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動儀為什麼要用蟾蜍來接小球?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我們從中學課本上就見過。
《後漢書·張衡傳》:「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銜之。」地動儀從外觀上來看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八龍在上象徵陽;蟾蜍居下象徵陰,龍與蟾蜍的組合,構成了陰陽上下的動靜的辯證關係。
在自然界中,蛇與蛤蟆是一對互為捕食的關係,而在將蛇與蛤蟆神化抽象而成龍和金蟾,這也符合了「陰陽相生」的理論。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7日報道,一隻巨大的蟾蜍竟然試圖活吞90多厘米長的蛇。
古代人相信,蟾蜍本身也具有預測地震的能力。
因此就有一句老話,「蛤蟆過街,地震來到」。而「蛤蟆吃球」這一典故來自於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
在一個原始部落里,有一隻蛤蟆通過噴射小球,最終挫敗了惡魔的陰謀,保衛了村莊。
伴隨著蛤蟆將小球全部消滅,地震也如期而至了。
全村的人得到了生存,而這隻小蛤蟆卻永遠的被埋在了地下,從那時起,蛤蟆與地震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因此後人出於信仰,將蛤蟆放在地動儀上,以接受來自龍嘴裡的小球。
這種做法既是深切緬懷那隻捨己為人的小蛤蟆,又是希望能夠更好的得到關於地震的消息。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蛤蟆的嘴相對於體型是很大的,能夠裝下那個銅質小球。
不然的話你要是換成一隻猛虎坐在龍口之下,地震一來球落下,恐怕會卡在虎口裡邊吧。第一次破十贊啊,感謝張學姐的研究,非常佩服張學姐這些做文史研究的有姿勢的人~根據北大張一南博士的研究(見《張衡地動儀為什麼用蝦蟆做裝飾》,《文史知識》,2010,12)結論: 候風地動儀的外形設計有著漢代象數易學這一文化背景,蝦蟆和龍都是漢代象數易學中的卦象,且這兩個卦象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係。以下概括全文觀點
一、什麼是易象。
所謂易象,就是八卦卦體所象徵的事物。 如乾象徵天,坤象徵地,那麼天、地就都是易象。《周易》通過八卦相疊而產生六十四卦。要用這一簡明的模型說明複雜的哲理,則需要用八卦來象徵自然和社會中無限的事物, 這些被八卦象徵的事物就是易象,顯然,八卦中每一個卦體所代表的易象都是眾多的。《周易》中所言及的各種形象,其實都是該卦中的卦體所代表的易象。 漢代的易學家通過研究易象來解讀《周易》,形成了漢代的象數學。
二、蝦蟆是一種易象。
《周易》的經文和《說卦傳》中都沒有出現過「蝦蟆」或類似的字樣。但是,這尚不足以說明「蝦蟆」不是易象,因為僅僅依靠《周易》文本來研究易象,仍是不夠的。《焦氏易林》本是西漢象數學家創作的占筮之書,其中羅列了4096條林辭,包括了占筮可能遇到的全部情況,因此在卦象上比傳世本《周易》更為豐富,也保存了更多的易象。《焦氏易林》中雖亦無「蟾蜍」字樣,卻有五處提到了「蝦蟆」字樣。列舉《焦氏易林》中提到「蝦蟆」的五處文本及其出處如下:
功業不長,蝦蟆大王。 (《坤之未濟》,同辭又見於《否之無妄》)蝦蟆群聚,從天請雨。(《大過之升》)穴有孤烏,坎生蝦蟆。(《遁之屯》)坎中蝦蟆,乍盈乍虛。
(《困之睽》) 如果這五處卦象都含有相重合的卦體,就可以證明「蝦蟆」確為易象,而所重合的卦體,就是代表「蝦蟆」的卦體。經過細緻分析可知,在漢代,「蝦蟆」確實是一個易象,而且是用巽體來表示的。三、候風地動儀上緣的「龍」,也是一個易象,且與蝦蟆有對應關係。
《周易·說卦傳》兩次明確地指出「震為龍」,認為龍是震象。 而龍代表的震和蝦蟆代表的巽,是一組相對的卦體。 按照《說卦傳》的說法,震為長子,巽為長女,震為雷,巽為風,震為動,巽為入。震和巽的卦象經常會存在一定對應關係。 所以,作為易象,龍和蝦蟆是具有內在的對應關係的。 龍和蝦蟆同時出現在候風地動儀上,當非偶然,而是具有象數易學的背景。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張衡選用分別代表震體和巽體的兩種動物作為地動儀的裝飾,是頗具匠心的。龍和蝦蟆象徵了震體和巽體,實際上也就是象徵了震體和巽體所代表的一切事物,尤其是象徵了震體和巽體的「卦德」。 所謂「卦德」,就是古人賦予卦體的相對抽象的品格特徵。震為陽卦,象徵長子,可代表象徵父親和蒼天的乾卦,故居於上;巽為陰卦,象徵長女,可代表象徵母親和大地的坤卦,故居於下。 震為動,巽為順,為入。 地動儀的功能是感知地震,震動本為震象;地動儀感知地震的目的是讓人儘快知道地震的消息,因為地動儀的存在,地震的消息像順風而來一樣及時,故稱「候風」,風為巽象,巽又為順,其中又有順承消息的意味。 龍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地動,為震;蝦蟆的主要功能是順承地動的消息,為巽。 龍負責「機發吐丸」,屬動,為震德;蝦蟆負責銜住龍吐出的銅丸,屬順,銅丸落入蝦蟆張開的大口,又屬入,為巽德。 龍和蝦蟆所代表的卦德,既陰陽相濟,相輔相成,又巧妙地關合了地動儀的功能。龍和蝦蟆按照各自的卦德各司其職,物盡其才。
在古代很多的地震前常有蟾蜍(蛤蟆)大量的出現(現在也是)以至古時候古人常常用蟾蜍大量出現來作為地震前的徵兆,所以選用了蟾蜍。原來蟾蜍是古代是一種仙蟲,據張衡《靈憲》云:「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鳥,而有三趾,陽之類,其數奇。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蛤焉,陰之精,其數偶。」意為太陽積陽精而成鳥,為三足烏,月亮則積陰精而成獸,為兔子與蛤蟆。張衡通曉易經,可見把蟾蜍做為陰,龍做為陽。陰陽和合此其一。龍為中華神物做為裝飾,蟾蜍又有劉海戲蟾」傳說,象徵招財進寶、財源茂盛,也是美好的願望此其二吧。至於蟾蜍大批過街,雖然說動物的感覺比人類敏銳,但不可能做為地震的必要條件,好多次蟾蜍大批出現的地方也沒有發生地震。
2個原因,首先當然是因為蛤蟆嘴大,能接住球。但關鍵原因是因為蛤蟆能夠在嘴被堵住的情況下喊出來——這東西發聲不靠嘴。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發現蛙類吵鬧的時候並不需要大張嘴巴。
中學課本告訴我們,地動儀要起作用,必須要把球扔到下面的動物嘴裡,還必須發出很大的聲音。如果不用蛤蟆的話,其他動物要麼嘴不夠大,要麼堵住嘴就沒法提醒你了,失去了動物形態的意義。
嗯,唱歌主要靠肚子和泡泡(聲囊) 聲囊,蛙類的通訊器官大多數雄性無尾兩棲類具有能產生共鳴作用的聲囊, 用於擴大喉部發出的聲音, 使雄性的鳴聲更加響亮, 在求偶繁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雄性無尾兩棲類在咽部或口角由皮膚或肌肉皺褶擴展形成的囊狀突起, 即為聲囊, 有聲囊孔通至咽腔或口腔。根據結構和形成方式, 聲囊可分為內聲囊和外聲囊。花背蟾蜍、中國林蛙、金線蛙等具有典型的內聲囊,澤陸蛙、黑斑側褶蛙、沼水蛙等具有典型的外聲囊。雌性無尾兩棲類一般沒有聲囊, 僅靠聲帶發出聲音, 因此遠不如雄性的聲音響亮。聲囊的發生和進化與無尾兩棲類的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有關。
聲囊通過降低體腔與環境的阻抗失調使聲音能量損失達到最少,增加鳴叫率並使聲音朝大範圍角度傳播,這是聲囊的聲音信號功能。然而當時科學家並沒有認識到不斷伸縮的聲囊也是一種重要的視覺信號。後來發現許多無尾類都具有顏色各異、形態迥然的聲囊,認為膨大的聲囊在配偶選擇的過程中同時作為一種視覺信號與鳴叫信號共同發揮作用。雌泡蟾明顯偏好帶有聲囊視覺信號和聲音信號結合的刺激,並且推測聲囊的視覺線索主要用於大合唱時對潛在配偶和競爭對手的偵測和定位。第一次證明在雄性保護領地時顫動的聲囊具有視覺線索的是箭毒蛙。只有存在聲音信號和視覺信號雙重刺激時,雄性箭毒蛙才會有打鬥行為。後來的諸多實驗也證明視覺展示既可以與聲音信號共同作用,也可以不依賴聲音信號獨立表達具體內容。
其實百度百科就能解決問題:
聲囊_百度百科聲囊,大多數雄性無尾兩棲類咽部突出的薄膜囊.對聲音有共鳴作用,為第二性徵之一.聲囊是無尾類分類的重要特徵(見下頁圖)。聲囊在口角處的開口,為聲囊孔.觀察聲囊孔的有無,則知聲囊存在與否.聲囊存在於兩口角外側,皮膚聲囊(a林蛙b湖蛙)MM呈皺褶狀,鳴叫時薄膜囊突出的,稱外聲囊.外聲囊單個,位於咽下者,如雨蛙類、姬蛙、狹口蛙、尖舌浮蛙等.外聲囊成對,位於咽下的有虎紋蛙、沼蛙、彈琴蛙等.外聲囊位於咽兩側的有黑斑蛙.聲囊伸於肌肉和皮膚之間,稱內聲囊.位於咽下具單個內聲囊者,如花背蟾蜍、棘腹蛙等.位於咽側有成對內聲囊者,如金線蛙、中國林蛙、峨眉樹蛙等.無聲囊的也能發音,但聲音細弱,如中華大蟾蜍.繁殖期,雄蛙的鳴聲,能吸引雌性共同移向繁殖場所,故為第二性徵之一.
什麼外形才能使一定質量的勻質剛體轉動慣量最小?(副標題:機械擺錘式地震儀的擺錘該怎樣設計) - 力學
想要問題活久壹點,就不要加亂七八糟的TAG,謝謝。
我覺得應該是那種動物的嘴巴正好和球的形狀匹配吧。68個回答被摺疊。。。好慘烈題主滿意了吧
嘴大換姚晨也可以
因為如果用蟾蜍來吐龍來接的話總感覺怪怪的。
人家放了蛤蟆你問為什麼。如果我放個蛇,放個壁虎,你還是要問為什麼。
那總特么的要放個東西接球吧?因為蟾蜍是對地震最敏感的動物。蟾蜍吧一個貼都不發,這是最好的。張衡的地震儀中為什麼用了蟾蜍?
我更願意從先民崇拜和傳統文化的角度回答這一問題。因為,1)我們現在復原出的地動儀只是一個模具,並不具有檢測地震的作用, 2)我個人也不認為漢朝的地動儀真的管用(沒有出土文物,有沒有真實事物也還存疑)。我認為同古代星官解釋天象一般,大抵地動儀也只是星官忽悠的工具之一。
此外我認為上面回答的如嘴大,或者有聲囊只是根據結果反推原因的主觀假設(因為也沒必要放真的蟾蜍到地動儀旁邊阿!跟發聲沒什麼關係)。其實在上古時代,先民就有蛙崇拜的習慣。在古代,基本蛙和蟾蜍是等同的,甚至到了現代,我們還可以看到商店擺放蟾蜍招財,但是基本看不到擺放青蛙的。彼時蛙崇拜和魚崇拜,鳥崇拜等都是處在同一起跑線的,當時還沒有我們現代看到的龍圖騰。蛙有強大的繁殖能力,因此現代普遍認為蛙崇拜本質是一種生殖崇拜,蛙代表了多子多福。後來隨著時代變遷,蛙還有了祈福,辟邪的寓意。因此我更願意解讀地震儀下面的蟾蜍代表的是古人美好的願景:鎮壓邪惡,避免地震發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已經失傳了 教科書里的是後人想像的
以下是方舟子的科普文章《張衡的地動儀管用嗎?》:
提起中國古代科學家,很多人會想到東漢大學者張衡。而提起張衡,人們馬上會想到他發明的地動儀。那個八隻蛤蟆對著八條龍張嘴的復原模型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品。張衡的發明如此深入人心,以致近年來每有大地震,總有人指責地震局:「張衡的地動儀都能預報地震,你們這些地震專家怎麼這麼無能?」當然,張衡的地動儀不能也不是為了預報地震,而是檢測到遠方發生的地震,既不能確定震中,也不能計算震級,比現在的地震儀差遠了。
地動儀早已失傳,它是否具有檢測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個謎。100多年來,國內外不少專家根據《後漢書·張衡傳》上的簡單描述,力圖復原地動儀。我們在中學教科書上見到的那個模型圖是其中最流行的一個,是1951年由王振鐸設計的。但是所有這些復原模型沒有一個能夠真正用於檢測地震,不過是藝術品擺設。2005年,中國地震局的專家宣布他們經過3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並第一次實現了驗震功能,通過了專家鑒定和國家驗收。他們在媒體上聲稱地動儀新模型對河北唐山、雲南瀘西、越南孟藝發生的三次真實地震進行了檢驗。但是這三次地震分別發生於1976、2000和2001年,而地動儀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麼可能對它們進行檢驗呢?原來地動儀檢驗的不是真實地震的發生,而是實驗室里對真實地震的模擬,實驗的時候假定這些地震發生在幾百千米之外。在該地動儀模型建成以後,中國境內每年都多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在該地動儀的檢測範圍(實驗用的「越南孟藝地震」是4.9級),卻沒有聽說該地動儀模型檢測到哪怕一次。特別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沒聽說在北京展出的該地動儀模型檢測到(否則如此大事在其設計者於2010年發表的有關地動儀的論文中不會不提)。所以,該地動儀模型的驗震功能實際上並沒有經過真實地震的檢驗。今人具有張衡所沒有的物理學、地震學知識和現代工藝,動用了這麼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還無法實現地動儀的驗震功能,不能不讓人懷疑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後漢書·張衡傳》認為它是管用的,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次地動儀的機關發動,但是人們並不覺得地在動,京師(洛陽)的學者都怪它亂報,幾天後信使來了,果然在隴西發生了地震,於是大家都佩服它的巧妙,從那以後皇帝就讓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方位。但是這個記載很成問題。按《後漢書·張衡傳》所說,地動儀建成於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張衡卒於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間,《後漢書》只記載發生過一次隴西地震,那就是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地震。一般認為地動儀檢測的就是這次地震。但是《後漢書·五行志》說得很清楚,這次的隴西地震在京師是有感的,破壞很嚴重,「裂城廓,室屋壞,壓殺人」,京師學者不會對地動儀的機關發動感到奇怪,與《張衡傳》的故事矛盾。可見地動儀檢測的不可能是這次地震。於是地動儀新模型的設計者提出新說,認為地動儀檢測的是更早一點的另一次隴西地震,是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的漢陽(現在的天水)地震。但是對這次地震《後漢書》並無記載,是設計者根據幾處文獻牽強附會地推理出來的。《後漢書·順帝紀》記載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司徒劉崎、司空孔扶被免職,袁宏《後漢紀》更詳細地說是因災異被免職的,清朝學者惠棟《後漢書補註》引《魯國先賢傳》稱司空孔仲淵在陽嘉三年因地震被免職,於是設計者認為在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發生了一次正史漏載的地震,導致兩名高官被免職。明確提到地震的《魯國先賢傳》是已失傳的晉人編寫的野史,不足為憑。事實上,《後漢書·周舉傳》提到司徒劉崎是因為旱災被免職的,而不是因為地震。即便《魯國先賢傳》記載可信,那麼它也沒有說地震的發生地,又如何證明就是《張衡傳》中說的隴西地震呢?地動儀新模型的設計者從張衡《四愁詩》里找依據,裡面提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便認為是在思念漢陽發生的地震。這就更莫名其妙了。《四愁詩》是一首寫相思的詩,有政治寓意,但沒有任何能夠與地震扯上關係的描述。除了「我所思兮在漢陽」,還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雁門」,非要把它說成地震詩,難道在泰山、桂林、雁門也都發生過地震?其實張衡不過是用泰山、桂林、漢陽、雁門來代表東南西北罷了。從地動儀建成到張衡去世,《後漢書》共記載發生過8次地震,這些地震在京師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張衡傳》說的地震。史書漏載了發生在外地的地震當然有可能,但是《張衡傳》所說的隴西地震是在京師引起轟動的社會事件,沒有留下佐證就不合常理了。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為了說明地動儀的神奇而編造的故事。也沒有任何記載能夠證明在張衡之後其地動儀起過作用。我們不必懷疑張衡曾經建造出一台叫候風地動儀的儀器,但是沒有證據能夠證明,也沒有理由讓人信服地動儀曾經發揮過驗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
現在看到的地動儀根本不是張衡發明的,而是現代人搞出來的。詳情見@雅赫維 的答案
1、承接落球的容器;
2、球落撞擊發聲;3、選啥動物應該和文化、經驗有關。關於效果評價可參考費馬大定理證明歷史。這個我覺得蠻好的呀
查閱資料之後我的發現: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並不能準確的預測地震,更多的是在地震中心之外的地方通過小球掉落的現象來反應這種震動。
蛤蟆在古代有很多吉祥的寓意,招財進寶鎮財守財,辟邪除煞,更多的是一種祥瑞的象徵,和那些條龍是一樣的吧,而且蟾蜍的一些體態也非常符合接住掉落小球的一個形態,比較逼真有趣。(????好吧我承認它看起來怪嚇人的,眼珠子瞪那麼大!凶什麼凶!一個蛤蟆長得比龍還大坨,像話嗎!今天又學到了知識真高興!)因為蟾蜍對於氣候和災難變化比人類感知更好,會比人類先感受到,這似乎也符合了地動儀的預報意義
當然,你放個碗也行,啥都不放也沒啥問題。作為發明者,搞得複雜點兒,看起來高端一點兒,藝術形象好一點兒不行嗎?
推薦閱讀:
※機械設計時有沒有一些可以使機器外觀看著高大上的技巧?
※從事非標自動化設備開發,如何提高機構設計能力?
※女生考機械設計師怎麼樣,難么?
※求推薦比較好的論述機械公差與配合的原版英文教材或相關專業書籍?
※電機的分類和選擇?最高效節能實用的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