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別人一對一聊天的時候往往能聊上好幾個小時,人多的時候卻插不上嘴只能沉默?

比如和朋友一起聊天,很多時候本來只是想一起吃個晚餐卻能就著感興趣的話題討論了兩,三個小時,但是和一群人一起吃飯或者玩的時候就感覺完全沒話說,雖然聽到好玩的還是會和大家一起笑。久而久之就顯得很內向不合群,無法結交到新的朋友


有一種友誼是屬於群體的。有時候我們不滿足於兩個人的對話,還期望自己參與的聚會裡可以看到很多人。例如同學聚會總是想找上四五個人,才覺得這樣才是同學聚會;下班後同事相聚,總覺得一定要湊到的三四個人以上,聚會好像才有意義。如果只有兩個人能成行,如果不是兩個人自己想約會,那我們就會說「算了,下次等大家有空的時候再聚吧!」

聚會是一件讓人感到幸福的事(用幸福去描繪是因為聚會後總會讓人放鬆或是滿足,在大多數時候),但聚會裡的對話方式才是令人感到奇妙的地方。

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雖然聚會是群體性的,總是充滿了許多人,但對話總是會拆成許多小集團,你很難一次七八的人一起對話,除非要共同討論一件事情,但如果是敘敘舊,大家還是個別找到適合講話的人進行一對一或是一對二的對話。回頭想想,我們常常會覺得在太多人的對話之中,話題好像很難聚焦,最終讓人有一種浪費時間,或是沒有意義的感覺。或許我們還是覺得一對一的談話可能比較深入,比較能讓雙方在講完話之後,留下一些深刻印象,不會覺得這個晚上浪費了彼此的時間。

我們總是對小圈子有深刻印象,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總覺得一個小群體討論的事情一定很有趣,如果自己不在其中,可能內心不好受以外,更覺得倍受排擠了。

有研究探討過這個主題,他們在校園裡隨機找學生詢問他們這個小群體到底在討論什麼,他們發現如果這個群體在討論別人的八卦時,人數會比一般討論平均的人數更少。然後他們再讓參與研究的學生們真實的交談互動,嘗試去看看對話要形成,團體合理的大小是多少,他們發現即便群體有很多人,但真正參與對話的人,遠比預設的來得少,很少會超過四個人。

或許研究結果嘗試尋找到真實會產生對話的群體大小大概是多少,但到底為什麼我們會希望越多朋友越好,但在跟人說話時只想要讓幾個人參與就好呢?就像講八卦時,你不自覺地就會想要防止更多人參與,一有人跳進來說,這個話題總是會說不下去。

心理學家認為這或許和我們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有關,這個常見的心理學概念總是用來說明同理心之類的能力。

基本上心智理論是指我們能夠去理解其他人的能力,我們不必然地知道對方的狀態或意圖,但我們可以通過推演想像去嘗試理解對方狀態,用以管理我們的社交生活。當我們在對話的時候,心智理論需要正常地運作,我們要知道對方說的,以及自己所說的對方式是否理解,在雙方都能有共鳴與理解下對話才會順暢的進行。

一對一的對話時,這種能力的表現很容易想像,你只要預測推演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就好,但當多一個人加入時呢?你會發現這個工作變難了。你得同時理解A和B的想法,以及他們對於話題的理解,對話之所以能進行,你會嘗試解釋,嘗試不讓對方落後於話題上,你不可能自顧自的講某個事情,結果對方只能回「你到底在說什麼?」。

對話的根本或許在,彼此都搭得上話,而搭得上話的前提在於我們知道對方有沒有理解,然後去用一個適當的速度與描繪方式傳達。

但超過三個人呢?第四個人進來了,第五的人進來了,這個對話的過程就好像是智力測驗一樣,你們的挑戰可非同小可;因為你要理解的內心已經超過三個人,不僅會讓對話變得緩慢,也會讓對話的理解共識變得困難。

這或許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智局限」(mentalizing constraints),我們在對話的過程中,事實上是一種心智理論能力的表現,我們需要這個能力的運作,才能夠通過理解對方的思維狀態繼續話題,因為你一定可以想像,當你跟一個人說話,他只說自己想說的——對話顯然不會延續下去,因為他沒有理解你的狀態、你想不想聽的心情,或是你想要怎麼樣地去聽的心情。

對話之所以稱為對話,就是你說了一些事情,然後我回應一些事情的一來一往。即便是你們是在講一個不在場的人,這也是會耗費我的的心智能力的,因為你需要猜想那個不在場的心理狀態,與所作所為的意圖。心理學家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聊八卦的時候,人總是越少越好了(雖然需要撇除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們在講八卦的一些其他因素)。

了解最佳聊天的群體大小好像沒什麼用,不過它讓我們了解到:心智能力,包括推演別人心理狀態的能力,會取決每個人的對話品質的優劣狀態。

或許你是個比較能想像別人內心狀態的人,也善於經營對話,會發現大家或許比較喜歡跟你聊天。但如果比較表現不佳的話,對話或許很難維繫,別說四五個人的對話了,一對一的對話有時候都很吃力。

心智能力有個別差異,這也就反映了為什麼我們有些人一次可以跟很多人抬杠,但有些人總是在多人對話中插不上嘴。有些人一對一時的聊天總覺得很充實,有些人一對一時的聊天總是疲勞轟炸,因為沒辦法想像一個平衡共同維繫同一話題。

不要小看對話,這是一場困難的智能考驗。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

這就涉及到對氣場掌控的問題了。

一對一的時候,由於只有兩個人,所以無論是傾聽還是表達都比較容易掌控,你只需要照顧到對方一個人的情緒,順著他一個人的話往下聊或者找他有興趣的話題往下聊即可,該接話的時候接話、該表達的時候表達、該沉默的時候沉默、該傾聽的時候傾聽,無需有其他心理壓力。因為你們之間很容易建立一種相對封閉和穩定的氣場——僅由你們兩個人組成,你們兩個人在這個氣場中的掌控權各佔50%。這就決定了你們在這個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分的————權利就是表達的權利,義務就是傾聽、接話、調節氣氛的義務,這麼說是因為人的天性更喜歡錶達,而不是傾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成功學人士在講溝通的時候會重點提到傾聽一樣(缺啥補啥)。在一對一的過程中,由於每一個人的參與度都更高,容易保持人的注意力和興奮感,這對你們之間氣場的調節當然具有重要和積極的作用,所以你一對一基本不會感到尷尬,即便你哪句話沒接好、哪句話說錯了什麼的,可以調整的餘地也更大,因為在場的就你們兩個人,你不用擔心其他人的感受和對你的評價,這自然會減輕你的心裡壓力,讓你更放鬆,而往往越放鬆狀態越好,這種良性循環會不斷地促進你們有聊不完的話。

人多的時候,你要面對的對象主體有很多個,任何一個人跟你互動的時候你缺乏積極有效的應對都會讓你們之間出現微妙的尷尬氣氛,因為對方會覺得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你不夠重視他或者你這個人本身就不夠成熟,他自然會在心裡對你有看法,哪怕你自己覺得沒啥事,實際上卻很微妙。這種尷尬的氣氛如果不能及時化解,那你在這個場合接下來的時間裡就會度日如年。其實,這既考驗你的應變能力、也考驗你的專註力,這些都需要你不斷的去人多的場合磨練和總結反思才能真正的提高的。我們常說在學校上學(尤其是大學之前的學生)和在社會上混生存有不同,是什麼不同?我覺得就是研究對象不同:在學校你只需要研究知識和學問,在社會上你除了把自己本職工作做好,最需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學會研究人——研究你自己+研究和你打交道的人。你既得總結出人的共性、也要區分出每個人的個性,只有這樣,在人多的時候,面對不同的人你才知道說什麼話、聊什麼話題、如何接話、如何調節氣氛、如何適應氣場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見啥人說啥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八面玲瓏、人中的精靈——人精。說白了,人多的時候切忌過於自我——想說話就說話,想不說就不說,覺得自己多說一句少說一句無所謂,這樣簡直是自尋死路,你要是在和別人吵架的時候這麼想還行,正常社交時絕不要有這種想法,一定要膽大心細臉皮厚,多照顧對方的感受,哪怕你覺得你是在表演,那也請你把這齣戲演好,不拿最佳主角,拿個配角也行啊。比如,10個人在一個桌子上吃飯,為了不冷場,每時每刻肯定都有個人在發言,那麼你作為傾聽者你得在適當的時候去配合他的發言,比如順著他的話往下接一句啊、解釋一句啊、哼哈答應著啊、打個哈哈表示贊同啊等等,你不能像個sb似的在那一句話不說、甚至大氣不敢出,生怕自己的發聲會讓整個氣場尷尬,你要這麼想,你就廢了;因為你要是這麼做了,回過頭來等你說話的時候,就沒人鳥你了,你想想那你得多尷尬?你說話沒人配合你,你就會想了:是不是他們都討厭我?是不是我說話沒意思別人不願意聽?是不是我說錯啥了?我是不是不應該說話?於是乎,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你就再也沒發過言。你在這次聚會上徹底淪為看客,別人說話時都已經不會再看你一眼,甚至無視你的存在,說白了你被這種無形的氣場給孤立了:哪怕這裡有你的朋友或者親戚,但是大家為了配合大氣場,可能只有暫時孤立你這一條路。當然,這還沒有完,等聚會結束後,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很多人還不忘在背後跟另一個參與者提你一嘴:剛才那誰誰誰,和個啞巴似的,連句話都不會說,挺大個老爺們,真是個窩囊廢。而且這種議論會在另外九個人之間小範圍不斷重複,一直到大家都形成共識:恩,你確實是個sb。於是乎,你就被徹底孤立了,被徹底趕出這個圈子,下次聚會,可能就沒人帶你了。當然,這只是限於你們10個人,像這種聚會你參加的越多,你「得罪」的人就越多,哲學上說事物是普遍聯繫的,直到最後,你會發現,你再也不想出去聚會了,再也不想去人多的地方了,因為太特么痛苦了。於是你就成了一個「內向的人」。

還要說明的一點:剛才說了,在人多的場合,大多數你都是一個傾聽者,假如有十個人的話,你可能也就有十分之一的時間在說話,剩下的你都是在傾聽、配合、順應氣場,這是一個體力活,也是很講究技巧的,一旦你覺得無聊了、不想聽了就想偷懶了、覺得配合不配合無所謂了,那就很可能出現我剛才說的這些情況。

既然剛才已經分析了原因,那就得針對這些提出具體措施(公務員考試寫申論大作文的既視感):

就像朱炫大師兄說的:要開口說話,冷場也要說話,臉皮薄也要說話,挨打也要說話。因為只要你說了,最起碼別人會覺得你態度上是積極的,也會對你更寬容。如果你說了後效果不好,你就好好反思自己和別人比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唯有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如此循環往複,你身上的問題才會儘可能的得到解決,你身上的刺才會被磨平。你才真正的成為一個圓滑的人,不要瞧不起圓滑,覺得圓滑世俗,其實正是圓滑才能讓你不傷害別人,並最終保護了你自己。

也許你會說:我靠,這也太累了,人需要活的這麼累嗎?其實我想說,一旦你情商提高了,你會覺得這些很愉快,反之呢,你就會無比痛苦。

完。


謝邀!

最簡單的回答:當事人顧慮太多。


和樓主存在相似的問題,結合自己的經歷,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聊天對象有區別:一對一聊天的對象往往是我們本來就比較熟、有安全感、有共同回憶、共同話題的朋友;而一群人的吃飯或社交活動,很難保證群體中的每個人均與自己處在安全感範圍內,因而我們整個人會變得些許緊張、不自然、不自在;

(2)聊天話題有區別:一對一聊天的話題往往是雙方均感興趣且都有得聊的話題,而一群人聊天的話題卻是天南海北,經常會涉及到一些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領域,在這些領域我們往往沒有獨到的見解,或者有話不敢說、擔心說錯、顯得尷尬;

(3)聊天節奏有區別:一對一聊天的節奏可能隨著雙方的反應速度靈活地調整,而一群人聊天的節奏則是你一言、我一語,時常會有那麼幾個反應很快、能言善辯、會抖機靈的朋友存在,很多自己想說的話一下子就被別人說了,那就索性不說也罷;

再深入分析上面幾點,其本質原因可能是:

(1)自身不夠自信——在群體聊天中怕出錯、不敢說;

(2)日常積累有限——存在很多知識盲點、知識孤島,時常會遇到插不上話的話題;

(3)反應速度不夠快、語言組織能力較差——沒法很快地就一個話題組織語言、抖出機靈;

既然題主問出了這個問題,那麼更進一步,可能會繼續問,應該如何克服/避免這樣的困境呢?

基於上述分析,應該會有三個小目標:

(1)變得更自信;

(2)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見聞,完善知識體系;

(3)鍛煉自己的反應速度、語言組織能力;

但每個小目標又各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了,這裡就不能再繼續分析了(其實真相是,答主自己也還沒找到快速實現上述小目標的有效路徑,歡迎大家在評論里share自己的小技巧)


正好相反怎麼辦?


我覺得應該是內向性格吧。 內向的人在人多的時候失去能量,外向的人在人多的時候得到能量。


啊。。我想說。。我是因為嘴毒。。說話完全看人啊。。


這難道不是一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題么?

假設你跟王二狗是無話不談的好兄弟,在一起喝酒吹逼時能聊半宿,這是因為你們有共同話題以及共同的情感需求。姑且認為你有10個感興趣的話題(A、B、C、D、E、F、G、H、I、J)和5種情感需求(α、β、γ、ξ、Σ),而王二狗有12個感興趣的話題(A、B、C、D、E、F、L、M、N、O、P、Q)和3種情感需求(α、β、δ)。那麼你們的交集自然會集中在(A、B、C、D、E、F以及α、β)。

但是,人一旦多起來,就沒有那麼共同話題和情感需求的交集了...

你:(A、B、C、D、E、F、G、H、I、J)(α、β、γ、ξ、Σ);

王二狗:(A、B、C、D、E、F、L、M、N、O、P、Q)(α、β、δ);

李小花:(A、B、M、N、O、P、Q、R、S、T、U)(δ、ζ、λ、δ);

張大鎚:(A、Q、R、S、T、U)(δ、ζ、β);

...

XXX:(さ、ん、き、ゅ、う、く)(? 、? 、? 、? 、?、 ?、 ?、 ?、 ?、 ?);

XXX:( : - )( . . . );

顯然,人一多的時候除了聊天氣,只能假裝矜持兀自沉默了。


因為嗓門太小


水瓶座怒答,大概是覺得一群人里總有一兩個你不想跟他說話的人…索性就看著他們裝逼好咯


親疏有別。

跟朋友們可以興緻勃勃地互相辱罵,我們發明了很多極其噁心的罵人的話,要是有旁人在我是萬萬不敢說的。


這其實並不是壞事,性格使然而已。

我也常常和關係好的同學在一起很健談,有關係不好的同學在一起就不怎麼說話。因為或許並不是很贊同他們的關點,但由於與對方沒有那麼熟,就不會輕易發表自己的言論。這很正常。

如果你現在只是個學生,那問題不大,在一對一聊天中很健談,但在大多數人面前沒那麼健談,有時候甚至是你真誠的表現。因為一對一的聊天中可以充分的表達雙方的觀點,觀點不一致也沒關係。但是在一個群體當中,不一致的觀點很可能迎來群體的聲討與反搏。或許你的性格就是屬於那種,可以交基友閨蜜,卻不適合和一群人一起混的。

自己是什麼性格的,就你自己什麼樣的性格去交友,不要為了交友而去交友,保持自我就很好。

拙見(′ε` )?


媽呀我也是這樣的人


完全相反啊。。兩個人說話聊著聊著就聊死了,一群人能聊好久。。


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

我和你有點相反,在很多朋友一起的時候往往可以口若懸河,說個不停。

而不止一次,我單獨和女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就沒什麼話說,她們後面會告訴我:怎麼在QQ和微信那麼多話說,見面時就這麼沉默呢?

當然,應該是我的心態沒調整好,和朋友在一起時比較放鬆,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和喜歡的女孩在一起時就比較緊張,拚命想說點什麼,卻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說什麼好。

建議:無論是和很多朋友一起還是一對一相處,放鬆點,做自己就好,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說什麼或者不說什麼。


自卑,找不到存在感。


推薦閱讀:

這樣能說明妹子對我沒有好感嗎?
如果有人問你的問題,回答不上來,你會如何回復?
聊天技巧:如何展開話題不顯沉悶?
會吹牛,拍馬屁,會做人是一種什麼體驗?
如何破解聊天:你可愛的像條狗一樣,我忍不住想誇你一下,么么噠。?

TAG:大學 | 聊天 | 人際交往 | 戀愛 | 聊天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