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我可以不去看看嗎?

感覺要說些大逆不道的話了。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最近被這句話刷屏了。題主被各種正能量的故事感動的一塌糊塗。但是…突然發覺在被打了雞血的心情中隱藏著一種焦慮。

仔細想了下,似乎是覺得如果沒有看到更大的世界的自己是個loser。感覺安於平凡的自己似乎犯了很大的錯。換個通俗的說法,對於自己目前普通的工作和收入竟然沒有太大的不滿。對於那個更大的世界,竟然沒有特別的嚮往。

在感到焦慮的同時,又覺得有些悲哀,不是悲哀自己沒有去看更大的世界。而是悲哀不能心安理得滿足於平凡的生活。努力,奮鬥,高薪,環遊世界,聽上去是很美好,但是我的小世界,孩子的笑,好吃的手抓餅,好看的書籍,也是非常開心滿足的事情。

不是說更大的世界不好,而是希望想看的人勇敢去看。不想看的人,心安理得。


花一輩子去外面的世界到處打卡,

也只是為了看清自己內心的世界。

----------------------------------------------------------------------------------------------------------------------------------

這段送給題主~

我多麼希望,有一個門口

早晨,陽光照在草上

我們站著

扶著自己的門扇

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顧城《門前》

幸福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更新========================

這個答案的初衷並不是要大家乖乖待在家裡,而是要對題主說的。

題主說「不是悲哀自己沒有去看更大的世界。而是悲哀不能心安理得滿足於平凡的生活。」「對於那個更大的世界,竟然沒有特別的嚮往。 」「不是說更大的世界不好,而是希望想看的人勇敢去看。不想看的人,心安理得。"

有些人喜歡去遠方找自己,想找的東西在遠方,那就大膽坐上小火車繞你的夢一整圈吧~

有些人喜歡覺得眼前的一切就已經足夠美好,想要更加好好珍惜自己的小世界,也不用覺得自己是個沒追求的人,也可以騎上小機車在自己心裡打轉轉呀~

不論去不去哪裡,希望大家都找到想要的自己就好。

一首小可愛的歌給大家感受一下~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坐小火車出遠門或者騎小機車繞家門一圈,只要開心的話你就唱歌吧,別想那麼多。


你的生活,與他人何干?


生命不是隨意揮霍 但人心各有各的法則


其實說到底,題主還是不自信,不能夠對自己認為的小確幸心安理得。

日子都是過給自己的,自己覺得high了,哪兒用得著管別人?


摘自動機在杭州老師的一篇文章,他的微信公眾號:幸福課,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更大的世界」不是關於空間的,而是關於時間的。時間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拿來換任何東西都是虧本生意。而衡量時間長度的,並不是物理的分秒,而是我們內心體驗的豐富性。所以行萬里路,是為了回到了內心深處。

-------------------------------------------------------------------------------------------------------------------------------------------

河南實驗中學的心理老師顧老師辭了職,還寫了封漂亮的辭職信:「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同為心理老師和文藝中年,我感慨頗深。這封信在網上瘋傳,觸發了我們每個人心底的「辭職夢」:有一天能跟庸碌無為的生活說再見,轉頭奔向別處的生活。就像《月亮和六便士》里,那個叫查爾斯的中年人忽然拋下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工作,拋下老婆孩子,跑到巴黎的破旅館學畫,一路忍受饑寒交迫,當碼頭工、得麻風病,到島上隱居,「終於追上了命運的烈馬(劉瑜語)」,死之前在無人知曉的山洞畫了幅巨著,沒等人欣賞,就把它付之一炬。與其說他追求的是成名的理想,不如說他追求的是「活著」本身。

我不知道那位顧老師有沒有看過這本毛姆的小說,她的事跟毛姆小說主人公有一點很像:辭職不是為了世俗理想,而是為了反抗庸常無聊的生活。「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正是對庸俗生活的一種表態。有人說,辭職就辭職,何必把辭職信寫得那麼文藝而略顯矯情了呢?我覺得,連更任性的辭職都做了,順帶寫封任性點的辭職信有何不可。再說人寫這封辭職信的時候,是給領導看的,沒想到給我們這些普通圍觀群眾看的。

哪個時代都需要英雄。英雄就是要反抗我們想反抗又不敢反抗的力量,做我們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我們從英雄故事中吸收力量,尋找榜樣。對於每一個深陷瑣碎的日常,而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透過窗戶遙想外面世界的人,這封文藝的辭職信足夠為我們的想像提供素材,成為我們編製英雄夢想的線索。十幾年前,在80後剛出來混的日子,媒體對這個概念炒得沸沸揚揚,認為80後會是更自由、更自我的一代,等80後的人工作了買房了結婚生娃了,人近中年,發現還是得面對辦公室的蠅營狗苟,生活的壓力和束縛一樣沒少。按梭羅老師的說法,很多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但我們對生活的幻想還在,有時候這種幻想還在心裡隱隱作痛。這時候出現這麼一封任性的辭職信,自然提醒了我們曾經的生活理想。它就是俗世中的英雄故事。

時代還是有些不同了。最近一段時間,我身邊越來越多有勇氣和才華的朋友,開始選擇自由職業。我羨慕他們的自由,也敬佩他們的付出。人能忍受辛苦,但還能忍受停滯的感覺。他們在努力探索生活的可能性,這真好。我們這些還在上班的人,也忍不住想為他們喝彩。顧老師已經工作多年,她還是心理老師,一定會在課堂上反覆跟學生提到理想、個性、成長、不一樣的生活。她做出這樣的選擇,尤其讓人敬佩。

只是,生活並不會就此停止。沒有了體制的束縛,其它的束縛又來了。所以有人在這封信下寫了一個評論:「錢包這麼小,還是回來吧。」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生活挺小的,也挺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有一天我遇到一個來訪者,她是一個小縣城的老師,考了很多年研,想從縣城出來,一直沒有成功。那天我們也聊起了更大的世界,她說陳老師,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在大城市生活,做一份有趣的工作,結識有趣的人,就像你一樣。我聽了挺驚訝。我不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沒出過國,沒掙很多錢,也沒什麼光輝的職業前途。有趣的朋友倒是認識幾個,可正因為他們的生活都比我大,也佐證了我的「小」。沒想到我這樣的小生活,在一些人眼裡,也算是「更大的世界」了。

這讓我有些疑惑,到底什麼才算是更大的世界?我問了下浙大的學生,你們在浙大,算不算是在一個更大的世界?什麼是更大的世界?沒人覺得自己在的地方是。有些人覺得常青藤盟校的學生才算,有些人覺得去華爾街了才算,有些人覺得有名有影響力才算。我又去問了下佛學院的學僧,更大的世界什麼樣,他們的答案倒是有些不同,他們說世界有多大,取決於你們的心靈修鍊到什麼程度,你修鍊好了,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了。我問他們是否在「大的世界」,他們紛紛搖頭表示還差得遠。

看來對大部分人來說,「大世界」都不在此時此地,而在遠方。它意味著變化、希望、豐富的體驗和更多的可能性。

我有一個朋友,早些年從公務員的工作中辭職了,原因也是,要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她很幸運地找了份輕鬆的工作,而且只要網路就能做。於是她開始到處旅行。印度、西藏、土耳其、斯里蘭卡……她是我見過的難得得活在當下的人。她沒想過未來,沒想過要組建、或者不組建家庭,在旅途中如果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人,也不會拒絕或留戀。我知道有很多這樣的文藝女青年,喜歡這樣的旅行故事,不過她還是有些不一樣,她像是一個達摩流浪者,更隨緣一些。

她說她有過「頓悟」的經歷。是在斯里蘭卡讀一本佛教書籍的時候,忽然覺得理解了很多事,關於時間和生命。按她的說法,「更大的世界」不是關於空間的,而是關於時間的。時間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拿來換任何東西都是虧本生意。而衡量時間長度的,並不是物理的分秒,而是我們內心體驗的豐富性。

所以行萬里路,是為了回到了內心深處。可回到內心深處的方法,並不只有行萬里路一途。就像《荒野的實踐》作者,長期在荒野居住的詩人蓋瑞. 施奈德所說:

「雜務瑣事並非麻煩一堆,別以為我們一旦逃開,就可以開始「修習」,步上「道」途——其實這些瑣事就是我們的道。」

對於還沒能擺脫生活瑣事去見識更大世界這件事,我經常用這句話安慰自己。希望也能安慰到你。


錢包那麼小,誰都走不了

——王尼瑪(據說非原創)


前一陣,河南省實驗中學一枚女老師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辭職信,引發了一陣熱潮。沒有細看新聞,但想來這個姑娘還是極年輕的,或許畢業參加工作沒多久,雖然進了一個省內一流的實驗學校,但仍然對生活現狀擁有眾多不滿足,才會有「想出去看看世界」的想法,因為本質上,所有出走都是為了尋求解脫。出走的形式,只是內心尋找出口的行動化表達。

人這一輩子,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突然對「向來如此」的產生懷疑,懷疑自己、懷疑環境、懷疑意義、懷疑人生,總覺得「另一種可能性」會更好。然而,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欣賞了路上的美景,就要忍受路上的砂石;享受了辦公室、寫字樓的安逸,就要接受職業病的困厄、日常環境的千篇一律;享受著固定而熟悉的生活圈子帶來的安全感和便利性,就必然少了很多外面花花世界的繽紛;正如,選擇了創業,就必然擔著「成功美酒自己獨享、失敗的苦酒亦自己獨吞」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沒人可以幫你分擔,自然就少了那份「只管幹活兒月底拿錢」的天經地義和理直氣壯。大多時候,選擇是條單行道,開弓沒有回頭箭;但其實,任何時候,都可以「船小好掉頭」,只要你不把自己當成母艦。

所以,選擇全憑內心,唯一需要判斷的人,你站在了一個怎麼樣的岔路口,你要走到什麼樣的天地里去。想清楚了,邁開步,就去走,而且,關鍵是,自己選了,就要對自己負責,無論對與錯。更何況,對錯本是相對,只看你現在什麼樣的維度去看待。

世界確實那麼大,我們本心是想多看一點,讓自己的人生多一點兒色彩,以至於遲暮之年,回憶的行囊不會那麼乾癟。但,出走解決不了「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個問題只能捫心自問。回答不出來之前,可以去走走,去探探,路上也可以自問。等到清楚了,自然就不再糾結世界的大與小,因為,世界再大,寸土可以棲身,世界再大,能穿者不過三尺布,能吃的也不過日常五穀,躺下來占不了整間房,最後的最後,無論世界多大,容納自己的,只有那麼一個小盒子,甚至,連盒子都不必有。

反正我是愛這熱熱鬧鬧的紅塵,愛這柴米油鹽醬醋茶。身在紅塵,就是一直在路上。可以上班拿自己的勞動換錢花,可以看書寫字和朋友一起嘻嘻哈哈,可以偶爾沉默偶爾蕭索偶爾低落偶爾徘徊,但終究,還是要回到更愛自己的生活的路子上來,你不愛它,它如何才能愛你?而且,愛要愛的果敢,愛要愛的盡興,愛要愛的投入,哪怕人生就是一場戲,敬業的好演員總還是值得尊敬和點贊的。


我就宅,我就不去看,我就愛看電視


人當然可以不出去看看……不過如果抱有目的,而且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出遊事先目的,去也好。

我一直想要接觸外國人,但我家比較窮,估計接觸不了太多,也沒法從生活的合作的角度接觸……但如果我有錢了,我也不會盲目的去旅行,這涉及到一個問題:接觸是為了理解,理解是為了發展自己。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哥哥大姐姐,居然認為外國人只是飲食和中國人不同,發泄性慾的時候思維比較健康(什麼鬼!)。

認為宗教徒只是無知(什麼鬼!)。

我接觸到別的省份的人,也會認為他們的思考方式和我有區別,但這也需要時間。如果認識外國人,大概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接觸吧。更何況外國人不僅僅是外國人,不同階級不同集團,也是不一樣的,接觸要定向,如果廣泛接觸而不去反省分類一國人,大概真的會暈,去認為別人只有不同類型的吃貨。

總之,我覺得去看看是工具,不是目的。去看看不代表能達到目的。只是去人文名勝看看,沒法達到理解和擴張自己的目的。

如果一個人精力不夠,能力不足,而且沒錢(比如我)。將來最好的方法估計就是去外國和外國人生活一段時間。

如果能力再不濟,去接觸了,也需要幾十年才可以粗略理解(比如現在的我),那麼出去不出去,在(我的意思的理解上)幾乎沒有意義,其輕微的意義和浪費的時間比,小如細菌。不如多讀書,更何況還有「人窮就要多讀書」,「人丑多讀書」,「人蠢多讀書」的說法。


五一去了文殊院參加寺院生活體驗營,發現文殊院倡導的理念很打這句話的臉:"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朕准奏~


外面太曬了,不想去看。

最酷的事情就是做自己。

大部分人所謂的『看看』不就是換個背景曬自拍,聊作談資。

週遊世界,然後呢?

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本色吧。

「可是男孩從小就渴望去認識這世界。對他來說,這比了解上帝和人類的原罪更重要。 有一個下午當他回家時終於鼓足勇氣告訴他父親,他不想當神父,只想去旅行。

「兒子啊,全世界的人都來過這個地方,」他父親說,「來尋找新的事物,然而當他們離去的時候,基本上還是跟來時同一個人。他們爬上高山去看過城堡,最後還是覺得過去的比眼前的好。他們或許是金頭髮,或許有著黑皮膚,但他們大致跟這裡的人差不多。」 」

——摘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題主跑到店裡面大吼一聲:「老闆,我可以不買東西嗎?」

好幾個店主都被這個深奧的哲學問題給震撼到了,久久說不出話來。

不過這次是一位有情懷的店主,他義正言辭地說:「當然不可以,進我店裡不買東西的都是耍流氓。我相信你不會耍流氓的,因為我看到你身上有跟那些窮逼不一樣的氣質,這種氣質我只在三位顧客身上看到過,我不會看走眼的。第一位顧客買了門口海報里那件全球限量版貂皮大衣,88888軟妹幣。第二位顧客買了那雙喬丹穿過的一雙全球限量版籃球鞋,就是牆上照片那雙,66666軟妹幣。嗯,您要買鞋還是買衣服?」

題主:「老闆,這雙襪子多少錢?」

……………………………………………………………………

以上純屬扯淡→_→

你看不看,who cares?

跑去看世界的那些人又不是為了證明給你看世界很好看以讓你願意出來看而去看的(額,這句話語法對了不?)。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


一花一世界,有的時候看世界不一定要「出去看看」,也可以「往裡看看」。


證明題

文/和菜頭

是安於現在的生活並且學著享受庸常,還是甘冒下墜的風險振翅飛往遠方?

這是我最近經常看到的問題。說實話,我也覺得非常驚奇,竟然有那麼多人,覺得現實在一點點埋葬自己的夢想,同時又沒有足夠的勇氣跨出一步。每次說到看不到的山那頭,海的那一端,總有無數顆小心在各個地方黯然破碎。彷彿一夜之間經過了四十個星球,卻沒有一個星星上能種出玫瑰花來。

人們寫信來,索要幫助和建議。但是我又能做什麼呢?我的人生是我的人生,我的經驗是我的經驗,未必對你有用。況且,我安於這樣的生活,命運如此安排,而換做別人,怕是不能把這其中的一日當作清涼無夢的午後安睡。

我們習慣於看到各種甜睡的面孔,卻少有人上前掀起床單來,看到下面密密麻麻的釘子。或者是像張愛玲說過的那樣,在這一襲華美的裘衣下欣賞擠擠挨挨的虱子。答案我們都知道:睡在哪裡,都是睡在雨里。只是所有人都頑固地堅持認為,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裡,會有屬於自己的屋檐下的一張小床。

那些寫成功學的人會告訴你一個單詞:選擇成本。在A和B之間漫長而痛苦地選擇,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選擇本身並沒有對錯,然而猶豫卻會讓一切慢慢成灰。傳統智慧在紙張和口頭上一直流傳著冰冷冷的勸戒: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讓人打消一切妄念,老老實實過自己的小日子。可是,可是遠方就在那裡,在太陽落下的山背後,在桅杆消失的地平線深處。傳說飄來飄去,有人的確遠走高飛,而且並沒有死無葬身之地。

我想,無論是過哪一種人生,都有各自的理由,背後也有種種不得已。問題僅僅在於我們把生活當作了手中的那個蘋果,我們總是把光鮮靚麗的一面示人,自己永遠面對著有蟲洞的那一面。所以,總的看下來別人手裡的蘋果總要更好些,卻少有人去想別人很可能面對了一條更肥大壯碩的蟲子。佛教里把這種視角稱之為平常心,可惜擁有這種視角的人總是少之又少。

應該承認,這是一種困苦,一重磨難。誰都年輕過,所以誰都心比天高過,但是未必每個人都曾經飛過。每天的生活里,都可以看到許多振翅高飛的故事,以至於讓現實變得更加讓人難以忍耐。

有必要做一次全民性的概率論普及,告訴所有人那些值得上報章電視的例子全都是特例,在每一雙翱翔雲團的羽翼之下,都有無數累累白骨,得到的沒有陽光,只有遺忘。在保持目光向上的同時,應該了解大數平均的鐵律——絕大多數人必須要過著庸常的生活,這是所有人所無法逃避的命運。

唯一的問題是不曾有人讚揚,去讚揚一個每天下班騎車買菜的丈夫,一個每夜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母親,一個願意寸步不離、膝下承歡的兒子,一個在沙發上陪伴父母看韓劇削水果的女兒。

媒體在讚揚成功者,在開列財富榜單,把最多的時間和最大的榮耀給了最少的人。讓人覺得買菜講故事全無價值,必須出人頭地、衣錦還鄉一個人的一生才沒有虛度。要去講冒險的故事,講遠走高飛的故事,講所有關於遠方閃閃發光的故事,才有人要去聽。

所有這些故事裡永遠不會問一個問題:你是誰?太多人覺得自己不應該過目前的生活,但是又有多少願意為些微的改變而付出絲毫代價?只要是個人都會說:我要按照我自己的心意生活。但是,你又能為你的意願支付多少成本?這還不用說到遙遠的未來,遙遠的某地,只是說你在這一時,這一地,你願意為了你的夢想不計成敗利鈍做了點什麼?飛翔是一種能力,在振翅遠飛前你得證明自己能夠浮在空氣里。

需要走一段人生路,才能夠區分什麼是「慾望」,什麼是「夢想」。慾望會在清晨醒來之後的沐浴中消散,在目睹摩天大廈、寶馬香車時重新升起。而夢想卻在你走出幾步被擊倒之後,依然照耀在面前,讓你咬牙含淚卻依然翻身爬起,繼續追逐。

慾望讓人覺得自己很重要,而夢想卻讓自己變得很輕很輕,輕到採取任何舉措都不會猶豫再三。慾望讓人在選擇之間備受煎熬,求神問卜,夢想卻讓人邁出一步,然後是第二步、第三步。

如果只是擁有慾望而無夢想,最合理的方式是熄滅它。與其滿足它們的全部,不如克服其中之一。只有慾望才會構成選擇題,所以任何一個選項之下都有你的慾火熊熊燃燒,讓人倍覺煎熬。如果認為自己胸懷夢想,那麼就從心念一動就去做證明題,證明你願意為此承擔後果,證明你有這個能力把空想變成現實。

擁有夢想的人不做選擇題,他們只做證明題。


我是個宅女,如果沒有愛的人在一起 世界再好看,我也不想去~


世界那麼大,我就是想靜靜



不同意現在排名第一的……

出去看世界為什麼要上升到看自己的心的境界?就是想去看看世界真的很漂亮,照片里的和親眼見的是不同的感受。

我出去玩,就是想看看還有那麼美的地方,感受活著的美好。完全沒想過去看美景可以凈化心靈看清自己之類的……


推薦閱讀:

對於沃爾沃這個品牌,你們有什麼樣的看法?
你有哪些一直堅持的原則?
小時候被全班歧視的人在成年後會因此受到多大的影響?
你經歷過最令人瞠目結舌的,匪夷所思的事情是什麼?
孫悟空是在什麼時候淪為眾佛的棋子?

TAG:人生 | 生活方式 | 世界 | 勵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