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為何會實施「夜禁」?

看小說的時候發現唐宋時會有「夜禁」,不知夜禁從哪個朝代開始,以及古時巡夜的人作用是什麼。


夜禁這種不方便的事情,其實並不難理解。我們只要把古代統治者想像成學校管理者,把城市想像成一所大學,就明白了。

大學為何會在夜裡熄燈斷電,古代統治者就為何要實行夜禁。一曰「防盜」,二曰「應時」。防盜自然不必多說,應時,是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們不難想像支持夜禁的官員的想法:學生(百姓)就這樣,你不管他,他敢玩通宵。當然,古代夜禁除了應時,更多的是為了防盜。夜禁之設,所以弭盜也!

古代照明不好,監控也沒有。所謂夜黑風高夜,殺人放火時。盜賊的勾當,趁著天黑再合適不過了。就在不遠的過去,小偷翻牆進院,賊人小巷強姦,團伙城中搶劫,都在晚上。所以,不光要夜禁,還要建柵。

所謂建柵,就是除了主街,每條能與其他道路溝通的路,都設上柵欄。一到晚上,管柵者就負責把柵鎖上,甚至要求關門閉戶,不許露頭。如果碰見生產、急病等不得已的事,就要先去保甲那裡拿到門牌,方可放行,其餘一律不放。一旦有盜賊犯柵,管柵者就敲鑼,因為是在夜裡,鑼鼓一敲,必定出了事,「此柵鳴鑼,彼柵應之,柵柵相應,則到處鳴鑼、家家準備,盜賊有不膽落逃散者乎?」真的非常的猛。

當然你可能還是不解,問:盜賊幹了壞事以後藏起來,等天亮了再走,也是可以的。問題補充里也在問:古時巡夜的人作用是什麼?

事實上,古代就有逗逼對夜禁巡邏提出了質疑。說現在的夜禁真的很搞笑,你弄了柵欄還派人在大街上巡邏,是絕不會抓到任何一個壞蛋的。至始至終,夜禁抓住的都是參加宴會喝醉了酒回家晚了的二傻子,出台的處罰條例也只不過是為當差的增加了一些收入而已。倘使真的有盜賊出沒,人家見到你舉著火把巡邏,早早就躲起來藏好了,所以巡邏也是屁用沒有。(《未信編》:若民間道路管柵止於柵內擊梆支更官差游巡,頗屬不必。蓋從來巡夜人員,並未獲一真盜賊。所損者燕會酒客耳,即酒客亦未正犯夜之法止捉得些銀錢。果有盜賊出沒,其系竊盜,遠見巡役燈仗賊即隱遁若系強,盜巡役遠見火仗。先自躲避,安敢支吾?毫無濟事。)

但實際上,夜禁防盜的效果是很明顯的,而其阻礙經濟的副作用,要遠遠高過它帶來的好處。所以宋朝中後期,社會經濟發達,倒逼落伍制度進行改變,許多城市的夜禁都被衝擊得一乾二淨,禁令也被當成了一張廢紙。


說到宵禁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

自周至唐我國古代城市(特別是北方平原地區的城市)一般採用「里坊制」

比如唐長安是這樣嬸的

共有108個坊和2個市,皇宮位於城北

每個坊以厚2.5-3m的坊牆與外界相隔,坊門在日出和日落之時敲打鐘鼓啟閉坊門關閉以後嚴禁在街上行走,也就是宵禁。但古人並不是沒有夜生活,宵禁雖然限制人們在坊外活動,但是坊內不受限制,一些坊里甚至晝夜喧呼,燈火不絕。

採取這種不方便的制度,是因為早期一些城市最主要的是政治功能,或者說是為統治者和貴族服務的,城市的規劃就要按照統治者的需求來。里坊制方便統治者管理臣民和保證自身的安全,方整的布局也符合禮制。

里坊制在春秋至漢逐步確立起來,唐代達到極盛,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經濟職能大大增強,里坊制慢慢的被打破,到了宋代普遍被開放的街市所取代,宵禁也就隨之放開了。


古代中國曆朝歷代幾乎都有夜禁,唐朝中後期、宋朝是例外。

唐朝中後期開始打破夜禁,還開始打破市坊制。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有夜禁。唐朝之前有,宋朝之後也有。

宋朝汴梁夜禁鬆弛,但是宋朝其他地方依然實行夜禁制度。

唐朝的坊內有商鋪、市場、酒樓,唐長安城中幾乎所有的坊都存在商業活動。

唐朝前期,宵禁只針對坊間大街上,沒有資料顯示金吾衛會跑到坊內去抓人。長安的坊內有自己的十字街和小巷……

唐朝中後期開始打破坊市制與夜禁制(宵禁制)。

唐代中期,隨著農業、手工業的不斷發展,商業出現了新的繁榮局面,單靠白天的市場交換商品顯然已不能適應,於是夜市正式出現。當時文人的詩作里出現過「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

唐代後期,坊市制開始被打破。在繁華城市不論白天還是夜晚,集市貿易都相當發達。

在許多商業城市出現的同時,在農村中或一些城市的郊區還開始出現定期的集市:草市、墟市。草市多分布在水陸交通的要衝大大加強了城鄉之間的物資交流,為以後小城鎮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還有天朝歷來一大特色是:規定和實行是兩回事兒。比如唐朝官方多次下令禁止居民從坊里挖口子出來朝著大街直接設鋪開店的行為。「多次禁止」本身就意味著民間是屢禁不止。越多次強調,反而越證明民間這種行為的泛濫。真以為唐朝長安只有在東西市才能買賣的人,才是太天真。

「就是唐長安有宵禁的時期也不代表沒夜生活.

東西二市只相當於北京上海的CBD中央商務區。在全城一百多坊居民區里,各坊都有自己的小型商業服務業設施,相當於各社區的便利店、食堂、裁縫鋪、洗衣店、菜市場等等。

而且呢,長安城的「夜禁」主要針對的是主幹道,有城管巡邏隊禁止夜裡在大街上走動。各個坊門一關,坊里內部的夜禁就不是那麼嚴格了。

於是這就造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黃昏時候,街鼓響起,大約要分五波擊鼓八百下,夜色降臨,坊市關門。長安各條大街上唯余月色茫茫,兩大CBD里黑燈瞎火人聲絕跡,各坊小區里倒還熱鬧著。

還有一些里坊,例如東市西北的「崇仁坊」,是外地來長安選官考評和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們的居住集中地,附屬而生的酒樓飯店等服務業也異常繁榮發達,晝夜喧呼,燈火不絕,儼然長安城的夜生活中心。


即使是現在,公共網路也不是什麼話都可以說的。這和夜禁大概是一回事吧。


昨天傍晚拍的照片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從唐朝中期起,商業越出兩市,滲入坊間,逐漸衝破了地域的限制。如頒政坊有餛飩曲,長興坊有畢羅店(一種抓飯),勝興坊有推小車賣蒸餅的,輔興坊有賣胡麻餅的,水昌坊有茶肆,等等。坊間的店鋪還逐漸衝破了時間的限制。務本坊西門率先出現了「鬼市」,即夜市。夜市發展很快。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斷。「(《唐會要》卷86市)然而夜市仍在發展,以至崇仁坊「盡夜喧呼,燈火不絕。」(《長安志》卷8)朝廷只得聽之任之。夜市的發展使禁夜制度無形中受到破壞。晚唐詩人薛逢就生動地寫道:「洛陽風俗不禁街,騎馬夜歸香滿懷。」以上資料足以證明,唐朝中期,都城長安不但出現了夜市,而且具有相當的規模。

唐朝確實有夜市。中唐詩人王建《夜看揚州市》詩云:「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夜市燈火以千數,雖說是文學藝術的誇張,但也可以想見揚州夜市的盛況。與王建並世齊名的詩人張籍《送南客》詩云:「夜市連銅柱,巢居屬象州。」「夜市」一詞在中唐詩作中一再出現,證明在唐朝中期的通都大邑已經出現了夜市。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詔令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從此,飲食夜市不僅大量出現,而且非常繁榮。《東京夢華錄》里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這是當時東京夜市的真實寫照。

安人口由於中原人口南遷同樣多達百萬,大街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還有各種小販、貨郎叫賣,更增添了城市的熱鬧氣氛。 夜市常是熱帶、亞熱帶國家的重要觀光景點,在大陸許多地方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夜市都是平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當時的東京(開封)已成為世界上史無前例的不夜城。夜市很多,有「店鋪夜市不可細數」之說,著名夜市有:州橋夜市、馬行街夜市、繁樓門前夜市以及朱雀門外街心市井夜市、潘樓酒店下夜市、土市子東大街夜市等。其中,州橋夜市跨御路、臨汴河,位於東京城內的水陸要衝,加上壯觀的州橋、巍峨的明月樓,這裡風景如畫,遊人如織,文人騷客多於此對酒吟詩。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就曾留下「龍津觀夜市,燈火亦煌煌……不知京國喧,謂是江湖鄉」的詩句。當時東京規模最大、最為繁榮的夜市還要數馬行街夜市。馬行街是皇宮禁軍諸班直的所在地,京城士庶、公私榮干之人多出入其間,因而夜市即使是大風雪、陰雨天也通曉不絕,其燈火、油煙致使蚊蚋都難以駐足。宋人蔡條《鐵圍山叢談》記載:「天下苦蚊蚋,都城獨馬行街無之。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樓極繁盛處也。」《東京夢華錄》中稱讚「比州橋夜市又盛百倍」,其繁華熱鬧可想而知,以至於馬行街上車馬擁擠,不能駐足。由此看來,當年的東京夜市情景確實壯觀。那時,就是四隅背巷,甚至雪宵雨夜,也是燈火閃耀,能夠清楚地聽到小販合轍押韻、聲聲入耳的叫賣聲。

很多時間都有夜市,哪來的宵禁


吶 古時候嘛 生產力低下 人口就是生產力,晚上熄燈啦,就不能打打麻將喝喝酒,只能回家叮叮噹噹造小人,人多啦,生產力就上來了嘛


推薦閱讀:

所謂的「奴性」,是中國(或東亞民族)特有,或體現最明顯,還是世界各民族發展史上皆有,中國尚未擺脫罷了?
諾貝爾獲獎者真的說過「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那裡汲取智慧」這句話?
怎樣客觀評價希特勒?
台灣成立海巡署的時代背景?最初為何要用憲兵改制而成?
羅馬為什麼被稱作永恆之城?

TAG:歷史 | 人文 |