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

1935年,是蔣介石發起的「新生活運動」的巔峰。及該年末,運動已覆蓋全國25省市1355縣14條鐵路,擁有勞動服務團6萬餘人。

但運動在當時及日後飽受詬病,批評與嘲笑的聲音從未停止。歷史,究竟該給這場運動一個怎樣的評價?


提的口號無非是要大家鍛煉身體注意衛生,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什麼的,說不上有新意也沒什麼不好,沒什麼好吐槽的;執行起來就乏善可陳,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也沒什麼好誇耀的。文人百姓茶餘飯後揶揄兩句也無非是藉此表達對委員長的嘲諷,生活還是照舊過,看不出什麼「新」來。

對於這種捧不值得捧,罵不值得罵的東西用一句成語就能概括:

不值一提


在1934年2月19日的演講中,談到發起新生活運動的意義時,蔣介石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福建戰役期間,他把司令部遷回南昌時,看到一個不到十歲的男孩正在街上抽煙,蔣大為震驚,他從車上下來,要求見小孩父母,並批評他們放縱自己的孩子。同時,他還以德國為例,號召國民自強:請大家注意一下德國。德國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但很快就恢復了。他們不再償付戰勝的協約國強加給他們的戰爭賠款,現在他們正在努力廢除列強加給他們的不平等條約。而中國呢?中國人還在忍受著不平等條約所帶來的恥辱。他說,德國並不是中國的唯一榜樣,具有斯巴達式紀律的日本人也給中國人樹立了一個學習榜樣。

 1934年2月19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擴大紀念周上發表了題為《新生活運動之要義》的演講,標誌著新生活運動的揭櫫。此後,一場聲勢浩大的新生活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1949年國民黨退出大陸,新生活運動無疾而終。

  「我現在所提倡的新生活運動」,簡單的講,「就是要使全國國民軍事化」,就是要以孔孟的「四維」(禮義廉恥)、「八一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道德標準,來統一人們的思想,這就是蔣介石開展新生活運動的初衷。23日,蔣介石在南昌再次講演,對「新生活運動」的目的、內容和方法作了詳盡說明,主張以中國固有的道德「禮義廉恥」為基本準則,從改造國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為具體標準,以使「國民生活軍事化、生產化、藝術化」,「改造社會、復興國家」。

上幾幅新生活運動的宣傳畫

有沒有覺得很眼熟,這跟80後小時候的思想品德很像(筆者畢業多年,不知道目前有沒有思想品德)但是很多人肯定知道90年代的思想品德課本,說的就是這些內容。

1930年代的中國,還是相當的落後,社會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消極和沒落的東西。官員貪贓枉法,腐化墮落,爭權奪利,欺壓百姓的現象觸目驚心;公共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缺乏,行為混亂秩序,精神委靡已經司空見慣;吸毒泛濫,賭博盛行,嫖妓成風,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長此以往,民何以安,國何以立?不蕩滌腐朽的殘餘,朝氣蓬勃的新氣象何以春風浩蕩。

  面對日本的入侵,蔣介石在1931年7月公然聲稱:「惟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蠹」,「不先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禦侮;不先消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則不能攘外」,此即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同年ll月30日,他顧維鈞任外長宣誓會上代表南京政府再次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蔣介石堅持認為,當時中國尚不具備抵禦外侮的精神條件,因為中國人已喪失了「禮、義、廉、恥」為核心的傳統美德,「德行不修,則退」。其實,這裡的「安內」,除了提高國民素質方面外,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消滅共產黨,分化地方軍閥勢力,因為在他看來「赤匪之擾亂,誠為中國民族之根本大患。」(看到沒有,都知道攘外必先安內,安哪些內大家應該自己看看清楚)

  鑒於中國的國力,在當時的條件下,欲抗衡倭寇,實不濟也。忍一時之屈辱,圖東山之再起,乃上策。於是,為了「執行民族生存自衛權,雖出於任何重大之犧牲,亦所不恤。」的策略呼之欲出。這段日記,將蔣氏的心跡表露無遺:「於此停戰蒙恥之時,使吾人卧薪嘗膽,而不自餒自逸,則將於建設計劃,確定步驟,切實推行,以期十年之內,可渝雪此恥乎?」,「得此整頓準備之餘豫,其足為復興之基乎」。1932年3月,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決定今後宣傳工作應「以喚起民族意識,復興民族精神,禦侮自衛,其赴國難為主旨」。他在之後的1937年11月28日的日記中寫道:「憂患生忍耐,忍耐生智慧。」,由此看來,忍讓而後奮起,是他一以貫之的思想。

  1933年7月27日的日記中寫道:「禦侮抗日,絕非以武力可以與之競勝,亦非以外力可以牽制,此時唯有在內政、社會、教育制度中,即在國民軍事教育與團練保甲之中,積極努力,行之五年,由小而大,則或有萬一之效也。」在《抵禦外侮與復興民族》中,他更是將這一主張發揮到極至:「我可以相信,如果有60萬以上的軍隊,能夠絕對服從我的命令,指揮統一,我一定有高明的策略可以打敗這個小小的倭寇。」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等國在一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鐵的紀律和作風,給蔣介石以極大的啟發,據說他曾親派蔣經國到德國學習。他一再強調嚴明的紀律,統一的步調是軍隊戰鬥力的保障,是情理之中的。而紀律的養成,仰仗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在後來的新生活運動中,到處都可以看到「統一的紀律」的身影。

  振民風,安社稷,定江山,御外侮,是蔣介石竭力推行新生活運動的直接導因。關於新生活運動是如何被提上議事日程並付諸實施的,有多種說法。一說,1933年盛夏,宋美齡在廬山牯嶺避暑時,與一批美國傳教士討論中國情勢。傳教士說,南京政府如欲獲得外國政府的支持和貸款,則蔣介石政府必須在國內實施社會福利計劃,使外國政府和旅華外人對蔣政權有好印象。傳教士又說,美國羅斯福總統正推行「新政」,蔣介石何妨也實施改造中國社會福利方面的「新政」。聰明的宋美齡馬上領悟到傳教士所說的重點,立即向蔣報告,蔣迅速同意其觀點。宋即和傳教士研究擬了中國『新政"的細節,她為這項計劃取名為「新生活運動」。另一種說法是復興社提出來的,復興社認為要對抗共產黨,光靠喊「攘外安內」和擁護領袖還不夠,應該從整個民族文化前途著眼,開展一場大的文化運動。當時復興社的幹將鄧文儀在南昌行營蔣介石的身邊,由他向蔣介石提出建議,蔣介石以此作為參考,發起了新生活運動。第三種說法是楊永泰向蔣介石獻計發起了新生活運動,他認為春秋管子治齊有所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之說,國軍之所以圍剿紅軍失敗,不僅因為紅軍英勇善戰,而且還由於吏治不佳及「人心風俗之頹敗」,所以剿匪要攻心為上,要「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據資料分析,這三個人都在新生活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這麼說,蔣介石是新生活運動的倡導者,而他們都是新生活運動的重要組織和參與者。尤其是宋美齡更是將新生活運動作為自己的事業去躬行和推動,為新生活運動注入了許多新元素和現代色彩,充實和豐富了新生活運動的內容。

國民政府還成立了新生活運動促進會,來主導這場運動,到後面也涉及到了禁煙運動、婚禮改革等方面的內容,但是這場運動的初衷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就像開頭說的1949年國民黨退出大陸,新生活運動無疾而終。

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幾點:

1、國民素質普遍不高,因此推廣難度較大。

2、國內環境戰亂,政令不能良好的執行

3、國內存在多股勢力,因此推廣的難度較大

但是客觀上新生活運動也給國民帶來很多改變,由於新生活運動的推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比如我們就是從文革結束到現在,比如八榮八恥這樣的。需要國內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國民文化水品都比較高,國民生活要小康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因此這個運動給後人一個很好的啟發和樣本,但是受制於當時的環境,還是失敗了,新生活運動的意義不可抹殺


無足輕重的正面運動~

缺乏足夠的物質、經濟基礎下,政府希望人民知禮守義,不會有什麼大的成效。也沒什麼好詆毀的,空中樓閣也是樓閣~


新生活運動是國民黨自救活動的開端,隨後開始了免除苛捐雜稅運動,提高行政效率的文牘整理運動。由於國民黨的基層控制力實在太差,加之抗日戰爭 的打斷,在歷史上只有文牘整理運動成功了,另外兩個只取得部分成功


八榮八恥民國版。

多大效用參考當下。

至於運動的目的亦參考當下。

空談道德純粹扯淡。

結合獎懲,還有律法才是正道。


一切反動派在行將滅亡之際,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聖經》中《出埃及記》中「仁慈」的耶和華對埃及人的屠殺?
什麼是愛呢?
秋天來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有哪些反思社會體制的電影值得推薦?
為什麼戀愛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人?

TAG:中國近代史 | 蔣中正介石 |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