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建立過程是怎樣的?
對德國的快速崛起一直很好奇,看了大國崛起之後有這些疑問: 為何主導者是普魯士?僅僅是因為它具有更勝的武力?弗里德里希遊說各個公國時,又遇到了怎樣的障礙?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下的各個成員間有怎樣的關聯?目前只能想到這些問題了,還望大牛們指點
啊謝邀一個零人關注的問題。我居然寫完了內牛滿面。
德意志關稅同盟是德意志國家的真正基礎,但是這個德意志國家並不是1871年的小德意志帝國,所以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意義實際上在很長時間裡被淡化了。
首先德意志關稅同盟不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框架下的東西,它和神聖羅馬帝國也沒有什麼關係。1806年以後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存在了。1814到1815年聚集在維也納的各國君主和大臣們也沒有打算恢復它。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關稅同盟也不是維也納會議締造的德意志邦聯框架下的東西。雖然維也納最後議定書宣布德意志邦聯應該具備國家實體的性質,還對德意志邦聯境內的河流自由通行進行了規定。但是對德意志邦聯之內的關稅、貨幣問題都沒有作出實質性的貢獻。
德意志關稅同盟純然是一個由普魯士王國主導的越過德意志邦聯這個在1815年被視為未來德意志國家的架構,自行推動和組織起來的東西。
那麼按照題主的要求我們就要談到普魯士為什麼要起來組織關稅同盟,為什麼普魯士能夠推動這樣一個同盟,普魯士怎樣組織了這個同盟。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普魯士為什麼要越過德意志邦聯來搞這樣一個客觀上要把德意志各邦從經濟上統一起來的事業呢?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普魯士真沒有這個打算。至少1815年簽署維也納最後議定書以前,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哈登堡公爵都肯定沒這個想法。
他們來到維也納的時候心裡想要的並不是德意志統一也不是什麼萊茵威斯特法倫,他們想要的是薩克森王國。
我們知道普魯士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是很撈了一票的,普魯士兩次戰敗於拿破崙以前華沙都是普魯士領土,但是普魯士國王兩次戰敗於拿破崙,所以這些領土裡的大部分被拿破崙奪去建立了他的華沙大公國。1813年俄國軍隊跨過普魯士邊界,普魯士隨即加入與俄國的同盟投身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但是遺憾的事普魯士軍隊只能跟隨俄國軍隊西進,加入萊比錫大會戰,而華沙大公國很遺憾的被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佔領了。
腓特烈威廉三世和他的首相哈登堡都很清楚他們沒什麼希望讓亞歷山大皇帝把已經咬在嘴裡的波蘭吐出來,俄國人嘛你懂的。所以他們希望吞併站錯隊的薩克森國王的領土來彌補。薩克森工商業發達,德累斯頓是中歐貿易的重要據點。而且薩克森人多數信新教對普魯士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兼并對象。
沙皇顯然不在乎普魯士人要不要搞到薩克森,但是維也納會議四強里還有倆呢。英國人不太在乎普魯士是否要吞併薩克森,但是非常不願意俄國人奪去波蘭,奧地利既不願意讓普魯士人吞併薩克森也不希望俄國人奪去波蘭,於是四強在這個問題上就劍拔弩張到了要打架的地步。正在此時偉大的瘸子塔列朗來到了維也納。於是四強變成了五強,瘸子塔列朗現在手裡的牌好的不得了,因為在巴黎他已經跟列強簽署了一個預備性合約《巴黎和約》,法國保住1792年邊界,不割地不賠款甚至相比1789年領土還擴大了,而且拿破崙戰爭期間奪取的藝術品都不用還。
所以他來維也納完全沒有什麼生死攸關的事要辦。因為法國得到的條款已經好的不能再好了。而且維也納會議是按照《巴黎和約》召開的,意在解決《巴黎和約》締結之後關於歐洲的秩序、各邦的領土和安全的問題。所以維也納會議本身沒有修改《巴黎和約》的任務,也就不會觸動法國的和平條款。
塔列朗在維也納的兩大任務,第一個結束盟國對法國的軍事佔領並取得體面的和平,第二讓法國作為歐洲一強回歸歐洲強國外交舞台。第一個任務他沒離開巴黎就完全實現了。第二個則是一個沒有具體目標的姿態性任務,所以瘸子塔列朗在維也納站在彼此劍拔弩張的四強中間,自然表現的氣定神閑異常的客觀公允,因為他根本沒有需要為法國和路易十八爭取的東西。他要爭取的就是法國的參與。所以他選擇了一個講道理就事論事的角色。
很多人把維也納會議視為卡斯爾雷或者梅特涅的勝利,實際上維也納的最大贏家是到達以前已經給自己爭取到用不著叫牌也不需要下注的角色的塔列朗。
最重的結果就是用兩個原則掩蓋了列強各自的利益,那就是均勢和正統性這兩個原則。首先俄國的要求是無法被拒絕的,除非發動一場反對俄國的戰爭,但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拿破崙的百日王朝和滑鐵盧戰役讓英法普的軍隊都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而俄國軍隊再次被動員起來,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沙皇的目標被實現了,當然遮掩以條約波蘭或者會議波蘭,波蘭沒有被併入俄國而是作為一個理論上的獨立的波蘭王國暫時被置於沙皇統治之下。
英國在這個問題上退讓了,但是對普魯士問題上奧地利不願意退讓。奧地利不希望在加利西亞與一個挺進到德意志東邊里的俄國接壤的情況下,自己的北方再出現一個因為吞併薩克森而大大加強的普魯士王國。英國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明確的立場,但是塔列朗的正統原則這時候發揮作用了。薩克森國王是合法的正統君主,雖然他站錯了隊,但他的位置決定了1813年他沒有選擇的自由。所以不可能廢黜一個合法的國王,消滅一個合法的君主國來補償普魯士。
這實際上是給梅特涅主張的奧地利的利益找到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所以普魯士只得到了薩克森王國的一大部分領土,但是萊比錫、德累斯頓這些大城市還保留在薩克森國王手裡。
然後出於防備法國的任務普魯士同時得到了萊茵威斯特法倫領土,作為他沒能吞併薩克森的補償。這片土地從陸地上跟普魯士不接壤,沒有出海口,經濟落後,臣民信奉天主教而且容易受法國的影響。
收於普魯士以萊茵領土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作為普魯士的補償,第二則是為了讓普魯士承擔萊茵河衛士的責任。如果法國再次跨過萊茵河入侵德意志,普魯士將首當其衝,成為德意志的衛兵,但是普魯士軍隊之要充當這個衛兵的形象,又依賴於德意志各邦的配合,因為普魯士王國的傳統領土和這片新領土之間並不接壤。
這種安排實際上是符合奧地利的利益的,讓普魯士承擔可能的法國威脅,並更深的捲入德意志各邦,就可以減輕這個德意志東部的強大邦國對奧地利的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實際上梅特涅是希望奧地利也能參與到德意志統一進程里去的,所以梅特涅提出的萊茵河衛兵是普魯士和奧地利而不僅僅是普魯士。因此梅特涅提出用薩爾茨堡交換巴伐利亞的萊茵巴拉丁和蘭道。但是梅特涅的計劃遭到了奧地利軍隊的堅決抵制於是奧地利自己選擇偏處德意志東南而不參與到德意志事務之內。
好吧我也發現前邊說多了。總結一下就是普魯士在維也納會議之後的局勢決定了它必須深入的參與到德意志統一進程里去,否則他就無法解決他東西兩部分領土之間的軍事調動和商品流通。但是為了避免我們再跑題去談德意志邦聯問題,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德意志邦聯並不能在奧地利無意如此的情況下解決普魯士的問題。
所以普魯士的選擇就是自己干。這就回答了題主問題的第一部分,為什麼普魯士要繞過德意志邦聯去推動德意志經濟統一。下邊我們要談談當普魯士的自由主義大臣開始推動德意志關稅同盟的進程的時候德意志各邦的態度又如何呢?這就牽扯到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普魯士想推動的時候,以它在歐洲二流強國的國力和在德意志邦聯里奧地利的小跟班的角色,卻能夠順利的推動德意志經濟統一這件大事。
其實這個問題我之前爛尾的一個回答里我已經回答過了,我昨天原本打算把那個改一改就搬過來的,但是等人的時候莫名其妙的就覺得維也納會議的問題很有意思。於是寫了好多。現在我繼續複製粘體。
我們知道德意志到1800年還是一系列散碎的領地的集合,這種局面在「邦國」里也沒有什麼兩樣,德意志看起來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領地的組成的,但是那些大領地,也就是地圖上用同樣顏色標註的所謂的大邦,如果仔細看依然是一系列領地的集合。從稅收到領主權利都不一致。而且拿破崙戰爭讓德意志連遭重創,民窮財盡。唯一的好處是帝國根本法消滅掉了等級,承認了德意志邦國化這條道路。所以1815年和平終於降臨的時候邦國成為德意志的唯一主角。
這些邦里最大的是龐然大物的哈布斯堡君主國,或者奧地利帝國。但是它有很多非德意志的領地,而且幾乎可以自給自足,而且債台高築,所以它不願意參與到德意志經濟之內,最多願意向德意志銷售一部分商品,參與一下傳統的中歐貿易,除此之外它對德意志的經濟問題沒有什麼興趣。
普魯士如前所述雖然原本也沒什麼興趣的,但是維也納會議扔給它一片領土,讓他去當萊茵河衛兵,他就被迫的有了點興趣。
在這兩個一個超級大邦和一個不超級的大邦之外,是德意志的中等的邦,這些邦其實並不多,基本就是那四個王國,漢諾威在北橫亘在普魯士東西兩部分之間,它的土地所有制是類似英國的,因為他的選侯後來的國王同時也是英國國王,在喬治三世時代在漢諾威進行了類似英國的圈地運動,但是它的工業基本上等於沒有,它和英國的君合國關係使它成為英國工業品進入德意志的天然橋樑和通道。然後是巴伐利亞和符騰堡這倆王國還有巴登大公國都是拿破崙戰爭和1803年根本法的受益者,它們的社會發展水平不均衡,總的來說西部的農民處境是比較好,也比較富裕的,尤其是巴登大公國,但是這三個西南德意志的邦有一定的貿易,和一點比較初步的工業,但是面對法國商品,它們基本上無計可施,尤其是巴登大公國,它的領土是德意志西南狹長的一條,穿過它的領土走私,遠比在它的領土上建立稅卡和緝私來的容易。大邦里最後的一個是可憐的薩克森王國,我們說了1815年它差點就完了。但是因為梅特涅不希望普魯士過於強大以至於打破德意志的平衡,所以給它留下了三分之一的領土,從領土上說薩克森很難還被看作是一個大邦了,但是好歹它是一個王國,而且薩克森你懂的,它處在中歐貿易線上,用腓特烈大帝的話說薩克森就像空糧食袋子一樣只要死命抽總能打出點什麼來。薩克森王國還控制著德累斯頓和萊比錫,它還有著那麼一點影響。
然後就是那些小邦,總體來說大部分小邦是無足輕重的,但是有些小邦就很重要,比如兩個黑森,黑森達姆施塔特和黑森卡塞爾。這倆邦和漢諾威一樣橫亘在普魯士的領土之間,但是它們的面積和地位比漢諾威小太多了。它們比巴登小,比巴登弱,但是領土局勢跟巴登差不多,巴登大公國是橫亘在德意志和法蘭西兩大經濟體之間,而黑森則是橫亘在普魯士的兩部分領土之間。
他們想收稅但根本收不到,不收稅又無法生存,當普魯士大臣起來推動德意志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德意志各邦就是處在一種混亂的錯綜複雜的同時又無力解決問題的狀態。
在英國人還願意深入中歐到德累斯頓去做生意的時代,從漢堡到德累斯頓的商品一路上要交三十五次過境稅,而且按照無數種不同的稅則,以十種不同幣值的貨幣繳稅。德意志經濟到了不走私就難以為繼的程度。
然後我們來看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問題普魯士人是怎麼推動關稅同盟的。
這個問題如果很詳細的寫我發現這個回答就太長了,但是假如我忽略很多具體問題的話這個回答頭重腳輕的就太明顯了233。反正繼續手機填坑,如果太不滿意以後我找機會從新寫一個。
如前所述普魯士王國實際上是一個縮小版的神聖羅馬帝國。它顯得比神聖羅馬帝國強有力和鞏固得益於第一它面積小,第二普魯士王室掌握著王國境內三分之一的土地。所以進入十九世紀的時候它成為德意志第二大強國。
但是它的問題也很明顯。首先就是它依然有很多封建制的遺存。王國的各部分有著不同的制度,作為領主掌握的權利也不一樣,在經濟上稅率、稅則都不一樣。而在政治上普魯士自由主義者已經採取了改革。王國的各領地被人為得改造為幾個行政區,舊有的領地特權和制度被摧毀。而經濟上的類似做法是普魯士走向關稅同盟道路的第一步,也就是在稅率和稅則上首先統一普魯士王國。建立統一的普魯士關稅區。這就是1818年的普魯士新稅法。
這個在1818年5月26日由腓特烈威廉三世簽署的新稅法,宣布了王國之內的自由貿易,廢除了王國之內的絕大部分稅卡和關稅,制定了針對外來商品的統一關稅,王國東西兩部分暫時被允許保持兩種稅率,但是到1821年統一的普魯士王國稅制實現了。
這樣一來普魯士王國內部的關稅就初步實現了。王國之內商品的自由流通,輸入王國的商品在繳納統一的關稅之後也可以自由流通。這就為關稅同盟締造德意志統一關稅區打下了基礎。
然後普魯士關稅區邁出國門的第一步就是針對「飛地」的,德意志的領地錯綜複雜,比如霍亨索倫-西格瑪林根就可以看作是普魯士王國在西南德意志的飛地,而在普魯士王國之內也有其他邦的飛地,甚至領土完全被普魯士包圍的小邦。
比如施瓦爾茨堡桑德豪森就是被包圍在普魯士王國之內的領地,當普魯士決定向越過普魯士輸王這裡的商品徵稅的時候,這個領地幾乎沒有任何抵抗的能力,直接簽署協議加入了普魯士關稅區。1819年它和普魯士締結協定加入普魯士關稅區,跟普魯士用相同的稅率,並按照人口比例從普魯士分取稅收。這種方式實際上確定了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基本規則,那就是非普魯士領土的邦接受普魯士稅法,並按照人口比例從普魯士關稅收入中分成。這對小邦尤其有吸引力,因為雖然理論上獨立的稅收可能帶來更多的收入和更大的自由,但是它們自己根本無力徵收和管理,而直接從普魯士稅收中分成要輕鬆的多了。
普魯士關稅區吃掉飛地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科騰的公爵,科騰雖然也是小領地而且被普魯士包圍,但是它有一個施瓦爾茨堡不具備的優勢就是它臨近易北河。而按照維也納會議的議定書,德意志境內的河流,包括易北河是有自由通行權的。所以1820年當普魯士稅關扣押科騰商人的貨物的時候,科騰毫不猶豫的向德意志邦聯提起了訴訟。而普魯士迫於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多數邦的壓力退縮了,1821年普魯士承認了科騰通過易北河貿易的權利,退還了被扣押的商品。於是勝利的科騰邦君發現自己可以開心的在普魯士搞代購了。幾年間科騰成了普魯士進口奶粉的集散地。一直到1825年普魯士新財政大臣馮-莫茨決定再次採取霸權主義手段為止。
1827年普魯士人不顧維也納議定書和1821年的妥協,強行扣押了科騰的商船,開始徵收過境稅。而且這次普魯士外交部在法蘭克福態度同樣強硬,發表的意見基本上可以歸納為「我就這樣了愛咋咋地」。然後科騰公爵慘遭包括奧地利皇帝在內的德意志君主們的拋棄,1828年加入普魯士關稅區。
到1828年一個問題已經非常明顯了,那就是一普魯士國境線為界限的德意志地區,包括王國和政治上獨立於王國之外的小邦在內的地區,已經建立了一個統一的關稅區,它從東到西佔據了德意志一半左右的領土,而且德意志的大部分貿易路線也控制在這個關稅區之內。
但是其他邦也沒有睡大覺,德意志其他各邦也採取了類似的改革,各邦紛紛在領土之內應用了統一的稅率,關卡林立的時代正在遠去。而擺在所有邦眼前的其實就是兩條道路。
一種是南北的德意志貿易,這個體系把普魯士領土從中間截斷,其中最積極的邦正是切斷了普魯士領土的漢諾威王國。這個構想意味著由北海輸入的英國商品通過漢諾威然後輸入南德意志,南德意志的商品和薩克森王國匯聚的中歐產品也可以輸往海外。通過巴登還可以輸往法國。
寫到這我發現我應該上張地圖。
這是德意志邦聯的地圖。比照這個可以看的更清晰。東西向的普魯士關稅區和南北向的小邦關稅區的兩種不同道路。
這張地圖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可以注意到雖然普魯士兩大領土之間橫亘著一個到1837年恩斯特奧古斯特國王繼位以前都跟英國共戴一君的漢諾威王國,但實際上它的領土之間還有一條近路可以建立聯繫,那就是那個黑色的小國黑森-卡塞爾。
而且我們從東西還是南北的貿易地位角度上看黑森-卡塞爾的意義就更明顯,他幾乎成了一個銜接點,如果它站到南北派一邊,那麼就形成了南北貫通德意志的貿易路線,而假如它站到普魯士一邊,就連同了普魯士東西兩部分領土,同時又阻斷了南北的德意志貿易路線。
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黑森卡塞爾這個小小的邦,在德意志近代的歷史上突然變得如此重要,以至於普魯士的外交把它視作一個重要的節點。為什麼黑森卡塞爾危機險些釀成普魯士和奧地利戰爭,為什麼1866年戰爭之後明知道歐洲岳父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妻子是黑森卡塞爾的公主,俾斯麥還是堅決的吞併了它。
雙方的鬥爭最初是不利於普魯士的,在南德意志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組成了關稅同盟。而普魯士雖然一再拒絕黑森達姆施塔特加入關稅區的要求,希望以此來促使黑森達姆施塔特拉著黑森卡塞爾一起加入關稅區,但是遲遲無法實現目標。最後只能先接納了黑森達姆施塔特加入關稅區。
而漢諾威、薩克森、黑森卡塞爾、拿騷、不倫瑞克、奧爾登堡、法蘭克福、不來梅則在同一年建立了中德意志商業同盟,雖然這個同盟沒能統一成員國的關稅,但是至少它們取得了一個成就那就是一起提高針對非成員國的關稅,並禁止成員國加入其他兩個同盟針對誰的不言自明。
這樣一來問題就很明顯了,普魯士關稅同盟現在加入了小邦和黑森達姆施塔特,中部德意志以漢諾威為首的關稅同盟控制著德意志貿易的十字路口黑森卡塞爾,但是這個同盟是一個缺乏內部整合的報復性同盟,損人但並不利己。還有一個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的南德意志關稅同盟。而這個同盟的力量並不大,它甚至無法爭取到臨近的巴登大公國。所以到1829年它們實際上倒向了普魯士,簽署了一個農產品和工業品自由貿易的的協定。
給普魯士的事業帶來決定性影響的事件是1830年的七月革命。巴黎感冒全歐洲就發燒是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傳統,雖然七月革命是一次溫和的革命,但在德意志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各邦君主看到波旁王朝的垮台紛紛採取改革試圖避免革命。而最關鍵的事件發生在黑森卡塞爾。
黑森卡塞爾參加了中德意志關稅同盟,但是這個關稅同盟除了報復普魯士毫無作為,而普魯士的反制措施則讓這個小邦日益難以忍受。當君主專制制度受到1830年革命震動的時候,它已經無法繼續承擔針對中德意志同盟的義務了。留在中德意志關稅同盟里,黑森卡塞爾拿不到什麼像樣的好處,而加入普魯士的關稅同盟就意味著非常優厚的條件和實際的財政收入。
所以1831年8月29日黑森卡塞爾違背了同盟條約和普魯士簽署條約加入了普魯士關稅區。於是普魯士東西兩部分領土在稅率上連成了一片,而南北的貿易路線也被普魯士關稅區所截斷。
之後的事情就毫無懸念了。1833年巴伐利亞王國主導的南德意志關稅同盟正式加入普魯士的關稅同盟,中德意志關稅同盟因為貿易路線被切斷也歸於失敗。到1834年1月1日德意志三分之二以上的領土,18個邦,2350萬人口加入了這個關稅同盟,為了淡化這個關稅同盟的普魯士色彩,它被叫做德意志關稅同盟。
但是在此後的幾十年里,關稅同盟得到了剛剛興起的鐵路的支持,德意志鐵路聯運,貨幣統一,都加強了關稅同盟之內的德意志經濟一體化。就像歷史學家說的「當東西向而不是南北向的鐵路建設貫穿了德意志大地的時候,奧地利已經被排除在德意志統一事業之外了」。
我去我居然寫完了內牛滿面。拿破崙時代的衝擊普魯士和其他邦國受到拿破崙的衝擊不可同日而語。拿破崙1801年全取萊茵河左岸,1803年成立萊茵同盟。拿破崙根據法國的利益把萊茵河沿岸的小邦國粗暴的合併進符騰堡、巴登、巴伐利亞、黑森等中等邦國,可以說這些南德意志的諸邦國成了拿破崙保護傘下的收益者。而到了1806年的耶拿會戰,慘敗的普魯士不僅失去了前期趁火打劫所獲得的土地,還在之後簽訂的合約中失去了威斯特法倫和普魯士屬波蘭。而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更是斷絕容克地主和霍亨索倫王室出口糧食這項最大的財源。加上向法國繳納龐大的軍稅,普魯士的財政迅速崩潰。
斯泰因的「自救」改革
迫於首先進入現代民族國家的法國的巨大壓力,普魯士的上層官僚集團認識到「必須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全面取代封建生產關係,必須根據法律平等和自由競爭的市民社會原則,剝奪封建主等級體系的合法性,必須用高效率的工業社會去取代低效率的農業社會,必須將德意志民族從異族佔領下解放出來,完成統一大業」迅速轉變的普魯士官僚集團從保守派成為了自由派。最後的談判與「戰爭」1820年,在李斯特的推動下,南德意志的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和黑森以及圖林根達成了一個關稅預備性條約,但是在隨後的5年的談判時間中,由於謀求地區霸權的巴伐利亞的全面主權要求而宣告失敗。而普魯士在獲得萊茵省之後,擁有了德意志邦國中最漫長的關稅邊境。普魯士對兩快飛地之間取消關稅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經過與其他德意志邦國的關稅戰和圖林根、黑森的加入,普魯士終於把自己東西兩部分用統一的關稅連接起來。而南德意志也建立了自己的關稅同盟。到了1833年,加上剛剛加入的薩克森,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兩個關稅同盟一起組成了德意志關稅同盟。而普魯士取得領導地位的關鍵靠的是控制了整個德意志邦國出海口,和魯爾豐富的煤鐵資源這兩張王牌。推薦閱讀:
※為什麼近代歐洲人會去死刑現場觀賞,甚至帶著小孩?
※如何評價霍亨索倫家族?
※為什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西里西亞西南部有一小塊留在了奧地利?
※有大佬能推薦一些分別介紹歐洲甲胄,日本甲胄,中國甲胄發展史的書嗎?
※奧斯曼帝國為什麼沒有成功跟進歐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