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世界光復者奧勒良?


先反對下其他答主 @郊原 的部分觀點:修城牆是好大喜功?奧勒良修城牆一點也不是好大喜功,而是十分有必要且不得不做的工作。順便一提,城牆真正修完則是在普羅布斯時期。

然後,別小看帕爾米拉的實力,什麼叫奧勒良動用了帝國東部所有力量可以看出羅馬軍事經濟到了強弩之末?看看當年瓦勒良被俘後奧迪那圖斯的實力和軍事行動和芝諾比阿當權後帕爾米拉的做法後就會這麼說了。


先說說修城牆的事。

當年愷撒拆了城牆一是因為老城牆確實阻礙了城市發展,二是因為羅馬當時有信心憑軍團保護義大利本土不受侵犯。

但自從馬可時代馬克曼尼人和科斯特波奇人擊破多瑙河防線開始,就已經證明了羅馬帝國自從弗拉維王朝開始的硬性防禦戰略效果愈發不如從前,羅馬軍隊不得不愈來愈依靠彈性防禦與縱深防禦來撐起帝國的邊防(軍事方面不太懂,照搬勒特韋克的內容),在這種情形下沒有城牆的首都是十分危險的,遠的不說,讓我們來看看奧勒良上位前不久伽里恩努斯皇帝在位時的羅馬:(以下內容記載者為佐西默斯)這裡的斯基泰人特指黑海一帶的哥特人(瑞德雷注釋)

正當東方的時局充斥著無窮無盡的混亂之時,斯基泰人團結到了一起,他們從各處走到一塊,成為一個整體。他們中的一部分軍人洗劫了伊利里亞,並蹂躪了那裡的城市,與此同時剩下的那些人則入侵了義大利,且兵抵羅馬城下。

就在那個時候,加里恩努斯仍繼續留在阿爾卑斯山外,全身心投入於日耳曼戰爭,而鑒於羅馬已處於如此的危險之下,元老院便將城裡所有的士兵都徵兆了起來,再把武器分發給了平民中較為強健的那些。如此這般方組建起了一支人數多過蠻族的部隊,這麼做讓那些蠻族感到了恐懼,於是他們就離羅馬而去了,不過卻讓義大利各處都遭受了蹂躪。

再來看看奧勒良剛上位時的羅馬(以下記載來源為科瓦略夫,括弧內是我的注釋,內容在羅馬新史與皇帝傳中可印證):

二七一年,正當奧列里亞努斯(奧勒良)在潘諾尼亞的時候,阿勒曼尼人,朱頓基人,馬柯曼尼人與其他北方部落以排山倒海之勢重新侵入義大利。他們要求向他們支付一般的花銷,這是奧列里亞努斯的先輩們常常慣著他們這樣做的。元首把一部分軍隊留在多瑙河上,便率領另一部分軍隊趕回義大利。波河流域已被蹂躪了;普拉肯提亞、波侖提亞等等地方的要塞被猛攻佔領了。奧列里亞努斯的一支軍隊吃了敗仗(普拉肯提亞戰役)。蠻族越過了亞平寧山。奧列里亞努斯以及大的努力才得以把自己的軍隊補充起來,並在梅陶羅河上擋住了蠻族的進一步推進(法諾戰役),他們一點點的重新被排擠到波河流域。在提奇努斯河上,羅馬人終於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帕維亞戰役)

看完這些,大家還認為奧勒良建牆是好大喜功嗎?這樣的環境下,羅馬城的城牆難道不是必要的?


正經說說奧勒良吧,首先,奧勒良本人絕對不是什麼善男信女遵紀守法的好人,早在克勞狄烏斯(哥特徵服者)還在位時奧勒良便開始擁兵自重不聽指揮(皇帝傳記述),不過這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當時的人們還是十分認可奧勒良的能力的,瓦勒良很早便開始提拔奧勒良,昆提魯斯皇帝更是選擇以自殺的方式讓位於他以避免內戰(佐西默斯的說法,此處有爭議)。

然後,主要談談他在歷史進程中的成就吧

大名鼎鼎的三世紀危機使得羅馬帝國呈現出長達幾十年的頹勢,自六帝之年元老院率先挑起內戰開始直至克勞狄烏斯登基整個羅馬帝國就幾乎沒有一件順心事,波斯人的入侵更是使得本就焦頭爛額的羅馬帝國更加不堪重負,加里恩努斯皇帝時期帝國實際上分成了三塊,西方包括西班牙三省,高盧六省與不列顛獨立為高盧帝國,東方從小亞中部到埃及實際上形成獨立,即我們所說的帕爾米拉王國。這還不算,國家內部的政治鬥爭與叛亂從沒停止過(這個情況上述三個國家都有),外族的入侵是家常便飯,就羅馬而言,自從德基烏斯皇帝與赫倫尼烏斯皇帝戰死起,多瑙河防線就已經可以用癱瘓來形容,經濟危機則是愈演愈烈,舉個例子,奧勒良早期在位時金幣的含金量只有1.33%,銀幣含銀量只有15.94%(引自科瓦略夫)(部分資料中表示含銀量為5%以下)。

公元268年,克勞狄烏斯皇帝的繼位使得這些情況稍有好轉,他決定性的擊敗了帝國境內的哥特人,並得到了哥特徵服者的稱號,並且在他在位期間,由於高盧帝國的內部鬥爭使得西班牙三省與高盧南部成功光復,可惜的是克勞狄烏斯在270年死於疫病,繼位的昆提魯斯(克勞狄烏斯的弟弟)在聽說軍隊支持奧勒良後為了避免內戰主動自殺讓位於奧勒良,奧勒良便是在這種情況下上位的。此為背景。

克勞狄烏斯的努力使情況稍有好轉,然而奧勒良手中的仍是一個爛攤子:帝國三分,蠻族入侵,波斯勢力虎視眈眈,經濟危機,叛亂四起,然而奧勒良卻在其僅有的五年時間內解決了大部分問題,他的繼任者們(主要指普羅布斯和卡魯斯)的行動亦是可圈可點,直至狄奧克萊斯(戴克里先)奪權與馬克西米安上位,三世紀危機才結束,四世紀的復興正式開始。

一件一件說

一、軍事上

1.哥特戰爭:雖然克勞狄烏斯決定性的擊敗了哥特人,然而殘餘勢力仍然存在於潘諾尼亞和伊利里亞,更別說是多瑙河對岸的達契亞了,奧勒良皇帝掃清了這些地方的蠻族勢力後,帶兵殺過了多瑙河,擊潰了哥特人並殺死了哥特領袖坎那巴斯(坎那鮑得斯?)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多瑙河防線,鞏固了帝國的邊防。

2.放棄達契亞:很多人拿這件事黑奧勒良,這是十分主觀的,奧勒良確實正式放棄了達契亞,然而實際情況便是早在馬可在位的馬柯曼尼戰爭時期達契亞便已顯現出了守不住的跡象,到了奧勒良時期傻子都能看出來達契亞實際上根本無法被羅馬帝國控制,奧勒良所做的是將這一無奈的事實表面化,而這樣做也有好處: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達契亞的蠻族們沒有再主動挑起過大的衝突。後世的君士坦丁皇帝嘗試收復達契亞,然而沒有成功。

3.保衛義大利本土:奧勒良對巴爾幹的重視給了多瑙河上游的蠻族可乘之機,他們越過防線主動攻擊義大利,具體過程上面說過了這裡不再贅述。

4.帕爾米拉:加里恩努斯時期帕爾米拉便在奧迪那圖斯的主持下實際獨立,然而這種情況卻從未正式公開過,東方在其統治下表現出十分積極地態勢,反擊哥特人與波斯人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奧迪納圖斯甚至把軍隊帶到過泰西封城下。可惜一場陰謀使得他本人與其長子死於非命,實際權力落在其妻子芝諾比阿的手裡(針對奧迪納圖斯的陰謀與芝諾比阿無關)。

芝諾比阿的野心非常大,她通過非法手段攫取了埃及,使得帕爾米拉與羅馬的矛盾公開化,奧勒良皇帝經過苦戰後收復了帕爾米拉佔據的帝國東方並俘虜了芝諾比阿。之後東方進行過一些抵抗(比如亞歷山大里亞),但都被奧勒良平定。

5.高盧帝國:波斯圖穆斯死後高盧的內部鬥爭便愈演愈烈,到了維克托里努斯時期高盧帝國爆發了巴加烏地運動,這使得西班牙與高盧南部選擇支持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之後泰特里庫斯一世通過賄賂軍隊與皇太后維克托里婭成功上位,然而泰特里庫斯卻因國內國外的種種問題(巴加烏地運動,萊茵河防線等等)希望投誠。在奧勒良處理完帕爾米拉問題後在沙隆戰役中不戰而降,第二個高盧帝國自此覆滅,羅馬全境成功統一(達契亞被放棄),這也是奧勒良為什麼被稱為世界光復者的原因。

6.遠征波斯:奧勒良在統一帝國後試圖解決波斯問題,可惜他本人死在了組織遠征的途中,一些史學家認為他的死與元老院有關係。一位名叫艾洛斯的人在受奧勒良責罵後心生恐懼,聯合近衛軍殺死了奧勒良,奧勒良的波斯遠征自一開始便沒有成功,不過之後的皇帝卡魯斯完成了遠征,他攻下了泰西封,並獲得了波斯征服者的稱號。

軍事方面的成就是奧勒良一生中最顯赫的成就,他與其後的兩個皇帝--普羅布斯與卡魯斯取得的勝利被邁克爾稱為「羅馬史上極不尋常的軍事成就」,羅馬似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可還是發生了這種表面看起來不可能的事:帝國的復興開始了。

二、政治上

1.奧勒良在位期間平定了一些叛亂:這些叛亂的領導人包括塞普提米烏斯、烏爾班努斯、圖密善(亞歷山大里亞與安條克的動亂未包含在內)。

2.打擊元老院勢力,加強「奧古斯都」的權利。奧勒良在保衛義大利的戰爭中表現只能說是差強人意,雖然問題解決,然而與朱頓基人的敗仗造成的羅馬城恐慌還是給了羅馬城的反對勢力以借口,元老院通過直接謀反或以某些方式支持造幣工起義來反對奧勒良的統治,奧勒良則以強硬的手段鞏固了統治,包括收回元老院的一些經濟特權以及鎮壓起義等等。他自稱為主人和人間的神(dominus et desu natus),並在軍隊的凱旋式上頭戴王冠。他的一系列加強君權的措施使得後世有不少史學家認為奧勒良的統治是君主制的開端或持有相似觀點(諸如科瓦略夫、羅斯托夫采夫等)。

三、經濟上

眾所周知,三世紀危機時羅馬帝國的經濟問題十分嚴重,前文提過這裡不再贅述,奧勒良的應對政策主要有兩個:

1.調整帝國極端紊亂的通貨,具體表現為整改習慣於徇私舞弊的造幣廠,發行成色十足的錢幣,取消地方自營造幣廠、元老院鑄幣局等,這引發了聲勢浩大的造幣工起義,而奧勒良為了平定起義損失了近七千人。

2.將一些民間的經濟組織或協會等國有化軍事化,雖然早在亞歷山大時代皇帝便嘗試使供應羅馬糧食的民間組織國有化,然而奧勒良卻採取了決定性的措施。

不過經濟問題仍然存在,奧勒良在位只有五年,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

四、文化上

仗都打不完還文化個p

五、宗教上

宗教方面我不太懂,只知道奧勒良提高了太陽神崇拜,他在東方參拜了先帝埃拉加巴魯斯的太陽神神廟,而在凱旋後為太陽神建立了神廟,規定了新的節日,並且設立祭祀團,自己擔任大祭司。

另外貌似奧勒良調和過羅馬基督教與安條克基督教的矛盾,也有資料說他統治後期實施了對基督教的迫害,具體就不太懂了,這點題主 @清廉正直乃夫鷹 二爺應該比我了解

總結:奧勒良是一位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時期的傑出君王,他在帝國最危急的時期挑起了復興帝國的重擔,軍事上他重新統一了帝國,並有力的打擊了蠻族,政治上他很大程度上加強了羅馬皇帝的權利,為之後戴克里先的君主專制打下了基礎,經濟上嘗試通過強硬措施以解決經濟危機,雖然元老院贈與其的世界光復者稱號有一定的元老院權利進一步衰落的原因,但奧勒良的統治確實是三世紀危機時期的轉折點,羅馬從此開始走向復興的道路。

參考資料:

邁克爾格蘭特《羅馬史》

科瓦略夫《古代羅馬史》

戈德斯沃斯《非常三百年》

佐西默斯《羅馬新史》

《羅馬皇帝傳/奧古斯塔史/皇史六家》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

勒特韋克《羅馬帝國的大戰略》

王振霞《公元3世紀羅馬政治與體制變革研究》


一個先秦史的再次被邀來解答羅馬史(歐洲古典史)的問題~先瀉藥吧

首先,上知網真的找不到相關人物的論文,這很可能是因為國內研究羅馬帝國史的專家們對這個人物還沒有太多研究。上讀秀找相關論文也很少。。。。專家的觀點沒法引用,我等寫論文最頭痛的一件事了啊。。。。

說奧勒良,就不得不了解羅馬的三世紀危機。邵斯恩認為:雖然有些含蓄性的語言描述三世紀為「改革」或更簡單地表述為「變化」,但一般都認為三世紀是被各種危機佔據著。這種危機的具體表現無論是國內國外,都有很多具體的研究和論述。從經濟上看,是奴隸制經濟的崩潰,具體表現為奴隸數量的減少和奴隸勞動所產生的利潤入不敷出。這樣,本來的大農莊經濟凋敝,雖然後繼佃農式經濟隨之興起,但在這兩種經濟模式承接轉換的時候,整個羅馬帝國的農業都是凋敝的。舊有的奴隸擁有者們變本加厲壓榨奴隸,激起了奴隸們的反抗。在政治上,羅馬帝國從來沒有確立一個像中國的嫡長子繼承製那樣行之有效的權力更迭制度,繼承人基本就是皇帝個人選定,元老院走個形式確定而已。但是這一點在羅馬帝國統治穩定,皇帝個人威信較高的時期還可行,到了弊病橫生的統治後期,這種制度只會加速死亡。後期皇帝的興廢往往掌握在禁衛軍的手裡,而橡皮圖章式的元老院對此更是沒有任何置喙的餘地。軍事上,由於提比略同志的「高瞻遠矚」,所有的禁衛軍都被集中到一個軍營。這雖然使禁衛軍變得便於指揮但卻使禁衛軍頭子獲得極大的權力,極大威脅羅馬的統治,整個三世紀就是槍杆子控制帝位的三世紀。同時,基督教的勃興也使得羅馬的傳統價值觀不為人們所接受,接踵而來的自然災害也加重了帝國的危機。

總之,帝國經濟凋敝,地方主義抬頭,整個國家四分五裂,最為著名的就是高盧地區的分裂。

奧勒良的上位模式其實還是很「三世紀」的,投身軍旅,當到騎兵司令。上一任皇帝死亡後,其所指定的接班人不為軍隊接受,於是奧勒良一個騎兵司令,就這麼不謙虛地變成了羅馬皇帝。

奧勒良上位後主要做了這麼幾件事情,第一是強行穩定幣價,抑制通貨膨脹。第二是各種對外征伐。毀滅帕爾米拉收復東部以小亞細亞和埃及為核心的一些領土,收復高盧。第三是像所有好大喜功的羅馬皇帝一樣,重新建設了一下首都,很是建立了一些城牆——這些城牆一直矗立到現代。路易吉·戈佐拉在《南京城牆與羅馬城牆比較研究》里還專門論述了19世紀對奧勒良城牆的修復工程。

然後即位五年,死在了遠征薩珊波斯的途中。。。。推舉他上去的是軍人,最後殺死他的也是禁衛軍軍官——儘管這個禁衛軍軍官隨後被處決。

至於怎麼評價這位「世界光復者」?首先得了解的他的主要政治對手。在國內改革幣制的時候主要面對元老院以及其激起的鑄幣工人罷工。如前面所言,元老院根本不是軍人們的對手嘛。。。元老院其實是被徹底擊敗了的,而且心服口服,在274年,羅馬元老院授予他「世界光復者」的稱號——因此也說明了這個稱號其實有很大的跪舔成分在,水分大大的。對外戰爭的話,主要的對手帕爾米拉女王打仗很頑強,但是會戰方面兩戰兩敗,戰術上不是奧勒良的對手,饒是如此,奧勒良也動用了帝國東部的所有力量才擊敗她——可見羅馬的軍事和經濟真的是強弩之末,在奧勒良時代也沒有多大改善。至於高盧收復倒是很方便因為高盧帝國的皇帝早就想統一了。最後,羅馬積重難返的禁衛軍權力過大問題,在奧勒良時代沒有任何解決。。。。羅馬帝國後面一直受困於這一點。另外,在對付日耳曼蠻子上,這位皇帝沒有寸進,反而還將對付蠻子的前線給後推了。。。。

綜上,儘管奧勒良短暫統一了羅馬,緩解了三世紀的羅馬危機。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任何一個前任們留下的問題。也就是說,實際上沒有挽救羅馬的危機。

但是,同志們吶~這位皇帝只在位了五年,占整個三世紀的二十分之一的時間而已,能夠做到這些,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儘管整個羅馬世界沒有真的「光復」,但最起碼做到了形式上的再次統一了,也算是對得起列祖列宗,對得起巴拉丁山上的歪脖子樹了~

以上~

三世紀危機的描述是根據自己的印象一手寫的,奧勒良的介紹是引用百度的。。。實在是找不到關於奧勒良的歷史資料和學者論文研究。。。。如果以後找到了,會回來補充的。

ps:也各種求關注哈(????ω????)


瀉藥啦!不過對於奧勒良我也暫時只有羅馬2里新dlc的印象,歷史上並不太清楚,只記得是打波斯途中被刺殺?不過初步解決三世紀危機啥的,算是很成功的皇帝了吧,至少在我看來是


謝邀,精神奧斯曼對這個問題表示無力,總得評價是

羅馬的阿卜杜勒—買雞的,或者古典的君士坦斯雖然有些不妥但是這是我作為精奧精拜能給出的最精準評價了


羅馬帝國的一代偉人,重建古典非基督教Pax Romana的最後機會,死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羅馬人對娛樂的追求,會產生角斗場這樣暴力而血腥的活動?
羅馬何以偉大?
羅馬帝國晚期大量日耳曼人移民和美國現今的非法移民有沒有可比性?
迦太基和波斯誰才更配成為羅馬真正的宿敵?

TAG:歐洲歷史 | 羅馬 | 羅馬帝國 | 古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