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執念都是不好的嗎?

執念,或「我執」,全都屬於貪嗔痴中的貪念嗎?

大部分的執念,都是「不好的」,這個我知道。最基本的,「我必須得買到那件大衣」,「我必須得把頭髮剃的一點不剩」很明顯都是不好的執念,甚至是強迫症了。深一點的,「我一定要賺大錢」,甚至「我一定要拿第一名」看起來是有追求,有時也是執念太深。

那麼我的問題是,

如果有非常強烈的慾望想學習更多的佛法(或各自信仰的經典),這算「貪」嗎?

如果佛教徒有很強烈的慾望希望自己能普渡眾生,這算「貪」嗎?

如果佛教徒臨終前對這世界感到絕望,甚至對自己成佛沒有信心,抱憾而終,這是否屬於「執念太深」?


成佛就是到彼岸。

想去彼岸。得駕船。

那麼在這邊岸上的時候,執著想上船。就是好的。

執著不想再在這邊,想到對岸去。就是好的。

船到了對岸。要下船。

這時候還執著要在船上,就是不好的。

如果下了船要執著扛著船繼續往前走,也是不好的。

不能用一個好或者不好來判定執著到底是啥,

在該執著的時候執著,

在該不執著的時候就不執著。

才是最好的。

就怕在該執著的時候不執著。

在不該執著的時候瞎執著。

一個叫狂禪,一個叫法執。

都是二百五。


剛剛看到一個我認為絕好的比喻,分享到知乎,就放到這個題下吧

就像開會前,大家鬧哄哄,有人高聲說:「不要講話!」大家才安靜,但「不要講話」也是話呀!可是沒這句話,不能止息嘈雜之聲。

會性法師 《天台四教儀講錄》


感恩題主開題!

任何執念都是不好的嗎?

暫且不回答 好或不好

佛教所強調的是 用而不執

"用而不執"

例如 學習了佛法

您努力的學習 而且實際的使用在生活中 "用"

但不必執於 非如此不可

您雖 內方 但可 外園

心直 是自己心中有一把尺 用來丈量自己的 不是用來丈量別人的

時時的用 學來的法 卻沒法執

時時的用 暫時的我 卻沒我執

"用而不執"

相當於 七覺支 的舍覺支

能做到 舍覺支的師兄 "用而不執"

雖然 您 時時 念覺支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輕安覺支 定覺支

但您都 "用而不執"

您有 非常強烈的慾望 想學習更多的佛法 是值得讚嘆與鼓勵的

您若有學習內觀 就會知道 別執於此就好 (四神足的欲 越多越好)

您有 非常強烈的慾望 希望自己能普渡眾生 是值得讚嘆與鼓勵的

您若有學習內觀 就會知道 別執於此就好 (四神足的欲 越多越好)

(還沒能力時 放在內心就好 不須讓還不懂佛法的人誤解 泥菩薩過江)

不須對外境 絕望 絕望不會幫助您 (多學 正見的觀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 我們 把握因緣 創造因緣 改善因緣

不對抗 不排斥 因為 對抗 排斥 都是在 懲罰自己的 (有內觀能力的人就知)

這篇可參考(第4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0

"

這世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的,尊重這世上發生的所有事情(尊重並非表示同意),對自己 對別人 都一樣。自己還沒聖人的能力,而一直要求自己完美,或許會讓自己落入掉悔中,而無法活在當下。對別人也一樣,任何人會犯錯,一定有其背後的因緣,若想改善這世界,佛教徒會想要改變其因緣。

"

一切 已成的事實 不該是 佛教徒 煩惱的原因

佛教徒 應只在 當下 及 未來 的 因緣 的改善 做努力

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 是練習 覺觀 自己五蘊的好方法

這方法

沒時間的人 用少許時間練習

有時間的人 用較多許時間練習

重點 都一樣

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沒有壓力 只有放鬆

放鬆時 才易 念住所緣

所以 您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

就只練習 幾個 十五分鐘

但 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 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

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 是必要的

練習時 就只是 念住所緣

有人 打斷時 因緣不具足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愉快的 處理 打斷的 因緣

處理完 還有時間就再念住 沒時間 也欣然接受

禪修時 用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的心態

不在禪修時 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的過日子

隨時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

儘力做事 但不強求完美 還有的瑕疵 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 把握因緣努力

(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 犯錯後要儘力改進 然後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

馬祖道一禪師: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

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

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所以 練習四念處禪修 的短程目的:

當 眼見 耳聽 意念 ... 時

別 將自己的 偏見 成見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

而 一再的 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 牽著走

(就算 能力還不夠 污染 自腦中釋放了 也不需被牽著走 讓它去 莫管它 就好)

末學 學習的 四念處禪修

可在 日常生活 動態中練習

如這篇所說(第11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page=1#pid650341

您若對修習 四念處禪修 有興趣

這兩篇 應該都有幫助:

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

祝您 早日成就!

感恩!

祝福!


謝Gabby老師邀請。

如果有非常強烈的慾望想學習更多的佛法(或各自信仰的經典),這算「貪」嗎?

如果佛教徒有很強烈的慾望希望自己能普渡眾生,這算「貪」嗎?

算,但是貪得好,值得鼓勵!

如果佛教徒臨終前對這世界感到絕望,甚至對自己成佛沒有信心,抱憾而終,這是否屬於「執念太深」?

是,不值得鼓勵。

茲恭錄善知識開示如下:

在尚未成就佛道之前,都應該精進勤求道業之增上,也就是諸佛菩薩告誡我們「善法欲」不能斷除,因為尚有太多的無明習氣種子隨眠待知、待斷、待證、待修。再者,諸佛菩薩悲憫眾生,心心念念想要眾生成就佛道,心心念念想要讓眾生度脫生死苦海,難道這也是罣礙嗎?而且《心經》講的心無罣礙,是說悟得真心第八識以後,轉依於祂而無罣礙,不是悟前無罣礙而不求悟;也就是說真心是本來就無罣礙,所以無五蘊的罣礙,無一切法的罣礙,無三十七道品,乃至無般若智慧,亦無佛法上的所得;但是妄心意識覺知心,卻必須有罣礙,罣礙著還沒有進入佛法內門中,還沒有正式註冊入學成佛妙法;若說「學禪不要求開悟、學佛不要求成佛」,那是沒有智慧的說法,那是因為自己沒有正確的知見、沒有開悟、沒有能夠助人開悟的方法,所以對開悟明心、對成佛之道渺渺茫茫毫無方向才會說的話。真實的證悟者,因慈悲心,自己證悟了,巴不得所有眾生都趕快開悟,不然五祖為什麼要勸佛子們學佛法時務必先要開悟。09 第七章 法義辨正──如何判斷真假開悟

那什麼叫作「欲」呢?欲它是屬於五別境心所有法裡面的一個心所法,也就是欲、勝解、念、定、慧裡面的其中的一個心所有法。五別境心所有法的欲心所,它是希求、慾望的意思,也就是慾望通於善、惡、無記三性,善法欲能夠使眾生生起精進向善之心,而惡法欲就會導致眾生產生貪著。三乘菩提概說第006-010集

欲則是屬於五別境心所法,意思是希求慾望。慾望通於善、惡、無記三性。善法欲能使眾生生起精進向善之心,而惡法欲則會導致眾生產生貪著,因此貪、愛、欲這三個字,名稱雖然有所不同,意思卻是相通的。各種慾望都包括在愛欲之中,歸納來說,包含了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以及修行人的五欲:色、聲、香、味、觸。愛與欲相應,就產生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渴求、慾望、貪婪與愛著,這就是一切痛苦生起的根源,也是使得眾生生死相續的根本。各位菩薩!以上略說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人心無盡的貪著,而這些渴求、慾望、貪婪和執著就是煩惱。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第056-060集

南無佛法僧

南無如來藏


為了自己好叫貪,叫我執。為了別人好叫大愛,叫慈悲。但一般人對別人好都是為了自己,為了別人以後回報自己,為了自己的福德增長......


執念也許是撇除所有客觀因素之外最後的動力。


是的,包括「好與不好」這一念執。


十年了,犯了貪嗔痴,剛才有幸,蒼天眷顧,也算是頓悟了吧。寫下了這些廢言,算是做個了結,剛才點播了一首歌(如果有來生譚維維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有一句評論寫的很好:每句歌詞都很美 每個畫面傳遞的都是多少人一輩子值得懷念的東西,你是那個有緣人的話,自然會懂,不懂也沒關係 這就是廢言好了... 人來人去一場空..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人生路長也短,相信戒了貪嗔痴的你 會有佛緣 我已經有了 因為我相信宗教的信仰,在尼泊爾 我沒死,那一刻想會不會有佛緣,一路走來 ,自己的摸索?佛的指引?哈哈 都是廢言 只有現在有的 你現在有的 沒有的 不是你的的東西 就放下,,成功是過河,那麼不過河就是貪 痴,這不是堅持,是難,過了河到了岸 不下船 就是吃貪 此三毒 痴為無頭之毒 放下執念 便是自在.如若不然 相信自己就痴到底 萬般無奈 自由命的答案 能放下 那你便是智慧的 我也不知道自己再說什麼 通過這些網路什麼的 也是我的一份力 不是弘揚佛法 信則有不信則無


一方面,對你自己來說

執念這東西就如同飲酒

喝的少一點對身體調節有一定益處

喝多了難免傷身,胡言風語

所以與己重要的是掌握度

不能被心魔所困,不能貪

還有嘛,

就是你這執念對周圍人的影響

有的執念可以讓你周圍的人得到利益

可以說是外部經濟

有的便會引起與他人利益衝突

可以說是外部不經濟

恰巧這執念好壞是由你周圍人判定的

你看那些流芳百世的名人

都是有執念的,他們之所以被後人所歌頌

恰恰是符合更多人的利益罷了


提問中用了「任何」這個詞,感覺是希望得到否定的答案吧


執著於善法不叫執著,因為善法會讓你放下,最後把放下都放下,那才是真正的放下。


三個答案是…………算…………算…………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色緣空性,無我涅槃。

上蒼所賜予也,天道所循行也,業緣所造作也,余何求也。清靜觀照,無有分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慈悲喜舍,梵心梵行;清靜柔順,尊道貴德。色緣空性,無我涅槃。


你想要的不就是不是嘛,想要的不就是一個對部分執念的肯定話語嘛


不論好不好,有執念很容易被別人利用,甚至被人把玩在股掌之中。


就最終目標來說,是。對還沒有走到終點的人來說,不是。


不必刻意執著,也不刻意去不執著。


如果有非常強烈的慾望想學習更多的佛法(或各自信仰的經典),這算「貪」嗎?

是執念。是執念就要放下,但放下有次第,就是有一個先後順序。先放下容易放下,更緊迫應該放下的那些。而學習佛法的念頭可以多執著些日子,按佛教的說法成佛不是一世的時期,那麼這一世放不下這個善念也無妨。

如果佛教徒有很強烈的慾望希望自己能普渡眾生,這算「貪」嗎?

是執念,說明如前。如果普度眾生是為了自己積累功德,則是貪。如果是放下我執之後的慈悲心,則是無上正念,是成佛之前的最後一絲執念。

如果佛教徒臨終前對這世界感到絕望,甚至對自己成佛沒有信心,抱憾而終,這是否屬於「執念太深」?

貪嗔痴慢疑,信心不足便是疑心。是進階的關口。依佛法而言,臨終應當發願,願力會接引你去下一世繼續修行。


推薦閱讀:

宗教界人士是如何評價呂澂先生的?
「涅槃」觀念產生於佛教發展的哪個階段?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對於這一觀念理解上有無區別?
地藏經裡面幾位如來出現的時間有沒有疑問呢?
因果業力究竟能不能通過學佛被改變?

TAG:佛教 | 佛學 | 執著 | 貪嗔痴 | 人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