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淮河流域為什麼老是起義,出來那麼多帝王?
從劉邦項羽是蘇北人,陳勝大澤鄉起義在宿州,劉秀老家南陽是淮河上游,曹操是中游,劉裕蕭道成和蕭衍是淮河下游的,隋末起義的輔公跖和杜伏威,唐末的黃巢和朱溫!南唐的先主李昪,元末的紅巾軍起義,清朝的捻軍,就是那個袁世凱老家河南項城也屬於淮河流域!淮河流域最早是蚩尤的地盤,如果從蚩尤和黃帝之戰,商王朝從淮河流域起家,最後又是因為與淮河流域打仗而被周人鑽了空子,到了周朝又出現了淮夷和徐國!可以說這個地區簡直就是和北方草原一樣的,在五千年歷史上一直是戰爭的起源地!分析下為什麼?
因為在新中國時期開始數十年淮河治理工程以前,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下游流域,生存環境非常惡劣。活不下去,當然要干你丫的。
~~~~~~~~
補充幾張以前從網上扒拉下來的的照片,正文在下面你能想像這樣一幅車水馬龍的景象,在淮河行洪時,會是什麼樣子嗎?
就是這樣!上面照片里的交通要道和灘地全部被淮河洪水淹沒,路燈只剩下半截露在水面上。這張照片是2007年7月,淮河入海水道行洪時,站在大堤北岸,向南岸看去的情景(與上面照片同一個位置)。這還不算最慘烈的。淮河汛期最危險的是安徽省的幾個蓄滯洪區,一到緊急關頭,蓄洪區里的數萬居民,必須用板車拖著電器財物,在政府組織下舉家撤離,看著自己的村莊被淮河水淹沒。比較著名的有安徽阜南縣的蒙窪蓄洪區,面積達180平方公里。作為補償,蓄洪區的居民會領取國家發放的補貼。面對兇猛的洪水,人還是顯得太渺小了。
題外話,我老家有條沂河,沂河兩邊有沂河堆,沂河堆中間的平原叫沂河淌。
一年冬天,我上沂河堆,遠遠看到沂河淌中間有一條很細小的河流,那就是沂河了。當時我很納悶,沂河堆中間這麼大的地方為什麼沒什麼人煙?為什麼沂河堆修的離沂河這麼遠。直到當年夏天,我再上沂河堆……沂河淌內浩浩蕩蕩,腿都軟了。
沂河又叫新沂河,修建於1949年冬,1953年完工。
在新沂河修通之前,魯南皖北豫東這一大片區域基本上沒什麼泄洪渠道,下雨就發洪水,小雨小災大雨大災,不雨旱災。再加上這幾個地方處於幾省交界處,所以自古以來這裡就匪患不絕,而匪患又讓更多的人活不下去。直到今天,俺老家民風依舊彪悍,普遍喜歡砍人,這點和江蘇省整體風格不太搭。~~~~~~~~~~正文據歷史文獻統計,公元前252年一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27次。1194年黃河奪淮初期的12、13世紀每百年平均水災35次,18世紀每百年水災74次,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94次,水災日趨頻繁。從1400~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內發生較大旱災280次。洪澇旱災的頻次已超過三年兩淹,兩年一旱,災害年占整個統計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澇旱災並存,往往一年內澇了又旱,有時則先旱後澇。年際之間連澇連旱等情況也經常出現。
公元12世紀末葉以前,淮河並不注入長江,而是在漣水東西單獨入海,入海口門水深而寬闊。當時,洪澤湖還沒有現在這樣大,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寬深的淮河足夠排泄上游的來水。同時,河水含沙量不大,很少淤積,航運暢通,兩岸的灌溉便利。
宋朝時的淮河流域是一塊河湖交錯、沃野千里、資源富饒的大地。公元1194年,黃河南堤在河南原陽縣決口,一部分河水經封丘、長垣、定陶向東南流,通過泗水入淮。從此,淮河遭到了厄運,變成了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到了明朝(公元16~17世紀),黃河水全部侵入淮河;它不僅借道泗水,而且還從潁河、渦河、濉河等同時入淮,攔腰一截,襲奪了淮河的中下游。黃河的洪水在淮河到處泛濫,黃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幹流和許多支流,淮河的水系被打亂,淮河下游的河床越淤越高,也成為「地上河」。淮河的水已經無法進入自己的下遊河道,使得泛濫現象更為嚴重,平地變成了澤國,小湖擴大成為大湖,洪澤湖就是其中的一個。有的支流下遊河段被淤塞成長條形的湖泊,有的則變成為「肥河」。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今河南蘭考縣境內東壩頭附近)決口,沖開北堤向東北方向流入原來河道,這便是歷史上黃河第六次大改道。從此,黃河入淮的流路被拋棄,乾涸了的廢河床高出平地2~4米,成為一條沙崗,這便是「廢黃河」。淮河也因此而被迫改道從洪澤湖向南,成為長江的一條支流。然而,這條流路並不暢通,洪水一來,就在中下游的低洼處漫溢,水災日漸增多。來自山東的泗水也只得與淮河分道揚鏢了。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對黃河的決口、泛濫熟視無睹,但黃河泛濫的泥沙淤積影響到大運河的交通運輸,卻是統治階級所關心的。明、清兩代統治階級為了維持運河的暢通,採用了「蓄清刷黃」的辦法。他們利用洪澤湖把含沙量較少的淮河水蓄積起來,以沖刷黃河侵淮的渾水。於是,加高加厚了洪澤湖東岸大堤,抬高洪澤湖水位,擴大洪澤湖的面積,使洪澤湖上游大片良田沃土、城鎮村莊被湖水吞沒。(你說老百姓反不反?)古代的泗州城即在公元1437年、1591年、1631年、1649年和1680年5次遭到水患,這座歷史上聞名的古城,最後被淹沒於湖底。「水漫泗州城」的故事只不過是淮河中游一帶人民災難日益深重的一個明顯例子而已。
據不完全統計,1662~1722年的60年中,淮河流域平均每二年一次水災。1746~1796年的50年及1844~1881年的37年中,平均每三年一次水災,1916~1931年的15年中有4次水災。新中國成立前,淮河流域2億畝耕地中經常受災的有1.3億畝,淮河流域人民的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歷史上1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發生過大洪水。1593年的洪水可能是有記載以來淮河流域最惡劣的一次洪水災害。洪水遍及流域四省,據各地文獻記載,人員傷亡和土地、城鎮淹沒的慘烈均為歷史僅見。據統計,1901年到1948年的48年中,淮河全流域發生42次水災。最突出的水災有1916年、1921年和1931年的3次。每次洪水泛濫,常使幾十個縣、市和上千個鄉鎮淪為汪洋澤國,受災人口數千萬。連年的水旱災害給淮河流域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下面僅列出幾個典型年的災害損失。1931年大水,全流域淹沒農田513萬hm2,受災人口2100餘萬,死亡人數75000多人,災後瘟疫流行。1938年國民黨政府在黃河花園口扒口,淮河流域形成5.4萬km2的黃泛區,共有391萬人外逃,89.3萬人死亡。1954全流域大水年,雖然淮河已經初步治理,但災情仍然嚴重。豫、皖、蘇三省淹沒農田335萬hm2,皖、蘇兩省死亡1930人。1974年沂、沭河洪水,重災區臨沂和徐州地區,受災農田分別為24.7萬hm2和28.5萬hm2,死亡人數分別為92人和35人。1975年的"75.8"特大暴雨洪水,河南省受災人口820萬人,受災耕地106.7萬hm2。因垮壩淹死2.6萬人,沖毀京廣鐵路102km,停車18天;安徽省受災人口458萬人,成災耕地60.8萬hm2。至1991年全流域已進行了全面的治理,但該年嚴重的洪澇,仍造成了嚴重損失。全流域受災耕地551.6萬hm2(其中澇災佔79%),受災人口5423萬人,由於流域內經濟日趨發達,該年直接經濟損失達340億元。
新中國好,舊社會孬——黃淮地區人民的俺如是說。
哦,對了,別忘了趙九和光頭這兩個千古人渣。名人老家和戰爭策源地是兩個概念。
雖然到了宋元以後淮河流域的自然環境惡化,地瘠民貧,出事兒的概率提高了,但是在早期,其實不是這樣的。——對最高票答案補充一下,之所以黃河奪淮以後淮河泛濫成災,主要是因為黃河多沙,南宋元代期間黃河多股入淮,使得淮河從中游開始河床全面提高。明代以後黃河走今廢黃河一線,泥沙大多淤積在洪澤湖下游和河口,抬高了下遊河床,造成淮河水泄不暢,這又進一步導致中上遊河水流速緩慢,難以排水。一旦發大水就不堪設想。樓上的說的感覺都不對。唐代以前中華文明和核心地帶就是黃淮流域。注意古黃河經常改到入海口從天津到淮河都有可能。所以當時帝王幾乎都出自這一核心地帶。從商周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幾乎一直都未改變。即使帝王不是出自這一核心地帶其團隊核心成員也幾乎都來自這一圈子。例外的情況就是外來入侵者的介入如秦,十六國北朝。
下課閑的慌看見邀請水一發。謝謝@知多少。首先題主的淮河流域太廣泛了。
歷史上淮河多次改道,今天淮河流域的定義範圍如下:
中文名:淮河流域
源頭:河南南陽桐柏山老鴉叉
流域面積:274657平方千米
流域範圍:河南 湖北 安徽 江蘇 山東
全長:1000公里
自古的四瀆,淮河流域所代表的地域範圍面積之大,很容易解釋了第一個問題。
王朝衰落滅亡,舉國爆發起義,星星之火燎原之勢的蔓延。
全國都爆發了起義反叛,淮河流域這麼大的面積,參與其中很正常啊。
注意:這並不能代表這是戰爭策源地!
第二個問題,為何帝王鄉里多在此。
一次兩次偶然多了其實有時候並沒有那麼多深入的原因。先具體分析一下。
前漢高祖劉邦: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
江蘇徐州附近,秦代泗水郡。
我們把這個地方稱為淮泗吧。
淮泗是戰國楚國故地。
秦末如火如荼的起義由六國貴族這一社會中間階層主導,稱得上復國反大一統運動,六國中楚國殘餘勢力最強。
劉邦處於楚國貴族復國造反集團。最後他贏了。
魏武帝曹操: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前196年,漢高祖封其侄子為沛侯,建立沛侯國。次年,劉濞被封為吳王,沛侯國被撤除。
即今天的安徽亳州。
後漢末,軍閥混戰,全國已經形成的世家門閥參與了各個軍閥諸侯的逐鹿天下。
沛國士族出身的魏武帝在兗州形成割據集團,獲得領近的豫州士族的支持,統一了北方。
南朝各皇室,劉宋自南朝荊州揚州兩大軍事集團中:揚州北府兵軍事集團行伍出身。
寒門。依靠淮泗江北(揚州北部為淮南)的軍事力量打破門閥政治建立統治。
蘭陵蕭氏算是門第中的高門的,次於王謝袁,奪取政權後成為皇室躋身王謝並列的第一等,算是門閥在南朝的權力復甦。
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諱元璋,字國瑞,姓硃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
安徽鳳陽。
元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大爆發,元朝統治土崩瓦解,位於淮泗之地,處於元代規定的民族階級下等的人民受壓迫強度高、反抗力度大。更兼此地在南宋漢人衣冠故地範圍,民族矛盾更甚。
一個完全白身的布衣,時來天地皆同力,復辟了漢人王朝。
解釋了這麼多,情況各自不同。
帝王多出自淮泗,或許是機緣巧合,次數多了。
哪有什麼帝王氣啊,無非江山代有風流人物出,時勢相異耳。
因為黃河很容易泛濫,新中國成立以前,基本上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很顯然,王朝末期,河道治理這種耗費人力財力的事情很容易出問題。發水災就種不了地,種不了地就要餓死、吃人。活不下去了,誰不造反誰是奴才。
陝西山西隴西當皇帝--&>大旱河南河北黃淮當皇帝--&>大澇
謝哈牛逼邀請,題主舉例太多了,而且把淮河流域看成一個整體,欠妥我認為。首先地形地貌不一樣,其次開發早晚不一樣,再者早期人群也不同。淮河上游多山,中下游多湖沼,屬於開發較晚地區,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淮河自身也不穩定,屬於多災多難地區。這導致了經濟的不穩定,也造成了人群的不穩定,流動性強,造反的能打仗的就多。實際上,分段來看,江蘇段隨著開發尤其是運河開通鹽業興盛,要好很多,而安徽段屬於重災區,十年倒有九年荒。
所以治理淮河很重要。所以治理淮河很重要。所以治理淮河很重要。誰叫我們現在政府的首要工作是維穩呢?~~~~~~~~~~~~~~~~~~~~~~~~~~~~~~~~~~基本信息
水利部關於印發進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設管理若干規定的通知
水建管〔2013〕353號
淮河水利委員會,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省水利廳:
為加強進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設管理工作,保證進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設順利進行,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結合治淮工程建設特點,我部制定了《進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設管理若干規定》。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進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設管理若干規定
水利部
2013年8月26日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10990810.htm?ref=wisebd_ts=2130736bd_framework=1bd_source_light=1701851@老顏倒了高家堰,淮陽看不見。洪澤湖上大高家堰,據傳是明朝水利專家潘季馴主持修建,從此基本穩住了黃河,但確實把洪澤湖淹了。並且因為建壩蓄水導致泥沙淤積,高家堰只能越修越高,就越來越危險。但從總體上說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雖然對當地居民來說確實是苦不堪言。這段話並無他意,只是想說歷代統治者不只是關心漕運,還是很關注治河的
淮河下游治理從1854年黃河北歸就開始了,一個人不能被忘記,馮道立,他系統考察了自洪澤湖以下淮河和里下河流域各地水道,主持並開展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極大改善了里下河流域,尤其是通泰揚鹽地區,緊接著張謇的蘇北屯墾繼續完善和修補了下游各地水利,直到花園口前,整個淮河中下游水利已經大為改觀了,花園口後之前的水利毀於一旦,抗戰後常凱申強行合龍花園口水淹解放區,分割山東和冀魯豫,淮區人民得以在黃河北流後自發地再次修復各地水利,淮河是杜充潘季馴常凱申千年來一次次種下的人禍不是天災,淮區人民在千年反覆對抗中終於等到了黃河北流,修復淤塞沖毀再修復,這才有tg建國後的神速挖河。ps 從來沒有救世主也沒有,也沒有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淮河流域面積2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為1.65億人,平均人口密度為611人/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按概率來講,出帝王的概率也大,再加上天災頻繁,人禍影響大。所謂時世造英雄比起答案,我更欣賞題主的問題
推薦閱讀:
※哪些演員有皇帝相?
※萬曆皇帝明明可以強制立福王為太子,為什麼不這樣做?
※隋文帝是中國古代最低估的皇帝嗎?
※如果明朝延續至今,我們的政治制度會更加完善么?
※中國古代正式或外交文件如何稱呼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