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國民黨的法幣改革為什麼會失敗,造成如此高的通貨膨脹,僅僅是貨幣濫發的原因嗎?
1935年的法幣改革決不能說是失敗的!
相反,如果沒有法幣改革,可能根本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勝利!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當時還處於銀本位的中國金融體系在美國的白銀政策和日本有針對性的貨物傾銷和白銀偷運下,已經到了徹底崩潰的邊緣。如果不是1935年的法幣改革,可能根本就不會有1937年的全面抗戰。一個連軍餉都發不出,武器都買不起,工廠都建不起的政府,還怎麼全面抗戰?
法幣改革促進了中國幣值的現代化,促使中國改善了銀行制度。而且由於適應了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在一定時期內也使中國經濟產生了較大發展。曾任汪偽政權中儲銀行顧問的日本人本村增太郎就說:「中國如無1935年之幣制改革,決不能有1937年之抗戰。法幣制度實施之後,中國現銀集中,國民政府經濟力量大增,軍費不再缺乏,乃有此次堅強持久之抗戰發生。」另一個日本金融家宮下忠雄也認為:「中國的幣制改革,已經使得中國民眾與政府聯在一起,結成了任割不斷的緊密聯繫,中國民眾的經濟生活與政府的興亡息息相關。……法幣的流通根本不在於法幣本身,而是如果政府倒台,民眾的生活則隨之瓦解,故政府與人民相依為命,進而加強了人民支持的經濟基礎。」至於法幣從1937年起的貶值和通貨膨脹,在抗戰期間的原因有三點:首先就是政府受到軍費激增和國土淪陷的現實影響,尤其是國民政府三大稅收來源:關稅、統稅、監稅全部喪失後,這種影響日益明顯;另一方面則是日本在淪陷區禁止使用法幣,而各省各戰區和共產黨根據地又相繼發行了貨幣,甚至於國統區內部也在1942年發行了關金券,日益增大的法幣發行額和日益減小的流通區域,自然會產生通貨膨脹;三則是日偽貨幣與法幣進行貨幣戰的結果。在中日雙發曠日持久的貨幣戰中,法幣總體而言處於一個被動挨打的位置,而法幣的不斷貶值和膨脹本身就是日偽貨幣戰的目的之一。在世界大戰這個大的背景下,不止是法幣,世界上任何一種紙幣最終都走上了惡性膨脹的道路,區別只在於膨脹的程度和能不能繼續兌換物資上。因此,法幣直到抗日戰爭結束,都不能說是完全失敗的一種貨幣,反而是在中國境內競爭力、流通範圍和信用最好的幾種貨幣之一。
真正造成法幣失敗的則是國民政府戰後的法幣政策,尤其是錯誤的貨幣整理政策和將戰時經濟特有的貨幣發行制度常態化。在回收淪陷區日偽貨幣的過程中,國民政府主觀的將法幣與日偽貨幣的兌換額度定的相當離譜。比如法幣與汪偽政權發行的中儲劵直到1945年的兌換比值都未超過1:10,根據周佛海等人判斷,按照中儲劵的實際發行額和貨幣準備金率計算,法幣與中儲劵兌換比值最多不應超過1:28。周佛海在自己的自白書上將中儲劵的計劃發行額都算上,不計算一切金銀之外的貨幣準備金,計算下來的兌換幣值也不會超過1:80。但是國民政府在進行貨幣整理時,直接將兌換比例定在了1:200。這無疑是對淪陷區人民的一次掠奪,從而引起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通貨膨脹和經濟混亂。本來如果能夠加速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物資往來,這種通貨膨脹是可以被修正的,但可惜的是抗戰後期中國農村城市二元化日益嚴重和趨勢和共產黨根據地的存在使得這種通貨膨脹最終不可抑制。而以戰時體制繼續進行法幣的膨脹發行更是使法幣喪失了貨幣所應有的價值儲備和交換手段的功能。惡性通貨膨脹一旦形成,就不再是人力所能控制,隨著貨幣流通率的不斷加速,物價上漲的速度會幾倍甚至於幾十倍於紙幣發行速度,最終導致貨幣制度與國民經濟一起崩潰。最後一個廣告,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與抗日戰爭時期貨幣經濟有關的內容,歡迎參加我的系列LIVE,最近一期入口如下:抗日戰爭時期貨幣漫談:法幣篇
貨幣濫發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是國民政府在軍事劣勢狀態下維持戰爭的需要。貨幣本質上是商品交易的媒介,戰爭時期一個政府尤其是軍事處於劣勢的政府,濫發貨幣製造惡性通貨膨脹是為了維持戰爭需要,最容易操作也是最不引起人民反感(對於軍事處於劣勢的政府濫發貨幣已經是維持戰爭需要最最溫和的手段了)的手段。戰爭需要持續地投入消耗大量的資源(軍人的勞動力,糧食,軍火,藥品……)對尤其是軍事處於劣勢的政府來說這些資源的消耗速度甚至遠大於政府可以利用的生產力再生產補充的速度,軍事處於劣勢更意味著自己的生產力更容易被敵人摧毀或者搶奪走,總之市場流通的商品數量日趨減少,貨幣如果不增發必然存在商品價格上漲趨勢,對擁有貨幣發行權的政府來說,增發貨幣儘可能購買可以維持戰爭的資源是必然選擇,政府印鈔—政府拿錢購買戰爭資源—大量貨幣流通進入商品市場—推動商品市場物價上漲—政府繼續印鈔,最終這一經濟循環導致了戰爭時期劇烈的惡性通貨膨脹。之後談一下二戰不同階段的法幣為何通貨膨脹的現實經濟背景。抗日初期從1937年-1938年,國民政府生產力水平最高的東部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都已經被日軍佔領,包括有大量海關關稅收入的沿海港口,國民政府統治區商品市場急劇萎縮,為法幣的惡性通脹奠定了基礎。1938年武漢會戰後進入相持階段——1941年末珍珠港事件爆發,法幣開始了惡性通貨膨脹,雖然國民政府的控制區域大幅縮小,但是法幣仍然受益於上海租界英美人主持的工部局的政治支持(英美視日本帝國的擴張為威脅,排斥偽幣的使用),還是上海租界乃至江浙滬汪精衛統治地區的流通貨幣,國民政府仍然通過西北方向至蘇聯的公路,西南方向的滇緬公路,南方的滇越鐵路,香港澳門走私,上海租界利用打外國旗輪船在長江水路上的走私等多個渠道獲得一定的外援物資。
1941年末珍珠港事件爆發——1945年日本投降,雖然珍珠港事件美國參戰決定了二戰根本的戰局走向,奠定了民國最終成為二戰戰勝國的命運,但是國民政府的經濟環境短期內更加惡化,上海租界被日軍佔領,汪精衛政府發行的偽幣強制性地成為了江浙滬地區的流通貨幣(國民政府失去了利用富庶江浙滬地區生產力投入戰爭資源的機會),所有的外援通道包括滇緬公路都被日軍切斷(美軍後來全力支持的駝峰航線的空運物資運輸能力仍然只是杯水車薪),中印公路建成及遠征軍奪回滇緬公路完整控制權已經是1945年後的事了,對控制的生產力水平弱於滿洲國也弱於汪精衛政府但是卻要維持戰爭的國民政府來說,政府印鈔—政府拿錢購買戰爭資源—大量貨幣流通進入商品市場—推動商品市場物價上漲—政府繼續印鈔這一經濟惡性循環周期被大大縮短了,這段時期法幣極為驚人地持續性地惡性通貨膨脹。
當然不是,那是煽動說辭。我記不起是那一本美國的書了,說的是美國總統簽訂的法案(中國國民黨崩潰的貨幣因素 (評論: 貨幣的禍害)),導致蔣政府瘋狂通脹,他只是順便提到的。看的書太泛,記不住,見諒,不作正解,僅作參考。這麼大的事件發生,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各方只選取對有利自己的說辭,都在盲人摸象。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國家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八位機遊戲中出現過哪些真實人物?活到今天的還有多少?比卡斯特羅/格瓦拉出名的還有嗎?
※星際帝國有何意義?
※中國古代為什麼在很多時期採取過「抑商」的做法?
※汪精衛當時是為了保民么?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