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獲獎感言是真的嗎?

屠呦呦獲獎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 不要去刻意巴結一個人,用暫時沒有朋友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時機成熟時,就會有一批的朋友與你行。 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這段話我找不到任何出處,是不是網友自己杜撰的?


屠呦呦獲獎致辭

尊敬的主席先生,親愛的使用過青蒿素的人們:

今天我極為榮幸能在卡羅林斯卡學院講演,我報告的題目是: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

我不是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我只是中國科學家群體中第一個獲獎的女性科學家。我相信未來中國將有許多的項呦呦、齊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夠獲得這一殊榮。

在此,我首先要感謝諾貝爾獎評委會、諾貝爾獎基金會授予我2015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生長在中國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榮譽,更是中國中醫的榮譽。

可以這麼說:我是一個為青蒿素或者說是為諾貝爾獎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時分,我出生於中國浙江寧波市開明街508號的一間小屋,聽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聲後,父親屠濂規激動地吟誦著《詩經》的著名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並給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還是某種期許,父親在吟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又對章了一句「蒿草青青,報之春暉」。

也就是從出生那天開始,我的命運便與青蒿結下了不解之緣。

只是當時,我還不認識什麼是青蒿,也不知道什麼是青蒿素,也不知什麼是中醫,更不知道什麼是諾貝爾獎。

感謝完父親,我想感謝中國的一位偉人——毛澤東。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詩人十分重視民族文化遺產,他把中醫擺在中國對世界的「三大貢獻」之首,並且強調「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澤東指示:「即時成立中醫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單位——中國中醫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業的平台。

我時常在想:假如沒有成立中醫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個鄉村醫院,我頂多是一個平庸的中醫,更別談什麼青蒿素,什麼諾貝爾獎了。

我還要感謝一個中國科學家——東晉時期有名的醫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預防醫學的介導者。

葛洪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一生著作宏富,自謂有《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

當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時,我就一遍又一遍溫習中醫古籍,正是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給了我靈感和啟發,使我聯想到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並最終突破了科研瓶頸。

只嘆生不逢時,如果東晉時期就有諾貝爾獎的話,我想,葛洪應該是中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醫者。

我還想感謝一個人,準確地講,應該是一群人,一群數以百萬的非洲人。正是他們對中國中醫、對青蒿素的信任,才換來生命的重生,見證了青蒿素的神奇。

在感謝四個人的同時,我還要感謝當年從事523抗瘧研究的中醫科學院團隊全體成員,感謝全國523項目單位的通力協作。

我唯一不感謝的,就是我自己。因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當中,沒有盡到為人妻、為人母的義務和責任。

最後,我要萬分感謝的,是一種生長在中國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長於低海拔、濕潤的河岸邊砂地、山谷、林緣、路旁等,也見於濱海地區。在中國近二十個省、區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一歲一枯榮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價值。

其莖,其葉,其花,濃香、淡苦,蘊含豐富的艾蒿鹼、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給人類的一種廉價的抗瘧疾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後繼」,奉獻了自己的身驅,成就了中國的中醫事業。

正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才鋪就了我通往諾貝爾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臨來瑞典前,我曾經有一個想法,想帶85株青蒿來到卡羅林斯卡學院,讓它們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但我怕在機場、海關遇上安檢、植檢的麻煩,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我還想邀請85名參與過523項目的科學家來到瑞典,共同發布青蒿素的科研報告,但我怕諾貝爾獎基金會無法承擔這筆龐大的開支,最終,我決定還是一個人來,代表中國,代表中國中醫和中國科學家,領取諾貝爾獎。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過幾天,我就要返回中國,臨走前,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希望您能告訴世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理由。

作為一名中醫工作者,我有幸參與了青蒿素的研發工作,但我不是以獲得諾貝爾獎為終極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瘧、治病。

因此,我不想對於自己已經沒有多大價值的諾貝爾獎,給我的晚年生活帶來巨大的困擾、煩惱和質疑。

我喜歡寧靜。蒿葉一樣的寧靜。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樣的淡泊。

我嚮往正直,蒿莖一樣的正直。

所以,我請求您能滿足一個醫者小小的心愿。

終有一天,我將告別青蒿,告別親人,如果那一天真的來到,我希望後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間,讓我以另外一種方式,守望終生熱愛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濃綠,守望蓬勃發展的中國中醫事業。

衷心感謝在青蒿素髮現、研究、和應用中做出貢獻的所有國內外同事們、同行們和朋友們!

深深感謝家人的一直以來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謝各位前來參會!

謝謝大家!

說明一下,上面的是健康界網站上發布的,個人覺得有點問題。

這是地址:全文刊發屠呦呦諾獎獲獎感言

下面的是在鳳凰網是找到的,個人覺得更可靠一些。

演講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獲獎者,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極為榮幸能在卡羅林斯卡學院講演,我報告的題目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在報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謝諾貝爾獎評委會,諾貝爾獎基金會授予我2015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在短短的幾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熱情,在此我一併表示感謝。

謝謝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貝爾)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剛剛所做的精彩報告。我現在要說的是四十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葯的故事。

關於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大家可能已經在很多報道中看到過。在此,我只做一個概要的介紹。這是中醫研究院抗瘧葯研究團隊當年的簡要工作總結,其中藍底標示的是本院團隊完成的工作,白底標示的是全國其他協作團隊完成的工作。 藍底向白底過渡標示既有本院也有協作單位參加的工作。

中藥研究所團隊於1969年開始抗瘧中藥研究。經過大量的反覆篩選工作後,1971年起工作重點集中於中藥青蒿。又經過很多次失敗後,1971年9月,重新設計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溫提取,用乙醚迴流或冷浸,而後用鹼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製備樣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標號191#的樣品,以1.0克/公斤體重的劑量,連續3天,口服給葯,鼠瘧藥效評價顯示抑制率達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瘧實驗,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結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瘧藥效的突破,是發現青蒿素的關鍵。

1972年8至10月,我們開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研究,30例惡性瘧和間日瘧病人全部顯效。同年11月,從該部位中成功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化合物的結晶,後命名為「青蒿素」。

1972年12月開始對青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探索,通過元素分析、光譜測定、質譜及旋光分析等技術手段,確定化合物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確了青蒿素為不含氮的倍半萜類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經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化學室進一步複核了分子式等有關數據。1974年起,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繼開展了青蒿素結構協作研究的工作。最終經X光衍射確定了青蒿素的結構。確認青蒿素是含有過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內酯。立體結構於1977年在中國的科學通報發表,並被化學文摘收錄。

1973年起,為研究青蒿素結構中的功能基團而製備衍生物。經硼氫化鈉還原反應,證實青蒿素結構中羰基的存在,發明了雙氫青蒿素。經構效關係研究:明確青蒿素結構中的過氧基團是抗瘧活性基團,部分雙氫青蒿素羥基衍生物的鼠瘧效價也有所提高。

這裡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雙氫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結構。直到現在,除此類型之外,其他結構類型的青蒿素衍生物還沒有用於臨床的報道。

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衛生部新葯證書。於1992年再獲得雙氫青蒿素新葯證書。該葯臨床藥效高於青蒿素10倍,進一步體現了青蒿素類藥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點。

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在北京聯合召開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第四次會議,有關青蒿素及其臨床應用的一系列報告在會上引發熱烈反響。我的報告是「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上世紀80年代,數千例中國的瘧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療。

聽完這段介紹,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一段普通的藥物發現過程。但是,當年從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沿用歷史的中藥青蒿中發掘出青蒿素的歷程卻相當艱辛。

目標明確、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參加全國「523」抗擊瘧疾研究項目。經院領導研究決定,我被指令負責並組建「523」項目課題組,承擔抗瘧中藥的研發。這一項目在當時屬於保密的重點軍工項目。對於一個年輕科研人員,有機會接受如此重任,我體會到了國家對我的信任,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我決心不辱使命,努力拚搏,盡全力完成任務!

學科交叉為研究發現成功提供了準備。這是我剛到中藥研究所的照片,左側是著名生藥學家樓之岑,他指導我鑒別藥材。從1959年到1962年,我參加西醫學習中醫班,系統學習了中醫藥知識。化學家路易˙帕斯特說過「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古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種準備。當抗瘧項目給我機遇的時候,西學中的序曲為我從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準備。

信息收集、準確解析是研究發現成功的基礎。接受任務後,我收集整理歷代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並收集他們用於防治瘧疾的方劑和中藥、同時調閱大量民間方葯。在彙集了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2000餘內服、外用方葯的基礎上,編寫了以640種中藥為主的《瘧疾單驗方集》。正是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鑄就了青蒿素髮現的基礎,也是中藥新葯研究有別於一般植物葯研發的地方。

關鍵的文獻啟示。當年我面臨研究困境時,又重新溫習中醫古籍,進一步思考東晉(公元3-4世紀)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這使我聯想到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

關於青蒿入葯,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其後的《神農本草經》、《補遺雷公炮製便覽》、《本草綱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記載。然而,古籍雖多,確都沒有明確青蒿的植物分類品種。當年青蒿資源品種混亂,藥典收載了2個品種,還有4個其他的混淆品種也在使用。後續深入研究發現:僅Artemisia annua L.一種含有青蒿素,抗瘧有效。這樣客觀上就增加了發現青蒿素的難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並不高,還有藥用部位、產地、採收季節、純化工藝的影響,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確實來之不易。中國傳統中醫藥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值得我們多加思考,發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堅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比較差,為供應足夠的青蒿有效部位用於臨床,我們曾用水缸作為提取容器。由於缺乏通風設備,又接觸大量有機溶劑,導致一些科研人員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為了儘快上臨床,在動物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我和科研團隊成員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確保臨床病人的安全。當青蒿素片劑臨床試用效果不理想時,經過努力堅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終查明是崩解度的問題。改用青蒿素單體膠囊,從而及時證實了青蒿素的抗瘧療效。

團隊精神,無私合作加速科學發現轉化成有效藥物。1972年3月8日,全國523辦公室在南京召開抗瘧藥物專業會議,我代表中藥所在會上報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對鼠瘧、猴瘧的結果,受到會議極大關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會議上,我報告了30例臨床全部顯效的結果。從此,拉開了青蒿抗瘧研究全國大協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謝當年從事523抗瘧研究的中醫科學院團隊全體成員,銘記他們在青蒿素研究、發現與應用中的積極投入與突出貢獻。感謝全國523項目單位的通力協作,包括山東省中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以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等,我衷心祝賀協作單位同行們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對瘧疾患者的熱誠服務。對於全國523辦公室在組織抗瘧項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誠摯的敬意。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

瘧疾對於世界公共衛生依然是個嚴重挑戰。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在談到控制瘧疾時有過這樣的評價,在減少瘧疾病例與死亡方面,全球範圍內正在取得的成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如此,據統計,全球97個國家與地區的33億人口仍在遭遇瘧疾的威脅,其中12億人生活在高危區域,這些區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於1/1000。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全球瘧疾患者約為1億9千8百萬,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58萬,其中78%是5歲以下的兒童。90%的瘧疾死亡病例發生在重災區非洲。70% 的非洲瘧疾患者應用青蒿素復方藥物治療(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療的瘧疾患兒仍達5千6百萬到6千9百萬之多。

瘧原蟲對於青蒿素和其他抗瘧葯的抗藥性。在大湄公河地區,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惡性瘧原蟲已經出現對於青蒿素的抗藥性。在柬埔寨-泰國邊境的許多地區,惡性瘧原蟲已經對絕大多數抗瘧葯產生抗藥性。請看今年報告的對於青蒿素抗藥性的分布圖,紅色與黑色提示當地的惡性瘧原蟲出現抗藥性。可見,不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藥性,在非洲少數地區也出現了抗藥性。這些情況都是嚴重的警示。

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全球計劃。這項計划出台的目的是保護ACTs對於惡性瘧疾的有效性。鑒於青蒿素的抗藥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證實,擴散的潛在威脅也正在考察之中。參與該計劃的100多位專家們認為,在青蒿素抗藥性傳播到高感染地區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藥性的機會其實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任務迫在眉睫。為保護ACTs對於惡性瘧疾的有效性,我誠摯希望全球抗瘧工作者認真執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全球計劃。

在結束之前,我想再談一點中醫藥。「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葯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資源,醫藥學研究者可以從中開發新葯。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於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

最後,我想與各位分享一首我國唐代有名的詩篇,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 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於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

衷心感謝在青蒿素髮現、研究、和應用中做出貢獻的所有國內外同事們、同行們和朋友們!

深深感謝家人的一直以來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謝各位前來參會!

謝謝大家

地址: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發表演講


朋友圈中藏乾坤,男默女淚蛋疼文。

熬湯不分對和錯,轉發管他假與真。

馬雲助我成首富,文章教你做男神。

岩松話嘮正能量,莫言淚點很深沉。

輪到呦呦又躺槍,獲獎也玩小清新。

看到哪句你哭了?不轉不是中國人!

諾獎豈是段子造,科學自有真理存。

勸君沒事多讀書,莫讓雞湯毀終身!

————————————————

今天我被屠呦呦的獲獎雞湯刷屏了,特意去翻了屠先生的獲獎感言,根本沒什麼「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之類的雞湯話呀!對此我只想說:別低頭,獎牌會掉!別哭泣,西醫會笑!


很明顯不是啊~上個星期我在朋友圈看到這話時,還是馬雲說的。


領的是諾貝爾獎,不是金雞百花獎。


屠先生要敢這麼說,

諾貝爾文學獎當場就得被收回去。

…………………………………………………

…………………………………………………

原因是剛學會刷微信的幾個評委覺得屠先生獲獎感言涉嫌抄襲馬雲、崔永元、韓寒、村上春樹……


是彭定康說的。


你發的話不是屠奶奶的原話,你的那段經過加工。屠奶奶的原話是:種下一片蒿草,就會有一群鹿被吸引。(嚴肅臉)


是啊,而且反響很大:

在場的觀眾們聽完後男的都沉默了,女的都流淚了


貫穿所有雞湯文的精神無非就是一句話,「行而不得,反求諸己」


明顯一股子朋友圈雞湯文的味道,屠奶奶要是說出這樣的話出來我吞糞三斤



這明明是宋冬野說的。

野馬兒野馬兒你不要跑


隔著屏幕聞到一股濃濃的雞精味?_?


不是!我記得這話明明是莫言得獎的時候說的!當然也有人說是白岩松的,好吧也對。


看到哪句你哭了?


余華的,很是相似,應該就是原作者,後來被改動了?


是真的,我們考試作文考過,作為素材


很多地方有視頻演講 自己聽 朋友圈傳的基本都是垃圾文


屠呦呦獲獎演講視頻 屠呦呦諾貝爾獎中文演講


我也是醉了

姑娘太天真..

這種話也去信..

我還Albert Einstein呢..


推薦閱讀:

諾貝爾獎有哪些年給了神經科學領域?這些獲獎者的成就是什麼,有怎樣的重要性?
居里夫人的工作很難嗎?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你感到自豪嗎?
舉國體制在高能實驗物理方面是否有優勢?大規模砸錢能否帶來突破?
諾貝爾獎為什麼會有「獎項的獲獎者不得多於 3 人」的規定?這項規定如今是否有更好的改善方法?

TAG:中醫 | 諾貝爾獎 | 釣魚廣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