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國家對於石油,森林,糧油,乃至食鹽都有嚴格的控制,而煤炭資源卻出現了大量的煤老闆?


你說的問題,無外乎是個 利用成本 問題。

煤老闆的出現,其實是跟國家煤炭形勢及監管有關的。煤炭的歷史其實是有中國發展特色的歷史,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小煤窯。小煤窯的出現並不是偶然。自古以來小煤窯都是層出不窮的,尤其是山西、河南、貴州、東北等地區。

上世紀末初煤炭形勢一片大好,煤炭相關產業飛速發展,基本上正規國有煤礦都是處於提高產能的「大躍進」狀態,而地方上,因為利益驅使有人就偷偷開始做非法小煤窯。這樣就產生了一批非法手段致富的人。

與國有大型煤礦相比,小煤窯其實就一兩個「礦井」,幾乎沒有安全措施,主要的事故有瓦斯爆炸、透水、塌方等。90年代中後期,尤其猖獗,事故頻發,各地政府也在不斷的利益和衝突中與小煤窯做「鬥爭」。

小煤窯一般出現在大型國有煤礦周圍,因為很方便就可以挖到煤層,幾乎沒有勘探成本。需要的也人工並不多,三四個工人,一般都是周圍村子裡的年壯勞動力,每個月可以拿到正規煤礦水平的工資,幾乎不需要什麼知識,直接挖個礦道進去挖煤就行了,膽子大的可能會鋪設一個軌道用礦車開採,效率提升很多。由於都是私人非法開採,基本上開採出來的煤炭利潤都納入了私人的錢包,一個煤質差不多的小煤窯利潤可以達到80%左右。

監管是一個很難做的事情。除非鬧出了人命會有公安機關介入,監管部門來執法的時候勢單力薄,雖然在這種條件下工作有悖,人,權,但是礦工沒了工作,全家老小都指望著他吃飯,它可不管法不法的要跟你拚命。因為學會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小煤窯的礦道挖的又比較複雜,跟地道戰差不多,執法人員基本上是鬥不過機智的「革。命。群眾」的。有的小煤窯入口及其隱蔽,甚至在民房、牛棚內,在外面怎麼看也看不出來。監管上,儘管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依然無奈小煤窯的死灰復燃。

「大躍進」式的煤炭形式不僅推動了煤炭工業的發展,還帶來了很多問題。

首先,靠煤炭發家的地方並不是大城市群沖積平原,而是在偏遠的丘陵、山腳地帶。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條件有限,靠煤礦產生的利潤比較快捷,對地方官員來說也是個好事。我從小所在的ZM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因為煤礦而繁榮,因為煤礦而沒落。對當地的某些官員來說,在國有煤礦那裡獲得的利益相當有限,很多官員鋌而走險,對一些小煤窯置之不理,甚至丟掉烏紗帽去親自參與小煤窯的非法開採,更別說監管了。

其次,煤炭的需求量是相當大的,尤其是北方工業用煤。2002年~2012年,煤炭黃金十年里,基本上價格是平穩(在04年~05年出現大幅上漲)上漲的,最高逼近(山西5500大卡煤)1100元/噸。在「煤荒」時期,為了保持生產運營,連正規的工業企業在採購環節都會直接選用「來歷不明」的煤炭。這些煤炭大多都是來自私營煤礦或小煤窯,利潤大的驚人(利潤率能達到70%左右)。當然2012年之後煤炭就是衰敗期了,這個先不提。

再次,一部分私人煤礦達到了正規化,也就是拿到了礦權,直接受安監部門的監督。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這裡就不詳表了。「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到哪裡去嘛」。

這些私營煤礦的老闆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真正的煤老闆。09年左右,國家出台政策整治小煤窯及私營煤礦。小煤窯是一查就要封井、關停,但私人煤礦就難辦了。牽扯到各方面利益的問題,要關停私營煤礦,執行起來實在是很難。(你是逼一個礦的幾千礦工兄弟失業啊,礦工兄弟能答應嗎。)

因此國家就想了個折衷的辦法,讓國有煤礦收購私營煤礦,然後關停。

這些私營煤礦的老闆就成為了國有煤礦的股東,成為了名正言順,也有了一定的行政資源的「煤老大」

對私營煤礦的資產評估、收購實際上是存在很多水分的,以前也不時會爆出來點新聞,比如關於侵佔國家資產的,感興趣的請自行搜索。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國家對於石油,森林,糧油,乃至食鹽都有嚴格的控制,而煤炭資源卻出現了大量的煤老闆?

石油、森林、糧油、食鹽與煤炭相比,利用成本是相當高的。石油是一個需要非常高投資的產業,而且技術要求很高,周期非常長。即使開採出來,也是原油,需要進一步提煉,又需要投資煉油廠,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就不說我喜歡吃紅燒牛肉麵。

森林資源國家的監管是相當有力的,林權近幾年也是一個比較熱的話題,但是真正轉化成利潤的話,需要的人工和時間成本極高。

糧油和森林類似,時間成本太高。

食鹽的開採沒有石油高,但是依然需要加工提純,又是不小的投資。(鹽礦挖出來你賣給誰?老百姓沒法吃啊)

因此和它們相比,在國有大煤礦邊挖個幾十米深的洞,采出來就能賣好價的煤炭資源,才是一些人眼中收益最快(即使風險很高)的肥肉,甚至不惜生命代價去獲得。


推薦閱讀:

近幾年,煤炭能源前景一片渺茫,加上最近pm2.5這些,國家能源方面是不是要巨大調整,取締煤炭企業?

TAG:煤炭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