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凈資本輸出國意味著什麼?
日前,商務部部長助理張向晨公開表示,中國今年對外直接投資金額約1200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量將超過吸引外資總量。這意味著,中國正在成為凈資本輸出國。
意味著外匯減少,軟妹幣不穩,你國藥丸!
反之,外匯太多,通貨膨脹,你國藥丸!對自由競爭占完全統治地位的舊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是商品輸出。
對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最新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則是資本輸出。
第一,所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了資本家的壟斷同盟;第二,少數積累了巨額資本的最富的國家處於壟斷地位。在先進的國家裡出現了大量的「過剩資本」。
假如資本主義能提高在技術獲得驚人進步的情況下仍然到處是半飢半飽、乞丐一般的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那當然就不會有什麼過剩資本了。用小資產階級觀點批評資本主義的人就常常提出這種「論據」。
但是這樣一來,資本主義就不成其為資本主義了,因為發展的不平衡和民眾半飢半飽的生活水平,是這種生產方式的根本的、必然的條件和前提。
只要資本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過剩的資本就不會用來提高本國民眾的生活水平(因為這樣會降低資本家的利潤),而會輸出國外,輸出到落後的國家去,以提高利潤。
在這些落後國家裡,利潤通常都是很高的,因為那裡資本少,地價比較賤,工資低,原料也便宜。其所以有輸出資本的可能,是因為許多落後的國家已經捲入世界資本主義的流轉,主要的鐵路線已經建成或已經開始興建,發展工業的起碼條件已有保證等等。
其所以有輸出資本的必要,是因為在少數國家中資本主義「已經過度成熟」,「有利可圖的」投資場所已經不夠了(在農業不發達和群眾貧困的條件下)。之前寫過兩篇關於中國FDI(外商直接投資)的文章,現在可以利用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了。先介紹一下大背景:改革開放將近40年,中國已經由開放初期的單向的外資「引進來」逐漸向「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雙向資本流動的格局轉變。但是在新世紀以前,我們國家「走出去」的力度相比較於「引進來」的力度還是比較小的,因此國內外關於中國的研究大多著眼於中國是外商直接投資東道國這樣一種角色。隨著中國在非洲、中東等地區投資的不斷加大,以及近年來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合作,使得中國作為外商投資母國的角色受到了重視。現在回答題主的問題,即中國成為凈資產輸出國意味著什麼。來點文獻佐證一下,Dunning在1981年提出了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認為,一國作為FDI投資國的地位與該國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具有周期性的規律,並且呈現階段性特徵。根據經濟與FDI凈投資的關係,Dunning將國家對外投資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在人均GDP低於400美元時,該國處於只有少量資金的流入,而沒有資金輸出的FDI凈流入階段;第二階段:在人均GDP達到400-2000美元時,一國FDI的流入增速,輸出緩慢,凈對外投資額仍為負數,處於FDI凈流入國地位。第三階段,當人均GDP達到2000-5000美元時,FDI流入量增速開始下降,而流出的速度在加快,流出與流入資本的差距在減小,但是FDI凈流入仍大於凈流出;第四階段,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資金的流入與流出在數量上比較均衡,甚至後者超過前者,使該國成為FDI凈投資國。中國早在上世紀末就已經成為吸引外資的大國,甚至在2003年還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外資吸引國。近年來,中國吸收的外來直接投資一直穩居世界第二的位置。從人均GDP看,我國2013年的人均GDP為6767美元,從FDI凈流量看,2014年末,我國FDI凈流出量已經開始超過凈流入量,成為FDI凈投資國,且投資的發展總體上是先於經濟的發展。
不過,也要看到,儘管目前中國是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第三大對外投資大國,但6600億美元的投資存量只佔世界的2.5%,相當於美國的10%左右,日本的一般。如果考慮到境外投資存量佔GDP的話,全球平均比重為33%,發展中國家為17.4%而中國僅有6.6%。因此,即使從量上看,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對外投資質量方面的差距更大。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仍然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需要繼續努力。必須更加看重對外投資的質量,著力提升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程度,提高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能力,並通過「走出去」來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請與 @清徽 的答案結合閱讀。
李大偉:怎麼看我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2015年02月26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怎麼看我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熱點辨析)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速明顯高於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增速。2014年,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達到1160億美元,同比增長15.5%;若加上第三地融資再投資,總規模在1400億美元左右,已超過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積極引進外資,現在卻成為直接投資凈輸出國,對此該怎麼看?這是否意味著吸引外資不那麼重要了?開展對外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好處?對這些疑問,有必要加以辨析。
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超過利用外資規模,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結果。在發展初期,我國勞動力要素具有比較優勢,而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相對稀缺,存在儲蓄和外匯的「雙缺口」,吸引外資彌補國內資本短缺成為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這帶來外商直接投資凈流入量持續增長。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一方面,我國資本要素逐漸變得相對充裕,國內資本回報率有所降低,國內資本逐漸向外流動;另一方面,我國企業的獨特競爭優勢(又稱「所有權優勢」)明顯提升,通過對外投資開拓海外市場、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獲取能源資源和先進技術的動力不斷增強,最終導致由直接投資凈輸入國轉變為凈輸出國。
大多數國家在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時尚未進入直接投資凈輸出階段,而我國之所以會在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7000多美元時就由直接投資凈輸入國變為凈輸出國,有著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國不但擁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在基礎設施建設、通信設備等領域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且擁有一大批實力雄厚、國際化經營能力較強的企業集團,企業的「所有權優勢」整體上明顯優於人均GDP水平相近的巴西、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2014年《財富》雜誌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內地有90多家企業上榜,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而巴西、土耳其等國的上榜企業數量均為個位數。此外,雄厚的外匯儲備、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迅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每年實際利用外資將近1200億美元,並連續23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在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的背景下,製造業利用外資規模增長速度將明顯放緩;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研發、專業服務、養老、醫療、教育、文化等服務業領域將成為吸引外資的新熱點,但相關產業發展更多依賴高端人力資源而非廠房、設備等大規模資本投入,對流入外資規模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弱於製造業。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基礎工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而我國在相關領域優勢較為明顯,合作空間廣闊;隨著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取先進技術、開拓市場和建立生產基地的能力明顯增強。這些都將推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持續穩定增長。
我國由直接投資凈輸入國轉變為凈輸出國,並不意味著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減弱,但其作用機理正在發生變化。我國已由過去資本相對短缺轉變為資本相對充裕,外商直接投資彌補我國資本短缺的意義明顯減弱;我國製造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跨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控制力度明顯提高,我國企業從跨國公司直接獲取先進位造技術的難度明顯上升。然而,我國正處在由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過程中,對研發、營銷、品牌建設、專業服務等領域的需求迅速增長。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對彌補國內高端服務供給不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外資在服務業領域的競爭優勢更多在於管理理念、運營業態、高素質人才等方面。相較於高技術產業的核心技術,這些優勢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更容易被學習和效仿。因此,外資進入對激發本土企業特別是服務業企業的創新活力,提高國內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具有明顯推動作用。
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將不斷增強。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國內資源供給和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缺口不斷擴大。在這一階段,我國民營企業和製造業大多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不具備在全球範圍布局生產網路的能力,國際化經營能力較強的企業大多是大型能源礦產類企業。因此,我國企業「走出去」相對集中於能源資源領域,以保證我國能源資源供應安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研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國際競爭優勢逐步削弱,主動「走出去」參與東道國基礎設施建設,在海外布局發中心、市場網路和生產基地,培育品牌、技術、質量、營銷渠道等綜合優勢,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必然選擇。因此,未來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國際化經營能力,最終構建以我為主的國際分工體系,實現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躍升。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
來源:李大偉:怎麼看我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理論-人民網
我們沒有戰勝帝國主義,我們自己成了帝國主義。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營運資本(W.C)和營運資本凈值(w.c.r)?
※有沒有進行外匯交易的知友?從其中你們領悟到了什麼經驗,有沒有什麼自己的盈利方法?能否對外匯交易指點一二?
※在金融活動中,為什麼總是有錢人最後賺錢,窮人承擔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