由升調進入白熱化地步,由王的一聲長嘯?笑?收尾 [來自單曲] http://music.163.com/song/41654716/ (@網易雲音樂)② 分享評論:一種後搖融合了史詩風格的感覺,像是某種歌頌,或是在黑暗中徘徊,亦或是宗教音樂的感覺…… 雖然不追fate,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張專輯裡給我驚喜太多,in the morning 推薦各位去聽,感覺像是這首的升級版... [來自單曲] http://music.163.com/song/407699970/ (@網易雲音樂)③ 分享評論:回想看MV時,我當初想啥時候能練會這首歌呢. 還沒見過有人能彈的如同專輯中那麼乾淨 純粹,這種感覺就是真的想第一次看見大海那種…開闊,欣喜,悠閑… 來自心底的自由自在 [來自單曲] http://music.163.com/song/22822551/ (@網易雲音樂) 我沒有學習過理論音樂,但我想了解如何去更深層次的評論一首音樂. 我曾經看過浙大某教授的公開課,說欣賞音樂有三個層次,一愉悅性欣賞,二追求內涵、情感表達和作品背景的欣賞,三從調式等blabla進行技術分析? 一好辦,就是好聽不好聽的問題; 二隻要樂感和經驗在,也能摸著說個大概;我想問的就是三要怎麼辦. 我需要一個例子,從例子中去理解那些名詞在音樂中的體現,比如說:音色,律動,旋律,韻律,和弦,聲部,頻段,調式,編配,混響,聲場,技法,曲風,時代背景... 我知道每個部分都將涉及很大一塊知識區域,所以我覺得也不必要說的全面,我這裡給出五首曲子,? 分享xi的單曲《Parousia》http://music.163.com/song/28302579?userid=64236446 (@網易雲音樂) ① 分享和田貴史的單曲《Extinction Evil》http://music.163.com/song/41654718?userid=64236446 (@網易雲音樂) ② 分享Tom Day的單曲《Flemington》http://music.163.com/song/28702321?userid=64236446 (@網易雲音樂)
③ 分享陳亮的單曲《無題》http://music.163.com/song/29393038?userid=64236446 (@網易雲音樂)④ 分享Wiz Khalifa/Charlie Puth的單曲《See You Again》http://music.163.com/song/30953009?userid=64236446 (@網易雲音樂)一首電音,一首bgm,一首post rock,一首吉他獨奏,一首流行希望各位大神撿一首喜歡的曲子分析,給我一個今後欣賞和評論音樂參考以及學習的方向,我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深層次賞析音樂的例子,而不是僅僅空談空泛的理論架子.
(看我如此真誠的眼神 大神們拜託了)------------------------------------------------------------和諧
謝邀。
「象棋不能講故事,數學不能表達情感,同樣,音樂不表達音樂以外的東西」——勛伯格
如果不想了解樂理,我認為題主那樣的欣賞方式是不錯的。總有人跟我說聽純音樂會聽不懂,那是因為他們欣賞音樂過於客觀了。欣賞音樂本來就應該在聽的時候「代入」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揣測」作曲家的意圖。另外我認為樓上說的不錯,多去了解一下音樂的分類。當然我是拒絕給音樂風格分類的,因為我個人認為一首曲子完全可以融合多種音樂風格。我認為應該多了解一下音樂思潮的分類。比如浪漫主義注重表達情感,而印象主義注重描繪實體本身;萊比錫樂派注重音樂本身,而魏瑪樂派注重音樂的附屬品;莫扎特式作曲家注重音樂構成的多樣性,而貝多芬式的作曲家注重音樂發展的多樣性。等等。了解這些讓你不會局限於「音樂就是表達情感」這種低級而中二的想法。瀉藥。
先貼一個圖。圖片來自微博,侵刪。
對於這個說法,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基本同意第一條,完全同意二、三兩條。
第一,樂評人是否應該本身是音樂人。我認為不一定,但最好要有製作音樂的能力。對於音樂作品,我認為參與是最好的學習。只有具備參與到音樂的製作過程的經歷,才會知道音樂創作的來龍去脈,才能懂得在聆聽音樂時應該注意哪些點,哪些部分與相應的技術、水平相關,從而得出對一件作品的評價。
第二,尋找資源的能力。我覺得這一點比第一點更基礎、也更重要。樂評的作用之一就是引導輿論,引導大眾的評價,所以首先,一個樂評人必須要走在輿論之前、領先於大眾輿論而給出獨立的評價。那麼,他就需要:1、大量的音樂聆聽,來保證對所評論音樂類型的學習、以及對當下發行的音樂的總體發展和概況的了解;2、盡量快速地獲取新的音樂資訊和音樂資源,以達到不落後於輿論、不被輿論影響的目的。綜上,主動、獨立尋找資源的能力非常關鍵。
第三,在腦子裡有多少關於所評論音樂作品的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可以對該音樂作出合格的評論。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如何寫樂評」和「如何為樂評做前期準備」。個人認為,只單另一首曲子,是很難對其作出「深層次」、完整的評價的。在拿到音樂時,我們獲取的知識一般包括:藝術家的名字和一首(或一張)歌曲(專輯)。那麼很明顯的,(現代流行以及大部分嚴肅)音樂是作為一種以作者為依託出現的藝術種類,我們在評價它們時也就不能拋開作者而只看作品。評價一個作品,需要對其作者的創作有了解,對作者之前的作品、作者當時的創作狀態、作者的經歷的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少了對作者的探究,樂評將會空洞無物,充滿主觀臆測。
現在我們來談一談樂評中的「主觀」。題主的舉例中,0里出現的想像畫面的描述,就是我認為非常不合格的評論,因為這種描述過於主觀、沒有前因後果、沒有想像的來源,這對一般的聽眾、看客可以說是卵用沒有,甚至會引起不適。但是,再一想,有些人或許會感到困惑:評論必定是主觀的,一個人的看法怎麼可能做到客觀呢?我給出的答案是,相對客觀,即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層面上的說明和評價,再加上個人的喜好,完成一個相對客觀的主觀評價。那麼這點要求,又在知識上對樂評人提出了較硬的訴求。
最後我具體地說一說一樂評應該包含的內容和前期準備。
1,對音樂分類的學習。很多人對音樂分類嗤之以鼻,認為分類毫無意義。可能對於一般聽眾而言,分類的確意義不大,而且還容易讓初學者困惑不已。但事實上,分類的意義在評論當中尤為突出。一片樂評,很重要的,就是對評論對象的分類正確。不一定在評論里點明,因為分類對於許多聽眾來說是陌生且頭疼的。樂評需要明了、易懂、易讀,盡量避免艱酸、高深的用詞。即便如此,對類型的正確歸納和認識,影響了樂評人對評論對象的評論走向,比如數學音樂偏向節奏,評論就會重點說節奏;氛圍音樂偏向氛圍,評論就會重點說音色、氛圍營造。更細的分類也對應更細的評論走向。對於稍有資歷的樂迷,他們對分類有一定的了解,對各種類型在腦中都有一定的印象。當他們看到樂評對音樂的分類時,會不由自主的對被評論的作品有一個初步印象,更是跟他們與樂評人產生共鳴的一個契機。可見對分類的足夠了解、對評論對象的分類的正確對評論是非常重要的。
2,對藝術家創作經歷的足夠了解和簡單提及。欣賞一個音樂作品,除了簡單地聽取音樂的悅耳之處,很多人更追求去理解音樂內涵(就如題主提及的三個層次中的第二個)。這就牽涉到作者創作它時的意圖。在這裡我要說一下,很多人認為理解藝術作品可以天馬行空只因為他們聽過一句話叫「作者已死」。這種想法幼稚至極而且一知半解。「作者已死」的意思是,在作品呈現出來以後,作者就失去了對他的作品的詮釋權力,而將其移交給了欣賞者。但不代表,你在對作品以及作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能夠解讀作品。解讀作品,是和與作品有關聯的事物存在聯繫的,更不用說創作者。想要理解音樂作品,就需要了解音樂人。
3,關於創作技術上的評價。這點其實,很多我認為優秀的樂評里都不包含這一點,或者說都沒有明寫這一點。因為,優秀的樂評還是需要通俗易懂,需要用樂評人巨大的聽音量和淵博的知識來化作最易讀的文字來呈現給讀者和聽眾,所以這一點,不論是作曲編曲、器材成本、混音、後期水準等方面的評價,都不一定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但也不是不可以,畢竟也有面向專業人士的批評文章),而可以融入到一些對音樂的表現出的評價中。但,對這些技術上的了解必不可少。在上文中也提及,對音樂創作流程的熟悉和了解,對技術知識的了解,決定了你對一件音樂作品水平的認識深淺。
想深度評價別人的音樂,那就是只有自己也做好音樂,做音樂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啥都沒學就想學扯淡也是扯淡。
謝邀
鄙人也不是什麼大師,只能給一丟丟建議如果你想從音樂本體分析的話你可以先學樂理,調性節奏調式和聲音程和弦什麼的學完,為了鞏固可以拿些題目練一練,更好的掌握樂理知識
經歷過藝考的學生,音樂學院在讀的學生都是從題海中涅槃出來的,大師們更不用說。
接下來你可以搜索一些有音樂本體分析的學術類文章(比如於潤洋先生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很多分析具體某個曲目的文章會先談創作背景,再對音樂本體進行研究。這時有了基礎知識的你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重要的是多讀文章,看看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識再進行補充。
與此同時你還要練習視唱練耳,這樣可以更好的聽出感覺,也可以更好地吃透樂理知識。
剩下的就是對樂曲的創作背景知識進行補充與樂曲庫的增加了~雖然只是一個短短的樂評,但如果要寫的精彩而專業,也需要一定的功底。
祝早日寫出好樂評
順便:最近比較忙只能抽空在公車上回復,分析樂曲還是算了,這段時間為了寫文章掉了不少頭髮[微笑]
@鼓趙他說的對。
謝邀!你永遠無法全然透徹的欣賞一首音樂作品。不過可以欣賞音樂可以達到陶醉的境界,樂人合一。比如有人說聽巴赫可以聽到忘掉自己,聽肖邦可以聽到忘記世界,除了自己。音樂欣賞也挖掘得越來越深,可以拓展得越來越寬。。。。。。永遠沒有盡頭,永遠沒有終點。如果想深層地欣賞音樂,幾點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是了解歷史、文化史、音樂史,了解作曲家、了解創作背景。二是了解音樂的創作規律、表現手段、會音樂分析,知道音樂本身的形式美。三是會演奏或演唱,知道表演過程中二度創作的魅力,有「筋骨感受」。欣賞和分析有關聯,但分析更重理性、方法與客觀結果。
比如像我在專欄中的一些文章就是比較透徹的分析、鑒賞了:
《致愛麗絲》俗嗎?李如春博士 · 2 年前謝邀!《致愛麗絲》不俗。作品不大,小型的迴旋曲式,疊部主題雅緻鮮明,對比的主題也恰如其分。和聲曼妙,與主題構思同步。節奏流暢,張弛有度。調性布局合理,層次清晰。織體純凈,發展有序。結構方整,容易理解,作品簡潔流暢,深情款款,流傳雖然廣泛,但仍舊清新脫俗。主題和聲小調,歌謠式的兩句結構,主題帶有半音的交替猶如深情的耳語,充滿愛意。隨後作品在平行大調展開,色彩明朗,模進的主題表情懇切真誠,在結尾自然地回到小調,構成雛形三段體的曲式結構,暗示了後來不太激烈的音樂發展。第一插部簡潔地進入F大調,第二句開放終止於C大調並跌入頗為激動的連接部分,旋律增加了歌唱性,織體也增加了抒情性。第二插部音樂情緒逆轉,主題半音上行,和聲不協和程度增加,調性變化頻繁,織體戲劇性強烈(持續的低音彷彿激烈的心跳),對比鮮明。從收縮的減七和弦(描繪那種壓抑的受挫的心猛的一收的狀態)開始進入d小調(主要調性的下屬方向),色彩黯淡,隨後回到a小調並通過另外一個減七和弦收攏終止於a小調。接下來的變化反覆更為美妙,低音的屬持續音上行半音,進入一個不明確的降B大調(表情意圖明顯,不確定的調暗示某些不確定的東西!),主和弦是a小調的那不勒斯和弦!旋律則是連續的二度下行,以半音為主(可以認為是哭泣的、傷心的音調)。最後通過那不勒斯七和弦,再一個減七和弦,在屬七和弦上開放終止引出一個華麗的連接與再現的疊部。雖然是個小作品,比起貝多芬的其它作品深度真的要淺,但絕對不俗。《致愛麗絲》形式完美,形象鮮明,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平衡,而這一切沒有絲毫匠氣,雖是人工卻妙然天成,流傳廣泛長遠,卻總能歷久彌新。如果說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雅尼、馬克西姆之類的音樂那真是俗,但說《致愛麗絲》俗還真冤枉貝多芬了。另外,雅俗是個視角問題,不是個真偽問題。
很多人說這個作品,還有《悲愴》《月光》《暴風雨》等俗的意思大概就是太常聽到了,而不是作品藝術性不高,格調庸俗。
中國民歌的音樂之妙——《天烏烏》李如春博士 · 1 年前中國民歌的音樂之妙——《天烏烏》
台灣漢族民歌《天烏烏》是一首閩南語童謠,音樂諧謔、風趣。欣賞時候可以注意體會整個作品的兒童口吻,第二段的鑼鼓節奏。另外歌詞「真正趣味」那個地方情緒色彩的調整,很有趣,出現了一個其它地方沒有的音。還有「弄破鍋」那個地方連續使用了裝飾音描繪撕打的場景。
(以下專業與准專業人士閱讀)
作品2/4拍子,中速,羽調式,由兩個樂段組成。
不在曲式結構基礎上談音樂都是耍流氓:
A B
a b c b1
5 7 4 5
(1+1+3) (1+1+2+3) (2+2) (2+3)
第一樂段結構比較靈活,不對稱的兩個樂句,共12小節。
第一樂句5小節,前兩小節呈現一個小三和弦的輪廓,五度下行後上行到和弦三音,黯淡的色彩暗示「天烏烏」的歌詞內容。第3、4小節歌曲節奏變得活躍,加入商音使核心音程收縮為四度,引申發展小三和弦,樂句結尾處自由模進主題,引入徵音,重回五度音程下行,體現敘事性的音樂情緒。
第二樂句7小節,第5、6小節是在徵音上開始的變形的主題(下行後上行)與其上行自由模進,音調與節奏形象地描繪出掘的動作。第7、8小節落在商音上,抒情性歌唱性增加,造成虛張聲勢的感覺:誇張的表情卻在歌頌抓到一個泥鰍,其中的矛盾使音樂富有諧謔性。第10小節出現全曲唯一的偏音(僅在這一小節出現兩次),商調式色彩的突現帶來新鮮的感覺與滑稽的趣味。
第二樂段音樂結構基本方整,節奏感與舞蹈性增強,節奏密集程度增加帶來音樂緊張度增加,音樂表現出來的阿公阿媽相打的場景感十分傳神。節奏型與音高材料都來自第一段,第13、14小節講阿公,落在相對低的音區,第15、16小節講阿媽,停在較高的音區,第17、18小節講打破鍋,上行下行依次出現,然後用三個帶有倚音裝飾的商音描繪「相打」的激烈,彷彿敲鍋聲。最後三小節再現第一段的結尾,但去掉了偏音,襯詞用人聲模仿鑼鼓,戲曲性很突出。
整個作品把握兒童性格非常準確,恰如其分。主題設計與材料布局精當,發展脈絡清晰;核心節奏造型性強,動感十足,貫穿使用,變形發展成為音樂整體發展中重要部分。音樂細節表現得十分生動傳神,多處可以讓人拍手稱妙。
關注方法:
方法一:微信搜索公眾賬號「李如春博士」,點關注!
方法二:微信掃一掃下面二維碼(存二維碼圖片到手機,點開微信掃一掃,選掃描本地圖片,選擇存儲的二維碼圖片)點關注即可!
更可以推薦給志趣高雅的朋友。方法:點名片上方按鈕,點推薦給朋友。
大部分資訊如無註明,歡迎轉載、轉發至朋友圈!
甲殼蟲音樂的結構秘密(yesterday)李如春博士 · 1 年前甲殼蟲樂隊的歌曲yesterday是一個廣為流傳的名曲,作曲是如何表現「昨天」這個抽象的意象的呢?音樂結構的分析為我們揭示了這一巧妙的設計。作品為AABA的曲式結構,是十分常見的,可以看作是「起承轉合」的原則組織起來的,但其實質是再現三段ABA的形式,和我的作品:如春作品《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有異曲同工之妙,收聽:李如春的小站 (豆瓣音樂人)Yesterday的A段採用了旋律小調與關係大調交替,小調佔優勢,奠定了一個傷感的基調。B段大調略佔優勢。作品在曲式結構的內部有一個極為巧妙的設計,是過去從來沒有人悟出來的,我第一次在這裡提出來,轉載必須註明作者!上電腦再答。注意yesterday的第一小節是個大調的終止!!!學音樂的朋友都知道終止是不能在音樂開始時候出現的,在開始用終止就像上台的人剛開始講話就說:我的話講完了。這裡卻反其道而行之,聰慧的人現在該明白了吧!第二小節音樂就進入了傷感的旋律小調!!!這裡才是音樂真正的開始!!!那前面是什麼?對,是明朗的大調代表的「昨天」!!!音樂的「眼」就在這裡!!AABA,A段去掉「多餘」的第一小節,實際是6小節,在音樂上叫非方整的樂句,而B段是對比的部分,兩個句子共8小節,是方整結構,這裡又有一妙:殘缺與完整的對比。為什麼是AABA?其實問的就是為什麼再現。昨天已經過去,終究要回到痛苦的現實呀,知道為什麼再現了?但終止已經在開始出現了,因此昨天也是回不去的,所以最後音樂在大調三級音上懸著。這才是音樂分析!音樂分析不僅解釋音樂的形態,更要通過形態剖析音樂的內涵。甲殼蟲在流行音樂中做的算很不錯的了,當然這些比藝術音樂創作的設計顯然還顯得幼稚些。我的很多聲樂作品也採用AABA的形式,如:再如:還有《偶然》等:都是採用AABA或者ABA的形式,也都有精美的藝術設計,音樂的妙處網友可以去細心體會。下面這首新作是為紀念東方之星沉沒,採用AABB不再現的兩段形式:
如春作品《兒子別哭》MV-高清觀看
收聽請進:http://site.douban.com/musicdoctor/或者關注微信公眾號「李如春博士」也可掃描二維碼關註:http://weixin.qq.com/r/VnUWDmHEmjzlrSVt9yB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文化的朋友可以讀:作者:李如春博士鏈接:音樂:反覆傾聽與深刻理解? - 樂響 - 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本文涉及一些20世紀音樂家,閱讀前可適當了解相關知識。
讀到繆斯論壇其嗅如蘭的一篇博文,http://www.emus.cn/?631/viewspace-13310.htm原文如下:
讀到繆斯論壇清河一篇轉貼,題目是「福柯和布列茲對當代音樂的討論」,其中有一段布列茲的話,引錄如下:
布列茲:聽眾對當代音樂真的缺乏注意和漠不關心嗎?這種經常出現的抱怨是不是出於懶惰和習慣於舒適地呆在熟知的領域?貝爾格在半個多世紀前就寫過一篇文章,題為《為什麼勛伯格的音樂很難理解?》,他描述的困難同我們現在碰到的幾乎一模一樣。難道情形一點都沒有改變嗎?也許,所有的創新都會挫傷對之不習慣的人的感覺。但是如今作品向大眾的傳播帶來了特定的困難。古典和浪漫派的音樂構成了人們熟知的主要的曲目資源,它們遵循一定的程式,人們對之的欣賞可以相對獨立於單獨的作品來進行。交響曲的樂章是根據其形式、特性和節奏形態來劃分的,它們彼此區別開來,絕大多數樂章之間有實際的停頓,或者是明顯的過渡。交響樂的語言建立在「分類的」和弦的基礎之上,它們都有很好的名字,你不用分析就知道這些和弦是什麼,發揮怎樣的功能。它們像訊號那樣富有功效和穩妥可靠;它們在這個作品中出現,又在那個作品中出現,每一次出現都帶著同樣的功能。逐漸地,這些令人感到寬慰的要素逐漸從「嚴肅」音樂中消失了。音樂的進化朝著不間斷的、越來越徹底的更新的道路上發展,既包括作品的形式,也包括作品的語言。音樂作品變成了獨一無二的事件,它並非完全不能讓人預料,但是卻不服從任何先決的、人們認可的指導體系;這當然帶來了人們理解上的障礙。它要求聽者熟悉作品的進程,為了達到這一點,就必須把它聽上很多遍。當人們對作品的進程熟悉的時候,對作品的理解、對作品所表達的內容的感知就會開花結果。如今,初次的傾聽是越來越難帶來對作品的感覺和理解了。可能對作品會有自然而然的反應,通過語句的力量,美妙的音色,某些可以理解的暗示性的語句。但是深刻的理解只能通過反覆的傾聽來實現,通過再現音樂的進程,這種重複代替了以往那種普遍認同的範式。
全文詳見:http://www.emus.cn/bbs/viewthread.php?tid=12033highlight=
這一段文字,布列茲談到西方音樂從共性時期發展到個性時期,普遍存在的音樂理解上的問題,其中有一句話讓我格外關注。布列茲說:「深刻的理解只能通過反覆的傾聽來實現。」這裡,特意地單獨將它引出來說事。
在布列茲看來,人們之所以容易接受和理解古典或浪漫音樂,是因為聽多了,了解了它的音樂的基本套路。現代音樂之所以存在接受障礙,是因為每部作品都有其獨特性,不再有共性的理解範式。若只是簡單聽聽,只能得到些零星、新奇的表面印象,不能真正理解。要深刻理解它,就只能(can only)去反覆傾聽。大師道出了理解現代音樂最通俗、最有效的辦法。實際上,對於學習音樂的人來說,反覆傾聽,是深刻理解一切音樂的不二法寶。
現在,學音樂的學生,很多沒有養成傾聽音樂的習慣。好象音樂不是自己內在的需要,似乎音樂只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的東西。傾聽音樂,是音樂能力自我培養的最為重要的一環,因為無需證明,也沒法考核,也就最不被重視。就名作傾聽而言,我的經驗是,對於調性音樂,盡量做到聽「到」它的音高材料;對於現代音樂,力求能夠聽「通」它的結構布局,無論是聽到、還是聽通,都值得反覆傾聽。不少學生連調性音樂都懶得去傾聽,對於現代非調音樂,就更缺乏傾聽的耐心。缺乏音樂的真興趣,不反覆傾聽音樂,就不能理解音樂的真精神。只有聽「通」、聽「到」音樂了,在這個基礎上,再結合史料,賦予音樂以人文的內容,才能作出自己的解釋。
順便說一句,清河轉來的這篇譯文,在網上可以找到英文版,地址是:
http://excerpter.blogspot.com/2005/12/michel-foucault-pierre-boulez.html
以下是我的看法:
其嗅如蘭寫的博文很有深度,也重考據,是我十分喜歡瀏覽的。
音樂應該是訴諸聽覺的,這一點幾乎沒有什麼疑問。但聽音樂和讀書、看電影什麼的差不多,有的需要反覆聆聽,有的速聽就好,有的可以直接不用去聽,更有甚者是作曲家本人要求受眾不要注意聽,好像薩蒂的「傢俱音樂」就是醬紫。另外象果真用於勞動的勞動號子、用於儀式的儀式音樂什麼的,如果你是當事人最好不要把精力都放到傾聽上,否則可能會被夯到腳丫子什麼的。
深刻理解是否只能建立在反覆傾聽上,某些音樂可能是有這個需要的,但有的音樂僅僅憑藉反覆傾聽還是難以深刻理解的。舉幾個稍微特殊點的例子:「法國作曲家阿蘭·洛維埃(Alain Louvier,1945-)按照化合物的分子式來確定音程與和弦的結構。美國作曲家約瑟夫·希林格(Joseph Schillinger,1895-1943)用股票市場行情表上的升降化成旋律的高低。以色列作曲家耶胡達·揚內(Yehuda Yannay,1937-)利用昆蟲的活動來決定音響的運動形式。而「湯姆·約翰遜(Tom Johnson)的作品《為想像中的小號而作的天國的音樂》全曲只有一個延長了的和弦,這個和弦出現在五線譜上加第99線到103線之間。」(鍾子林《西方現代音樂概述》)這些音樂恐怕用傾聽是難以深刻理解的,呵呵。更不用說還有的音樂是機遇音樂,象John Cage的許多東西;有的音樂是開放型的結構,象某些後現代思維的音樂。在理論上每次聽它們應該都不相同,反覆聽每次也是第一次聽到。想要反覆傾聽看來很難做到了,那音樂就無法深刻理解了?
再說說「深刻理解」,一首音樂作品如果看作是能指,聽者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指。拉康認為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係是:所指在能指之下不停流動,流動的所指沒有盡頭。
深刻是有立場的!不存在沒有立場的深刻。
我覺得是這樣,首先,你要選擇一首值得深層次欣賞的曲子來進行深層次欣賞。其次,品味音樂,要拋開一首歌的商業價值以及其他附屬的包括你個人的感情因素,挖掘音樂本身的審美價值和意義。再有,音樂是藝術,欣賞一首曲子,要整體地去感受與品味,不能執拗於分析某個段落。那隻能讓你疲於倫理,而不是欣賞藝術。當一首音樂從頭至尾欣賞完畢以後,認真地思考,回味,或是反覆聆聽感受音樂語言的內容,情感,手法和思想意義。如果你覺得值得並且有機會,還可以去音樂人的現場感受。音樂的藝術手法與境界是有高低之分的,而感動沒有,欣賞音樂,從中獲得感動誰都可以,但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對音樂進行深層次賞析,是需要天分的。
開頭請允許我吐槽兩句:泥知道為嘛link打開,就看到CD轉啊轉啊就是不出聲么?
還有就是,樓主很有眼光,這幾首真心好聽的~music performance analysis只是學著玩玩,順帶應付考試,專業知識之淺薄,請各位大神原諒則個,多多指正,術語上的偏差是一定會有的,這個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不過我會盡量把我學到的表達出來。
個人不同意把音樂分析的層次簡單分為:聽,感受和理性分析三類;因為怎樣欣賞音樂真的是個人的事。不過也要事先奉勸,您真的準備好要去了解音樂分析的理論了嘛?我先點開的是吉它曲:《無題》,這首確實很好聽,可是作為音樂分析的選曲來說太過單薄,一首音樂在各方面的多樣性,才是區分音樂與音樂不同之處的關鍵。一首好的音樂不一定是複雜的,但一定是豐富的;是各方面的豐富,與某一方面的清奇獨特、精妙絕倫。《無題》是高嶺之花,骨骼清奇,但因只有吉他,難以下手(這裡指作為一首可以讓人了解何為音樂分析的入門曲來說)。
音樂的元素(element)被我們分為九類;分別為:Harmony,rhythm, tonality, melody,form,Tempo Metre, texture, timbre(tone color), dynamics (這些個小妖精容後解釋)
從我每次拿到的題目來說:
Discuss ways in which expressive elements of music are interpreted to achieve expressive outcom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excerpt?how do the performers manipulate expressive elements to communicate tension within this work?describe how the performers create characters in the vocal parts of this work/in the accompaniment of this work /create a sense of excitement in this excerpt /create balance between the music lines in the excerpt /create mood in the excerpt......你看,每一種元素(element)都可以被拿來單獨討論、相互比較、或詢問某些元素之間是如何如何相輔相成完成整首音樂。期間,雖然每一種元素的功用不同,著力點也很不同,但他們共同完成了兩項非常偉大的內容:一首完整的曲子,和所想表達的當下的情感。這裡我想說的是,因為元素間的不同,如果信馬由韁的分析,每個人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角度去分析;所以,看上去每個人的分析讓人眼花繚亂,不明覺厲,難以望其項背;想要學到每一種分析手法,沒有必要,本質真的沒怎麼變。就好像武林絕學千奇百怪;但主角就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他知道武功為什麼叫武功嘛(不要問我什麼是武功的奧義,我要知道還會在這裡打字嘛)。我喜歡從樂器下刀。
應編者問,分析:
Work: FlemingtonComposer: Tom Daytrack from the album: Flemington (QQ music)這裡是articulation,tone color 和character的組合,這裡不必寫下每種樂器是如何表現九種元素的,挑選其中你認為重要的就好,記得不,每種樂器的功用都不一樣
本樂曲被均勻的分成三部分;由粗糙(abrasive)輕軟(piano)的自然音(nature sound)開始.
隨著鋼琴的鍵入,開始音樂。part1 由鋼琴掌握主旋律(melody),在平緩漸變(changing gradually)而中性(median register)的音域中,展現不同的音樂間隔(sus4, major, augmented intervals...)簡短(staccato)而均勻(homogeneous)的鼓點(drum),平穩的(constantly)掌握著節奏(rhythm)。電顫琴(vibraphone)明晰的(clear)環復和弦(chords)使樂曲漸入輕快(airy)電子音electric sound用其特有的電子材料音質(這裡廢話有重複是為了說明材料,材料也是分析的一環material/design)控制著響度(loud)的變化並在part2取代鋼琴成為主旋,到達峰值(climax)由鼓樂、電顫琴及電子聲組成的和弦小組(harmony/accompaniment-melody relationship),逐漸把音樂過渡到樂曲中部(part2)再轉回part1,即part3以下是general analysis,即不再專註樂器,樂器有樂器的功用,其他元素的表現體現在調性,音調,響度等變化中,需要前後對比胡扯。
樂曲整體豐滿有力(full),層次分明(multi-layered)而統一(unified),較為完整(complementing)
走的是monophonic texture 結構音樂輪廓(contour)為鐘形曲線(bell curve)(音樂和數學是相通的啊,我數學也學這個,在這首音樂里,如果用數學表達就是 symmetric skew,不過應該不太會用來形容音樂,因為音樂老師一般數學都不好,哦,還有,我數學老師同時教十年級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和PE而且據說教的還不錯;也就是說,我數學是體育老師教der~),平緩(legato)相連(smooth)tonality 我沒聽出來,應該是major scale 或者更大膽猜測一下是 major pentatonic樂曲它老人家循環往複(repetition) 而規律(regular),展現了閑散(laid back) 安靜(tranquil)的情緒沒啦啦啦啦啦啦啦~~~~~~~~~
P.s:和我說一聲再複製,我會很開心的給你;不和我說,我會討厭你,畫個圈圈詛咒你,保不齊哪天在哪兒看到「請原作者與本站聯繫」又很無力的舉報你。仔細觀察每一個音符所代表的含義。注意是 每一個。沒事想想,就像提這個問題一樣。沒有太大的必要去了解什麼,只能靠自己。領悟。你會演奏嗎?多加練習
推薦閱讀:
※用索尼中高端安卓walkman聽網易雲音樂會是什麼感受?
※網易雲音樂允許上傳者把自己的名字寫入歌手選項,這會帶來什麼後果?
※為什麼用網易雲音樂的人總覺得比用QQ音樂的人逼格高呢?
※今年QQ音樂為什麼還不出2017年度總結啊,,,?
※為什麼沒有一家整合所有音樂資源的公司,明明資源分散用戶體驗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